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吉号勐海七子

找到约2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中吉号联合茶业复兴举办230期复兴沙龙

  7月26日,中吉号联合茶业复兴共同举办了230期复兴沙龙:麻黑为什么重要。中吉号现场带来了三款不同年份(2009、2014、2019)的纯麻黑生茶,众多茶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参与讨论,对为什么要喝普洱茶,麻黑的历史地位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下面是沙龙实录。

  王娜(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加茶业复兴第230期沙龙。我们今天的沙龙主题是:麻黑为什么是重要的?我们今天就先从易武说起吧。

  易武茶的前世今生

  易武茶山今属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包括乡政府所在地易武古镇的易田、高山、麻黑村委会、曼腊村委会、曼乃村委会等辖区。在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易武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李佛一编(纂)的《镇越县新志稿》中就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茶区年产茶七万担……光绪二十年前后易武茶区产量为二万担。”道光十六年(1836年),易武至倚邦茶马古道所经过的磨者河上的永安桥修建完工,所立的碑文上写有“云南迤南之利首在茶,而茶之产易武较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迤南的经济利税主要靠茶叶,而茶叶产量易武最多。

  《西双版纳文史资料》第四辑中“古茶区分布情况表”表明:1912年易武茶区产茶5000担,比倚邦、曼洒、曼庄、革登四茶区产茶之和还多;1957年易武茶区产茶1250担,也多于倚邦等四茶区之和。因茶叶兴衰演变,史料文献中地名、产量记述有差异,但易武茶山是普洱茶的主场地则是无疑的。

  易武,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茶贡茶之乡。普洱贡茶在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贡茶案,之后,六大茶山便成为了贡茶的采办地。1750年,易武修建了一条通往思茅(今普洱)的茶马驿道,驿道由青石板铺成,今天的易武公家大园,被认为是茶马古道的起点。道路的修通,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让易武成为仅次于普洱(今宁洱)的茶叶贸易和集散中心的地位。同庆号、乾利贞宋聘号、福元昌号.....这些普洱茶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就诞生在易武,这些作品,代表了普洱茶最好的时代。

  绕开麻黑,损失半个易武

  麻黑是易武历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汉人为主。六大茶山鼎盛时期,汉族人或从石屏,或从江西来到这里,制茶贩茶。茶叶兴,麻黑兴。

  易武麻黑茶,有广义的说法和狭义的说法,那么广义的说法是出自麻黑村委会的茶都算麻黑茶,也就是包括:刮风寨,大漆树,落水洞,曼秀,三丘田,荒田,这几个村子的茶都可以算,事实上2005-2007年以前易武的山头还没有分的这么细的时候,这些都统叫“麻黑茶”,广义的”麻黑茶“也是易武正山的一个说法,即易武茶的核心山头。从2008年-2010年以后,各个村子就开始细分了,都是以各个村子的名字来或是山头来叫了,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狭义的麻黑茶,也就是产自麻黑村子的茶。

  早在麻黑寨的茶在茶人大众中出名以前,有实力的大茶企便已经开始接洽麻黑资源了。这得从90年代后期的普洱茶市场备受追捧,台湾茶商同期进入易武收料定制开始说起。随着定制茶的大放异彩,拉动了易武茶的发掘。麻黑因为交通较为便利,且相较其他小产区更加高和稳定的产量,成为了它在易武体系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说到麻黑味,不得不提茶企中吉号。

  易武是贡茶之源,而麻黑位居中枢。

  与麻黑位居中枢一样,中吉号遵循中庸之道,专注纯麻黑的传承已经有十二个年头。

  麻黑,是中吉号最早探索的产区。2008年,董事长杨世华先生带领制茶团队深入麻黑,在麻黑建立大量核心稀缺的古树茶园基地和麻黑初制所,创建“两休两采,自然天养”的茶园管理法则,固定每年收取原料,对麻黑核心区域古树茶园及优质原料拥有了绝对的掌控力,而在2016年,麻黑初制所扩建升级改造完成,成为现在的麻黑庄园。

  珠三角的很多茶友,知道麻黑大多都是从喝到中吉号的纯麻黑开始的。作为中吉号的创始人,杨世华将云南茶带到深圳,并在那扎根,成为当地具有影响力的茶企,实属不易。

  麻黑为什么好

  吕才有(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之前我们为中吉号的麻黑产品进行了一次专业评鉴会,这缘起于5.1期间,我参加了易武的斗茶大会,会上和中吉号的杨总交流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有特色,有特点的小产区的茶,要从什么样的基点推向市场,如何让消费者喝到一款有感觉、有感情、有感性,会兴奋的茶品?

  易武的斗茶大会上,我发现消费者对易武茶的认可程度很高,消费潜力很大。而麻黑茶在易武茶中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除了外形之外,最大的特点是蜜香浓郁,这在19年的这款纯麻黑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也难怪中吉号能在沿海地区屹立市场十二年。

  最早在深圳茶博会上,我和杨总相识的时候,我感叹云南本土茶企能在这么好的平台上有一席之地,直到我今年才慢慢知道中吉号主要是做麻黑的产品。大家知道,云南是一个农产品大省,所谓“一方水土产一方茶”,在小气候的影响下不同山头会出来不同的各具特点的茶,这样的茶虽然不是我们主打的产品,但一定是建构起我们影响力,品牌认知的茶品。

  在联合多个专家对中吉号的麻黑进行感官评定之后,我们得出一致的结论:这款麻黑不论是当年的口感还是转化后的口感上,都是很有特色的。专家们都觉得,不论是作为品饮还是作为收藏,中吉号的麻黑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做麻黑生化组成特点的分析,大家也可以保持关注。

  除此之外,麻黑茶也很有文化底蕴。第一,麻黑的名字起得不错,在云南话中,形容天快黑了我们会说“麻黑麻黑”,这提醒我们,喝茶的时候到了;第二,黑在所有色彩中最高贵的颜色,黑茶是我们茶科学研究最薄弱,但潜力最大的茶类。作为一个研究黑茶的学者,我们也要站“黑岗”,不吹黑哨,喝麻黑,不走黑道。

