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为啥普洱茶没啥味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普洱茶崩盘时代已经到来?

前言:过去的2020年,可能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艰难的一年,疫情引起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让世界秩序陷入恐慌之中。中国强大的防控执行力使得本国经济成为了本年度唯一一个正增长的经济体,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措手不及的疫情还是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论经济体量并不起眼却涉及千万户、数亿人的茶行业,从年初的悲观、到年中的奋起、再到年末的收官总算熬过去了。这一年风云变幻让这个产业学到了很多东西,从直播带货的崛起、从源头劳动力短缺的觉醒、从日常茶饮进入大健康概念的觉悟,势必让2020年成为了本世纪中叶前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正文:

如果将茶产业编成一本故事会,普洱茶无疑是这本故事会里面的内容主角。任何业界特大年度事件,几乎都来自与普洱茶相关的领域。

记得从2018年开始,普洱茶即将崩盘的传言一直不断,从那一年的“今冬明春普洱茶即将崩盘”到现在已熬过了两个今冬明春,第三个今冬明春已经开始,然这种声音依然不绝于市。

普洱茶即将崩盘时代真的已经到来了吗?

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过去的13年,对于普洱茶发展史来说属于里程碑式的13年,从那个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的普洱茶崩盘元年,公元2007年开始。

2007年普洱茶市场突然“崩盘”,让圈子内刚刚将信将疑认可越陈越值钱的理论一夜之间“崩塌',让当初收购价值千百万的”圆饼饼“瞬间贬值为来不及抛售的”烫手废品“,全民幸灾乐祸,“能喝的古董”理论成为笑柄,普洱茶流通陷入重大信任危机。

2008年开始慢慢复苏,诞生了一些普洱茶门户网站,茶叶网络传播时代从那个时候开始兴起。

2009年各种目前已知的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普洱茶品牌市场从此开始群雄逐鹿的时代;

2010年前期大量品质鱼龙混杂的“崩盘”茶流入电商市场,让市场流露出了对品牌的不信任;

2011年普洱茶进入电商爆发期,传统加线上的销售模式从此拉开;

2012年普洱茶市场发展稳定,古树茶崭露头角,得到了许多的消费者的喜爱,市场的占比率也在快速增长。并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普洱茶电商巨头,席卷了普洱茶市场,特别是古树茶市场。

2013年炒作之风又开始复苏,名山茶开始疯狂,春茶的收购价格个别产区上涨达到120%,名山头茶的兴起让许多茶农一夜暴富,各路茶商、茶贩涌向茶区,虔诚的茶人们开始每年朝觐普洱茶知名山头。

2014年又是普洱茶市场由盛而衰,市场开始受冷、价格下跌,订单持续减少、销量大幅度的缩水。但和2007年有所不同,这次的普洱茶市场虽然低迷但是并没有彻底崩盘。

2015年市场继续低迷,流通不景气,那一年熟茶开始走红。

2016年以柑普洱茶(大红柑、小青柑)为代表的新饮品的突然兴起,让普洱熟茶的市场激情达到三年来的最高点,开始了”熟茶会成为普洱茶未来发展方向和出路”的论调。

2017年名山头茶毛料价格继续疯长,天价茶开始涌现。

2018年新游资进入、明星进入,名山头茶价格继续疯长,天价茶一茬接一茬。

2019年普洱茶依旧是茶界各大茶类领军“人物”,无论是关注度、曝光率都远远领先于其他茶类,还有那遍布角角落落的“古树茶”和“名山头茶”。

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茶行业进入悲观状态,3月底,大益“千羽孔雀”炒作爆雷,东莞60余位参与炒作的“下家”被卷走资金高达上亿元。上半年各大茶博会取消,除了网络直播红火外终端流通陷入低迷;下半年国内疫情缓和,茶博会放开,普洱茶依旧是主角,假象的繁荣之下依旧暗藏危机......

