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一丈红茶

找到约8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被称为“中国红”的红茶产区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要说中国哪个地区的产茶区最为出名,怕是很难分出高下,但要论哪座产茶县最具“中国红”特色,光泽县当属其中之一。

光泽,故有“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上”之说,且名胜古迹众多,但要说光泽最具韵味的,应属这漫山遍野的红茶茶园。茶韵悠悠,茗香四溢,光泽在这片红土地上讲述了一段“光泽红中国红”的故事,为这座小城增添了许多的烟火气息,也让光泽红茶产业与文化跻身世界,风靡全球。

5月21日,庆祝521国际茶日暨第三届“正山小种--光泽红茶”品鉴会将在福州盛大开启,同时,在光泽干坑、管蜜等茶区设立分会场。

“光泽红”

不止于红遍大江南北

一提到红茶,我们会联想到中国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而红茶起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深处,地处武夷山自然保护核心区的光泽县则是世界红茶的祖居地。

作为红茶之鼻祖的正山小种早已风靡世界,早年间流入欧洲,被带进英国宫廷,被英国皇室选为皇家红茶,随后在英国上流社会备受追捧并迅速掀起一股喝红茶的热潮。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里记载:“最初茶叶只能从中国购买,系一种极名贵之物品,在馈赠帝王、王公及贵族之礼物当中某然发现此种世界之珍宝。”

光泽红茶的热潮不止于海外,更是藏着“红楼渊源”,《红楼梦》中多次提及的“老君眉”就来自光泽县。光泽历史上记载着两大名茶:光泽县东乌君山“老君眉”和司前干坑“天字号”,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干坑云锁雾,红茶世代香。享有盛名,红遍大江南北的干坑1662红茶可谓是光泽的“金字招牌”。2015年,干坑红茶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干坑小种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2016年“干坑红茶制作技艺”列入县级非遗项目,给予重点保护;2018年“红茶制作技艺(光泽干坑)”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

△晾晒茶青图片来源:光泽关注

这片神奇的叶子从光泽出发,带领红茶文化绵延至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成为影响人们生活习惯与文化的一味亮色,也让光泽红茶久负盛名。

“光泽红”

一片叶子的生态茶园

光泽,这个以红色文化浇筑的革命老区,正在讲述红茶经典。

“一片树叶的故事,可以在一片红土地上讲得很长很长。”2020年光泽县荣获“全国茶叶百强县”,光泽县现有茶园面积5.38万亩,以生产小种红茶为主,主要茶树品种有干坑小种、菜茶、肉桂、水仙等,其中干坑小种被列入福建省优异茶树种质资源保护。

△图片来源:光泽宣传

近年来,光泽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选择茶产业为主导产业之一,以钟灵毓秀、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光泽成为生态茶叶种植的天然宝藏地,配置茶园生态系统,利用数字化、生物防治等现代化技术形成生态茶园。目前,光泽县生态茶园面积达27000多亩。

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一杯优越的红茶,如今的光泽红茶更是被广泛群众所肯定。

“光泽红”

值得让更多人品鉴

品尝一杯光泽红茶,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消费升级下,人们对茶不只是追求“品”,更追求“享”,一杯光泽红茶,喝的不只是茶,更是一种生活方式。5月21日,相约福州,一起去三坊七巷品鉴光泽红茶,感受“光泽红”带来的醇厚甘甜。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墨江:茶香飘逸的联珠大地(一)

(一)

从墨江县城沿联珠河溯河而上,过章差、抵须立水库。须立水库周边的村落边、群山间、箐沟旁,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茶山。地方志中记载:须立贡茶就出在这一带山水中。

而从须立再沿着河流而上,过金厂坡,转过弯,赫赫有名的碧溪古镇就在眼前了。

墨江的各种史籍中就境内的茶皆记录有“须立贡茶”和“迷帝贡茶”,一县之境竟有两款贡茶,可见墨江茶品质之优及茶产业和茶文化的渊源之脉长,就连那些活在皇宫中的闲人们也以能喝到墨江茶为荣。