  王娜:谢谢吕院长的分享,刚刚吕院长提到一方水土养一方茶,麻黑每一年的转化都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惊喜。那么云南茶企该如何走出云南?相信这是很多茶企在发展中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们请周重林老师为我们讲讲。

  懂麻黑,才懂易武

  周重林:刚刚王娜介绍了茶马古道的历史,茶马古道之所以能延续,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利润可图,正好易武在唐代的南诏政权统治下,就叫“利润城”。易武最早是县城的建制,麻黑当时是离县城最近的一个产区,即便今天我们不知道“利润城”当时主要是卖盐还是卖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易武是一个资源驱动型城市。

  今天麻黑的繁荣景象应该和古代差不多,麻黑现在有9000多亩茶园,每年产量50多吨,这对一个村子来说算是很大的。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拉祜族、哈尼族还是汉族,那么多的人在云南以茶为生,这是很不了不起的。加之云南大叶种有天然的自然优势,延续几百年的物种依然强大,我觉得今天才是做茶最好的时代。

  从前的麻黑十分繁华,有一个关圣庙,当地的老百姓现在还能背出那座庙门口的对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弟子尽寒心,这幅对联其实是湘派名士对江南名士的贬低,认为对方只会说大话,不懂实践。我自己根据这幅对联也写了一幅相应的:圆茶出易武江外商贾喜上眉,七子有传承香江茶客皆举杯。关羽的地位在中国的地位,和易武传承的七子茶在中国茶中的地位,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比较。

  有好的资源,好的传承,还需要有好的眼光。中吉号很早之前就启动了名山名寨的计划,很少有其他家茶企能拿出12年前的名山名寨茶,那个时候我们喝茶是不讲小地名的。我想这和中吉号一直在深圳、在销区是很有关系的。现在很多人都以为,中吉号是外省的企业,但其实中吉号是实打实的云南本土企业。云南企业走出去的很少,像中吉号这样有积极开拓精神,有我们说的“洋芋精神”,形成了自己的商业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就更少了。

  易武是一个镇的、大范围的概念,很多人到了易武不一定会到茶山的。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档案、产品,包括我们研究茶马古道也是研究销区的,没有着重于茶园本身的文化,这几年茶树、茶园才变成一种文化。当我们再次回到产区来看的话,我认为今天的云南不会再仅仅输出一个产品,而是更上一层,做到结构性输出,输出一种精神,输出一种符号,一种企业家,包括像我们这样的一种文化沙龙,这是未来最大的变化。

  为什么要喝普洱茶

  杨海潮(北京大学博士):为什么喝普洱茶?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再上升一步,就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喝茶?这个问题我之前从茶叶的传播角度谈过,包括周重林也在他的《茶叶战争》中提过,比如说蒙古人、藏区为什么要喝茶?因为茶是汉文化精致生活的象征,是当时的一个学习对象。很多人说,过去的云南人是不喝普洱茶的。但从更多的历史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云南人是喝普洱茶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喝。

  清末,当印度茶和中国茶在西藏竞争的时候,清朝官员报告说,藏族人是不喝印度茶的,但实际情况是,藏区下层的老百姓因为印度茶更便宜,所以会选择印度茶而不是中国茶,而官员接触到的是藏族的社会上层。这个社会分层的问题,我们一直可以把它带到今天的中国来看。

  二十一世纪初期普洱茶大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的功效,在中国人民经历长时间的贫穷后,生活变好了,饮食变好了,就需要普洱茶。普洱茶好还是不好,在历史上一直有不同表述。如果把普洱茶视为滇南出产的茶叶而非某一种特定的茶,普洱茶的地位是从乾隆之后慢慢被抬高的,具体到易武,清后期的文献证实,至少在道光之后才慢慢崛起的。其实在这背后,也是云南逐渐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过程。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说说喝茶方式的问题。现在喝茶不太被认为符合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所以很多人会用绿茶的泡法,或者直接选择咖啡等其他饮料。但普洱茶仅仅是和其他茶类以及其他饮料做竞争吗?不是的,它还和各种保健方式做竞争。改革开放后,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讲养生、锻炼,我们的社会处于一个变动之中,普洱茶成为一种被选择的保健方式,当更多人开始锻炼、养生减肥后,喝茶人口会不会到达某个峰值后就回落?

  因此,是不是有必要把普洱茶塑造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就涉及我们能不能创造一种新的普洱茶包装,一种新的品饮方式?这都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吕才有:很多人经常问我为什么要喝普洱茶,我常常开玩笑,回答说“吃饱了撑的”。我们可以发现,普洱茶是从香港、台湾等之前经济相对较好的地区开始热起来,而我是80年代上大学,当时去食堂打饭,还要专门去打汤上浮着的油脂,我们叫“飘汤油”,油都没吃够,没有油可以让普洱茶“刮”。

  杨海潮:刚刚吕老师讲的特别好,今天喝鸡汤的时候,我们反而不喝“飘汤油”了,而是要把油刮掉,再喝汤,而今天更多人在吃饭的时候讲究吃八分饱。其实我们发现生活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变迁。以前,大家会说不苦不涩不是茶,人们开始追求回甘、甜的茶,这也印证着我们对普洱茶的观念变化。

  王娜:刚刚大家喝了2019和2014中吉号的麻黑茶,请各位茶友分享一下品饮感受。

  三款麻黑品饮感受

  周玲(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刚刚我喝第一口19年的麻黑时,这款茶最重要的感受是生津,从舌尖。舌面到舌的两侧,一直在生津,汤色偏黄,滋味饱满。2014年内的麻黑,杯底香特别棒,蜜香浓郁。过去我偏爱易武茶,每次刚开始喝觉得是一个甜柔的美女,但到后面细细品饮会觉得它是一个柔中带刚的女生,这也是麻黑茶带给我的感受。

