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英德在哪里

找到约5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茶业全产业链关键难点在哪里?

  来源:光阴知味

  Q:茶业全产业链关键难点在哪里?

  积庆里茶业:茶业全产业链构建立足点在我看来有两点。第一,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它肯定是基础。第二,茶园的区位。它周边的环境、交通、所处的地理环境各方面也会制约茶业发展,或者说影响后续一些产业的发展,所以发展全产业链还是要以基地为基础。基地选在哪里?它的发展难度如何?这些方面都需要考虑。如果单纯找一处很偏僻的茶园,风景很好的茶园,但它很难发展起来,因为它的流量成本会比较高。客人需要去茶园体验的话,客人的成本很高,时间成本很高,他要去的体验成本也很高,你推广的成本也很高。

  所以关键点是要找合适的一个基地。找到一个合适的基地,然后才可以长期去规划和发展,否则没办法去纵向和横向去延伸产业链。

  Q:在IP提炼方面,积庆里有何考虑,计划?

  积庆里茶业:在品牌IP的提炼方面,我们目前还在探索的阶段。积庆里已经发展了几条产业链,所以它整个IP不能只单纯包括茶业、旅游,还有我们其他的产业链需要涵盖进去,比如油茶、香菇,后续会以积庆里的生活方式总结作为IP发展的方向。在积庆里古村落,我们提倡怎样的生活方式,以什么价值观,怎样的价值理念去推广自身的品牌,然后来阐述我的生活态度,从这些方面去思考,提炼,提升。

  Q:线上线下流量的互通,互相引流变现,主要的措施有哪些?

  积庆里茶业:其实我们的产业链往下是可以继续延伸的,例如我们现在茶园里面的茶宴、茶食品,它本身兼具传播性质,更容易推广传播出去,是天然自带流量的项目和产品。根据服务对象,我们可以考虑茶食品以及后续的茶叶深加工。茶业产业链我们线上线下的流量互通,主要途径诸如我们的茶园每年有几十万的游客,这些流量都是免费的,不需要我们再额外付出获客成本的,这些流量是非常精准的,而且他们对品牌的认知度、认可度都是比较高的,这一类流量我们都使他们沉淀下来,让他们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关注我们的淘宝、天猫、京东等旗舰店,通过这些渠道让这些游客的流量沉淀。

  从线上是怎么样导流到线下的呢?我们全平台都有经营,都开设我们的旗舰店,在很多平台的积庆里旗舰店都可以买到我们的产品。我们对一些经常光顾的客人,离茶园不是特别远的客人,我们会引导、邀请他们到茶园来旅游,来茶园体验,因为茶叶跟其他东西不一样,它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大家出行的需求也比较高,由此线上的流量又被引导到我们的线下,引导到我们的茶园来体验了,等那些客人来到茶园,真正见识到我们茶叶的种植环境,我们茶叶的加工环境之后,他们就对品牌更加信任。

  Q:积庆里茶叶产品主要销区是哪里,出口吗?

  积庆里茶业:我们企业的茶叶主要是用于内销,国内基本就消化完了,大部分都是在广东销售。我们的天猫后台的电商数据显示,70%用户都在广东省,广东省外的区域大概占30%。

  我们企业有出口的资质,但是出口的价格太低了,所以我们没怎么大量做出口。外国对中国茶的采购,还是以原料茶为主,或者我们中国的茶企还没有找到高附加值的海外销售渠道。在出口方面,中国茶的品饮方式,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从各方面来讲都还没有深入到外国友人的价值体系里面,所以中国茶出口的价格相对比较低。为此,出口方面,我们有出口资质,但是一直都没有大批量出口,小批量以成品形态对外出口,价格比较高,以我们国内的价格销售出去的。

  我们企业茶叶的均价大概在270每斤,折算成公斤的话,大概就是540块每公斤,所以我们的价格相对于出口碎茶产品的价格是很高的。茶叶出口数据统计,均价大概都在十几块钱一斤,最多20块钱一斤。我们积庆里的价格是均价的10倍,有些甚至是20倍差价,于是我们出口的意愿就不大,不愿意出口。

  Q:英德红茶为什么在北方发展的缓慢?