春夏秋冬间,行走在联珠的大地上处处不是梯田就是层层叠叠的茶山,而且茶山的面积远在梯田之上。古籍在记叙普洱茶的时候说,茶是生活在这一带的人民“衣食所仰”之资,可见茶产业在农耕经济中的地位。

墨江是普洱茶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最多的县区之一。从这几年对野生茶树资源及古茶园的普查资料来看,墨江依然也是茶树驯化及茶叶利用最早的地区之一,由此而衍生而来的墨江茶文化历越千秋,历久弥新,自古深为世人称道。

《中国墨江茶文化》一书在论及墨江县联珠镇野生茶资源时,转引了古茶树普查时的记载,就联珠镇境内的野生茶资源有两条相当完整的信息,其一是“墨江联珠镇牛角尖山野生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于牛角尖山、常林寨大山,该群落面积25900亩……地处县城以北,距县城76公里……”。其二是对一株代表性的野生茶树进行了详细考察记录。该野生茶树被编号为“MJ2006-022”,“产地:墨江县联珠镇马路村牛角尖山,位于101°41.2′E,23°39.4′。海拔2180m;特征特性:野生型。小乔木型,树姿直立,长势强。树高10.0m,树幅4.4mx4.0m,最大干围135cm,最低分枝高度0.1m,分枝稀。嫩枝无毛。芽叶绿色,茸毛少。特大叶,平均叶片长宽14.7cmx6.0cm,最大叶片长宽17.4cmx6.0cm,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身稍内折,叶缘微波,叶面平,叶质柔软,叶尖渐尖,叶基楔形,叶脉8对,叶缘少锯齿,叶背主脉无茸毛。鳞片5片。萼片5片,绿色,无毛。花冠大小4.7cmx1.9cm,花瓣白色,花瓣质地中,雌雄蕊高比低,子房有毛,花柱长1.3cm,柱头5裂,浅裂。果实扁球形三角状球形,鲜果径4.4cm,果高1.9cm,鲜果皮厚2.0mm。种子球形,种子大小1.9cmx1.8cm,种皮褐色,百粒籽鲜重279g。秋茶一芽二叶鲜叶干样约含水浸出物41.12%、茶多酚24.02%、氨基酸3.80%、咖啡碱2.89%,酚/氨6.3.耐寒性、耐旱性均强”。考察和记录可谓详实、严谨。

联珠镇是一个大镇,其境内肯定还有诸多的野生茶资源,但以上仅牛角尖山的野生茶树群落而论亦达近3万亩,说明联珠的大地确实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这为后续茶产业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联珠镇的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6500余亩,采摘面积36200余亩,年产值过亿,是实实在在富民、可持续、绿色的产业,称之为“衣食所仰”的大产业丝毫不为过。

《中国墨江茶文化》在论述联珠所产茶时,提到了“勇溪紫芽茶”。称“勇溪紫芽茶”生长在碧溪古镇旁勇溪村畜牧场茶山上。就此地代表性的茶树有“灌木型,树姿开张,长势较强。嫩枝有毛。叶椭圆形,叶身稍内折,叶缘微波,叶面微隆起,叶质柔软,叶尖渐尖,叶基楔形,叶缘细锯齿,叶背主脉茸毛多。花瓣微绿色,花瓣质地薄,雌雄蕊高比高,子房有毛,柱头裂位有浅、中、深。果实椭圆状球形和三角状球形。耐寒性、耐旱性均强,手工制晒青茶上佳”。而勇溪就在须立水库边上,是历史上须立贡茶所产的核心地区。行走在联珠的茶山,昔日种植的有性系茶园上都可以找到自然变异的紫芽茶。不过,因为紫芽茶在炒青过程中叶脉变紫黑,卖相差,不受茶农喜欢。

民国29年(1940年),胡钟琳、周雨苍、尹席儒编撰的《墨江县志资料》中称:“……茶产须立村及官厅街者为佳,产永安乡之蚂蚁茶,叶虽粗老,味佳而尤能清热解毒,总计产额赢余,有运销省垣及石屏者,惟因农民希图近利,不肯投资推广,以致坐失土宜,深为可惜。”

