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信阳开茶叶店

找到约3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传承之殇:不做茶农,信阳“茶三代”们的出路与乡愁

入冬,车云山村家家户户门前,都堆着一米多长的柴火垛。这些劈柴都是年前就准备好的,待到谷雨时,用来烧锅炒茶。

信阳被称作北国江南,车云山位于鄂豫交界的桐柏山区,是传统的“信阳毛尖”核心产区。杨嫚的父亲杨少富,靠着茶园,养活了一家5口人。

炒茶制茶,挣的是辛苦钱。到杨嫚和弟弟杨柳这一代,传承成了最大的问题。杨柳曾经多次说,自己“不想当茶农,没什么意思”,因为“做茶太累了”。


对信阳人来说,茶,就是一张名片。信阳毛尖,来得永远不急不慢。好茶要在年后一两个月,待到谷雨时节,茶树熬过一个寒冬后,才肯吐出嫩芽来。



鄂豫交界的桐柏山区,山高林密,是茶叶生长的好地方。早春时节,山上还很冷,采茶工得穿着棉袄上山。用指甲轻轻掐着嫩尖,一天采不了几斤。这是与时间的赛跑。等到天气一旦回暖,茶叶便开始“疯长”起来,“那采茶就像打仗一样了。”杨少富说。


采完茶仅仅是第一步,制茶,更是一种抢时间的劳动。屋子里支上大锅,便搭建起一个制茶“车间”。茶农系上围裙,套上护袖,便开始劳作。


每当这个时候,杨少富一家,就像炒茶房那两口大灶里的柴火一样,火不灭,人不休。


茶叶采摘回来后,铺晾在一旁,鲜叶按不同品种用竹编筛子进行分级,剔出碎叶及其他异物,分别盛放。


简单挑选出不合格的叶子后,茶叶被撒在筛茶机的网面上,网格状的小洞,把全尖的茶叶筛检出来,剩下的换张孔稍大的网面,再次筛检。最先被筛出来的是全尖,接着是一芽一叶,最后是两边都有片叶子的茶叶,俗称“左拥右抱”。


鲜叶筛检后被分成品级,全尖的最优,一芽一叶为上品,一芽两叶的为优品。



炒茶的工具很简单,一个茶把,两口热锅就成。茶把由竹条制成,样子很像一杆长扫帚,底部修剪齐整,围成一个向外散开的圆柱形。


灶炉连在外面,柴火有烟,茶叶熏不得。


炒起来的茶叶被送入第二口锅,颜色已成褐绿,锅边还堆积着柳絮般的小绒毛。


杨少富抓着一把茶叶往锅里横扫,这时候的炒茶人,就像是机器,要是一走神,茶就毁了,干到昼夜不分时,全凭着茶叶那股香气提着神。


最后一步完成时,板栗香就充盈着屋子。


炒茶往往从半夜开始,一直到鸡鸣时分。一炒起茶叶,手就像屋里吊顶上的风扇叶,转个不停。


周家军说,有次自己炒茶叶时累得睡着,手上的动作停了,手不知不觉滑进热锅里,又硬生生被烫醒过来。到吃饭的时候,周家军的手剧烈抖动,连饭碗都端不住。


周家军一家


雇工,便是大多数茶农的选择。从户籍上说,村子里的常住人口有606人,但每到采茶制茶时节,随着采茶工的涌入,村里一下能容下将近3000人。


每年的这个时节,冒着热气的大锅,穿着红棉袄的茶工,穿梭在绿色的梯田间,几乎成为车云山一景。


“采茶女”的消亡

杨嫚家,是由两层自建房组成的农家小院。家里雇来的十六个采茶工,都住在二楼的两间屋子里,大通铺,横着睡成一排。


茶山上都是梯田,采茶工分成数排,这是一份需要耐心的活计。能够称为“信阳毛尖”的茶叶,只要茶树枝头上的三片叶子。杨少富家22亩的茶园,一天只能采出三四斤鲜叶,经过炒制、烘焙去除水分后,成品不到两斤。