有人说普洱茶市场依旧会红火,有人说普洱茶市场快要崩盘了。光凭你所能目及的范围而判断全局是不科学的,本文带你剖析可以影响整个普洱茶产业发展的两块市场,力求全面、客观、前瞻的正视和反思这个业内谁都关心的产业。

1、中心聚集市场现状

提及普洱茶,不得不先说东莞市场存量,坊间的说法是一个东莞的存量普洱茶达45万吨,够全国人民喝上几年。据业内人士分析,东莞的藏茶分为两种,一种是精品,量少,收藏不怕,有增值空间;一种是“垃圾茶”,体量巨大,受收藏风积累的副产品,不用说增值,市场形势一旦不好连保值都难,只有不断地靠故事、概念倾销。

第二就是芳村茶叶市场,这个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普洱茶类最大的批发中心,但凡有点知名度的普洱茶企业总部或旗舰店都会在此安营扎寨,这些年来普洱茶一直占整个芳村茶叶批发市场交易额70%以上。

趁参加广州茶博会的间隙走访了一次芳村市场,作为茶行业风向标的典范茶叶市场,除了很多在张罗着今年最流行的陈皮进行打包、晾晒外,整个市场还是显得有些静寂。

找了在市场经营了十多年的NN,她带我在市场走了一圈,跟我讲了这几年来芳村市场关于普洱茶的变化起伏。

“这几年生意不景气,“花钱如流水,赚钱如抓鬼”,芳村这几年除了传统的茶叶批发零售外,最热门的还是”炒茶“,炒卖各种中期茶和”金融茶“。我基本以收卖中期茶为主,茶叶总还是要消费为正道嘛。金融茶偶尔也碰一下,都在这个市场里混不碰一下也说不过去。

喏,我这里还有一箱大益春秋,放了很久了,也没动过它,“炒茶”的人是不喝这些茶的,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这些茶是什么味道,也从来没打开过纸箱,因为你要整件转手的话纸箱不能有破损,如果有那就就要减价”

“那如果你买了别人的茶,而里面会不会是别的茶呢?”我说。

“一般不会,交易的基本都相互认识,但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人在纸箱上开口子验茶时发现里面竟然不是他买的那款茶......”

“你看,那边是古桥市场,里面的商铺几乎家家都”炒茶"。我们在市场走了一圈,各种茶叶交易平台和行情网随处可见。市场很萧条,但这些店铺里面似乎还是三五成群在交流着什么,看得出来,这些人都很年轻,且像证券市场那些操盘手一样都很精明能干。

我随着NN转到市场内最大的交易平台——东和。

我以想收藏大批金融茶的名义与一位客户经理展开了交流。他说如果我想要茶,他们平台会发布信息接收卖家的茶品,经过他们的检验给出一个价格,对方认可东和就付款给

凭着大屏幕上的实时价格指数以及工作人员井井有条的检验流程,让人感觉似乎这个平台非常可靠。

“你们只做(炒)大益茶吗?”我不好意思用“炒”字,虽然我很想用“炒”字表达。

“是的,也只有大益茶好做”。

“你们会不会暗中操控价格指数呢?”我问道。

“不会,不像股市有开盘收盘时间,金融茶价格指数24小时不停歇地在变动......”

NN为我讲解了“炒茶”的基本流程:但凡大益金融茶有一款新茶(金融茶)要出来,信息已经满天飞,最先能拿到配额和知道底价的只有大益的经销商。比如经销商A们可以拿到了10件新茶的配额,假设每件拿货价在10000元,A们开始向外发布信息(当然会高于拿货价),B们根据以往的经验估计可以涨到20000,于是在高于10000的价格把A们的10件货全部吃下来,而A们也会根据经验及市场状况先放一部分投石问路,留一部分待涨了再出手;经过市场的捂盘发酵,大家认为此款茶可能会涨到30000,于是C们在高于20000的价格吃下B们手中的茶再捂盘,市场经过C们的炒作,价位再次升到了50000,然后再等着D们的接盘......

事情还没这么简单,因为此时这款茶叶还没出来,大家都是在凭空炒作,这时A们觉得当初给B们的15000亏了,于是找到B们以18000的价格回购,B们觉得可以就凭空赚了3000一件,B们觉得不行就继续捂盘,等待更高价,C们、D们也依法炮制,捂盘待涨。中间有一些A、B、C、D们陆续接到下家的追单,于是先接单(拿钱)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找货(比如找外省大益茶代理拿货或通过网络手段在官方预售时抢茶,类似于春节抢票)......