民国31年(1942年)编撰的《墨江县志稿》中就当时墨江的茶产业称:“茶树种类及其产地名称:县属须立村、景星镇官厅街各城东中岳山脚四处俱种绿茶,而须立茶最为市口艳称。又坝溜乡蚂蚁山产红茶,名蚂蚁茶,叶较阔大,以老为佳,亦为市口艳称。民国二十六,邑人庾晋矦、聂雨南、李子忠等集资开办兴华茶厂,于景星镇分种植部、制茶部,年可获茶一万余千斤,有仿制红茶、绿茶及龙井茶之分;栽培法及制造法:栽培法,先耕地施肥,然后择种佳者浸水三四日后,点种苗圃,种后压土使实覆,以槁草败叶保护新芽,俟苗长七八寸时移种于已耕之倾斜山岭,每隔一丈植茶一株,均在春季种,夏季移种,种后每年必行除草、松土,迨三四年便可采叶。其制造法,先以甑蒸或以锅炒熟后用手揉之成团,或以竹筒缩之成圆筒形,均系农家自种自制,无专业人;产额及价值:年产茶五万五千余斤,每百斤价值平均二百元,销石屏及省垣;宜茶大段荒地及其现状:县属碧溪、景星两镇及坝溜乡宜茶之地约共二万七千余亩,惟近因一般农民苦劳资蓄积,故多希图近利,改务他图,不求推广,大半荒置。”

《云南墨江县地志资料》中称,墨江“城东中岳山脚、须立村、土地塘(景星街)产茶最多,惟无增减。须立村之茶现为市口称绝。”可见,须立茶当年被消费者追捧和在墨江茶界魁首的地位。

图片

来源:墨江发布作者:敏塔敏吉/文图

【茶山行】盈江掠影Ⅱ:醉美苏典 傈僳茶香

晨光微茫,大地初苏。一天最盛朝气时,我们踏上苏典傈僳族乡古茶探寻之旅。

车辆穿过盈江坝子,开向深山,一路美景,萦回于心。怀抱山川,大盈江展开一片湿地,隔岸观去,芦苇、砂砾、盈江水、绿芦、墨林、隐山、远天层层递进,像一条唯美的条纹丝带,铺陈在大地的画布上。

一只洁白的太阳鸟摇曳双翅,优雅地落在一株弯腰沉思的芦苇上。急行中,想要掏出手机去拍,不想一阵晨风掀起芦苇的波澜,顺势将它卷走,了然无踪。

风景稍纵即逝。一边是壮丽的山川,碧蓝的天空映带着秋日的光泽;另一边是温柔的江水,开阔的河谷舒展着奔流的痕迹。大盈江奠基着盈江县的风土人情,滋养着盈江原汁原味的野生古茶树。

驶出盈江坝子,我们来到勐弄乡勐弄山茶厂,这里主要做生态小树茶。四下参观,茶厂布局精良,颇具规模。主人何奇川,自带仙风,将茶厂环境规划得井井有条,清晰雅致。尤其茶室,格调斐然,书香墨韵,熠熠生辉,静坐赏茶,别有滋味。选择几款茶厂产品品饮,才知“德宏味”之淳厚。

茶香漫肠,甘滋有余。品茶后,我们转往盈江县梁丹茶业专业合作社。初至作坊,规矩俨然。据县农业局许庆龙局长介绍,梁丹云露茶厂为当地制茶企业翘楚。我恰为爱茶之人,坐定品其野生红茶,各自气韵生动,恰巧碰到自己喜欢的,又忍不住买了几饼。

午后,迫不及待开启了苏典傈僳族乡寻味之旅。

苏典之路,起初算得好走,尽管弯道甚多,路面状况尚且不错。但越向深山密境,山道越加逶迤奇曲,整条公路,一如灵山郊野之内的游龙,城府悠久,于斯盘踞。山高林寂,云雾缭漫,行路多艰,而此行志坚必达,一切艰险困阻,终将不足为道。

