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紫砂王其明

找到约99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玩紫砂壶必须认识的20位紫砂大家

 

在中国数百年紫砂发展史上,有20位紫砂大家,他们建树着自己独立风格的作品与理论,推动着中国紫砂之发展,也同时在中国紫砂长河中,树立起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文化艺术的丰碑。

 

供春

 

▲供春像

 

供春被认为是紫砂鼻祖,其本为一书童,所制茗壶精巧实用,其名遂传于后世,在紫砂中,一款树瘿形的紫砂壶,即被称之为供春壶

 

 供春,一作“龚春”,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他姓龚,名供春。明代正德年间,供春作为书僮随进士吴颐山来到金山寺伺读,闲暇时看到寺内老和尚用当地特有的紫泥捏制茶壶,饮茶参禅,此时已成佛界习俗。也许是出于好奇吧,他就取了老和尚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洗手泥,参照寺院内大银杏树的树瘿,做出了“指螺纹隐起可按”的供春壶。供春壶造型古朴精工。温雅天然,质纯薄坚实。负有盛名。供春之壶,胜于金玉。

清人推其为紫砂鼻祖,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中以“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赞颂供春壶的大雅之美。

周澍《台阳百咏》则有“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之说,感叹泥砂制器竞与黄金等值。

储南强初见此壶定为瓜形,黄玉麟亦然,后经黄宾虹识为树瘿,今广采此说,时清民国制壶高手裴石民另配一树瘿壶盖,状如灵芝,延清本乡金石书法家潘稚亮于盖缘四周刻铭:“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树瘿,重为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今学界多有置疑,谓此壶乃吴大澄役匠所仿,储南强在上海得见另一把民间收藏供春壶之后,醒知己之藏品为后期仿制之物。

 

▲供春壶

 

时大彬

 

古时坊间流传着“宫中艳说大彬壶”这一说法,在明朝时时大彬就已经大名鼎鼎了。多人墨客也对他的壶多有记载和评价。

 

▲时大彬 圈钮壶

 

比如,明超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

 

▲时大彬 僧帽壶

 

时大彬,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

 

▲时大彬 大彬如意

 

陈鸣远

 

▲和正瓜壶

 

陈鸣远

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

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

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

光器、花器、杂件无一不精,乃是紫砂全才,其作品亦为后世推崇,和正瓜壶、传香壶都是千万天价作品。

 

陈鸣远的紫砂创作才情不拘于单一格调,勇于开拓创新,通晓且娴熟素器、花货

善于自然型类砂壶制作,其作品形神毕肖,令人拍案叫绝

开创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

款式健雅,颇具盛唐风格

 

▲传香壶

 

邵大亨

 

▲大亨掇只

 

陈鸣远之后的紫砂壶,受宫廷传器影响,多为繁杂、华丽之风,而邵大亨一扫其靡,还紫砂本色之美,是公认的紫砂大家,其传器朴素而有韵,尤以掇只、德钟最为出名。

 

 

▲大亨德钟

 

 

 

陈曼生、杨彭年、杨凤年

 

陈曼生被后世称为文人壶的开创者,其为清代书法大家,酷爱紫砂

 

▲曼生石瓢

 

于是他便自己设计紫砂壶,聘请当时的制壶好手,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二人制壶,自己则在壶身上铭题壶铭,极富文人气韵。

 

▲杨凤年制 风卷葵

 

这也就是后世流传的曼生十八式之名,不过十八只是泛指,曼生壶并非只有十八式。

 

▲曼生壶系列

 

 

瞿子冶

 

▲子冶石瓢

 

瞿子冶是清代书画家,其亦爱好紫砂,自号壶公,其善刻竹、诗文,紫砂中有一款石瓢,便被后世命名为子冶石瓢

瞿子冶(1778年——1894年),名应绍,字子冶,初号月壶,改号瞿甫,又号老冶,上海明经,尝任训导,上海松江人。他工诗文,其诗耀艳深华、缠绵悱恻;擅书画,晚年尤工兰竹,用笔放逸,为世所重;精鉴赏,凡钟鼎彝器、秦砖汉瓦无不立辨真伪。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酷爱紫砂壶,像陈曼生一样,定制砂壶。他请邓奎到宜兴监造,而他则亲自操刀镌刻,与曼生不同的是,他不仅在壶上刻铭文且把他最得意的竹子锓于壶上,俯仰疏密、一如其画;并大胆尝试,在壶盖上装饰,竹枝从壶身延展到壶盖,遮天蔽日,别具匠心。他以自己的才气、魄力把文人紫砂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曼生之后第一人”,他自号“壶公”,确实名副其实。

