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我国产茶的五大省份是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谱写“乡村振兴”湘茶篇章

湖南省级层面首个针对单个农业产业的地方性规范《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实施1周年

《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经湖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采用“小快灵”“小切口”立法方式,强调管用实效原则,引领、推动、保障湖南省茶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阶段转变。这是继福建省、贵州省、湖北省出台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之后,全国第四个出台促进条例的重点产茶省份,是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茶文化、茶产业与茶科技统筹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标志着湖南茶产业发展迈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条例》以“文化引领、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为立法逻辑,共设立了十三条,主要包含:政府及部门职责、种质资源保护、茶叶种植、茶叶加工、品牌建设、质量管控、营销服务、产业融合、茶文化建设、科技与人才、扶持措施、行业自律等内容。

为切实做好立法“后半篇文章”,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编撰、出版发行《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解读,组织湖南省茶业协会、湖南省法治研究会、长沙理工大学一起开展宣讲启动仪式,完成全省14市州巡回宣讲,建设宣讲企业联络点11个湖南茶业法治基地,开展宣贯调研撰写报告,起草关于贯彻落实《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实施方案(草案)。

在《条例》护航下,湖南茶产业会迎来哪些新变化?

《条例》中有一个重要特色和创新:划定茶叶生产功能区,这在我国产茶省份中是第一次做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夯实千亿元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国土空间布局中需要把茶叶生产功能区规划布局好、明确省人民政府和茶叶主产区人民政府保护茶叶生产功能区的职责、推动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优化。这样,在保证茶叶生产能力和茶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能更好助力湖南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茶叶的质量安全是茶产业的生命线。在茶叶质量管控方面,《条例》规定重点加强茶叶生产加工全过程的监管,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潇湘茶”“湖南红茶”“安化黑茶”“岳阳黄茶”“桑植白茶”,湖南以五大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市县区域公用品牌协同推进,形成了“三湘四水五彩茶”的品牌化发展格局。茶品牌多而不强,一直是湖南茶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条例》就品牌建设明确了系列促进规定:明确政府部门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的主要职责与角色定位、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品牌建设的积极性,明确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等。

茶祖就在湖南,茶源始于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为加强湖南茶文化传承与保护,打造湘茶文化高地,《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挖掘整理地方茶文化资源,对茶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传承,鼓励申报与茶有关的文化遗产,发展湖湘茶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公共媒体资源加强茶文化和茶知识的传播,弘扬湖湘茶文化。

条例实施一年来,来自湖南法学界、茶学界的专家学者组建阵容强大的宣讲团,根据省人大关于立法管用、实用原则和省农业农村厅巡回宣讲工作部署,在全省14个市州开展宣讲。专家们用言简意赅的条例解读,丰富生动的案例分析,结合当地的产业建议,给全省涉茶管理部门以及产业一线的科研院所、茶企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带来满满干货,掀起了《条例》学习贯彻落实的高潮,让广大干部、生产经营主体深刻领会和掌握《湖南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的精神实质、主要内容,明确全省茶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准确理解和把握条例实施的法定要求和作用,汇集各方面力量依法解决重大问题,推动《条例》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推进法治护航,全面推进产业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科技兴茶和法治兴茶,促进湘茶品牌做大做强,推动湘茶出湘。

来源:茶频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蒙顶山传 —— 一座“世界茶文化圣山”的传奇


1200多年前,诗人李贺经历一次梦游太空,写下《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从天际看,九州像九个小点,海洋也不过一杯水;一千多年后,人类发射的“旅行者1号”星际探测器从60多亿公里外发回的太阳系照片上,地球更变成一个光点。从这样的视角看四川雅安蒙顶山,它会像一个针尖……

然而,在这座“世界茶文化圣山”,风云人物、尘世人烟就在它身边上演。佛经上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为什么芥菜籽大小的东西能藏下一座须弥山?如果我们从外太空飞向地球,那一个光点、针尖里的大千世界是不是会次第展开精彩呈现?