采茶工大多是留守农村的中年妇女,相约着来到信阳,一个采茶季下来,能挣四五千元。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茶农来说,茶叶既是收入来源,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杨少富最近有些发愁,“采茶工的工钱越来越高,人也招不齐了。”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周家军,“去年准备招60个采茶工,但是最后只招来了40人,而且都是上年纪的。”


这和三十年前形成强烈对比。周家军做了16年的村长,如今依然操持着家里的产茶大事。他说,三十年前,招来的采茶工,都是16至20岁的小姑娘,真正的“茶花女”。那时的工钱,是一元一天,而茶叶的市场价格是每斤7至10元。这样折下来,每斤茶叶的人工成本,只占售价的10分之一。


时间走到2018年,小姑娘不愿意再做这样的辛苦营生。招来的采茶工,年龄都在40岁往上,工钱也涨到130到150元每天。茶叶的均价,在每斤400元,相比之下,人工成本,陡然涨到三分之一。


由于采茶工是短期工,采茶时在茶山上的梯田,安全起见,茶农需要为采茶工购买保险,“一个人20元,再加上介绍采茶工人的信息费,人工成本越来越高。”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桐柏山区,制茶从早年间的致富捷径,变成如今“挣的钱只够裹住嘴”。


“有别的营生,就别回来种茶”

桐柏山区茶农的当务之急,是手艺的传承问题。


看似每年只在采茶季忙一个月,实际上,茶农们没有一天闲着的时候。平日里,维护茶园更费精力。


车云山的茶,大部分只出春天这一季,到了夏天就要维护茶园。三伏天,人一出门汗都往下流。家人还在熟睡的时候,杨少富就戴着草帽,背着锄头,提着水壶,去茶山松土了。除了松土,茶树地面以上的枝干也要全部剪掉,否则第二年开春的时候,茶叶长出来就“没尖儿”了。


周家军的儿女都在郑州开茶叶店,干的还是茶园的营生。如今,两个孙子一个10岁,一个6岁,当被问及是否会把炒茶的手艺传给孙子时,周家军说,“他们吃不了这个苦。”


靠着家里的22亩茶园,杨少富养活了一家人。按照他的说法,制茶是一份操心的活计,虽说采茶不用亲自上手,但“种茶的时候担心受虫种不好,采摘期间担心招不到采茶工,采摘下来担心炒制跟不上,炒好茶了又担心卖。”卖不出去的毛尖,跟树叶子没什么两样。


杨少富一家


杨少富家的茶叶大都卖给老顾客。不过,为了补贴一家五口人的开销,杨少富平时还打些散工,“茶园现在能养活一家人,但是10年以后谁知道呢?”杨少富的儿子杨柳马上就要高考,杨少富总是教育他,“你在外面能有别的营生,就别回来种茶。”


不做茶农,几乎是车云山“茶三代”们的愿望。


杨少富一直想让女儿回家做个英语老师,但杨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和成都工作,车云山已是一年难回一次的故乡。弟弟杨柳的态度更为坚决,他说自己“不想留在这儿当个茶农,没什么意思”,因为“做茶太累了,我想学好书法,当个老师。”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在影响着茶农的命运。茶,不再是年轻一代的首选饮品。村里一些人盖起5层小楼,准备转型做民宿和旅游。

周家军说,自己打算和村里人一起,走电商的路,在“保证质量下,能把我们坚守的好产品卖出去。”

对于茶农来说,品质就是最好的坚守。

说一说信阳毛尖的历史!