 

▲子冶石瓢

 

梅调鼎、何心舟

 

▲心舟石瓢

 

在陈曼生之后,清代书法家梅调鼎在浙江宁波的玉成窑,被认为是文人壶的又一巅峰,其聘请当时的制壶好手何心舟、王东石等制壶,玉成窑出品的紫砂茗壶文人气息浓厚,为时所追捧。

 

 

▲玉成窑印

 

黄玉麟

 

▲黄玉麟 供春

 

黄玉麟为晚清制壶大家,其仿供春壶精巧无比,更是创制了鱼化龙这一壶型,流传后世,至今是许多壶友钟爱的壶型。

其与供春壶渊源见第一条,供春简介。

 

 

▲黄玉麟 鱼化龙

 

俞国良

 

▲俞国良 瓠棱壶

 

俞国良为清末制壶高手,当时被苏州收藏大家吴大澂所聘制壶,其所制传炉壶乃是公认第一,并在国际博览会拿过金奖。

 

▲俞国良 传炉

 

程寿珍

 

▲寿珍掇球

 

程寿珍为清末民初的制壶大家,又名陈寿珍,号冰心道人,是一位勤劳多产的紫砂壶名家,是名艺人邵友廷的养子,其承邵氏之风,所改制掇球为其代表之作,曾获万国博览会金奖,晚年只做掇球、仿古、汉扁三式。

钤印有“冰心道人”、“八十二老人”等。

 

 

顾景舟

 

 

▲景舟 提壁壶

 

顾景舟先生是新中国的紫砂七老之一,被誉为紫砂泰斗、一代宗师

 

其作品乃是紫砂界的标杆,乃是玩壶之人必须要知道的紫砂大家!

 

 

 

▲顾景舟 宝菱

 

朱可心

 

 

▲朱可心 报春壶

 

朱可心紫砂七老之一,花器宗师报春壶为其代表作品。

 

裴石民

 

▲裴石民 牛盖莲子

 

裴石民紫砂七老之一,是近代制壶大师,牛盖莲子为其代表作品。

 

 

▲裴石民 裙钟

 

吴云根

 

▲吴云根 柿子壶

 

吴云根紫砂七老之一,是朱可心师兄,同样为花器大家。

 

王寅春

 

▲王寅春 朱泥梅花周盘

 

王寅春紫砂七老之一,是近代制壶大师,梅花周盘为其代表作品。

 

任淦庭

 

▲任淦庭 刻绘

 

任淦庭紫砂七老之一,是七人中唯一的陶刻大家,也是近代最为出名的陶刻大家。

 

蒋蓉

 

▲蒋蓉 青蛙莲子壶

 

蒋蓉紫砂七老之一,是七人中唯一的女大师,以花货中的塑器见长,被誉为花货塑器第一人。

工艺超高!紫砂筋囊器与合菱壶!

 

紫砂筋囊器是自然型与几何型壶型按一定的规则结合而成的。

一般多以圆形为基本壶型,依照比例划分成若干等分,再有以相应的曲线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图案,呈现的凹凸轮廓向壶立面延伸。

取材对象常常以自然界中的各种花型,如梅、菊、菱、水仙等,不一而足。

▲菱华

紫砂有其可塑性强,器皿表面无釉,胎骨裸露的特点,这也为筋纹器造型的设计面明暗、转折、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筋纹效果在砂器中得到充分发挥。

