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浙江摘茶叶在哪里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绿茶最早发现在哪里

  绿茶最早发现在哪里?依据现有的文字记载,绿茶最早发现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今汉中、安康一带)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

  绿茶最早发现在哪里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年透露,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四川巴蜀土地就开始人工种植茶树,作为特产向当时的朱王朝进贡。张易《广雅》有句话说:在刺巴之间摘下叶子,制作面包,用大米膏油。这是较早记录茶叶惯例的文献。唐朝以前茶叶制作技术不成熟,也没有广泛普及。在此之前,茶叶主要以三种方式存在,第一种是生吃,即摘下茶树,摘下新鲜叶子直接吃,这是药用价值。第二种还可以用来做名菜,即把茶叶当蔬菜吃,煮稀饭。第三种是干藏,这种方法直到三国时代才出现。

  到唐朝有事的时候,茶叶种植已经完全从巴蜀地区出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广泛种植。据肉牛《茶经》称,唐朝已有8大茶叶产区,现分布在四川、河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10多个省。在茶叶大规模种植的情况下,茶叶制造工艺可以突飞猛进。唐朝主要做蒸青糕茶,偶尔也有产茶制作。这时茶叶其实可以说是绿茶的前身和鼻祖。因为,不管是糖果茶还是山茶,都是通过发酵,用其他方式杀害和干燥青而制成的。宋朝时期,茶叶进入历史上第一个旺季,所谓唐城兴盛于宋,宋朝茶叶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福建建安公差成为最有名的公差。

  绿茶,又称发酵茶。以茶树新芽为原料,采用杀青、捻、干等典型工艺制作。根据干燥和瘦肉的方法,通常分为烤绿、干绿、干绿绿茶、蒸绿茶。绿茶形成了清汤绿叶,味道收敛性强的特点。绿茶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茶类,距今3000多年前,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代表茶:西湖龙井、彩花毛尖、信阳毛尖、崂山绿茶、日照绿茶、阿米雪雅、黄山毛峰、洞庭湖、庐山云雾茶、竹叶清茶、高竹顺、太平原崇魁北克、恩施,红茶也叫发酵茶。以适合制作本产品的茶树芽叶为原料,经过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那个汤色是以红色为主而得名的。红茶可分为小众红茶、时间红茶、红茶、红茶,是我国第二大茶类。


最早介绍茶文化的《荈赋》中产茶的“灵山”在哪里?

  杜育塑像。

  陆羽《茶经》。

  清嘉庆版《华阳国志》

  文/王克明

  晋代诗人、文学家杜育(?-311年)写的《荈(chuǎn)赋》,是我国重要的茶文化史料,第一次记载了满山满坡的茶园,第一次写到饮茶后神清气爽,困倦顿消,慵懒尽除的感受。后世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多次引用《荈赋》内容。

  赋中描写的灵山,历来受到茶史研究者的重视。那么,灵山究竟在哪里呢?


  杜育与《荈赋》

  《荈赋》从茶的产地、采摘、冲泡至饮用,较为全面地描述了茶的生产过程,其赋曰: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责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荈赋》理解起来有点费劲,翻译过来就是:

  钟灵毓秀的灵山,是奇异特产钟爱的地方。那里生长着茂盛的荈茶,沿着山谷一直弥漫到山岗。承载着丰沃土地的滋润,享受着阳光雨露的孕育。待到初秋,农闲之时,结伴同行,上山采摘,精心制作。煎茶就用岷江水,只取上游流下的活水清流。品茶的器具,要选择陶瓷制品,那是出自东边浙江一带的越窑陶瓷。酌取茶汤的瓢,是用匏瓜做成,样式就如周朝祖先公刘做的那样。茶汤刚煎好时,茶沫下沉,白华上浮。靓丽犹如积雪,灿烂好似春花。有淳厚的茶汤,与色如青霜的浮华相应和,白黄相间。饮后神清气爽,困倦顿消,慵懒尽除。


  《荈赋》的几个第一

  《荈赋》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第一篇介绍茶文化的专题文章,对茶的产地、生长环境、采收、饮用、择器、用水、饮茶功效等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描绘,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饮茶之道与饮茶境界。

  《荈赋》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摘,第一次写到陶瓷最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第一次归纳了茶在情感方面的效用,即调神和内,解倦除慵。

  因为《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陆羽在《茶经》的“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3次使用《荈赋》的论述作为茶经的用典,可见《荈赋》对《茶经》写作的影响之深。

  苏东坡在《寄周安孺茶》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宋吴淑所作《茶赋》中,也对杜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杜育与陆羽摆在了并肩的位置。

  从《荈赋》与《茶经》的篇章和结构来看,《茶经》是对《荈赋》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昔日灵山今何在?

