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原始陶瓷

找到约120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7月2日-5日,长沙铜官窑陶瓷抱团亮相四川茶博会!

  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举办的“2020成都美好生活系列会展活动”——第九届四川国际茶博会将于7月2日-5日在成都举办,大会布展6万平米,汇集1000+企业,展出六大茶类、八大名窑、茶酒融合、咖啡等4000+品牌。长沙市望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首次组织铜官窑陶瓷企业入川参展。

  参加本次茶博会的有长沙府窑陶瓷艺术有限公司、湖南省富兴窑陶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长沙市望城区哲浩陶瓷有限公司、长沙市望城区雅宜陶瓷有限公司、艺文小镇(长沙)陶艺有限公司、长沙市水墨陶城陶瓷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长沙市望城区盛唐工艺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由长沙市望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陶瓷行业协会通知,帮助企业开拓四川市场,展示和推介长沙铜官窑茶器。  

  长沙铜官窑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长沙铜官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

  自1956年被发现以来,出土文物已过万件。被考古学家称为千年前的世界工厂。《鉴略妥注》载:“舜陶千河滨,而器不苦窳”。即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带领先民在湘江稳送带开始了制陶之业,进行原始手工制作。至唐代陶瓷技艺上分成熟,创造性地表现在生产工艺诸多方面,构成了全方位的手工制作体系,成为世界陶瓷釉下多彩的发源地。  

  1998年,德国人蒂尔曼·沃特发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出“黑石号”载有九世纪中晚唐陶瓷产品沉船,其中铜官窑精美陶瓷达5.68万多件充分展示了铜官陶瓷的真实魅力。铜官窑陶瓷作为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体现了湖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湖南人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岁月蹉陀,时间流转,而今,铜官陶瓷文化得到新的传承,工艺美术陶瓷、园林建筑陶瓷、日用(炻瓷)陶瓷、工业航空陶瓷等产品畅销国内国际市场,呈现出一片产业复兴、繁荣似锦的新局面。 

  7月2日-5日,四川茶博会欢迎各界朋友光临世纪城会展中心6号馆长沙铜官窑陶瓷展位,参观、鉴赏、洽谈、合作。

  来源:四川茶博会

涨知识|紫砂壶制作工具知多少?

  工具,是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发明创造的一种能减轻劳动负担、提高生产效率的用具,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陶都宜兴的原始陶瓷出现于距今75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前期的原始陶瓷以夹砂红陶为主,大多为手制,并出现了“慢轮修整”制坯法,后期以灰陶、黑陶、白陶及几何印纹陶为主,制陶技艺为“轮制法”。

 

 

宜兴紫砂陶,既沿袭前朝和当时制作缸瓮盆罐的制陶工具,又根据紫砂陶尤其是紫砂壶的结构特征和成型需求,发明创造并经后代艺人不断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具规模成规范的制壶工具。

 

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经申报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因为有打泥片围身筒镶身筒独特的拍打成型的工艺技法,还因为那一整套成体系的,专用于紫砂壶手工成型的传统制作工具。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中工具的演变

 

宜兴紫砂早期,成型制作工具简单,多为轮制,壶型有高颈、矮颈、提梁等,器型带有晋、唐造型风格,平盖粗糙,罩形盖较精巧,是工艺逐渐进步的表现,壶嘴、把与壶身镶接采用“打洞捏塞法”,也称“铆接法”。当时的茶器需吊在火上烧或置于炉灶上煮,器形较大,制作也较容易。

 

明弘治年间,金沙寺僧人开始选练紫砂细泥制成圆形壶泡茶,虽然改小,在今天看来仍属大容量壶。供春创“树瘿壶”时,由于器形变小,原来的工具用不上了,只能“淘细土团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 (明•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正始》)。

 

 

可见,早期紫砂壶的制作工具尚属“混沌”阶段,什么工具合适就用什么工具,在“适用”的前提下,逐渐出现了竹扦、木模等工具,成型方法则为手工捏塑、泥条盘筑或泥片镶接等混用,木模、泥模或印坯等法交杂。

 

明万历年间时大彬出现,对供春以来的“斫木为模、削竹为刃”等方法进行整合、规范,逐步形成了适应小容量方圆器、筋纹器及仿自然形塑器制作的灵巧精致的细陶制作工具,并被固定下来代代相传沿用至今,后代艺人只是在时大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进或补充或材质的更替。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中工具的制作

 

紫砂壶制作工具的材料初开始为就地取材,用竹、木制成,后又有了牛角片、金属、塑料等材质的引用。这些工具均为制壶艺人根据造型需要自己制作。首先选取优质竹、木,锯成段,用斧凿或竹刀劈削成形,再用刀锉或磨石砂皮打磨修整,双面光润,刃口锋锐,试用顺手、手感舒适。

