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广州茶叶批发那个好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中国茶叶产业如何走向崩溃?

瓷器、丝绸、茶叶,是中国明清出口的三大主要商品,其中茶叶最重要的。这时的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也是世界唯一的茶叶出口国。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第一批中国茶叶抵达荷兰,这是茶叶第一次作为商品出口到欧洲。拉开了中国200多年的茶叶全球贸易垄断史。1637年,茶叶开始大规模出口了。到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茶叶已经占到中国商品总出口的50%以上,高峰期超过70%。

清朝统治者和官员坚信:“全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从国王到平民,都需要中国茶叶。除了中国,任何国家没法种植茶叶。中国可以永久性的占据茶业霸主地位,全球都离不开中国茶叶供应链,茶叶制造不可能从中国转移。”在市场份额上,中国茶叶从1606年开始,200多年一直是世界唯一茶叶出口国,也就是占据了100%绝对市场垄断地位。但到1928年后,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只有1.59%的份额了。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三大因素的是:技术和模式创新(产品品质)、需求供给关系、政策。中国茶叶产业同样离不开这三大因素。技术和信息的落后,需求的减少和外国竞品崛起,落后政策的落后盘剥,官员的保守愚昧,最后导致了中国茶叶产业,全面走向衰败。

清政府是如何作死,搞垮了自己最赚钱的产业?不仅被英国殖民地的茶叶赶超,甚至清朝也被拖垮台,改朝换代。

01、技术和生产模式落后

清朝时期,中国茶叶出口的供应链大致为:茶农→茶行→茶商→十三行商→洋商→外国消费者。整个环节包括了技术、人力、销售、资本等一系列的供应链,中国的茶叶生产模式,200多百年来没有任何变化。而后来居上的英国茶叶产业,起家很不光彩,但集合了政府、资本、新技术、信息化等多种力量。从而能够快速实现快速赶超。

小农经济VS公司资本化:

明清的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以农为本,当时的茶叶生产,一直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来进行,中国的茶叶产业,从种植、采摘、炒制、收购、批发等环节,基本都是以个体家庭和小作坊为主,最多会延伸到同姓或有婚姻关系的同宗族。没有工厂,更没有公司概念。资金也来源于家庭和民间个人借贷。对于英美发明的新的机器,动辄上百两白银,根本无力购买,这极大的限制了茶叶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

而英国殖民政府主导的茶叶公司,是政府+资本+技术的整体行业革新。印度殖民地茶业,由英国殖民政府和东印度公司主导投资,经营方式完全采取公司制,采取的接近现在的股份制度,可以很便捷的向包括政府、银行、民间投资人募资,并且相关的股份可以自由的转让,这便于了资本的流通和退出。到1859年,英国民间在印度投资的私人茶园已超过50家。由于茶叶生意的火爆,英国茶叶公司的投资变成了另外一场郁金香的盛宴,甚至引发了局部的经济危机和投资人的破产,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手工化VS技术自动化:

中国的采茶,主要是手工为主,200多年来,基本上没有机械的参与。茶农招募一些没有土地的临时农民工和农村妇女,他们用手工的方式种植、培育、采摘茶叶。然后运到自己家的厨房,用手揉制,用生火做饭的大铁锅进行加工。批发商收购之后,也是在同样粗糙的环境和工具下,完成筛选、碾压、烘烤和包装。参与的人大多是雇佣的短工,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完全靠经验来制作,导致茶叶的质量不是很稳定。由于茶叶的生产多在福建等多山地带,茶农只能通过手提肩挑,或者骡子等方式运到制作地,然后再通过船夫运输到通商口岸和市场交易。

清朝茶叶加工作坊

晚清海关副税务司班思德(Banister,T.Roger)指出,中国茶叶“均由小农自由种植,生产数量漫无节制、殊欠组织,栽培方法墨守成规、鲜知改良”,因此“趋于没落,乃势所必然也”。

印度殖民地早先也是纯手工模式,工厂主从印度东部招来大量妇女,从事开垦土地、种植、采摘和烘焙的工作,但整体效率很低。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一些对制造业、商业乃至人类生活都有巨大推进作用的重要发明,纷纷面世,其中对茶叶制作和贸易有重大影响的,包括:蒸汽机、螺丝切削机床、蒸汽火车、电报机等等。1856年,英国已经开始修建伦敦地铁,1863年正式投入运营,这时的清朝正忙着和太平天国打仗,出行主要靠马车,无暇顾及其它。

茶叶机器的设计、制造、改良,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针对茶叶产业,英国人发明了萎凋机、揉捻机、解块机、水门汀发酵地板、玻璃发酵台、烘茶机、切茶机、拣选机、筛分机及装箱机,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生产。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殖民政府领导下的茶叶生产,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和标准化,并不断改进、推广。英国政府对于相关的发明给予专利保护,这极大鼓励了发明和创造的积极性。

19世纪英美重要茶叶机器发明(部分)

这些工具和技术,极大提升了包括茶叶产业的生产效率,解放了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标准化。茶叶干燥机,使茶叶干燥时间,从20多个小时,缩短到4个小时。1872年,印度制茶成本每磅需11便士,到1913年,每磅2便士。从前150万劳工用手制茶量,只需要8000台机器,每台机器配备1-2名工人,就可以完成。

在运输方面,英国殖民政府,积极支持茶叶企业的生产,帮助修建公路,直通茶叶种植园。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园,甚至建有茶叶专用铁路,从采集到制作、打包,都可以通过铁路运输,然后直接通向码头,轮船运往世界各地。

英国人甚至在包装这样的细节上也做了调整。锡做的罐子包装茶叶,防潮又轻便,但是中国用的大多就是纸包,容易受潮,或者陶瓷罐子,不易携带;因为茶叶贸易的发展,导致锡矿的发展,导致了马来西亚锡矿业暴涨,拉动了马来地区的经济。

封闭化VS信息化:

市场信息的捕捉和反馈也造成了中英茶叶产业的巨大差异。中国当时的小农经济,从种植农民到消费者,信息完全不对称,中国茶叶的供应链包括茶农、茶贩、茶庄、茶栈、洋商五道转手,各自的信息是割裂的,茶农不仅不知道自己的茶叶被谁买走了,更不知道消费者对于自己的茶叶口感的评价和新的需求。当时的市场信息甚至没法跨县,只是凭着感觉来种植和制作,等到市场完全反馈出来时,已经晚了。

