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岳阳君山茶中的银针茶

找到约264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洞庭山水秀 岳阳黄茶香 香茗动京城 醇香飘世界——岳阳黄茶(北京)专场推介亮相2023北京国际茶业展

2023年6月9日,借“2023北京国际茶业展”东风,岳阳黄茶在首都北京展览馆举行专场推介会,发布岳阳黄茶135发展战略,打造五个高地(打造中国黄茶产业领航高地、打造中国黄茶文化高地、打造岳阳黄茶企业集群高地、打造中国黄茶市范高地、打造中国黄茶品质高地),旨在践行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理念,推进岳阳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黄茶作为六大茶类之一,素有“茶中贵族,杯中黄金”之美誉,岳阳黄茶,盛产于湖南岳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岳阳是“中国黄茶之乡”,拥有“君山银针”宝贵的金字招牌,“北港毛尖”等黄茶类历史名茶。其产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岳阳市现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高度集中的黄茶产区和集散地。岳阳黄茶的加工采用了“双闷黄”工艺,闷黄是影响黄茶品质滋味的关键工序。促成“黄汤黄叶”品质形成。

岳阳黄茶外形芽叶肥壮、汤色杏黄明净和滋味甘醇鲜爽,君山银针以其独特的外形被冠以“金镶玉”之美称而成为茶中珍品。故岳阳黄茶具有幽美的外形、甘醇的滋味、怡人的清香、温顺的茶性,有良好的健康属性,是老少皆宜的饮品。

湖南岳阳的这张靓丽城市名片——岳阳黄茶,在中国黄茶产业“新起点,新征程”的赶考路上,正迈着强劲的脚步,勾画着未来发展蓝图。

出席本次推介会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中国茶叶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北京市西城区委常委曾林峰,华侨茶业发展基金会会长邵曙光,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 危赛明,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 蔡军,农业农村部智库专家 铁丁教授、韩志辉教授,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孙蔚,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主编安明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 梅宇,北京吴裕泰茶叶公司原总经理 孙丹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荣誉会长、北京茶业企业商会会长 高晨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刘勇、周敏、林振传、庞言良、葛联敏、方继凡、徐结根,安徽省金寨县农业农村局 党组书记、局长 张乔,河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石家庄市强龙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记超,河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河北岁月知味茶叶公司总经理 安守虎,河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志,北京市茶业协会副会长、北京茶叶网总裁戴月,北京市茶叶企业商会秘书长汪朝江,岳阳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刘铁健,岳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谦,以及北京茶叶经销商、茶馆部分代表,央视网、中央电视台二套、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传媒、消费日报、国际商报、新京报、中国食品安全报、农民日报、消费时报、中国网、中国社会新闻网、中国商务新闻网、中国青年网、时代中国网、中国创新网、商业资讯网、环球网、千龙网、北京茶世界、中视金桥国际传媒集团 、北京中视完美国际传媒、北京西客站传媒、北京地铁传媒、新湖南、搜狐网、湖南卫视茶频道、湖南茶网等30多家媒体,共150余人到会。

推介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从岳阳黄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产品金字塔结构、好看好喝、健康价值、广阔的发展前景等六个维度推介岳阳黄茶,以君山银针为代表的岳阳黄茶的风味特征和健康价值,都做了高度凝练和精准总结。岳阳黄茶具有楼岛湖的优美生态环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情怀,文化底蕴深厚;以君山银针为代表“茶盖中华、价压天下”的岳阳黄茶金字塔塔尖,发展为君山银针、黄茶毛尖、黄大茶、紧压茶、黄茶饮料的完整金字塔产品结构;好看好喝“黄、醇、甘、爽、香”五字经典符号;有降糖、养肺、健脾、养胃、养颜等健康价值,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梅宇在致辞中说到:2011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岳阳市“中国黄茶之乡”称号,2013年在岳阳市召开“第九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还与岳阳市人民政府合作举办过黄茶产业大会、岳阳黄茶文化节、岳阳茶博会等活动,多次在岳阳召开黄茶专委会会议,汇聚全国茶界专家、黄茶产区代表,进行深层交流、横向联动,协力推进岳阳黄茶乃至中国黄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衷心希望:在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岳阳市能够深入挖掘以“君山银针”为代表的黄茶文化,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文化兴茶、科技兴茶,赋予岳阳黄茶品牌以新时代的新意义,打造出传统与现代时尚相融合的品质符号,赢得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再塑岳阳黄茶新标杆,铸就中国黄茶新辉煌。

岳阳市政协副主席刘铁健致欢迎辞:我们举办的专场推介活动,重点突出“岳阳黄茶 世界共享”的理念,集中展示岳阳黄茶的独特魅力。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各界朋友在过往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岳阳黄茶,更多地选择岳阳黄茶,更多地推介岳阳黄茶。我们将不负众望,不断延展文化与科技,不断提升品质与品牌,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品共享属于我们的创业时代!希望各位领导、专家、茶人及媒体朋友持续关注、支持、参与岳阳黄茶产业发展。