 线条对称、均匀地分成若干等分,做到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严密且四周“通转”。

这些特点使筋纹器一开始就以不同的表现形式,独立于紫砂艺海之中。

▲梅花周盘

 所谓“通转”,即是按照筋纹可以将盖与身随意旋转置换,均要能面面俱到,准缝严谨,而且通体协调,气势连贯。

这个要求需要相当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且要耗费相当时间才能完成。

 筋囊器历来精品迭出,最早有明代董翰的菱花式壶,到时大彬制十八瓣瓜棱壶,再到近代王寅春的梅花周盘、半菊壶等,紫砂艺人通过对造型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创造出了一件件更丰富、更精美的筋纹器,也完全体现了筋囊器的艺术魅力。

▲半菊壶

上下印对,身盖齐同,分割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这些都是筋纹器的造型要求。

一把好的筋纹壶,棱线从钮开始贯穿流把壶身,全器统一,纹理相称。

这也意味作者要对于表面的分割比例作高度严密的计算,并有极为娴熟的工艺技法。

 合菱更是传统经典筋囊器的代表作之一!其筋纹阴阳纹路形分明,肌理建俊,线条舒展优雅,富有内在张力。

 钮与壶身均是由上下相间的筋纹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气流舒畅,优雅写意。

 壶盖同样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纹沟壑深深,刻意表现出筋纹特有的凝重感,从而凸显出花瓣的肥硕。

 整个壶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镶接而成,分布均匀,其中两瓣分别胥出壶流和壶柄。

 在视觉美感方面,除了像其他壶形般,以侧面为主视外,更可由上方俯视鸟瞰,欣赏其辐射线条结构出的脉络张力以及线面的转折过渡。

 此外,筋纹器通体凹凸起伏,规律有序,在光影映射下,明暗的律动更显得委婉曲折,表情丰富,这是其他器型所不及的。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工艺难度超高的紫砂筋囊器与合菱壶

紫砂筋囊器是自然型与几何型壶型按一定的规则结合而成的。


一般多以圆形为基本壶型,依照比例划分成若干等分,再有以相应的曲线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图案,呈现的凹凸轮廓向壶立面延伸。


取材对象常常以自然界中的各种花型,如梅、菊、菱、水仙等,不一而足。


▲方菱壶


紫砂有其可塑性强,器皿表面无釉,胎骨裸露的特点,这也为筋纹器造型的设计面明暗、转折、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筋纹效果在砂器中得到充分发挥。


线条对称、均匀地分成若干等分,做到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严密且四周“通转”。


这些特点使筋纹器一开始就以不同的表现形式,独立于紫砂艺海之中。


▲如意筋纹石瓢


所谓“通转”,即是按照筋纹可以将盖与身随意旋转置换,均要能面面俱到,准缝严谨,而且通体协调,气势连贯。


这个要求需要相当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且要耗费相当时间才能完成。


筋囊器历来精品迭出,最早有明代董翰的菱花式壶,到时大彬制十八瓣瓜棱壶,再到近代王寅春的梅花周盘、半菊壶等,紫砂艺人通过对造型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创造出了一件件更丰富、更精美的筋纹器,也完全体现了筋囊器的艺术魅力。


▲高菊蕾


上下印对,身盖齐同,分割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这些都是筋纹器的造型要求。


一把好的筋纹壶,棱线从钮开始贯穿流把壶身,全器统一,纹理相称。


这也意味作者要对于表面的分割比例作高度严密的计算,并有极为娴熟的工艺技法。


合菱更是传统经典筋囊器的代表作之一!其筋纹阴阳纹路形分明,肌理建俊,线条舒展优雅,富有内在张力。



钮与壶身均是由上下相间的筋纹花瓣咬合而成,含苞待放,气流舒畅,优雅写意。


壶盖同样是六瓣花瓣造型,筋纹沟壑深深,刻意表现出筋纹特有的凝重感,从而凸显出花瓣的肥硕。



整个壶身是由六瓣花瓣上下镶接而成,分布均匀,其中两瓣分别胥出壶流和壶柄。


在视觉美感方面,除了像其他壶形般,以侧面为主视外,更可由上方俯视鸟瞰,欣赏其辐射线条结构出的脉络张力以及线面的转折过渡。


此外,筋纹器通体凹凸起伏,规律有序,在光影映射下,明暗的律动更显得委婉曲折,表情丰富,这是其他器型所不及的。

找到约9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