与此同时,荷兰诞生了早期的报纸,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全球各地的政策和商业信息。这样便于商人和政府及时应对各种行业的变化。1837年,摩斯发明了电报机,这进一步加速了商业信息化的进程。印度的大茶商,甚至在英国伦敦各地,设置了茶叶口味技术人员,通过电报等方式,反馈英国消费者的口味,从而实现针对性的调整,完全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对称和同步。

02、苛政猛于虎

在清代,农业生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但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种植技术停滞不前等多种因素,农业收入并没有增长,反而下降。这时,商品贸易的商业收入就成了清朝的重要税收来源。其中茶叶占第一位。茶叶在清朝出口的关税收入中占了绝对龙头的地位。东印度公司的记录显示,1817-1833年广州口岸出口的总货值中,茶叶占了60%左右。中国全部出口商品赚取的外汇,52.7%来自茶叶,中国进口商品所需要的外汇,有51%是靠茶叶去支付的。

1882年,清朝全年财政收入约在6000万两左右,仅福州关茶叶出口税收就高达172万4153两。1885年,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为7708万6461两,但仅在湖北崇阳、咸宁等县,每年收茶厘银就高达20余万两。这还仅是几个较小的地方的茶叶税收。

尽管茶叶产业在整个清朝经济中,占有生命线一般不可取代的地位。但和英国等政府相比,对于茶农和整个茶叶产业,清政府等各级官员,不仅没有提供技术、资金、政策的帮助,反而在赋税上变本加厉,让茶农举步维艰,甚至濒临破产。

清朝各级政府,对于茶叶这块大肥肉,采取层层盘剥的策略,“1担中国茶叶所包含的税款,包括厘金在内,大约为4.1两至5.4两,为茶叶价值的35.5%左右。”这还是在国泰民安的时期。随着太平天国战争席卷大半个中国。茶叶成了清军军费最重要的来源。曾国藩等人创建了厘金制度,类似在各地设置关卡,收取商品流通的税费,这笔钱归地方政府使用。厘金税收开始是设定为1%,但是慢慢涨到4%、10%,甚至超过了20%。这笔钱,只有50%到了地方政府手里,50%被经手人贪污了。

曾经通过茶叶贸易发家致富的徽商晋商,被收税官员逼到家破人亡。更可恨的是,清朝官员还对出口贸易加以限制,福建师大教授黄国盛在茶叶经济的相关著作里说:“当涉及华商如何发挥本国资源优势,通过直接贩运茶丝出洋,以利于华商获取商业利润的发展大计时,清政府宁可肥水外流,也要对华商加以抑制。”

更悲惨的是,茶农和茶商不仅仅要给清政府交税,在清朝与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更要给太平军占领区域缴纳更重的税。

据《义乌兵事纪略》记载,太平天国军队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7月7日攻克义乌到1863年(同治二年)3月6日撤出义乌的一年零八个月中,所征收的税赋超过30多种,比清政府更狠:除了摊派动员民众捐献粮食、金银和布匹外。还设置把卡,对过境的包括茶叶在内的贸易货物征收重税。门牌捐,编查户口发一块门牌,最贵是4两白银,这比一个农民一年收入还高。还有店捐、船捐、火药捐、礼拜捐、股捐、月捐、日捐、房捐、局捐、灶捐等。

03、盲目自大的清政府和高官

清朝茶叶出口贸易的急剧萎缩,和当时的中央政府和高管们的短视、无知、闭塞有直接关系。当时的皇帝和达官贵人们,都认为清朝的茶叶不可取代,独一无二。清朝之前主要是靠茶叶、瓷器、生丝三大出口贸易,独霸全球。但是随着波斯孟加拉日本等地区的崛起,生丝出口已经日落西山。瓷器同样也是如此。但清朝官员并没有认真研究之前出口的衰落,依然生活在天朝上国的幻想里。

誉为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官至正一品,享受正国级待遇。他身先士卒,焚烧鸦片,抵抗英国侵略者,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和其他完全固步自封的满清官员不一样,他一直在积极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参与编辑与翻译《华事夷言》《四洲志》《各国律例》等各类书籍。还找人来教他英语和葡萄牙语。但就是这么一位身居高位,思想开明的有为之士,对于欧美国家的了解也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甚至到荒诞的地步。

林则徐在代皇帝起草的《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中说,清朝皇帝是天下共主、全球上帝、世界救星。在他起草的文件中,将“英吉利”写为“

”,美利坚写为“

”。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方充满了鄙视和轻蔑,不仅以“蛮”“夷”等称呼,还要在国家和人名旁前加口字旁或犬字旁,以表示自己的不屑。

当时有一种传言,说欧美人喜欢吃牛羊肉,容易上火,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和大黄(一种通便泻火的中药),就拉不出大便,活活被屎憋死。这么荒诞的一个流言,从乡村农夫到帝都皇上,都深信不疑。林则徐大人也不例外。

1839年3月,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中指出:“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恩莫大焉!”他在致英国女王的公文中说:“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又外国之呢羽哔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若中国亦靳其利,夷人何利可图?”、”绝市闭关,尔各国生计从此休矣”。

大概意思就是说,英国人一天都离不开我们,和你们做生意,是给你们的恩赐。没有茶叶和大黄,你们会被屎憋死;没有我们的生丝,你们只能裸体。我们不需要对外贸易,但你们洋人分分钟离不开我们。如果天朝不和你们做生意,你们国家就完蛋了!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主编1955年版《中国近代史·上册》时,肯定林则徐的同时,也批判了他的狭隘性。“他对于中国以外的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茫然无知。

而后来接替林则徐的琦善,就是那个和英国人谈判后,签署卖国条约,割让了香港的家伙。同样享受正国级待遇,满洲正黄旗人,一等侯爵,权倾朝野,地位比林则徐还高。他在谈到英国时说,“内地实有可制外夷之权……则大黄、茶叶是也。”、“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大概意思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靠着茶叶和大黄打败英国人,因为他们离不开我们,得求着我们做生意。让这样的人来全权主导外交,结果可想而知。

