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易贡茶价格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西藏茶事见证中华民族交融史

◇“茶叶翻过的山越多就越珍贵。”穿越崎岖险峻的横断山脉,成千上万的背夫一步一拐,经过漫长路途,才能将茶叶送抵雪域高原。

◇紧茶(即沱茶)是藏族人民最喜欢饮用的上等茶,用它做出的酥油茶特别芳香可口。藏族人民把这种质量好、价格合理的紧茶称为“解放茶”。

◇茶,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条精神纽带,一个情感载体,成为雪域高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志。

清晨,当阳光洒向布达拉宫的金顶,“世界屋脊”上已是茶香四溢。正如“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西藏谚语所言,雪域高原人民的一天是从喝茶开始的。

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对于生活在高原上的西藏百姓来说,茶叶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无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甜茶馆,抑或是迎客必备的酥油茶,无不显示出茶在西藏人民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千百年来,茶如纽带,如桥梁,将西藏和祖国腹地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茶马古道贯穿千年历史

夜幕降临,藏东昌都市茶马广场灯光璀璨,醉人的藏歌回荡山谷中。作为一个崭新的地标,茶马广场保留着茶马古道原始的文化格调。历史上,四川、云南等地的茶叶翻山越岭,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进入西藏,昌都正是茶马古道滇藏道和川藏道两条道路的交会点。

茶叶进入西藏历史悠久。阿里地区噶尔县的故如甲木考古,发现了1800年前来自内地的茶叶等实物。西藏也流传着文成公主带茶入藏以及小鸟衔茶为藏王治病的故事。

西藏大学历史学教授次旦扎西说,身处高寒地带的百姓常食牛羊肉等高蛋白、高热量食品,少果蔬,助消化、解油腻的茶叶逐渐成为必需品。而与西藏相邻的四川、云南等地盛产茶叶。一地产茶,一地需茶,茶马互市遂成为汉藏之间的一件大事。

《西藏商业志》记载,茶叶进入西藏兴于唐朝,盛于宋朝。藏文史籍《汉藏史集》记载,赞普赤都松赞(670~704年)在位时吐蕃已出现茶和茶碗,称“高贵的大德尊者全都饮用”。

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田茂旺介绍,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极为重视茶马贸易。公元711年,唐朝开茶马互市先河。宋朝时期,北方的产马之地辽、金等政权禁止向宋王朝输马,迫使宋朝将获得战马的渠道锁定至吐蕃等地,形成了“茶引法”等比较完备的茶马交易制度。北宋设立茶马司,专管以茶易马。元朝曾一度设立“西番茶提举司”,由官府统购茶叶。明朝汉藏茶马贸易极盛,朱元璋专门颁布《茶马法》,将茶叶定为国家战略物资,严禁任何人走私茶叶。

田茂旺说,清朝敞开对藏地茶叶的供应,带动了汉藏贸易的全面发展。除川茶外,滇茶也开始大量输藏。1661年,五世达赖喇嘛请求在云南胜州开展互市,以马易茶。民国时期设立的康藏茶叶公司,在新中国成立前输藏的砖茶年约30万条包。

茶叶入藏并非易事。历史上,茶马古道穿越崎岖险峻的横断山脉,茶叶主要靠人背马驮。成千上万的背夫一步一拐,经过漫长路途,才能抵达雪域高原。藏地民众中有一种说法:茶叶翻过的山越多就越珍贵。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小河镇红星村甘溪坡,是背茶包进藏的必经之路。村旁的石路上,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拐子窝——背夫途中休息时,将丁字拐杵于石上支撑背架,日复一日,木拐在坚硬的石头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茶马古道的意义并不止于茶马贸易,它既是历史上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田茂旺说,清朝时期,英国殖民印度后大规模种植茶叶,企图在西藏倾销。为此,中央政府展开坚决斗争,在四川雅安设立边茶公司,保证内地茶叶迅速销往藏地。

四川大学教授霍巍认为,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古代交通大动脉,更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不仅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建立了藏汉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团结关系,更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历史的生动见证。