今天,我们穿越历史,去无限逼近这座“世界茶文化圣山”的传奇。

1 蒙顶山的地理传奇

蒙顶山,与泰山、黄山相比名气或许不够大;但只要说到中国茶,就绕不开蒙顶山。“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副普及度极广、知名度极高的茶联,把蒙顶山推向茶文化高峰。

当我来到蒙顶山脚下仰望它时,地质学告诉我,在南亚次大陆板块与欧亚板块相遇,带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蒙顶山就降生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蒙顶山长10公里,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守护着怀抱里的雅安城。它用高山滑雪的凌厉身姿从青藏高原边缘5700多米的高海拔速降5000多米,来到盆地边缘。

这一惊险刺激的丝滑速降为雅安带来了三大收获:一是雨水奇多。雅安背靠高原冷高压、面向东南季风暖湿气流,气流交汇每年带来2000毫米降雨量。在这条纬度上,雅安是中国降水最多的城市,古称“西蜀漏天”,今称“雨城”雅安。唐代天文学家袁天罡说这是“天道循环、水之大汇,气之大聚”的风水宝地。

二是蒙顶秀雅。“雨雾蒙沫”的蒙顶山秀美雅致,为雅安打造了一处山川形胜。山顶五峰环立,中曰上清、左曰菱角、后曰灵泉、右曰甘露、前曰毗罗,上清峰最高,海拔1456米,四峰环抱拱卫,酷肖莲花。登山俯视,山峦起伏,溪涧纵横,景色如画;极目眺望,峨眉云影,岷山雪霁,尽入眼底。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蒙顶天下雅”的美誉。

三是交通要津、文化枢纽。雅安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多民族文化结合的枢纽、现代城市与原始生态的和谐宜居地。“雨城”“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天府之肺”“熊猫故乡”这些浓墨重彩的名称,从多维立体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雅安。

2 吴理真的人物传奇

蒙顶山之所以成为一座“世界茶文化圣山”,不仅仅是大自然钟灵毓秀、造物主钟爱有加的结果,还与“人工植茶始祖吴理真”有着密切关系。江山助人、人扶江山在雅安完美结合。

作为茶的原产国,中国产茶的省份超过20个,知名茶山数不胜数,比如“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福建武夷山,独占世界最大面积冰碛岩、盛产千两茶的湖南雪峰山,拥有国内最大面积原始茶树的云南临沧大雪山。蒙顶山何以傲视群雄,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

据文字记载和史迹佐证,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元年),雅安人吴理真在蒙顶山五峰之间驯化了七株野生茶树,“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成为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第一人,蒙顶山成为人工种茶的发轫之地,补足了中国茶种植历史重要的一环。后世茶产业成为人类农业文明的一部分、茶文化成为人类文化的精彩篇章,是从这里打开的第一页。这是吴理真厥功至伟、永载史册的根本原因。

这样重要的历史人物,为什么记载如此之少?吴理真是两千多年前的民间布衣,彼时的茶叶普及程度和重要性远赶不上今天,即使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重视史书著写、历史传承,拥有朝代有序史书的国度,茫茫史海留下关于吴理真的吉光片羽,已经是中国茶文化的幸运。我们但觉弥足珍贵,大可不必苛责古人。因为历史记载少,关于吴理真的争论也就自然发生了:他是僧是道?他来自何方?为何要人工种植茶树?……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找不到确切的答案,但不妨碍我们回到大历史寻找吴理真“诞生”的历史逻辑。

从历史记载推断,吴理真大致生活在西汉昭帝、宣帝、元帝年间。就在昭帝前的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刚刚打通,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要津的雅安,正经历着民族交融、商路开拓、经济发展的一次高峰。《史记》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地区)时,见邛竹杖、蜀布”。雅安与西域中亚虽隔万水千山,但从产自四川的邛竹杖、蜀布出现在中亚市场不难看出,当时的民间商贸已经倔强生长,为武帝历史决策、张骞开通西域提供了重要的信心推动。在这样的历史氛围里,吴理真在雅安开启人工驯化、种植茶树的创举,与这个地方很配、与那个时代很搭。

吴理真是僧是道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个身份都包含了开拓献身精神,并汇聚于蒙顶山,成就了中国茶文明滥觞之地、世界茶文化高仰圣地。

