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小乔烧茶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思妃说茶第1期】冬季喝茶“煮”为上,“煮”字大有学问

  我想,我应该打开《思妃说茶》文窗了,自公众号更名《思妃说茶》大概有半年多,一直未作实质性的文章,我确实有些懒,总觉得对不起关注公众号的茶友们,所以我打算以后陆续更新。《思妃说茶》的主要内容:普洱茶知识文化解读、普洱茶新闻大事记分析、大师傅制茶笔记曝光、茶山茶人茶事浅谈。不管生活如何,我们永远要坚持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爱我所爱,一起学习,思妃与您一起享受美好饮茶时光。希望大家多多参与评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开篇难写,就从大家现在比较关注的话题说起吧!

  最近有不少茶友询问:现在喝茶,用什么方式泡茶才更爽?这个爽字,可以翻译为“身心愉悦”。结合大家的讨论和茶品评价,这里做下总结和分析。其实,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合乎逻辑,因为顺时饮茶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不止是随季节的变化选择与身体相适应的茶,用什么样的方式泡茶也很关键。

  冬至将到,寒意一日比一日明显,这段时节饮茶,在泡的基础上加上“煮”,最为适宜。那么,煮茶有哪些讲究,又有什么学问?

  中国煮茶文化的起源

  在我们中国这个历史与文化极度丰富的国度里,茶文化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原始当中的茶叶并不是泡着喝的,而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然后才有了生叶煮饮,于是开始形成原始的煮茶方法。从三国及魏晋以来,煮茶代替饮酒成为更多文人骚客的助兴之物,因为茶叶可以始终保持清醒。我们通过茶圣陆羽的《茶经》可以解读,唐代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开创了饮茶新风尚。继而煮茶渐渐成为上层贵族的一种生活习惯,以茶交友,以茶论德。

  宋朝时,煮茶已经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茶汤遣客之俗》中已有考证,讲:“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客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北宋时茶道盛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向世人坦言“吾年向老世未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我们现在煮茶大多是用电烧铁壶或者银壶,由始至终温度基本是一种,现在我们讲究更多的是加茶的时间与方法以及煮茶的方式。但古人就不一样,他们的重心在火候上,以前没有电,只能是柴火煮制,就跟现在古法炒茶一样,火候是关键的。火旺就煮的老,火小就煮的生,如何煮的嫩和鲜爽,达到口感适中,就要看调控火候的技艺。中国许多电影大片中就有煮茶的情景,如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中就有小乔施展美人计煮茶,曹操问:这烹茶最难的是什么?小乔回答说:茶叶、火候、水质、器皿,其最难得还是煮水。

  到了今天,我们更多的是冲泡,用盖碗或者紫砂壶,而冬季煮茶开始走俏,冷冷的天,煮上一壶好茶,别有一番雅致。当然,最关键是,煮的茶汤确实更好喝,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好处也更多。

  煮茶有哪些好处?

  据资料显示,英国科学家发现,和用沸水泡茶相比,用煮茶可以让茶叶释放出更多内含物质,养生效果更好。研究表明,茶叶在壶中煮沸5分钟,可以吸收有害物质的抗氧化剂的浓度达到最高峰,饮用在壶中煮制5分钟的茶水一小时后,血液中的抗氧化剂水平上升了45%。煮茶还可以使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因、茶色素等物质充分释放出来,提神、消脂、预防疾病等功效都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煮茶对口感的提升

  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就是普洱茶对水温要求很高,如果水温不够高,就很难把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激发出来,那么滋味就会稍显苦涩。在很多地方,尤其是云南、贵州和西藏等地方,一般的的水壶烧水不能达到沸点,而且冬季烧开的水降温快,那么普洱茶的滋味就很难完全发挥出来。如果用壶煮茶,水温可保持在相对高的温度,这样的高温水冲煮出来的茶汤,香气才会浓郁不减。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喜欢用铁壶、银壶这类导热性较好的金属壶烧水或煮茶的原因