岳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谦发布岳阳黄茶“135”发展战略:岳阳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岳阳茶业一百个亿产业,抓住3年(即2023-2025年)发展黄金期,全力打造岳阳黄茶发展5个高地:一是打造中国黄茶产业领航高地进一步夯实岳阳黄茶在中国黄茶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协调推进中国黄茶整体跨越式发展。二是打造岳阳黄茶企业集群高地。进一步发挥君山银针品牌优势、岳阳人文旅的资源优势,组建君山银针茶文旅产业发展集团,发展岳阳黄茶产业企业集群。三是打造中国黄茶示范高地。加快推进培育君山银针优势品种,保护传承君山银针源产地,推进建设生态优美、品种优良、设施配套、管理规范的岳阳黄茶•君山银针千亩核心基地、万亩示范片和十万亩辐射区。四是打造中国黄茶品质高地进一步推进黄茶产业标准化,完善岳阳黄茶产品标准体系、加工标准体系、茶园管理技术规范,新增岳阳黄茶主体视觉VI标准系统,加强标准的宣贯实施力度,严格市场准入,持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净化市场环境。五是打造中国黄茶文化高地进一步挖掘整理岳阳黄茶、君山银针的传奇故事、凝炼岳阳黄茶核心文化、工艺流程等,保护传承中国黄茶之源核心茶文化,建设对应元素,高标准建设君山银针•世界非遗博物馆。充分运用楼岛湖茶不可复制资源优势,创意“大美洞庭,岳阳黄茶”实景剧,夯实中国黄茶文化高地。

一叶见方寸,一茶现万千。推介会现场还进行了非遗情景剧展演“君山银针•岳阳黄茶”以及君山银针茶艺表演,推介黄茶之冠-君山银针。茶仙子们的精彩演绎,让现场宾客近距离感受中国十大名茶金镶玉君山银针“三起三落”“万笔书天”的杯中茶景无限魅力。

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传统的产茶大省。岳阳作为湖南的“北大门”,北临万里长江、环抱浩瀚洞庭,处于神奇的北纬28°—30°黄金产茶带,水汽充沛、光热充足、土壤肥沃,契合茶叶生长喜温喜湿喜散射光的特性,自古就是种茶产茶的好地方,形成了优质黄茶产业带。岳阳黄茶文化,传承于远古神话,上贡于皇朝宫廷,传播于万里茶道,演绎了许多优美动听的传奇故事。从娥皇、女英播茶籽于岳阳君山岛,到文成公主携灉(yōng)湖含膏入藏;从“清始岁贡十八斤”,再到成为国礼茶,诞生了中国十大名茶之首、黄茶之冠——君山银针,以及北港毛尖、洞庭春等历史名茶,岳阳黄茶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岳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鼎力支持,茶企茶人群策群力、抱团发展,岳阳黄茶产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达到了新高度,成为湖南千亿茶产业的重点品牌和“五彩湘茶”重要板块。

2011年岳阳市被授予“中国黄茶之乡”,2014年“岳阳黄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斩获米兰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2017年获评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1年获评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大领跑品牌”,演绎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品质传奇,岳阳黄茶产业正以乘风破浪之势,奋楫争先、勇往直前,扛起中国黄茶复兴大旗。特别是2022年,以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黄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岳阳黄茶连同其他43个中国茶一同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成为我们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截止到2022年底,岳阳市茶园面积达到31.53万亩,茶叶产量3.5万吨,其中黄茶产量1.02万吨,茶叶综合产值70.6亿元,其中黄茶综合产值35.8亿。黄茶产量占全国的55.47%,产值占76.14%,是全国黄茶生产、加工与贸易规模最大的集中产区,是实现中国黄茶复兴名副其实的排头兵和领头羊。2023年4月19日首届黄茶产业发展大会在岳阳平江召开,5月20日“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大使品茶”, 君山银针“金镶玉” 惊艳世界,5月21日,2023国际茶日“岳阳黄茶·万人品茗”活动在岳阳茶博城举行,岳阳黄茶在强势发力。

洞庭山水秀,岳阳黄茶香;香茗动京城,醇香飘世界!高举中国黄茶发展大旗,岳阳黄茶在行动,邀您谱写中国黄茶新的华章。

来源:湖南茶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解析黄茶:清楚了解黄茶是什么?