从历史上看,不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具有献身于造福众生、执着于筚路蓝缕、放眼于子孙未来的精神气质,从首开海外取经求法的东晋高僧法显、历经磨难九死未悔的唐玄奘,到为安澜镇涛保佑苍生而发愿开凿乐山大佛的唐代和尚海通、再到隋僧人静琬开启并延续上千年完工的云居寺石刻佛经工程……这种人是华夏民族借助宗教信念、张扬济世情怀,从血肉之躯开出的精神之花、发出的贯日之光。

吴理真和蒙顶山的传奇,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文化气质传承的合理结果吗?

3 蒙顶山茶与扬子江水的关系传奇

当沿着1400多级台阶来到蒙顶山天盖寺,伫立在“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茶联前面时,我在想:天下茶山何其多,为什么蒙顶山独占鳌头还从不接受反驳?

从对联的平仄对仗考虑,蒙顶山可以换上许许多多“备胎”,但何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成了难移一字的茶文化“绝对”?只有明白它是历史的凝结、人文的情结,才能破解这个“文化之谜”。

这副茶联浓缩着地理之河、文化之河的DNA。它脱胎自元代李德载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 蒙山顶上春光早, 扬子江心水味高。 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 销金帐饮羊羔。”可见八百年前的古人更熟悉吴理真的贡献、蒙顶山的地位。读着这副“绝对”,我油然生出一种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肃然。

雅安和蒙顶山的超大雨量都汇入岷江水系,再奔腾入长江东去,不舍昼夜,当蒙顶天雨来到江苏镇江附近长江礁石之中的泠泉时,是不是完成了蒙山顶上茶与天下最好煎茶之水的相遇、汇合、拥抱?冷泉天下第一的地位是《茶经》认定的,至此,从汉到唐的文化之河在地理之河融合了。到清代,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说:“昔人谓‘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山在蜀雅州,其中峰顶,尤极险秽,蛇虺虎狼所居,得采其茶,可蠲百疾。”他强调了蒙山顶上茶的难能可贵,这可贵的背后不正藏着吴理真的开山之功吗?我不由想起宋人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至此,一条长江完成了茶文化与民族情结的闭环。

为什么必须是蒙顶山?因为别的茶山没有吴理真。一条茶叶传播流布的地理之河,底层蕴结着对古圣先贤的追远与敬仰,隐藏着中国茶文化血脉的密码——人工植茶的历史就藏在其中。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在历史上,中国人总被他们的英雄保护得很好。”中华五千年,始终有英雄在前披荆斩棘开天辟地。人文始祖黄帝、稼穑肇始神农、工匠祖师鲁班、万世师表孔子……他们是华夏文明天穹的熠熠明星,驱散蒙昧!文明赓续中,始终也有人杰步武前贤踵事增华,做文明延续的路基、薪火相传的坐标。他们像华夏大地的山川形胜,为亿兆后人指引前路!

一部数千年中国茶史,不也是这样前赴后继走过来的吗?从植茶先驱吴理真,到著书立说的茶圣陆羽,再到产业报国的吴觉农,一直到今天奋斗在中国茶业各领域的人们,他们用孜孜矻矻的光大、连绵不绝的传承,为中国茶构筑起群星拱北、万众追随的文化图景。

正因为有了人工植茶,茶树茶叶才开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正因为有了神农炎帝、太姥娘娘、帕岩冷、吴理真……才有了陆羽、卢仝、赵佶、蔡襄……这是源与流、肇始与传承、开拓与光大。中华文明如大河奔腾生生不息,经历激流冲荡最终波澜壮阔,靠的就是这种文化底色和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深刻总结中,将“连续性”“创新性”放在五大特性前列,这是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根源所在、力量所在。

西方世界曾长期“质疑”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原因在于他们自卑又自大;如果随声附和无脑呼应,那是“精神缺钙、双膝乏力”,需要登登高山、开开眼界、长长志气,在祖先为子孙后代选定的精神交会之地、心灵感应之岳,来一场双向奔赴。与李贺相约,共话千年走马;与吴理真相见,共话中华盛世重临人间,共祝香满寰宇、茶和人间。

