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吴觉农牌普洱茶价格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民国中茶问世,四大茶厂登场,共启现代化云南茶叶

在17世纪,我国茶叶的出口规模首次超越丝绸和陶瓷,之后一度占到了总出口额的九成,这些茶叶大量流入酷爱茶叶的英国,对中贸易入超。

殖民掠夺发家的英国人自然不愿看到白银外流,由此,所谓的“伦敦皇家植物园园长“罗伯特·福琼暗中潜入中国,意图盗取当时最具经济价值的植物——茶。

内忧外患的中国茶叶

1848年6月,福琼到达上海,并混进一只茶商队伍前往内陆茶山,盗取大量茶苗和茶种,并运到殖民地印度,但这一批茶苗很快全部枯死。

1851年2月,福琼再次来到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共采集了17000粒茶种,23892株小茶树,甚至拐走了8名经验丰富的武夷山制茶师傅。

1858年,在英国的大力扶持下,半路起家的印度迅速发展出机器先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政策宽松的茶产业,在国际上成为中国茶叶最大的竞争对手。

1888年,中国茶叶对英出口量被印度迅速反超,一战期间,英国在我国通商口岸建厂制茶,实行资本入侵,到了1921年,中国茶叶仅占世界出口量的8.79%。

反观国内,由于清末民初政局动荡,军阀割据,从茶山到港口,茶叶运输要缴纳十几次税费,直接导致中国茶叶价格飙升,给了印度茶叶弯道超车的机会。

更糟糕的是,高昂费用使部分茶商以次充好,甚至将桑树芽刷上染料混入茶叶,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中国茶的国际信誉跌落谷底,几乎再无翻盘机会。

直到1937年,吴觉农等仁人志士,集体向南京政府全国经委会请愿,直属国家的中国茶叶公司才得以成立(以下简称中茶司)。

中茶司的出现,看似将全国各地的茶商豪强势力拧成了一股绳,吸引了诸如浙江庄晚芳、四川葛林中、江西葛敬应等大茶商的加入,形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然而团结之下,利益不一致的众人各怀鬼胎,始终无法集中力量办大事,甚至还出现了贡献最大的吴觉农被众人排挤,职位下调的内斗现象。


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吴觉农先生

更严峻的是,就在中茶司成立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茶司在江浙闽徽等地投资建立的茶叶基地先后沦陷,总部也数次易址,公司内人心惶惶,无心经营。

危机之下,亦有转机,外敌入侵使中茶司被迫将茶叶生产中心,从经济较好的东南沿海转移到西南内陆,也让众人看到了一个被严重低估的茶叶圣地——云南。

由此,云南开启了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茶叶生产规划,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等也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制茶救国的云南茶厂

1938年9月,中茶司派出日后的总经理郑鹤春和“滇红之父”冯绍裘,到云南考察茶叶资源,并和当时云南省经委会主席缪云台、建设厅厅长张西林达成共识。

到达云南后,一行人原本打算借助滇越铁路,考察墨江、佛海(今勐海)、思茅(今普洱)、缅宁(今临沧)、顺宁(今凤庆)等大叶种茶叶资源丰富的地区。

不过因为时局紧张,交通闭塞,出行不便,考察团就只考察了部分地区,他们一边调研,一边采制鲜叶,还在凤庆试制出了品质优秀的滇茶样品,这让众人大喜过望。

  

考察大获成功后,中茶司总经理寿景伟,和董事长卓宣谋都飞抵昆明,与富滇银行等云南本地势力,一起洽淡顺宁,佛海,宜良等地的投资设厂开发事宜。

不过由于各方都不愿多出资本,原定两百万的投资计划最后缩水到了十五万元,为了平衡这个脆弱的利益共同体,中茶司决定让左右逢源的郑鹤春为总经理。

1938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茶司)正式运作,次年派遣冯绍裘赴顺宁建厂,范和钧先任宜良实验茶场场长,后赴勐海筹建茶厂。

国难之下,云茶司的茶叶经营重点是销往国外,换取外汇,因此筹建的这些茶厂主要生产红茶,范和钧领导下的勐海茶厂还曾为苏联定制过青砖,以换取军火。

这时八中茶标尚未问世,这些茶叶使用的是盾牌商标,上面的十二星图案,是蒋经国新生活运动的标识,下面则是"TheYunnanTeaCorporation"的缩写。

云茶司生产的不同茶类产品,使用的商标虽不尽相同,但都是由这个盾牌商标衍化而来,如胜利牌云南红茶,和建国牌云南红茶。

1939年末,茶叶生产初见成果后,云茶司又扩大经营,在昆明成立复兴茶厂(昆明茶厂前身),主产复兴牌沱茶和方茶,尝试经营普洱茶这一门类。

1941年,中茶司又和蒙藏委员会的格桑家族合作,共同成立了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开始生产销往藏区的宝焰牌紧茶,自此,几大民国国营茶厂全部亮相。

不过,云茶司仓促之下生产的普洱茶品质,还是无法与一众民间号级茶庄竞争,在宜宾只被列为三等,范和钧还担心普洱茶在路上发霉,犯了二次烘焙的错误。

也正是由于茶品质量一般,卖不出价,云茶司生产的这些普洱茶产量都不算多,比号级茶数量更加稀少,这些旧民国商标也随着历史长河逐渐远去。

更遗憾的是,在炮火连天中诞生的云茶司,虽然一直在竭力运作,换取外汇支援祖国抗战,但影响力终究有限,无法在那个时代中拯救国家和人民。

1941年末,日本悍然发动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沦陷,要道被毁,云南边境屡遭空袭,茶厂停摆,瘟疫横行,通货膨胀,云南茶叶生产大幅衰落。