黄 

传承千年茶文化,传播健康饮茶理念

 

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如沩山毛尖、泉城红、泉城绿、平阳黄汤等均属黄小茶;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广东大叶青则为黄大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其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 闷黄、干燥。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

 

中文名

黄茶

黄色来源

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

分    类

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

特    点

黄叶黄汤

代    表

霍山黄芽

产    地

安徽霍山县

 

 

目 录

 

一、

 历 史 沿 革


二、

初 制 原 理


三、

 

制 作 工 艺

制作特点

制作过程


四、

 

 

 

品 种 分 类

品种

分类


五、

黄 茶 特 征

六、

冲 泡 茶 艺

七、

 

价 值 功 效

保健作用

功效

八、

存 储 方 法

九、

黄 茶 术 语

 

 

历史沿革

 

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观察方法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

 

在历史上,未产生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之前和在众多消费者中,大都凭直观感觉辨别黄茶。这种识别黄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极不相同的几个茶类,涉及到很多种品质各异的茶叶。如上面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而实为绿茶类。还有采制粗老的绿茶,晒青绿茶和陈绿茶;青茶的连心、包种等都是黄色黄汤,很易误认为是黄茶。

 

 

 

初制原理

 

绿叶变黄对绿茶来说是品质上的错误,而对黄茶来说,则要创造条件促进黄变,这就是黄茶制造的特点。

研究

黄变的实质,不仅有利于掌握好黄茶闷黄技术,同时对其它茶类制造技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形成黄茶品质的主导因素是热化作用。热化作用有两种:一是在水分较多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称为湿热作用;二是在水分较少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称为干热作用。在黄茶制造过程中,这两种热化作用交替进行,从而形成黄茶独特品质。研究黄茶堆积闷黄的实质:湿热引起叶内成分一系列氧化、水解的作用,这是形成黄叶黄汤,滋味醇浓的主导方面;而干热作用则以发展黄茶的香味为主。

 

1、杀青对黄茶品质的影响

黄茶杀青原理目的与绿茶基本相同,但黄茶品质要求黄叶黄汤,因此杀青的温度与技术就有其特殊之处。

杀青锅温较绿茶锅温低,一般在120℃—150℃。杀青采用多闷少抖,造成高温湿热条件,使叶绿素受到较多破坏,多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失去活性,多酚类化合物在湿热条件下发生自动氧化和异构化,淀粉水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都为形成黄茶醇厚滋味及黄色创造条件。

 

2、闷黄对黄茶品质的作用

闷黄是形成黄茶品质的关键工序。依各种黄茶闷黄先后不同,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

湿坯闷黄在杀青后或热揉后堆闷使之变黄,由于叶子含水量高,变化快。消山毛尖杀青后热堆,经6—8小时,即可变黄。平阳黄汤杀 青后,趋热快揉重揉堆闷于竹篓内1—2小时就变黄。北港毛尖,炒揉后,覆盖棉衣,半小时,俗称“拍汗”促其变黄。

干坯闷黄由于水分少,变化较慢,黄变时间较长。如君山银针,初烘至六七成干,初色40—48小时后,夏烘至八成干,复色24小时,达到黄变要求。黄大茶初烘七八成干,趁热装入高深口小的篾篮内闷堆,置于烘房5—7天,促其黄变。霍山黄芽烘至七成干,堆积1—2天才能变黄。

总之,尽管各类黄茶堆积变黄有先有后,方式方法各有不同,时间长短不一,但都是闷黄过程,这就是黄茶制法的特殊性。

黄茶的闷黄是在杀青基础上进行的,虽然杀青温度不是太高,但要求达到破坏酶的活性,制止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如果在杀青初期和杀青后残余酶作用存在的活,只是短暂的,极其有限的,而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湿热的作用促进叶内化学变化。在闷黄过程中,由于湿热作用,多酚类化合物总量减少很多,特别是C-EGCG和L-EGC大量减少,由于这些酯型儿茶素自动氧化和异构化,改变了多酚类化合物的苦涩味,形成黄茶特有的金黄色泽和较绿茶醇和的滋味。

闷黄过程中,总量减少很多,但水溶性部分减少得较少,这说明多酚类化合物在热的作用下冲酶性氧化与酶促氧化不同。经过杀青后,叶内蛋白质凝固变性与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产物——茶红素的结合力减弱,从而保留较多的可溶态多酚类化合物。

此外,叶绿素由于杀青、闷黄大量破坏和分解而减少,叶黄素显露,这是形成黄茶黄叶的一个重要变化。

 

3、干燥

黄茶干燥分两次进行。毛火采用低湿烘炒,足火采用高温烘炒。干燥温度先低后高,是形成黄茶香味的重要因素。

堆积变黄的叶子,在较低温度下烘炒,水分蒸发得慢,干燥速度缓慢,多酚类化合物的自动氧化和叶绿素等其它特在湿热作用下进行缓慢转化,促进黄叶黄汤的进一步形成。

然后用较高的温度烘炒,固定已形成的黄茶品质,同时在干热作用,使酯型儿茶素裂解为简单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增加了黄茶的醇和味感。糖转化为焦糖后,氨基酸受热转化为挥发性的醛类物质,组成黄茶香气的重要组分。低沸点芳香物质在较高温度下一部分挥发,部分青叶醇发生异构化,转为清香,高沸点芳香物质由于高温作用显露出来。这些变化综合构成黄茶的香味。 

 

 

 

制作工艺

 

制作特点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制法特点主要是闷黄过程,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其后多酚物质的氧化作用则是由于湿热作用引起,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变色程度较轻的,是黄茶,程度重的,则形成了黑茶。

其典型工艺流程是杀青、闷黄、干燥,揉捻是黄茶必不可少的工艺。

 

