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浙江品锋制茶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第四篇(浙江、江西、湖南)

浙江

作为绿茶大省,“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浙江有4项绿茶制作技艺入选,包括西湖龙井制作技艺(2008)、婺州举岩制作技艺(2008)、紫笋茶制作技艺(2011)、安吉白茶制作技艺(2011),以及2项民俗:庙会(赶茶场)(2008)、径山茶宴(2011)。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制作技艺)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提起茶就绕不开杭州,我们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茶是杭州的“金名片”。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西湖龙井产地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制作技艺,即“抓、抖、搭(透)、拓(抹)、捺、推、扣、甩、磨、压”十大手法。

制成的西湖龙井扁平光滑,色泽嫩绿,汤色明亮,嫩栗香或豆花香明显,滋味鲜醇爽口,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有“绿茶皇后”之美誉。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制作技艺)

婺州举岩制茶技艺主要流布于浙江省金华市北山一带,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产地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有一巨岩耸立,犹如仙人所举,因此而得名。

炒制1千克婺州举岩约需要3-4万个芽叶。其制作技艺有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等工序。炒制特点是以炒为主,炒焙结合。

婺州举岩茶品细紧略扁,微带茸毫,色泽银翠交辉,香味持久,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入口则鲜醇甘美,清新宜人。


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的紫笋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是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早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就有提到紫笋状的茶叶品质上佳。


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浙江省长兴县,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紫笋茶的制作工艺需经过摊青、杀青、回凉、初烘、复烘等14道工序,成品茶芽色带紫,芽形如笋。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尝之齿颊甘香。

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浙江省安吉县,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制作安吉白茶,其工艺可分为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7道工序。安吉白茶叶片极薄,对温度、湿度、手法等要求极高,否则易产生焦叶、红梗。

制成的安吉白茶形似凤羽,以白、活、香、鲜、清为特色,鲜叶、干茶均叶白脉绿,颜色鲜活。其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绿茶高3-4倍,茶叶汤色清澈透亮,鲜味足,香气持久。


庙会(赶茶场)

庙会(赶茶场)主要流布于浙江省磐安县玉山一带,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赶茶场是为纪念晋代“茶神”许逊而举办的活动,后形成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庙会——“春社”和“秋社”。

赶茶场包含茶神祭典仪式、民间艺术表演及传统社交活动等。其中,茶神祭典仪式意在保佑茶叶年年丰收、平安吉祥。“春社”和“秋社”分别在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举行,“春社”祭茶神,“秋社”谢茶神。  

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主要流布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一种大堂茶会,堪称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其发源于唐,兴盛于宋,融入僧堂生活和禅院清规,并流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

径山茶宴的仪式程序有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期间用“看话禅”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以茶参禅问道,成为径山茶宴的精髓与核心。

江西

江西自古就是产茶大省,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中共有3项入选,包括婺源绿茶制作技艺(2014),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2014),还有宁红茶制作技艺(2021)。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江西省全南县客家人居住的区域,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中使用的基本原料包括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各类青草药等。制作时,将材料置于擂钵内,用擂杵舂捣、旋转磨成茶泥,再将茶泥放在擂钵大盆里,用开水冲泡,倒入少许高山茶油,用擂杵搅拌。

制成的擂茶甘润芳香、清爽可口,既有茶叶的甜味,芝麻、花生、豆子的清香,也有生姜的辣味,口感极为丰富。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江西省婺源县,于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的特征为:小锅杀青,小桶揉捻,干燥低温长烚。技艺流程分为采摘、摊片、杀青、揉捻(解块)、做形(初干)、烘干(做香)。揉捻分为冷揉和热揉,冷揉在杀青叶经摊凉后进行,热揉则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而趁热进行。