而那些主张和外国正常贸易的官员,大都被排挤,比如清朝著名学者徐继畬,著有介绍世界各国风土人情的《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1846年代理闽浙总督,和外国人交流颇多,收集了很多国外情报。他主张在维护本国权益前提下,和外国政府正常通商,但因此引发了官场和民间的不满。刚即位的咸丰皇帝,把他召回北京,面谈之后,对他的才能非常欣赏,但是无奈人言可畏,迫于舆论压力,皇帝将他降职。而林则徐一贬再贬,从正一品贬到四品,再被革去四品,从广东到浙江,一直到遣戍新疆伊犁。

这种舆论氛围下,地方官员趁机向外商敲诈勒索,“在外国人购茶款额的总数中,估计22%或约全数的25%是向中国官员们缴纳的税款”。英国领事文极司脱在《关于1867年度上海贸易的商务意见摘要》说,“中国的官员们在他们的政府制度处于衰败时期只关心从其本人的职位谋取利益”。

04、茶叶供应链的全球化转移

在战争破坏、苛捐杂税、品质下降、官员骄傲自满等背景下,最致命的一击终于到来了,英国殖民者主导下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茶业发展,并快速崛起,敲响了清朝茶叶产业崩溃的丧钟。

中印茶叶出口英国对比图

1834年1月24日,英国印度总督本悌克设立茶叶委员会,负责调研和规划在印度种植茶叶的问题。在英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1849年1月,英国一个叫罗伯特·福琼的园艺师,在英国政府的资助下。来到中国,将一批茶苗、茶籽偷偷运往印度。这是赤裸裸无耻的偷窃和商业间谍行为。但是1.3万多株茶苗最后只有80株存活。

第二次,他不仅带走了茶籽、茶树,还包括8个经验丰富的中国茶农,还找了两个专门做茶具的工匠。制作茶叶需要的全套工具:火炉、炒锅、锅铲,以及种植茶树的各种农具。此后,不到20年的时间,印度开始大量种植茶树,培育出了大吉岭等世界一流的红茶。迄今在世界上成了红茶代名词。

印度茶叶由于有政府支持、资本参与、新技术的革新,所以产量高、品质好、生产标准化程度高,在英国极受欢迎。第一次就卖出了每磅34先令,而中国出口到英国的优质茶叶不过2先令,价格差了17倍。

中国的茶叶出口,在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达到出口巅峰,达到134066.2吨。1876年,斯里兰卡茶叶崛起,开始向英国市场出口了第一批茶叶,数量仅仅为0.1吨。仅在23年后,就高达17190.7吨,接近中国出口英国的50%。1889年,印度茶叶在英国市场出口总量首次超过中国。仅仅14年后,到1900年(清光绪十二年),出口总量只有83722.3吨,只占到国际茶叶出口量的30%。到1928年后,中国对英国的出口总量只有3636.9吨了,在英国茶叶市场只占区区1.59%的份额。

由于战争、自然灾害、政治腐败、出口暴跌,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排外情绪日益高涨,随之带来外资出逃,行业破产,失业率暴涨,最后酿成了巨大的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清政府一步步走向衰落,最后倒台。但在这其中,最悲惨、最大的受害者还是普通大众,这个在下一篇,《清朝茶叶产业崩溃带来的灾难》中,再详细聊。

来源:南七道  我是南七道,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让他的人生充满了活力 ——记新昌茶人周焕忠的创业史

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新昌大佛龙井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新昌有很多茶农跳出新昌,到北京、上海、山东、河北、江苏、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开设大佛龙井专卖店。新昌茶界也众所周知,在西安有一位新昌人卖茶20多年了,茶生意做得很大,他叫周焕忠,是新昌镜岭镇建国村人。

今年2月底,我乘参加在咸阳召开的全国茶业经济年会之际,联系了这位新昌茶人。在西安机场他专程赶来接机,见面给我的印象,留着一个很时尚的发型,笑嘻嘻的一口新昌普通话音。他说2023年的新茶陆续开始上市,他已经开始忙碌到产茶区订购新茶,听说我们家乡有人要到咸阳开会,他昨天从茶区特意赶回来迎接我们。

在咸阳和西安的三天中,我们和周焕忠聊得比较多,他为人很憨厚耿直,也不太善于言谈,但聊起如何做茶叶生意他却是滔滔不绝。

因为太穷,他要闯天下

他说,他的家乡建国村,是原来的安山乡,是新昌最穷的一个山区乡。因为山的坡度大,土壤不适合种粮,有地也不能种粮。在计划经济年代,村里人全年靠吃国家返销粮生存,经济收入的来源靠山上的茶树采炒成几元一斤的珠茶谋生,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家家都是贫困户。那个年代村里的强劳力,基本上都跑到江西修路挣点辛苦钱,养家糊口,维持生活。他们家兄弟多,也是过着能吃饱饭就感到很幸福的日子。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了脱贫,县里动员茶农开始茶叶品种“圆改扁”的结构调整,村里人炒龙井茶的人多起来了。周焕忠那年21岁,也在村里学习炒龙井,手艺学到了,但炒出来的卖出去也是个问题。开始他也和其他新昌卖茶的人一样,到杭州、上海、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去开店卖大佛龙井,这样二年的经历让他感觉到,都挤在这些省的大城市,面对同样的客户,你争我夺,生意很难做,必须另辟途径。他有了大胆的想法,到西北地区去看看,就这样他把西北的几个大城市走了个遍,考察的结果是西北人都喜欢喝茯茶、普洱茶和红茶,开茶店的也都是经销这些茶类。

周焕忠以他商人灵敏度嗅觉到,“喜欢喝茶的人肯定会喜欢上绿茶,也会喜欢上新昌的大佛龙井,因为我们家乡的龙井茶生长在高山,海拔较高,香气浓郁,滋味甘醇,只要喝过都会上瘾的”,周焕忠一脸自信的表情诉说着他初来西安市打开大佛龙井销路的经历。就这样,他和他老婆一起在西安租下了商铺,开设了“小周大佛龙井专卖店”,开始了他在西安的茶天下。