倘若前去盈江寻野生古树茶,却没有抵达德宏之巅——大娘山(大雪山),将是一件无比遗憾的事情。

公路的长蛇方才隐没于密林深处,忽又现身在明朗之境,时不时缘坎坡爬行漫步,聊有诗意。面对自然、诸神,以及师者般的大地,人们必须学会沐一路风尘,居敬前行。所谓走在山水间,群山排闼,空谷传响,天地万物在诸神的护佑之下,静默生长。

按照县茶技站付立强站长的说法,去往苏典的道旁一路生茶,光凭一个下午,根本无法踏遍群山,遍览古茶山宝库。

这让我对苏典的期待越发强烈,一切将在接下来的行程中络绎揭幕。

苏典,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地方,神秘、元初、生态、自然,诸般事物的语言与风交畅,迎面袭来;傈僳风情浓郁,宛若天成,与日月同光。

经过劈石村委会,路牌11公里处,海拔约1600多米的村道上方,有一小片野生茶园,面积不大,茶树虽小,却能挽心。

行至劈石村外,又见一片茶林,数十株百年野生古茶树,漫生于山坡之上,迎沥骄阳,欣欣向荣。离公路四五米开外,有一株较大树木,主干粗壮,距地面二尺处,幽芷生于其枝蕨肥之间,甚为惊喜。奇卉蔓野,茶与茶、树与树、茶与兰芷,相得益彰,相安无隙。

茅草村前,老树樱花,烂漫天真,杂于茶林,艳压四野。茶林高硕,亭亭玉立,有几丈高者数十株。其中一株长年受身旁植被的高叉阻挡,我见之心动,与茶农借刀,爬边树砍阻枝。攀爬中,手不小心被尖枝挂伤,无碍。可以说,但见古茶,唯有赏心,自得其乐。当我们一再逗留,付立强反复催促说:“更好更大的还在后头,这样下去,今天看不完了。”

怀着不舍和期待,我们继续前巡。在木笼河老村委会的废弃房后山,挨着屋舍,再遇古茶树,这几株古树异常高俊,直径超过40公分,挺拔健硕,枝繁叶盛。

据介绍,这一带附近的野生古茶树约有2000多亩,产量丰富。它们自由生长于大自然的迷宫,令人倾慕,茶思汹涌。

沿路寻迹,迤逦过几簇院落,村野之内的道路两侧,勤劳的傈僳族人用竹片编织了长长的栏栅,将道路与植被、屋舍诸境隔开。进入木笼河老寨,村子安居于半山腰谷地,傈僳人家的院落分散在海拔2千米以上的原始密林之间,住宅周围就有茶林,除了普通的菜园、牛棚、果林,还有诸多如草果之类的野生植物。高林密布,中间杂茶,这些野生古茶树,树冠茂盛,茶树成片,面积深广,仅直径25公分以上者,有百余株,最大树直径超过80公分,叹为观止。

生态自然之好,不消多说。在这里,我们看到“德宏味”的未来和希望,真不愧是大雪山系的茶叶宝库。

野生古树茶芽苞

进入茶农余春华院子,洋洋洒洒晾晒着几堆草果。本想进入他家讨碗茶喝,没想他的妻子和小儿子都听不懂汉语,只好遗憾作罢。据付立强介绍,他们家的去年的茶叶收入是三四万元。

就像见佛,立于神性的古树茶下,我的内心充满恭敬,大自然的山野气息淋淋尽致。苏典茶路,心生圆满。

西哲本雅明说:“认识一个人唯一的方式是不抱希望地去爱那个人。”爱人如此,爱茶亦当真诚如是。

有朋友问我,野生古树茶好在哪里?我与随行茶人讨论,皆说不可考证,也有人讲述曾治癌症,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但古茶常青,与古道常兴同理,自有昭昭之明。

况且,人和茶,茶与人,又是如此的彼此加持。

盈江行纪系列,点击下方标题可阅读

盈江掠影Ⅰ:所思所爱大尖山

找到约8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