  茶友:我喝茶有二十多年了,2005年之前我一直喝绿茶和乌龙茶,年轻的时候也比较偏激,太流行的东西不碰,当时普洱茶很火,所以一直敬而远之。记得当时我在一所大学任教的时候,从学校到家有一个茶室,平时回家走累了就会去喝一杯茶,有一次刚好在泡一款临沧中期茶,喝完之后继续走路回家,走着走着,忽然感觉全身十分通透,感觉到陆仝《七碗茶歌》中那种飘飘欲仙的境界,从此以后就迷上了普洱茶。这款麻黑茶十分打动我,麻黑是一个美女,但不是柔弱的。19年的新茶,茶气很强,我更喜欢14年的这一款,有时间沉淀过的味道。

  温星(青年作家、评论家,今日头条主编):说来惭愧,家里易武茶居多,但从来没有喝过麻黑。听到麻黑两字,我望文生义想象麻黑的味道:黑芝麻,我觉得芝麻香和糯香很接近。

  这个“麻”可以理解为芝麻的麻,有一句俗话我不赞同,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虽然西瓜体积大,但芝麻更贵呀,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捡芝麻呢?芝麻在传统文化中还是很高贵、很有营养的东西。“麻”还可以理解为麻布,今天在座的几位,大部分都穿麻,这是返璞归真的体现。而“黑”则是最高贵的颜色,这在很多民族中都有体现。

  近两天有一个新闻,云南省农业厅出台了古茶山、古树茶的保护政策,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而且要建立普洱茶的期货市场,这是非常利好的。在政策背景下,今天我们来品鉴中吉号的麻黑是非常符合时宜的。早五年,要是你邀约别人来茶业复兴品茶,人家会觉得莫名其妙:品什么茶?五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做这样的事情不管是文化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会慢慢的凸显出来,这同样是非常合适宜的。重林这几年不仅做茶文化的学问,还身体力行到外面宣讲茶文化,这也是让我十分敬佩的。

  说到今天的麻黑,19年的茶有一股少男少女的青涩感觉,与之相对应的是清纯,这在14年这款茶上有很好体现,我相信到第三款茶会变为醇厚,历史的沉淀会慢慢显露出来。

  茶友:我是一个冬天和夏天住在云南的上海人,冬天我就住在西双版纳,那边有很多人做茶。我实际上去过两次易武,但没有去过麻黑,因为那条路实在太难走了。有一次我到易武镇上,在犹豫要不要去麻黑的过程中,同行的朋友介绍我到一家曾经斗茶得奖的茶店里,喝到了当年得奖的麻黑茶,真正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回来的路上特别好的回甘,我都舍不得用新的茶水来冲淡。

  作为一个在外地消费普洱茶的人,我想说说自己的顾虑。现在茶叶什么价格都有,很多人喝得起茶的但有喝不出好坏与否,只能通过谁送的、从哪儿来的来进行揣测,没有一个前端的把控。其实如果慢慢做小众、做高端,对寨子每一家人做出来的口味都了解,这种是很省事的。所以我认为中吉号的商业思路是对的,如果再有更多的推介机会,就更好了。

  茶友:19年的茶汤很厚,有一种新茶的感觉,14年的这款茶香扬水甜柔,茶气更加凸显,微微有一些果酸,两颊生津,而09年这款麻黑水的细润感很明显。

  茶友:我喝拼配茶多,纯料比较少,中吉号深耕麻黑多年,这几款茶具有标本性的意味。19年的茶一入口,汤中带柔的感觉很明显。14年的麻黑甜柔香都有,柔中带刚的感觉也在。09年这一款我认为存放得特别好,体感很舒服,很纯净。

  茶友:茶是我们审美的对象,主体需要回到人的身上,但好茶都是共同的,对于一款好茶来说,文字越多,越容易造成失真。所以对于这三款茶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舒服,特别是19年的这一款茶,一入口特别清甜,非常细腻,非常温婉,后面的茶厚实感越来越明显。

  深耕麻黑十二年

  杨世斌:我是代表公司来这儿,我们中吉号是一个外向型企业,销售在深圳,工厂是在勐海。说到麻黑,我们一直认为,这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和合适的人成就的产品。2008年,中吉号创始人杨世华先生带领制茶团队第一次来到易武。每村每寨把茶喝着进去,走到麻黑的时候,我们觉得所有的元素都有了,厚重感,韵味,都展现得淋漓尽致。麻黑作为我们的明星产品,我们已经做了十二年,扎根了十二年,也希望在座的茶友能多多交流,为这款产品提出意见。

  杨冬榴(中吉号营销总监):我是中吉号的老员工,最早我们是在深圳做茶叶进出口公司,那个时候是走量的时代,从2003年到2007年直线上升,我们过手的茶都有上千吨。后面随着市场的变化,我们觉得思路要变一变,把走品质当做核心竞争力,于是开始做古树茶的茶品,而做出的第一款茶就是这款麻黑。一块石头,过了十二年还是一块石头,但如果是一块好玉,十二年的沉淀会让他价值不菲。

  我还记得2008年左右,其他的茶大约是30——40元左右一饼,而我们的麻黑就已经到了80元一饼,质疑声比较多。而2008年也是一个分水岭,之前很多茶都是配方茶,而在那之后纯料茶开始崛起。陈智同老师当年的《大树茶的时代来临了》这篇文章,配图用的就是我们这款纯麻黑,加上茶友喝过之后的反馈,都坚定了我们走下去的信心。

  原料好,工艺好,仓储好,三个因素是决定一款茶是否好喝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这三款茶,我们投茶量是十二克,这样它的优缺点都能很好展现,如果再减一些就是香甜的味道。刚刚大家说19年的茶有些涩,实际上易武茶采摘的时候会大条一些,揉捻的时候也不会揉得很完全,这就让易武茶留得越久,转化越好。

  文章由茶业复兴编辑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

  未经嘉宾审校

  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从迷茫到原创:中吉号纯麻黑如何坚持做十二年?

