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乌木原生地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普洱茶再发现】永德:万茶归宗的地方

  在普洱茶的发展史上,甚至是在茶叶的发展史上,如果我们追本溯源的话,我们就会抵达一个叫永德的地方。

  据历史学研究确认,永德是中国西南最古老的郡县之一,秦汉时属哀牢国地,名石赕,东汉永平十二年,内附中原王朝,隶属永昌郡。在公元2006年以前,尽管永德一直是云南的产茶大县,但它在茶界的地位,似乎并不像它的县名那样,有着长久而广泛的影响。

  永德是临沧市下辖的一个农业县,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它的芒果和荔枝。作为中国著名的芒果之乡,永德每一年都在向人们提供着最为优质的芒果品种,显然,在普洱茶热起来之前,芒果的光芒覆盖了茶叶的清香。当然,在普洱茶界,连临沧市都还默默无闻,何况市下面偏居一隅的永德。然而2006年的4月21日,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消息,让永德这个地处滇西横断山系的偏远小县,成为了世界茶叶史在21世纪的最大发现。

  

  那则消息是:云南永德县发现茶树始祖中华木兰。

  此后,在《云南日报》转发的这则消息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距今约两三千万年历史的茶树始祖——中华木兰日前在云南永德县被发现。

  中华木兰是在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分布区系特定的气候条件下,由宽叶木兰演化而来,距今已有约两三千万年时间。茶树又是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而来,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主要生长在温暖、潮湿和酸性土壤的南亚热带地区。

  1978年,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云南景谷植物群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现,并公布木兰是被子植物的原始代表,古木兰是被子植物之源和山茶目、山茶科、茶属及茶种的始祖。

  为此,专家提出,滇西南发现的第三纪景谷宽叶木兰(新种)、中华木兰化石、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野生茶树和最大规模的原生野茶自然群落是茶树始祖化石,滇西南是唯一具备茶树原产地要有茶树的原始型生理特征、有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为第三纪木兰植物群地理分布区系的“三要素”地区。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发现,永德县位于临沧市西北部,介于东经99°05′—99°51′,北纬23°45′—24°27′之间。县境东北与云县、凤庆及保山市的昌宁县毗邻,东南与耿马县隔河相望,西同镇康县山水相依,西北与保山市的施甸、龙陵两县隔江相望。

  历史上,与永德相邻的县也都是茶叶的重要生长地。据有关专家测定,永德县大都分处于海拔800-21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土壤PH值5.5左右,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3.8-6.5%,日照时间长,湿度大,生态条件优越,是集中成片发展茶叶极为适宜的土地资源。在今天永德32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能够找到茶叶的始祖中华木兰,尽管只是有限的三株,但也足以说明永德是一个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地方。

  

  事实上早在1960年,永德作为茶叶重要原生地的线索就已经被发现。那一年,永德开始收购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大树茶”的茶叶,与其它茶混合,经发酵加工成紧压茶作边销,分成甲、乙、丙、级外四个等级。这也是永德县生产普洱茶的最早的文字记录。

  显然,永德的“大树茶”所压制的普洱紧茶味道不错,1962年,下关茶厂指定要大树茶为原料,省茶叶公司于是派人到永德县的勐板、明朗、后山等地考察,发现了大量的野生茶树。但是这一信息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在被称为绿色植物王国的云南,发现几处野生茶林,实在是太平常不过的事情。永德的野生茶林就这样被尘封了起来,直到20年后的1982年,永德县那些寂寞生长的野生茶林又才被人想起。

  那个时候,整个国家正从阵痛中走出来,百废待兴,许多工作都开始走上正轨。于是省里又组织考察组到了永德县的勐板、明朗等地作了考察,主要是对永德县的茶树品种作了解,这一次考察让专家组成员大吃一惊,大家发现,永德县的野生茶资源实在太丰富了,11个乡镇都有野生茶树生长,尤其是明朗、勐板、乌木龙、亚练、大雪山等地,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野生茶部落,值得一提的是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

  这个保护区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延部分,是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900米至2600米之间,总面积17541公顷。保护区内原始野生茶树树干基围在40厘米以上的茶树多达30—45万株,80至200厘米以上的有近10万株。

  

  而在永德县另一片被称为堂梨山的原始森林里,人们发现了大约1.5万亩的原始野生型古茶树,而且茶树树干基围在40厘米以上的有5000多株。据不完全统计,永德野生茶林总面积达到了11万多亩,为全省各县之首。

  作为与这些野生茶林相伴而居的当地居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与茶叶的活化石毗邻而居,他们将那些野生的茶树称之为大茶树。