为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做足了功课,大家随我一起上山吧!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胡晓云:向世界,送上富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力量有关——“中国茶再出海”的思考与建议

近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茶叶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蔡军在接受茗边访谈时指出,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总体呈现量增额减的态势。长期以来,我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中多以原料茶的形式出口,科技含量体现不足,品牌文化附加值低。未来,中国茶应如何实现质的突破,打造国际茶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再出海”?今日,公众号特回顾胡晓云院长在2022年国际茶日发表的专题文章《向世界,送上富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力量——有关“中国茶再出海”的思考与建议》。本文梳理了中国茶出海的历程、出海的障碍,并为中国茶品牌如何突破困境、走向世界提供了的五大策略。

向世界,送上富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力量

——有关“中国茶再出海”的思考与建议

2022年的世界,全球疫情徘徊不去,俄乌战争令人担忧,似乎有些阴云密布的感觉。然时间依然迈着它的脚步,不停歇地往前奔流,来到了“国际茶日”。

自2019年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设立至今,“国际茶日”已连续举办三届。“国际茶日”的设立目的,是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这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项目。

在这个以茶为主角的日子里,我想就有关“中国茶再出海”议题,提出我的思考与建议,希望给这个国际性的茶节带来回望、期待与温暖:“向世界,送上富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力量”。

一、中国茶的出海历程

(一)从无到有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开始,中国茶开始销往东南亚各国,随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路的开辟与兴盛,至明朝十七世纪初期,中国茶已经远销至东西欧各国。其中,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澳门运载绿茶,并于1610年转运欧洲,标志着中国茶叶正式输入欧洲。[1]

图 1 中国茶的出海历程(胡晓云,2022)

1635年,英国第一艘货船来到广州后,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的货船接踵而至,前来中国运载茶叶回国。由此,亚洲人对于身体、物质、健康、精神的观念随着茶叶传到大西洋世界的众多地方。彼时,茶所具备的药用价值被欧洲的医生们广泛认可,并配合禁酒运动,实现了转移消费,茶叶在欧洲日渐传播与盛行。

(二)市场评价

“做一位英国女人就意味着喝茶。”[2]茶叶本身所蕴含的节制、顾家、理性、阴柔、平等等茶性,与欧洲人对具有神秘色彩的东方国度的向往之间所形成的内在关联,使得茶叶成为欧洲的新消费文化与文明象征。17世纪末与18世纪初的整个大西洋世界,教育阶层和富人都把茶叶当作亚洲的药物和身份地位的象征[3],中国茶叶成为欧洲贵族的消费品,商业作为文明教化的媒介,被应用到了茶叶之上。到了1834年,英国仍然是中国茶叶最大的出口国,据统计,当年英国近4000万磅的茶叶全部进口自中国。

图 2 英国贵族饮茶成风尚

(三)贸易困境

然而,在中英贸易中,主要是茶叶输入、白银输出的英国认为自己一直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利益矛盾的不断激化、国家意识形态的日渐介入、民族消费心理的日益盛行,英国开始寻求中国茶叶的替代品。183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了茶叶委员会,开始分析阿萨姆茶作为商业产品的潜力;1838年,东印度公司的阿萨姆茶出产,并得到了英国皇家的许可与推介;1939年,12箱350磅阿萨姆茶在伦敦商品交易所拍卖,同年,“阿萨姆股份公司”在伦敦成立。

英国通过在印度、锡兰等英属殖民地引入中国的茶种、茶树、技术知识,并依托廉价劳动力制度,实现了大型种植园模式。而这种区别于中国自耕农体系的大型种植园生产,推动了茶叶向着标准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创建并逐渐形成了全球工业化的食品体系。尤其是,随着品牌意识的出现与崛起,英国政府开始对广告等实施税收支持政策。茶叶广告的大量投放,使得英属殖民地茶作为英国本土产品的品牌认知,为欧洲消费者带去了熟悉度与亲切感。通过持续传播,“英国产的茶”这一概念深入消费者心智,并产生了新的茶叶消费文化与新的大众口味。这种集体广告,也逐渐形成了有关的文化和制度框架,使英国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决定国际市场的茶消费观念、商品流通和知识传播,也即“全球化”。由此,至19世纪20-30年代初,印度茶叶逐渐被视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阿萨姆能够提供全球廉价而健康的茶叶,为英国政府提供稳定收入,并且日渐取代了中国茶在国际贸易上的地位。

