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杨州茶叶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杨州仪征“头茶”上市价逾千!

昨天,《扬州发布》记者了解到,仪征部分茶田比预期提早开采,扬州绿杨春春茶少量上市。作为最金贵的明前茶,每斤价格为1300-1800元不等。据了解,近两年,不少茶农、茶企直播带动了部分绿杨春茶的销售,而今年直播则直接带动了本土茶农主动送鲜叶上门。

每斤价格1300-1800元

扬州绿杨春“头采茶”少量上市

“2023年首批手工绿杨春茶少量供货。”在兰苑农贸市场北门,以做美食出名的张先军告诉记者,“今天,我刚刚卖出一斤绿杨春新茶,是我合作多年的仪征陶园茗茶厂生产的,购买者是我的一个熟客,现在是绿杨春新茶的尝鲜季,他每年都会买点尝鲜。”

在京华城RMALL三楼的茶源茶叶店,店主费远香告诉记者,3月12日开始,她的父母就在朋友的茶园拿了鲜叶回来制作新茶,“现在的新茶上市量非常少,我们的鲜叶来自仪征谢集真夏云村,因为地势好,品种是龙井43号,因此开采相对较早,目前每天产量也就是4斤-8斤干茶。”

仪征市仪农联茶叶专业合作社,由扬州大自然茶业、扬州聚源春茶叶、仪征捺山茶叶试验场、仪征白沙玉叶茶叶4家合作成立,3月15日也开始采茶。“昨天,我们在仪征捺山的茶园基地由30人同时开采,半天采了51斤鲜叶,制作了13斤绿杨春茶。”扬州大自然茶业主理人张春告诉记者,“这是绿杨春的头采茶,也是第一批绿杨春明前茶。”

记者走访扬州茶叶市场了解到,扬州绿杨春春茶目前仍处于少量上市阶段,制作工艺有手工制茶和机器制茶两种,每斤价格为1300-1800元不等。

初步形成集聚效应

直播带动本土茶农主动送鲜叶上门

“只要开始开采,我就开始直播。”费远香老家在仪征捺山,是家里的“茶三代”。3年多前,她就在京华城RMALL三楼开了一家茶叶店,想要帮父母的仪征市月塘镇茶源绿茶厂销售茶叶,“没想到很快就遇到了疫情,当时商场没人,我跟邻居小家碧玉的老板娘看到隔壁三个姑娘通过拍摄短视频把同一款服装卖出几百件,深受启发,就开始尝试互相拍摄视频在抖音发布,逐渐开始尝试直播。”

费远香告诉记者,由于她做绿杨春茶叶直播都在茶田里,并且主要做的是绿杨春茶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去年,由我父母制作的绿杨春茶有一半通过直播引流销售出去,并且,有不少客人是年轻人。今年,我开始直播时,首先关注我的不是茶客,而是仪征当地的茶农,他们通过后台私信我,把他们采的鲜叶送给我们制茶,这才有了绿杨春头采茶的鲜叶来源,让新茶开始上市。”

“昨天,我们做了8斤多头采茶,不过,最近气温下降,芽头冒得慢,后期产量还要看天气情况。目前看来,今年茶叶匀整,品质还不错。”费远香告诉记者,“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仪征是扬州绿杨春茶的主力产区之一,作为仪征人,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扬州绿杨春茶。”

业内人士

预计绿杨春春茶大量上市要到月底

“让扬州绿杨春茶上直播,为家乡的绿杨春茶代言,是目前不少茶叶行业从业者在尝试做的事情。”扬州市绿杨春茶叶协会会长潘斌告诉记者,促进扬州绿杨春茶产业的发展是扬州茶人共同的目标。

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与往年一样,现在是浙江龙井茶大量上市的时间,不少本土茶叶店都忙着外出收新茶。“今年,仪征绿杨春茶的开采节在3月28日,目前各家茶园处于少量开采阶段,他们采摘的茶树大多是早熟品种,根据本地茶田情况,大批量开采预计要到3月24日前后。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还是天气,平均气温在15℃以上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这也意味着扬州绿杨春春茶的大量上市要到月底。”