  积庆里茶业:首先,茶叶这个产品,它并不是一个标准品,同样的茶叶,100个人喝就有100种体验,所以它属于非标品,然后又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它适用于提升生活品质,提升生活质量。在满足于人们生存需求之后,才产生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茶叶还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所以我们见到很多茶商会把茶叶当成特产来卖。

  然后,是品牌的辐射。区域公共品牌,它的辐射肯定都是以点到面的。在广东英德,它向广东这一个区域辐射强度肯定是更大的,在广东,英德红茶作为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更大,大家对它的认知度也更高。区域公共品牌的辐射强度,随着地域扩展,越远离产地,它的辐射强度越低,所以到北方,英德红茶的影响力就比较低了。企业到北方去开发市场,难度会非常高,企业投入的成本也会比在广东区域内开发客户的成本高很多。

  Q:茶旅的客人主要是周边的吗?外地都是哪里的?

  积庆里茶业:茶园离珠三角区域的车程大约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左右,是周末出行非常好的一个选择。我们茶园离高速的出口也非常近,高速出口一出来20分钟左右就到茶园了。所以我们的游客大部分是广东省内珠三角的,更远一点的,是江西、湖南这两个地方,因为我们的茶园刚好处于他们自驾车来回线路上。比较远的自驾游客人,是从北京开车过来的,他说是在抖音里看到我们茶园的风光,从北京一路开车游玩一路过来。

  茶园离高铁站大概30分钟左右,离机场大概90分钟。区位好,交通通达。

  注:内容源自光阴知味,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0年广东省茶产业及茶文化考察调研报告——基于英德红茶产区的所见所感

2020年8月1日至11日,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茶哲所)在所长李萍教授带领下,对广东省潮州市(潮安、饶平)和清远市(英德)两个茶叶主产区进行了为期11天的茶产业与茶文化考察调研。

一、基本概况

茶哲所第四届暑期调研来到了素有储茶、销茶、喝茶第一大省之称的广东省。经过前后满10天的实地考察调研,考察团全员感觉到了此次调研活动超预期的圆满与成功,体验到了凤凰单丛和英德红茶两大广东名茶的生态、环境、制程及味道,领略到了工夫茶文化的器、技、艺、法,人文传承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美学与哲学层面的魅力。所有这些有代表性的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物质与精神品相及其内质,都将成为最终实现茶哲所的根本使命,即构建中国茶道哲学思想体系所不可或缺的一线情况和依据。

考察组到潮州拉壶工艺省级大师吴锦全工作室参观

二、看见和遇见

本次茶哲所调研第一站在潮州,共观访了千庭、天池、宋凰等六七家规模靠前的茶企业,参观了凤凰茶古茶园,走访了工夫茶文化和凤凰单丛茶博馆、潮州陶瓷博物馆及有代表性的潮州手拉壶作坊、百师园非遗展馆等,对潮州的“两个茶”及其产业和人文历史传承,有了总体上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唯有一点小遗憾的是,在潮期间茶山走得比较多,对潮州工夫茶文化、特别是对市井民俗的了解体验稍显薄弱了些,这恰恰是考察所更加需要深入的重点。

调研第二站在英德,主要到访了八百秀才、英九庄园、龙润农业、上茗轩、英州红、积庆里、石门山、高德信等近十家省、市级龙头茶企。于此期间,还有幸偶遇了广东著名茶人陈栋厅长,并且聆听到了他一个多小时的英德乃至广东茶产业和茶文化大课,从而加深了对岭南茶文化的整体认知,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此行的调研内容。