最后,这款茶叶上市了,交割的时候到了,考验炒作各方诚信的时间也到了。很多人接单多无法交割而根据契约精神赔钱,个别人拿着接单的钱跑路了,再过一段时间此款茶的整体价格下滑或腰斩了,这时手上高价买回来的茶就亏大发了。有资本的继续捂茶等待下一波行情,那些借钱炒作或流动资金断粮的只有拿到第三方(如东和)挂牌抛售......

以上是1.0版本的割散户韭菜(C端)的套路;现在2.0版本的已经上升到机构(炒作平台A端)对基金(各种游资、抑或洗钱B端),A跟B之间炒作抬价,吸引更多的B端和C端进场,最终会有一些B端和C端成为接盘侠。2.0版本的好处是B端炒亏了不会闹上吊喝药跑路,大家都是有钱人,大家都是明白人,愿赌服输、故意来输,都是输得起的VIP,当然C端韭菜们依旧乐此不疲的跟着下个注。

(也许大家看得有点绕,但在炒作者看来完全没有将他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交易场景展现出来)

“待回落到一定程度,到市场认可,觉得价格跟价值对等的时候,自然又会开始慢慢的收集这些跌下来的筹码,通过时间换空间等品质好的茶再慢慢涨起来。”NN说。

2、云南一线市场现状

版纳倚邦茶友X:

就我个人而言今年销售量少了三分之一(其中包括知根知底的朋友和家人都差不多是这个数)。就了解的销售现状都偏向了网红网络直播带货(这里最实质情况就是以次充好,价格上涨率百分之一百以上。我随便帮朋友找了一批次茶找了一个三线演员网红做直播,20块买进120块卖出,成交量是12000片,我看的心惊肉跳,不敢再给他找货)实体店除了喝茶以外几乎都是回头客和非常熟悉朋友偶尔会成交一点点。

我们这种一线茶山人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没有变化。

价格上就我了解和成交额来说5月10日之前还是有百分之二十的上涨,后期的和去年相比就降低了很多,春夏秋三季都达到了下降百分之二十。

我感觉明年也不翻不了盘。然后觉得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除了疫情以外其中最重要两点:一是今年受旱灾,春茶发的晚发的少,二是收购的人明显少了。

临沧冰岛茶友D:

很多人都说今年茶难卖,其实难卖的是那些混淆概念,不老实做茶的人。随着市场越来越透明,这样的人做茶只会越来越难。做真货的今年基本也没剩。当然“冰岛老寨”(假货)也有卖不完的,那些真的是他们活该。

茶叶价格的话基本和去年持平,有少数的村寨有上下起伏这属于正常的市场现象。

今年最明显的是冰岛老寨的古树。去年广场边的我们的树能卖19000一公斤新叶,今年的话12000左右卖。因为疫情老板不来,委托人来,总得给别人让点赚头不是。

明年市场的话我认为稳中有降。信息越来越透明,一些鼓吹出来的小众山头我看会降。但是一线山头政府玩了招公信平台公布认证信息,如果能在茶季前弄好,一线山头真货的话价格会上浮,大众货的话依旧持平吧。

现在我们这边政府对于普洱茶的话是两条腿走路。一线名山直接进行认证,哪个厂在哪个山头有多少地,产多少茶,都要公示得清清楚楚。以后看真假直接看政府网站就知道。大众茶的话,强化管理,严格把控,对产茶大村都在逐步进行有机认证。

以前的话是外来资本操纵,很多普洱茶的涨都是庄家想涨,现在的政府牵头抓的话,很难再有那么大的变动了,毕竟一县一业的政治任务可不是闹着玩的。当然如果疫情影响严重的话,经济不景气,不降价就见鬼了!但是名山的保值率相对较高,因为产量少,还有就是能拿一线名山当口粮这些人,疫情对他们来说是有影响,但是很少会说茶都喝不起。

最恼火的就是中端茶,因为喝中端茶的人群对于抵御风险的能力确实不如那些大老板。

总而言之一句话,做真的茶叶都是固定有茶客拿货,拿了就没了,毕竟每年量不大。天天叫着茶不好卖,卖不完,这名山那古树的,这样的人有几个是真正有基地?自己去做茶的?

以后叫茶叶难卖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信息越来越透明,交通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的人开茶山。喝了真货的人越来越多,卖假货的能好卖么?