浓浓茶香传递中央关怀

轻轻按动开关,伴随着电动酥油茶机的搅拌声,浓浓的茶香扑鼻而来,这是西藏城乡清晨的日常。

“这电动酥油茶机是中央赠送的,很方便,质量也好。”81岁的确朗老人说,过去用传统的木质酥油桶打茶时,需上下抽拉,费时费力。

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时,中央代表团给每家每户农牧民赠送的全自动酥油茶机以及精美的茶碗,受到热烈欢迎。

在旧社会,确朗是一位差巴(农奴的一种)。在他的记忆里,农奴喝不到酥油茶,只能喝到一些清茶。“即便是清茶也不敢放开喝,砖茶煮完再晒干,重新煮,要反复三四次。”他说。

正如确朗所言,旧西藏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上层贵族、僧人、官员是“主人”,广大农奴遭受奴役,食不果腹,更别说喝茶。大约成书于17世纪的西藏寓言故事《茶酒夸功》写道:“茶叶只是富裕人家才能享用的饮品。”

喝茶不再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边销茶的生产和供给。中央把茶叶供给作为重要任务,统筹组织云南、四川等地茶叶供销西藏。据《西藏商业志》记载,当时国家在四川雅安、云南下关等地建立了专门供应西藏边销茶的生产厂家,每年输入西藏的边销茶达10万至14万担,仅1951年至1956年就运进边销茶1亿多公斤。

新华社在1956年6月6日播发的《藏族人民今年将喝到更多更好的紧茶》报道中写道:紧茶(即沱茶)是藏族人民最喜欢饮用的上等茶,用它做出的酥油茶特别芳香可口。藏族人民把这种质量好、价格合理的紧茶称为“解放茶”。云南下关沱茶集团公司总经理褚九云介绍,1950年,国家统筹在云南滇藏公路旁设立下关茶厂,专门为藏族人民生产这种“解放茶”。

四川雅安是藏地茶叶的重要来源地,当年进藏的十八军曾收购了雅安的10万多包库存茶包,辗转运往藏地。在雅安茶厂,一款珍贵的茶叶样品至今仍被精心珍藏着。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之际,中央在雅安茶厂订购40多万份“民族团结”牌的茶砖作为礼品,送给西藏每户农牧民。

即便今天咖啡、可乐等各种饮料花样百出,用藏茶熬制的清茶和酥油茶仍是藏族人家的每日饮品。根据西藏等地区成年人边销茶消费调查数据,西藏成年居民每人每年消费茶叶16.9斤,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藏自治区商务厅市场运行处副处长李梅说,为了让西藏群众能喝上茶,喝上便宜茶,国家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

1965年,国家对边销茶价格进行调整,与1959年相比,价格降低50%。1988年内地调入西藏的边销茶提价,但西藏仍按平价销售,亏损由财政专项补贴。数据显示,从1990年至1995年,国家每年拨给西藏边销茶专项补贴500万元。

茶树能富集氟,茶叶越老,含氟量越高,而过量摄入氟会导致氟斑牙、氟骨症等。2019年,国家民委等7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广低氟边销茶的通知》。2020年,西藏开始大力推广低氟“健康茶”。

69岁的多吉是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乡羊达村村民,6年前入住堆龙德庆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2020年11月,这里成为低氟“健康茶”的推广试点单位。“每天早饭和午饭时,服务中心给我们提供健康茶所做的酥油茶。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的健康着想。”他说。

雪域茶事映射高原巨变

拉萨市北京路,岗坚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门店内,一些造型独特、包装各异的茶叶产品吸引着顾客。

在与之不远的西藏健康茶展示展销中心,喜马拉雅圣茶、藏地茶、墨脱茶……货架上产自西藏的茶叶琳琅满目、格外显眼。西藏茶文化协会会长辜甲红说,历史上,西藏所需茶叶都由内地或周边国家输入。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国家的帮助下,茶叶作为稀缺品的历史逐步终结,雪域高原不出产茶叶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如今,产自高原的茶叶已经走出高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易贡,藏语意为“美丽的地方”。沿着曲折的山路进入易贡茶场,潺潺河水声在耳旁回响,绿色茶田、雪山冰峰不时映入眼帘。位于林芝市波密县的易贡茶场,海拔2000多米,是目前西藏最大的茶场。