  的确,经过千百年的生长,这些茶林已经显得茂密而高大,它们无言地生长,历经岁月的洗礼而顽强生存下来,以自身的存在揭示着远古茶叶生长的秘密。

  后来,生长在永德县境内的这些大茶树,经中国茶叶研究所和省茶科所鉴定,并按中山大学教授张宏达茶树分类法,属茶系的大理茶种(野生型),从外表上看有两种类型,当地群众称之为红芽茶和白芽茶。

  与我省的其它产茶区一样,永德既是茶叶重要的原生地,同时也是茶叶规模化种植较早的地区。

  据史料记载,永德茶树集中栽培始于1910年(即宣统二年),当时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已是四面楚歌,地处西南边地的永德,却在永康州牧,也就是永德县的县令覃善祥的倡议下,开始广种茶树。茶种是从名气和影响都远大于永德的普洱引进的,覃善祥将那些茶种分发给永德的小勐统大凹寨、勐板箐子大平掌、德党岩岸山、鸣凤山、大出水等地的农户,每户20棵,现在当年种下的茶树都已生长百年。

  根据史料中的线索以及现在还保存的栽培型茶林,永德少量分散种茶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00年。当然,真正大面积种植茶叶是1915年至1920年,这是永德茶树引种的一个高峰期,尤其是1920年,永康地方官绅段崇岚再次提倡种茶,他积极引进茶种并从栽培技术上对茶农进行指导,使得永德的人工茶园迅速扩大。

  1925年至1935年间,前人的努力为永德迎来了一个茶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据1935年临沧市税收资料统计,全区茶叶5.5万担,永德0.45万担,占9.2%,位居全区第三。

  

  而1982年至1985年省茶树资源考察组到永德考察,鉴定永德有三个国家级和省级优良品种,分别是勐库大叶茶种、勐板忙肺大叶群体种和鸣凤山大叶群体种,其品质位居云南大叶茶之首。

  目前,永德县已被列为全省八大茶叶发展基地县,由于永德属于边疆民族贫困山区,这里的茶园绝大多数是野生茶园和栽培型古茶园,县内无工业污染,历史上又没有施用农药和化肥的习惯,因此永德的茶叶成为了生产天然的、原生态的、无污染普洱茶最理想的原料。

  作为云南省野生茶林面积最广的县,永德县理应引起普洱茶界的重视和尊重。尤其是其境内那些数以万计的上千年树龄的大茶树,它们不仅是云南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而且丰富了云南野生茶叶的基因库。

  因此,面对这样一片浩如烟海的野生茶园,我们有理由将永德,这个保存着中华木兰的地方,称之为“万茶归宗”的地方。


好熟茶·永德造|永德茶产业推介会圆满成功!

  2019年5月31日下午,永德茶产业推介会在广东现代国际展览3号馆舞台区隆重举行!

  “好熟茶.永德造”,据悉,本次东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根据临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2019年5月30日至6月3日,永德县组织8户重点制茶企业参展,重点展示普洱熟茶为主的永德茶叶产品。

  永德是中国西南古老郡县之一,历经赕、城、路、府、州、县之易名。境地秦汉称赕,唐宋置城,元代立路,明清为州府,民国改县至今。1950年4月,县境解放,称镇康县,上隶保山专区;1953年春,划归缅宁地区(今临沧市);1964年元月,县境西部沿边地区划出另立新县(今镇康县),故郡改称永德县,系取永康、德党两地首名组合而成,寓意德化永昭,治所则沿袭德党至今。永德地处滇西南边陲,临沧市西北部,历来是滇缅往来的重要通道之一,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江东走廊。县城德党距省会昆明680公里,距市府临沧186公里,距国家级一类口岸孟定清水河170公里,距国家级二类口岸南伞103公里,距杭瑞高速公路174公里,国土面积322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5%。全县辖3镇7乡,2个社区、116个村,总人口38万人,有汉、彝、佤、布朗等22个民族。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58万千瓦,主要矿源5类17种;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陆生野生动物约477种,面积1.75万公顷的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南亚热带天然动植物园。

临沧市原政协主席,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郭惠云

  永德是高原生态特色农业理想发展之地,全县建成坚果面积50.34万亩,芒果面积4.5万亩,共有野散生诃子31.3万亩,是全国最大、最完整、产量最高的野生诃子分布县,永德被命名为“中国澳洲坚果之乡”“中国芒果之乡”“中国诃子之乡”。县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民族文化浓郁,旅游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7.4℃,年平均降水1283毫米,全县森林覆盖率58.44%,被评为“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国家级临沧边合区休闲养生旅游胜地”“中国气候恒春县”。