易武茶友H:

易武茶区今年的头春茶,雨前(4月26日前)的因为大旱而产量大减,所以小树也好古树也好,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价格比往年来说干毛茶上涨了50-100每公斤。四月二十六日后,雨水大量到来,也伴随着茶叶大量发芽(算是头波的,因干旱没发出芽的那部分吧)而产量大增。然而一则是受雨水影响茶质水味重了,再则虽是属于春茶头波的,但因旱情影响头春茶发芽推迟,部分茶商认为是错过了节气,所以不再入眼。

以今年易武茶区的情况看来,名山寨头的雨前头春茶依然紧俏,来易武做茶的茶商越来越追求高品质好茶。雨后的大量上市那批,我这来说是不愁卖,有大厂子收着大货,还收集了亲戚朋友家的存货。但寨子的大环境来说是不好的,滞销的,有的甚至到秋茶时才卖出。相反今年秋茶因产量非常少,易武山头乔木、小树和古树的价格也是比去年上涨了大约50-80每公斤左右(台地茶没涨),故而秋茶也是供不应求的。

今年我的情况还算好,比去年的销量大了些,但也受大经济环境影响,收茶款难了些,有的是推迟,有的是分批付,挤牙膏似的。客户群体原来的基本没变化,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我预计明年出货会更多些。

熟普感觉这两年来用好料发酵的情况多了。在易武茶区,像我这样的都用易武乔木头春料发了一吨多。

临沧云县茶友W:

今年鲜叶价格前期比往年低,后期有的地方达到了往年的水平,有的地方依旧没有达到往年的价位,大多初制所春茶销售情况还行,夏秋茶很多人有库存,今年外地客商、游客来的少,销量整体下滑,客户下单不多,多数客户手中有存茶,前部分在省外开店的人在清库存,准备转行,初制所也有关停的。

据我了解,勐海的小茶厂关了好多,客户新入手的很少,明年茶市应该和经济一样下行,未来几年要看经济发展的情况。普洱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库存太多,东莞市的存茶无法消化,云南各茶厂、茶商也有大量的库存,未来的卖点是大家都能喝得起的口粮茶,老茶只有部分消费者,消化太慢,存茶的人有的已经心虚了。普洱茶产量太大,未来的路会很难走,现在还在运行的茶厂,想转手的人很多,云县、双江、凤庆、勐海都一样,差不多,很多厂欠原料款很多。这是很多人都是亲口对我说的,很多的高价茶现在遇不到有钱人,出不了手。

本地政府不作为,没有鲜叶市场,名山头混乱,作假,市场上的名山茶几乎全是假的,很多大厂的名山茶也是拼配,市场上的茶叶没有标准,乱起名号,乱出批号,乱炒概念,乱引导消费者,误导收藏,云南省应该象福鼎白茶一样,有一套标准体系执行,不然的话,最终市场崩盘,其害无穷。

普洱产区茶友P:

我这边本来走批发的,零售少,普洱茶整体来说未来的趋势还是好的,感觉还是有前景,不会停滞不前。价格么我觉得人工成本就是个上升情况,茶叶也涨的!好的山头还是有涨呀,我认识好多人其实今年销量比往年大,可能也和大环境有关,投资理财收益减少,或整个投资环境不好,有些人转向存茶。

我家本来只做小山头,感觉无农药的,货真价实的小山头茶还是可以的,本身价格不贵。说不好做人要么以前卖太贵,现在利润少了不好做;要么茶本身品质不太好,大浪淘沙,一年比一年难做,也不全是因为大环境。很多心黑的人确实不好做了,现在网络销售遍及任何一个山头,茶农都在直销是吧,人家一对比就发现以前买的价格太贵。

任何茶都存在大把以次充好的现象对吧,不光普洱,我相信普洱茶整个行业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现在也懂农药用不得,以后信息越来越透明,慢慢会更好。

昆明康乐茶城资深茶人L:

今年普洱茶的销售情况还是比较惨的,据我所知山上很多茶农茶都没卖出去,其实今天的量比较少,特别是春茶,但是就这样的情况下,而且还有很多库存,不止是山上源头的,还有各个流通环节也是。

这个流通环节啊,你看两头热,一是像大益金融茶这样的简直疯了,包括中茶这些,那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啊,这个你应该清楚我就不多说了;第二就是真正的消费还是有的,这个是比较火的,如我们自己的品牌,其实比去年应该还要好一些。

但是不好的就是今年很多这种做流通的,做这种市场品牌的都不景气,而且很多,我了解了一下都比较惨,像我们康乐一些店都没开张,或者说今年营业额都不如去年一个月。

我估计啊,明年会更惨,比今年还惨,第一是疫情原因,第二是经济确实还在下行,能喝100块钱的就不喝200块钱对吧。但天价茶或者奢侈品仍在增长,那没办法,有钱人越来越多了,这种大萧条时期就是财富的再次集中嘛!

