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乌木茶台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白沙溪携手益阳天意木国|追根溯源 万人同饮一杯茶

什么?还没决定好五一去哪玩么?

今年的五一真是感谢总理,感谢南都记记者,

我们才有了今年的第一个小长假!

难道在益阳,

除了秀峰公园、会龙山、百竹园...

就没有其他地方可以选择了吗?

这个五一不必去远方,

跟随我的脚步来这就对了!

↓↓↓


天意木国

这里有亿万年奇根珍木,

这里有百亿级作品集群,

这里有全国茶叶行业百强品牌白沙溪,

这里有美艳绝伦的茶艺师表演,

这里有百年之久的陈年老茶。


这里即将创造一项新奇迹:

百名茶艺师,

多家品牌茶商,

万名茶客,

于五一黄金周齐聚天意木国,

万人同饮一杯茶。


1、追根溯源,参观天意木国奇根珍木作品,五一期间进行寻根之旅;

2、免费观看百名专业茶艺师的茶礼、茶艺仪式表演;

3、挑茶、赏茶、品茶、斗茶,万名游客与茶商一起共聚一堂,万人免费同饮,诚邀您喝杯好茶。



活动流程

活动时间2019年5月1日 上午9:30-下午17:00

活动地点天意木国4号茶台馆

流程安排

Ⅰ.专业的茶艺及茶仪式表演,由专业的茶艺机构组织的一百多名专业茶艺师,在司仪的整体组织和安排下,完成一整套茶艺、茶礼、茶道等仪式表演。

Ⅱ.赏茶、品茶、斗茶,所有入园游客可自行参观茶展以及挑茶、选茶、赏茶、品茶、斗茶等活动。并自由参观天意木国展馆作品以及举办的其他活动。(茶展时间为5月1日至5月4日,共计四天)



——天意木国出行攻略——活动时间:5月1日至5月4日营业时间:上午9:00-下午5:30

景区地址: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鱼形湖西路

自驾线路:从起始位置导航至天意木国即可

咨询热线:0737-6780088

团队咨询电话:15898431989(张)


活动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

天意木国

益阳市茶叶学会


承办单位:

益阳市赫山区新创意广告装饰经营部


冠名单位: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益阳冠隆誉黑茶发展有限公司

老陇泉茶叶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单位:

红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益阳自媒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金航传媒


友情支持单位:

湘穗女子学堂(茶艺培训机构)

益阳旗袍协会

益阳闻湘酒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天意木国项目简介

     天意木国是负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根道文化远大抱负和使命的项目。项目由湖南天意木国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益阳东部新区倾情打造,主要以奇根珍木为主体元素打造的一个集旅游、文化、艺术、养生、健康、教育为一体的世界级文旅综合体。主要打造奇根珍木展示区、一带一路木博园、五星级木文化主题酒店、红木别墅群、木字塔、天马雕塑广场、商业区、马场区、艺术雕塑婚庆摄影基地、艺术培训学院、艺术交易中心、水上生态剧场、天明台、汽车自驾营地区、生活配套区等重点项目规划区。

现已开业的一期展馆为奇根珍木展示区,占地面积为286亩,展馆面积为52000平方米,投资达3.42亿元。展区共有10个展馆,其中已开放的有6个,在建中的有4个。在已开放的6个展馆内,以金丝楠、黄花梨、阴沉木、乌木、小叶紫檀等名贵木种为材料创作而成的根木作品多达万余件,被评为国宝级的作品多达11件,被评为国家一级的作品多达18件。在这五万多平方米的展馆内,这一件件造型奇特,天意盎然的作品,苍劲古朴、庄严厚重,虽经千万年沧桑巨变,却依旧焕发着新的艺术生命,它们是大自然变迁的历史见证。天意木国奇根珍木作品品种种类之全堪称世界之最。


白沙溪简介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国有),沿革承接于一九三九年,湖南省建设厅委派茶叶管理处副处长,留学国外的农学士彭先泽、字孟奇先生组建的湖南省砖茶厂,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悠久历史。白沙溪是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湖南省工业旅游示范企业暨国家2A景区、益阳市推新示范企业、安化县优秀企业。是国家民委历年确定的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中国黑茶的发祥地,湖南紧压茶的摇篮,曾创造了我国紧压茶史上的数个第一,即第一片黑砖茶、第一片茯砖茶、第一片花砖茶;挖掘、继承和发展了民间传统茶叶产品天、贡、生尖茶和花卷茶(俗称千两茶)。


     

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已经成为国人的国饮。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得,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净、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静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本文资料整理自:益阳自媒体)

华坪县茶产业发展历程

华坪县北部,鸡冠山巍峨耸立,乌木河水潺潺,河畔村庄云雾缭绕,万亩绿茶四季常青。“云雾山中茶,乌木河畔春”形象地描绘出了乌木河畔如画美景和“乌木春”茶的由来。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华坪县茶产业发展情况