西藏和平解放后,为保障部队后勤,十八军在易贡建设军垦农场。后来,农场从四川蒙顶茶场引进中小叶群体茶树并试种成功。如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易贡茶场已成为西藏高山茶的一张名片。

易贡茶场副场长才程说,刚开始茶场只试种了50亩茶树,生产的都是边销茶;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模化生产边销茶和绿茶;2010年尝试生产红茶;近两年在全国性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网络销售已占销售总额的20%以上。

近年来,易贡茶场迎来发展黄金期。广东援藏工作队专门组建了产销一体化团队,援藏技术人员驻点教茶农科学种茶,茶场细茶、边销茶产量分别从2018年的5700斤、6万斤提升到2020年的2.1万斤、15万斤,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援藏高级农艺师黄华林介绍,如今茶场的茶叶品种有3大类26个,生产的云雾茶还在全国茶博会上荣获金奖。

目前,易贡茶场茶园总面积达5045亩,投产茶园2463亩,生产绿茶、红茶和边销茶等十几种产品,销往广州、四川、北京等地的同时,大部分茶叶提供给西藏本地市场。

随着茶叶在高原多地不断试种成功,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察隅县等地已是茶田纵横,茶香氤氲。茶产业作为西藏新兴的绿色产业,受到国内茶界的重视,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

2019年,在云南种植茶叶近30年的民营企业家张延礼,把目光投向原始森林深处的西藏波密县。他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筛选培育茶树品种,研发高原古树茶种植加工工艺。这一年,张延礼开始从西双版纳移植15万棵大茶树,种植了与西藏本土原生植物共生的茶园2600多亩。

“西藏洁净的环境、独特的气候资源非常适合种植茶叶。我们不仅要让西藏人民喝上更高品质的茶叶,而且要让各族人民喝上雪域高原的优质茶叶。”张延礼说。

西藏茶叶的消费结构也在悄然变化。西藏自治区商务厅的数据显示,过去边销茶占西藏茶叶消费的98%以上;2000年以后,红茶、绿茶、花茶等逐渐流行,已占自治区茶叶销售的15%以上。铁观音、大红袍、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云南普洱等名茶不断进入高原市场。

茶,是饮品,又不只是饮品。茶,见证着千百年来西藏和其他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也见证着中央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西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茶,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条精神纽带,一个情感载体,成为雪域高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志。

来源: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何以见证了西藏和平解放70年的巨变?

8月16日,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西藏自治区商务厅、西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西藏拉萨市人民政府、云南普洱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西藏自治区低氟普洱茶发放仪式在拉萨市举行。正值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低氟普洱茶进藏,对促进健康西藏建设、推动普洱茶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西藏自治区低氟普洱茶发放仪式现场。

据西藏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低氟茶共计采配9100多吨,免费向西藏306万农牧民、城镇居民发放。由京东物流负责发货,从云南普洱等地跨越数千公里抵达拉萨。根据计划,配送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8月底前完成,第二阶段在9月底前完成,第三阶段在10月底前完成。

拉萨市民在仪式现场领取低氟普洱茶。

截至目前,首批低氟茶300余吨已同步运输至西藏各地市,各项配送工作正紧张有序开展当中。

藏族人家有多爱茶

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落大地,世界屋脊的藏族人家纷纷品尝起酥油茶,悠然迎接新的一天。对于藏族人家来说,制作酥油茶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之一。喝一碗香浓美味的酥油茶,是美好一天的开始。

拉萨南巴村村民在收割草料间隙喝茶休息。

统计数据显示,西藏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16斤左右,在全国名列前茅。当地更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茶叶在西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由于身处高寒地区,过去他们很少能够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主要的食物是牛羊肉、奶酪、青稞炒面等。这些食物蛋白质、脂肪含量高,易引起燥热等不适。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具有生津止渴、清除油腻、补充营养物质、调节人体代谢机能等功效。