应该说,潮州和英德两地的产茶历史都很悠久,其中,潮州凤凰茶的宋种名号远播海内外,英德红茶的前身可溯及《茶经》所载的“岭南出…韶州”,且在近现代两地所产的单丛、英红都享有很好的市场口碑。尤其能够引人关注的是,“凤凰单丛”和“英德红茶”作为《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首批28个茶叶品类列册的中国名茶,又都双双列入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名单之中,可见两地的名茶品类都享有同样的市场地位和历史机遇。潮州凤凰单丛和英德出产的红茶,在过往的中国茶界皆有各自的高光亮点并享有良好的口碑,值此《合作协定》即将付诸实施之际,我们也更寄望两地名茶在未来欧盟市场的拓展中,能够显示出专项地理标志保护的优势,进而引领我国茶产业整体向着更高的品质要求健康发展。

此次考察调研所到的潮州和英德两地,一个地处粤东与闽南相接处,一个位于粤中北跟湘南邻界,两者都是广东出产好茶的重点区块。潮州、英德两地的茶产体量有四万多吨,占到了广东省茶产业总量的近半壁江山。潮州凤凰山和英德喀斯特地貌各有其美,除了具有共性的先天地理优越,满足了好山好水出好茶的基本条件之外,两者的纬度相近、物种繁多、种质资源丰富且历史底蕴丰厚,无疑也构成了一种天地人和的共有优势。

在实地考察的真切感受中,我们注意到了潮、英两地的茶类结构和茶事结构有明显的不同。英德的茶品类比较丰富,除了著名的主打品种英红之外,还有英绿和白茶,传统符号性的饮茶方式是“擂茶粥”。而潮州的茶产业相较英德红茶则显得另有突兀,它既有凤凰茶叶产业又有工夫茶器具产业,是“两个茶”和两大茶产业(即凤凰单丛茶产业、工夫茶器具包括手拉壶产业)的互构其味、相互支撑。“双载体”的相辅相成再加之潮人食茶文化的特殊传承,以及潮人工夫茶文化的自成一体,总的概括应当称其为是个“2+1”的“二元一体”。

从两地的茶业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潮州凤凰单丛在茶产业语境下要显得相对传统一些,包括茶叶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等均带有明显的传统辙痕。而英德红茶则已经走出了现代化种植、管控、制备等科技领先的路子,以大公司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且基本实现了公司+农户,茶叶+旅游,田园式+智能化的以茶为主、多点延申的格局。更为重要的是,英德红茶的产业担当和文化担当已见端倪。在实地调研中,考察团见识并见证了几乎都很漂亮的茶庄园,以及科技含量很高的智能制作。其中,英九庄园智能茶厂、石门山茶厂都已上马了茶制备最先进的3.0智能生产线,从茶青输送到制成干茶都在这一条生产线上不落地完成。这套制备先进的生产线完全达到了食品级的卫生要求,且日处理茶青能力最高达到一万五千斤,实可谓亮点闪目。此外,更高光的、足以燃起茶产业兴奋点的是英德龙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盈德茗)梁总告诉我们,他们已率全国之先研制成功了智能采茶设备,并将于近期投入试运行。智能采摘的实现,对中国整个茶产业可谓是重大利好,它将对茶产业日益突出的茶叶产能放大、采摘成本攀升的矛盾和难题从根本上予以破解。智能采摘是茶叶生产第一环继机械割采之后的革命性进步,值得我们为英红的产业担当点赞。

通观英红茶产业现时情况和发展势头,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茶企发力、科技助力、文化赋能的全产业链优化优质发展模式,跨越式的产业升级已经展现眼前,非常值得包括潮州在内的他者的学习与借鉴。

考察组与凤凰镇政府领导座谈

三、痛点与期望

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经历了和仍在经历着从农耕到现代的转变,而且我们清晰地看到,剧烈的变化也就是在最近的十几年。这就意味着我们所处的时代性与既往相比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茶的文化性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重视,包括种茶制茶、售茶卖茶、喝茶饮茶等所有与茶相关的群体,其中的大多数从几年前的无所谓茶文化也照样做茶、卖茶和喝茶,到现在的不论是涉茶初端还是终端个个都要讲点茶文化。这很能说明以茶为饮的需求与选择,正在逐渐向其物质性与精神性并重,且以精神内需逐点高移为标识的趋势已经形成。正因如此,首当其冲的茶产业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才能将茶产业和茶文化更为紧密地结合与融合成一体,这就是当下茶企、茶区普遍性的所谓“痛点”问题,以及大家都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密钥在哪里。

