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易武天能茶庄

找到约100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易武标杆“麻黑”|凝聚“香柔甜滑”之精髓,一杯喝懂易武。

谈易武茶,品易武茶,都绕不开麻黑


对于整个易武来说,「麻黑」种植历史悠久,一直以来被誉为易武茶的“标杆”,是易武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款茶品,它的出现使得爱茶人纷至沓来,其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魅力呢?



茶马古道的枢纽

寻茶路上绕不开的必修课


如果说易武是饮茶人绕不开的普洱重镇

那么麻黑就是易武绕不开的股肱之臣


说起易武茶,离不开这四个关键词:


第一,茶马古道源头

普洱茶文化最核心、底蕴最好的地方就在易武,也被称为“中国贡茶第一镇”。

第二,百年号级茶庄

易武的茶庄茶号最早创办于清朝初年,其后各类商号络绎涌现,至清末民国期间达于鼎峰。现在依然有记载曾在易武开设过茶庄茶号的就有80多家,百年号级茶之同庆号、乾利贞宋聘号、福元昌号.....这些普洱茶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就诞生在易武,代表了普洱茶最好的时代。目前存世的号级茶基本都出自易武,易武茶最大的特点“香柔甜滑”极致的代表也在麻黑。



(天韵古茶·易武麻黑初制所)


麻黑古树茶独特之处

三个核心特点


第一,独特的品种

麻黑的古茶树发芽早,育芽能力强,鲜叶背面的茸毛特别多,芽肥叶大,内质丰富。易武茶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后期陈化效果非常好,存放一些年以后,茶汤会变得非常醇厚,滋味也越来越浓,增值的空间比其他茶更高。号级茶基本都是用易武茶做的,它们经过了近百年的存储,依然鲜活,且越陈越香。


(麻黑古茶园生态环境)


第二,独特的土壤

易武茶为什么有这样丰富的魅力,土壤是核心,和当地人常说的“五色土”有很大关系。麻黑的土壤表层有一层深厚的腐殖质土,然后下去中层是砖红壤土,再下去是黄壤土。古树茶发达的根系可以吸收不同层面土壤所带来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


(麻黑古茶园·独特的土壤环境)


第三,独特的自然条件
麻黑的海拔在12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在2100毫米。海拔高,则昼夜温差大,白天芽叶制造的糖分比较多,夜晚芽叶中果胶的含量也会增多;云雾多,则多漫射光,使得茶叶颜色偏深且更有光泽,叶绿素含量更高,生成的有机物(糖)也更多。


(天韵古茶·麻黑古茶树)


一杯茶,喝懂易武

麻黑·凝聚“香柔甜滑”之精髓


2021年天韵古茶在麻黑建立古树茶园基地和麻黑初制所,对麻黑核心区域古树茶园及优质原料拥有了绝对的掌控力。


天韵古茶·麻黑古树茶:精选百年以上头春古树鲜叶为原料,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天韵古茶制茶标准”。坚持采用全程手工制作,茶园里的古树鲜叶经过人工采摘、摊晾之后才用铁锅进行手工杀青,接下来,采用日光照晒的方式进行晒干,然后,拿到精制厂里面加工成饼茶,最后,再经过包装投进市场。


(手工制作·日光晒干)


刚压制而成的新茶开汤品鉴:茶汤入口,稍带涩感,水路细腻柔滑,清甜典雅;继而生津回甘,略有收敛性;嘴唇感到紧绷,韵味由胸腹直上喉咙蜜糖感悠长。


既能感到清新的山野之气,鲜爽度高,明显感到春茶的味道,待微微苦涩退却之后,甘甜悄然而至,整体侧重于春茶鲜嫩。



收藏价值

麻黑·易武茶区“标杆之作”


天韵古茶麻黑古树茶在第一年是清香,醇正,有特有的蜜兰香气。转化后内涵物质完全释放出来,汤质浓厚、甜度更显、陈香明显,品饮及收藏价值兼备。


“麻黑古树茶”已成为天韵古茶品牌易武产区的“标杆之作”,在包装上进行全新视觉升级,并以全新独立包装呈献,更突出了“麻黑古树茶”非同一般的价值定位。


(规格:200克/饼;5饼/提;6提/6公斤/件)