  煮茶的注意问题

  想要煮上一壶上好的养生普洱,并非把茶叶直接放到壶里煮那么简单,实际上有很多细节需要掌控。除了茶具的选择,还要对火候的掌握,时间的把控,茶品的选择,各方面细节都要做好。自己在家可以慢慢调节,煮出自己喜欢的味道。

  关于煮茶用冷水还是温水的问题,也要注意。一般先将烧至温度在85℃-100℃之间再投茶,煮出的茶香气浓郁,滋味浓醇而不易苦涩。如果直接用凉水煮,茶汤会浓烈显苦。另外,茶叶投入沸水中煮1-2分钟可将煮炉火力适当调低。

  盖碗或紫砂壶冲泡讲究干泡和湿泡,煮茶也有这个讲究,每次出汤最好不要把壶里的茶汤全部倒完,应该留部分茶汤,续上刚烧开过的水再煮,保持茶汤浓淡均匀。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煮泡普洱茶新生茶和熟茶的时候,最好冲泡喝两泡之后煮饮,要不然茶汤浓度会过高,如果重口味的茶友可以直接煮。

  与茶友相约,众友围壶而坐,倾心而谈,听着茶水沸腾的声音,是多么的温馨与怡情。享受煮茶的乐趣,茶的浓香已胜过孟德玄德“煮酒论英雄”的美酒。

乔木大树茶?千年野生茶?这些都是古树茶吗?

古树茶可以说是被人误解最深的普洱茶之一,有说古茶树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种,有说以野生茶树为原料才是最好的,还有说古树茶就是一场骗局,因为20年前根本没有这个概念的..

真相到底如何?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再来和茶友们聊聊,那些最容易被误解的古树茶基础概念。


古茶树的那些“曾用名”

从一开始的老树、“野生茶”;到乔木大树,千年古树;再到如今的高杆,茶王树...从普洱茶内地复兴时起,乔木大叶种茶树在商业上的概念就在不断细分。

其实,这些都是不同时代背景下,行业内对树龄较长的乔木大古树茶的一种称呼,换句话说,这种分类与植物学定义无关,只是业内的一种商品概念。

古树茶的这些曾用名中,也有一些需要纠正的地方,比如古树茶、乔木大树,茶和台地茶,其实都是以乔木大叶种茶树的鲜叶制作出的茶叶。


再比如06年以前流行的“野生茶”概念,如今却很少听说,这是为了避免概念混淆,植物学中还有一个名字很像野生茶,但却无法食用的树种——野生茶树。

野生茶树的树龄普遍较大,哀牢山干家寨的野生古茶园内,就有两株2500年树龄以上的野生古茶树,但这些茶树无法食用,和我们熟知的古树茶是两个概念。

这是因为野生大茶树的叶片和茶果都是野生的,在内含物质与外观形态上,与可饮用茶叶都大相径庭,而且大多具有毒性,误食后会导致诸多不适。

这些无法食用的野生大茶树,需要先演化成“过渡型茶树”,再经过漫长的驯化,才能演化成人工栽培型茶树,这才是我们最熟悉的“古树茶”来源。

布朗族,哈尼族等民族也世代传承着“将野茶驯化成家茶”的秘方,相传这种方法是茶祖“帕哎冷”在“芒景汪弄翁发”(释义为大布朗中心)时发明的。


具体方法也很简单,将野生茶的枝干全部砍断,之后一直火焚三年,并将烧尽后的草木灰制成灰肥,施在茶树的根部,等到这棵茶树发芽后就完成初步驯化了。

依靠着这种朴素的办法,勤劳的茶山先民们驯化了数以万计的野生茶树,这才有了各座茶山上的万亩古茶园,才有了如今茶农们赖以为生的茶树资源。

百年树龄以上的矮乔木

古茶树的一个本质特征是乔木,定义为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树高6米至数十米的木本植物,这是现代植物学所规定的属性。