茶叶入藏有多难

历史上,西藏并不产茶。茶叶在川、滇等地被制作成茶砖、茶饼,由马帮经茶马古道运进西藏。茶叶入藏并不容易。茶马古道中的川藏道从四川雅安出发,经康定、昌都再至拉萨。这条路崎岖难行,危险重重,途中大部分茶叶靠人力搬运。当时马帮的行程按轻重而定,轻者日行20公里,重者日行10公里至15公里。

茶马古道路线图。

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四川雅安天全县是川藏道向西延伸的必经之路。今天在这里还能看见茶马古道留下的烙印——拐子窝。当年背夫们在中途休息时,背子不卸肩,用丁字杵支撑背子,长年累月,坚硬的石板路上便留下了一个个坑窝。

2020年,四川省歌舞剧院的民族舞剧《茶马古道》重现了背夫们“茶包背架打杵”的艰苦历程。

滇藏道是茶马古道的另一条主干道。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大理和丽江地区进入西藏。云南丽江束河古镇曾是滇藏道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古时,这里水草肥美、背风向阳、交通便利,有利于马帮起居。今天的束河古镇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年的风貌,坑洼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偶尔穿行在街道上的马车,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茶香四溢、马蹄声声的茶马古道上。这条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运输量最大的茶马古道,如今已成为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也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

一茶一叶总关情

纵使西藏群众如此爱茶,但在旧社会,西藏平民和农奴很难得到茶叶。“过去用传统的木质酥油桶,打茶时需上下抽拉,费时费力。”81岁的确朗老人每当接过晚辈们端来的热茶,总是感慨万千。

在旧社会,确朗是一位农奴。在他的记忆里,农奴喝不到酥油茶。“即便是清茶也不敢放开喝,砖茶煮完再晒干,重新煮,要反复三四次。”

在日喀则,90岁的边巴仓决老人曾经也是农奴。西藏和平解放后,她经历了人生巨变。图为边巴仓决的孙子南木加为老人倒酥油茶。

喝茶不再难,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后。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边销茶的生产和供给,在四川雅安、云南下关等地建立专门的生产厂家,每年输入西藏边销茶10万至14万担。

西藏自治区商务厅市场运行处副处长李梅说,为让西藏群众喝上便宜茶,国家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1965年,国家对边销茶价格进行调整,与1959年相比,价格降低50%。1988年内地调入西藏的边销茶提价,但西藏仍按平价销售,差额由财政专项补贴。

“民族团结”牌的茶砖。

在雅安茶厂,一款珍贵的茶叶样品至今仍被精心珍藏着。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之际,中央在雅安茶厂订购40多万份“民族团结”牌的茶砖作为礼品,送给西藏每户农牧民。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时,中央代表团赠送的全自动酥油茶机以及精美的茶碗,受到农牧民欢迎。

根据西藏地区成年人边销茶消费调查数据,西藏成年居民每年消费茶叶16.9斤,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今,西藏群众端起手中的茶都在感叹,得益于党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不断增强。

一抹茗香沁民心

西藏商务厅的数据显示,过去边销茶占西藏茶叶消费的98%以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西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升级步伐加快,藏区茶叶消费的结构也在悄然变化。据西藏商务厅统计,2000年以后,红茶、绿茶、花茶等逐渐流行,已占自治区茶叶销售的15%以上。铁观音、大红袍、云南普洱等名茶也不断进入高原市场。而此次向西藏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免费发放低氟普洱茶,是藏族群众提升饮茶健康的进步例证。

7月24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援藏专家、易贡茶场生产部长黄华林(中)向易贡茶场的茶农介绍科学产茶知识。

1963年,西藏开辟了第一块茶田——“易贡茶场”,西藏不出产茶叶的历史已经终结,在西藏墨脱县、察隅县等地,茶田纵横,茶产业作为西藏新兴的绿色产业,成为中国茶产业的靓丽新风景。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

作为特殊而重要的饮品,见证了千百年来西藏和中国其他省份的交流交融,也记录了党中央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西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茶,何其幸运而神奇!