据了解,扬州绿杨春作为本土茶叶,主要分为明前茶、明后茶和雨前茶,通常在清明节前开采称为“明前茶”,但绿杨春大量采摘的时间通常是在清明节后,称为“明后茶”,谷雨之前采摘的称为“雨前茶”。

来源:真州府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香里说丰年 ——巴东溪丘湾乡春夏茶采摘管护一线见闻

“今年收购鲜叶13万斤,加工干茶3万余斤,线下门店抢购忙,线上商城销售旺,茶叶销往广州、武汉等大城市。”8月25日,夏茶采摘接近尾声,郑远训打开账本,盘算2023年茶叶收成,笑容满面。

郑远训是一名退役军人,走出军营,他返乡扎根革命老区巴东县溪丘湾乡,从组建乡农建队、创建公有制铧厂垭茶场,再到创业成立巴东远训茶叶公司,4000亩茶园是他建功的“新阵地”。

天池岭村茶农冯家杰晒出两张照片:第一张是2016年,他背后的茶园杂草丛生、茶苗稀疏;第二张是2020年,他站在茶园中,茶树健壮、茶叶嫩绿。冯家杰感叹:“兵哥”是我们茶农的“靠山”。

冯家杰口中的“兵哥”就是郑远训。溪丘湾乡历来属于劳务输出大乡镇,同时又是产茶大乡镇,劳动力向外转移导致茶叶管护用工短缺,茶产业发展乏力,郑远训一直在寻求破茧之法。

“茶农只负责腾田种茶,由公司包技术服务、包鲜叶收购,帮忙操心茶园外的事儿。”郑远训很快萌生“托管”一词,摸索出茶园托管新模式,将天池岭村、白湾村1500余亩茶园纳入托管范围,由公司统一采购配送农资、统一农技指导、统一收购鲜叶。

李明安长年在外务工,今年回乡守着10余亩茶园,春夏茶叶采摘忙活半年,收入不比打工差。“外出挣钱没耽误,家里茶园也没荒,托管帮了大忙。”李明安说。

郑远训算了一笔账,公司托管365天在线,春夏组织茶叶采收,秋冬指导茶园管护,茶农安心采茶挣钱,托管将用工协调、精细管理、销售跑腿等包干揽尽,鲜叶收购上门服务,且高于市场价,茶业效益提升20%。

在茶园托管模式下,溪丘湾乡茶企和茶农共结利益共同体、捆绑产业链,开启一场茶企带头干、茶农跟着闯的双向奔赴。数据显示,今年溪丘湾乡春茶加工干茶50吨,夏秋茶加工干茶96.2吨,实现茶叶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丰收,在希望的茶园里。刚从茶叶加工车间下线的王文祚,背上割草机在茶园忙个不停。2006年,已在外闯荡10余年的王文祚做了个大胆决定:回乡承包村里的老茶园。“杂树比茶树高、野草比茶树多,看你能种出啥名堂!”在一阵质疑声中,王文祚偏向茶山行。

王文祚心里也清楚,将军岭这片建于1960年的老茶场,面积100余亩,在时代变迁、管理无序中,早已变成荒山。他唯一的底气就是在茶场当过两年技术员,有炒茶、管护的技术底子。

开弓没有回头箭。王文祚一扎进老茶园就是三年,累垮了钢铁身躯,换来了老茶园的复活。从支起一口铁锅炒茶,到修建20平方米小作坊,再到建设600平方米标准车间、添置进口精揉机和引进绿茶、红茶生产线,王文祚用奋斗印证了以“茶”为桥的正确创业抉择。

目前,王文祚购置的10台采茶机在茶园上线,采茶效率大幅提高,他正在茶叶机采推广上下功夫、做文章,破解采茶季“用工荒”问题。

进入初秋,茶乡溪丘一派“丰”景,有“管护先锋”郑远训、“茶山愚公”王文祚在茶叶基地精耕细作,用足种管“绣花功夫”,还有茶业创业者杨州转向线上,在茶园直播带货,将网络流量转化为茶叶销量,让好茶触“网”飞出深山。