制成的婺源绿茶色泽润绿,外形紧细圆直,汤色清澈,滋味鲜爽,被赞为“头泡香、二泡浓、三泡味未减、四泡味亦醇”。


宁红茶制作技艺

红茶制作技艺(宁红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江西省修水县,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红茶制作技艺分为毛茶、毛火(熟做)、筛制、拣剔、补火、官堆、装箱。其制作优势是生产安全,制成的茶叶能较好发挥原料的经济价值。

制成的宁红茶条索紧结匀整,锋苗挺拔,色泽黝黑油润,汤色浓艳透明,滋味鲜浓甜爽。除了散条形茶外,宁红茶还会制成一种捆扎茶——龙须茶,因其叶条似须而得名。

湖南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中,湖南省有3项入选,分别是1项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2021),以及2项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2008)、茯砖茶制作技艺(2008)

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

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分采摘、摊晾、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复包、足火、精选十道工序,制茶历时约4天。初包即初包闷黄,使用牛皮纸将初烘叶包好,每包约1.5千克,置于无味的木箱内,放置40-48小时进行闷黄。

制成的君山银针茶外形芽壮多毫,带有淡黄色茸毫,有“金镶玉”之誉。冲泡后,香气清鲜,汤色浅黄,滋味甜爽,叶底明亮。

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湖南省安化县,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清代茶商将千两茶捆踩成圆柱状,每只定为1000两,故得名。

千两茶制作技艺中以楠竹编织成篓,用棕叶铺篓,历经鲜叶杀青、揉捻、渥堆、松柴明火干燥、筛分、拼配、称重、蒸熟、装篓、採制、自然凉晒干燥等23道工序,总工时近一年。

制成的千两茶造型独特,汤色金黄如桐油,口感厚重,香气以松香为主,是中国茶中少有的一次性成形的单体重量较大的茶产品。


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湖南省益阳市,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茯砖茶制作技艺较为复杂:先经毛茶采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加工成黑毛茶,后经破碎、筛分、祛砂祛杂、除尘,拼配成清茶,再经炒茶、渥堆发酵、加茶汁、称重、汽蒸、散汽、关梆子等30多道工序制成。“发花”是茯砖茶制作技艺中特有的工序,可以使砖内产生名为“冠突散囊菌”的“金花”。

制成的茯砖茶,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其中的茯茶素A和茯茶素B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来源: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展”大“闹”第七届非遗展!

8月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简称“非遗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落下帷幕。

此次非遗博览会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设有“新时代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4个板块,共有全国各地332名非遗传承人、284个非遗项目参展参演。

除主会场展演活动外,还举办了构建中国特色非遗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高端论坛、非遗策展论坛暨传播案例分享会等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中国味道”大运河沿线非遗美食节、曲山艺海合作联盟演出、“华服之美”非遗服饰秀等分会场活动。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线上直播专场,云游活动,共享精彩。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制茶技艺自成体系,饮茶习俗至今生生不息。由一片茶叶开启一段旅程,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板块,沁人心脾的茶香就是向导。

此次非遗博览会,“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以“和”为核心,该板块围绕40余个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非遗代表性项目,从茶路、制茶、传承3个方面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播,展示了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心灵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讲述了茶作为中国名片,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路3条贸易线,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今天,《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小编就和大家一起“云逛展”!

绿茶制作技艺

绿茶技艺展区。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源于唐,成名于宋元明而盛于清。它主要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的龙井村盛产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优质茶叶,因而名之为“龙井茶”。

通过长期生产实践,西湖龙井茶区的茶叶栽植和制作逐渐形成了选育良种、勤耕栽培、精细采摘、科学炒制等一系列茶叶生产经验,特别是在炒制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炒制工艺,其中包括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龙井茶炒制“十大手法”。

2008年,西湖龙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婺州举岩

婺州举岩产于浙江省金华市北山双龙洞顶一带,因金华在隋唐时期称为“婺州”而得名。婺州举岩的制作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

婺州举岩制作技艺主要由拣草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7道工序组成。炒制时以焙为主,炒焙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

