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邹记普洱茶怎么样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吉普号沙龙回顾:史上最全面普洱茶发展史

  原文标题:终于有人做了!史上最全面普洱茶发展史|沙龙回顾


  “立冬”节气,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立冬

  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这个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就变成大蛤了。
  立冬的到来,给煮茶营造了天时。一壶热茶,热气袅袅,浸润茶香之间。所以此次茶会我们选择了2019年高香高甜的冰岛地界、2019年帕沙古树纯料留白、冰岛五寨原料的老茶头三款茶品进行品饮,其中老茶头719、留白采用火炉烹煮的方式品饮。
  这次选择喝这几款茶,就是因为它们分别用了NPS晒青新茶评测体系和元工艺。吉普号晒青新茶评测体系(NPS)Beta3版是一个基于“好茶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个长久以来困扰着普洱茶从业者和爱好者而发展出的评测体系。NPS的研发,是基于吉普号品牌一贯的理工思维,旨在能够兼顾客观、可量化和全面性三个方面而逐渐发展和完善的体系。还原普洱茶真正的品饮价值。
  而元工艺则解决了长久以来熟茶存在“堆味”的问题,提高了茶叶活性,做到了新茶就很适宜品饮。

  煮茶论英雄

  金庸的武侠小说给我们打造了一个完整的“江湖”,而那个“江湖”里,流传着一句话:屠龙宝刀,号令天下。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近代普洱茶发展历史不足半百,这片小江湖却已潮起潮落数次,谁是弄潮儿,谁又被浪花淹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英雄辈出。巅峰对决长空裂,爱恨情仇一瞬间。普洱茶江湖风云,甚至比武侠世界还要精彩。今天我们就喝着热茶,聊一聊普洱茶发展的历史和那些影响它的人。

  普洱茶发展史




  普洱茶发展中的节点人物

  人类的历史,俨然是一部茶叶发展史,在茶叶历史进程中,无数的茶人茶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就有这样一些人影响了整个茶叶甚至是普洱茶历史发展的进程: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的张宏达、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闵天禄、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胡先骕……他们从植物学的角度影响了普洱茶;曾任思茅(今普洱)地委书记的李师程、普洱市文物管理所副研究员、原所长黄桂枢,他们从(本地)政府层面影响了普洱茶的发展;曾任云南省茶科所所长、发现了野生大茶树的张顺高、发现"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的何仕华等人,他们从古树茶研究的层面影响了普洱茶;还有被业内誉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人”的邓时海、获得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的邹炳良……..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里影响推动了普洱茶的发展。

  茶会现场,茶业复兴出品人周重林,茶业复兴主编杨静茜,吉普号联合创始人小黑也进行了分享。

  老茶人的坚守

  杨静茜:这些年来普洱茶发生了很多变化,出现了很多开创性的东西,前段时间我们去采访了肖时英先生,肖时英先生祖籍是湖南省,五十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1953年服从国家安排从武汉出发,先后乘坐轮船、汽车、小火车来到了昆明,再从昆明坐车、跟随马帮,去到了勐海,就一直在云南扎根到现在。
  当时,肖时英先生主要在勐海负责种子的繁殖,在云南推广新茶园,1958年去到了农场,种了5000亩的新茶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台地茶都是当时种下的。他还被称为“无性系之父”,现在肖老和张木兰女士做了7个国家级良种。不管时代浪潮怎么变,肖老对茶的热爱是一直没变的,有句话说: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肖时英