匠心方能出精品,经过严谨制作

天韵古茶·麻黑古树茶“标杆之作”

将于今日6月12日上市并接受预定

总出品500饼,限量发售280饼

传承经典,升华品质

塑造纯粹本味,我们共同期待

易武 | 重拾百年辉煌

要历数澜沧江流域两岸分布的普洱名茶区,恰似银河系里闪烁的繁星,颗颗都这么明亮,粒粒都这么耀眼。这里有新晋明星冰岛,有十几年前崛起一直傲视群雄到今天的老班章,有古茶树资源博物馆的之称的景迈等,这其中最有历史积淀和岁月风采,堪称百年辉煌的却当属易武。易武是古镇越县政府所在地,仍有古镇留存至今。易武茶山是传统普洱茶的主产地,茶园面积和茶产量长期居于古六大茶山之首。

易武庆丰号野生茶

冰岛茶成名于2008年,老班章成名于2004年,而易武却成名于清中期的嘉庆和道光年间,那也是易武普洱茶最辉煌的时期。清朝雍正年间,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时,在滇设茶叶局,统管云南茶叶贸易。鄂尔泰勒令云南各茶山茶园顶级普洱茶由国家统一收购,挑选一流制茶师手工精制,并亲自督办,在贡茶上印“鄂尔泰”私宝,进贡朝廷。于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贡茶册案》。易武街上商铺连商铺,茶庄接茶庄,生意兴隆,人丁旺盛,内地茶商和马帮往来不绝。仅仅依靠易武本地的原料已经不能满足易武茶号的加工了。因此,倚邦、革登、蛮砖,甚至攸乐山的茶菁也都有一大部分被集中到易武加工成“七子饼茶”,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0多担。那时候,易武可以说是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历史上的易武不仅茶叶种植面积居六大茶山之首,且在清中期已经是制茶中心。

普洱茶无论是堆积在历史上的种种辉煌遗迹,还是在今天拍卖行里屡创咋舌天价的号级老茶,亦或是闪烁于中国各大顶级奢靡普洱茶商圈中冲泡的上上品,其名称或者出处皆指向同一个地区——易武。

为何普洱茶能风靡当下,成为新时代中国茶叶品种中的佼佼者,皆因喝普洱茶不仅喝到的是口感、滋味、越陈越香,更是能喝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时代变迁的唏嘘。越老的普洱茶越能体会到这些,而留存当世为数不多的百年普洱老茶品种如宋聘号、福元昌号、同庆号、同兴号等等基本都来自易武,所以当下我们喝到的百多年前普洱味道基本都是“易武的滋味”。

由此可见,百多年前的易武镇,易武茶是何等精彩,而新时代下的易武作为普洱茶的好茶地理区域或普洱名茶的代名词,其江湖地位又如何呢?

由此可见,百多年前的易武镇,易武茶是何等精彩,而新时代下的易武作为普洱茶的好茶地理区域或普洱名茶的代名词,其江湖地位又如何呢?

普洱茶无论是堆积在历史上的种种辉煌遗迹,还是在今天拍卖行里屡创咋舌天价的号级老茶, 亦或是闪烁于中国各大顶级奢靡普洱茶商圈中冲泡的上上品,其名称或者出处皆指向同一个地 区——易武。

那么为何历史上曾经在茶区产量和加工排第一的易武茶区会沦落到老二的地位。这不得不提及历史上易武曾经的衰落。

从清末易武镇的衰落开始,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间不知不觉的去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外界已经悄然发生巨变,易武古镇却依旧如沉睡中的小镇,完全被这崇山茂林阻碍不知外面世界的变化。直到某天走进一群台湾、香港的茶商、茶人。

易武庆丰号攸乐古树茶

曾经的技艺和传承不死,只是悄然埋没,一旦浴火重生的星火燃起,必将迅速产生燎原之势越烧越旺。台湾香港人走后,易武乡人按古法手工石磨制作先后生产出两款在日后带动易武茶铺天盖地发展的明星产品,一款是台湾茶人吕礼臻定制的小众产品“臻纯雅号”,另一款就是后来大名鼎鼎先引起港澳台和马来西亚等地一片称赞,墙里开花墙外香,然后又从港台迅速风靡回内地的“99易昌号”系列产品。