1959年,毛文荣等一群刚从学校茶叶专业毕业的学生分到华坪县农技站工作。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热情,对华坪县气候等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认为华坪县的山区、半山区可以种植茶树。于是就从云南省凤庆县调入大叶茶种子2.5吨育苗,并重点在轿顶山良种场上试种,单丛种植茶叶50多亩,通过5年的精心管理,茶园茶树长势良好;发现华坪县的气候适宜茶树生长;随后1965年县农技站又从勐海、临沧调进大叶、小叶茶种子10吨在华荣腊妈箐、永兴回龙湾、新庄傈僳田、左岔、松竹、通达、腊姑河等地进行多点试验,茶园大都开沟,垄厢种植,面积发展到1090亩。从1965年到1970年,全县山区、半山区多数大队都有一片数亩至数十亩的茶园。据县统计局记载,全县茶园的面积1970年有287亩,1972年增至726亩,全县5个公社都有茶园,但主要分布在中心、新庄、永兴3个公社,大兴、荣将两个公社面积很少。从1972年以后,各公社原有的茶园逐年减少,中心公社的茶园分布在拉毕(1972有74亩),田坪的关家村(1971年有11亩、1979年53亩);左岔的筲箕坪(1971年有4亩、1979年21亩),龙洞的唐家营(1972年有89亩)。新庄公社的茶园分布在:新庄村的傈僳田(1971年有20亩,1979年2亩);天星的长坪(1972年有7亩,1979年有8亩);边凹的大宝山(1971年有6亩,1972年1亩);八德(1972年有26亩);通达的石膏厂(1972年有6亩,1979年21亩);双龙的上黑塘(1972年有50亩,1979年21亩);维新的维沙、余家梁子(1971年有13亩,1979年21亩),丁王的腊姑河、麻栗坪等地(1971年有425亩,1979年93亩);腊么的马家村(1971年有17亩,1979年9亩)。永兴公社的茶园分布在:永兴的回龙湾(1972年有5亩);灰窝的习草地、箐门口(1971~1979年有1亩);船房的乌木箐(1971年有2亩),华荣的腊妈箐(1971年有70亩);思木的四么多也有少量茶园。大兴公社的松竹1972年有茶园5亩,荣将公社的和爱、轿顶山有3亩,县良种场轿顶山有30亩。80年代初是农村经济制度变革的时期,从县到公社、大队都没有人抓茶叶工作,各地的茶园因无人管理而荒废,到1985年全县的茶园只有171亩,其分布情况是:中心区的田坪有30亩,新庄区有88亩(新庄村5亩,天星9亩,通达13亩,丁王55亩,腊么1亩,德胜5亩),永兴区有53亩(灰窝3亩,华荣30亩,基度20亩)。有的地方茶园面积没有了,但还有一定数量的茶叶产量,如龙洞产茶322.5千克,左岔12.5千克。当时全县的茶园都属大队所有,从选择地点到种植都按标准进行,但从茶树的管理到茶叶的采摘炒制加工,大多数人都不懂,再因管护茶园人员的责任、报酬不明确,各地茶园大多管理不善,无经济效益,逐步就放弃管理而荒废,部分茶树也逐渐枯死,一些地方只有零星存活的茶树,导致全县茶园面积逐年减少。但也有管理较好的茶园,如华荣腊妈箐茶园1965年有70亩,1986年还有35亩,茶园采用种养结合的方式,牛羊粪施用较多,年产茶叶1000余千克,所产茶叶味道好,很受消费者欢迎。

总结华坪县20世纪60、70年代种茶的经验,为什么没有形成规模和效益?茶园管理要求高,从栽培、采摘、加工都要有一定的技术,才会产生好的经济效益。为什么华坪的茶叶面积从1000余亩,逐年减少?主要存在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责任制不明确;二是缺乏茶园管理技术;三是没有深加工企业做支撑。