  1992年肖老退休后,自己在管理自己的时木茶园,时木茶园主要是肖老想实践绿色发展。肖老是比较谦和也很执着,对茶的研究很执着对晚辈很谦和,云南的资源生态他都非常喜欢。肖老自己会拍照会拉小提琴会读普希金的诗,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我们在采访过程中,说到他过去做的事情,他只是觉得自己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他也跟我们说,你们在创新的同时不要忘记传统,很多东西需要坚守下来。
  周重林:我们今年出了《造物记:古茶园的秘密》一书,其中我对茶园观察的很大启发是来自于肖老的,他推广现代茶园,他贡献了两种在南糯山的茶园管理方法,一种是绑枝法,一种是垫石法,对于古茶园的研究来说这些很重要的。他追问了沱茶的原型是怎么来的,他在景迈山看到了原型。什么叫茶文化?有人喝茶,有人研究茶,有人写书才是茶文化。为什么云南能成为植物王国?就是大量的人在云南做研究,才成为植物学王国。
  我们今年启动了一个计划就是拜访一些老茶人,像张顺高、邓时海、肖时英等。我们现在拜访了很多老茶人,很多都已经成稿了。我拜访了闵天禄先生很多次,我拜访他的时候他说那么多年了,还有人记得我不可思议啊,很多年没年轻人来过。普洱茶要回答历史上到底存有过那些东西,我们现在说古法其实是很难说清的,就在于没有人在文字上做了界定,所以我们的这个拜访老茶人的项目就是沿着前辈思考的路径,做一些文字上的界定。今天煮茶论英雄的一个主旨,也是这样的一个意义。
  我拜访过十几次肖老,也读他的书,很多事情都是历历在目,肖老也影响我的老师木霁弘老师,木老师曾说过肖老兢兢业业,对茶很认真。很多见证的历史人都很在,在不同领域很多人做了很多默默的贡献,但是很多人并不认识他们。所以这也是我们梳理这些的一个目的,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些保存下来。

  “行业小兵”:一路学习,一路奋战

  小黑:说到普洱茶历史上主要的节点人物,其实我自己是一个小白,我进入这个行业九年多,其实是一个小兵的切入方式,很多历史人物只是后面在周老师这边听到过。10年前入行的时候,我跑去书店把与普洱茶相关的书全买了,第一本是徐亚和老师的《普洱茶百问百答》、后来是阮殿蓉老师的《我的人文普洱》、詹英佩老师的《古六大茶山》,再后来接触了吴疆老师、周重林老师的书,所以我是从小兵的视角进入战场,一路学习。
  影响最深的是2017年去易武李师程老师的家,李老师讲的很多东西我没听过,那时候我才知道1993年交流大会是用走私的车的经费办的这场会,当时中央是默许的。后来才知道包括邓时海是因为1993年来到云南才开启了他的《普洱茶》这本书,拉开了普洱茶的序幕。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起点是在这里,李老师作为领导人,很执着很决绝的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李师程

  到后来我们自己开始拍片子、做抖音,我们以一个小兵的身份也参与了进来。很多人在讲行业不好,我们也在总结这些东西。2015年我们去新会调研小青柑,2016年试制,2017年推出产品到今年,不管小青柑现在的评论是怎么样,但是它为普洱茶行业的破圈贡献了很多。后来的茶化石,今年上半年的三宝茶,这些东西很多人觉得是一个新热点,但我们都没有跟进。我们始终认为从用户角度出发很重要。

  “是时代推动了普洱茶的发展”

  沈连浩:我对于普洱茶更像一个旁观者,我很多时间都是在外面跑。西藏对于茶叶的需求很长一段时间是四川供应,四川做的是南路边茶、西路边茶。西藏大多数地方饮用的是南路边茶,云南的生茶很大部分是云南自己消耗和侨销。七几年去昆明茶厂去广东学习了发酵技术,才是现在的熟茶工艺。当时以茶治边,为什么要在大理设立茶厂,是因为当时西藏的茶供应不足,英国想从印度用茶来撬开西藏,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普洱茶这个名字也是很神奇的,普洱茶是一个地名加茶,普洱的茶,所以才有这么大的包容性。
  任维东(光明日报云南站站长):谁改变了普洱茶行业?这个问题很大,我觉得真正改变普洱茶行业的不是一个人,是时代改变了普洱行业,2002年的时候很多云南人温饱都没解决,更谈不上喝茶,所以说是时代改变了普洱茶的行业,普洱茶行业是时代和一群人推动的。年轻的茶企如何创新?年轻的茶企有个毛病就是想赚大钱、赚快钱,这就出现了很多乱象,前几天曝光了很多假冒的古树茶,云南的茶企很多以次充好,导致出现了很多乱象这些是需要反思的。做为茶企应该坚守传统不能因为利益而忽略品质,品质才是企业的基础。
  茶友:我是95后,对于茶我不是很了解,更多的是倾听和学习,因为我在俄罗斯留学发现,他们喝茶他们交友喝茶约会喝茶,而我觉得在云南喝茶多是老一辈,慢慢的茶文化也对我进行了熏陶,慢慢的对茶感兴趣。