随着以易武古树茶制作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大量出现并引起其消费市场一致赞誉,从而带动了一波又一波全国各地茶商茶人涌进易武山朝圣和做茶的热潮,无论从广度深度都再现易武古镇普洱茶制作的辉煌。

这其中就有后来在经历08年普洱茶低迷风波后不畏风险,一心一意致力于“纯正易武”茶口感制作的东莞“岁月知味”企业……“祥源”首次提出“易武小产区”概念,是以大资金整合易武零散茶区原料制作的又一新做法。势必给易武古镇普洱茶生产和制作带来一个新的篇章。

易武古镇

易武庆丰号分享文章,祝您生活愉快,来源:普洱杂志 普茶藏珍

福元昌老茶庄的易武往事

说不清已是第几次踏进易武纳么田的这座老宅,总喜欢来这里,因为这里有百年福元昌创始人余福生家后人的所有温度,四代人的成长,在这里。有生活的气息,有时代的印记,有余家人所有的欢笑与温情。这里的一房一瓦,一尘一土,都常会在梦里呈现,带着一种隔世的陌生与熟悉。这里,才是余家人晴朗无尘的光阴,这里飘散着人间最朴实的烟火。

余勇畅老人总是坐在低矮的廊前给我们讲述祖父余福生与父亲余世高的故事,而孙子余文德,就在边上玩耍。或许,小时候在老屋里踢各类团茶、饼茶玩耍的经历,可以唤起余勇畅对爷爷的所有印象,每次的故事都要从这里开始。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平凡的,尤其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爷爷余福生,幼时在易武上过几年私塾,年轻时随父亲余志书走乡串寨,到曼秀、麻黑等附近村寨收购散茶挑到易武卖给茶庄,手脚麻利地跟在父亲身后,赚点挑夫钱。余氏父子对茶事已经掌握了些经验,但苦于家底薄弱,无钱自己开茶庄。爷爷余福生的婚姻为家庭带来了事业上的转机。奶奶李氏,出生比余福生晚一年,她丰厚的嫁妆成为余家开办茶庄的资本,爷爷余福生在妻子的支持下,买下倚邦几近衰落的“元昌号”,在前面加一个姓字中的“福”,创办“福元昌”茶庄。

有的人,天生就是为某事而生,因为多年买茶贩茶的经验,聪颖并极具经营头脑的余福生,带着初入茶市的谨慎与吃苦耐劳的坚韧,令茶庄的生意如日中天,迅速在茶号林立的易武街上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每一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信仰,朴实厚道的余福生,凭他的诚信之道,凭他对茶叶品质的严格要求,在茶叶江湖里游刃有余。爷爷余福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当时因为印刷困难,内飞、内票都需要自己制作,于是,先写在木头上,雕刻出来,再盖章完成。出生于1927年9月的父亲余世高,还记得小时候曾用木戳子帮助父亲余福生盖商标的情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福元昌老茶的内飞、内票上感受到余福生那标致的手写体,带着手作的朴拙与余温,也感受到余家做茶的严谨。那时余家茶事兴盛,家里有5匹骡马托运茶叶,货物多时,还得租马,组成一个十四五匹骡马的马帮。

茶马古道上浩浩荡荡,来来往往,走出了“福元昌”的繁华与荣耀。这个朴实感人的创业历程,在余勇畅老人的口中说来,娓娓动听,可是其中的艰辛与曲折,非亲历的人所不能体会。