制作过程

1、杀青

黄茶通过杀青,以破坏酶的活性,蒸发一部分水分,散发青草气,对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闷黄

闷黄是黄茶类制造工艺的特点,是形成黄色黄汤的关键工序。从杀青到干燥结束,都可以为茶叶的黄变创造适当的湿热工艺条件,但作为一个制茶工序,有的茶在杀青后闷黄,有的则在毛火后闷黄,有的闷炒交替进行。针对不同茶叶品质,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形成良好的黄色黄汤品质特征。

影响闷黄的因素主要有茶叶的含水量和叶温。含水量多,叶温愈高,则湿热条件下的黄变过程也愈快。

3、干燥

黄茶的干燥一般分几次进行,温度也比其它茶类偏低。

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

黄小茶 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 黄大茶 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霍山的“霍山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品种分类

 

黄茶中的名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等。

 

品种

 

海马宫茶

海马宫茶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

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我,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一级茶为一芽一叶初展;二级茶为一芽二叶,三级茶为一芽三叶。

 

霍山黄芽茶

霍山黄芽观产于佛子岭水库上游的大优坪、姚家畈、太阳河一带,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山头;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畈的乌米尖,即“三金一乌”所产的黄芽品质最佳。

 

鹿苑毛尖茶

远安县古属峡州,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远安产茶这记载。据县志远载,鹿苑茶起初(公元1225)年为鹿苑增寺侧载值,产量甚微,当地村民见茶香味浓,便争于相引种,遂扩大到山前屋后种植,从而得以发展。现已在鹿苑一带创制出一种黄茶类的鹿苑毛尖。

 

君山银针茶

君山银针与白毫银针不同,不是白茶,与银毫也不同,不是绿茶。他是黄茶中独具一格的名茶。产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洞庭湖边的君山,君山是一个小岛。

 

路丁茶

山西的路丁茶,是以早期的治疗高血压而闻名,与传统黄茶不同,是以碎,卫生的包装为主。后演变为的高档黄茶,汤色金黄,口感独特,且容易保存,越陈越香醇.路丁茶实为各种天然中草药提取物,天然本草提取物 萃取植物精华。路丁茶让每一个中国人健健康康。《神农本草经》、《唐本草》、《神农本草》都有记录路丁茶的作用。

 

分类

 

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

 

君山银针

黄芽茶之极品,其成品茶,外形茁壮挺直,重实匀齐,银毫披露,芽身金黄光亮,内质毫香鲜嫩,被誉为“金镶玉”。汤色杏黄明净,滋味甘醇鲜爽,香气清雅。若以玻璃杯冲泡,可见芽尖冲上水面,悬空竖立,下沉时如雪花下坠,沉入杯底,状似鲜笋出土,又如刀剑林立。再冲泡再竖起,能够三起三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久负盛名,身价千金(现北京市场零售价每市斤已逾千元)。 君山银针的特点:

1.茶形紧实挺直

2.芽身金黄.色泽润亮

3.香气高

4.汤色杏黄清澈

4.茶味爽甜醇厚

5.叶底嫩黄明亮。

 

安徽霍山黄芽

亦属黄芽茶的珍品。产于安徽省大别山区的霍山县,霍山茶的生产历史悠久,霍山古属寿州,从唐代起即有生产其所产黄芽既为名茶极品,明清时更被列为宫廷贡品。对此《唐国史补》.《群芳谱》等均有记载。霍山黄芽要求鲜叶细嫩新鲜,一般当天采芽当天制作,分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在摊放和复烘后,使其会潮变黄。

霍山黄芽的特点:1.茶形细嫩多亮.形如雀尖 2.茶色嫩黄。 3.香气栗香 4.汤色黄绿清明 5.茶味醇厚有回甘 6.叶底黄亮嫩匀厚实。 

 

四川蒙顶黄芽

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山。蒙山产茶的历史十分悠久,蒙顶茶自唐至明清,都是有名的贡茶。乃有不少茶馆.茶庄悬挂“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的对联,可见蒙顶茶影响之深远。每年春分时节开始采制蒙顶黄茶,选择肥壮的芽头一芽一叶初展,经杀青.处包.复炒等八道工序制成。

蒙顶黄芽的特点:1.茶行 扁直,芽毫毕露 2.茶色色泽微黄 3.甜香浓郁 4.汤色黄亮 5 .叶底嫩黄匀亮 

 

黄小茶

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白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安徽的“皖西黄小茶”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

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岳阳自古以来为游览胜地。其产北港茶在唐代就很有名气。北港发源于梅溪,全长2公里余,因位于南港之北而得名。岳阳市康王乡北港湖一带,是现今的北港毛尖产地。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开采,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选晴天采摘,不采虫伤叶、紫色叶、鱼叶不带蒂嫩度分特号、1-4号五个档次。