  《荈赋》中描绘的1700年前就“厥生荈草,弥谷被岗”的灵山在何处?至今未见到确切记载。

  茶史专家朱自振在《茶史初探》中,讲到三国两晋时期产茶史料时,再次提到《荈赋》,肯定了至迟在晋时茶树种植就有一定发展了。

  《茶史初探》中写道:“灵山是指什么地方?现在无从查考。不过,笔者从《宜兴县志》中偶尔发现,这首诗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杜牧的《题茶山》等诗,都作为歌咏宜兴或宜兴人的作品,而收诸该志的‘艺文’部。如果不是《宜兴县志》编纂搞错,那么这一线索也可证明,两晋时在宜兴的某些山岭,其植茶也相当兴盛了。”

  从上述中可知,朱自振对《宜兴县志》的记载是持有疑问的。他赞赏了《荈赋》对晋时产茶盛况的记载,而对灵山是在宜兴的说法并不支持。

  那么,《荈赋》灵山今何在?“水则岷方之注”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煮茶或用岷江水?

  清人严可均辑纂的《全晋书》中记载:“(杜)育,字方叔,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初与石崇等为贾谧二十四友,永兴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易义》若干卷,集二卷。”

  从杜育的任职经历可见,他到过的地方应该很多。《荈赋》所述的“水则岷方之注”,是说煮茶要用岷江水,可见,杜育是有机会在煮茶时用上岷江水的。

  正因为这样,如果杜育在宜兴品茶也用千里之外的岷江水,是不现实的。所以,杜育品茶和《荈赋》的创作应该在岷江附近,他所见到的“灵山”也应在岷江附近。而在岷江边品茶,用“出自东隅”的陶器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水与茶的关系。有“茶仙”之称的清代陆廷灿,在其《续茶经》“伍·茶之煮”中说,陆羽尝谓:“‘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论诚妙。况旋摘旋瀹,两及其新耶?故《茶谱》亦云‘蒙之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袪宿疾’是也。”

  就《荈赋》中的“灵山”与“岷方之注”而言,结合“水土相宜”的特点,“灵山”只能位于岷江边。


  汉嘉郡地有灵山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嘉县郡治。故青衣羌国也……沫水从岷山西来,出灵山下。其山上合下开,水出其间,至县东与青衣水合,东入于江。土地多山,产名茶。灵山下有灵关,在县北六十里。有峡,口阔三丈,长二百步。关外即夷邑。”

  晋时的汉嘉县,在今四川雅安市,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置,属益州。辖境约为今四川雅安、芦山、名山、宝兴、天全、荥经、汉源等市县区。

  从“沫水从岷山西来,出灵山下”,可见灵山可能就是雅安的灵关处,今宝兴县有灵关河、灵关镇。这里地属龙门山区,再从“土地多山,产名茶”可见这里在西晋时期就是蜀茶产地之一。在这里,“灵山”和弥谷被岗的“荈草”都能找到出处。

  今宝兴县青衣江支流灵关河畔有灵关镇,距岷江直线距离有100多公里,在灵关河边品茶,要用二三百里外的岷江水,似无道理。


  灵山揭其右,离堆被其东

  西汉时期的扬雄,在赞美成都的《蜀都赋》中写道:“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弥望,郁乎青葱,沃野千里……灵山揭其右,离堆被其东……”

  古人以坐北朝南为正向,古地图以左为东,以右为西,“灵山揭其右”指灵山标示蜀都之右翼,即灵山在蜀都的西面;“离堆被其东”是指蜀都在离堆的东面。

  离堆为都江堰分水入平原之门户,《史记》中“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即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介绍,“离堆”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代称。

  “离堆被其东”,是指沿着都江堰浇灌的膏腴之地一路向东为蜀都。从“灵山揭其右,离堆被其东”可见“灵山”与“离堆”方位并列。

  《太平环宇记》在“永康军(辖地同于今都江堰市)”条目下有:“通灵山,周地图云上有通灵寺,因名。”《乾隆灌县志》有“(县治)其自西迤北则有灵岩山”。这几条信息,将“灵山”共同指向同一个地方:都江堰市的灵岩山。


  灵岩山上梨儿茶

  灵岩山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岸,为玉垒山主峰,山上灵窦泉水清冽甘甜。唐初,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不远万里来此山,修建寺庙,名曰灵岩寺。1000多年来,香火不断,传承至今。