  本次推介会上, 临沧市、永德县等的相关领导全面介绍了永德的茶资源情况,重点推介了永德熟茶。

原东莞市政协副主席朱伍坤

  永德土地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云南大叶种茶等茶树生长,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之一,也是一块极具开发潜力的宝地。境内生长有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茶树。野生型茶树群落分布区域11.55万亩,品种有大理茶种等。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的大雪山主峰山脉东西两侧及北面和棠梨山南面海拔1900—2600米范围内的南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过渡型古茶树(永德县称藤子茶)是目前云南省内发现较为完整的过渡型古茶树群落,也是研究茶树发源地的重要实物依据,分布在永德县乌木龙乡蕨坝、亚练乡章太和塔驮等地,约3000余株。栽培型茶树种植历史悠久,据记载,永德大面积引种试种茶叶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至2018年底,栽培型种植面积达24.19万亩,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101个行政村,涉及23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2%。截止2018年,全县实现茶叶社会产量16.4万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6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21亿元;工业产值10.43亿元。县内古茶园面积12.8万亩,品种有忙肺大叶种、鸣凤山大叶种、勐库大叶种等云南大叶群体种。茶叶种植在永德历史悠久,是云南古茶树遗产存量大、树龄长、产量多的区域之一。目前,全县获SC认证茶叶企业33户,年加工生产精制茶1.1万吨,其中:普洱熟茶产量突破1万吨。全县茶叶企业获云南省著名商标6件、临沧市知名商标4件;获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2户,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户;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户、市级4户、县级5户;全县茶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净值2.8亿元,生产能力20000吨,产业工人2000余人。主要生产普洱茶、绿茶、红茶等茶类。

永德县副县长兰岳

  永德是全国重点产茶大县,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原产地之一!永德是中国名茶之乡,是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重点县!永德是全国标准茶园创建示范县,是西南红茶和特种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县!永德将建设成为全国熟茶之乡,将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普洱茶发酵中心!

  永德县立足气候优势和自然生态优势,以建设生态茶园为目标,以中低产茶园改造为抓手,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不断做大做强做精茶叶产业,实现茶叶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生态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更好地促进广大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永德茶产业发展措施具体有以下五点:

临沧市永德县供销社主任 朱永昌

  一是做优基地。结合“一县一业”产业发展,积极向上申报和争取项目,有效整合涉农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加大茶叶基地建设投入,改造低产低效茶园,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着力创建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同时,积极争取欧盟、美国、日本有机认证和雨林林盟认证等质量安全认证,确保到2022年,全县有机茶园认证茶园面积达6万亩,绿色认证茶园达22万亩,雨林认证茶园达0.8万亩;到2035年,全县有机认证茶园达16万亩,雨林认证茶园达1.6万亩,实现全县茶园全部绿色有机化。

  二是做强龙头。深入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积极争取项目继续加大制茶企业扶持力度,下大力气整合永德茶企,形成集体公司形式,统一商标、统一价格,按照“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进产品精深加工,形成永德统一的“拳头”产品,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延伸茶叶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带动能力,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做响品牌。深入实施“古茶之乡”品牌打造战略,坚定不移的走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路子,重点抓实永德忙肺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以永德熟茶园区建设为契机,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推广永德熟茶,叫响“好熟茶?永德造”公共品牌。同时,依托茶叶品牌打造,强化招商引资和市场营销工作,把永德建设成为全国的熟茶之乡和全球最大的普洱茶发酵中心,增强永德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临沧市农业农村局调研员 李文雄

  四是做实园区。积极响应全市“四大茶叶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目标,按照“一区多园”的规划布局扎实推进园区建设,一区即:永德熟茶园区,多园即:勐板忙肺茶叶文化产业园、小勐统梅子箐茶叶文化产业园、大雪山茶叶文化产业园、鸣凤山万亩古茶树庄园等文化产业园。目前正在开展永德熟茶园区规划,规划面积1500亩左右,分期推进,到2022年正式运营。

  五是做特茶旅。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厂变体验馆、茶源变科普园”的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茶树群和棠梨山古茶树优势,以点带面,大力发展茶旅康养高端旅游,以茶庄园的规划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格局,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只此青绿” 云南绿茶

“只此青绿” 云南绿茶、乌龙茶

云南是世界茶源,尤其是大叶种茶树的原生地。很多人认识云南都是通过由大叶种制成的普洱茶开始,在云南,少数民族鲜活的种茶、制茶、吃茶的历史自成一派,源远流长。

然而,在普洱茶还未闻名之前,云南茶有相当漫长的时间是游离于中国茶范围之外的。

云南大叶种早已经被证实,除了普洱茶还适合制作绿茶、红茶、白茶,有着不俗的口感。由于大叶种茶树茶种和高原地貌的特殊性,尤其是古树茶,发芽总比小叶种树更晚一些,普洱茶只说“头春”,不讲究“明前”。在头春还没有采摘之际,又正值窗外春日风光无限好,到处青绿一片,正是品饮属于云南“只此青绿”的最好时节——绿茶、乌龙茶。

绿·个性的云南绿茶

即便茶圣陆羽著书立说,言及普洱茶也不过一句“南方有嘉木”轻飘飘带过,很多喝过云南茶的文人雅士,也对云南茶评价不高。

明代谢肇制在《滇略》一书中曾说:“滇苦无茗,非其地步产业,突然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泰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谢肇制作为杭州人,常年喝中小叶种绿茶,对于饮茶的审美早已经先入为主,忽然喝到大叶种晒青绿茶多半还不太习惯,同是明代人的徐霞客就认为很好喝,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写下:“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甚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从徐霞客描述的茶树高度、制作工艺、条形外观,不正是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模样吗?