  8月18日,茶业复兴联合中吉号共同举办的第235期复兴沙龙在深圳拉开序幕。在繁忙的都市午后,我们共同探讨:古树茶树龄的意义与传承的价值。中吉号现场还带来了三款茶,其中两款是不同年份(2008、2018)的纯麻黑古树生茶,另一款是2019年的老班章生茶,许多茶友慕名而来,下面我们就通过文字来看看,新城与古树相遇,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杨静茜(主持人):感谢各位茶友的到来,也非常感谢中吉号、深圳市茶业协会对我们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大家注意看今天茶会现场中间桌子摆放的三款茶,这与今天的主题有关。前两款是中吉号连续做了十二年的纯麻黑,其中,“纯”是我们今天会讨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麻黑”则是易武一个很重要的产区;而第三款茶作为今天的“彩蛋”,是2019年的老班章古树茶,这三款茶是我们精心挑选的,因为今天沙龙要讨论的主题是:古树茶树龄的意义和传承的价值。也希望大家在喝到好茶的同时,能对普洱茶有更深的了解,也欢迎大家在茶会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或对概念性的问题做一些深入探讨。

  在正式开始品茶之前,我先带大家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今天会探讨的四个问题是:什么是纯料?什么是古茶树?古树茶、大树茶、小树茶的区别在哪里?树龄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沙龙更注重的是一个探讨的态度和过程,而不是确定一个对错观。)这是一棵云南的古茶树,不知在坐的各位深圳茶友有没有去过云南茶山,如果你没有去过,可能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茶树能长成这个样子?

  什么是纯料?

  我们编辑部的观点认为,纯料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纯料维度是一定范围内的茶园里的古树茶,比如我们今天喝的麻黑,它既是一个茶园,也是一个产区的纯料;第二个层面,纯料即单株,它是一棵树的纯料,这两年比较流行,但这一般是玩家级别的茶,不太容易在市场上喝到;第三个层面就是纯料中的“战斗机”,即茶王树的纯料,这也是玩家型的。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更多是第一个维度的一个茶园、一个片区的纯料,就像今天喝的纯麻黑。

  什么是古树?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我们常常会混淆两个概念,一个是“古茶树”、一个是“古树茶”,我也常常会念反,但这其实是两个不同概念(一个是植物学的概念,一个是商品概念)。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古茶树”,如果从林业局的概念来讲,中国古树名木是100年以上则为古树,那么茶树我们也可以说100年以上的是古茶树。《茶经》中就提到,要好几个人才抱得过来的才是古茶树,而对于我们云南而言,古茶树是云南资源中很重要的一块,也是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之物。我们今天探讨古茶树和古树茶,也希望大家能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

  小树大树古树,
  区别在哪儿?

  小树茶:多指灌木型茶园,树龄比较小,产量比较大。同样的加工条件下,滋味的协调性相对差一些,口感也较刺激。

  大树茶:树龄30年~50年以上,树形相对成熟,如果生长的生态环境较好,那么它的口感也会比较好,茶汤口感苦涩度相对要低些,但产量不是很高,人工栽培的,树龄比较久一些。

  古树茶:超过100年的茶树就是古树。一般观感上来说,树形大与树龄大是相伴的,树龄大的树往往树形也大,同样,树形大的树往往树龄也大。但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矮化等原因,可能出现很多树龄很大,但是树形却很小的情况。比如我们今天喝的纯麻黑茶,它的产量就更加稀少,我觉得它最宝贵的是它的韵味和陈化度都更强。

  接下来,我们有请周重林老师从他的研究角度为我们分享一下,树龄有什么意义,以及云南古茶树的价值在哪里?他的研究文章已经在国家C刊上发表了,周老师将古茶树分为了九种类型,下面就请他为我们分享一下他的研究成果吧。

  为什么现在流行
  “庄园”模式?

  周重林:在茶会开始前,我就和中吉号杨总聊过一个话题,就是云南现在启动了一些计划,就像现在的麻黑庄园、班盆庄园,为什么现在流行“庄园化”趋势?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我们过去说茶山,其实就是古六大茶山,是很大的概念,后来我们又单纯地说茶树,而且是一棵一棵的说,但一棵树又太小,所以我们又在这之间启用了“茶园”。

  同样的一座山上,因为主人的不同,每片茶园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就形成了口感、风味的不同。如果大家有兴趣去到茶园,可以看到有些茶园里草长得及人半腰高,有些则被人工除过草,特别是这个季节;而有的茶园,主人喜欢将茶树“砍头”,促使它发枝,有些则又从不修枝,还有的特别喜欢修枝……过去我们没有做过这么精细化的研究,但最近几年因为消费市场的成形,他们也越来越细致,甚至有些厉害的茶人,不去茶园,仅靠喝就能喝出是哪个地方的茶、茶树是否被矮化过。以前我们不相信,总觉得很玄乎,但确实是有这样的奇人,后来我们才发现,从口感上真的有差别,这就迫使我们这些长期处在生产区的人来回应,所以才会出现刚刚静茜说的要观察位置,我花了十几年时间去看了不同的茶园、茶山,逐步得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古树茶茶龄的价值与意义

  1993年,云南开过一场古茶树的研讨会,当时请了很多外省专家,他们研讨后出了一本叫《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论文集》的书,里面提到一个野茶的概念,他们当时就向国家林业局提及将云南野茶保护起来,这是区别于家茶的概念,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古树茶的概念,紧接着,今天又细分出了大树茶,它是指树龄不超50年的茶树,但过去20年,他们认为大树茶是古树里最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他们去茶山发现(如:麻黑),这些古树不如勐海等地的高大,究其原因在于那些茶树被砍过,我曾经去过著名的叫做老奶奶坟的那棵树,史料记载,那棵树干茶的最高产量是90担,最多的时候50个人上树采茶,可想而知那树有多大,且那棵树曾不断被砍、烧,也还活了下来,春风吹又生。