首先,要充分认识和重视中国是茶文化的始祖国,茶之所以能够在所有植物类饮品中成为独一无二的茶文化,说到底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物质可饮和精神可饮的双重属性。现代国人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最大的需求差异在于大基数的人缺的不是吃,而是“喝”,尤其显著的是将“喝”指向了有品相、有内涵的精神饮品、要素养生的品质化升维。况且,我们都十分清楚,茶产业和茶文化在国家级大健康战略中居位显著、意义重大。那么,我们茶产业要做茶文化的初心和侧重点就应该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既要讲求“物”的呈现,也要重视“文”的内涵。否则的话,就会很容易陷入只做表面,不及内里,只做物质的展示,而忽略精神的挖掘,或者只是吊出某一概念而缺乏实质内涵。如此去做茶文化,自然也就不能形成能够打动人心的可持续的文化加持。

俗眼看茶界,想做和在做茶文化的确实很多,但偏离了做茶文化靶心的也的确不少,流于外而乏于内,重其形而轻其意,缺少一个灵魂的赋予,这也就是所谓的“痛点”之一。如果单就茶产业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而言,可以借用《茶经》的语式来表述,做茶文化的力点不外乎以下三大类:“下者做推销,中者做推广,上者做推升”。站在消费端和文化端看此三者,为推销而为的茶文化,更多的是满足茶消费的物质性需求,供购双方形不成一定的稳定性;为推广而为的茶文化,可以通过品牌品质号召力来增强茶消费的黏合力,同时也从茶史、茶事、茶性、茶用等方面让消费端的文化需求明显感受到了被关注、被感染、被熏陶;为推升而为的茶文化,具有明显提升个体和群体品质化生活及人文素质的潜在的文化赋能,具有推动人类社会向“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谓“痛点”之二,即众所周知的,茶文化是“和”的文化,同时也是“去燥”养心的文化。直白地说,茶文化最忌浮躁。然而,时下进入大众视野的茶浮躁以及做茶文化的浮躁现象却是随处可见。这就给茶企业、茶品牌和茶产业在做茶文化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比较严肃的要求,你不能顺附于“浮”或者给人以穿凿的茶文化印象,更不能只是赋予了某一概念而没有能够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

其次,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在当下历史条件的紧密结合,离不开政府主导和茶企发力这两股力量。茶产业是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茶文化反作用于茶产业的发展走向和质量,两者结合的最佳效果或效应来自于有作为、有担当力的推动。显而易见,能够形成主导性的茶文化推广、推升的不是“散户”,而是有产业担当和文化担当的社会主体和实体的推力。在英德调研期间,刚好看到了这样两种力量的合二为一。据此,我们也希望英德红茶能够率先于广东扛起这面大旗,引领和带动广东茶产业步入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健康轨道,籍由向着更高层次挺进。

再次,由衷祝愿此次调研的潮州和英德两地在大力发展茶产业规模化的同时,能够在形上层面的茶文化内涵发展与完善方面有更好的重视,形成战略规划,通过深一步的文化资源整合与运用,把茶文化与茶产业相结合的基础构建工作落地落实。切入到潮州和英德两地实情,把茶产业做大做好的自信,在政企两个层面底气都很足、效果也很好,但在茶文化意义上的出茶书、宣茶事、讲茶话等项,客观地说,对标国内茶文化做得好的地方和品牌,都会显现出是一种明显的弱项。换言之,不太重视茶文化基础构建的底盘质感,也是广东茶文化推广推升的一个短板。因此,尤其期望广东茶主产区的政府主导和用心于茶的企业家们,要切实加大茶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发掘茶文化在促进茶产业发展中的无形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要做好于茶产业有长效的茶文化,须用企业家精神而不是老板精神去做,如此才能让广东茶文化及其母文化——中国茶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色彩。