图 3 东印度茶叶公司

19世纪中后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与绵延,西方对东方文化及中国进行了重新定位。由此,中国茶被不同程度的污名化、“纯正茶叶”概念的推出、全球化广告运动的认知植入胜利、相关立法及其实施等原因,导致了中国绿茶出口的日渐衰落。尤其是近代以来,在战争与民族危亡的特殊时期,即便有着像吴觉农等茶人的不懈努力,也难以力挽中国茶叶的颓势。中国茶园凋敝,茶产量急剧下降,据统计,1949年,全国茶园面积仅仅约15.30万公顷,出口贸易几乎停滞,出口量不足一万吨。

(四)重新出海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茶叶开始有序地恢复发展。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不断提升,2020年开始,在全球60多个种茶国家中,中国茶树种植面积、茶叶生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随着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者统筹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茶产业竞争日趋走向品牌化与国际化。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统计,2021年,中国茶出口量达36.94万吨,在此背景之下,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茶的发展,实现中国茶出口的复兴,打造“中国茶”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图 4 2016~2021年中国茶叶出口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二、中国茶再出海的五大障碍

结合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多维度分析,我认为,当前我国要实现“中国茶再出海”,并持续实现量价齐增,主要存在着以下五大障碍:

(一)障碍之一:国家地理文化边界障碍及穿越能力

在疫情来临之前,基于全球化贸易体系的日臻成熟,以及我国“一带一路”的全球推进,我国茶叶出海的地理穿越障碍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但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边界,以及种族偏见该如何穿越与修正,仍然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深入探索。与此同时,中国茶穿越国家地理边界的能力也亟需加强。凭借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平台实现全球销售渠道的架设及其穿越;凭借东方文化的独特价值并融合世界,实现全球文化的穿越与融合;凭借专业组织的专业表达实现新生代的生活方式穿越与融合等问题,需要有体系、有组织的专项研究实施。

(二)障碍之二:中国茶的认知障碍及其化解能力

也即如何解决中国茶被污名化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中涉及传统工艺以及中国绿茶成分的认知障碍与解释能力。

如前述,17-20世纪的世界茶历史,是中国茶从药理功能、东方色彩被西方社会倍加赞誉,到日渐式微,被迫退出国际舞台的过程。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近年来,“中国茶、世界品”的新消费风尚已初显端倪,但是,长达四个多世纪,由于国家利益争端与商业利益竞争,国际上其它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茶的认知存在着重大的误区。可以说,四个世纪的历程,是中国茶被逐步污名化的历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打破贸易坚冰,必须要深入研究、充分评估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认知障碍,拥有化解能力,矫正认知障碍。

(三)障碍之三:中国茶个性发展与国际茶共性建设的能力

中国茶种植区域广泛、茶叶品类繁多,且每种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种植及加工工艺。迄今为止,中国茶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人工管理、采摘、加工;中国茶的品牌生态基于各地区的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合作社、茶农的协作。因此,相较基于高工业化体系所生产出来的国际知名茶品牌(如立顿)等而言,其自身的标准化水平及能力较弱,存在着非标产品与国际标准化之间的矛盾。

图 5 非标产品与国际标准的矛盾

由于17-20世纪以英国为主的全球化茶叶销售策略的长期实施,标准口味的拼配茶得以盛行。中国茶“一山一味”甚至“一人一味”的非标、小众特征,难以突破国际标准口味的贸易壁垒与消费习惯。如何辩证看待中国茶的个性特征,并与国际茶标准实现互动互补,创新茶共性价值,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实现突破。