湖南宁乡的沩山白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的大沩山,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沩山白毛尖制造分杀青、闷黄、轻揉、烘焙、拣剔、熏烟六道工序,烟气为一般茶叶所忌,更不必说是名优茶。而悦鼻的烟香,却是沩山白毛尖品质的特点。沩山白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叶缘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明亮,松烟香芬芳浓厚,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沩山白毛尖颇受边疆人民喜爱,被视为礼茶之珍品。

 

黄大茶

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的“皖西黄大茶”,安徽金寨、霍山、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安徽的皖西黄大茶

皖西黄大茶为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所产。品质最佳者当数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干茶色泽自然,呈金黄,香高、味浓、耐泡。

黄大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

黄大茶大枝大叶的外形在我国诸多茶类中确实少见,已成为消费者判定黄大茶品质好坏的标准。前些年一些茶区也仿制黄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叶",故而"鱼目混珠"。 

 

广东的大叶青

为广东的特产。制法是先萎凋后杀青,再揉捻闷堆。这与其它黄茶不同。产品品质具有黄茶的一般特点。所以也归属共同茶类。其产地为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县市。广东大叶青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老嫩均匀,叶张完整,显毫,色泽青润显黄,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淡黄。产品分1-5级。

 

贵州海马宫茶

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一级茶为一芽一叶初展;二级茶为一芽二叶,三级茶为一芽三叶。海马宫茶属黄茶类名茶。具有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青高味醇,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明亮的特点。

 

 

 

黄茶特征

 

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

黄茶有芽茶与叶茶之分,对新梢芽叶有不同要求:除黄大茶要求有1芽4、5叶新梢外,其余的黄茶都有对芽叶要求“细嫩、新鲜、匀齐、纯净”的共同点。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黄茶因品种和加工技术不同,形状有明显差别。如君山银针以形似针、芽头肥壮、满披毛的为好,芽瘦扁、毫少为差。蒙顶黄芽以条扁直、芽壮多毫为上,条弯曲、芽瘦少为差。鹿苑茶以条索紧结卷曲呈环形、显毫为佳,条松直、不显毫的为差。黄大茶以叶肥厚成条、梗长壮、梗叶相连为好,叶片状、梗细短、梗叶分离或梗断叶破为差。评色泽比黄色的枯润、暗鲜等,以金黄色鲜润为优,色枯暗为差,评净度比梗、片、末及非茶类夹杂物含量。黄大茶干嗅香气以火功足有锅巴香为好,火功不足为次,有青闷气或粗青气为差。评内质汤色以黄汤明亮为优,黄暗或黄浊为次。香气以清悦为优,有闷浊气为差。滋味以醇和鲜爽、回甘、收敛性弱为好;苦、涩、淡、闷为次。叶底以芽叶肥壮、匀整、黄色鲜亮的为好,芽叶瘦薄黄暗的为次。 

 

 

 

冲泡茶艺

 

泡茶茶具

用玻璃杯或盖碗,尤以玻璃杯泡君山银针为最佳,可欣赏茶叶似群笋破土,缓缓升降,堆绿叠翠,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观。

 

投茶量

按泡茶具容量置入四分之一茶叶。

 

水 温

摄氏八十五度

 

冲泡时间

第一泡:三十秒

第二泡:六十秒

第三泡:二分钟

 

 

 

 

 

价值功效

 

保健作用

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消食化滞等。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

 

功效

1、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

2、纳米黄茶能更好发挥黄茶原茶的功能,纳米黄茶更能穿入脂肪细胞,使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

3、黄茶茶根的利用是用来按摩二扇门(无名指本节处)能使微量元素透入穴位,增强穴位磁场产生调节作用,增加脂肪代谢。

4、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

5、此外,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

 

 

存储方法

 

 

包装标准

1. 所有包装材料必须不受杀菌剂、防腐剂、熏蒸剂、杀虫剂等物品的污染,防止引入二次污染。

2. 避免使用非必要的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

3. 有机茶产品的包装(含大小包装)材料,必须是食品级包装材料, 主要有:纸板、聚乙烯(PE)、铝箔复合膜、马口铁茶听、白板纸、内衬纸及捆扎材料等。

4. 接触茶叶产品的包装材料应具有保鲜性能(如防潮、阻氧等);无异味, 并不得含有荧光染料等污染物。

5.包装材料的生产及包装物的存放必须遵循不污染环境的原则。因此, 不准用聚氯乙烯(PVC)、混有氯氟碳化合物(CFC)的膨化聚苯乙烯等作包装材料。对包装废弃物应及时清理、分类及进行无害化处理。

6. 各种包装材料均应坚固、干燥、清洁、无异味、无机械损伤等。 各种包装材料的卫生、规格应符合WMB48-1981②《茶叶包装标准》的要求。

7. 推荐使用无菌包装真空包装、充氮包装来包装有机茶叶。

8. 在产品包装上的印刷油墨或标签、封签中使用的粘着剂、印油、墨水等都必须是无毒的。

 

 

 

黄茶术语

 