覆巢之下无完卵,一众号级茶庄的经营也异常艰难,宋聘,洪记,同庆,可以兴等茶庄或是停产,或是举家迁往越南和泰国,或随国民党残军流亡金三角。

1950年3月,云茶司及四大茶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管会接管。民国中茶司和旧国营茶厂的时代虽然结束了,却给当时的云南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短短十几年里,茶叶资源无比丰富的的云南,得以与现代资本,人才,制度,设备相结合,云南茶业首次具备了现代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在这短短十几年里,陆续出现了后世几大国营茶厂的前身,及滇红之父冯绍裘、勐海茶厂首任厂长范和均等茶叶人才,对普洱茶产业发展产生诸多深远影响。

在这短短十几年里,得益于中茶司的充分发掘与推广,原先被边缘化的江外临沧茶区逐渐发展,成为了如今可以与西双版纳,普洱并立的三大普洱茶产地。

而这些,都是前人留给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巨大财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个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的普洱茶时代,终于到来了。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叶深度报告:全品类运营的茶叶领军企业

中国茶叶:中粮控股的茶叶龙头企业,员工持股充分。中国茶叶是新中国成立后,贸易系统中最早建立的全国性专业总公司,公司定位全品类、一体化运营的茶叶品牌企业。近3年公司收入复合增速15%,扣非利润复合增速35%,ROE稳定在12%-15%,呈现稳健发展势头。公司实控人为中粮集团,合计持有55%股份,其中员工持股平台持股15%,涵盖核心高管等业务骨干共195人,股权激励充分。

茶叶行业:产量保持个位数增长,国内企业极为分散,集中度有待提升。1)全球:2018年全球茶叶产量589.7万吨,同比增长3.49%,近10年复合增速为4.35%,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产销国,合计占全球总量67%;茶叶出口量长期稳定在180万吨左右,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为主要出口国,茶叶进口量长期稳定在170万吨左右,巴基斯坦、俄罗斯和美国为主要进口国。2)中国:2019年国内茶叶产量278万吨,同比增长6.4%,过去10年复合增速达7.4%;生产品类来看,绿茶产量占比达63%,小品类白茶和黄茶增速较快;消费品类来看,绿茶和黑茶销量占比达75.6%。3)竞争格局:从品类格局看,绿茶、红茶和白茶产地分布广泛,行业集中度低;而乌龙茶和黑茶产区高度集中,行业格局逐步由分散向集中发展,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从上市企业数据来看,2019年行业前二天福和中茶收入均不到20亿元,行业销售规模2740亿元,全品类市占率不足1%,中茶主品类乌龙茶销量市占率约1.7%。近几年,国内茶叶行业消费正呈现品类多元化趋势,品牌茶的占比逐步提升。

公司业务: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突出,老字号品牌嫁接全品类。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全产业链管控+一流的技术团队,上游资源整合优势突出,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痛点有望得到有效解决,带动行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趋势发展。1)产品方面:公司拥有全品类八大系列茶叶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其中以乌龙茶和普洱茶为主导,2019年两者收入占比52%;各品类间价格差异大,白茶和普洱茶均价在200元以上,而花茶和绿茶均价在30元左右。2)品牌方面:公司主品牌“中茶”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子品牌“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木仓”等均是细分品类、细分区域的代表品牌。3)渠道方面:品牌茶业务以经销为主,2019年收入占比超过80%,原料茶对接B端客户,如龙夫山泉、三得利等;公司在华南市场规模最大,2019年收入占比38%,华南、华北和电商增速较快,其他地区渗透率提升潜力充足。

未来增长路径:发力普洱和绿茶品类,努力打造高价位单品。一是在普洱茶消费需求旺盛背景下,募投项目解决自有产能瓶颈,目前CR3仅3.3%,产能落地有望助推其市场份额提升;同时未来计划通过多重合作方式,利用产业资源优势补足绿茶第一大品类短板,打造另一增长极。二是收缩产品线,聚焦培育明星大单品,驱动产品均价提升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我们认为借鉴小罐茶经验,中茶具备高品质产品的生产能力,期待在产品定位和品牌塑造方面更加灵活化。三是募投项目通过营销网点建设和媒体战略合作,提高品牌影响力,加大开拓西南、华北、华东等空白市场需求。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0年-2022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6.6/19.5/22.5亿元,同比增长1.8%/17.7%/15.3%,净利润分别为1.7/2.1/2.4亿元,同比增长5.0%/19.3%/15.7%;每股收益分别为0.25/0.30/0.35元(未考虑上市摊薄)。随着募投项目提升公司产能以及上市后中茶品牌力的逐步提升,我们认为公司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产量和价格波动风险、新冠疫情风险、食品安全风险。

报告正文

目录

1.公司简介:中粮控股的茶叶龙头企业,员工持股充分

1.1公司概览:全品类、一体化运营的茶叶龙头企业

中国茶叶是一家定位全品类、一体化运营的茶叶品牌消费品企业。中国茶叶是新中国成立后,贸易系统中最早建立的全国性专业总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全国茶叶的收购、加工、出口和内销业务。七十多年发展过程中,经历几轮改革后,公司形成以“国饮中茶”为品牌主张,主营业务为各类茶叶及相关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红茶、六堡茶、白茶、安化黑茶、绿茶及相关制品等。

公司业绩:近3年收入复合增速15%,扣非利润复合增速35%。公司营业收入2017年12.3亿元2019年16.3亿元,收入复合增速达15.11%;净利润2017年1.81亿元,2019年1.66亿元,复合增速达2.61%,其中2018年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受非经常损益基数影响,2017年公司处置原联营公司湖南猴王茶业有限公司产生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达0.83亿元;扣非净利润2017年0.8亿元,2019年1.44亿元,复合增速高达34.59%。