(四)障碍之四:中国茶消费习惯模式与国际消费新模式的链接能力

中国茶,从神农氏传奇开始,走过了药用-食用-饮用的漫长的消费磨合过程。特别是唐代的“贡茶”、宋代的“点茶”之后,中国茶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艺术特征。今天的中国茶,不仅仅局限于饮用的生理层面,更承载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宽广的精神境界。因此,当中国茶的消费定位、消费习惯模式遇上被工业文明所影响,追求方便快捷的国际茶消费新模式时,自然就产生了仪式感与适用性之间的冲突。

如何传承中国茶的消费习惯模式,并链接数字化时代国际消费的新模式?这个问题虽经“喜茶”等新茶饮的系列开发,但在国际市场上,链接,依然存在较大的障碍。

(五)障碍之五:东方茶性的定位表达与国际传播能力

中国茶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已经渗透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领域,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在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茶的品牌文化、品牌个性与价值时,涉及到如何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进行有效传达的问题,也即中国茶文化定位与国际化表达之间关系的整合梳理。东方茶性曾经以节俭、理性、平等、顾家、阴柔等特征而被西方社会所赞誉,那么,在今天与未来的国际市场上, 中国茶应当如何通过国际传播抵达人心?语言障碍、认知障碍、价值障碍、审美障碍、消费习惯障碍等等,都期待中国茶的国际传播能力能够破圈。

三、中国茶再出海的策略思考

基于以上对中国茶出海历程的梳理以及出海障碍的分析,未来,中国茶在再出海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五个方面的策略应对。

(一)策略之一:组建国家级专班,集中打造“中国茶”国家品牌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梁晓、梅文的《2021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可见,目前,中国茶叶生产遍及全国,仅18个主要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茶园总面积已有4896.09万亩,可采摘面积超过300万亩的省份有5个,分别是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湖北省、福建省。未开采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省份有2个,分别是四川省、湖北省。

图 6 2021年中国各主要产茶省茶园总面积(万亩)

数据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2

因此,中国茶叶的供应力将越来越强,必须在深挖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

分析17-20世纪中国茶的国际贸易历程可见,如何穿越国家地理边界,突破国际市场栅栏,成为重中之重。

建议在国家层面,组建工作专班,加大“中国茶再出海”的国家级以及各级相应专门部门的建设。专门部门的工作职责,即为集中打造“中国茶”国家品牌。在国家层面、国际舞台上,重新建立、有序传播、有效表达,推动“中国茶”的品牌化、国际化进程。并协同各区域政府主管部门、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等,实现国家力量、产业组织、企业能力、产品价值、人文要素等的组织化、系统性聚合创新,推动“中国茶”国家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品牌进入、品牌深入、品牌与国际消费者的持续友好互动关系的建立。

(二)策略之二:穿越国家地理文化边界,以茶性创新和谐的价值观

我之前提出的“消费八识”模型中,“藏识”是关键,即人的本心本源所在,人的价值根源所在。“藏识”是人感觉、认知万物时的方向盘。只是一味地创造场景、创造体验、创造态度,发掘人与物的对应关系,并不能解决有关“藏识”的深层次问题。只有实现价值观的诉求与同构,获得本心认同、价值认同,才能够真正影响到品牌态度、品牌意愿、品牌忠诚。

中国茶再出海,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是:在国际平台上,中国茶到底是什么?如果把“中国茶”作为一个国家级的产业品牌打造,其核心价值、品牌特征、文化属性是什么?在国际市场上、生活方式中、人们的消费中,中国茶又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存在?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茶”在国际平台上的品牌传播就没有内容、没有故事,展示就没有统一的品牌形象与精神气质,也就无法实现产品的消费植入。

中国茶,具有并表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那就是“包容性”。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开发有七大茶类(传统的六大茶类外加紫茶),世代研发了众多传统的或新选育的品种,有丰富而富有特色的产地和产地文脉、生产工艺,发掘了众多的饮用方式和场景嵌入。它们丰富多彩地存在着,各有各的个性特色,共同构成了繁荣、和谐的中国茶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博大胸怀,也是中国茶性的表现。而这种茶性,即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特质,也是世界人民所遵循的价值观。