干茶形状术语

4.1.1 扁直 flat and straight 扁平挺直。

4.1.2 肥直 fat and straight 芽头肥壮挺直,满坡白毫。形状如针。此术语也适用于黄绿茶和白茶干茶形状。

4.1.3 梗叶连枝 whole flush 叶大梗长而相连。

4.1.4 鱼子泡 scorched points 干茶有如鱼子大的突起泡点。

 

干茶色泽术语

4.2.1 金黄光亮 golden bright 芽头肥壮,芽色金黄,油润光亮。

4.2.2 嫩黄光亮 tender yellow bright 色浅黄,光泽好。

4.2.3 褐黄 auburnish yellow 黄中带褐,光泽稍差。

4.2.4 青褐 blueish auburn 褐中带青。此术语也适用于压制茶干茶、叶底色泽和乌龙茶干茶色泽。

4.2.5 黄褐 yellowish auburn 褐中带黄。此术语也适用于乌龙茶干茶色泽和压制茶干茶、叶底色泽。

4.2.6黄青yellowish blue 青中带黄。

 

汤色术语

4.3.1 黄亮 yellow bright 黄而明亮。有深浅之分。此术语也适用于黄茶叶底色泽和白茶汤色。

4.3.2 橙黄 orange yellow 黄中微泛红,似桔黄色,有深浅之分。此术语也适用于压制茶、白茶和乌龙 茶汤色。

 

香气术语

4.4.1 嫩香 tender flavour 清爽细腻,有毫香。此术语也适用于绿茶、白茶和红茶香气

4.4.2 清鲜 clean and fresh 清香鲜爽,细而持久。此术语也适用于绿茶和白茶香气。

4.4.3 清纯 clean and pure 清香纯和。此术语也适用于绿茶、乌龙茶和白茶香气。

4.4.4 焦香 scorch aroma 炒麦香强烈持久。

4.4.5 松烟香 pine smoky flavour 带有松木烟香。此术语也适用于黄茶、黑茶和小种红茶特有的香气。

 

滋味术语

4.5.1 甜爽 sweet and brisk 爽口而感有甜味。

4.5.2 甘醇 sweet and mellow 味醇而带甜。此术语也适用于乌龙茶、白茶和条红茶滋味 同义词 甜醇

4.5.3鲜醇fresh and mellow 清鲜醇爽,回甘。此术语也适用于绿茶、白茶、乌龙茶和条红茶滋味。

 

叶底术语

4.6.1肥嫩fat and tender 芽头肥壮,叶质柔软厚实。此术语也适用于绿茶、白茶和红茶叶底嫩底。

4.6.2 嫩黄 tender yellow黄里泛白,叶质嫩度好,明亮度好。此术语也适用于黄色汤色和绿茶汤色、 叶底色泽。 

 

激荡40年,盘点茶界的“变”与“未变”

本文授权转载自「光阴夜归人」,作者:洪漠如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仅还剩下几天的时间了,我们又将跨进新的一年。4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生活面貌,一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茶,在这种跨越世纪的历程中又经历了那些变化呢?


如今,掌握记忆钥匙的人已经先后进入了耄耋之年,新生代正在生生不息的成长。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的那一杯茶,是生活方式?是信仰?是职业?是社会面貌的另一种折射?我想,不管我们出生于哪个年代,在围绕喝茶这件事的“变”与“不变”里面,可以更多的感受到茶的真谛以及围绕茶有关世道人心的隐喻。

激荡40年,茶的那些改变


一切因茶人的改变而改变

40年前,社会角色的身份很少,工人、农民、干部。社会按阶层划分,敌我关系和人民内部关系。所以,那时候不敢说有茶人这样一个社会群体,茶人是一个标准化的职业,溶解在了工人与农民这样的社会角色里,从事着茶叶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工作。


40年后,茶人是一个跨越边界的社群,既有产业链上的从业人员,也有社会上的纯粹爱好者。产业链从农业、工业延伸到服务业。围绕喝茶这件事,经过茶人40年的努力,从历史资源中给我们扩大了茶人的精神容量。一切,因经济发展而改变;一切,因茶人的改变而改变···



1

从业人员的改变


以前,零售终端的卖茶人需要持政府颁发的上岗证


如今,零售终端的卖茶人需要品貌端正,形象气质佳


那时候,证件往往代表着一种社会秩序,理想化的社会秩序里面,不太喜欢职业的流动性,持证上岗,既保证了职业的稳定性,也设置了从业门槛,让每一个个体对于改变职业的意愿降到了最低。以前对于卖茶人身份的确认,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安排;如今,对于卖茶人身份的确认更多的是出于市场效益。所以,真正做生意的茶商并不太关注茶艺师证书是不是真的会被取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后,连续出现的国营茶厂改制,不仅仅改变了产业链从业人员的编制问题,也改变了过去产业链上的协作机制。从鲜叶采收,毛茶选购,成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因人和市场的变化而重新组合。缺乏协作基础的民营茶厂将过去中国茶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基础击碎。此后,再小的一个组织或农户,但凡要做茶,都不得不尽可能地渗透到全产业链上去。至此,迎来了茶产业地图上的混序阶段。