  茶友:对整个普洱茶区都不太了解,我更欣赏现在出现的一些龙珠茶,饼干茶的一些新的冲泡方式,我觉得这些能更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茶友:我刚刚进入茶界,我学的专业是人类学,我觉得贡献很大是普通的茶农,我走过很多云南茶区,我觉得茶农是一个链接点,从茶农出发再到企业再到茶文化,他们守护者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维护生计的同时也在传播茶文化。年轻的茶更加应该关注一个便捷的需求。

  茶友:说到心目当中对普洱茶有贡献的人,我想到一个人——吴启英先生,1963年,她来到昆明茶厂,对普洱茶的发酵技术有一定的贡献,7581的配方也是跟她是分不开的。年轻茶企,目前茶叶市场的乱象的一些不规范行为,是需要思考的,我觉得可以从品质上面去考虑。
  茶友:我之前从事互联网行业,我觉得是整个时代影响了普洱茶这个行业的格局。互联网贡献是非常大的,它是一个信息输出的平台,让很多跨地域的(人)了解到茶,之前普洱茶更多的是谈功效,而现在普洱茶是不会去谈功效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改变这个行业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是添砖加瓦的人物。
  茶友:我是金融行业从业者,最近参加了很多关于茶的活动,茶走的是一个传统与跨界的思维,普洱茶行业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代人、一群人带动的行业发展。如果没有好的时代、没有好的积累是不会有这样的繁荣景象的,其实很多人都在后面做了很多默默的工作。年轻的茶企应该如何延续和革新?我觉得这就需要站在更大、更宏观的界面来引导传统企业的发展。

  茶会最后还进行了有奖抢答环节,并为答对的茶友送出了礼物。

  问题

  1.“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几个节气?

  2.现场喝的“719老茶头熟茶”是哪个地方的茶料?

  3.1949年后“云南普洱茶四大厂”是哪四家?

  4.获得“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称号的是谁?

  5.“台地茶之父”是谁?

  6.哪一年,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

  答案

  第19个

  临沧冰岛五寨古树料

  勐海、下关、昆明、普洱

  肖时英

  2007年

  不论是作为“行业小兵”,还是“旁观者”、“建筑者”、“老百姓”、“茶农”、“码农”……我们其实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未来普洱茶的发展。年轻茶企在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坚守传统、敬畏传统。

爱“拼”才会赢,拼配取胜更大市场

什么样的茶才是好茶?抛开各类繁复的因素,好茶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喝了之后舒服,舒服来源于不是太苦涩,回甘久远,茶香在唇齿和鼻息间让人记忆犹新。

  当大家都讲山头,论单株品茶论道之际,以中壮茶叶为主,掺入嫩芽的中茶拼配技术,被称之为“现代拼配茶菁的普洱茶开端始祖”的中茶“印级”系列茶不断获得茶客的认可。在捍卫传统拼配茶菁始祖地位的基础上,经过选料、拼配试验、制样,消费测试,结合现代普洱茶拼配技术,从样品的感官审评、营养成分的检测数据系统分析,以科学化、数字化的方式,不断地优化和创新拼配方案,历经专业茶师的十六道工艺加工,才能成功推出一款向历史致敬的经典产品。

  以一饼带法,以一品带市,通过中茶经典拼配茶的端倪,可以看到我省茶产业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不是简单堆砌

  “许多人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普洱茶讲究纯料,拼配出来的没有好茶,这观点有待于修正。”茶友雅兰首先从什么是拼配开始解读,“拼配绝对不是一堆毛料‘混在一起’这么简单。拼配所涵盖的内容多,比如等级的拼配、不同茶山的拼配、不同茶种的拼配、不同季节的拼配、不同年份的拼配、不同发酵程度的拼配等等,这里面的道道很多。一个优秀的拼配师,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茶人,更要有预见性和科学的发展观。”没错,一个企业在“拼配茶”这个平台,也是拼人才、拼科技的战场,一个“拼配”配方的背后,是数代茶人精益求精地改进再改进,实践再实践的结果,其中的艰辛,只有企业和茶人们才能体会。

  说到拼配茶,关键在于扬长避短的“烘托与互补”,比如说有些山头茶回甘很好,有些苦底不错,有些香气很足,有些茶气很足,有些外形漂亮……怎么样才能根据每一种茶的优势劣势,相互取长补短呢?茶叶拼配里,哪款毛茶适合作为基茶,哪款毛茶作为辅助,哪款毛茶又适合作为调和?这些都有讲究。因为拼配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并非是不同毛茶的简单堆砌,拼配需要天赋,需要经验,需要坚持与勤奋,参与拼配的每款毛茶的比例稍有变化都会使得结果完全不同,就像同样是厨师,一样的食材,有人可以做出一桌满汉全席,有人却只能做个黯然销魂饭一样。