近3年公司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17-2019年公司毛利率从39.56%提升至41.25%,扣非净利率从6.48%提升至8.86%,盈利能力逐年提升,主要得益于品牌茶业务收入增速较快;期间费用率从29.37%小幅下降至28.33%,主要是管理费用率下降所致,2019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5.59%、11.62%、-0.26%。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2019年公司ROE保持在12%-15%区间,ROE低于同行企业主要是盈利能力相对一般所致(根据招股说明书,近3年澜沧古茶净利率在20%-25%),过去3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保持在30%左右,较为良性。

1.2管理团队:核心高管来自中粮集团,消费品从业经验丰富

核心高管主要来自中粮集团,年富力强。自公司前身中国茶叶公司成立起,一大批先辈奠定了新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当代茶圣”吴觉农出任中国茶叶公司首任经理,为企业长期发展积累充足的资源禀赋。目前从公司管理团队分布来看,核心高管主要来自中粮集团,具有在茶叶、酒水、互联网等消费品相关行业多年从业经验,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整体团队年富力强。

1.3股权结构:中粮集团为实控人,高管均有持股

中粮集团为公司实控人。从公司股权结构来看,中土畜持有中国茶叶40%股权,中茶员工持股平台(茶缘一二三四号)合计持有15%股权,中粮集团100%控股中土畜。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粮集团,中土畜与中茶员工持股平台为一致行动关系,中粮集团通过中土畜合计间接控制中国茶叶55%股份,中粮集团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中国茶叶控股子公司有14家,旗下共设有73家分公司。


高管及核心骨干持股充分。中国茶叶作为国资委首批开展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十家央企子公司之一,2017年完成了核心员工持股工作。公司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造和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了优胜劣汰、经营自主灵活、内部管理人员能上下、员工能进出、收入增减的市场化人才机制,有效增强了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公司员工激励通过中茶员工持股平台实现,该平台涵盖了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等195名核心员工,合计持股占公司股权的15%。

2.行业情况:茶叶产量保持个位数增长,国内集中度有待提升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茶、可可、咖啡),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成分,具备提神醒脑、助消化、抗氧化等功能。茶起源于中国,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其问世将普通的茶事上升成一种充满文化气息的艺能,有效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广受世界各国消费者喜爱。

2.1全球茶叶行业:产量保持个位数增长,中国和印度是主产销国

全球茶叶产量: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09年以来全球茶叶产量增速逐步放缓,近10年复合增速为4.35%,2018年全球茶叶产量589.7万吨,同比增长3.49%。

全球茶叶产销分布: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产销国,合计占全球的67%。1)产量方面:2018年全球茶叶产量前三国家分别为中国、印度、肯尼亚,对应产量为261.6、133.9、49.3万吨,占世界产量比例分别为44.36%、22.71%、8.36%,产量前十国家占全球产量的94%。2)销量方面:2018年中国是全球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消费量达211.9万吨,前十大茶叶消费国还包括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埃及。在主产国中,中国和印度亦是茶叶主要消费国。从人均消费量来看,土耳其最高为每年人均3.04千克,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均位列全球前十五名,消费量均不足土耳其的一半。

全球茶叶出口量:长期稳定在180万吨左右,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为主要出口国。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近年来世界茶叶出口量保持平稳状态,2018年出口量为185.4万吨,同比增长3.5%,占总产量的31.4%,即主产国茶叶以国内直接消费为主。从出口情况来看,2018年前五大茶叶出口国分别为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和越南,合计占全球出口量的80.3%。

全球茶叶进口量:长期稳定在170万吨左右,巴基斯坦、俄罗斯和美国为主要进口国。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近年来世界茶叶进口量亦保持平稳状态,2018年进口量为173.8万吨,同比增长1.2%,占总产量的29.5%。从进口情况来看,2018年前五大茶叶进口国分别为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英国和埃及,主要是产量比较少的国家,前五进口国合计占全球进口量的38.8%。

2.2国内茶叶行业:产量逐年稳步增长,绿茶是产销第一品类

产区分布:四大茶区盛产茶叶品种差异较大。中国茶区辽阔,主要茶叶产区分布在北纬18°-37°、东经95°-122°范围内,覆盖上千个县市。从区域划分来看,我国共有华南、西南、江南、江北四个国家一级茶叶产区。由于在土壤、海拔、水热、植被等方面存在差异,四大茶区所产出的茶叶品质和类型也不同,比如华南茶区主产红茶、乌龙茶,西南茶区主产红茶、普洱茶,江南茶区主产绿茶、花茶,江北茶区盛产绿茶。

茶叶产量: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稳步增长,西南茶区产量居前。根据国家统计局和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19年国内茶园面积达3123千公顷,同比增长4.6%,过去10年复合增速达5.5%,其中云贵川三省茶园面积最大;2019年国内茶叶产量达278万吨,同比增长6.4%,过去10年复合增速达7.4%,其中福建、云南、湖北、四川等地产量居全国前列。

生产品类:绿茶产量占比达63%,小品类白茶和黄茶增速较快。我国茶叶产量稳步增长背景下,茶类结构变化较小。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绿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产量分别为177.29、37.81、30.72、27.58、4.97、0.97万吨,占比分别为63.47%、13.54%、11.00%、9.87%、1.78%和0.35%。其中,绿茶、乌龙茶产量占比较去年有所下降,白茶、黄茶产量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47.41%、22.56%。

消费品类:绿茶和黑茶销量占比达75.6%,2019年茶叶均价小幅下滑。2019年国内茶叶销量达202.6万吨,同比增长6.02%,过去10年复合增速达8.3%,国内茶叶销售总额为2739.50亿元,同比增长2.95%,均价为135.25元/公斤,同比下降2.90%。分品类来看,绿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销量分别为121.42、31.86、22.60、21.63、4.22、0.83万吨,占比分别为60.0%、15.6%、11.2%、10.7%、2.1%、0.4%。