二、改革开放时期华坪茶产业发展概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千家万户,1980年,华坪县开始实施包产到户,家家户户都忙着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生产力的解放,群众生产积极性高,产出提高了,特别是1984年后,全国粮食达历史最高,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但是群众包包里面没有钱,这一难点困扰着华坪县委、县政府,在1985年的三级干部大会上,华坪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提出了种植业结构的改革,要求各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种植业结构改革;当时的永兴区委、区政府,召开干部党员大会,如何在群众吃饱后尽快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在讨论中有群众提出种植茶叶,发现永兴回龙湾残留的茶树,脱管十几年后,依然生命力极强;随后永兴区党委、区政府考察华荣腊妈箐和左岔的茶园以及永兴回龙湾残留的茶树,走访周边群众,认为永兴的气候环境、土地资源、土壤性状及水利现状适宜发展茶叶生产,并请华坪县科委的技术员进行论证,咨询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李远烈(华坪籍永兴人),他认为永兴种植茶可行。随后,永兴区委、区政府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并组织各乡(当时的村叫小乡)乡长、干部、小队队长、农户代表一行17人到保山的昌宁县和凤庆县参观、考察、学习。这次考察学习使这些干部、农民打开了视野,对茶叶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考察回来后,更加坚定了区委、区政府及群众的信心和选择茶叶发展是永兴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发展道路。随即永兴区委、区政府向华坪县委、县政府上报发展茶叶生产进行种植业结构改革的报告,华坪县委、县政府同意永兴区委、区政府报告并指示县科委作为技术部门指导永兴发展茶叶生产。永兴区委、区政府也向全区人民发出了发展茶叶生产的动员令,按照茶叶技术员毛文荣的要求,适宜茶叶种植的大队,海拔1700米以下为山原中亚热带;海拔1700~2000米为山地北亚热带;海拔2000~2400米为山原暖温带。其中以海拔1700~2000米的山地北亚热带分布最多,面积最大。这一区域有生产优质茶叶的条件。气候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累积;土壤PH值5.5左右,是酸性或微酸性,有机质较多,适宜茶树的生长;利益茶叶的物质积累。同时,引进了3吨大叶茶群改种,在回龙湾、苍房湾、三股水育苗,发动农民群众种植,永兴农民积极响应,认为种茶是好事,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并积极行动开挖茶沟,掀起了种茶的热潮。1986年,永兴就发展茶叶98亩。在这一次茶叶发展过程中,永兴区委、区政府吸取以前种茶叶的教训,从推广科技,规范栽培管理入手,并采取四大措施,突出规模发展和集中发展。一是永兴区委、区政府积极协调联系县科技部门,由县科委派出技术人员毛文荣作技术指导,并编写《华坪县茶叶栽培技术》资料,该资料的最大特点,将原来单株种植,采取最新茶叶种植方法,高产密植种植方法,开沟种植,沟深0.8米,沟宽1米,大行距1米,小行距0.3米,株距0.3米,每亩种植5000株以上,管理跟得上,基本在3年轻采,5年成园,与单株种植的茶园相比,成园早,投采快,产量高,见效快,极大地鼓舞茶农信心。同时1988年永兴乡还成立了茶叶协会,有14名会员,从事茶叶种植管理技术、经验的总结与交流推广。二是专门聘请昌宁供销社的茶叶专家作为茶叶技术人员。永兴区委、区政府把茶叶加工技术作为永兴茶叶发展的突破口,吸取以前茶叶发展只注重种植不注重加工的教训,1987年,区政府专门聘请昌宁供销社的茶叶专家穆湘云等3人指导群众标准化种植茶树,茶园的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当时的区党委、区政府勇于担当,花了大力气,聘请来指导种植茶树的专家穆湘云的工资比当时的区党委书记的工资还要高,穆湘云师傅也尽心尽力,把华坪县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来建设,从开挖茶沟、茶苗培育、栽种、修枝、打茬、采茶、加工茶叶等教授,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群众,一直在永兴常驻10年直到1997年才回昌宁。因此永兴茶叶发展与老茶区茶叶发展同步,无论在栽培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都同步发展,造就了华坪县永兴茶叶在1991年云南省茶叶同比中荣获银缨奖,打出了华坪县茶叶品牌。三是注重茶叶的加工。到了1987年末,由于农户种植茶叶的积极高涨,适宜的区域都在发展,当茶叶面积发展到1913亩,茶叶的加工就纳入了永兴区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决定把扩大茶叶发展面积与加工厂建设同步进行,从而解决茶农的后顾之忧,保证茶叶稳步发展。1988永兴乡政府将乡铁业社的部分地基和房屋划转给永兴茶厂,筹建永兴乡茶厂,1989年永兴乡再筹集4万元资金,从云南省思毛茶厂购置一套茶叶初制机械,1台55型杀青机,2台60型揉捻机,1台12平方米烘干机,1台解抉机,于8月份建成了永兴乡茶叶加工厂,这是华坪县建成的第一个茶厂。从此华坪县茶叶的加工走出了手揉手翻锅炕的历史,同时有了自主品牌——乌木春;1989年秋,加工厂在昌宁茶叶师傅穆湘云的指导操作下进行茶叶试制加工获得成功,生产出的茶叶开水冲泡汤色碧绿、香气浓郁持久,口感极佳、深受喝茶者喜爱。当时永兴区区长张华雄博众所长,给永兴茶叶取名为“乌木春”。茶叶试制成功后,永兴乡政府1990年调习好村的支部书记强大洪任茶厂厂长,穆湘云为茶叶加工师傅,永兴青年毛倪兵、李世贵为学徒,进行茶叶加工生产。四是进行产业化运作。随着茶产业的形成,经济效益显现,很多农户都要求种植茶树,但是种茶需要化肥农药,面积小的到好办,但面积大的就有困难;为此永兴乡在1988年积极协调由华坪县财政补贴利息统一从永兴信用社贷款30万元额度,由茶叶种植大户个人贷款,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到1989年末,种植面积达2200亩。

1989年后,1986年种植的茶园可以轻采,有了初步的产量,投产面积逐渐扩大,涉及茶叶的栽培、管理、防虫治病,加工、包装、销售系列工作增多,原科委抽出的一名技术人员也不适应当前的工作,为此1990年9月县政府下文华坪县农业局专门成立茶叶技术指导站,编制3人,指导全县茶产业技术工作。