  灵岩山及其周边山脉历来是茶叶产地,其地理条件也正合茶树生长所需的“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的良好生态环境。

  灵岩山所在的都江堰市河东地区,在唐代为彭州所辖的导江县,自古产茶,且品质优良,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就有“彭州上”的记载,将灵岩山所在的彭州茶叶列为上品。

  五代时,毛文锡在《茶谱》中记载:“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号),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彭州的灌口,为今都江堰市的灌口街道及龙池镇一带,灵岩山今属灌口街道灵岩社区。

  灵岩山一直是茶叶的重要产地。都江堰市档案馆收藏的1982年《灌县农业区划资料》中,就有关于灵岩山有古老茶树的记载:“灌县大茶树——梨儿茶(这次资源调查中发现,海拔980米以上),这类茶树较为古老。现已发现5株在同一地内,其中最大的一株,离地25厘米处直径56厘米,胸径20厘米,树高6.2米,树冠宽3.3米,叶大(形如梨叶,当地人称梨儿茶),芽头重(未作定量分析),发芽早(在当地要比其他小叶种提早10天采摘),枝条粗壮(发现前当地社员隔年进行了一次边茶采割)。其他尚未详查,有待今后组织人力继续资源调查。”

  这种梨儿茶,特点是叶大笋长。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对《茶经》中“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的阐述时说:“‘笋者’是笋状芽,它的特点是芽叶长,芽头肥壮、重实。生长出这种笋状的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叶茶树;一种是长势旺盛的茶树。这种芽叶,持嫩性强,品质成分含量丰富,成品茶的质量当然居上。”这是否就是《荈赋》中弥谷被岗的“荈草”呢?

  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将西晋杜育《荈赋》与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一并收入《方物记》中,明确了《荈赋》描写的是蜀山景色。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蜀地宝藏

  信息贵在分享,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从茶园到茶杯——浙江茶叶气象服务深度覆盖茶行业全产业链

  自古江南多茶事,一杯饮尽江南美。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适宜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茶树栽培和优质高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复杂的气候和地形也给茶叶生长带来严重威胁。

  15年来,浙江省气象部门深耕茶叶气象服务,服务覆盖种植、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构建茶叶气象指标体系,重点研发种植气候区划、灾害风险评估、灾害监测预报、采摘气象预测、气候品质认证等5大关键技术,逐步形成了优化种植布局-保障安全生产-助力提质增效的服务闭环。

  “黄金叶”开辟先富帮后富新路

  3月25日,是湖南省湘西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百姓心中的大日子。这一天,由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捐赠的“白叶一号”安吉白茶迎来了首次采摘。

  2018年,“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20名党员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村里种植安吉茶致富的喜讯,同时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扶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肯定了这种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

  如何让白茶顺利落户受赠地区?浙江省气象部门成立茶叶产业扶贫气象技术攻关团队,第一时间赶赴白茶受捐赠点开展实地调研,在当地布设白茶立体小气候监测站,开展茶园15要素立体小气候监测和茶叶生长态势实景监测,逐步开展白茶生长适宜性评估、气候品质评估以及霜冻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研究。

  为了准确划定捐赠范围,团队实地走访了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4个受捐地,开展白茶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支持种植点的精准遴选。

  然而,“白叶一号”的“安居”过程不怎么顺利。在古丈县,白茶苗刚成活不久,2019年年初就遇到了一场少见的大雪和冰冻天气。安吉的气象技术人员及时通过网络视频为古丈农技人员和茶农提供指导。两年来,技术攻关团队持续向受捐4县的白茶生产地开展远程线上针对性气象服务,研发包括茶叶开采期预测、气象灾害防御和病虫防治指导、茶叶气候品质监测评估、茶叶冻害指数保险等全产业链气象服务指标和产品,帮助当地申报国家气候标志。

  如今,湖南古丈县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白茶产业链,四川青川走出茶旅结合新路子,贵州普安、沿河茶农摘掉贫困帽,浙江气象全面融入茶叶产业扶贫工作结出硕果。

  “两张图”指点种茶迷津

  一片叶子造福更多人,背后有浙江气象部门深厚的科技积累。

  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暖怕寒、喜湿怕涝……茶树虽好但性子“娇贵”,气候和地理条件直接决定了它的品质和特点。哪里适宜种茶?哪里能产出好茶?落户浙江两年的茶叶气象服务中心用权威气象数据和研究分析给出了答案。