茶叶进出口占比不大,出口以绿茶为主,进口以红茶为主。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达36.65万吨,同比增长0.52%,出口量占总产量的13.2%;出口额达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13.61%,出口均价5.51美元/公斤,同比增长13.14%;其中绿茶出口额13.18亿美元,占比达65.3%,红茶3.49亿美元,占比达17.3%。2019年我国茶叶进口量为4.34万吨,同比增长22.25%;进口额为1.87亿美元,同比增长5.06%;进口均价为4.31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3.97%。红茶为主要进口茶类,进口量为3.64万吨,占比达83.9%。

2.3竞争格局:龙头企业市占率不足1%,行业集中度有待提升

细分品类竞争格局:绿茶、红茶、白茶集中度低,乌龙茶、黑茶集中度较高。我国是唯一生产六大茶叶品类的国家,品类之间的产品差异除了与产区有关外,发酵工艺即氧化程度的不同,使得茶叶口感区别较大。国内著名的十大名茶,诞生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分别是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十大名茶中有6个绿茶,2个乌龙茶,1个红茶,1个黄茶。从各品类格局来看,绿茶、红茶和白茶产地分布广泛,行业集中度低;而乌龙茶和黑茶产区高度集中,行业格局逐步由分散向集中发展,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茶叶头部企业市占率不足1%,未来集中度有待提升。目前我国茶叶企业以中小、私营为主,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品牌较少。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叶企业展报告》,2017年我国茶叶企业总数约为6万余家,其中规模企业为1600余家,仅87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亿元,6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元。从2019年上市企业和其他公开数据来看,港股上市企业天福收入18亿元,是行业最大的,其次就是中国茶叶收入16亿元,在行业全品类的市占率均低于1%。分品类来看,中茶的主品类乌龙茶和红茶2019年销量市占率约1.7%。

茶叶行业发展趋势:消费呈现品类多元化,品牌茶占比逐步提升。1)品类多元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茶文化的不断推广,茶叶消费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多样化尝试,茶叶消费呈现品类多元化的趋势。同时,茶叶消费从“礼品”“自饮”需求不断延伸和细化,衍生出多元化的新需求;近年来随着茶叶收藏价值等的兴起,高端收藏类消费需求、定制类需求增长显著。2)品牌茶占比提升: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品牌消费意识不断强化,品牌茶叶企业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根据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7年品牌茶叶市场销售额达2085亿元,占比88.6%,2018年品牌茶叶市场销售额达2394亿元,占比稳步提升至90%。

3.公司竞争优势: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突出,老字号品牌嫁接全品类

3.1核心竞争力:全产业链管控+领先的技术团队,资源整合优势突出

目前茶叶行业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产品行业,由于产区分散,上游原料价格受天气等影响波动大,呈现出有品类无品牌的现状,我们认为茶叶由农产品过渡到消费品阶段,行业上游的有效整合成为首要突破口,而上游整合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资源禀赋和全产业链的充分布局,中国茶叶在这方面优势显著,有望带动行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趋势发展。

全产业链管控优势:核心产区全布局,凭借强资源禀赋建立产品标准化体系。1)原料端: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和官网,中国茶叶在大股东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背景下,通过“公司+供应商+农户”运营模式控制优质茶叶资源,在全国四大主产区均有布局,外购原料一般会建立供应商名录实行准入制度,并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原料品质的稳定。2)生产端:公司在国内主要茶叶原产区均建有生产基地,拥有厦门、福州、泉州、云南、湖南、黄山六大加工基地,具备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和设备,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标准严格。目前公司有6个茶叶生产平台标准化生产体系,1个大型综合茶叶研发中心,拥有10间专业实验室,获得多项技术专利。从近3年公司各产品原材料采购价可以看出,普洱茶和绿茶采购价波动幅度最大,2018-2019年陆续成立中茶凤庆和中茶黄山,加大普洱茶和绿茶产区布局,我们认为随着稳定产能的逐步释放,有望逐步解决原料供应不稳定带来的采购价剧烈波动的行业痛点。

一流的产业专家团队,助力成为行业标准“领跑者”。自公司前身中国茶叶公司成立起,一大批先辈奠定了新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当代茶圣”吴觉农出任中国茶叶公司首任经理,是茶叶机械化和标准化机制茶工艺创始与传承者。根据公司官网显示,中茶也是普洱熟茶发酵工艺、新白茶工艺、黑茶专利菌种和工艺的创始者。目前,公司拥有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特级大师和高级专业技术大师,多名内部专家在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担任职务,参与各级茶叶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审定共计20项,成为茶叶行业企业标准的“领跑者”,如公司制定了乌龙茶、普洱茶、紧压茶、袋泡茶、茉莉花茶等多项产品企业标准,其中多项指标高于国家标准要求。2019年公司员工总人数2277人,其中研发技术人员270人,占比达11.86%,强大的研发团队有助于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有效促进我国茶叶产业迈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阶段。

3.2产品:以乌龙和普洱茶为主导,全品类运营满足多元化需求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红茶、六堡茶、白茶、安化黑茶、绿茶及相关制品等,基本涵盖主流茶品类,各类茶产品各具特色。公司具备全品类运营模式优势,满足消费多元化需求。

乌龙茶和普洱茶收入占比超过一半。从收入构成来看,2019年乌龙茶和普洱茶两者收入占比达52%,2018-2019年收入增长主要由乌龙茶、普洱茶、六堡茶驱动,其中乌龙茶和普洱茶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六堡茶增速超过30%。从每千克均价来看,各茶类产品价格差异很大,白茶和普洱茶均在200元以上,而花茶和绿茶在30元左右,且受茶原料采购价的波动影响,近3年产品均价波动较大。从毛利率来看,核心产品毛利率在50%左右,价格最低的花茶、红茶和绿茶毛利率在20%-30%。