而乔木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等级,即树高6~10米的小乔,树高11~20米的中乔,树高21~30米的大乔,以及树高31米以上的伟乔。

要注意的是,大叶种茶树生长缓慢,密度较大,因此在高度上远不如同年份的普通乔木,多为小乔,景迈山甚至还有很多6米以下的百年古茶树,可称为亚乔。


这些古树茶虽然个头不高,但活力惊人,往往能自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不需要施肥打药,也无惧病虫害,最让人赞叹的,是它们动辄上百年的漫长树龄。

关于古树茶的树龄界定,有说100年,有说50年,还有观点认为100年到300年的茶只能算“大树”;而只有三百年以上的大茶树,才有资格称为“古树”。

其实在云南茶树栽种史上,除了茶山先民连续种植数千年的古茶园外,现存的大多数古树茶种植史,还要追溯到明清两代的移民政策。

明初洪武年间,明朝大将蓝玉、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大军平定云南后,大力推行移民政策,由此,数以万计的汉人带着种茶制茶的技术进入云南的各大茶山。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继续推进移民,云南茶区陆续兴旺,诞生了古六大茶山,清朝贡茶,茶马古道等辉煌茶历史,茶树种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后来,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国力衰微,无暇顾及边境,云南茶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长达两个世纪的贡茶史都被迫终止,茶树的种植栽培也陷入停顿。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茶树种植才逐步恢复,因此两次大规模种植茶树存在着近百年的间隔,以百年为基准进行认定,是最符合当年真实历史的。

在陆离看来,百年为基也暗合国人的长寿定义,百年为一个纪年,大多数动植物的一生也不过百年,因此对于百年以上的长生物种,人们是存在崇拜心理的。

与其他树种的对比也是如此,大多数中小叶种茶树栽种5年后就能采摘,20年后即是丰产期,80年后则进入衰老期,寿命都在百年以内。

而云南大叶种乔木的树龄则可轻松达到上百年,数千年的也不算罕见,在众多山茶种品系(CamelliaAssamica),也是独一无二的“长生种”。

2011年,西双版纳州颁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中,正式把古树茶的树龄认定划为一百年,百年古树成为了业界的主流看法。

绿色宇宙中的散落星辰

茶友们有可能见过这样的古茶树图片:一株大茶树孤零零地矗立在田野上;或是在一片茂密生长的热带森林里,到处都是叫不上名的,长着苔藓的高大乔木。

其实当你真正走进古茶园时,才会发现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在一望无际的绿色宇宙中,古茶树如星辰般点缀其中,分布的十分零散。

套用形容我国少数民族同胞的那句名言,我们便得到了古茶树的第三个本质特征:茶园大聚居,分布小散居,树种上交错杂居。

古茶园中的茶树分布,绝不像台地茶园那般整齐美观,而是带有一种自由生长的狂野美,每棵树之间的间距都很大,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式的分散生长。

而且,这里也不止有古茶树,各种珍稀鸟类和小动物都生于其间,香樟、水冬瓜、多依树等林木丛生,这些“杂树”和茶树的整体数量几乎是持平的。

陆离犹记得当年茶山行,有位陪同的领导看到这生机勃勃的景色时,无不动容地说,自己总算体会到了古树茶的采摘难度,与当年改种台地茶时的部分原因了。


一方面,古茶树的散落分布确实为采摘带来了不便,过去也不乏茶农爬高采茶不慎摔伤的事情,近些年更是要在茶树周围打上手脚架,以方便采摘,不伤树干。

但另一方面,这种间距很大的散落分布,为茶树树冠的横向生长与异花授粉都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每颗茶树所占有的面积更大,也利于养分积累,品质提升。

影响更深远的,是古茶树周围那些看似无用的乔木植物,却极大地提升了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与这些邻居的交错杂居,形成了古树茶特有的生态力量。

这样一座具备植物多样化的自然秘境,符合如今农业界大力倡导的“自然农法”,也正是世界上最符合自然生态发展理念的茶园布局。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茶树,野生茶,老树茶是一回事吗?