云南茶树按照物种分类有31个种和两个变种,这些茶树品种特性不同,云南茶树品种齐全,大叶种和中小叶种都有,也不知道谢肇制喝到的究竟是大叶种还是中小叶种制成的云南晒青绿茶。但是通过他的只言片语,也看到云南绿茶不逊于绿茶主产区的优势——“色香不下松萝”的昆明太华茶,色香居然堪比安徽历史名茶,而比昆明太华茶更好的“点苍感通寺茶”,就惊艳了使用绿茶思维的谢肇制的味蕾了。

当然,他也毫不客气地批评指出昆明太华茶“揉不匀细”,这让人看到了曾经云南加工茶叶粗放有余,精细不足的事实。“蒸而成团,瀹作草气”能够看出,当时云南绿茶采用的是蒸青方式,只是太过草率粗糙,喝起来有“草气”而无茶气,不免被讥讽为“差胜饮水耳”。

当然,滇绿也有争气的选手。昆明十里香绿茶,就是产自云南本土的高香型绿茶,古时称为“十里贡茶”。有史书记载,远在唐代就有关于种植“十里贡茶”的描述。

从清代光绪年间,昆明的老街“广聚街”上就有一家叫做“十里香”的茶庄,专门经营“十里香”绿茶,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时至今日,很多老昆明人都有“吴井水泡十里香”的记忆。十里飘香的“十里香”是不折不扣的云南中小叶种茶树的代表。原产于昆明东郊金马山麓的十里堡、归化寺一带,后人根据两者相似的高香茶气,同源寺庙的巧合,发出了“是否十里香是太华茶的延续?”的猜想。

从古人在品饮云南绿茶的少量评价中,不难看出,古代人和现代人对于绿茶口感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要求工艺精细,制出后外形好看,冲泡后茶香浓郁,口感清甜。满足这些,方可算是一杯上好的绿茶。而在云南,虽然茶树品种齐全,茶叶品质很好,普洱绿茶却一直都做不出很好的口感。

19世纪到20世纪云南绿茶的工艺一直处于摸索和学习的时期,几乎把所有国内知名绿茶品种的加工工艺都学习了一遍,并且模仿制作绿茶。期间,国家还派出了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近现代种植加工的最新理念;引进掌握近现代种植和加工工艺的各类人才,制茶设备的更新换代,建设现代茶园和加工基地等。

以肖时英为代表的茶学专家,培育了不少优良大叶种新品种和一些杂交良种,有一些历史名茶的工艺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比如昆明十里香,就采用最原始的晒青工艺制作,使得贡茶重现。

之后,云南绿茶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工艺以晒青为主,包括炒青、烘青和蒸青。晒青又称滇青,根据加工季节分为:春尖、二水和谷花。高档的晒青茶色泽鲜绿,白毫显露,条索紧实笔直,内质清香,口感鲜纯;烘青绿茶分为三级六等,成品茶称为滇绿、滇绿碎和滇绿芹茶;炒青工艺出来的又称作磨锅茶,蒸青是通过蒸汽杀青,揉捻再烘干出来的绿茶。炒青和蒸青产量都很少,烘青曾经给云南绿茶贡献出巨大的产量,早年西北地区喝到的茉莉花茶,茶底就是云南烘青绿茶。

这些独具特色的加工工艺使得滇绿也变得个性起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名优绿茶:宜良宝洪茶、思茅雪兰、墨江云针、镇沅五一绿茶、耿马蒸酶、凤庆尖山云雾、永德乌木龙银竹绿茶、南糯白毫、大理苍山雪绿、感通茶等等,不胜枚举,遍布云南各个茶区。

在未来绿茶的消费市场中,云南绿茶的工艺普遍以晒青为主,以大叶种为主的云南绿茶以强烈的茶叶性格,渐渐赢得了云南以外人们的认可,尤其是以大叶种为原料按照欧盟有机茶标准种植加工的云南绿茶,也走出国门且价格不菲。

可见,云南绿茶一旦拥有了工整规范的制法,又以云南大叶种原料作为底气,谁还会再说它“差胜饮水耳”?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2年4月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