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印度的大吉岭红茶的营销手段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大吉岭的盛名》 ——作为殖民遗存的茶工:回不去的历史和挣不开的锁链

编者按:大吉岭位于今日与尼泊尔接壤的印度东北边境地区,这里坐落着近百座茶叶种植园,出产着全世界最昂贵的茶叶。然而长久以来,地处喜马拉雅南麓的大吉岭还是一片人烟稀的少“荒地”。直至十九世纪中叶,远洋而来的英国殖民者、迁徙自邻国的廓尔喀茶工、从外引进的中国茶种,共同构造了这里举世闻名的茶叶种植园。大吉岭的开发、兴盛与繁荣,是早期世界贸易体系与殖民主义的结果,种植园中的人、事、物亦由此与外界紧密关联且不可分离。

殖民统治尽管随着印度的独立早已结束,大吉岭的种植园却在崭新的环境中日益走向生病与衰老。人类学家SarahBesky在当地进行了为期31个月的田野调查。从她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殖民主义给大吉岭遗留了什么?殖民主义的历史又是如何深刻地镌刻在茶工们的生命中?茶工们又是如何继承和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在沧桑历尽之后艰难前行?Besky通过一系列充满希望与绝望的故事告诉我们:过去,究竟如何存在于当下?

书作者SarahBesky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人类学系,其研究兴趣集中于环境、资本与劳工等方面。

1引子

茶是一种饮品但又不止于此,它的背后涉及到茶叶的种植、茶叶的制作、茶叶的消费与买卖,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人与物、人与社会、地方与世界的复杂关系,这些关系同时也伴随着自19世纪以来时代巨轮转动下的殖民统治的兴衰、印度的独立、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

《大吉岭的盛名》这本书主要围绕着地理标志认证、公平贸易认证和廓尔喀民族独立运动这三者来展开,这三项运动所针对的是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即在21世纪前后的大吉岭种植园内,廓尔喀茶工们生产着全世界最贵的茶叶,却领着几乎全印度最低的工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遭受着最不公正的待遇。这些运动则声称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并为其带来“社会公正”,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茶工们在长时间的殖民主义历史中发展出了独特的根植于三方道义经济中关于价值和社会公正的独特观念与愿景。而上述三项运动恰恰都回避了茶工们心目中对于公正的真正诉求。

本书所要探讨的,就是殖民主义的遗产和记忆如何与当下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和新的国际贸易体系发生碰撞、交织,造成如今大吉岭这样一个纠纷巨大、矛盾复杂的局面。

2三方道义经济:曾有个美满的家园?

所谓“三方道义经济”,指的是种植园主、茶工与茶树三者间的互惠关系。一个“称职的种植园主”会照料好茶工,会确保他们的住房条件以及提供一系列的设施补助,包括学校、公园、举办婚礼的社区空间等。在这里,种植园主会扮演一个父亲或长辈式的角色,既严厉苛刻但又充满慈爱。相应地,茶工们则会扮演一个“祖母”的角色,悉心地呵护和照顾好茶树与土地,她们会将茶树亲切地称之为“孩子”。因此,在三方道义经济中,茶叶生产劳动不仅是物质性的,同时也是非物质性、或者说是情感的,种植园主、茶工和茶树间构成了一种虚构的亲属关系。

这种三方道义经济一直保持到20世纪中叶,并在随后还依旧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随着二战期间印度共产党等政党在大吉岭的崛起、茶园工会的成立、印度独立运动的进行,相关福利被进一步提出,并在1951年被正式写入《种植园劳动法》里。此后,种植园主与茶工之间在原本殖民时期所形成的天然关系,在印度独立后转变成了一种受官方干预和政府控制的法律上的劳资关系。而工资及其他报酬的给予也不再是受种植园主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所驱使,而是受政府和工会的监督下从法律层面确保实施。