邹东春聂素娥夫妇在倚邦老街寻访到的元昌号老牌匾

如今,我们来到易武老街,那条青石板路,简单平实,坚硬牢固,用一砖一瓦细致堆砌而成。走在上面,那些前朝往事,昔日繁华,在脑中翻腾。当我走进易武老街里的余家老宅,那木质的墙,木质的梁,木质的楼板,在灰暗斑驳里沉寂。这座老宅子,凝聚了福元昌斑驳沧桑的历史,收藏了余家艰苦创业的故事,落满了岁月飞扬的尘埃。这里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堵土墙,都有着岁月遗留的细碎痕迹,那些关于茶的所有记忆。当我置身其中的时候,我会忍不住问自己,余家老人,真的在这里居住过吗?穿越百年之后,来寻他的气息,于每一块青石之间,每一块老木之上。那木质的楼梯扶手上,是否还留有他手中的余温?一遍一遍的从长廊走过,只觉得他真的存在过,这里真的还可以寻觅到他的气息,依稀仿佛看到那些马匹停在廊前院落里,有整件整件的茶搬上马背。屋里有余掌柜低沉浑厚的嘱咐声,廊前有小伙计来回走动与吆喝声,孩子们的欢闹嬉戏声,街上各种马嘶人闹的嘈杂声……忙碌的场景中,一饼一饼的福元昌七子圆茶,被运往远方。

是的,历史是真实的,一百多年前,这里确实有过一个“福元昌”茶庄,这里留下了他发展与鼎盛的痕迹。他出自这里,主人余福生一生的故事也在这里,那么多的经历与故事,都镌刻在了易武这片土地上。离开了易武,他就不再是福元昌,离开了西双版纳,他就不会再有故乡。所以,每一个想要寻找福元昌的人,都会寻来易武,都会在老宅前停驻。在光阴的流逝里,关于普洱茶的所有故事都在这里。易武,这是一个无论去到哪里,始终都是要寻回的地方。总有一天,福元昌也要重新走回这里,沿着这条青石板老路走回来,为他曾经的荣耀与尚德。除了这里,哪里还能安放下一个如此沧桑与厚重的老字号?当然,我喜欢这里,这条老街,对我而言,这里不仅有福元昌老宅,还有可以眺望和期许的远方……

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有太多不可避免的遭遇,尤其在那个乱世,尤显曲折与艰难。朝代更换,人事改变,福元昌曾一度停业,复业后,又在1929年达到鼎盛。世事苍茫,抗战开始后,余家茶叶生意一落千丈,全易武的茶叶生产都停顿下来,余家家境日渐不好,生活压力日重。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大家都在同一条路径上行走,无论曾经门族显耀,还是清贫如洗,同样的冷酷无情。余福生和其妻子相继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和1946年病逝,结束了他传奇一般的生命历程。他用自己辛劳的一生书写了普洱茶历史的商业传奇,德高才备的他,也换取了世人永远的怀念与敬重。

余世高(右一)与他生前手写的花灯词

命运多舛,光阴太过无情,作为长子的余世高,在父母去世后,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艰难度日。岁月依然不依不饶,生活愈加艰苦。余世高努力把两个弟弟培养成人,承担起那个年月长兄为父的所有责任。让他们最终走出易武,进入到县城,有了让人钦羡的工作。宁静慈悲的余世高老人,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字,还会画画,家里门框上的对联和门头上吊的灯笼都是他自己写画的,还能带徒弟唱花灯。即使在85岁高龄之时,余世高老人还眼能穿针,手能写字。余福生一家艰苦创业,留在世上的,除了自己的后代外,还有后代拥有的书写文字和绘制图画这些文化意义上的能力,这是留给后人的一笔真正的财富。1970年4月12日,易武大街发生一场火灾,余家虽然没有受灾,但是父亲余世高也随同生产队其他受灾人员一道搬出了易武。当时迁出两批人,分别迁到纳么田与大荒坝两地,余家人迁至纳么田。1980年,市场稍微放开,尚有生意头脑的余世高老人,便带着妻子开始在易武街上售卖小百货及早餐,每天把在易武老宅里做好的米干,挑到新街去卖,以维持生计。与妻子一同经营生意的日子是忙碌而快乐的,虽然利小,可是平凡日子的烟火却是炫目的。直到妻子去世,余世高老人才停下生意,回到纳么田与儿子余勇畅共同生活。余勇畅在此二十几年里,一直赡养老人,直到终老。