3.3品牌:主品牌“中茶”文化积淀深厚,多个子品牌为细分品类代表

公司茶叶品牌丰富,多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老字号称号。中国茶叶是国内最早系统性经营茶叶产供销的企业,“中茶”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在中华老字号资源库中是唯一一家全品类茶叶企业,连续多年在茶行业百强中排名第一,在品牌积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目前公司主品牌“中茶”拥有雄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子品牌“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木仓”等均是细分品类、细分区域的代表品牌,覆盖乌龙茶、普洱茶、花茶、红茶、白茶和绿茶几大品类,多个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称号,并成为部分大型会议的指定用品。营销方面,公司统一终端门店门头形象,在主流媒体持续进行中茶品牌整合营销。

3.4渠道:品牌茶以经销为主+原料茶对接B端,华南市场占据三分之一

品牌茶业务占比超过80%,增长势头良好。公司茶叶产品销售模式分为经销和直销,其中品牌茶业务采取“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原料茶业务主要采取直销的销售模式,以B端客户为主,公司根据下游客户需要,向客户销售经初加工的优质原料茶,主要下游客户包括统一、农夫山泉、三得利、今麦郎等国内外饮料生产企业。近3年公司品牌茶业务增长势头良好,2019年品牌茶收入12.78亿元,同比增长16.9%,占比达到80.5%,原料茶业务收入3.09亿元,同比下降11.8%,占比接近20%,反映B端客户订单有一定波动。

传统批发渠道占比超过一半。从渠道细分来看,公司有传统、门店、电商、商超、特通等5大类渠道模式,2019年占比分别为54.5%、14.5%、6.5%、0.4%、4.6%,近3年传统、电商和特通渠道(团购等)占比稳步提升;其中经销渠道以传统和商超渠道为主,如茶叶批发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等,直销渠道以门店和电商渠道为主。

市场分布:公司在华南市场规模最大,收入占比达38%,从近3年增速来看,华南、华北市场和电商增速最快,2019年收入增速分别为23%、40%、24%,其他地区渗透率提升潜力较大。

4.未来增长路径:发力普洱和绿茶品类,努力打造高价位单品

4.1扩充产能布局,以普洱茶和绿茶为主要增长点

普洱茶品类属性独特+产区集中,消费兴起背景下,行业格局有望率先走向集中化趋势。普洱茶在几大茶品类中消费认知度相对较高,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1)产品香气独特、汤色明亮滋味醇厚回甘,具备健康保健等特性;2)普洱茶在干燥环境下可长期储藏,且由于其内含物质在微生活动的影响下得以进行转化,具备越陈越香的特点。3)产区集中在云南少数区域,具有产区稀缺性,外来资本进入放大品类认知度。因此,普洱茶凭借独特的保健功效与收藏价值获得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普洱茶成品茶产量从2009年4.5万吨增长至2018年14.3万吨,年均复合增速达13.7%,远超茶叶总产量7.5%的复合增速;目前普洱茶CR3市占率仅约3.3%,但2019年头部企业增速均在15%以上,未来集中度提升潜力充足。

普洱茶:募投项目解决自有产能短板,助推品类份额提升。目前公司自有产能超过3万吨,2017-2019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74.2%、58.7%,现有产能尚未满产运行,但普洱茶生产方面主要采用租赁第三方进行生产,价格掌控力较弱,自有产能方面存在短板。本次公司上市募资拟投资2.9亿元用于云南普洱茶产能建设项目,对中茶凤庆现有厂区的基础设施、动力电源和消防安防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造,引入先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提高普洱茶紧压茶、小包装产品的生产加工产能,同时建设云南普洱茶原料中心。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紧压茶加工产能3000吨/年,小包装普洱散茶加工产能500吨/年,滇红茶加工产能250吨/年。随着后续项目投产,我们认为普洱茶的采购价稳定性将有效提升,为提高普洱茶市场份额奠定扎实基础。

绿茶:未来计划通过多重合作方式,强化绿茶第一大品类短板,打造另一增长极。绿茶作为行业第一大品类,中茶的销售规模较小,公司上市后有望在丰富的产业资源和资本市场共同推动下,积极提高绿茶品类销量量,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计划在未来2-3年推进在安徽、浙江等地区的基地建设,加强与安徽、浙江、四川、湖北等地区优势茶叶企业的合作,适时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弥补公司绿茶业务短板。

4.2精简产品数量,努力打造高价位明星单品

收缩产品线,积极培育明星大单品,驱动产品均价提升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从近3年数据来看,公司最高价位的产品每公斤均价只有200元,大量产品均价不到100元,导致公司毛利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澜沧古茶的60%+(招股说明书数据),我们认为核心原因一是全品类运营模式下,各条产品线的总数量过于冗杂,导致价格定位不清晰;二是高价位核心单品的打造力度不够,品牌塑造层面有待加强。根据招股书,未来2-3年公司计划将精简产品数量,优化产品结构,形成“高销量、高毛利”的核心产品为主,并搭配有长期稳定供应的经典民生茶的产品体系;将重点打造几款有传承有代表性的超级单品,对潜力单品进行重点推广宣传,形成更多具有突出市场影响力的明星产品。