不过,在20世纪下半叶,外国资本的撤离导致了当地种植园地逐渐倒闭。幸好在21世纪初,得益于地理认证标志和公平贸易等运动带来的利好,许多种植园在大量资金的注入下得以重新开张。可是,茶工们的生活却并没有随之改善,他们也在这时开始怀念过去的“行业”,而批评当下的“生意”。

3地理标志认证:专利与营销的魔术

地理标志认证是一套国际认证体系,借助法律手段来保护各类农产品。地理认证的保护意味着,经销商不能再将不同茶叶拼配起来、贴上“大吉岭”的标签售卖,它带来了一种来自于产权保护的公正理念,“保护”大吉岭不被他人所模仿。

与此同时,除了法律产权上的保护外,为了进一步塑造大吉岭茶叶的独特性,地理标志认证的支持者们还通过广泛的市场营销和开发旅游的方式,来建构一种第三世界的农业想象。在这种想象中,大吉岭因其降水、风速、日照、海拔、湿度,而有着独一无二的茶树生长环境,女性茶工们每天都在雾霭朦胧的喜马拉雅山谷中,穿戴着尼泊尔的传统服饰,凭借其“魔术师般的”手指以及美妙的手艺,欢快而稳定地劳作。

通过这种想象的建构,地理标志认证将种植园描绘成如伊甸园般的存在,凸显了女工和茶树、土地间永恒的、“自然”的关联,它们似乎处于一种“从未改变过”的生态和谐之中。依托于此,种植园主和官员们向外界传递了一种品位和价值,引导和教导着消费者如何去品尝大吉岭红茶的味道,也对他们的身体和感官体验进行形塑。因此,消费者喝下去的不仅是大吉岭的红茶,更是一种浪漫的想象、一种独特的风土、一种奢侈的品味。

总之,地理标志认证可以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传统的发明”,它将源自于英国人一百多年前实施的不光彩的殖民劳作与剥削,包装成廓尔喀人源于自然的历史悠久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它不仅没有重视和重拾过去那种三方道义经济下种植园主、茶工和茶树间的爱护与照料关系,反而将整个种植园都商品化,把茶工置于消费文化下的拟真表演之中。

4公平贸易认证:慈善骗局

公平贸易是一套由国际非政府组织为满足一定生产标准及贸易规则的农业种植者颁发认证的体系。公平贸易的支持者认为,第三世界的农民在新自由主义市场中遭遇着利益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但政府、法律以及国际发展援助等传统的干预行动在改善生计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而市场机制可以完成这一目标。

然而,茶工们却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实际的好处。毕竟,当下的种植园主早已不是殖民时期的“行家”,而是十足精明的“生意人”,他们并不会衷心自愿地维护劳工福利。而公平贸易者试图实现的社会基本保障,其实本身就是历史上道义经济实践的结果,也是印度独立后当代的种植园劳动法所强制执行的内容。

换言之,当今的种植园主很少会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出于道德、同情和责任,来为茶工们提供福利设施补助;同时他们也会认为法律对这些福利的规定实际上不应该是一种“福利”,而是一种额外的“社会成本”。所以,通过公平贸易获得的额外收益,恰好就被这些种植园主用来帮补和支付这一笔所谓的成本,而并没有以提高工资或进一步改善福利设施的形式回馈给茶工们。可以说,公平贸易所依赖的外界的市场力量或市场机制推动下的公正,不仅没有给大吉岭的茶工们带来真正的公正,反而破坏了当地原本存在的由殖民时期三方道义经济继承过来的互惠系统。

5廓尔喀民族独立运动:为何失败?