因为有苦,才能磨砺自我

我们常听人说:好茶总是先涩后香,人生总是苦中藏乐。先甜者,往往后苦,先苦者往往后甜。这些话,也真是周焕忠的人生写照。

周焕忠夫妻,虽然在西安租下了店铺,开张营业,但生意并非如周焕忠所想的那么顺利。在西安这块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首先要招揽顾客。老婆守店,周焕忠不分昼夜、马不停蹄的奔波在西北地区各大城市的茶市茶店,推销大佛龙井。周焕忠聊起这个过程时,他深有触动地说,头二年推销大佛龙井,人家都不知道大佛龙井,也不认可大佛龙井。加上他是一口带有浓浓新昌乡音的普通话,西北人都听不太懂,但看他一脸诚恳憨厚的样子,也都会留下他送的大佛龙井茶样,帮助他推销大佛龙井。创业的开始是艰难的,在外奔波,饿了,面包就着矿泉水充饥,累了,就在来回的客车上打个盹。在周焕忠推销大佛龙井的过程中,也让他更进一步了解了西北人对茶的各种喜好和消费水准。他就根据西北人的特点和偏好,购销适销对路的大佛龙井和其他茶类。就这样,周焕忠不惧艰难不怕困苦,在西安慢慢打开了销路。他说,头二年,虽然艰辛,但并没有亏损,这让他信心倍增。

聊到这里,周焕忠告诉我们,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人生如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一定会苦一阵子。所以,苦不是坏事,是考验是磨砺,更是完善和丰满自己的一个必须的过程。

也是这艰辛的磨砺,让他摸索出了经销茶叶的经验:要赢得客户,除了诚信是本以外,关键还是要有受市场欢迎的好品质的茶类品种。当我们问起,我们到你的店铺,看你不但只是做大佛龙井,也在经销其他茶类。周焕忠笑着告诉我们,这也是我在西安创业过程中的一个挑战和磨砺。刚到西安经销茶叶,我只经销大佛龙井茶。龙井茶是绿茶也慢慢被西北人接受,但绿茶的季节性太强,上半年忙碌后下半年就呈现了淡季,我是在西安的大城市开设茶叶批发销售,在销区,经销单一的龙井绿茶,生存不成问题,但要吸引更多的客户,让客户到他的店铺购进龙井茶的同时也能购销到他们需要的茶类,给他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减少他们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扩大我的客户群体,才能使我的生意越做越大。

“我来自大佛龙井茶的主产区”,周焕忠接着告诉我们,在他出外做生意前也掌握了龙井茶的一些基本知识,但对普洱茶、白茶、红茶和陕西茯茶却是缺乏了解,几乎一窍不通。周焕忠笑着说:但我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不懂没关系,“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句话是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教导我们的,我跑普洱茶产区拜师学习普洱茶的工艺、到白茶产区了解白茶的特点、到四川、到湖南、到福建、到贵州等产茶区学习不同茶类的知识和技能。一年之中没给自己一点空闲,一年四季都奔波在不同的产茶区。

2017年-2022年,周焕忠在西安市又开设了2家连锁直营店,也连续在陕西、福建、云南开设了3家经销茶叶的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周焕忠的年茶叶经销额已近四千万元。他不但是在西北市场经销大佛龙井量最大的经销商,也是在西安茶叶市场经销量最多的茶商之一。

2023年5月,“小周茶叶品牌集合部”与“新昌县群星茶业有限公司”牵手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小周茶叶经销公司”的连锁店,开设“百鸟峥茗”牌大佛龙井销售专柜,开始迈出了大佛龙井企业品牌的营销模式,对提升大佛龙井品牌的标准化以及品牌价值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因为要赢 必须抱团创新

生活就是这样,由于热爱工作,就能忍受寂寞。生命就是这样,由于自我锤炼,就能跨越枯燥。人生就是这样,由于打动自己,就能全情付出。

周焕忠闯天下的经历,让他懂得了,要做成一件事,不但要用心去做,更要用情去付出,才能达到你想要的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他的生意做大了,但面对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如何才能稳定发展,尤其2020年至2022年三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消费市场,茶叶市场经销量受到冲击。周焕忠开始思考他的营销方式,夫妻开店,能过上一般较宽松的日子,但不能走得更稳更远。招聘员工一起做,但现代人都有个通病,焦虑感。尤其进入社会后的年青一代。为了个人的得与失,更多的源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难以实现而焦虑。周焕忠说,现代的年青人追求的利益更直接更讲实惠。为此,周焕忠决定改变原来的雇佣关系,创新经销模式,让来他公司工作的员工都拥有经销股份,除了固定的工资和销售提成工资以外,让他们投资一定的资金,把公司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让他们不但有稳定的收入,也让他们享受经销的红利。

这个新的经销模式实施后,周焕忠的公司明显提升了业绩,员工由原来的被动打工到主动出力创业绩,从求稳收入到创绩增收的努力工作。在疫情冲击下的茶叶市场,周焕忠的公司不但没有下降茶叶的销售业绩,反而逆势而上创出佳绩。用周焕忠的话来说,要想多赢,必须抱团,要想稳赢,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创新营销手段,共赢是现代营销的趋势和方向。

周焕忠在西安经销茶叶已经整整的20多年了,他也由青年迈入了中年,儿子在西安生也在西安成长,现在在加拿大求学。聊到这里,周焕忠深有感触的说,他吃过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苦中有乐,苦中有情,苦中有甜!这个乐,是他创业虽苦,但苦结成了果,是茶让他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这个情,是他人在异乡,虽在陌生的城市,但是“茶”为他和陌生人之间搭起了一座友情的桥梁。无论是否相识,在饮茶的“推杯换盏”间都能结下情谊。高朋满座茶香四溢,情谊跃然于茶杯中,喝茶交友远比酒肉朋友来的真诚;这个甜,是他有一位贤惠美丽善良的老婆,老婆是他家乡临县临村的一位姑娘,当年嫁给他没有嫌弃他家的贫穷,他要到西北创业,她不但鼎力支持,还毅然相伴在异乡与他一起吃苦一起创业,从没有半句怨言和丝毫牢骚,周焕忠很知足也很幸福!

是茶,练就了他过人的机智和敏感;是茶,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是茶,让他的人生充满了活力!