  信阳毛尖,亦称“豫毛峰”。信阳毛尖主要产地在信阳商城、固始、光山、罗山县一带,那里海拔在300-800米之间,浓雾环绕,并且光照适宜很适合茶叶生长。在那里人们经过多年的辛勤耕种,大大的改变了土壤,使该土地的含肥量很大,故很适合茶叶的生长。

  在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阳中部五里店、彭家湾、浉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岗、邢集等乡的丘陵岗地上陆续发展。1967年春天,农业局的科技人员指导茶种引过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岗,建立了红旗茶场,开创了茶树北上过淮河的先例。正宗信阳毛尖的产区,除浉河区外,还含平桥区和毗邻罗山县南部灵山一带涩港、彭新、青山三个乡,这是解放初期国家统购统销茶叶时开始确认的。

  唐代茶圣陆羽所着的《茶经》,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

  1915年,信阳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光山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据查证,信阳毛尖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 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将信阳毛尖作为信阳特产重点扶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进行技术创新和新品种研发,开发出了金刚碧绿、龙山碧芽等一系列形美质优的新品种。由此,信阳毛尖的产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高,为信阳毛尖畅销海内外奠定坚实基础。

  信阳毛尖产地来源的域区界定如下:北到淮河;南到大别山北坡的潭家河、李家寨、苏河、卡房、箭厂河、田铺、周河、长竹园、伏山、苏仙石、陈琳子等乡镇沿线;西到桐柏山与大别山连接处的王岗、高梁店、吴家店、游河、董家河、浉河港等乡镇沿线;东到固始县泉河流域的陈集、泉河铺、张广庙、黎集等乡镇。具体包括: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管辖的128个产茶乡镇。北纬31°23′—32°24′,东经113°45′—115°55′。

  信阳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色泽翠绿,冲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优质信阳毛尖汤色嫩绿、黄绿或明亮,味道清香扑鼻,劣质信阳毛尖则汤色深绿或发黄、混浊发暗,不耐冲泡、没有茶香味。一般顾客上门,都会先询问其想要购买什么价位的茶,送人还是自己喝,然后拿出两三种价位相近的茶供客人品尝挑选。“开汤”是购茶必不可少的程序,所谓“开汤”,即指现场品茶。提醒茶客要仔细观察茶汤和闻香气。品味道,优质信阳毛尖头道苦二道甜,并且耐泡,一般能泡3——5道,而劣质的毛尖最多泡2次。

  品饮方法折叠

  使用纯净水和玻璃器皿,依据个人口味酌量投放毛尖。品饮时先用水冲洗茶具,然后再投放毛尖;洗茶用85℃的水冲泡摇晃茶杯并随即倒掉清洗水,再加水冲泡。过半分钟后再品饮,茶汤饮至1/3添水续饮。继续添水续饮至茶汤变淡。一般可品饮3至5次。

郑州茶叶市场:复市开业的节奏也不一

时光总是不紧不慢地由着性子流逝,元宵节一过,短暂而幸福的新春佳节就这样结束了,绝大多数商户陆续复市。

 

不过,郑州的一些茶叶商户仍然大门紧锁,看上去并不急于开门营业。

 

尤其是一些或偏僻或平时空铺相对较多的市场,复市的节奏略慢一些。

 

这背后,透露着郑州茶叶类市场偏多,多数市场“肚子填不饱”的窘境。

 

还有的茶叶市场,干脆引入蔬菜、干调和肉类,在茶叶市场里拼入蔬菜市场。

 

绝大多数茶商已经复市营业

 

郑州市茶叶市场众多,复市开业的节奏也不一样。河南商报记者近日先后走访近10家茶城了解到,对于市场整体来说,多数集中在初五至初八开始营业,甚至像国香茶城,由于是街铺市商业,春节期间还有不少商户根本没有放假,茶城的市场方也是安排管理人员轮岗上班。

 

市场管理方介绍,其实春节期间,尤其是初六之前,国香茶城没有放假回家的商户,生意还算不错。由于是临街商铺,周围有大量的住宅小区和商业体,也多有市民出来逛街、品茶,加上一些下游客商补货,茶城的商户一天下来,也能卖几千块钱。

 

直到初五、初六,因为民间有“破五”习俗,国香茶城里更多的商户开始营业。郑州市内的茶城陆续开业,而市民也都开始上班,商户的单日营收平均下来也就有所回落了。虽然客流量较春节期间大幅增长,但成交效率却开始打折扣。