  计划经济年代,著名的茶叶专家肖时英,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上茶山,教导当地村民如何在茶园里种玉米。我这次去永德,在一个著名茶乡的村庄里,现在还在茶园里间种,他们茶园里的茶树都特别大,而他们的茶都叫“埂子茶”,原因就是生在田埂上的茶,地里也还在间种着玉米。在云南,你既能看到野茶,也能看到茶树与庄稼间种茶园,还能看到植物之间的竞争、经济对种植植物种类的影响。

  今天在古六山,还没到易武你就能看见大片橡胶林,这就是当年茶叶不值钱,人们砍了很多茶树替代种上了橡胶。现在好的是在于最近几年,因为市场的兴起、古树茶的兴起,大家将古树茶保护起来了,而且也告诉我们不要再砍大树种小茶了,过去砍是因为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产量低,所以砍了种成连片的现代茶园。

  云南省政府去年才开始正式发布文件肯定古茶树的价值,把古茶树从林业部门管辖范围里规划给了农业厅管,承认了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经济作物,可以买卖。过去我们要卖古树茶都是遮遮掩掩的,因为要保护,不允许流通,早些年的茶饼上是不准打“古树”两字的,而是以“大树”代替,所以普洱茶使用这些词是非常好玩的,现在野茶又变成极少数的茶了。

  我们今天喝的是甜茶区的易武麻黑,香甜水柔,这些词汇是在香港、广东形成的,而不是在云南,我们大量的消费力都是在广东。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话题就是维系一个味道,持久性,中吉号从2008年到2019年,刚好出了十二款纯麻黑,我们准备了12场茶会,就专门来喝它不同年份作用于人口感的滋味变化;其次也是寻找一种口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而找到一些共识。

  杨静茜(主持人):谢谢周老师的发言!古树茶的树龄其实是时间的价值,时间在古树茶上得到了延续,且从整个茶山的生态、社会文化上来说,它是让几代人都受益了;而对品饮者来说,树龄则代表了品饮价值,因为它是不可替代的,稀缺的,滋味独特;于产业而言,它也是一门很好的生意,有很大经济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回到今天我们品的茶来讲,大家现在喝到的是中吉号2018年纯麻黑生茶,之后还会喝到2008年的纯麻黑生茶,这两款茶年代间隔10年,且它们都是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产的茶,今天现场我们就可以喝到时间的价值以及古树茶的价值。

  刚刚周老师也分享了很多古树茶的知识,可能现场有朋友没有去过云南、麻黑,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麻黑的情况。在第一期纯麻黑品鉴会上,我们就说过“想要了解易武茶,就得先去一趟麻黑”,当时微刊推文的标题就是“如果绕开麻黑,你损失的将是半个易武”,由此可见,麻黑在整个易武或普洱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易武是勐腊县的一个乡,它是边境上的一个茶区、茶马古道的起点,有七村八寨,同时它也是当时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驿站,这个地方是通过茶叶缔造出的一个传奇地之一,喝过普洱茶的人,几乎都知道它的名字。然而,在易武的七村八寨中,麻黑因为有一定产量、且口感具有代表性,所以成为了易武的一个代名词。其中,特别不容易的是,有中吉号这样一个企业坚持把麻黑做十二年,并将这十二年的麻黑口感都延续地展现了出来。

  从茶会一开始,我其实就很想问杨总,从中吉号的角度,纯麻黑您一直坚持做了这么多年,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这些年坚持的心路历程?

  从迷茫到原创:中吉号与麻黑
  相遇的故事

  杨世华(中吉号董事长):做纯麻黑其实是2007年我们中吉号刚成立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要做什么茶,或者定位是什么,当时市场上流行历史悠久的大品牌,刚开始两个月时间,我们就跟风做云南七子饼。因为我也研究过知名品牌从1992~2004年改制之前,每一批原料的来源和配方,我就运用这些知识做出了一些茶品,但市场反馈说:“你跟风大厂做,是永远做不过他们的。”所以我明白了企业如果要生存,肯定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那个时候,我非常迷茫。

  2008年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那年8、9月份,春茶季已经过了,老的路子走不通,新的路子又没找到,导致我一直处于迷茫中。但因为我本身是云南人,也了解普洱茶的历史,其中,勐海是1900年才开始兴起一些茶庄,恒春茶庄就是在那个时候创办的(1910年),而更早前兴起的茶庄是在易武地区,包括宋聘号、同庆号、福元昌号这些老字号我们也研究过,但这些“号”的位置都写得比较模糊,大多是写的“本号是在易武大街”、“采自古六大茶山”……后来我又到易武大街附近仔细查看,发现那里周边村寨种植的大多是1975年左右种植的较低树龄的茶树,我就觉得市场上标注“号级”的老茶,不可能是用的易武大街上的茶制作的,因为号级茶制作之时,这些茶还都没有栽种,从年代上来看就不可能。既然源头地没找到,我就决定还得继续找。

  路上遇到的一些老人告诉我,一定要去老茶园看看,以前的老号用的都是老茶园的茶,我就问他们老茶园的地址,他们就告诉我“麻黑”。当时听到“麻黑”这两个字时,我从内心里就非常抗拒,因为从字面上就觉得麻黑的寓意不好,老人也和我说,麻黑的茶山很好,但人不好处,“麻黑麻黑,又麻又黑”,但由于当时我实在没有出路,且本来就是来寻根的,最后还是选择去了。

  当年进村的路还没修通,我是坐着手扶拖拉机进村的,由于第一天去的晚,当天没有进到麻黑村,只到了“荒田”,第二天则顺着荒田一路走到曼秀,第三天到了落水洞,这一路喝下来,我觉得这一带茶的滋味就是“香扬水柔”,比较甜,虽然都不错,但我总感觉这些茶还是差那么一点韵味,不是我心里想要的。第五天,我终于到了麻黑,麻黑给我的第一印象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可怕,那里狗很多,一到村口就有30来只长相凶恶的狗来“迎接”我们,这可能是村子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生人进入,突然来人,狗都表现得很极端,但我也做了准备,用棍子把狗都驱赶开了,后来去到一户茶农家喝了茶。