廓尔喀民族独立运动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如前文所述,大吉岭种植园实际上是殖民主义的产物和结果,而当地的廓尔喀人便是随着殖民历史进程迁徙而来的离散尼泊尔人。一直以来饱受“身份危机”困扰的他们早已萌生出独立建邦的愿望。然而,种植园与独立运动之间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因为独立运动所追求的公正指向的实际上大吉岭的领土主权,它并没有关照到种植园内道义经济的衰落与经济不平等问题。

最重要的是,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在追求主权的过程中,并没有正视种植园形成以及廓尔喀民族塑造的殖民历史,反而运用和强调了一种简化的、反历史的原生主义话语,也就是他们极力为廓尔喀人与大吉岭土地之间,创造一种类似于“第三世界农业想象”的永恒的、自然的关联。因为在独立运动中,原生性的归属证据比历史性的证据更具说服力和合法性,而否认尼泊尔劳工移民到大吉岭的殖民历史,也成了一项有意为之的政治策略。

这样,独立运动的实践,除了那些政治性的游行和演讲外,逐渐演变成了通过穿戴传统服饰和跳舞来获取民族合法性的文化表演。但问题在于,大吉岭的廓尔喀人的民族认同更多的是建立在殖民统治中为英国人服役、劳动和照料土地与茶叶的经验与记忆上。那段殖民的历史、那些怀旧的情绪,以及茶工们通过世世代代的劳动与土地建立起来的深层关联,才是廓尔喀人独特归属感的核心所在。政客们对于这段历史的刻意剥夺与忽视,意味着他们无法为种植园带来复兴,他们纯粹工具性追求领土主权的行为也注定无法使独立运动在茶工们心中保持长久的感召力,这就是廓尔喀独立运动失败的原因所在。

6结语:如何重建人的联系

无论是地理标志认证、公平贸易还是廓尔喀独立运动,它们都没有反思种植园产生、存在和运作的本质,没有正视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的剥削、移民、服役和劳作的历史,因而也无法真正处理好茶工、茶叶、土地、种植园主之间世世代代的深远联系。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更多的经济收入、对产权的法律保护或独立邦的建立,就能够解决种植园的不公正问题。但这些所谓争取公正的框架,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茶工们自己所认为的不公正,与后者的生活和劳作之间存在着深层的断裂。

这本书所要传递的讯息是,历史不能被简单地肆意抹除。廓尔喀人与大吉岭这块土地的关联,是形成于历史之中而非源于自然。茶工们在当下的生活,也深刻继承着这段历史和各类交织缠绕的关系。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与想象,也和过往的记忆与怀旧的情绪紧密联结。在茶工们看来,倘若不能恢复历史上建立于互惠与期待之上的道义经济体系,那么种植园就不会发生任何好的转变。

来源:边界观察公众号,作者:在风雨夜乘古船去找情人的割胶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百年红茶巨头挥泪败走!“立顿”们的衰败,才刚刚开始

立顿,世界第一袋泡红茶巨头。

中国茶客眼中的笑话,中国茶企眼中的神话。

终究,难掩江河日下的窘境,被母公司卖掉。然而,立顿只是一个缩影,真正的西方茶饮大衰败,现在才开始。

-01-

红茶巨头的高光

“你的心脏每跳动一次,就有1252杯立顿热茶被饮用,119罐立顿冰红茶被消费。立顿一年的茶叶净销量,相当于1.4万头成年非洲象的体重。”

这就是立顿巅峰时候的实力。在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建立原料中心,在英国拼出一年四季相似的口感。

一个不产茶的立顿,把袋泡红茶事业做到全球第一,不得不承认,立顿缔造了传奇。

1890年,汤姆森立顿在英国推出立顿红茶。两年之后,站在英国工业革命下的风口上,率先在芝加哥开了分店。开始了全球扩张,逐渐把品牌卖到全世界。

80年之后的1972年,立顿被全球快消巨头联合利华收购,搭上零售的顺风车,开始了快速的扩张之路。

1992年,立顿进入中国。然而,面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和卖茶人津津乐道的茶故事,立顿不屑一顾:

茶叶没那么复杂,不管什么茶,对消费者来说,茶就是一杯健康的饮料,把茶做得卫生、干净、实惠就好。

依旧打着创始之初的口号“从茶园直接进入茶杯的好茶”。说得通俗点就是:原生态+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国内茶叶看着立顿也很不爽,袋泡的家伙,你也配叫茶,不讲茶文化、不讲故事也能卖出去。垃圾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立顿的营销,的确甩出国内茶叶几条街。最具代表的就是,早在1989年,请了当时年轻人的偶像的周HJ为立顿代言。

借着改开的春风,趁着国人对外来文化的追捧。当时的白领,多以喝立顿为荣。短短数年,立顿就做出了中国茶包销量第一的业绩。

并且,之后很多年,在华业绩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那时候的立顿,可谓是风华正茂。

以至于2008年,发生了中国茶企至今还念叨的事。新华社记者发表了一篇《七万家中国茶企不敌立顿》的文章,在茶行业引起了较大反响。

2007年,全国干毛茶总产值298.8亿元。然而,立顿一个企业,在全球一年就卖了230亿。

当时的中国茶企,仰望着强大的立顿,只能无奈的叹息。自此,有了7万中国茶企不如立顿的魔咒。

然而,被捧到高处的立顿有点飘了。2012年,立顿曝出9种农残超标的新闻:立顿的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袋泡茶,均含有禁用农药灭多威。

那几年,食品安全的风口浪尖,立顿用农药也就算了,居然还隐瞒不报,玩中西方双标。一个农残,一个隐瞒,一个双标。终究还是盎撒家的茶企,只对钱有感情,对中国人没有感情。作死的路上,搞得自己节操碎了一地。

当人们再次关注立顿的时候,是2019年11月,网上传出联合利华要卖掉立顿的消息。联合利华赶紧出来辟谣。

2020年1月,联合利华又说,要看立顿的业绩,才决定卖不卖。到了8月,终于下定决心,剥离印度和印尼之外的茶业务。

终于,2021年11月19日,快消巨头联合利华宣布:将以45亿欧元(约327亿人民币)的价格,将其全球茶业务打包卖给PE巨头——CVC资本。立顿也在其中。

万物皆有周期,没有永远不败的茶企,只有时代的茶企。

百年红茶巨头,终于沦落到被打包出售。


-02-

生产力的角逐

无论你我,还是立顿茶企,都在时代的潮流中。

时代强盛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角逐。立顿,依托工业革命的先进生产力机械化走向强大。也必然在生产力被反超时,走向衰落。

茶叶,奢侈品

当中国生产力在世界前列的时候。

茶叶、丝绸、瓷器是世界三大奢侈品,欧洲贵族,以玩中国三大件为荣。

欧洲男人冒着被砍的危险,跑到南美洲逼着当地人挖矿,抢来的白银,都源源不断地运来买中国的茶叶。

茶叶,为明清两代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也奠定了白银成为法定货币的基础。

工业革命的冲击

近代,当西方生产力超过中国的时候。

1849-1853年,英国人罗伯特福琼把茶叶偷盗出中国,在印度种植。20年后,大吉岭红茶出世。

英国人把工业革命的成果机械化,用在茶叶这个奢侈品上。立顿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

过去百余年,立顿为代表的机械化茶企把中国茶叶远远甩在身后,本质上,是机械化对中国传统手工制茶形成了生产力的代差。

茶叶原料被偷走,制茶生产力形成了代差,西方绕开中国茶叶供应链,中国茶叶出口一落千丈。

《申报》等主流媒体曾呼吁中国茶叶也实行机械化。茶叶从业者也为振兴中国茶叶而努力。

1896年,福州焙茶公司,即福州机器造茶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公司形势的机械化茶企。

那个时代的茶人,做出了努力,他们尽力了。然而,中国茶叶依旧被西方机械化制茶打得一败涂地。

毕竟,一块钢板,一颗螺丝钉都考验着一个国家工业实力。没有工业基础的大清,去找外国人买制茶设备,不但贵,还不卖给你先进的,也不会卖太多给你。

那个时代的中国茶人,不是输给了某个人,而是输给了时代,输给了以机械化为代表的的先进生产力。

在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就意味着:

手握世界第一奢侈品茶叶的中国,守不住这个最赚钱的财富了。

因为,最赚钱的行业,总会向生产力水平高的地方转移。

只是,茶叶大盗的手段,太过拙劣了。

当生产力水平重回巅峰

一杯茶,产业的角逐,产业的背后,是生产力的较量。

20年前,我们从纺织业做起。给发达国家做衣服,一件衣服挣几美分,硬是用汗水和勤劳换来了最基础的原始积累。

然而,又用市场换技术,依靠家电等轻工业万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了钱,买重工业设备,虽然有点落后,但以此为基础研究,也少走了很多弯路,我们有了重工业体系。

我们吃下了最全工业体系,积累了技术,才有了今天在尖端领域的冲刺。局部领域,我们还落后,但整体而言,中国生产力已经超过西方。

生产力反超,作为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就是这一领域,本土企业开始崛起,西方企业走向衰落(各行各业都是这样)。

比如茶,2007年,立顿创造230亿财富,而整个中国茶产业,只创造了298.8亿元的财富。

但是,到2021年,立顿仍然是230亿的销量。而2021年的中国茶产业,全国干毛茶内销额就达到了3120亿元。立顿还是当年的立顿,中国茶叶,却增长了十几倍。

正如同近代中国,生产力被西方超越的时候,茶叶被偷盗出国。生产力继续发展,外溢到茶行业,中国茶产业必然进一步壮大,立顿为代表茶叶市场,还会被进一步压缩。

或许,我们真有可能夺回被英国人抢走百余年的世界茶叶定价权。

天道有轮回。历史,他饶过谁。

写在最后:

一杯饮料,文明的冲突。

普洱茶,乃至中国茶,与葡萄酒,有太多的相似。

然而,目前,茶产业的发展,却没有葡萄酒那么成熟。于是,茶行业有人探索:普洱茶学习葡萄酒分级,普洱茶学葡萄酒的标准化。

这是茶行业从业者对茶产业发展的有益探索,茶行业有这类关心产业发展的人,难能可贵。

然而,一切商业的繁荣,都是生产力外溢的结果。中国茶产业,根本没必要模仿谁。

生产力带来的文化溢价

古代,中国生产力超过西方的时候,中国茶叶是西方的奢侈品。

当西方工业文明的生产力超过东方农业文明的时候,中国茶叶衰落,西方机械化制茶崛起,西方本土的葡萄酒成为东方人眼中的奢侈品。

如今,中国人对西方红酒的追捧,就像明清时代,西方人对中国茶叶的期盼一样。

当中国生产力重新超过西方的时候,西方葡萄酒的好日子、奢侈品也就到头了。所谓奢侈品包、红酒,未来都将中国市场逐渐衰落下去。

终有一天,中国茶叶、要么茶文化,要么深加工等科技领域,要么其它茶领域,必然又对西方形成吊打。

经济是一个整体,茶只是其中的一个循环。生产力发展,创造大量的工业品赚到钱,赚到钱的人才会产生消费,带动消费业的发展,这样一环带一环,大家都有钱了,才会喝杯好茶。

我们要做的,不是模仿葡萄酒,模仿阿猫阿狗,而是立足于自己的需求,立足服务好国内茶客,等时机到来,再用先进的生产力对外国茶叶形成吊打。

文化自信

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必然是文化自信。

正如今日之中华,大街上随时能看到唐制、明制汉服,越来越多的人抛弃葡萄酒,静下心来品味一杯中国茶。

汉服的盛行,茶文化走向繁荣,都是生产力发展之后,文化自信的表现。

未来,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中国茶叶的美好。

那一天,已经不再遥远。你我皆处于时代之中,

凌云壮志,不负芳华。一杯茶,敬未来可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杯茶,敬活在当下。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