这种混序表现在,当掌握鲜叶资源的茶农可以完成毛茶初制和成品精制以后,在消费者对工业制品没有好感以后,所有的利好资源都迅速向茶农端汇集。再加上这几年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导,一切以农民群众的利益及增收作为政治出发点,所以那种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些技术改造在基层很难推广实施。


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因人的改变而导致的生产关系的改变影响非常深远。对产品,特别是产品质量;市场,又特别是市场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所以经过实践的检验,品貌端正,形象气质佳的年轻女子在零售终端的销售效果始终是最好的。




2

茶叶消费的改变


以前,老百姓买茶喝除了要支付茶钱以外还要出示茶票


如今,只需要手机掏出来扫一扫


以前,是商场卖什么我们就只能喝什么


如今,是我们想喝什么就买什么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叶消费端的基础设施升级发展很快,从取消计划经济的票证直接使用货币购买到电子商务以及移动支付的出现。围绕消费端的便捷性以及选择空间都在迅速发展。


在这个发展之中,我们也明显感觉到消费者主权时代的悄然到来。从需要使用“茶票”来控制消费,到各种营销广告来刺激消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供需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本质上也与“从业人员的改变”形成了一种互证,供需关系变了,就需要我们的营业人员首先在形象气质上能给消费者带来好感,同时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引导技能。



3

饮茶场景的改变


以前,喝茶是一个解渴行为,开会时喝,劳动间隙喝(图1:潮州船工在劳动间隙喝工夫茶;图2:陕西的民兵在劳动间隙喝茶;图3:1978年,山东临沂村民门为一户人家盖房子,午餐中的茶水招待)


如今,喝茶除了解渴,还是一个专项行动,讲究在特定的空间,与特定的人一起喝(图1:家庭茶空间;图2:茶叶经营空间;图3:公共空间的茶文化改造)


饮茶生活场景的改变也在不断改变着有关茶叶消费的逻辑。


此前有人说,喝茶是个弱需求,但其实改革开放之前留给我们有关饮茶的画面看上去还是挺刚需的。


解渴就是刚性需求,茶票的存在,特别是民族地区的茶票,其地位与粮票、肉票等同。改革开放后,这种刚需存量市场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把更多目光关注到了新兴的城市消费中。那种通过对传统中国茶消费体验的系统性升级提升了茶叶的附加值。逐渐对这些剩余农产品赋予了品牌的影响力及商业价值。而这些升级的背后,我们从品饮消费到体验消费衍生出了一个非常长尾的茶周边市场。


在饮茶空间的改变里,我们看到了一种跨界融合。在茶空间里,囊括了室内装修设计,围绕茶叶品饮及存放的配套茶家具,围绕泡、煮、烹、调的各种茶家电,最后再到茶席之上的各种细节性物件,饮茶场景的新需求,在新时期下开创了一个中国式消费升级的产业链。



4

饮茶器物的改变


以前,喝茶的器物只要不漏水就行(图1:老茶具;图2:四川老茶馆的七星灶)


如今,喝茶的器物得讲究出处、讲究泥料、讲究做工乃至讲究做器物的师父,讲究年份,讲究养护方法


小时候常见的喝茶器物以搪瓷盅盅、罐头瓶子为主。后来出现了饮茶专用杯,一般是一些粗糙的瓷器,陶器等。直到工夫茶的流行,紫砂器物,以及各地的古典名窑相继复兴。那些沉寂在古典文献中的经典器形被不断复制,围绕器物的工艺文化也不断深入人心。喝茶,从饮水到流程的仪式感,到审美的诉求,所有的茶事升级都是由器物去实现的。


泡、煮、烹、调,乃至所有流派的仪轨,其实说到底,都是人通过操作器物去呈现那一盏茶汤而已。器物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5

茶人服饰改变


以前,平时生活穿什么,喝茶的时候也就穿什么(图,70年代安徽)


如今,喝茶人有了代表自己身份标签的服饰——茶人服


茶人服的蔚然成风让人惊讶。这种流行也在改造服饰行业,从纺织材料到染色再到缝纫,每一个环节都被消费诉求不断倒逼着去历史里寻找资源。像当年西方纺织业进入刚进入中国时一样,工业文明的产品突然之间成了被抛弃的对象。棉麻、手作重新成为时尚。


但时尚往往只存在于小众的高端社群,茶人服的时尚时间点出现在我国制造业的鼎盛时期,服装制造业有这个能力在一夜之间将时尚变成大众。果不其然,茶人服泛滥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泛滥,开始让这个小众服饰领域的设计师做更深的思考。



6

茶叶产品的改变


以前,茶只能用来喝,有保质期


如今,茶除了喝,还能当理财产品存储投资


对于习惯了绿茶话语逻辑的地区而言,听到茶仓这个词会很诧异。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保质期会让人不经意的去思考仓库的存货周转率。但真正意义上的茶仓是不强调周转的,而是强调升值。