 

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吧,那些在别人休假的时候仍然坚守的人,多少也赚了些辛苦钱。

 

市场方开市的时间虽然比较集中,但市场内商户返郑复市的节奏却不大一样。

 

在郑州南部区域一家茶城,过完元宵节,仍然有四分之一强,三分之一弱的商户锁着店门,透过玻璃门,从店内的陈设看,当时仍没有复市营业。这家市场还贴着一张通知,敦促所有已经交费的商户2017年2月15日前“务必来市场正常营业”,否则,“将视其为自动放弃经营权”。

 

与之较为类似的是这家市场向南不远处的另一家茶叶市场,当日也仍然有约四分之一的商户尚未复市。

 

相比较而言,像唐人街茶城、国香茶城、凤凰茶城、花园茶城这些三、四代茶城,复市节奏则更快一些,多数市场元宵节后的复市率已经达到95%,只有偶尔几家店铺上着锁,且其中有些上锁的,看得出是临时外出。

 

有茶城商户担心“不安定”,不敢续长租

 

一位在两座茶城都开有店铺的茶商不无感慨地评价说,其实各茶城的复市节奏,基本反映了茶城的景气度,复市营业越快,整体经营应该越理想一些。

 

不过或许也有例外,郑州北部区域一建筑体量颇具规模的茶城,虽然复市节奏与国香茶城、凤凰茶城等相比不遑多让,但其空铺却多得相当惊人。尤其是这座茶城的二楼,有部分茶巷两旁的十来家相邻店铺竟全都空着。

 

该茶城一位正在经营的商户介绍,茶城的空铺确实非常多,尽管开业已经一年半了,但茶叶类的招商情况并不理想,商户并不是很多。

 

一位了解情况的业内人士则透露,当时拥有上千商户的北茶城由于城中村改造拆迁,这座茶城招商的时候,可能对形势有些判断失误,租金有点高,条件不够优厚,而在此档口,北部区域一下子起来好几个茶城,商户分流了。

 

这其中体量最大的就是艺茂国际仓,涵盖多项业态,除了茶叶、茶具、古玩,还涉及花鸟鱼虫、文化娱乐等业态。尽管该市场距离市区相对较为偏远,但河南商报记者近日探访时发现,已有大量茶叶、茶具类商户进驻,并开门营业。

 

据市场企划部人士介绍,目前市场签约商户300多家,有些已经开业,有些正在装修。

 

近年来,郑州茶叶批发市场和北茶城的相继拆迁,产生裂变效应,郑州的茶城日渐增多,有30多家。提起北京的茶叶市场,人们就想起马连道,提起广州的茶叶市场,人们就会想到芳村。但在郑州,却没有同等级别和知名度的市场。

 

市场的分化,商户的分散,使得郑州的绝大多数市场都“填不饱肚子”,有些市场空铺还相当多,也让一些茶商产生了不小的焦虑和不安定感。北部区域一座茶叶市场,虽然2015年已经开业,但其大门口仍然悬挂着“隆重招商”的条幅,“北茶城主承接地,交一年送半年,零元租金入驻”,招商政策不可谓不优惠。但该市场开业时就已入驻的一位商户却道出心中隐忧。

 

这位商户说:“这座市场的周围,有大量的居民社区,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是,这座茶城所属的楼盘目前还没有建好,工程还停着,市场内冬不暖、夏不凉,没有暖气,而且相比原来在北茶城我承担的房租也高了很多。原来这座市场已经有100多商户了,后来却又走了一部分,所以我也不敢一次交太长时间的房租,这次先交了半年,市场送了三个月。”这位商户的担心是,“现在连停车场都是临时的,万一哪一天市场真的又有变化呢?所以也不敢续长租。”

 

上述这位女商户的担忧,不是没有前车之鉴。

 

就在2016年,郑州南部区域的春来茶城就经营不下去关闭了。

 