古树茶,号称带动第二次普洱茶产业的第一功臣,有人爱其山野气韵,有人敬其百年树龄,在带有商业意义的茶山祭祀活动中,动辄千年树龄的“茶王茶祖茶神树”更是屡见不鲜,连带着勐库大雪山和镇沅千家寨中的野生大茶树也成了古树茶宣传时最好的案例。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茶品所用原料真的是包装上的“千年古茶树”吗?茶山民族神话与古籍中记载的茶崇拜,和如今茶行业滥觞的古树茶又是什么关系?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古茶树的定义问题。

先古时期的茶崇拜

早在农耕文明前期,布朗族、德昂族等藏缅语系族群,已经认识到食用茶树的鲜叶能够解渴、回甜(源自茶叶里含有氨基酸、糖分等成分),如今这种生食习惯在一些古老茶山民族的饮食中依然能看到,比如基诺族就有将鲜嫩茶叶搓揉后拌入黄果叶、辣椒、大蒜、酸笋、酸蚂蚁、白生等调料使用的“凉拌茶”,再比如拉祜族的糟茶,布朗族的酸茶等等。

在与野生种茶树的长期相处和亲密接触中,茶山地区的原始先民逐渐发现了茶叶的药理作用,并将这种既能食用,又能解除病痛的长寿植物奉为“神”,由此开始以古老的茶树为原始崇拜对象,尊称其为茶树之母、茶祖,这就是最早的“茶崇拜”。

茶神话在这些民族的古籍中也屡见不鲜,布朗族古经文《奔闷》中就提到了茶祖帕哎冷的遗训:给你们牛马怕遭灾死光,给你们财宝怕用完吃光,那就给你们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茶树啊;德昂族的创世神话《达古达楞格莱标》也提到,是始祖茶树创造了日月和万物,并以102片茶叶化作人形,大地上才有了生灵。

而崇拜多神,供奉“厄莎”(拉祜族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和守护神),信奉万物有灵的拉祜族,由于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山林,更是敬天爱林,始终在最原始的状态下与自然和谐共生。

除此之外,佤族的《新谷颂词》、哈尼族的创世传说中,也都记录着各族祖先们与茶的接触和生活,这样纯粹的茶崇拜,让布朗、勐库、景迈等地拥有了如今全云南保存最完整,生态最好的古茶树与古茶园,也是人们与茶树长期相处下萌生的一种羁绊与联系。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茶树自古有之,但神话与古籍中的记载的茶王茶祖,和如今普洱茶行业在拍卖与售卖中所说的“茶王树”,“茶后”等古茶树是一回事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从树龄定义和树种差异这两大方面去聊聊这个问题。

云南茶树种植存在断代史

我们先来看古茶树的树龄定义问题,此前有观点认为100年到300年的茶只能算“大树”,只有三百年以上的大茶树,才有资格称为“古树”,而从古茶树现存特征与真实云南茶树栽培史来看,以百年为基准认定,才是比较合理的。

云南茶树的大规模种植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明初洪武年间,明朝大将蓝玉、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大军平定云南后,大力推行移民政策,此后百年,数以万计的汉人带着种茶制茶的技术进入云南的各大茶山,比如与易武等茶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石屏县,就是主要由移民构成的城镇。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继续推进移民,云南茶区陆续兴旺,诞生了古六大茶山,清朝贡茶,茶马古道等辉煌茶历史,茶树种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巅峰时期,仅倚邦一地的茶园就多达两万亩。

后来,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国力衰微,无暇顾及边境,云南茶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长达两个世纪的贡茶史都被迫终止,历史悠久的茶山古镇屡遭火灾,茶树的种植栽培也陷入停顿。