历史上茶仓出现在茶马互市的集镇上,那时候由政府专职官员去做茶仓统筹,从流传到现在的茶马贸易文件来看,茶马互市的茶仓也是要讲究战略存储与存货周转。那时候关注周转是为了保证茶叶品质,因仓储损坏茶叶要么就造成国家损失,要么就制造民族矛盾。所以历史上那些搞茶仓的人总是战战兢兢的。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茶仓成了一种具有金融属性的新兴投资理财项目,以珠三角最为流行。这个新生概念,不仅能够在产业低迷时形成交易。与此同时,一些已有的产品升值案例刺激着新的资金不断介入。但早期这个仅仅适用于普洱茶,其后黑茶也在这个体系下尝到了甜头。前几年,乌龙茶也在通过建立有关保质期的国家标准试图进入这一领域。



7

茶学教育的改变


以前要学茶有两个途径,学校和工厂


如今要学茶,除了这两个地方,还有网上、街上和藏在写字楼里的培训机构


我们不需要回溯40年,其实仅仅回到10年前,假如我们想要了解茶文化,学习茶学知识都还不那么便捷。早期创刊的报纸杂志都很因为很小众,渗透不到三四线城市的邮亭。与此同时,也没有这么多从业人员去生产相关的内容,普通用户很难触达到茶文化的信息。


应该说,行业媒体在茶学教育上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行业资讯,产品信息、历史文化,从互联网PC端开始,到移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丰富持续的内容向外界展示了一个行业的存在。也正是这样一张内容大网,向我们网罗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


在过去几十年里,行业媒体连接着高校、企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在消费者教育,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方面默默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8

茶叶博览的改变


以前,要见到更多的中国茶,只能在书上


如今,行业博览会可以一次见完主要的中国茶产品


中国茶历史悠久,品类丰富,从“传统十大名茶”到如今的“区域品牌20强”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茶的产品特征。长尾、分散,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每一个品牌都关乎到一方百姓的生计,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产品的独特性。不可否认,这些都是我们这个传统产业的核心资产。因此,一提到中国茶,脑海里首先就浮现出了一张地图,从“西湖龙井”到“信阳毛尖”;从“洞庭碧螺春”到“君山银针”;从“蒙顶甘露”到“凤凰单丛”,东西南北,跨越万里江山。


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很多自诩是茶叶大师的海外华人回到大陆来发展的时候,走走停停,深入了解才发现,自己连中国茶的名字都认不全。


过去,南方很多茶叶产区在消费领域都处于高度本地化的态势,很多大宗销区都有指定产区定向供给。这是改革开放前一直维持下来的传统秩序。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秩序开始解体,国营茶厂的改制,所有的茶厂开始自谋生路。创办品牌,做展销推广是每一个茶企活下来的唯一途径。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最有消费力的区域。所以萌芽于珠三角的茶业博览会一度成为了茶叶品牌构建的一种重要渠道。同时,博览会本身也成为了中国茶丰富品类汇集的平台。



9

科研人员的改变

以前,茶叶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是出现在田间地头和实验现场(图: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在茶园里)


如今,茶叶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却是出现在商业发布会现场


早期的科研人员似乎很少抛头露面,很多在某一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老专家也不为我们所知。如今,这种局面变了。任何一次商业行动,不请一两个享誉全国的专家学者过来感觉场面根本撑不起来。在我看来,排除部分产业科研人员追名逐利的心里,更多的还是产业结构的变革。


我们的茶园基地建设已经达到了某个规模和制高点,对自由市场的开发成为所有产业从业者的新任务。所以,不光是科研人员,很多时候,茶行业的商业活动把茶农、制茶师也都会请到舞台上。市场需要茶农交代原料信息,需要制茶师交代工艺状况,也需要科研人员交代饮茶的诸多益处。


改革开放是一股时代洪流,每一个产业都被卷入了这股洪流。茶产业在这股洪流中显然是难以独善其身。在老辈茶人理想中的那种诗酒田园画面将在市场的压力下变得面目全非。但我们不可否认这个产业的独特魅力。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面积改制的国营茶厂导致大规模的从业人员下岗,迫于生计,他们都曾短暂离开这个行业。后来市场繁荣之后,那些掌握技术和生产资料的茶人也都回到了这个产业,并且成为这个产业的中流砥柱。


不仅如此,眼下,很多在其它行业取得成功的中年人士,他们带着资金、带着资源以及自己对茶的热爱奋不顾身的投身于这个行业。他们不计较得失,积极学习弥补茶学知识,对于产业链上必要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计较回报。改革开放40年,茶行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也许唯一未变的,也就只有我们杯盏中的那一片茶叶而已。


有些还是原来的样子

① 20世纪40年代

② 2015年  安化


捡梗和挑黄片的工人感觉在那里一坐就是半个多世纪····


20世纪70年代


2016年  岳阳


原料车间,还是40年前的模样···


20世纪70年代


2016年  湘西


揉捻机,是时光的年轮,感觉在原地转了40年···


改革开放40年,有很多变与未变。愿未来的行茶路上,改变的是我们的容颜,不变的是我们做茶的初心……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找到约261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