  为了让茶农事半功倍种出好茶,茶叶气象服务中心根据茶叶生长、产量、品质与气象的关系,建立茶叶气候区划指数模型;从灾害的孕灾、致灾和灾损等角度出发,构建了茶叶气象灾害风险指数模型;基于GIS技术,研制了典型示范县的不同行政区域、不同空间分辨率的茶树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和茶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为茶树的优化布局和规避气象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区划图集针对早春霜冻、夏季热害、冬季冻害等对茶树生长有“致命”伤害的农业气象灾害类型,根据气象观测、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等,将种植区域分为“可大力发展名优茶产业”的适宜区、“可发展优质无性良种”的较适宜区和“不宜盲目种植”的不适宜区,不仅为茶树种植区域规划提供了专业指导意见,也为不同地区的防灾减灾指明“作战目标”。

  2019年年底,“精雕细琢”的浙江省茶叶气象灾害风险精细化区划图正式发布。区划图执笔人之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娄伟平介绍,“升级版”的风险图针对浙江省茶叶产区山地气候气象灾害复杂、茶叶气象灾害风险差异大的情况,绘制了浙江省各地区特早生、早生、中生、迟生,以及各抗性茶树品种冬季冻害、高温热害、干旱、春季霜冻、春季高温和春季降雨等灾害的风险分布,因地制宜促进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

  “贴身盯防”调整生产节奏

  “研发中长期茶叶气象预报服务产品,滚动发布未来1天至15天的茶叶气象预报服务……”在今年浙江省气象部门为民服务十件实事中,第六条便是为茶企茶农量身定制气象服务。

  对此,丽水市缙云县仙都黄贡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潜卫东拍手叫好:“气象服务更提前,有利于我们及时安排采摘、炒制和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今年年初,浙江省气象部门精心组织气象专家、专业技术骨干带着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使命深入各地茶园,对茶农普遍关心的气象问题予以解决。

  为了更好地提供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浙江省气象部门指导完成了茶园小气候观测、试验网络建设,实现了覆盖茶叶主产区的茶园小气候实时监测和查询;研发了茶叶霜冻害和高温热害精细化监测预报技术,研制了茶叶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实现了茶叶生产全程气象实时监测、在线诊断、精细化动态预警和影响评估;联合农业部门开展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优势品种茶叶开采期预测,多途径指导茶农、茶企合理安排采茶工等,提升名优茶品质、优化市场供应。

  全省各地气象部门积极联合相关部门,打通服务茶农的“绿色通道”。湖州安吉的气象服务茶农模块被搬上“爱安吉App”和“安吉县白茶生长交易管理云平台”,为当地20万用户提供24小时分时段天气预报、各茶叶站点气象实况等气象信息,确保白茶种植、采摘、加工、交易产业链气象服务全覆盖。

  浙江气象守护春茶的“最后一张牌”是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

  今年3月底,受寒潮影响,浙江省大部分茶园的早生春茶出现明显冻害。气象专家与保险公司通过核实灾情,认定本次受灾情况符合保险理赔范围,为受灾茶农挽回了损失。

  “气象名片”激发销售动力

  在竞争激烈的茶叶销售市场,“气象名片”展现出可观的品牌价值。

  作为淘宝、微店的茶业掌柜,疫情严重打乱了何利江收购新茶的计划。“幸亏有茶叶气象指数,让我们在没法实地调研的情况下了解茶叶品质,挑选优质产品。”从2月起,绍兴市新昌县气象部门结合实际,评选出当地优质茶场和优质茶,通过各种线上平台发布茶叶气象相关指数,让茶企、茶商坐在家里也能第一时间掌握茶叶质量,确定收购价格,方便“线上”收购。

  这张“名片”深得茶农赞许。乌窦云雾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场位于美丽的儒岙镇,多项气象指标都较优的亮眼“成绩单”使该合作社的茶叶被评为特优茶,受欢迎程度大幅提升。今年,气象部门强化面向茶企、茶商的信息供给,该合作社前一天抢摘的千斤茶叶不到半天就被抢购一空。

  看似简单的“名片”背后是9年的专业研究和技术累积。浙江气象部门通过茶叶品质理化指标耦合关键气象因子,创建了茶叶气候品质指数模型,制定了茶叶气候品质评价等系列标准,研制国家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设计气候品质专有标识,累计向不同类别和产地的茶叶出具80多份气候品质评价报告并颁发证书,提升经济附加值10%以上。

  2019年,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气象部门通过对气候资源、气候适宜度等的综合评价,认定浙江省春茶气象指数为特优,提升了茶叶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消费者慕名选购。

  “我们将进一步推进茶叶气象观测站网的建设,应用人工智能、作物模型、卫星遥感、智能网格预报等先进技术,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浙江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金志凤踌躇满志。

  (来源:中国气象局)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