 

紫砂壶制作的优劣,与工具的好坏休戚与共。一位优秀的艺人,一定会对自己制作的工具十分讲究,也一定是位制作工具的高手。

 

 

学制壶,先学制工具。紫砂艺人对工具格外重视,除了基础工具外,针对独特造型还有相应的专用工具。那些结构复杂、形态繁缛的的作品,一把壶就多达几十件工具。不同的面、线、弧度、样式等,都得借助这些专用工具来完成,这件壶的工具到了那件壶上就用不上。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中工具的分类

 

紫砂壶的制作工具名称虽朴实中略显“土气”,却形象生动贴近生活,至今仍以“方言”形式在业内传呼着。这些工具形态独特、品类繁多,形体有如薤叶、有如蜥尾、有如木篦等,材质有铜、铁、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它们的性质功能,按类型区分,就只有“共用工具”和“专用工具”两大类了

 

 

“共用工具”主要有泥凳(工作台)、套缸、搭子、拍子、木转盘(月阜)、辘轳、矩车(规车)、底矩、鰟鮍刀、尖刀、明针、独个(独果)、铜针、脂泥板、脂泥筷、水罐头、水笔帚、水磨布、铜管、泥条尺、子口尺、泥扦只、喷水壶、木鸡子、顶柱、小木锤等。

 

“专用工具”基本上是一壶形配一套,主要有篦只、线梗、的棒、的屁股、圆盖石、盖座、瓤只、虚坨、勒只、覆只、样板等。

 

这些共用、专用工具,每一件在制壶过程中都起着各自的作用,如按规格尺寸大小统计,就得以千万计,根本无法数得清。

 

 

一件紫砂壶从泥料到形成造型,需经几十道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其中需要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工具,反复作用才得以完美呈现。这些制壶工具,是紫砂艺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人类创造的一大宝贵财富。(作者: 张冰鉴、徐晓曙

 

 

瓷器的英文为何与“中国”一样?一文读懂藏在瓷器里的茶文化

瓷器的英文为“china”,与“中国”的英文相同,你知道为什么吗?

在中国饮茶史上,茶具的演变与发展和饮茶方式密切相关。在原始社会并没有专门用来喝茶的器具,起初多为酒具和食具,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和饮茶相配套的专用器具才开始出现。

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早期,中原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就已经出现原始青瓷器。它是陶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融合了青铜文化与陶文化后发展出的新的艺术形象。

古代“瓷”字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的文献记载,并且瓷质器皿作为茶具最早也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因为瓷器比陶器更加纤细润泽,所以瓷质茶具便渐渐替代了陶制茶具。

到了唐代,瓷器的生产已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一是浙江余姚的越窑,以烧制青瓷茶碗闻名,二是河北内丘的邢窑,以烧制白瓷茶碗著名。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也有提到他对于各地瓷质茶碗的看法,书中写到: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
大致意思就是陆羽认为茶碗还是越州的最好,因为邢瓷白衬得茶汤颜色红,越瓷青衬得茶汤的颜色绿,他觉得越瓷更能体现茶的水色,所以越窑更优。

宋代时,以“官哥汝定钧”五大窑最为出名,各自烧制不同风格的瓷器。由于当时流行斗茶,就是用竹制的茶筅在茶盏中来回搅动打出白色的泡沫,比一比谁打出的茶沫在茶盏上保持的时间更久,也称之为“咬盏”。所以除了五大名窑外,建安黑盏也尤为名贵,毕竟黑色的茶盏更能体现茶沫的颜色。

此外,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在宋代也很有名。其中,景瓷以其“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优异品质而开始享誉世界。

到了元代,这一时期的茶具变化基本不大,瓷器最大的改变便是江西景德镇青花瓷的诞生。这时候的青花瓷制造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不仅驰名国内,在海外也声名远扬。元青花的纹饰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其中麒麟纹是元青花中最具有时代特征的装饰题材。

明朝时青花瓷的制造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青花瓷发展的基础上,明代的彩瓷发展也有一个新的飞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成化斗彩,它是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比如举世闻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代陶瓷茶具的生产技艺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除了青花以外还有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各类颜色釉,风格多种多样,数量盛极一时。这段时间内,由前代托盏演变而来的盖碗也开始流行,成为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以得到一件中国的瓷器为稀奇,因此将“瓷器”直接称为“china”,与“中国”的英文“China”一样。

瓷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也作为民族形象的代表享誉海内外。瓷器的发展史与中国的发展史一样久,走出国门相当于中国的名片,“瓷器”与“中国”已经无法分割。
本文为小喜年原创,转载须注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