(作 者:陈 霞)

来源:中国大佛龙井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崩盘时代已经到来?

前言:过去的2020年,可能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艰难的一年,疫情引起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让世界秩序陷入恐慌之中。中国强大的防控执行力使得本国经济成为了本年度唯一一个正增长的经济体,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措手不及的疫情还是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论经济体量并不起眼却涉及千万户、数亿人的茶行业,从年初的悲观、到年中的奋起、再到年末的收官总算熬过去了。这一年风云变幻让这个产业学到了很多东西,从直播带货的崛起、从源头劳动力短缺的觉醒、从日常茶饮进入大健康概念的觉悟,势必让2020年成为了本世纪中叶前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正文:

如果将茶产业编成一本故事会,普洱茶无疑是这本故事会里面的内容主角。任何业界特大年度事件,几乎都来自与普洱茶相关的领域。

记得从2018年开始,普洱茶即将崩盘的传言一直不断,从那一年的“今冬明春普洱茶即将崩盘”到现在已熬过了两个今冬明春,第三个今冬明春已经开始,然这种声音依然不绝于市。

普洱茶即将崩盘时代真的已经到来了吗?

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过去的13年,对于普洱茶发展史来说属于里程碑式的13年,从那个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普洱茶崩盘元年,公元2007年开始。

2007年普洱茶市场突然“崩盘”,让圈子内刚刚将信将疑认可越陈越值钱的理论一夜之间“崩塌',让当初收购价值千百万的”圆饼饼“瞬间贬值为来不及抛售的”烫手废品“,全民幸灾乐祸,“能喝的古董”理论成为笑柄,普洱茶流通陷入重大信任危机。

2008年开始慢慢复苏,诞生了一些普洱茶门户网站,茶叶网络传播时代从那个时候开始兴起。

2009年各种目前已知的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普洱茶品牌市场从此开始群雄逐鹿的时代;

2010年前期大量品质鱼龙混杂的“崩盘”茶流入电商市场,让市场流露出了对品牌的不信任;

2011年普洱茶进入电商爆发期,传统加线上的销售模式从此拉开;

2012年普洱茶市场发展稳定,古树茶崭露头角,得到了许多的消费者的喜爱,市场的占比率也在快速增长。并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普洱茶电商巨头,席卷了普洱茶市场,特别是古树茶市场。

2013年炒作之风又开始复苏,名山茶开始疯狂,春茶的收购价格个别产区上涨达到120%,名山头茶的兴起让许多茶农一夜暴富,各路茶商、茶贩涌向茶区,虔诚的茶人们开始每年朝觐普洱茶知名山头。

2014年又是普洱茶市场由盛而衰,市场开始受冷、价格下跌,订单持续减少、销量大幅度的缩水。但和2007年有所不同,这次的普洱茶市场虽然低迷但是并没有彻底崩盘。

2015年市场继续低迷,流通不景气,那一年熟茶开始走红。

2016年以柑普洱茶(大红柑、小青柑)为代表的新饮品的突然兴起,让普洱熟茶的市场激情达到三年来的最高点,开始了”熟茶会成为普洱茶未来发展方向和出路”的论调。

2017年名山头茶毛料价格继续疯长,天价茶开始涌现。

2018年新游资进入、明星进入,名山头茶价格继续疯长,天价茶一茬接一茬。

2019年普洱茶依旧是茶界各大茶类领军“人物”,无论是关注度、曝光率都远远领先于其他茶类,还有那遍布角角落落的“古树茶”和“名山头茶”。

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茶行业进入悲观状态,3月底,大益“千羽孔雀”炒作爆雷,东莞60余位参与炒作的“下家”被卷走资金高达上亿元。上半年各大茶博会取消,除了网络直播红火外终端流通陷入低迷;下半年国内疫情缓和,茶博会放开,普洱茶依旧是主角,假象的繁荣之下依旧暗藏危机......

有人说普洱茶市场依旧会红火,有人说普洱茶市场快要崩盘了。光凭你所能目及的范围而判断全局是不科学的,本文带你剖析可以影响整个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两块市场,力求全面、客观、前瞻的正视和反思这个业内谁都关心的产业。

1、中心聚集市场现状

提及普洱茶,不得不先说东莞市场存量,坊间的说法是一个东莞的存量普洱茶达45万吨,够全国人民喝上几年。据业内人士分析,东莞的藏茶分为两种,一种是精品,量少,收藏不怕,有增值空间;一种是“垃圾茶”,体量巨大,受收藏风积累的副产品,不用说增值,市场形势一旦不好连保值都难,只有不断地靠故事、概念倾销。

第二就是芳村茶叶市场,这个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普洱茶类最大的批发中心,但凡有点知名度的普洱茶企业总部或旗舰店都会在此安营扎寨,这些年来普洱茶一直占整个芳村茶叶批发市场交易额70%以上。

趁参加广州茶博会的间隙走访了一次芳村市场,作为茶行业风向标的典范茶叶市场,除了很多在张罗着今年最流行的陈皮进行打包、晾晒外,整个市场还是显得有些静寂。

找了在市场经营了十多年的NN,她带我在市场走了一圈,跟我讲了这几年来芳村市场关于普洱茶的变化起伏。

“这几年生意不景气,“花钱如流水,赚钱如抓鬼”,芳村这几年除了传统的茶叶批发零售外,最热门的还是”炒茶“,炒卖各种中期茶和”金融茶“。我基本以收卖中期茶为主,茶叶总还是要消费为正道嘛。金融茶偶尔也碰一下,都在这个市场里混不碰一下也说不过去。

喏,我这里还有一箱大益春秋,放了很久了,也没动过它,“炒茶”的人是不喝这些茶的,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这些茶是什么味道,也从来没打开过纸箱,因为你要整件转手的话纸箱不能有破损,如果有那就就要减价”

“那如果你买了别人的茶,而里面会不会是别的茶呢?”我说。

“一般不会,交易的基本都相互认识,但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人在纸箱上开口子验茶时发现里面竟然不是他买的那款茶......”