随着茶叶加工的开始,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渐表现出来,我县是茶叶新区,茶叶栽培管理、加工、销售经验不足,1990年永兴茶厂,仅生产干毛茶7000余斤,到1991年初,还库存4000余斤茶叶,茶叶销售不出去,农户拿不着钱,茶农增产不增收。在茶农中逐渐产生厌倦情绪,认为种茶没有出路,对已种植的茶叶也无心管理,想要种植的农户看到这种状况,也失去了信心。时任县农业局局长张华雄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带领县农业局的部分技术员调研永兴乡茶产业发展现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是茶叶包装极为简陋与市场上的彩色包装脱节;二是永兴茶厂只有3个人,没有人出去跑销路,没有形成品牌,宣传也跟不上,是造成茶叶卖不出去的主要原因。三是永兴乡是茶叶新区,茶叶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不到位。这次调研后,县农业局认为,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茶产业发展中常见的问题,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但必须要跑销路,搞宣传,创品牌;可永兴茶厂就3个人,很难完成这些工作。面对这些问题,经县农业局党委会议研究决定,要把宣传、品牌、销路做好,县农业局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有责任为茶产业的发展作探索。于是1991年3月经县农业局与永兴乡协商由县农业局承包永兴茶厂,承包期为5年。并且决定打造一块示范茶园,用于摸索茶园管理经验和茶农交流学习。县农业局接管茶厂后,由县农业局茶叶站的肖月出任厂长,原永兴茶厂厂长强大洪任副厂长,由汪开华、毛业兵、李世贵任技术员,茶厂不仅负责茶叶加工,还要负责指导茶农的生产管理技术。

县农业局承包永兴茶厂后,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重新设计茶叶包装,请白永高老师亲自到手爬岩,以素描的方式把手爬岩、乌木河山水风景作图案,草绿色为底色,黑白镶边设计出精美观大方的包装袋,500克袋装改为250克袋装,包装改小了,消费者买去的茶叶,在香气还没有散完,茶叶就吃完了,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农业局按全局职工每人200斤茶叶销售额为目标,组织全局职工到全县煤厂、洗煤厂、矿山、学校、机关单位推销茶叶,有的通过亲戚朋友将茶叶销到丽江、攀枝花和相邻县,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不仅拓宽了茶叶产品销路,还让广大的消费者对永兴的茶叶有了新的认识和进一步提高了“乌木春”产品的知名度。1991年的茶叶产品全部完成销售。1992年3月,当新茶还未上市,县农业局就积极向县工商局申请乌木春商标,当时申报商标由县到丽江地区工商局再到云南省工商局办理,县农业局派专人办理各种手续,历时4年获得“乌木春”注册商标,1995年获得认证,1996年拿到商标认证书;可以说乌木春商标凝聚了县农业局的心血和汗水,为后来乌木春商标成为云南省著名商标打下了基础。

县农业局为了稳定茶叶生产,提高茶叶栽培管理水平和培训茶产业的技术力量,于1992年3月购置了仓房湾205亩种植3年的茶园作茶厂的基地,同时也作为茶叶的示范园。一是让茶农在示范园学习修剪、采摘、病虫害识别,同时示范园按其劳动发给工资,这既解决示范园劳动力问题,茶农又学习了技术,每年有近百人的茶农来学习;另外示范园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将热爱茶产业,有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青年招为合同工长期培养,这一批青年后来都成为了茶叶的老板,活跃在茶叶的生产中,如毛朝发、吕圣奎等。二是茶叶站办起示范园后,发现推广密植速成的栽培方法(沟宽和空幅各1米,沟深0.8米,3行条栽,加大密度,亩栽4500~5500株)效果明显。其特点是早期产量高投产快,如管理得当,3年就有较高的收入。但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病虫害较多,难防治,鸡爪枝多,茶树老化快,松土除草不便,投入成本高。为了推广产量和建园速度,在摸索中发现三笼棚栽法,三笼棚栽法是将密植速成法的3行条栽改为横3株棚栽,株距30×30厘米,每棚间隔60厘米,亩栽茶苗3300株,成园后保持在2500~2800株,茶园的通风透光条件改善,易管理,产量与速成密植法相差不多,投入、管理成本降低,这种栽培法得到普遍推广。在茶叶的施肥方面,历来推广的都是重施基肥,在建园时深挖沟,回填有机质丰富的山基土或地表土,混合树叶、秸秆、杂草、厩肥等,部份还施磷肥,然后才栽种茶苗。在1~3年的茶园行间种植绿肥或矮秆豆科植物培肥茶园;茶园进行深耕除草,并以秸秆、树叶等覆盖,防止杂草滋生,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追肥多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一般用粪水、沼液等浇泼或用厩肥、绿肥、杂草处理过的泥炭开沟深施后覆土。后试验推广用沼液代替化肥、农药施用,茶叶的产量与品质有较显著的提高。茶叶站推广农家肥配合化肥施用获得高产,1992年在永兴回龙湾张春芳家的2亩种植3年的密度茶园作高产示范,冬春每亩浇人粪尿1000千克加15千克尿素,夏秋每亩再施尿素与过磷酸钙各20千克,同时合理采摘。结果获得了亩产鲜茶357千克,干茶76千克的高产。示范效果显著,全乡茶叶单产逐渐提高。