小罐茶异军突起,产业经营思路值得中茶借鉴吸收。根据茶周刊显示,小罐茶成立5年多时间收入突破10亿元,产品定位全品类高端茶品牌,通过整合优势茶业资源以及借助互联网思维快速取得一定市场份额,我们认为小罐茶核心解决了行业几大痛点:产品使用便捷性、高品质的稳定性、品牌定位的有效认知度。从京东商城自营店显示,小罐茶的乌龙茶等组合产品,同等重量的产品均价是中茶的接近4倍,充分体现了品牌效应带来的高品质认知溢价。目前茶叶行业处于品牌认知初期,产业机会依旧较多,对于中茶未来培育高价位单品,我们认为具备一定优势,中茶作为行业内资源禀赋最强的企业,有能力提供高品质标准化的产品,只是在产品定位和品牌塑造方面仍需要灵活化运作;在股权激励充分驱动下,中茶机制具备较强灵活性,我们期待企业能积极培育或引入优秀销售人才,为未来产品升级提供运营支持。

4.3加大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提高区域市场渗透率

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项目:本次上市募资,公司拟投资2.9亿元,计划三年内在全国范围大中型城市内新设50个营销网点,单店面积约200平方米;加强与权威媒体的战略合作,树立“国饮”形象,加强品牌曝光和流量转化,提升品牌影响力。茶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重要代表,品牌认知一直不足,我们认为公司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有望借助资本市场功能将品牌张力发扬光大;同时随着渠道覆盖面的扩大,产能布局的逐步完善,公司有望逐步开拓西南、华北、华东等空白市场需求。

5.盈利预测

1)乌龙茶:2019年收入占比29.5%,考虑疫情影响和价格的波动性,我们预计2020年-2022年乌龙茶销量分别增长5%、15%、10%,均价同比增长3%、-4%、6%,对应收入分别增长8.2%、10.4%、16.6%。

2)普洱茶:2019年收入占比22.5%,近几年处于较快增长期,考虑疫情影响和价格的波动性,我们预计2020年-2022年乌龙茶销量分别增长20%、25%、15%,均价同比增长15%、-4%、15%,对应收入分别增长38%、20%、32.3%。

3)其他茶类:2019年收入占比均低于10%,考虑疫情影响和价格的波动性,我们预计2020年-2022年花茶收入分别增长-33.5%、14.4%。-13.3%;红茶收入分别增长-28.8%、23.1%、-12.6%;六堡茶收入分别增长-1%、31.3%、15.5%;白茶收入分别增长8.2%、23.6%、13.3%;安化黑茶收入分别增长-10.8%、11.6%、-5.5%;绿茶收入分别增长-38.3%、35%、-7.3%。

盈利预测:综上分析,我们预计2020年-2022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6.6/19.5/22.5亿元,同比增长1.8%/17.7%/15.3%,净利润分别为1.7/2.1/2.4亿元,同比增长5.0%/19.3%/15.7%;每股收益分别为0.25/0.30/0.35元(未考虑上市摊薄)。随着募投项目提升公司产能以及上市后中茶品牌力的逐步提升,我们认为公司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6.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茶行业涉及茶叶品类众多,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如果公司不能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拓宽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及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将有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份额降低的风险,进而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受到影响。

原材料产量、价格波动风险。茶叶鲜叶产量受气候变动影响较为明显,倒春寒、冰冻高温干旱等恶劣气候都有可能导致当年茶叶减产,进而导致茶叶价格上扬。报告期内,公司导致茶叶价格上扬。报告期内,公司茶叶原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例较高,如果茶叶原料市场价格受减产等因素影响发生大幅波动,公司业绩也将存在大幅波动的风险。

新冠疫情风险。当前海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扩散过程中,新增确诊病例尚未见到明确下降拐点,若疫情持续扩散,将对全球以及国内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不利影响,居民聚会餐饮活动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茶叶需求。

食品安全风险。类似于三聚氰胺这样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于行业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食品的品质事件而言,更多的是安全事件,带来的打击也是沉重的。

原标题:中国茶叶深度报告:全品类运营的茶叶领军企业【中泰食品饮料】

注:内容转自中泰食品饮料,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红印归来,传奇依旧 :历史上“红印”背后的云南茶业

1949年11月23日,中国茶叶公司在北京成立。1950年3月,云南中国茶叶公司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管会接管,从此公司进入中国茶叶公司云南分公司时代,同年9月云南中国茶叶公司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云南茶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启了全新的历史征程。

一、新中国,新中茶,新气象

新组建的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顺利接收当时的新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顺宁茶厂(凤庆茶厂前身)开始积极恢复生产,新公司开始全面复工。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开始收购各地私商的存茶,供应市场,确保新时期的茶叶供应。建国初始,百废待兴。当时的云南茶叶主要边销市场西藏和侨销市场香港,依旧有很大的茶叶消费需求,但传统侨销圆茶外销路线因边境局势不稳定无法直接出口。打洛边境外地区被国民党的残余部队所控制,经过越南转销香港及东南亚的侨销圆茶路线,因未与法属越南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出口线路不通畅。

(1951年《云南土特产介绍》中的“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的广告及商标)

新中茶作为新中国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起稳定藏族同胞和海外侨胞日常生活所需茶叶正常供应的责任,熬制茶膏支援西藏和平解放,同时积极收购私商存茶,满足市场需求。


(50年代初期蓝色区域为国民党残余部队活动地区)

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的前身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是云南第一个集种植、推广、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茶叶公司,在品牌成立初始,就和传统茶商有所区别,它更注重品质、注重品牌宣传,为了使消费者对公司有一个统一认知,注册了盾牌型标准商标,其后陆续使用了“复兴”牌、“胜利”牌、“建国”牌、“碧鸡”牌、“宝焰”牌等商标。

(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时期的不同形态的商标)

1950年,吴觉农先生提出,中国茶叶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于是中国茶业公司开始了商标设计工作。1951年12月15日,中茶总公司的“中茶”商标经中央私营企业局核准,获得商标审定书,进入全新的“中茶”时代。