余家后人纳么田老宅

1985年,余世高老人永远记得,余家人永远记得,两个在县城工作的弟弟,回来强烈的要求卖掉老街祖宅。余世高老人老泪纵横,苦苦哀求两个亲手带大的弟弟。这座祖宅,是余家人蓄养情感,安身立命之所,承载着余家人所有的荣耀,承载着老人所有的童年及对父母双亲的记忆,他怎能忍心卖掉。这位尝尽百味、历经风霜的老人,连剩下的散淡余年,都无处容身了。世情百味,无奈,自己已经年迈,终究是强不过两个弟弟,即使族人也出来劝解,老人最后还是不得不在变卖祖宅的契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最终,余氏祖屋以3500元的价格卖给了来易武老街上门的女婿段光祥,余世高老人分到1000元,两个弟弟分别分到1000元和1500元。余世高老人在悲痛中搬出易武老宅,留下了父亲余福生做的一屋子茶叶,交由段氏随意处置,仅带走了唯一能怀念父亲的物件——他生前睡过的那张老木床。余世高老人真正离开了,带走了余家人在易武生活的所有痕迹,也带走了满生忧伤,从此精神不振。至此,余家人算是彻底告别了易武老街。一个家族,一幢老宅,几代人的命运,就如一段没有结局的故事。

世事荒洪,走过去了,便是山青水静。接下来的余家人,开始了新生活。静守四季炊烟,过着最平淡的百姓生活,守一份岁月静好。家里的子孙昌盛,茶园面积每年在不断扩大,仍然用传承祖业的手工制茶工艺做茶,只是不再经营茶叶生意。那些年,在易武老街上的茶叶生意开始复苏时,余世高老人还曾经用祖传的技艺做过一批团形心茶,而后,余勇畅老人也曾做过一批七子饼茶,但是普洱茶市场尚未恢复,余家人已经无法重操旧业。1971年,余勇畅老人到纳么田小学当教员,十几年间,一边打理着家里的茶事,一边在小学里教书,一边照顾着年迈的父亲,在相聚一公里的家与学校之间来回。祖上留下的制茶技艺还在,书写能力还在,唯善之德还在……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备课本上端正温暖,静美的笔迹里透出平和的心境。是的,余家人已经走过那段风波起伏的历史了,从此盛世长宁。

余勇畅老人

余勇畅老人,现在坐在纳么田这栋老房子的长廊下,这里是从易武老街离开后就建的,父亲余世高老人后半生都在此居住,并在他们夫妻二人的照顾下,于2012年在此过世,享年86岁。余勇畅老人坐在小木椅上用大茶杯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普洱茶。沉默无语,余家人一生的坎坷与故事,在他的心里,默默沉淀,他把语言转化成爱抚的目光,看着远方的那山、那树、那茶、那些人……如今,家里所有事务都已交给儿子余亚华,新一代人重新撑起了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起伏跌宕的生活总算过去了,老人心安了,可以好好颐养天年了。关于儿子余亚华对“福元昌”老茶庄的复兴,老人热情而激动。毕竟,余家技艺需要延续,余家精神需要延续,余家的荣耀需要再续!父亲余世高生前就一直有这样的愿望,余勇畅老人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福元昌”老茶庄的复兴,能看到余氏家族的再度兴旺,能够在新时代中再创辉煌。

生活如同一杯用浓浓世味熬煮的茶,走过漫长的旅途,都是沧桑。沧海桑田之后的“福元昌”老茶庄,更有了一份难以言说的传奇与厚重。那些风尘,唯岁月懂得。如今,普洱茶的春天来了,那些历史,那些简静,那些真美,都会回来。我们愿意用自然健康,真诚的微笑,来迎接美好的春天。复兴“福元昌”老茶庄,保留下我们最为正源的传统,为世界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净胜的灵魂图谱,保留最为完整深邃的灵魂寻根地。我们强烈期待美好,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015年6月23日,我们把一百套文具,装进书包,送到学校,还有大部分新玩具和衣物。心系余勇畅老人曾经执教十年的学校,把爱分享到这所余家后人辛勤耕耘的土地上,尽我们绵薄之力,去表达对老一辈的尊敬与爱戴。老人参与其中,非常高兴与欣慰。

补注:余勇畅于2020年在易武纳么田去世,享年67岁。我们在2015年期间曾多次去到纳么田看望老人,并且为老人毕生奉献的纳么田完小捐助图书和学习物资,与社会热心人士一起,把爱心送给学校的孩子们。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2年10月刊

找到约9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