2008年,婺州举岩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紫笋茶

紫笋茶又名“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其名由《茶经》中“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的论述得来,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乃“上品中的上品”,茶圣陆羽称为“芳香甘冽,冠于他境”。

紫笋茶的制作要求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过程完成。

2011年,紫笋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产于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是一种烘青绿茶。安吉白茶以白、活、香、鲜、清为特色,其鲜叶、干茶均叶白脉绿,颜色鲜活,茶叶汤色清澈、透亮,鲜味足,香气高而持久。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过程分为: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

2011年,安吉白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创制于清代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所产的茶叶品质为尖茶之魁,而茶叶制作技艺首创者又名“魁成”,因而茶叶得名“太平猴魁”。

该制作工艺分采摘、拣尖、摊青、杀青、整形、烘干等六道工序。太平猴魁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每片茶都是两叶抱一芽,俗称“两刀一枪”。

2008年,太平猴魁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安瓜片

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安瓜片源于六安茶。清代,六安瓜片被列为贡品,制作达于鼎盛。当时此茶的生产制作主要集中在六安麻埠街一带。

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

2008年,六安瓜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山毛峰

安徽省黄山市自古以来就是名优茶产区。黄山毛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优良的自然品质和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使之逐步成为烘青茶中的佼佼者,对其后烘青类绿茶的研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清代光绪元年(1875),徽州漕溪人谢正安在当地创办“谢裕大茶行”。他凭着多年种、采、制茶的经验,带领家人于清明前后摘取肥壮的嫩茶芽叶,以“下锅炒(杀青)、轻滚转(揉捻)、焙生坯(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等一套技艺精心加工,制成形似雀嘴、汤色清澈、味道沁人心脾的新茶叶。

2008年,黄山毛峰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主产地在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和罗山县。民国初年,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制作技艺成熟而的独特,采用筛分、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分级的传统制作工艺,尤其是熟锅中理条的抓条、甩条,再加上三次烘干,使茶叶固有的香气、滋味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了“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特点。

2014年,信阳毛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雨花茶

雨花茶是江苏省南京市特产。它外形圆绿,条索竖直,锋苗挺秀,带有白毫,尤如松针,象征着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为雨花茶。

2021年,雨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碧螺春茶

碧螺春制作技艺为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碧螺春种植始于两晋南北朝,唐宋两代列为贡茶,俗称“吓煞人香”,清康熙因其茶“清汤碧绿,外形如螺,采制早春”而赐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制作全部采取传统手工技艺,其制作分“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

2011年,碧螺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是湖北省恩施市特产,恩施玉露是中国传统蒸青绿茶,选用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经蒸汽杀青制作而成。

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婺源绿茶

江西省婺源县制茶历史悠久,素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之美誉。

婺源绿茶外形紧细圆直,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的特点。杀青、揉捻、炒青、辉锅等工序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2014年,婺源绿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客家擂茶

赣南客家擂茶是江西省全南县地方传统技艺。赣南客家擂茶起源于汉魏时代,由“粥茶”及唐宋时的“盐茶”衍变而成。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基本材料有炒花生米、炒芝麻、晒好的茶叶、适量的食盐、糯米等;制作工具有三宝:擂钵、擂棍、捞瓢,通过旋转研磨成糊状物。饮用时将热开水倒入擂钵并搅动,人称“一家煮茶百家香”。

2014年,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黑茶制作技艺

黑茶技艺展区。

六堡茶

六堡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特产,六堡茶属黑茶类,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

六堡茶,红、浓、陈、醇,有独特槟榔香气、越陈越佳。

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千两茶

湖南省安化县素有“中国茶乡”之称。唐代中期,这里出产的“渠江薄片”茶被列为贡品。宋代熙宁年间,安化置县时,当地的茶已“甲于诸州市”。明代万历年间,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销往西北和国外,民间因而有黑茶“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清代道光元年(1821),当地茶商为便于运输,将黑茶踩捆成小圆栓形,每支定为100两;同治二年(1863)又增加为1000两,故有“安化千两茶”之名。