  拼配不佳的茶通常喝起来会没有骨架,口感散乱,层次散乱,你都不知道自己喝得是什么鬼。有的两种参与拼配的茶产生冲突,口感上出现极不协调度;有的没有考虑到参与拼配的茶发酵后的特性,在陈放几年后,成了堆废料。

  一个品牌,为何能屹立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不倒,其中,拼配配方就是企业的核心所在,能掌握一项成熟的拼配配方,又是经过岁月多次打磨和检验过的。好茶料是自然的馈赠,而拼配是人对自然的礼赞,以人的能量,赋予自然之物更多的美好可能。

  经典完美重现

  著名茶学专家陈宗懋院士在其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一书里,对“拼配”一词给出了定义,拼配指的是依各类筛号茶的品质特征,按比例组合成商品茶的作业。拼配茶又叫集合茶,是将拼合茶毛茶经加工各道工序后,将分离出的各类茶叶进行同类合并而成的制品茶,按产品规格标准再进行拼配而成的成品茶。

  “在茶叶行业,拼配是茶企普遍采用的技术手段,也是茶企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普洱茶而言,拼配尤为重要,其技术要求更为严苛。我们都知道,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属性,所以普洱茶的拼配,不仅仅要满足当下茶叶品质的要求,更要充分考虑到其后期转化的需要。因此,普洱茶的拼配师,除却具备一个茶人的素质外,还需要具备预见和发展的眼光。这需要时间的检验,经验的积累。”中茶茶叶普洱茶事业部总经理、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广田表示,大家耳熟能详的、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茶“印级”系列茶品,是普洱茶印级时代的翘楚。但或许少有人知道,其中的“黄印圆茶”,当时“以中壮茶叶为主,掺入嫩芽”的拼配技术,被称为“现代拼配茶菁的普洱茶开端始祖”,70年代后,按黄印圆茶的拼配工艺,推出了“黄印七子饼”,替代了“黄印圆茶”的名称说法。

  历经60多年历史后的2017年,中茶云南公司的产品研发团队,经过半年多的选料、拼配、制样,消费测试,系统分析,以科学化、数字化的方式,不断优化拼配方案,选用了经海拔1900米茶仓自然醇化的澜沧江流域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原料,推出致敬拼配之源、致敬历史的产品:中茶牌云南七子饼茶——臻品黄印普洱茶(生茶)。印级传承,品味如故,拼配经典,完美重现。他们在向历史经典致敬的同时,也是为重寻拼配之源,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取长补短“武功秘籍”

  普洱茶历经三个阶段:号级茶时代、印级茶时代及七子饼时代。因为普洱茶拥有越陈越香的特性,历史上遗留至今的号级茶、印级茶一直被骨灰级茶友和藏家视若珍宝。而在普洱茶行业改革创新的浪潮中,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个“继承品”在市场上亮相,同时,因为老茶的不可复制性,导致能真正缔造时代经典好茶的茶人并不多。但不得不承认也有一些茶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开拓了一条不可复制的好路子,他们研发的产品展示了自身无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原料或拼配,而这些茶品都是推动普洱茶行业前进的功臣,主导了茶叶市场的经济命脉,引领和复苏了一个又一个延续经典的时代。

  在中茶公司所产的普洱茶品中,冠以“八中茶”标志者且又“茶”字为黄色者,为勐海茶厂50年代未所产“黄印圆茶”,由于毫头多,陈化后都转变为金黄色,茶饼整体呈黄色,成了最具代表性时代经典之作,茶客们对这一历史并不陌生。

  对茶行业来说,“黄印圆茶”开创了普洱茶史无前例的拼配历史,也成为了行业内很多企业效仿和遵从的“拼配模范”,很多普洱茶人甚至都视之为“武功秘籍”。

  70年代之后,普洱茶的拼配工艺同样历经了数次革命,很多厂家都是在黄印圆茶拼配工艺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和研发,开创了多种工艺,例如:季节拼配、茶种拼配、级别拼配、年份拼配、发酵度拼配(少见)等,拼配不存在意义上的好坏,只是他们的目的都一样,取长补短、稳定品质,利用拼配研发出一款内质稳定、外形一致的好茶。