价值观得以同构为前提的消费,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消费需求,才能形成真正的消费忠诚。

图 7 茶品牌消费的层次模型(胡晓云,2019)

(三)策略之三:以“品牌集群”模式走向国际市场应对品牌竞争

“品牌集群”模式,即指以“中国茶”为中国茶产业的国家形象,并以产地为基础的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进而形成具有不同资源融合、不同市场针对性的品牌生态结构与品牌方阵。中国茶的“品牌集群”中,根据多种不同维度,例如茶类、产区、工艺、文化、生活方式、民族特质、原型等进行多元划分,并基于品牌集群生态结构的重新组合、排列,将国际消费市场进行精准定位,通过打造一个个集群品牌,既整合力量,又可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市场,实现局部本土化营销。

借此,可以提高“中国茶”的国家品牌影响力,推动“品牌集群”中各层级、各种特色品牌的联袂出海,向世界奉上系列中华好茶、各种不同茶饮体验的同时,解决中国茶过去多数只作为“英国产的新口味”拼配原料的原料竞争格局,形成中国茶的品牌化国际竞争与国际融合生态体系,提高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中的品牌消费地位与品牌溢价能力。

(四)策略之四:加大中国茶文化传播力度,实现中国元素世界表达

中国茶,遍植于中华大地,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基础、历史文化要素。且“中国茶”国家品牌所囊括的众多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多数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约近八十个,已经加入中欧贸易协定。因此,与国际上其它国家的茶长期以来诉求“英国产的”不同,中国茶具有独特的文脉内涵、中国元素。

建议未来,我国能够加大基于文脉传播、符号传播、消费体验传播、场景体验传播以及媒体互联传播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开展共同价值前提下的本土化传播策略。在未来“中国茶”的国际品牌传播中,既尊重共性并表达个性,既表达个性并尊重差异,并加大跨国境、跨文化的传播力度,用正确的信息诉求解决污名化问题,用人性化信息传播中国茶人气质与茶文化本质,彻底解决中国茶的沟通障碍,进而实现从物到人、文化、意义、价值等,立体开发中国茶的价值传播。

图 8 茶品牌的传播模型(胡晓云,2018)

基于原型理论,中国茶在国际传播中要高度重视“集体无意识”的沟通障碍,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中国元素与世界表达的有效结合,以包容的茶性,打破宗教、种族、国家、文化、心理的边界。

(五)策略之五:重视“中国茶”品牌价值的整体升维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当重视“中国茶”的品牌价值整体升维。融合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实现品牌化、数字化、组织化的三化创新互动,具体可以:创造富有中国特色且融合世界通用表达的符号,表征“中国茶”品牌的独特形象;生产富有中国特色且满足各国消费口味的高品质产品,提供“中国茶”品牌的独特品味;提供富有中国特色且融合国际标准化的服务,连接“中国茶”独特的情感体验;创新富有数字化先进性且具有东方祥和氛围的场景,构建“中国茶”品牌的独特消费家园;设置富有仪式感的节庆活动链接独特文脉,表现“中国茶”仪式消费,并链接适用性消费需求;采用情感与理性并重传播,构建“中国茶”品牌的国际消费新关系、新世代消费新关系;联动有价值的国际平台,实现独特的“中国茶”国家品牌、产业品牌、国际公益组织平台背书;创新共同价值观,彰显“中国茶”品牌的独特价值体系。

茶,绝不仅仅是一种植物、一种饮品、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解决我们的身体、国家与世界性问题的文明力量。这一观点,道出了茶的本质特征。

中国茶再出海,既是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满足国内、国际消费市场的趋势性需求,也是“中国茶”用自己的文明力量,抚慰不确定世界的有效途径。

我相信,无论世界如何变幻,中国茶,依然将给世界送上节俭、理性、平等、柔和的文明抚慰之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注释:

[1] 陈椽,《中国茶叶外销史》,台湾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1993年12月第一版。

[2] (美)埃丽卡·拉帕波特著,宋世锋译,《口味如何塑造现代世界-茶叶与帝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1月第一版。

[3] 同上。

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