来源:茶周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抹茗香沁民心——跨越千年的茶叶天路之旅

题:一抹茗香沁民心——跨越千年的茶叶天路之旅

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落大地,世界屋脊的藏族人家纷纷品尝起酥油茶,悠然迎接新的一天。

无论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甜茶馆,还是“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抑或是迎客必备的酥油茶,无不昭示着茶在高原人民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透过一缕缕茶香,仿佛可以听到茶马古道上悠扬的铃铛声。

茶香千载空悠悠

夜幕降临,藏东昌都市茶马广场灯光璀璨,醉人的藏歌回荡山谷。历史上,四川、云南等地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进入西藏,昌都是茶马古道滇藏道和川藏道的交会点。

茶叶进入西藏历史悠久。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考古发现1800年前来自内地的茶叶等实物。西藏也流传着文成公主带茶入藏以及小鸟衔茶为藏王治病的说法。

身处高寒地带的藏族人民常食牛羊肉等高蛋白、高热量食品,助消化、解油腻的茶叶,逐渐成为必需品;而四川、云南等地盛产茶叶。一地产茶,一地需茶,茶马互市遂成为汉藏之间的一件大事。

位于雅鲁藏布江拐弯处的西藏墨脱县果果塘茶场(2020年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清朝敞开对藏地茶叶的供应,带动了汉藏贸易的全面发展;民国时期设立康藏茶叶公司,新中国成立前每年输藏砖茶约30万条包。

然而,茶叶入藏并非易事。

西藏墨脱县背崩乡背崩村的茶园(2017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2002年4月,记者在云南丽江见到时年76岁的宣绍武。这位走完茶马古道全程的老人当时说:“我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踏上茶马古道的,那年我16岁。给我的印象是,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如此险恶的道路了。”那时,每天出入丽江大研镇的马帮骡马就有300余匹,宣绍武曾亲眼看见过溜索的马夫肚皮被藤篾划破露出肠子的情景。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小河镇红星村甘溪坡,是背茶包进藏的必经之路。村旁的石路上,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拐子窝——背夫途中休息时,将丁字拐杵于石上支撑背架,日复一日,木拐在坚硬的石头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茶马古道既是历史上汉藏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汉藏民族团结的纽带和象征。”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田茂旺说,英国殖民印度后,大规模种植茶叶,企图在西藏倾销。为此,清朝中央政府展开了坚决斗争,保证内地茶叶迅速销往藏地。

一茶一叶总关情

在西藏拉萨的一家甜茶馆里,市民在喝茶聊天(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在清晨的西藏城乡,伴随电动酥油茶机的搅拌声,浓浓的茶香扑鼻而来。

“过去用传统的木质酥油桶,打茶时需上下抽拉,费时费力。”81岁的确朗老人每当接过晚辈们端来的热茶,总是感慨万千。

在旧社会,确朗是一位农奴。在他的记忆里,农奴喝不到酥油茶。“即便是清茶也不敢放开喝,砖茶煮完再晒干,重新煮,要反复三四次。”

易贡茶场的工人在采摘茶叶(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喝茶不再难,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后。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边销茶的生产和供给,在四川雅安、云南下关等地建立专门的生产厂家,每年输入西藏边销茶10万至14万担。

新华社在1956年6月6日播发的《藏族人民今年将喝到更多更好的紧茶》报道中写道:紧茶(即沱茶)是藏族人民最喜欢饮用的上等茶,用它做出的酥油茶特别芳香可口。藏族人民把这种质量好、价格合理的紧茶称为“解放茶”。

在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一位老人在品尝使用低氟“健康茶”制作的酥油茶(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西藏自治区商务厅市场运行处副处长李梅说,为让西藏群众喝上便宜茶,国家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