  万物归宗,回归本真,历经时间的洗礼,经典的东西会始终保留着无可磨灭的魅力,不可取代的名号也就落在了开创者的肩上。或许在今天,普洱茶生茶界已经诞生了将来的“号级茶”“印级茶”,但在普洱茶界拼配领域来说,最具有发言权的还数这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黄印圆茶”,在历经60多年后的今天,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普洱茶现代拼配茶菁始祖的传承者。

  满足更多人的美好口感

  拼配茶到底好不好?很多茶友会有这个疑问。也许对于玩家来说,做一个几百公斤的产品,非常容易,因为单料就能满足了。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都需要享受高品质的口感,越来越多生态茶园茶品要进行突破性发展,产品数量要同时满足外形一致、内质一致、数量规模、高性价比这4个条件,就必须通过拼配,满足市场高质量的发展需求。

  拼配其实是个很考究人的技术活,需要做到对每个原料心中有数,因为不同年份、不同产区的原料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是说每个茶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如何扬长避短是拼配的核心所在。在拼配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外形是否一致,这个仅是拼配的最低要求,重要的是你所拼配的这些茶是否会相似相溶,有没有茶水分离,最后的产品品质是否具有稳定性。拼配是没有捷径的,只有通过无数次试验确定拼配方案后,再委托权威的第三方对其农残和理化指标进行检测,根据感官审生产记评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再结合理化指标的数据,通过累积数据和经验,最后才能拼出理想的产品。

  中茶云南公司的一个印级产品研发的周期会经历半年多时间,必须在参照原有配方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现在消费者的要求,不断的优化方案,最后再由专家审定,对茶叶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指标分析,各项指标的符合了,方能下单生产。

  在选料方面,对晒青毛茶原料的采购基本是按产地采购,对于古树、大树的采购更是细化到山头,农残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品质再高,如果农残不符合国标,不会采购入库。原料进行拼配、静电风选、色选、人工拣剔,根据原料的净度有的工序重复操作除杂。中茶出品的臻品黄印普洱茶(生茶),每步都是严格的按照标准执行。

  汤色蜜黄透亮,清香浓郁中透着陈香,整体滋味浓厚饱满,富有收敛性,协调性较好,饮之层次丰富,喉韵回味悠长、甘甜,叶底黄绿、肥嫩柔软。流传的经典才是历史的精髓,拼配茶在普洱茶界不断地继承和创新,其产能品质的不断提高,正为当下云茶再造辉煌。

六堡茶、港仓、熟普的历史关联

  前一阵子,欧茶趣我认识了很投缘的X茶商,前去拜访,X茶商特地拿出一款珍藏的陈年《云南普洱茶砖》让茶趣试品,深深的吸引了茶趣,这款茶砖入口润滑,酽而带韵,略微鲜活口感,让茶趣感受到老熟普的魅力。

  当时,茶趣也没有考究X茶商的《云南普洱茶砖》具体是哪一个厂生产的,因为以往都是统一使用中茶砖外包,不过不像是昆明茶砖,因为茶性偏软但回甘、清樟香,偏向勐海风味。历史以来,使用《云南普洱茶砖》很多茶厂,有大厂的,有小厂的,有后期仿造的,而《云南普洱茶砖》最出名的是昆明茶砖,细问之下该茶砖距今约三十年,没有一丝入仓的痕迹,略带鲜活的口感足以为此茶砖正名。

  说起昆明茶砖,最负盛名的是7581砖,也是云南熟普的开山之作,但说起那段历史,特别是为何要研制熟普,如何研制熟普,熟普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翻阅很多资料,并且根据判断得出,茶趣曾探知过熟普史,希望能让读者有一个贯穿性的了解。

  一直以来,茶趣都对香港这个地区有一种感情,或许身在广州这个南大门深受香港文化影响,自少就看香港电视台、看香港电影,有香港的亲人,能接触到很多当时较先进的科技产品和未接触过的美味食物。香港曾经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常常听到的是香港的寸金尺土,粤语歌更是风靡全中国,就算是非粤语地区一样流行听粤语歌。而香港之于普洱茶,就是近代普洱茶发展重要媒介。不过,香港的市井气息非常浓厚,平民百姓的居多,老一辈的香港人是勤奋、务实、耐苦滴,但对学术上有造诣的人较某些地方少,导致香港之于普洱茶的历史一直没有很系统的阐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在香港的推广,令茶趣惋惜。