“你看,那边是古桥市场,里面的商铺几乎家家都”炒茶"。我们在市场走了一圈,各种茶叶交易平台和行情网随处可见。市场很萧条,但这些店铺里面似乎还是三五成群在交流着什么,看得出来,这些人都很年轻,且像证券市场那些操盘手一样都很精明能干。

我随着NN转到市场内最大的交易平台——东和。

我以想收藏大批金融茶的名义与一位客户经理展开了交流。他说如果我想要茶,他们平台会发布信息接收卖家的茶品,经过他们的检验给出一个价格,对方认可东和就付款给

凭着大屏幕上的实时价格指数以及工作人员井井有条的检验流程,让人感觉似乎这个平台非常可靠。

“你们只做(炒)大益茶吗?”我不好意思用“炒”字,虽然我很想用“炒”字表达。

“是的,也只有大益茶好做”。

“你们会不会暗中操控价格指数呢?”我问道。

“不会,不像股市有开盘收盘时间,金融茶价格指数24小时不停歇地在变动......”

NN为我讲解了“炒茶”的基本流程:但凡大益金融茶有一款新茶(金融茶)要出来,信息已经满天飞,最先能拿到配额和知道底价的只有大益的经销商。比如经销商A们可以拿到了10件新茶的配额,假设每件拿货价在10000元,A们开始向外发布信息(当然会高于拿货价),B们根据以往的经验估计可以涨到20000,于是在高于10000的价格把A们的10件货全部吃下来,而A们也会根据经验及市场状况先放一部分投石问路,留一部分待涨了再出手;经过市场的捂盘发酵,大家认为此款茶可能会涨到30000,于是C们在高于20000的价格吃下B们手中的茶再捂盘,市场经过C们的炒作,价位再次升到了50000,然后再等着D们的接盘......

事情还没这么简单,因为此时这款茶叶还没出来,大家都是在凭空炒作,这时A们觉得当初给B们的15000亏了,于是找到B们以18000的价格回购,B们觉得可以就凭空赚了3000一件,B们觉得不行就继续捂盘,等待更高价,C们、D们也依法炮制,捂盘待涨。中间有一些A、B、C、D们陆续接到下家的追单,于是先接单(拿钱)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找货(比如找外省大益茶代理拿货或通过网络手段在官方预售时抢茶,类似于春节抢票)......

最后,这款茶叶上市了,交割的时候到了,考验炒作各方诚信的时间也到了。很多人接单多无法交割而根据契约精神赔钱,个别人拿着接单的钱跑路了,再过一段时间此款茶的整体价格下滑或腰斩了,这时手上高价买回来的茶就亏大发了。有资本的继续捂茶等待下一波行情,那些借钱炒作或流动资金断粮的只有拿到第三方(如东和)挂牌抛售......

以上是1.0版本的割散户韭菜(C端)的套路;现在2.0版本的已经上升到机构(炒作平台A端)对基金(各种游资、抑或洗钱B端),A跟B之间炒作抬价,吸引更多的B端和C端进场,最终会有一些B端和C端成为接盘侠。2.0版本的好处是B端炒亏了不会闹上吊喝药跑路,大家都是有钱人,大家都是明白人,愿赌服输、故意来输,都是输得起的VIP,当然C端韭菜们依旧乐此不疲的跟着下个注。

(也许大家看得有点绕,但在炒作者看来完全没有将他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交易场景展现出来)

“待回落到一定程度,到市场认可,觉得价格跟价值对等的时候,自然又会开始慢慢的收集这些跌下来的筹码,通过时间换空间等品质好的茶再慢慢涨起来。”NN说。

2、云南一线市场现状

版纳倚邦茶友X:

就我个人而言今年销售量少了三分之一(其中包括知根知底的朋友和家人都差不多是这个数)。就了解的销售现状都偏向了网红网络直播带货(这里最实质情况就是以次充好,价格上涨率百分之一百以上。我随便帮朋友找了一批次茶找了一个三线演员网红做直播,20块买进120块卖出,成交量是12000片,我看的心惊肉跳,不敢再给他找货)实体店除了喝茶以外几乎都是回头客和非常熟悉朋友偶尔会成交一点点。

我们这种一线茶山人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没有变化。

价格上就我了解和成交额来说5月10日之前还是有百分之二十的上涨,后期的和去年相比就降低了很多,春夏秋三季都达到了下降百分之二十。

我感觉明年也不翻不了盘。然后觉得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除了疫情以外其中最重要两点:一是今年受旱灾,春茶发的晚发的少,二是收购的人明显少了。

临沧冰岛茶友D:

很多人都说今年茶难卖,其实难卖的是那些混淆概念,不老实做茶的人。随着市场越来越透明,这样的人做茶只会越来越难。做真货的今年基本也没剩。当然“冰岛老寨”(假货)也有卖不完的,那些真的是他们活该。

茶叶价格的话基本和去年持平,有少数的村寨有上下起伏这属于正常的市场现象。

今年最明显的是冰岛老寨的古树。去年广场边的我们的树能卖19000一公斤新叶,今年的话12000左右卖。因为疫情老板不来,委托人来,总得给别人让点赚头不是。

明年市场的话我认为稳中有降。信息越来越透明,一些鼓吹出来的小众山头我看会降。但是一线山头政府玩了招公信平台公布认证信息,如果能在茶季前弄好,一线山头真货的话价格会上浮,大众货的话依旧持平吧。

现在我们这边政府对于普洱茶的话是两条腿走路。一线名山直接进行认证,哪个厂在哪个山头有多少地,产多少茶,都要公示得清清楚楚。以后看真假直接看政府网站就知道。大众茶的话,强化管理,严格把控,对产茶大村都在逐步进行有机认证。

以前的话是外来资本操纵,很多普洱茶的涨都是庄家想涨,现在的政府牵头抓的话,很难再有那么大的变动了,毕竟一县一业的政治任务可不是闹着玩的。当然如果疫情影响严重的话,经济不景气,不降价就见鬼了!但是名山的保值率相对较高,因为产量少,还有就是能拿一线名山当口粮这些人,疫情对他们来说是有影响,但是很少会说茶都喝不起。

最恼火的就是中端茶,因为喝中端茶的人群对于抵御风险的能力确实不如那些大老板。

总而言之一句话,做真的茶叶都是固定有茶客拿货,拿了就没了,毕竟每年量不大。天天叫着茶不好卖,卖不完,这名山那古树的,这样的人有几个是真正有基地?自己去做茶的?