这在郑州茶商中,也产生了不小的心理影响。国香茶城一位市场管理人士介绍,茶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尤其是前几年,普洱茶炒得很热,不少人都囤积了大量茶叶,相比更早时候由茶农、茶商成长起来的专业茶人,近年来郑州新成长起来的茶城里,不少茶商是由喝茶、买茶的人转化而来的,“喝了几年茶,以为自己也很懂茶了,又囤了一些茶,就开个店。”

 

进入门槛虽然低,但要想做好,却不容易。

 

在郑州南部区域,有一家已经开了近十年的老牌茶叶市场,元宵节过后,市场内依然冷清,不少茶商也还没有开门营业。

 

倒是其临大街的一座建筑,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并挂出:“旺铺招租”。

 

然而这座建筑的装修和招租,目标商户却是蔬菜、干调和冷鲜肉类。市场的一位管理负责人毫不避讳地介绍,他们正在招商蔬菜市场,引入的商户,其中一部分,正是当时纬三路水产市场的蔬菜区域零星商户。由于纬三路水产市场搬迁后大部分商户都去了中部两岸,所以留给这座茶城的蔬菜商户并不多。

 

甚至,市场方还直言也确实有向蔬菜市场转变的初步想法。提起市场茶叶商户的开门复市情况,该市场的另一位负责人感叹:“你看看郑州的茶叶市场,竟有30多家,哪里需要这么多市场?北京的茶叶市场,有个马连道就足够了,郑州却比北京、上海还多得多,哪有生意啊!”

 

曾经在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经营过,又来到郑州经营茶叶6年多的巨平女士对广州和郑州的茶叶市场也进行了一番比较。她说,在广州芳村,有些商户一辈子都在那里经营,你能看到有不少都是老头、老太太,你能买到他们存了好久的茶,而茶叶市场也能围绕在这个区域不断延展,越做越大,越来越全,不像郑州,指不定哪天就要拆迁、搬迁。

 

今年茶市可能仍然会比较“温和”

 

有些商户复市较晚,也有一定的原因。毕竟相比春节前,节后市场显然有所回落。

 

但在接受采访时,多数茶商表示他们已经不再寄望于节日消费。

 

吉享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怀谦说,他的做法是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和营销。“即便是淡季,也有做得好的,我们日常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把茶叶送给客户品尝,如果好喝,性价比又高,有钱赚,他们怎么会不进货呢?”

 

他还举了个例子,有一款柑普,别人零售卖700元,他们零售只卖300元,给客户的价格是150元,已经留给客户对半的利。“做茶叶,既要考虑到消费者,也要考虑到客户,要把炒茶的,把暴利茶拉下神坛,让茶叶消费和销售都回归理性。”

 

巨大茶叶的巨平也说:“只有淡季的思维,没有淡季的市场”,得想办法。凤凰茶城的老茶人陈留成,也对“淡季”和茶叶市场的下滑一笑置之。在他看来,卖茶叶,得懂茶。凤凰茶城的总经理张瑾介绍,现在圈内不少人都听说过老陈,有时候来找他,不光是进货,更重要的是要听他讲讲茶叶的门道。

 

不管怎么说,对于茶叶市场的整体而言,春节过后,确实有这么一小段淡季,直到清明节前后的春茶上市。然后就是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

 

春天,一个畅想的季节,人们总是希望展望美好,看看未来,尤其是整体上处于不安定、不景气状态的茶人。然而,对于郑州的茶商来说,不少人认为,今年甚至未来几年,茶叶市场再难像前些年那样火爆。当年的火爆,其实也可以称作“市场的不理性”。

 

从1983年毕业后就开始在茶厂做推销员,1992年就已经把信阳毛尖卖到郑州的李安贤说,茶叶销售,不能炒作过火,炒到几千、上万元,对市场是个伤害,接下来怎么办?他希望,今后还会是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吉享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怀谦也认为,今年还会是一个平缓的增长状态,市场会比较温和。

 

来源:新浪综合新闻

 

找到约3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