  说起香港之于普洱茶,几年前,茶趣曾读到一句对联:"普洱鐵觀音松禱烹雪醒詩夢,龍井碧螺春竹院彌香蕩濁塵"。短短的二十四字,把作者对茶叶的认识、钟爱度、理解等精辟阐述,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普洱。香港的普洱茶历史及现状是怎样一个状态呢,茶趣也没有全面的了解,但阻碍普洱茶在香港发展的因素是挺多的,一直说着香港寸金尺土,租金的高昂,让香港旧式茶庄越来越少,或者转向非街街铺发展;香港接触茶的媒介一般是茶楼和茶餐厅,旧式茶楼几乎绝迹。什么是香港旧式茶楼呢?一般的旧式茶楼,是两层高的单元,占地约三百平方米,讲求的是水滚茶靓,茶楼是家族经营,茶客一般喝铁观音、寿眉、花茶,普洱茶当然是有的,但比一般茶贵,而且是陈年普洱茶,茶楼有一个存茶房,里面存放着一直保存使用的陈年普洱,有茶饼、茶砖、沱茶,新一点的是几年陈期,旧一点的有十几二十年,茶楼老板受采访时透露,陈年普洱茶曾经有人想高价收购,但茶楼坚持不售卖,就是为了一路以来支持的茶客,保证家族生意能继续经营,但因为租金高企,经营到什么时候还不得而知。再说新式茶楼,就是占地两千平方米以上,装修上档次的茶楼,以做早餐、午茶、晚饭为主,有铁观音、寿眉、花茶、普洱、红茶等选择,以往好的陈年普洱几乎绝迹,现在让茶客品饮的都是熟普为主。茶餐厅是一种一百平方以内的小店,里面一般是混搭的茶,例如奶茶、冻柠茶、橘蜜茶等。

  近代中国茶叶的出口贸易,香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曾是最前沿的外销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很长时间内,国内茶叶主要通过香港销售到全世界,香港当时集茶叶成品销售、批发、来料加工、制作和包装等于一身,其中包括了普洱茶的相关贸易。由于当时香港房屋租金贵,存放大量普洱茶的地方是租金较低的地下仓库,香港的地理气候环境是高温高湿,且地下仓库是密不透气,从而形成了以往港仓普洱茶特有的味道.现在说起,感觉港仓仓存并不好,而出仓的普洱茶还需要退仓处理后才适合饮用。有时候,茶趣和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的普洱茶老板交流,都很认同港仓普洱茶那种特有的味道,是其它地方不能复制的味道,这和当时香港仓库的微生物环境、高温高湿地理气候环境、香港普洱茶业界处理控制普洱茶温度、湿度、进程等层层关联,是不传外界的特有方式。茶趣也细想一下,几十年前的微生物菌落,一直繁衍,和普洱茶作用,就是说是几十年前的微生物类型,和现今的新建仓自然有很大不同。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兴起喝普洱茶,作为存放大量普洱老茶的香港,自然被台湾普洱茶爱好者收购了一批又一批的陈年老茶,这些老茶大多是具有香港仓存特色的老茶,由于当时对陈年普洱茶的认知无太多可借鉴的资料,以为香港仓的普洱老茶就是标准的普洱茶味道,导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之初,在大陆,特别是广东一带,建仓存普洱茶,都有参照香港的仓存做法,主要是迎合台湾的市场需求,导致一批又一批的好茶变成了做仓茶。到了现在,这些做仓茶的价格比同时期自然仓和干仓茶的价格相距很大,茶趣也一直有个疑问,88青饼,究竟仓存怎么样呢,虽然外界一直奉为干仓陈茶的代表。

  跟台湾的朋友聊起,上世纪台湾普洱茶热时,大量老茶除了是收购香港存放的老茶外,马来西亚也是有大量老茶销往台湾的,马来西亚仓存,也是有点类似香港的。以往,马来西亚人喜欢喝的是六堡茶,普洱生茶在马来西亚并不畅销,压制成品的生普是搭着硬卖过去马来西亚的。熟普的催生,茶趣看来,也是由于六堡茶。根据一些记载,云南省茶叶公司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有计划研究熟普,后来不了了之。接着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云南省茶叶公司再次计划制作熟普,并安排人员到广州、香港、广西等地研究潮水发酵技术,并最终研究出适合云南省气候地理环境的潮水发酵工艺,制作出第一批的熟普砖。