为让茶叶变致富“金叶”,溪丘湾乡党委、政府和乡农业部门立足茶叶主导产业,厚植自然环境、优化营商环境,适时组织茶叶种管技术培训,主动对接茶企,开展消费帮扶,打通茶叶销售渠道,力促茶业增值、茶企增效、茶农增收。

“春夏茶采摘季圆满收官,我们将依托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载体,立足茶园秋冬管护主题,组织党员干部将特色实践延伸到茶园,农技人员把技术课堂开到基地,用专业指导、精准服务提高管护质量,让明年茶园丰收在望。”乡党委书记曾凡刚说。

来源:恩施日报,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王梅芳 杨佳鑫 曹鸿燕,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文化与佛教

  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茶叶是僧人坐禅修行不可缺少的饮料,两者密切相关。佛教僧徒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又说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它有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传播茶文化,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立下不世之功。

  1、佛教的兴盛与饮茶的传播

  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人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时,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术,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而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园通,能与其它传统文化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得到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接起来了。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高度。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在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教、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说由此产生。

  唐代轰动一时禅宗公案“赵州吃茶去”,正是”“茶禅一味”的表现。《五灯会元》卷四详细地记叙了此事,说河北赵州(赵县)有一柏林禅寺,寺中有一高僧叫从念禅师,人称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赵州又说:“吃茶去!”后院主问:“为什么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招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便说:“吃茶去”。赵州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回答,正是反映了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即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过还是没来过,或者相识不相识,只要真心诚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以进入“茶禅一味”“茶禅一体”的境界。

  茶与禅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体感受,非深味之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地品味,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静的宁静、清静、安谧。参禅要

  澄心静虑地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以求清逸、冲和、幽寂。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从而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它对佛教影响也很大。

  2、佛教与饮茶

  自释迦以来,佛教重要修行之一,就是坐禅。要求独自一人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而睡,90天为期。此外,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于是既有提神醒脑、驱除疲劳困倦,又有清心修行的茶,成为禅僧必不可少的饮料。禅僧坐禅时,每焚完一支香,就要饮茶,一天多的喝到四、五十碗,饮茶有助参禅,面壁省悟的妙用,为越来越多的僧人所亲身体验和感受。唐代《封氏闻见录》载,泰山灵岩寺降魔藏“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逐成风俗”。唐代诗人杜牧的“今日鬃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的诗句,更生动描述了老僧参禅烹茶时闭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据古书记载,唐宋时代的名刹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禅僧们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法堂的左上角悬挂着“茶鼓”,按时击鼓召集众僧饮茶。寺院中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的称为“茶头”。一些寺院门前还有“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祖、菩萨、祖师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上下众僧共饮的“普茶”等。禅僧早起第一件事即饮茶,后再礼佛。饭后也是先品茶再做佛事。丛林还立下规矩,每天需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任主持晋山时举行点茶、点汤仪式。供茶、点茶、点汤后来均纳入佛教仪轨。

  西藏禅茶方式,足以惊人。品质优良的砖茶五块值银一两,茶壶皆为银质,在喇嘛漆台上茶壶茶碗都是碧玉制成的,衬以黄金色的茶托,甚为华丽。尤其是喀温巴穆人喇嘛庙中的饮茶用具更为精美。此庙是宗教中心,聚集四方僧徒和巡礼和尚,经常举行盛大茶会巡礼和尚笃诚信仰,用茶款待全体喇嘛四毛名喇嘛,各饮茶一杯,共八千杯,费银五十两,行礼仪式是:喇嘛排列成行,披庄严法衣静坐,年轻僧人,端出热气腾腾的茶釜,施主拜伏在地,就分给众僧。与此同时,施主大唱赞美歌,富裕的巡礼和尚,茶中加添点心或牛酪等物。