安化千两茶的制作分黑毛茶制作和精深加工两个阶段,黑毛茶制作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焙5道工序,精深加工工序则要复杂得多,包括筛分、拼配、软化、装篓、踩压、扎箍、锁口、冷却、干燥等一系列环节,经日晒夜露55天制作成黑茶成品。

2008年,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茯砖茶

茯砖茶产于湖南省益阳市,这是黑茶类中唯一具有发花工艺从而能产生有益菌的一个茶种,系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筑制成型和发花等环节制作而成。

数百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茯砖茶与奶、肉并列,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成为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

2008年,茯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路边茶

南路边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又称“乌茶”“边销茶”“南边茶”“雅茶”“藏茶”等,系采用自然干燥、特殊压制、包装等工序,以手工操作方式制作完成,其生产技艺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特点。

雅安南路边茶主要供应西藏、青海和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在藏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黑茶品质优良,汤色褐红明亮,滋味醇和悠长,可加入酥油、盐、核桃仁末等搅拌成酥油茶,是藏族同胞每天必不可少的饮品。

2008年,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赵李桥砖茶

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是湖北省赤壁市传统技艺。赵李桥砖茶的前身是羊楼洞砖茶,俗称“洞茶”,由饼茶、帽盒茶发展成青砖茶、米砖茶。赵李桥青砖茶制作技艺主要经过选叶,初制,渥堆发酵、陈化,复制,压制,烘制等多道程序。

赵李桥青砖茶外形为长方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汤色红黄,滋味香浓,被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的“川”字牌青砖茶是其典型代表。

2014年,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长盛川青砖茶

长盛川湖北青砖茶是传承652年的“湖北老字号”,是以鄂西南山区海拔600—1200m高山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发酵等几十道工序压制而成的形似砖块的黑茶。成品茶形似青砖,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汤色红黄,滋味香浓,具有生津解渴、清新提神、帮助消化、杀菌止泻等功效。

2021年,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下关沱茶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原下关市),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它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

2011年,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红茶制作技艺

红茶技艺展区。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是福建省福安市坦洋村特产,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首,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

坦洋工夫制茶过程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步骤,先使新鲜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适度氧化,再做成有条索的红毛茶,保持芽叶完整,红色红汤。然后,再经过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分成各个级别的商品茶。

2021年,坦洋工夫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红茶

宁红茶主产区为江西省修水县,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是中国较早的工夫红茶之一。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和“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之美誉。

宁红茶属全发酵类中小叶种红茶,制作严谨,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流程十余道工序。

2021年,宁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龙茶制作技艺

铁观音制作技艺展区。

铁观音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而盛于现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安溪所产茶品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故此得名“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精湛的制作技艺在我国茶类制作技艺中别具一格。制作安溪铁观音,先要以晒青、凉青、摇青等方法控制和调节茶青,使之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变化,形成“绿叶红镶边”和独特的色、香、味,再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后进行揉捻和反复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带有天然兰花香和特殊韵味的高雅茶品。

2008年,铁观音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茶制作技艺

花茶制作技艺展区。

张一元茉莉花茶

花茶源于宋、始于明而成于清。在清代,北京的不少茶庄均以销售茉莉花茶而著称。清代末年,张昌翼开办张一元茶庄,世代传承,专门制作销售茉莉花茶。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时采用福建烘青绿茶——春茶为茶坯,初制过程主要包括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这种深受京城百姓喜爱的花茶风味独特,物美价廉,蕴涵着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的市场。

2008年,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吴裕泰茉莉花茶

始建于1887年的吴裕泰是国内知名的茶叶老字号,一贯秉承自采、自窨、自拼的独门窨制技艺,其主要包括茶坯制作、花源选择、鲜花养护、玉兰打底、窨制拼和、通花散热、起花、烘培、匀堆装箱九道工序。只采用春茶茶坯,坚持茉莉花“三不采原则”,在拼配中适当增加徽茶茶坯所占比例,并且运用“低温慢烘”等独门技艺,最终形成了吴裕泰茉莉花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耐泡”的特色。