  2008年,整个普洱茶产业都较为凋敝,我去到村里茶农都带理不理的,问他们有没有茶,他们说有,让我自己烧水自己泡,我就自己动手泡了喝起来,喝过后我就觉得这个茶滋味很好,但外形粗枝大叶,做得不是很规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原始”,但透过这种原始,七八泡茶过后,我发现了麻黑茶真正的滋味。为什么说第七泡才喝出真正的滋味呢?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前六泡喝上去都还带有洗碗水中猪油的那种味道,茶味都没有,当杯子上的“黑”褪去,我才喝到了麻黑茶的真味。那一天对我而言,非常有价值。从狗的凶烈,到村里的冷遇、茶水的油荤味,再到最后的好滋味……麻黑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当年麻黑只有80多户人,我用一周时间基本喝遍了村里三分之二户人家的茶。那时候茶价也非常便宜,这种口感的茶如果放在勐海起码也要三倍,我当时就觉得这茶很有价值,冥冥中就与麻黑茶结下了缘。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麻黑人其实也没传说的那么难相处,我问当地人为什么外界会流传这种夸张的说法,他们的答复是说:由于外面很多人用别的茶冒充麻黑茶售卖,所以村民心里有气,进而对外来人有些抵触,如果你真心做麻黑茶,我们当然也会真心对你好。当时,我采购茶后,村支书还给我开了一个证明:杨世华同志所采购的麻黑茶,100%是麻黑茶。以此为证,盖上了村委会的公章,签上了名字。

  手书体
  “纯麻黑”

  那时我们刚开厂,麻黑茶带回厂后,我就寻思着要做成什么茶,后来有人建议:“你这是真正的麻黑茶,你就纯纯地做出来,肯定会有人喜欢的。”我采纳了这意见,在前面加了一个“纯”字,做出了“纯麻黑”这款茶。在包装上,为了尊重传统,当时采用的不是印刷体的包装。深圳有个叫大芬村的地方,很多艺术家在那作画,我就去那找了个老先生写了“纯麻黑”三个字,这个字体是电脑上没有的,除此外,当时还写了个“乔木古树茶”和“兰香贵气”几个字,这些都代表了当时我做茶的梦想,再后来,我还去刻了一个“中吉号”的章,印在包装下侧,而易武几个字放在最上面,表示中吉号的谦卑、带着敬畏之心去做茶。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包装,方圆之中,但我还是花了些心思的。茶饼内还放了一张内票,那是我亲自写的,取名叫“品质承诺书”,而不是“产品说明书”,这一批茶,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亲自监控、亲自做的。

  产品一面市就受到了深圳茶友的喜爱,同时也感谢台湾的一本杂志,里面有个作者在2008年写过一篇名为《普洱茶大树时代来临了》的文章,他将我们2008年中吉号纯麻黑这饼茶的图片放在了末尾的一个角落,表示一些有勇气的茶人已经在开始做这方面的茶了,我后来看见报道后,觉得得到了认可,这或许是个好的方向,之后就一直坚持做纯麻黑,至今已经连续做了十二年。

  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当时的定位很高,就像周老师他们说的,“想要了解易武茶,就得先去一趟麻黑”;去年周老师对麻黑又有了新的定位,说它是易武的中枢,为了“中枢”两个字,前段时间我又去了一趟麻黑,花了三天重新走了一趟易武,我据此画了一张图,发现方圆30公里最中心的茶、最中心的寨子就是麻黑。除了中吉号的坚持,冥冥中也是老天眷顾,让我们将易武茶最具代表性的口感挖掘、传承了下来。

  杨静茜(主持人):非常感谢杨总!今天我也是第一次喝2008年的麻黑,滋味确实是非常棒,那种甜、韵也离不开杨总十年前这么辛苦的做茶精神。包括刚刚杨总说的普洱茶低迷时期的故事,寻茶路上的见闻,每一个画面都历历在目。接下来我们也请各位茶友做个自我介绍,大家相互认识一下,并对今天的这两款茶和茶会话题做一个简单分享。

  陈斌(深圳市茶业协会秘书长):今天非常感谢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品茶。作为一个行业内的人,我觉得无论是一个生意人,还是品牌经营,或茶行业发展来说,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团结的力量一起来做,所以我很看好“复兴”、“传承”和“发展”几个词。今天喝的两款茶我觉得都非常好,确实值得大家多去品,甚至是藏。

  茶友:我很喜欢喝麻黑,也喝过不少麻黑茶,但今天喝到的确实是我喝过最好喝的麻黑茶。从今天喝的2008年与2018年的纯麻黑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变化,品质也很统一、干净,说明这款茶从08年刚开始做时就很精细了。我还有个观点,我觉得普洱茶有几千个山头,但真正有价值的也就是那么五六个山头,而这些山头中除了老班章外,几乎都在易武。所以很多时候,朋友问我这茶怎么样、那茶怎么样,我都会告诉他你买易武就对了,因为它有价值,而到易武又买什么,我会告诉他,如果你有钱就买茶王树茶,没钱又想喝好茶,那就买易武的麻黑。

  骆韵霏 茶友:我在深圳从事茶、香文化工作传播,很高兴今天能受邀来参加这个品鉴会,其实很早前我就喝过中吉号的纯麻黑茶,好像是一次春季茶博会,当时我就和朋友说我很喜欢这款茶。用九个字来总结我对这款茶的认识,我觉得是“喜欢,很喜欢,非常喜欢!”