  3、佛教与种茶、制茶

  唐房乔等著《晋书?艺术传》:“敦煌(东汉佛教由此传入)人单道开(西晋末僧徒)不畏寒暑,每日服小石子(成药丸子)饮茶苏一、一升”封演《封氏闻见记》:唐玄宗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人兴禅教,学禅方法主要不睡、不吃晚餐,只许饮茶,禅僧各自备茶,到处煎饮。茶既可却睡,又可充饥,加之高山寺庙,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所以自南北朝始,山上建立无数寺庙,寺院都垦荒植茶,凡高册寺院皆僧尼开辟茶园,僧尼还要参加种茶生产以满足僧尼日常坐禅的需要。

  由于佛教迷信思想泛滥,制茶必先坐禅拜佛,南宋胡仔《笤溪渔隐丛话》:“顾渚涌金泉,每造茶时,太守先祭拜,然后水渐出,造贡茶毕,水稍减,至负堂茶毕,已减半,太守茶毕,遂涸,盖常时无水也”。古今名茶都是长在名山上,名山名茶相得益彰,其中大多数为贡茶,并且是高山寺庵中僧尼精心创制的如,碧螺春(碧萝春)茶,产自江苏洞庭山碧萝峰,原名“水月茶”,因洞庭山水月院山僧首先制作而得名;乌龙茶的始祖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著名的顾渚山的贡茶紫笋,最早产自吉祥寺;乾隆最爱饮的君山银针则产自君山自鹤寺等等。

  古时名茶,至今犹在的,乃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佛寺茶园,如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的黄山毛峰、东山洞庭寺的碧螺春、杭州龙井寺的龙井、徽州松萝庵的松萝、武夷天山观的大红袍、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庐山抬贤寺的云雾等。

  古时佛寺出产名茶而今失传的有许多,据古书记载的有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杨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天台雁岩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北苑凤凰山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渚吉祥寺、四川唐应灵县金山寺、绍兴云门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洞山寺、及岳阳白鹤茶产地立鹤寺僧园等。

  4、佛教与饮茶风俗向国外传播

  诞生在中国的“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这一文化思想与哲学观念,后与佛教、饮茶一起传到日本。

  隋场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日本使者带来僧徒十人,翌年,日本派留学僧、学问僧从随中国使者裴世清来中国。据日本史书记载,茶与佛教不能分离。最早是在奈良时代?圣武天平元年(公元729年,即唐玄宗开元十七年,正是我国佛教盛行的年代)4月8日召100僧侣入禁廷,讲《大般若经》4d,第二天行茶赐百僧。枑天皇廷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即唐顺宗教永贞元年),传教大师最澄来中国留学、带回茶籽试种于江州坂本,并以十斤装茶叶1箱送给海空弘法大师。海空来我国又带回茶籽试种,奉与嵯峨天皇。

  公元805年后,日本高僧荣西禅师两次来我国留学后,回国时带回了许多经书与茶种,曾著《吃茶养生记》一书,将饮茶与修禅结合起来,在饮茶中体味清虚淡远的禅意,此书成为日本茶道的理论依据,日本茶道也因此而发扬光大。

  印度喜马拉雅山古时是不产茶,但移栽中国茶树后,发展很快,茶树原生于我国云南,由云南推广到缅甸边缘地区,这两个地区在佛教史上渊源甚古,云南大理曾经印度阿育王的佛教领土,佛教思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下的尼泊尔。自高山而平地,茶与佛教的传布,原为同一路线,此亦所谓“茶佛一味”。

  从朝鲜栽茶的起源来看,也是如此,李朝时代的《东国通鉴》说:新罗兴德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帝(在位公元827年至840年)赏赐茶籽,公元828年种于金罗道的智异山”。新罗真兴王五年(公元544年,即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就已创建智异山华严寺,栽种茶树。在朝鲜历史上,高句丽,三朝时代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很深。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历史渊远流长,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它对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