同时新中茶在茶品包装上,一改传统圆茶生产中仅用笋叶包茶茶饼形态,统一使用“中茶”标志的棉纸,一饼一张棉纸,即提高了茶品的卫生,同时也增加了商品辨识度,有利于茶品推广。

新“中茶”商标的启用,展示出来新中国茶业的全新气象。全新的“中茶”,以“茶”为中心,八个“中”字环绕其中,是新中国的新风格,山一程、水一程,当新中茶的茶品出现在藏民的茶桌前,当新中茶的茶品出现在侨胞们的早茶台上时候,当大家都手捧一杯茶时,新中国、新气象扑面而来。

二、历史上的印级茶与大红印

(一)印级茶与大红印

1951年12月15日,中茶总公司的“中茶”商标经中央私营企业局核准,获得商标审定书,同时要求商标在中茶系统推广使用。“中茶”商标外围八个中字,内含一个茶字。早期的圆茶的棉纸为单一颜色,“中”字与“茶”字均为红色,后因总公司的统一要求,要求茶品包装规范。印刷方式改变,使用盖板机印刷,包装纸分两次印制,第一次印刷红色的部分,第二次印刷中间的的绿色的茶字。但因颜料的调配原因及随着时间流逝,颜料会发生一定的氧化,氧化成黄色,又因四色调色浓淡及氧化原因,形成蓝色。因此,市场上一般将1952年到1972年中茶系生产的茶品,称为“印级茶”或“印字级茶”。所以印级茶有红印、黄印、蓝印、绿印之分。

红印是印级茶早期代表。将中字与茶字,印制成红色,是一种全新的商品标识,同时也是新中国的新鲜血液,有极其高的辨识度,能让西藏同胞和海外的侨胞在众多茶品中能快速识别,呈现新中茶的新风格,中国茶业焕然一新。同时一次性将中茶包装用红色油墨印出,也能节约一定的成本。

(二)印级茶的产销情况

1、印级茶以生态较好的原料为主,会使用野生茶与大树茶。20世纪40年代,由于市场萧条,茶园大量荒芜,茶叶生产贸易一落千丈。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陆续恢复,原料收购以传统茶叶主产区的生态较好的原料为主,这些茶树长得高大,生态较好。以当时圆茶的主产区西双版纳为例,1954年出版的《美丽丰饶的西双版纳》一书中,就记录了勐海周边樟茶混生林情况:“走出勐海城子(即原佛海城),不管你沿着那条道路向四下里走去,当你快要走到那些环绕着这个坝子的那些小山跟前时,你就可以看到,在这些道路两旁的丘陵和山坡上,遍地都是一片一片接连不断的茶樟混合林,一株株略带灰色的大叶种茶树,均匀地分布在高大的樟脑树中间,树枝上挂满了白色细毛的鲜嫩茶芽,放散出一阵阵的清香”,书中还记录了“这里(南糯山)所长的异常高达的大叶种老茶树,树干直径有一公尺半,树身高达两丈以上……”。

1954年出版的《美丽丰饶的西双版纳》

在1956年1月1日的《云南日报》的一篇名为《西双版纳的茶》报道中,也写到:“这里的茶树与我国的滇红同属于一个品种,并且有悠久的历史,茶树高大,类似乔木,最大树干粗到两人合抱,树龄在100年以上。在茶树比较集中的版纳勐海、版纳勐遮一带,茶树多与樟脑树生长在一起,形成一片片樟脑、茶树混合林。”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一书中记载:“(1955年)总公司指示,开展收购野生茶和大树茶,以补充国家茶叶货源。”1955年中央允许采摘粗老茶和荒野茶后,产量急剧增加。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高级工程师谭自立的笔记中,也有相关记录:“西双州的茶树,大都为疏植法,具体到一亩的面积上少的只有6——70株,多的100多株(死亡了部分,形成更稀少的也有)。因此,大都长成半乔木状,树高3-4公尺以上,树宽多4-5公尺以上。”


(中茶云南公司制茶高级工程师谭自立的笔记中关于西双版纳茶树的记录)

在1956年3月15日的一篇名为《云南许多荒芜的旧茶园恢复生产》的新华社新闻稿中写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澜沧江西岸80%以上和东岸60%的荒芜多年的旧茶园已经恢复生产。”从当时的历史资料不难推论,印级茶原料多以生态较好的荒芜的旧茶园的原料为主,其中原料有大树茶和野生茶。

2、晒青毛茶及圆茶加工方式:早期的圆茶加工,都是从茶农手里购买散茶,在收集完原料之后进行进一步加工。中茶成立初期,也是以向茶农收购散茶为主。散茶制作方法各个区域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步骤相同,但是收购标准和原料的加工要求也是在逐步统一的一个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陈椽教授的《茶叶制造学》记录的云南散茶(晒青)制作法和彭承鉴主笔的1956年《紧压茶类试行技术规程》中记录的拼配方式最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早期红印圆茶原料及加工的参考资料。

1)陈椽《茶叶制造学》中的晒青毛茶加工记录:为茶农制成之毛茶,亦即制饼茶、沱茶之原料,其制作手续与他省的绿茶大同小异。品质以春尖及谷花为最优、二水最劣。炒青炒釜为一普通大锅。嵌入土灶中。釜深达尺许,下燃柴薪,俟锅热之发红焰时,即将生叶投入釜中,每次约六、七斤。两手频频将叶翻转,边炒边加生叶,约十余分钟后,茶叶变成黄绿色,柔软而带黏性取出,计每次可炒生叶八、九斤之多。揉捻杀青后,搬至晒棚之竹簟上,趁热用手或足举行揉捻。约十余分钟,汁液外流为度,即行解块。揉捻手势如擀面粉,如揉咸菜,故茶条极鲜美观者。较老茶叶,有揉至二三次者。干燥揉后摊薄簟上,任其风干或阳干,若天气晴朗,约一小时后,可减去水分约四、五成左右。斯时复行精揉一次,整其形状之后,解块薄铺,令其阳干。若天雨而空气润时,则任其放置于室内地上,或簟上气干,当有三数日或十数日尚不得干燥者,故多发酵发霉变质之弊。勐库地方,有燃烧柴木于室中,促茶干燥,但茶染烟臭,亦非良法。