2011年,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技艺

德昂族酸茶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展区。

德昂族酸茶分湿茶和干茶两种,湿茶为食用,干茶为饮用。一年之中选择春夏两季来制作酸茶。湿茶一般当做菜来食用,干茶则是用来饮用的,其汤色年限浅的呈黄绿色,年限稍深则金黄透亮,十分诱人,年份较深的则呈现出优美的红色。嗅之微酸,喝之轻柔爽口,既有熟茶的柔和,又不失绿茶的清新,回味甘甜,余韵悠长。

2021年,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富春茶点

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展区。

江苏省扬州市富春茶社创建于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以独创的茶点制作技艺享誉国内。2006年12月,富春茶社被商业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它将花卉、茶艺、点心、菜肴结合在一起,让人在闲静雅致的环境中品赏色、香、味、形俱佳的美食。

富春“魁龙珠”茶系富春茶社独家创制,它取浙江龙井之味、安徽魁针(太平猴魁绿茶)之色、福建珠兰之香,以扬子江水沏泡,谓之“一壶水煮三省茶”。此茶澄澈清香,醇正绵和,解渴去腻,堪称茶中珍品。

2008年,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俗

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工夫茶艺是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茶叶冲泡技艺,它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蔚然成风,甚至流传到东南亚各地。

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有其一定的程式,主要由茶具讲示、茶师净手、泥炉生火、砂铫(煮水器具)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罐、再温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请品味、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等多个环节组成。

除冲泡独特外,潮州工夫茶艺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乌龙茶为主要茶品。

2008年,茶艺(潮州工夫茶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油茶习俗

瑶族油茶习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传统民俗。居住在八桂大地的各族人民,均有"打油茶"的习惯,并因此而诞生出独具风格的油茶文化。

油茶的统—制作方法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盐加水煮沸,多数加生姜同煮,味浓而涩,涩中带辣。

2021年,民俗(瑶族油茶习俗)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

“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因此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

2014年,民俗(白族三道茶)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音乐

茶山号子

茶山号子展演。

湖南省辰溪县东与溆浦县接壤,南与中方县毗连,此地现有瑶民近四万人,主要居住在黄溪口瑶乡一带。广泛流传于瑶乡的茶山号子是瑶民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民歌形式,承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瑶民挖茶山时唱起这种劳动号子,能起到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

当众人挖茶山时,歌手在山顶敲锣打鼓,唱一阵茶山号子敲打一阵锣鼓,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劲。有时则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茶山号子的旋律具有高亢跌宕、激越悠扬、奔放婉转的特点,其演唱技巧极难掌握。演唱者发音十分奇特,旋律进行一般在高音区,发出的声音连双唢呐也无法压倒,堪称一绝。

茶山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和世界,共品共享”—— 第二届“美美与共云茶会”于5月20日在杭州举行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在第二个“国际茶日”到来之际,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国际茶文化研究与培训中心承办,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作为指导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中华茶人联谊会、华侨茶业发展基金会、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茶学系、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有限公司、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等13家单位作为支持单位的第二届“美美与共云茶会”于5月20日下午在线上线下隆重举行。

云茶会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为主题,分“云茶启航、院士说茶、匠心制茶、多彩茶俗、传承创新、继往开来”六大版块,将全球茶人的目光聚焦中国杭州,通过名家、名匠、名技、名茶的分享展示,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以可视化、具象化、感性化的形式呈现给全球茶友,以此弘扬茶文化,彰显匠人匠心,提振产业信心,倡导全世界共饮一杯美好的茶。

本次茶会通过中国茶叶学会APP、官方视频号、抖音、说茶传媒、科创中国、湖南卫视茶频道、茶周刊、茶阅全媒体、浙视频、zoom等11个平台同步直播。得到了学习强国、农民日报、科技工作者之家、科技金融报、新民周刊、每日商报、茗边、中国茶叶、茶博览、是茶等19家媒体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26个国家,280万茶友在线上观看了云茶会直播。