以后叫茶叶难卖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信息越来越透明,交通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的人开茶山。喝了真货的人越来越多,卖假货的能好卖么?

易武茶友H:

易武茶区今年的头春茶,雨前(4月26日前)的因为大旱而产量大减,所以小树也好古树也好,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价格比往年来说干毛茶上涨了50-100每公斤。四月二十六日后,雨水大量到来,也伴随着茶叶大量发芽(算是头波的,因干旱没发出芽的那部分吧)而产量大增。然而一则是受雨水影响茶质水味重了,再则虽是属于春茶头波的,但因旱情影响头春茶发芽推迟,部分茶商认为是错过了节气,所以不再入眼。

以今年易武茶区的情况看来,名山寨头的雨前头春茶依然紧俏,来易武做茶的茶商越来越追求高品质好茶。雨后的大量上市那批,我这来说是不愁卖,有大厂子收着大货,还收集了亲戚朋友家的存货。但寨子的大环境来说是不好的,滞销的,有的甚至到秋茶时才卖出。相反今年秋茶因产量非常少,易武山头乔木、小树和古树的价格也是比去年上涨了大约50-80每公斤左右(台地茶没涨),故而秋茶也是供不应求的。

今年我的情况还算好,比去年的销量大了些,但也受大经济环境影响,收茶款难了些,有的是推迟,有的是分批付,挤牙膏似的。客户群体原来的基本没变化,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我预计明年出货会更多些。

熟普感觉这两年来用好料发酵的情况多了。在易武茶区,像我这样的都用易武乔木头春料发了一吨多。

临沧云县茶友W:

今年鲜叶价格前期比往年低,后期有的地方达到了往年的水平,有的地方依旧没有达到往年的价位,大多初制所春茶销售情况还行,夏秋茶很多人有库存,今年外地客商、游客来的少,销量整体下滑,客户下单不多,多数客户手中有存茶,前部分在省外开店的人在清库存,准备转行,初制所也有关停的。

据我了解,勐海的小茶厂关了好多,客户新入手的很少,明年茶市应该和经济一样下行,未来几年要看经济发展的情况。普洱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库存太多,东莞市的存茶无法消化,云南各茶厂、茶商也有大量的库存,未来的卖点是大家都能喝得起的口粮茶,老茶只有部分消费者,消化太慢,存茶的人有的已经心虚了。普洱茶产量太大,未来的路会很难走,现在还在运行的茶厂,想转手的人很多,云县、双江、凤庆、勐海都一样,差不多,很多厂欠原料款很多。这是很多人都是亲口对我说的,很多的高价茶现在遇不到有钱人,出不了手。

本地政府不作为,没有鲜叶市场,名山头混乱,作假,市场上的名山茶几乎全是假的,很多大厂的名山茶也是拼配,市场上的茶叶没有标准,乱起名号,乱出批号,乱炒概念,乱引导消费者,误导收藏,云南省应该象福鼎白茶一样,有一套标准体系执行,不然的话,最终市场崩盘,其害无穷。

普洱产区茶友P:

我这边本来走批发的,零售少,普洱茶整体来说未来的趋势还是好的,感觉还是有前景,不会停滞不前。价格么我觉得人工成本就是个上升情况,茶叶也涨的!好的山头还是有涨呀,我认识好多人其实今年销量比往年大,可能也和大环境有关,投资理财收益减少,或整个投资环境不好,有些人转向存茶。

我家本来只做小山头,感觉无农药的,货真价实的小山头茶还是可以的,本身价格不贵。说不好做人要么以前卖太贵,现在利润少了不好做;要么茶本身品质不太好,大浪淘沙,一年比一年难做,也不全是因为大环境。很多心黑的人确实不好做了,现在网络销售遍及任何一个山头,茶农都在直销是吧,人家一对比就发现以前买的价格太贵。

任何茶都存在大把以次充好的现象对吧,不光普洱,我相信普洱茶整个行业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现在也懂农药用不得,以后信息越来越透明,慢慢会更好。

昆明康乐茶城资深茶人L:

今年普洱茶的销售情况还是比较惨的,据我所知山上很多茶农茶都没卖出去,其实今天的量比较少,特别是春茶,但是就这样的情况下,而且还有很多库存,不止是山上源头的,还有各个流通环节也是。

这个流通环节啊,你看两头热,一是像大益金融茶这样的简直疯了,包括中茶这些,那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啊,这个你应该清楚我就不多说了;第二就是真正的消费还是有的,这个是比较火的,如我们自己的品牌,其实比去年应该还要好一些。

但是不好的就是今年很多这种做流通的,做这种市场品牌的都不景气,而且很多,我了解了一下都比较惨,像我们康乐一些店都没开张,或者说今年营业额都不如去年一个月。

我估计啊,明年会更惨,比今年还惨,第一是疫情原因,第二是经济确实还在下行,能喝100块钱的就不喝200块钱对吧。但天价茶或者奢侈品仍在增长,那没办法,有钱人越来越多了,这种大萧条时期就是财富的再次集中嘛!

我觉得后面会更惨,但是像2007年那种普洱茶崩盘不太可能出现了,毕竟现在市场会比以前理性,只会出现曲线的上升跟下降,不会出现崩。

丽江知名茶人、某普洱茶品牌创始人J:

今年的普洱茶销售整体是下滑的,除了个别的品牌会好一点,大多数品牌厂商日子会难过。总体比去年差,感觉一年不如一年,价格有些在维持,有些已经在降价了。不管是冰岛、老班章、昔归,山头茶原产地毛茶价格总体比往年缩水20-30%。即便是遇上天干旱减产,也挡不住价格下跌的行情。预计明后年还会更难,能撑得过去的茶商,得看底子。包括资金、渠道、产品品质与性价比、品牌影响力等。

茶博会越热闹,说明市场的潜在危机越危险。大家都寄望茶博会招商,多卖点茶好周转一下。今年的现金流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头号问题。