2)由彭承鉴主笔的1956年《紧压茶类试行技术规程》中的记录:原料分级,以传统的季节为划分依据,再加以等级区分,用于产品时进行不同等级按比例拼配。1958年以前,云南茶叶均按照季节为划分依据,毛茶分为春尖、春中、二水、谷花、底茶、粗茶和二郎茶为主,再将春尖、春中、二水、谷花分为甲、乙、丙级,春尾、底茶、粗茶分为甲、乙两级。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销区,配方会有一定的调整。以圆茶为例,由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工程师彭承鉴主导编写的,1956年公布的《茶叶精制技术规程》的配方为:


(《茶叶精制技术规程》一书中的侨销、内销圆茶配方)

我们无法回到当年的生产制作现场,去重现当时“印级茶”生产制作过程,但是我们从陈椽教授的记录中看到了比较充分的圆茶原料制备过程,对了解当时的茶叶制作工艺,很有帮助。为了让茶叶得到充分杀青、充分揉捻,这些制作方式基于当年的生产条件做出了和现在很不一样的工艺调整。如:杀青不是一次性投入鲜叶而是分次下锅。揉捻分不同的等级进行不同次数揉捻,等级越老复揉次数越多。彭承鉴在编写《紧压茶类试行技术规程》时翻阅大量资料同时做了大量调查,在原来制作方式的基础上制定了1956年的“印级茶”制作标准,标准的制定,既是对加工工艺的总结,也是对圆茶的加工进行统一的品质把控,确保生产出品质稳定的产品。

3)印级茶的主要运销情况:传统的印级茶分内销和侨销,内销的主要市场为广州,侨销主要以香港、越南为主,同时会有部分转运至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1952年以前因西双版纳还有国民党残余部队在捣乱沿边经济活动使得茶叶出口遭到破坏,1952年云南进行公司联营普洱、佛海、车里、镇越、江城一带茶叶多用牛、马驮到开远后装火车到昆明,由昆明统一出口。

三、印级茶为什么价值连城?

1、印级茶的价值。

红印茶价格高昂,在西泠印社二〇一九十五周年拍卖会上拍卖的大红印,拍出了632500元的天价。最近上拍的印级茶价格基本都在600000左右。印级茶的价值,得到了广大喜欢老茶的普洱茶藏家及爱好者的认可。

2、物以稀为贵。

从产销情况做一个对比:1941年出口泰国七子饼茶462担约23吨,1952年恢复生产出口“印级茶”13吨以内,1953年恢复到43吨以内,建国初期才恢复生产又能留下这么珍贵的茶品,印级茶的价值毋庸置疑。

(《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统计1950-1995年对香港茶叶出口统计》中圆茶出口数据)

3、品质把控。

在1952年印制的《云南土特产概况》一书中记录:解放初期为了恢复经济,云南进行了工商业的公私联营,这一时期有些私商动机不纯,想利用联营名义压低原料价格,让茶农吃亏,甚至在产地将坏茶掺在好茶中出售。由于中茶公司产品一向注重品质,对于销售的茶品品质,做到了很好的质量管理。“大红印”作为较早使用“中茶”牌商标的普洱茶产品,不仅拉开了“印级茶时代”的序幕,也昭示着“中茶”牌普洱茶,从此开始积淀岁月的陈香。

四、印级茶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印级茶时代”的经典产品,中茶公司自201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重塑经典,复刻升级,重现昔日印级茶的荣光。2022年中茶大红印-尊享版,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呈现经典品质,延续印级风采。红印归来,传奇依旧。

基本信息

产品品名:中茶大红印-尊享版

产品归属:普洱茶(生茶)紧压茶

产品规格:357克/饼、7饼/提、4提(10KG)/件

生产年份:2022年

1、研发背景

“中茶牌”商标诞生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用于茶叶的商标,“大红印”作为第一批使用“中茶牌”商标的普洱茶产品,不仅拉开了“印级茶时代”的序幕,也昭示着“中茶牌”普洱茶,从此开始积淀岁月的陈香。

作为“印级茶时代”的经典产品,中茶公司自2015年来,一直致力于重塑经典,复刻升级。2022年中茶大红印-尊享版,继往开来,传承创新,呈现经典品质,延续印级风采。

2、品质特性

2022年中茶大红印-尊享版普洱茶(生茶)紧压茶,臻选澜沧江流域云南大叶种明前优质大树茶菁,十八道工序严格把控产品品质。

选料

臻选澜沧江流域云南大叶种明前优质大树茶菁

外形

条索肥壮

墨绿油润

白毫显露

内质

汤色黄明,清澈透亮

清香馥郁,花香悠扬

滋味浓厚,丰富饱满,汤中含香,回甘迅速,

喉韵甘甜,韵深气强

叶底黄绿,肥厚柔韧

3、冲泡指南

投茶量:以110ml盖碗为参考,建议投茶量7-9g为宜;

茶水比:建议茶水比为1:15,也可根据个人喜好适当调整;

水温:沸水冲泡;

时间:3秒润茶后,每次冲泡以5~10秒为宜,随着冲泡次数增加,可适当延长冲泡时间。

(特别感谢:谭自立前辈为云南茶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为我们留下珍贵的生产资料。)

来源:晓德书号 茶世恩、李峻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