云茶启航

茶会开幕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江用文发表致辞,表示中国茶叶学会将根据习主席首个“国际茶日”贺信的精神,持续办好“国际茶日”美美与共云茶会,让全球茶友共享共知“国际茶日”,共品茶香茶韵,共同交流各国茶文化,倡导茶和世界、美美与共,传播科学饮茶,宣传茶叶健康功能,让全球更多人知茶爱茶,扩大茶叶消费,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柯小华发表讲话,她对第二个国际茶日的到来表示祝贺,并希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中国茶叶学会一道共同深入开展茶科技与茶文化的研究。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发表讲话,他用精辟的语言论述了茶之美,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茶对人类的进步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并表示愿意一起努力把茶叶推向世界。

中国科协常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发来视频讲话。他指出,“美美与共”云茶会是一场传承弘扬中国和世界茶文化,为全球人们提供精神支撑的盛会。他希望中国茶叶学会依托“国际茶文化研究和培训中心”等平台,培养国内外优秀茶科技和茶文化传播人才;树立的“全民饮茶日”“国际茶日”等科普品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促进世界茶文化的文明进步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为进一步加快茶叶技能人才与茶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弘扬中国茶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国茶叶学会发挥专家、技术和第三方公正性优势,开展专业技能水平评价工作。江用文理事长为首批中国茶叶学会专业技能水平评价站授牌。他们分别是潮州市天羽工夫茶文化交流中心、廊坊市普洱茶交流品鉴学会、沈阳市乾皇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三亚市茶叶学会、上海长宁区茶叶学会、深圳市茶业协会、青岛市崂山区茶文化研究会。

随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周国富会长宣布云茶会正式开始。

云茶启航篇章由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阮建云研究员主持。

院士说茶

饮茶有益健康

云茶会邀请了大家的“老朋友”陈宗懋院士、刘仲华院士,还特别荣幸地邀请到爱茶喜茶的水声工程专家宫先仪院士和构造地质专家杨树锋院士。  

院士大咖齐聚一堂,大家一起聆听院士们畅谈“舌尖上”的中国茶。四位院士围绕“饮茶有益健康”这个话题娓娓道来,陈宗懋院士讲述了一个茶传播到英国后在皇宫贵族中发生的饮茶治病故事,肯定了茶的健康属性,提倡大家多喝茶。“不是你容颜易老,而是你喝茶太少”,刘仲华院士风趣地以陈宗懋院士、童启庆老师、徐南眉老师为例,诠释饮茶有益健康。宫先仪院士列举了古时文人雅士的饮茶习惯,并提出“劝君多饮茶,劝君多自然”。杨树锋院士从自己曾经采茶的故事讲起,认为茶是美好生活的必需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院士说茶篇章由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姜爱芹总经理主持。

匠心制茶

非遗传承人展示精湛技艺

云茶会邀请到多位重量级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线展示各大茶类精湛的制茶技艺。方继凡老师展示了口感鲜灵高爽、清香悦鼻的太平猴魁:

蔡良绥老师制作滋味鲜醇、香气清鲜的福鼎白茶:

刘国英老师展示了香气馥郁、“岩韵”馥郁的大红袍制作技艺:

张成仁老师展示了韵味浑厚、入口甜滑的滇红茶制作技艺:

萧益平老师讲解了千两茶的加工工艺:

匠人们一一揭开从一片树叶到一杯好茶的来之不易,精湛的制作技艺向世人展示的是茶叶背后那份执着坚持的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优秀的茶叶制作技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担当!