通过茶叶加工工艺的改进和茶叶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和精细化的管理使永兴茶产业发展逐步走入正轨。到1992年永兴茶叶面积发展到3320亩,到1995年达到5310亩,其中:永兴村有2500亩,基度村有1400亩,习好村有150亩,思木村有1260亩。

1995年1月,永兴茶厂厂长肖月调到楚雄,由王升才接任厂长,1996年12月,县农业局承包永兴茶厂到期,改由李世贵承包,他1989年从华坪县职业高中茶叶专业毕业后,1990年招到永兴茶厂,从一个学徒工人做起,从技术员到副厂长,再到厂长,1998年,全国进行乡镇企业改制,永兴茶厂也由集体企业改制为私有企业,由李世贵购买。并在2001年在永兴茶厂的基础上成立丽江市华坪县乌木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李世贵出任公司董事长。

2000年后,为了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全国各地都大力研究推广了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和有机茶生产技术。2002年县农业局茶叶站在永兴的200亩茶园示范生产的无公害茶叶获得云南省农业厅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同年获得了云南省7000亩茶叶基地无公害认证。2004年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安全生产进入华坪县的农产业发展中,为全县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003年引进福云6号扦插苗70万株,种植200亩,表现为春茶早、芽头多,但本县夏秋雨水多,茶叶停顿不发,产量低而未扩大种植。2008年又引进云南茶叶研究所最新培育并经国家审定的茶叶新品种佛香1—1、佛香3—3、佛香3—5、佛香4—9和紫鹃5个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能适应本县气候的高产优质品种是佛香3—3。

2002年全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华坪县再次迎来新一轮的种茶热潮。特别是永兴村三股水全村42户村民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把还没有种植茶树的土地全部种上茶树。三股水村民邓成蓉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邓成蓉说:“1987年的时候我家只种了5亩茶树,当时担心土地全部种成茶树了没有口粮。2002年的时候,退耕还林政策一来,我家就把所有的土地、荒山都种上茶树。现在新种植的25亩茶树都已经发挥效益”。

据统计,到2007年全县茶叶达到13620亩,全年产鲜茶叶341.2万斤,产干毛茶74.17万斤,产值首次突破1000万元。2017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6600亩,投产面积13850亩,涉及农户3072户,产值4410万元,户均增收14355元。

2016年,一些领导在深入调研茶产业发展状况后,认为我县的茶产业发展单一,没有很好地把民族文化、康养旅游和茶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华坪的茶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做出华坪的特色和精品,并要形成自己的茶文化。为探索康养旅游助推茶产业发展,2017年8月22日,华坪县以“品云雾山中茶,游乌木河畔春,赏美丽乡村景”为主题,成功举办了首届乌木春茶文化节。

华坪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山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贡献。

(作者系原华坪县政协主席,该文原载《华坪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作者系华坪县农业农村局园艺高级农艺师,该文原载《华坪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来源:华坪政协,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省古树茶面积与产量真相调查

一、古茶树定义

2005年3月在中国召开的古茶山国际研讨会上通过的《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建议稿指出: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半驯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中的茶树。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主流的看法是只要百年以上就可称为古树,少数玩家认为要树龄300年以上才算。但我的观点是,即便按百年来算,云南古茶树面积也非常稀少,应该将古树茶的种植年限放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也就是1950年之前种的茶树都可以算古树。

 

二、宣传数据

以下为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政府部门外宣的主旋律数据:

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8.2万亩,现存的古茶树资源绝大部分是栽培型的,野生型古茶树仅有零星分布。

普洱市境内古树茶面积达83187公顷,约合124万亩。其中野生茶树居群78633公顷,是普洱茶产区中最大的;古茶山12123公顷。

  临沧市因临澜沧江而得名。境内共有茶园总面积130万亩,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4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百年以上古茶园9万多亩)。

通过数据看,版纳州的水分较小;普洱市极大地夸大了野生茶面积,栽培型古茶面积也非常水;而临沧过于吹牛(所谓的“栽培型古茶园65万亩”,其实是将大量的老茶园以及用古茶籽育种的小茶苗算进去,而其提到的“百年以上古茶园9万多亩”水分较小)

 

二、实际数据

云南现存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千年以上古茶树30余棵,占全国的40%以上,100亩以上连片古茶园面积达20余万亩。

(一)西双版纳州(这是版纳州对外宣传的主流数据,还是有许多水分,只是相对于临沧与普洱要诚实许多)