作者:王维毅

来源:茶道哲学研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知识全解,茶叶产地分布在哪里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平时很喜欢喝茶的,但对茶的类别和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中国茶知识。



分布篇


六大茶类的大致分布图:



 绿茶  


绿茶是六大茶类中唯一的不发酵茶,产区分布:北到山东、陕西、甘肃,南到海南,都生产绿茶。其余还包括: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几乎涵盖了南方各省。



 白茶  


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主要产于闽东的福鼎和闽北的政和等地,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等品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



 黄茶  


黄茶为轻发酵茶,按照鲜叶采摘的老嫩程度不同,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种。主要的代表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的蒙顶黄芽、浙江的莫干黄芽、安徽的霍山黄芽等。



 青茶  


青茶,也称为乌龙茶,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是半发酵茶,主要产于中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红茶  


红茶,发源地是近福建省武夷山桐木关(村),最早的红茶为小种红茶。此外还分布于安徽的祁红工夫和云南的滇红工夫,福建的闽红工夫、江西的宁红工夫、湖北的宜红工夫、湖南的湖红工夫(湘红工夫)、四川的川红工夫、浙江的越红功夫、江苏的宜兴红茶、广东的英德红茶等地。



 黑茶  


黑茶,为后发酵茶,主要产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西、陕西、安徽(古黟黑茶)等地。



发酵篇


六大茶类的划分基础是在制作中,由茶叶发酵的不同程度决定的。发酵程度同时影响着茶的口感和功效,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了解它的原因所在。



发酵程度越高的茶,茶性更温和,比如红茶、黑茶就适合胃不太好的人喝;相反,不发酵或是轻度发酵的茶,茶性微寒,适合降火去燥,但脾胃较弱的人应适量。



品类篇



绿茶:叶绿汤清,清香、醇美、鲜爽


白茶:色白隐绿,汤色黄白,清香甘美


黄茶:叶黄汤黄、金黄明亮,甘香醇爽


青茶:也叫乌龙茶,青绿金黄,清香醇厚


红茶:香高色艳味浓,叶红汤红,浓厚甘醇


黑茶:茶色粗大黑褐、口感陈香醇厚


以上这些都是形容词,最重要是亲自体验,才能感受茶的美妙有趣之处。


冲泡篇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茶性,顺应茶性泡出来的茶,才能最大发挥茶的口感、香气、汤色。六大茶的冲泡方式多种多样,只要记住绿茶和黄茶不要闷着,其它想怎么泡就怎么泡,没有特定的冲泡手法,别人告诉你的方式不见得适合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喜欢就好。


储存篇


虽然是干茶,为了保持茶叶的活性和口感,储存起来也是稍稍需要讲究一些。茶叶储存三大原则:干燥、避光、密封。



绿茶、黄茶:密封后,放冰箱冷藏


白茶、乌龙茶:常温密封保存;长时间不喝,放冰箱冷藏


红茶:常温密封保存,切忌防潮


黑茶:常温保存,阴凉通风、切忌日晒


功效篇


 绿茶  


六大茶类之首。

零发酵,茶多酚最多。

性微寒,微苦,回甘。

清热祛燥,提神醒脑。

不适合肠胃较弱的人群。


 白茶  


茶中珍品。

轻度发酵,茶性清凉。

滋味清淡、回甘。

富含茶多糖,

适合降糖需求人群。


黄茶


中国独有茶类。

汤色杏黄清澈。

轻微发酵,口感清爽香醇。

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因。

提神醒脑,消食化滞。


 乌龙(青茶)


绿叶镶红边,绿茶+红茶之和。

又叫青茶,属半发酵茶。

降血脂、胆固醇,适合三高人群。

提神醒脑,不宜空腹饮用。


 红茶  


世界人民最爱。

茶性温润,无刺激。

口感甜醇。

调节脾胃功能,

适宜肠胃不好的人群。


 黑茶  


红、浓、陈、醇。

后发酵茶类,微生物发酵。

香气独特,口感醇厚。

改善肠道环境,

调节脂肪代谢。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茶。喝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去喝茶,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


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特性,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

找到约5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