  林晓虹 茶友:感谢杨总,因为杨总与麻黑有这样的缘分所以我们今天也才有机会品尝到麻黑茶。我在深圳做普洱茶茶艺师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常有学生问:老师,什么是标准的口感?我自己则认为“纯”这个概念实际就是标准,今天喝到的两款麻黑,我觉得口感都非常好,首先,它“正”,而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18年的新,新就有当地的风格与特色,08年之所以难得,就在于它当时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与现在是一样的,并且在好的仓储中它能做得很到位;其次,两款产品都很稳定。

  学生常问我,如何去选择一款好的产品?我就会告诉他们两个方式,一是找大品牌,因为它品质相对稳定,店面多,价格稳定;其次看做茶的那个人靠不靠谱,他的产品就代表了他,同一系列产品来讲,去年有前年有,大前年有,之前还有,这就是一个保障。今天,08年与18年的茶做了一个对比,这就告诉我们杨总的茶未来可期,因为我们在19年喝到了18年、08年的麻黑,且品质都很好。

  聂素娥:我们刚从香港参加完国际茶展过来,其实今天来参加茶会,我突然有一种回到了西双版纳的感觉,因为在这样的一个都市空间,我们在聊古树茶、喝纯正的麻黑。老字号的根基、号级茶的根基在易武。我们福元昌号是一个老字号,在所有的史书记载中都说到,最早余福生福元昌号的创始人就是在麻黑、曼秀一带收取原料,包括现在福元昌的茶能够拍卖到2000多万一提,这其实都是对易武茶价值的认可。而这些天价背后其实是原料。作为号级茶主要的产区,易武茶后期的陈化价值,包括它的文化空间也是最大的。

  我觉得杨总作为云南的一位茶人,真的是非常云南,最终呈现在产品上就是对茶很深的情怀。一款产品能够坚持十二年,这真的是我们后一辈茶人需要去学习的。

  今天探讨的这个话题也很有意义,对于我们常年身处原产地的人来说,在版纳探讨茶树的原产地、树龄的意义,我们觉得是应该的、必须的,曾经有段时间我们也在想有没有必要探讨这些问题,因为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没有去过云南,也没有看过古茶树,不知道如何区分古树与小树的概念。但实际上,当我今天坐在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探讨这个话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文章由茶业复兴编辑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

  未经嘉宾审校

  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END

杨世华:曾独自在易武山头追问,创立中吉号15年,终成国茶工匠

2008年下半年,杨世华从深圳赶往千里之外的云南易武茶山寻茶,希望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茶路”。如今这条“茶路”越来越明晰,他成功地打造了一家品牌茶企——中吉号,现在他是中吉号创始人兼董事长,并成为普洱茶界的“国茶工匠·制茶大师”。

中吉号诞生成长史感谢深圳这座城市

“我要感谢深圳这座城市。”聊到进入茶行业的机缘以及中吉号的诞生成长史时,杨世华这句话脱口而出。

杨世华1965年出生于云南宣威,大学毕业后进入大型国企云南锡业集团。1994年-1998年,他被集团外派到深圳分公司工作。

在深圳,杨世华结识了很多来自广东、福建等地区的朋友,了解到故乡云南的普洱茶在珠三角地区颇有市场,很受大家欢迎。这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杨世华,他建立起了对珠三角茶叶消费市场的一些认知,这一认知在几年后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

1998年,杨世华被集团调回云南,3年后他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前往深圳从事茶叶经营生意。刚开始杨世华以销售代理的身份,把云南的普洱茶、绿茶、红茶和茉莉花茶等供应给深圳的超市。

在供货过程中,杨世华遇到了一位贵人。一位老先生指点他与其给超市供货,不如自己到茶叶批发市场租个档口,自己做茶叶批发生意,杨世华听取了这一建议。

不久之后,他在深圳罗湖黄贝岭的茶叶市场租了一个档口,直接从云南批发普洱茶饼到深圳市场销售。因为薄利多销,杨世华积累了第一桶金。

2005年秋天,杨世华成为恢复生产的云南中茶公司在深圳的第一家经销合作商。他决心放下绿茶、红茶等产品,专注普洱茶。

次年,因为普洱茶市场非常火爆,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中茶出台政策允许大经销商自己选料,授权做茶。杨世华开始接触茶厂,学习生产工艺。

中吉号茶厂

2007年年中,一路高歌猛进的普洱茶市场骤然崩塌,价格大幅下跌。杨世华经历并见证了这段历史,经过一个迷茫时期之后,冷静思考后,他发现市场是有的,问题出在无法从源头控制产品品质。身为茶商的他决定重启事业,逆流而上,他决定自建茶厂,创立“中吉号”。

从2008年到2011年,他持续投入,在云南勐海投资建设了占地5万平方米的茶厂,又在勐海、易武、临沧等云南普洱名山建立千亩古树茶园基地。

航拍中吉号茶厂

“中吉”这个名字来源于《周书·武顺》“礼义顺祥曰吉”,周易讲“居中为吉,礼顺祥福,中道即正道”,杨世华认为“中吉”两字能体现他对茶事业的追求,他想要走出一条健康长久的道路。

中吉号刚刚诞生就迎来了当头一棒。因为杨世华过去是大品牌的经销合作商,现在中吉号刚诞生,他很自然地仿照大厂的云南七子饼来做产品。但是出了很多批产品都没能得到市场承认,原因不是茶叶品质不好,而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特色”,这是杨世华后来总结经验教训时说的话。

方向在哪儿?苦苦思索之后,杨世华决定不如回到源头去。

易武深山寻茶做麻黑的守望者

2008年下半年,杨世华来到易武镇,这里曾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和普洱茶贡茶之乡。“易武茶市很萧条,市场非常低迷,没什么人。”地处云南边陲的易武,秋天也是温暖的,郁郁葱葱。但是因为普洱茶市场的低迷,所以杨世华感觉到了很明显的“寒意”。

杨世华逛到易武博物馆时,看到大门紧闭,正不知道接下来去哪里时,听到眼前的一个小作坊内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他决定进去看看,没想到有意外的收获。