1、行政区域分布

西双版纳州现有古茶园82 234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个村寨之中。其中:勐 海县古茶园面积最大,有46 216亩,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的37个村寨;勐腊县有古茶园面积27 793亩,主要分布于该县北部的象明、曼腊、易武三个乡的46个村寨;景洪市古茶园面积较少,有8 225亩,分布于基诺、勐龙、勐旺、景洪四个乡镇的17个村寨。

古茶园大都分布在经济较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半山区乡,分布区域内居住的民族主要有汉、基诺、布朗、傣、哈尼、彝族、拉祜等。古茶园分布面积较大的乡镇有:格朗和乡15 000亩,象明乡9 721亩,布朗山乡9 505亩,易武乡8 279亩,勐混镇8010亩,勐龙镇5 170亩,基诺山乡2 900亩。全州古茶树树龄从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数在200~500年之间。

2、地理环境分布

西双版纳州古茶园分布面广。古茶园分布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为红壤、砖红壤.pH值在4~6.5之间,茶园中大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古茶园海拔分布从。760米到2 060米,海拔高差较大,有1 300米。最低海拔在勐腊县曼腊乡曼乃新寨.最高海拔是勐海县勐遮镇、巴达乡、打洛镇交界处曼摞黑山。

3、茶资源分布

西双版纳州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既有野生型古茶树,也有栽培型古茶树;既有大叶种古茶树,也有小叶种古茶树;树型有高大乔木的,也有小乔木的;有树高23米以上的,也有1米以下的;叶形有大叶的,也有小叶的;有圆叶的,也有长叶的;芽叶色泽有绿的,也有微紫的;叶腋色泽有绿的,也有红的等等。

总的来说。西双版纳州古茶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一、现存的古茶树资源绝大部分是栽培型的,野生型古茶树仅有零星分布。二、栽培型古茶树中,绝大部分为大叶种,仅在勐腊县象明乡、景洪市勐旺乡有部分小叶种茶园或单株。三、从树型来看,勐腊县古茶树多为乔木型,勐海县和景洪市古茶树多为小乔木型。如勐腊县曼腊乡曼洒村委会杨家寨森林中生长着一株高为23.5米的大茶树,可谌称为至今世界所发现的栽培型非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中最高的大茶树。所发现的古茶树资源,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丰富,为世人所属目,它是生物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依据中山大学山茶属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的分类,西双版纳州分布的茶组植物初步可分为普洱茶(C.assamica)、茶(C.sinensis)、勐腊茶(C.manglaensis)、多萼茶(C.multisepala)、大理茶(C.taliensis)、苦茶(C.var.Kucha)、滇缅茶(C.irrawadiensis)七个种或变种。普洱茶在全卅茶区均有分布,其他茶种仅零星分布。

(二)临沧市

1、栽培型古茶园:临沧市有百年以上树龄的栽培型古茶园约有23160亩,其中凤庆10600亩、云县5460亩、临翔区5000亩、双江县2000亩、沧源县100亩、耿马、永德、康镇等均有分布。(这个数据是临沧早年对外公布的数据,水分较少)

2、临沧市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园(除了凤庆数据水分较大外,其他茶山数据比较真实):

凤庆、云县一带岔河村古茶园群、漫湾白莺山古茶园群、石龙村古茶园群;临翔区邦东古茶园群、大石古茶园群;双江勐库芒洪至冰岛一带古茶园群;永德古茶园群。

   凤庆古茶园:凤庆小湾镇3200多年的香竹箐古茶树身边,56000亩古茶树再揭茶乡神秘,凤庆15 个乡镇均有野生古茶和栽培型古茶树分布,成林成片,随处可见。2005 年普查结果表明,这些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小湾镇香竹箐、大黑龙潭,腰街乡星源,大寺乡路山、清水,勐佑镇新林,诗礼古墨,永新乡团结、龙竹山、羊头山,三岔河镇柏木和雪山镇的黄竹林山等地。全县有大小野生古茶树群落17个,有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31000多亩。连片野生古茶树生长在诗礼乡古墨后山,永新乡团结村大尖山、羊头山、鲁史镇古平后山、三岔河柏木和雪山镇黄竹林箐等地。栽培型古茶树 6 个群落,面积 3000 多亩,分别生长在永新乡团结村、大寺乡平河村等地。全县有百年以上到五百年之间古茶园 8 大片,分别生长在小湾镇香竹箐、大寺乡平河村等地。

   勐库大叶茶因产于云南省双江县叫勐库而得名,亦有称双江勐库种。勐库种系两百年前,由西双版纳大茶山移苗引种繁殖的。由于引种时,经过挑选,引种地区比较集中,因此品种纯度高,以致目前勐库种还保持着较高的品种纯度,品种纯度达到80%左右。茶树为有性品种,能保持如此之高的品种纯度,在我国茶树品种资源中,实属罕见。勐库种,在云南又称勐库大叶茶,属于有性群体品种。植株乔木型,主干明显,分枝部位高,树姿开展,生长势强。