再说藏茶,东莞的藏茶,分两种,一种是精品,不怕;一种是垃圾茶,存一百年也无用。两种藏茶以垃圾茶体量更大,这对市场是相当不利的。

我认为普洱茶未来的发展更多要着眼于熟茶的推广,熟茶才是普洱茶产业的核心与未来。小青柑、碎银子消耗了近十年来大量的垃圾熟茶库存,接下来的十年,好熟茶会很多。勐海这里,我喝过最好的碎银子出厂价也就一百多一公斤,低的30-50一公斤,怎么会好。

今年客户群体有些发生变化,老茶客该收藏的也收得差不多了,八零后、九零后群体开始喝普洱茶、藏普洱茶。

——以上只是市场的一个缩影,虽不能代表当下普洱茶产业的全部众生相,但也不就不离十。

总 结 分 析

普洱茶消费群体很杂,从9.9 包邮的到99万一公斤的都有。

总体来说,普洱茶消费存在几种形式:

一是只要价格实惠只要是普洱茶就好(当然最好还是古树、山头茶);

二是忠实品牌茶消费群体 ;

三是高端山头茶玩家;

四是金融茶炒作圈子。

1、历经茶圈多年,我总结出了一句话:但凡天下喝茶者又不懂茶者十有八九。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总能带给人们惊喜。满大街的古树茶、山头茶;充满传奇色彩和大师影子的故事茶都是针对这十有八九的群体,因为普洱茶能够为他们带来“价廉名优”的惊喜。市场流行啥茶就跟啥茶,谁手上没有一堆各类“古树、山头”茶,云南几百万亩台地茶叶靠谁消费?正是靠的他们!也成就了9.9包邮的老班章们。

2、普洱茶品牌爆发不过十余年间,相信每个做品牌时的初心都是想做这世间最好的茶叶,随着这些品牌不断的成长,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客户群体。只是当有些品牌膨胀时品质走了下坡路,那些拥趸也会跳槽到别的品牌。如果说品牌是营盘,那这群消费者就是兵,哪个营盘好,这些兵就会投靠谁,所以这些年也是品牌大浪淘沙的时代,而决定他们命运的还是那帮“兵”。

3、身边总有些群体,酒要喝20年以上窖藏的、羽绒服要穿The North Face的、表要戴Rolex的、普洱茶要喝高端山头古树的.......这些主是真有钱,但不全是人傻钱多的那种,世间稀罕物他们都会去猎奇。他们一般会亲自赴茶山找茶,遇见中意的全部拿下。对他们来说天价茶(天价茶只是穷人对它的称谓)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虚荣高贵身份的符号。秉着物以稀为贵的黄金定律,云南这点古树茶资源对于这个群体无疑是僧多粥少,而正是这些人对于抬高古树茶、名山头茶的价格,以及古树茶、名山头造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有人说茅台肯定不是白酒中最好的,大益也绝对不是普洱茶中最好的,但两者都是业界标杆,标杆就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品牌价值普遍大于实际商品价值。既然茅台可以炒作,大益茶为什么不能?(将大益茶比肩国酒茅台者,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为啥不跟黄金比呢)

我记得农夫山泉的钟睒睒曾经说过一句话:“企业不炒作,就是木乃伊。但只有技术创新才能竞争,没有技术的营销只会死的更快。”将这句话送给大益,无异是先递了大益一颗糖然后再给了一记耳光(没办法,大益是标杆啊,我只能拿它对号入座)。

中国人生性好赌,而芳村好比就是一个赌场,里面的人大都是赌徒,如同澳门葡京赌场,里面有庄家,有赌徒、有洗码的。所谓赌徒心理就是赢了钱不怕多、输了钱想翻本。在暴利面前,人往往都会失去理性的判断。

大益是个双面人,它既将普洱茶做成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商品(常规茶),这是正面;也做成一个家喻户晓的赌具(金融茶),这是反面。不同于葡京的博彩业,芳村普洱茶炒作最多只能属于打着政策擦边球的民间赌博,这里只有押涨还是押跌,押对还是押错。这里茶叶已经脱离了农产品的价值,就像2020年11月15日预售的“沧海”(大益的一款金融茶)23800/提,大益茶官方对这个茶的介绍是:精选普洱茶核心产区高海拔优质晒青毛茶为主要原料,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益茶制作技艺”精心研制而成。产品饼形端正,松紧适度,条索肥硕,芽叶清晰乌润显毫。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高扬,烟香、陈香显著,带蜜香;滋味浓酽饱满,富有层次感,汤感厚实沉稳,苦涩协调,甜润舒爽,茶汤含香盈于齿间,回味悠长。

没看出来这款4760元/饼(一提5饼)的沧海茶具体产地?茶味道到底如何我没喝过没有发言权(当然金融茶是不需要具体产地和味道的,反正大家都不拆封,拆了就跌价了)。人们看到的是去年的沧海已经涨到50000元/提了,这就够了。管TM茶好茶坏,只要茶能涨价,有人接盘就行了......

显然,行政性遏制金融运作还没有涉及到金融茶炒作这一领域的头上,原因是相比于其他金融运作其体量和危害还是太小(不要说跟蚂蚁比,就是普通一点的平台体量都比金融茶的盘子要大)。我想只有其他诱因出现并产生社会性危害时,政府才会干预,比如金融茶交易中产生诈骗、洗钱而引发的高关注度群体性刑事案件。听市场内的人说那些因金融茶引发的纠纷案件年年都有,但在当地执法部门手上就了了.......(虽然金融茶在普洱茶中的所占份额并不是很大,但社会不良影响极大,所以本文着墨较多)

结语

经过20余年间的发展与积淀,普洱茶已经在广大消费者中布下了忠实的种子,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结下了坚实的果子。不比2007年,现在的普洱茶已经在广大消费者群体中深深扎根,成了不可缺少的茶品。

虽然当下普洱茶市场的确存在无序扩张、鱼龙混杂的现象,加上经济下行等客观原因造成普洱茶产业不够景气、市场萎缩等现状(也是整个茶叶消费市场的现状),再加上这几年游资进入产生的泡沫在陆续破灭,理性消费观逐步呈现,市场进入优胜劣汰的大洗牌时代。

但,崩盘似乎不大可能。

未来,茶行业也依旧会在全球经济的大熔炉中起起落落,我们身处这个时代唯一要做的只有正视自己、正视产业、正视世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