清末民初之际,倚邦衰落后,易武接过了振兴六大茶山的重任,涌现出了宋聘号,福元昌号、同庆号等著名茶号,普洱茶的生产销售趋于活跃,在全国性的实业兴国风潮中,茶树再次得到了大量种植,然而好景也不长,太平洋战争后日本入侵缅甸,云南边境屡遭轰炸,茶业停顿,茶山荒废,茶园缩减。

知识延伸:民国末年普洱茶秘史:六大茶山衰落,号级茶庄消亡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茶树种植才逐步恢复,因此,如今存活下来的古茶树,除了少量由茶山先民连续种植数千年的古茶园遗存外,大部分都为明清时期所种植,两次大规模种植茶树,时间上相差近百年,从植株形态与茶叶口感上较易区分,也符合现实情况。

野生型与栽培型茶树的差异

此外,古茶树还有一个本质特征——乔木,也即“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树高6米至数十米的木本植物”,而乔木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等级,即树高6~10米的小乔,树高11~20米的中乔,树高21~30米的大乔,以及树高31米以上的伟乔。

要注意的是,古茶树生长缓慢,密度较大,因此在高度上远不如同年份的普通乔木,多为小乔,景迈山甚至还有很多6米以下的百年古茶树,可称为亚乔,这些古树茶虽然个头不高,但活力惊人,往往能自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不需要施肥打药,也无惧病虫害,最让人赞叹的,是它们动辄上百年的漫长树龄。

在陆离看来,百年为基也暗合国人的长寿定义,百年为一个纪年,大多数动植物的一生也不过百年,因此对于百年以上的长生物种,人是有潜在的崇拜心理的,这也是先古时期出现茶崇拜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与其他树种的对比也是如此,大多数中小叶种茶树栽种5年后就能采摘,20年后即是丰产期,80年后则进入衰老期,寿命都在百年以内,而云南大叶种乔木的树龄则可轻松达到上百年,数千年的也不算罕见,在众多山茶种品系(Camellia Assamica),也是独一无二的“长生种”。

2011年,西双版纳州颁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中,正式把古树茶的树龄认定划为一百年,百年古树成为了业界的主流看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树龄越高,不代表产出的茶叶品质越高,还与产区、气候、环境,以及树种差异有关。

这也引出了茶树大家族在树种上的两大类型——野生型与栽培型,其中野生种茶树在勐库大雪山和镇沅千家寨的野生古茶园多有分布,但这种茶的叶片和茶果都是野生的,刺激性很大,不仅口感很烈,而且大多具有毒性,和商品古树茶不是一个概念,不建议饮用。

既然野生种不能喝,那如今茶山上那些可以喝的“野生茶”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就在于人为驯化,布朗族,哈尼族等民族就世代传承着“将野茶驯化成家茶”的秘方,相传这种方法是将野生种的枝干全部砍断,之后一直火焚三年,并将烧尽后的草木灰制成灰肥,施在茶树的根部,等到这棵茶树发芽后就完成初步驯化了。

从演化历程来看,这些野生种大茶树,需要先演化成“过渡型茶树”,再经过漫长的驯化,才能逐渐演化成栽培型茶树,依靠着这种朴素的办法,勤劳的茶山先民们驯化了数以万计的野生茶树,这才有了各座茶山上的万亩古茶园,才有了如今茶农们赖以为生的茶树资源。

这种茶树(以栽培型茶树为主,过渡型茶树现存数量极其稀少),经过了古人千百年来的驯化,做出的茶口感浓郁,有一股很强烈的山野气韵,也是茶企和茶商做“野生茶”的主力方向。

而说到野生茶,有的茶友可能在一些中老期茶的包装上见过这个字眼,经常与之一起出现的,还有老树茶、乔木大树、千年乔木茶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行业内对树龄较长的茶树的一种宣传,它们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古树茶。

下篇文章,我们就从泛滥的1988老班章和90年代冰岛野生茶说开,聊聊最真实的古树茶发展历程。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