1965年,国家对边销茶价格进行调整,与1959年相比,价格降低50%。1988年内地调入西藏的边销茶提价,但西藏仍按平价销售,亏损由财政专项补贴。

顾客在西藏易贡茶场挑选茶叶(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在雅安茶厂,一款珍贵的茶叶样品至今仍被精心珍藏着。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之际,中央在雅安茶厂订购40多万份“民族团结”牌的茶砖作为礼品,送给西藏每户农牧民。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时,中央代表团赠送的全自动酥油茶机以及精美的茶碗,受到农牧民欢迎。

根据西藏等地区成年人边销茶消费调查数据,西藏成年居民每年消费茶叶16.9斤,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千茶万茶雪域开

拉萨市北京路,岗坚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门店内,一些造型独特、包装各异的茶叶产品吸引着顾客。  

在位于西藏拉萨的一家茶叶公司的门店内摆放着造型独特的茶叶制品(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京品摄

在与之不远的西藏健康茶展示展销中心,喜马拉雅圣茶、藏地茶、墨脱茶……货架上琳琅满目产自西藏的茶叶格外显眼。西藏茶文化协会会长辜甲红说,西藏不出产茶叶的历史已经终结,现在西藏产的高原茶,开始销往内地。

西藏拉萨堆龙德庆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使用低氟“健康茶”制作酥油茶(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易贡,藏语意为“美丽的地方”。沿着曲折的山路进入易贡茶场,潺潺河水声在耳旁回响,绿色茶田、雪山冰峰不时映入眼帘。

西藏易贡茶场(4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西藏易贡茶场(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自1963年开辟西藏第一块茶田,经过50多年发展,易贡茶场已是西藏最大的茶场。易贡茶场副场长才程说,刚开始茶场只试种50亩茶树,生产的都是边销茶;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模化生产边销茶和绿茶;2010年尝试生产红茶;近两年,在全国性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网络销售已占销售总额的20%以上。

近年来,易贡茶场迎来发展黄金期。广东援藏工作队专门组建产销一体化团队,援藏技术人员驻点教茶农科学种茶,茶场细茶、边销茶产量分别从2018年5700斤、6万斤提升到2020年的2.1万斤、15万斤。如今茶场的茶叶品种达3大类26个,生产的云雾茶还在全国茶博会上获金奖。

西藏易贡茶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展示生产的特色茶砖(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高山云雾出好茶。在西藏墨脱县、察隅县等地,茶田纵横,茶产业作为西藏新兴的绿色产业,受到国内茶界的重视。

2019年,在云南种植茶叶近30年的民营企业家张延礼,把目光投向原始森林深处的西藏波密县。他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筛选培育茶树品种,研发高原古树茶种植加工工艺。这一年,张延礼开始从西双版纳移植15万棵大茶树,种植与西藏本土原生植物共生茶园2600多亩。

在西藏波密县易贡乡贡仲村金茶树苗圃里,西藏金茶树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延礼(右二)向村民介绍茶树管理技术(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世界屋脊洁净的环境、独特的气候资源非常适合种植茶叶,我们不仅要让西藏人民喝上更高品质的茶叶,而且要让各族人民喝上雪域高原的优质茶叶。”张延礼说。

在西藏波密县易贡乡贡仲村金茶树苗圃,村党支部书记宗珠(左)和西藏金茶树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延礼(右)进行茶树管理(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西藏茶叶的消费结构也在悄然变化。西藏商务厅的数据显示,过去边销茶占西藏茶叶消费的98%以上;2000年以后,红茶、绿茶、花茶等逐渐流行,已占自治区茶叶销售的15%以上。铁观音、大红袍、云南普洱等名茶也不断进入高原市场。

茶,是饮品,又不只是饮品。它见证着千百年来西藏和其他地区的交流交融,也见证着中央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西藏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记者罗布次仁、曹健、张京品、格桑边觉)

西藏易贡茶场加工车间的工人在进行茶叶摊青(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西藏易贡茶场的工人在制作砖茶(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来源:新华社拉萨,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