冰岛村古茶园: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双江勐库土司派人引种200余株,成活150余株,1980年调查时尚存首批引种30余株。据2003年3日调查,冰岛村古茶园先后种植的茶树1000余株,形成勐库大叶茶群体品种,成为向凤庆、云县等地古树茶的传播源头。其后代在临沧繁衍60多万亩的规模,是名符其实的勐库大叶种的发祥地。

   白莺山古茶园:往于云县漫湾镇白莺山古茶树类型多,规模大,栽培时间长,分布于白莺山村、哨街村委会周围,海拔2217m,分布面积近3000多亩的近2千株古茶树,有的树龄超过400多年,显示了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进化过程,是茶叶栽培史的缩影。白莺山及其周围地区的古茶资源被专家定义为银生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种质资源库。白莺山原为布朗族世居之地,茶从古至今都是布朗族的主要生活来源。

   邦东古茶园:位于临翔区东部、澜沧江西岸、临翔大雪山东面,北面是大朝山水电站,由于气候的关系,这里茶树并不十分高大,但是颇具沧桑感。邦东多石头,而且巨大无比,茶树就在满布巨石的环境中生长,构成一种奇异无序的自然群体。

大石古茶园:位于云县大朝山西镇南部,与临翔区邦东乡沿澜沧江连成一线,因石头多而大,故名。茶树就散种于满布大石的山坡上。这里有临沧市独有种大苞茶,茶树高11米,胸径0.76米,树龄约210年。

   永德古茶园:德党、明朗、勐汞、勐板、乌木龙、大雪山、崇岗、班卡等乡镇海拔在1700米至2200米之间的地区都有古茶树生长,比较连片集中的古茶园在乌木龙乡新塘村境内,面积约1500亩,古茶树树龄最长的已有上千年历史。

(三)普洱市

2007年普洱市的对外公布数据显示:普洱市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乔木古茶园36万亩。这个数据还是有水分,但比现在宣传的124万亩要真实太多。

至于古茶山,以前宣传思茅八大茶山,现在宣传“普洱市26座古茶山”。

26山为:老仓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湾古茶山、御笔古茶山、哀牢山西坡古茶山、振太古茶山、老乌山古茶山、田坝古茶山、勐大古茶山、马邓古茶山、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联合龙塘古茶山、团结古茶山、须立贡茶古茶山、龙坝古茶山、通关古茶山、坝溜古茶山、迷帝古茶山、景星豪门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国庆古茶山、景迈古茶山、邦崴古茶山、文东古茶山。其实许多古茶山没多少古茶,最多只能算古茶园。

 

三、古树茶种植面积与产量分析

(一)云南的五代茶园隐藏的种植区域、年份、密度与面积的秘密

以下关于五代茶园的介绍,引用自云南著名茶叶专家张顺高先生的文章。

这五种茶园就是:混林茶园、满天星式纯茶园、等高条植茶园、速成高产茶园和生态茶园。

1、混林茶园:

这类茶园建立于汉末至清代中叶,是最古老的茶园结构模式和最古老的茶树栽培农艺技术,茶树与其他一些林木混种,同时长成,茶树间距1.67m见方,挖穴单株种植,每亩100—200株。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属于这种类型。这类茶园以多种植物成分、动物成分、微生物成分组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持了良好的环境。它带有采集农业的印记,由于生产的需要,先民们把茶树从森林中迁移出来,在茶树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种植,反映出在栽培技术上持有谨慎态度。

2、满天星式纯茶园: 

在云南的凤庆、临沧、云县、景谷、景东等地都是这种模式,这些茶园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国时期,它们的成分结构单一,除茶树之外,别无其他;棵对棵,顺山坡栽种,3~5市尺一株,每亩200~600株。这种茶园产生之初,或许是一种技术进步。它的产生根源是商品生产的巨大发展,经营者要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混林茶、混农茶作为副业性的商品生产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必须向主要副业和专业生产转变,茶树必须从林子里走出来,茶园中的其他效益低的植物必须清除出去,为在单位面积上少投入、多产出,势必要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管理水平,于是纯茶园就出现了。纯茶园在我国东南文化与商品发展较早的地区出现较早,在西南较晚。纯茶园与大茶区应是同时出现。大规模的茶区产生,由于制茶烧柴对林木的消耗,造成区域生态退化;纯茶园以其单一结构天生的生态脆弱和经济不稳成为致命的痼疾,是茶园结构演变史中偏离生态目标最远的模式和技术。

3、等高条植茶园:  

这种茶园和技术早期可能是在中国东南形成,在新中国诞生后,输入西南,它是现代茶园结构和农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把大量科技人才输送到云南,特别是在毛泽东的“农业八字宪法”的指导下,在60年代开始发展等高条栽、合理密植的新式茶园,这种茶园,从茶树本身改善了茶园种植结构,第二次提高了密度,每亩种800~1300株,与坡向垂直,等高排列。有的还开了梯台,提倡在茶园种遮阴树、防护林,设排水沟,修建道路等,加强了水土保持功能,提高了单位产量和效益。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国包括云南所建立的茶园都是这种模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专业茶场。在云南,这种茶园有70万亩。