  邹家驱先生曾说过,1948年前,云南只有紧压茶,五十年代初,云南到港大部分为散茶。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六堡茶的地位绝对不低于今天的普洱茶。六堡茶是广西六堡乡生产的茶品,工艺一般是对当地的茶青进行杀青、揉捻之后,堆放发酵后,再干燥成茶,接着装进竹篱放进竹排通过西江运往广州集散到世界各地侨居地。六堡茶是当时的出口最大的华侨消费品饮的茶品,而最大的出口地,是马来亚,即今天的马来西亚。后来,六堡茶出口口岸逐渐由广州变为香港,由于战乱、茶价低、计划经济的影响,六堡茶的产量下降,一段时间更是停止了生产,香港方面的茶商也研究出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并从云南购入茶青进行加工制作成六堡茶,确保外销量不受影响,所以后来马来西亚饮用的六堡茶,茶青未必是广西六堡乡的,有可能是云南茶青,更有可能是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茶青。估计在这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茶叶公司见到六堡茶的热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计划安排下属茶厂研制潮水发酵茶品,即是想研究制作六堡茶,但史书并没有说明,而且云南方面经过深入研究,最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研制出云南特色的类六堡茶,即是熟普茶砖。而广州和香港比云南方面更早的研究潮水发酵技术,某些文章更说明香港的某位大家是近代研制普洱熟茶的第一人,但茶趣已记不起这位大家的名字了。

  马来西亚人平常喜欢喝六堡茶,另外老水仙也喜欢。六堡茶和老水仙都是汤色深红而浓浓茶香的茶品。马来西亚人为何喜欢喝六堡茶呢,最早的解释是解乡愁。因为在清末时期开始,很多华人去到马来亚做矿工,当时清朝战争频繁,民不聊生,马来亚的锡矿和金矿有劳工需求,大批的福建、两广人因求生而坐船去到马来亚。那时候去马来亚打工,可不像今天这样,有回国的机会,可以说,是一去不复返了,无论从国内存活空间少、交通阻隔和采矿危险度高等因素来说。由于两广地区当时盛行喝六堡茶,劳工船随船运到马来亚的还有六堡茶,而六堡茶茶性消暑解渴祛湿,适合在马来亚当地的饮用,久而久之,带动了整个马来亚人都喜欢喝六堡茶,就算后来的普洱茶,也是当地茶商当六堡卖的。近代著名的普洱茶推广者--台湾省邓时海教授,出生于马来西亚,也是从小接触六堡茶、水仙和普洱茶,对越陈越香有独到的见解,估计其对普洱茶的深入研究也是受到六堡茶越陈越佳启发的。

  六堡茶经过上述的断层期后,老一辈的制作工艺已经没有,现时新制作的六堡茶,大多有云南熟普的感觉,不像老六堡茶那样有深深的槟榔香,还有红、浓、陈、纯的特点,而且六堡茶绝不是矿工茶那么简单,马来西亚社会各界都喝六堡茶,六堡茶也分几个等级,不同阶层根据自身能力品饮不同级数的六堡茶,而现今存世的老老六堡茶,大多是级数在中高端以上的六堡茶,并被马来西亚人定为魁宝。

  现时普洱茶届,很多方面都在努力提高普洱熟茶的地位,其中有商业因素的关系,但老熟普,确实值得大家一品的。在茶趣看来,现在熟普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的,第一个时期是2000年之后,品饮价值是一般;第二个时期是2000年之前,品饮价值是非常值得品饮;第三个时期是七十年代的熟普,市场上稀少,难得一品,有机会一定要一试。所以,喝熟普,参考价值大的,是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熟普,无论大小厂,都非常值得大家品饮,原因是当时制作熟普的原料好、工艺传统,陈期够,味道回甘汤色红润,不似2000年之后的熟普,由于工艺改变和选料影响,大部分熟普已经没有以往的特有味道,只有红纯的特点,味道也没有那么回甘。现时还时兴橘普,就是用广东新会柑橘皮搭配熟普散芽茶冲泡饮用,味道也是一绝,橘香和熟普香气溶于一体,冷冷的冬天喝上一杯橘普茶,带动满室的橘香,让自身健脾胃。橘普兴起于广东一带,特别兴起于广州,近七八年已经让更多的地区所认同接受,近几。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