作坊的老师傅告诉杨世华,自己正在把石头打制成圆形石磨,用来压茶,并称用石磨压茶是该地的传统,至少有100多年历史了。杨世华听到后感觉很好奇,就询问老师傅:“压制的是哪里的茶?”老师傅回答道:“老茶园的茶,来自落水洞、麻黑等村落的老茶园。”杨世华决定过去看看。次日,他寻到麻黑寨——易武正山第一村,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产茶核心山头。

航拍麻黑寨

赶到麻黑时,正是干农活的时间,杨世华找了几家才有人。他问对方讨杯茶喝,村民爽快答应了,让他自便。杨世华拿起一个搪瓷杯,自己烧水,抓了一把村民随手晒的茶叶。冲泡好之后,他喝了一口,感觉到意外的清爽。

“茶苦是苦,但底蕴、口感都很好。冲泡十几二十次之后,甜味出来了。”将近15年过去了,杨世华几乎能回忆起当年初次品尝麻黑茶时的每一个细节。

回到深圳后,在一些普洱茶品鉴会上,杨世华喝到了一些百年老茶,他惊讶地发现百年老茶饼泡出来的茶底,竟然和当时麻黑的茶泡出来的茶底是一模一样的。他更加感觉到麻黑的茶了不起,决定把整个麻黑村的茶都收购下来,制成5000饼、两吨茶,自己亲自监督每一道程序,并写下品质承诺书,印在内飞里。这便是中吉号的首个代表产品“纯麻黑”。

2008年中吉号参加第一届深圳茶博会,带去了“纯麻黑”这款产品,迅速赢得了行业和消费者认可,并且因为当时多数同行在做拼配茶,“纯麻黑”还开创了易武山头纯料茶先河。

杨世华说自己算得上是“麻黑的守望者”,他在麻黑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也为那里带去了很多好的改变。

摸着石头过河布局普洱茶全产业链

“在布局普洱茶全产业链的过程中,很多东西书上没有,都是我自己慢慢摸索着想出来的。”为了保证麻黑源头原料的品质供应,不受市场竞争的过度干扰,杨世华决定提前布局产业链,建立原料基地和初制所。但是万事开头难,他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中吉号麻黑庄园扩建

中吉号麻黑初制所

确定中吉号发展战略之后,杨世华决定亲自到麻黑村寨和当地茶农沟通,双方实现长期合作,建立了麻黑庄园。他坚持“两休两采,自然天养”的方式养护古茶园,只春秋两季采摘茶叶,不人工施肥,不打农药。于是,才有了“纯麻黑”十多年来品质如一的产品迭代,成为中吉号的拳头产品之一。

2008年之后,中吉号陆续开疆拓土,建立易武麻黑、布朗山(班盆、老曼峨、章家)、临沧勐库、邦东昔归等四大古树茶园基地,拥有2700多亩古树茶园,保障了持续高品质的原料供应基础。

建立原料基地和初制所后,杨世华发现想要完成普洱茶全产业链的搭建,还需要建立仓储中心和销售营业中心。因为昆明气候干燥,湿度低,把茶叶运到昆明储藏,既可以使得茶叶彻底干透,还能保留当地风味,所以杨世华决定把仓储中心放在昆明。

中吉号云南昆明仓储中心

中吉号储藏普洱茶仓库内部图

销售营业中心则被放在了深圳。因为杨世华在深圳耕耘多年,深圳还是国内重要的普洱茶消费市场,是对外贸易重镇,具备多重优势。

当被问到“书上没有的东西”的例子时,杨世华提到茶园每年都可能有一些细小的环境变化。我们做茶的人要根据经验和感悟去调整茶叶的采摘时间,比如说在特别干旱的环境下,就不能等到一芽三叶才去采摘,因为干旱的环境中茶叶如果没有被及时采摘的话,就会产生茶叶晒枯的风险。

“全产业链”在普洱茶界并不多见,投入大、周期长,是重资产的做法。但是杨世华为了保证中吉号出品茶叶的品质,扛住市场上的种种诱惑和巨大的资金压力,坚持走自己认同的“正道” 。

从“深山茶人”到“国茶工匠·制茶大师”

去年1月22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了一份红头文件“国茶工匠·人物推选——制茶大师第五批(普洱、乌龙、花茶类)”的名单,普洱茶这一类别里仅有6人获此殊荣,杨世华是最年轻的获奖者,与普洱茶界泰斗邹炳良、五十年匠心制茶大师陈升河齐名而列,含金量可想而知。

在制茶路上,杨世华获得了业界前辈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2014年,杨世华在宁波茶博会中吉号展位上认识了被称为“普洱教父”的白水清先生,杨世华邀请他尝尝中吉号当年和3年前出品的“纯麻黑”,白水清喝完,说了两句话,“杨先生,你是非常用心做茶的人。”“你做的茶,转化得很好。”

还有一次茶博会最后一天闭馆的时候,另一位高段位普洱茶收藏大家何作如先生到中吉号展位参观,杨世华泡了刮风寨的茶给他喝,他喝了之后也比较赞赏,就给了四个字:“传统工艺”。

杨世华对深圳茶博会上的一些老先生记忆深刻,他提到有些老先生平时是不吭声的,但他们是懂茶的,一喝麻黑茶,就说“不一般” 。杨世华说:“我很感谢深圳茶博会,很感谢这些支持中吉号的消费者!”

多年来,杨世华专注研究传统制茶技艺,又创新普洱茶制作和拼配工艺,在业界享有“深山茶人”的美誉。在采访中,杨世华提到自己的“5321”制茶法,5指的是追求普洱茶成品5韵俱佳:香气、回甘、浓强度、水路、喉韵;3即一款茶拼配,须融合至少3个以上的普洱茶小产区的原料……

杨世华在麻黑庄园晒茶

杨世华年年钻进深山,皮肤被晒得黝黑,在一篇过往的报道留言下,网友留下了一句话:“这是实干人的肤色”。

当年杨世华在易武山头,沿着普洱茶的源头,迷茫的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茶路”。如今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他的“正道”,也是中吉号的“正道”,以茶为本,用心做好产品。

找到约2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