4、速成高产茶园:

随着全球人民生活水准的迅速提高,社会需求不断推动茶叶生产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萌芽、60年代酝酿、70年代研究形成成套理论与技术,80年代推广应用的速成高产茶园,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茶叶生产的落后面貌,缩小了我国与先进产茶国的差距。这种茶园是在等高条栽的基础上,以土肥为基础、以密植为中心,把握好修剪养蓬采摘的技术关键,进一步把种植密度提高2.5~4倍,每亩3000~5000株,以高标准、高质量作建园指导思想,以高投入、快速高产出作建园原则,在云南推广120万亩,在川、黔、江、浙、琼等省区亦大量推广,这些茶园,是现在提供产量的主体。速成高产茶园在设计中提出了多样性结构要求,但主要目标是快速高效。

5、生态茶园:

  1986年,作者根据农业发展趋势和茶叶生产现状,在自己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和胶茶人工群落的启发下,提出了生态茶园的思想。以《生态学学习笔记》为题,发表在《云南茶叶》1986年生态学专辑上,以后又在“亚洲森林农田系统研讨会”、中国茶叶学会成都年会、《西南农业学报》上交流,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赞许。这种茶园结构的出发点就是,在进一步发展茶叶商品生产的大趋势中,在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使茶园结构稳定,经得住自然的考验和市场的波动,如何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如何使环境质量不再下降,生态有所改良,资源能永续利用,茶区人民能长乐久安。这既牵涉到茶园的结构,也牵涉到茶区的生态经济结构,于是就提出了生态茶园与茶叶经济生态园这两个概念。从1986年开始,在云南省茶叶综示区,勐海、澜沧、双江、腾冲、潞西等出口茶基地县建立起七千多亩的示范园,带动周围约一万余亩,估计现在以这种模式建立的茶园至少在15万亩以上。这种茶园,在云南叫第五代茶园,这种农艺称为第五代茶园技术。综上所述,各种茶园结构形式均取决于不同时代的农业生产水平,是不同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在它的变化的背后,都有社会需求在控制。茶园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它由以茶树为主体的生命系统和由光、热、水、气、土、生物等因子结合在一起的环境系统所构成,它的结构演变由从事茶叶生产的人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来导向,真正的制导因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对三大效益的认识。茶叶生产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受经济规律的严格支配。当人们的认识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科学知识的限制,尚不能深刻洞察生命系统对环境系统的依存关系时,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经济效益)表面上高于重于生态效益的现象,会诱导生产活动偏离生态稳定性的运动轨道,最后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这一原理可以为某些文明消亡作出解释,也是茶园历史结构演变的认识根源。

(二)通过五代茶园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

1、云南古树茶主产地有:勐海、勐腊、澜沧、双江、临翔、云县、凤庆、永德、昌宁、景东、景谷、镇沅。其中,勐腊、勐海与澜沧的景迈早在明清时期就大面积种茶,双江的勐库西半山种茶很早,但真正大规模种茶始于清朝道光以后,勐库东半山、凤庆、临沧、云县、景谷、景东都为满天星纯茶园,这些茶园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国时期。

2、云南种茶历史悠久,种植区域广,但长期以来商品化程度低,都是作为副业,以自用为主,交易为辅,都为零星种植,成片的古茶园少。云南最早的商品茶基地诞生于明朝后期的古六大茶山,但其真正大规模种植始于清朝雍正年间以后。清朝光绪以后的清末民国,云南茶产业真正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商品化时期,其标志就是满天星纯茶园与藤条茶采养法的出现,澜沧江中游两岸的景东、景谷、镇沅、双江、凤庆、临翔、云县的古茶园大都是在清末民国发展起来的。

3、云南树龄几百年成片的古茶园极少,现存古茶园大部分是清末民国种的,也就是以树龄70年到150年的居多。

4、古茶的树龄如果一定要百年以上,其数量非常少,我的观点是放宽到新中国成立前,即1950年前种的茶树都算古树茶。

5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云南种了70万亩等高条植茶园,这就是现在所谓的老茶园。

6、目前,全省包括野生型、过渡型与栽培型在内的古茶园有27万亩。据我估计,栽培型古茶树最多15万亩,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茶最多3万亩,其余的为树龄66年到99年的古茶。

古树茶亩产方面,要看茶园的商品化种植程度,采用满天星纯茶园结合藤条茶采养法的茶园,一年亩产可达30—50千克,而自然放养的混林茶园产量极低,过度采摘与管理的混林茶园产量可达20公斤,取平均值为20公斤。

按15万亩栽培型古茶计算:年产量=150000亩*20千克/亩=300万千克(3000吨)

按亩产春茶8千克、夏茶7千克、秋茶5千克分别计算:

春茶=150000亩*8千克/亩=120万千克(1200吨)

夏茶=150000亩*7千克/亩=105万千克(1050吨)

秋茶=150000亩*5千克/亩=750万千克(750吨)

按3万亩百年古茶计算:年产量=30000亩*20千克/亩=60万千克(600吨)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