匠心制茶篇章由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教授主持。

多彩茶俗

茶由中国传向世界

本届云茶会有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茶俗展示。马来西亚、俄罗斯等不同国家的异域风情和饮茶风俗令人耳目一新。马来西亚拉茶仿佛一道跳动的音符活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俄罗斯茶炊与我国内蒙古奶茶有相同的渊源。

茶起源于中国,在向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碰撞,创造出属于自身特色的茶俗文化。赣南客家擂茶、云南白族三道茶都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同时更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擂茶特殊的制作方式与保健功效令人意犹未尽,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深刻哲学寓意令人深受启迪。

传承创新

泡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点茶”是当前被大家所关注的茶文化现象,当古代点茶来到现代,又会带来怎样的别样风味?云茶会现场邀请到茶文化界泰斗童启庆教授亲自演示原叶茶水丹青的点茶技艺,在古代点茶与现代冲泡中见证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诗礼传家》由国风文化达人小一姐姐和小团子共同演绎,讲述的是现代饮茶方式,以茶、诗词、汉服为载体传承家教与礼仪。该作品体现了真善美、向上向善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正能量。

云茶会现场还有一群来自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孩子们,他们与中国茶叶学会原副秘书长、南宋点茶非遗传承人徐南眉老师共同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艺节目“南宋古韵”,让大家对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及南宋茶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古老而年轻的茶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多彩茶俗和传承创新篇章由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周智修研究员主持。

共品共享

顶级好茶云上共分享

要喝到一杯好茶,除了品种、栽培、加工之外,科学冲泡也非常关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业经济与文化创新团队、国家级周智修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茶叶科学冲泡上做了许多冲泡参数研究。云茶会现场嘉宾们喝到的小罐茶大红袍、开化龙顶开门红、余姚瀑布仙茗正是按照冲泡参数要求来冲泡的,让线下嘉宾与茶友有不一样的舌尖上的体验。

云上参会的茶友不孤单,茶会特别安排了4轮抽奖赠茶环节,云上观众在参会过程中与现场互动,可以品尝到国家级非遗大师制作的好茶。

茶和世界

全球茶人齐聚云端饮茶

为邀请全世界爱茶之人参与本次云茶会,深入感受中华茶文化魅力,向全球普及茶叶知识、引导健康饮茶理念,展示非遗制茶技艺、保护宝贵民俗文化,弘扬茶叶背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茶会全程直播并配以英文同声传译,邀请全球26个国家500余名外国友人齐聚云端,全球茶人跨越时间、空间,共同品味一杯茶的馨香。在交流互动的茶席间传承中华茶文化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通过全球茶人共品共享,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继往开来

共创茶产业的美好未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姜仁华研究员作总结发言。他表示,第一,活动成功举办离不开各级领导和院士专家的关心支持,主办单位的精心策划组织和广大茶友的热情参与;第二,较上届相比,本次茶会亮点更多、规模更大、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第三,四名院士“云上论茶”使本次活动增色不少,多名国家非遗传承人的精彩演绎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独特的匠心、多彩饮茶习俗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童启庆教授亲自带领团队演示原叶茶水丹青的点茶技艺,充分体现了茶艺和茶文化的守正创新。第四,茶是一种礼仪、一种文化,更是一条纽带,茶让中华民族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祝愿“美美与共云茶会”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办出品牌。

现场出席云茶会的嘉宾有:浙江省政协原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周国富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声工程专家宫先仪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构造地质学家杨树锋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农业农村部对外国际合作司隋鹏飞司长、顾为兵处长,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崔计顺处长,浙江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曹新安先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柯小华副局长、陈天金处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姜仁华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阮建云研究员,浙江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何桂娟教授,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王岳飞教授,中国茶叶学会在杭常务理事王新超、周智修、姜爱芹等。

除了茶行业内的嘉宾,本届云茶会还跨界邀请了行业外的友好单位及社团,分别是浙江省科协、浙江老龄文艺大学、浙江护理学会、杭州市科学美术协会、杭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研究中心、浙江峰翔律师事务所、杭州市滨江区司法局、杭州市滨江区律工委女工部等单位负责人。

来源:中国茶叶学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6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