我觉得后面会更惨,但是像2007年那种普洱茶崩盘不太可能出现了,毕竟现在市场会比以前理性,只会出现曲线的上升跟下降,不会出现崩。

丽江知名茶人、某普洱茶品牌创始人J:

今年的普洱茶销售整体是下滑的,除了个别的品牌会好一点,大多数品牌厂商日子会难过。总体比去年差,感觉一年不如一年,价格有些在维持,有些已经在降价了。不管是冰岛、老班章、昔归,山头茶原产地毛茶价格总体比往年缩水20-30%。即便是遇上天干旱减产,也挡不住价格下跌的行情。预计明后年还会更难,能撑得过去的茶商,得看底子。包括资金、渠道、产品品质与性价比、品牌影响力等。

茶博会越热闹,说明市场的潜在危机越危险。大家都寄望茶博会招商,多卖点茶好周转一下。今年的现金流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头号问题。

再说藏茶,东莞的藏茶,分两种,一种是精品,不怕;一种是垃圾茶,存一百年也无用。两种藏茶以垃圾茶体量更大,这对市场是相当不利的。

我认为普洱茶未来的发展更多要着眼于熟茶的推广,熟茶才是普洱茶产业的核心与未来。小青柑、碎银子消耗了近十年来大量的垃圾熟茶库存,接下来的十年,好熟茶会很多。勐海这里,我喝过最好的碎银子出厂价也就一百多一公斤,低的30-50一公斤,怎么会好。

今年客户群体有些发生变化,老茶客该收藏的也收得差不多了,八零后、九零后群体开始喝普洱茶、藏普洱茶。

——以上只是市场的一个缩影,虽不能代表当下普洱茶产业的全部众生相,但也不就不离十。

总 结 分 析

普洱茶消费群体很杂,从9.9 包邮的到99万一公斤的都有。

总体来说,普洱茶消费存在几种形式:

一是只要价格实惠只要是普洱茶就好(当然最好还是古树、山头茶);

二是忠实品牌茶消费群体 ;

三是高端山头茶玩家;

四是金融茶炒作圈子。

1、历经茶圈多年,我总结出了一句话:但凡天下喝茶者又不懂茶者十有八九。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它总能带给人们惊喜。满大街的古树茶、山头茶;充满传奇色彩和大师影子的故事茶都是针对这十有八九的群体,因为普洱茶能够为他们带来“价廉名优”的惊喜。市场流行啥茶就跟啥茶,谁手上没有一堆各类“古树、山头”茶,云南几百万亩台地茶叶靠谁消费?正是靠的他们!也成就了9.9包邮的老班章们。

2、普洱茶品牌爆发不过十余年间,相信每个做品牌时的初心都是想做这世间最好的茶叶,随着这些品牌不断的成长,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客户群体。只是当有些品牌膨胀时品质走了下坡路,那些拥趸也会跳槽到别的品牌。如果说品牌是营盘,那这群消费者就是兵,哪个营盘好,这些兵就会投靠谁,所以这些年也是品牌大浪淘沙的时代,而决定他们命运的还是那帮“兵”。

3、身边总有些群体,酒要喝20年以上窖藏的、羽绒服要穿The North Face的、表要戴Rolex的、普洱茶要喝高端山头古树的.......这些主是真有钱,但不全是人傻钱多的那种,世间稀罕物他们都会去猎奇。他们一般会亲自赴茶山找茶,遇见中意的全部拿下。对他们来说天价茶(天价茶只是穷人对它的称谓)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虚荣高贵身份的符号。秉着物以稀为贵的黄金定律,云南这点古树茶资源对于这个群体无疑是僧多粥少,而正是这些人对于抬高古树茶、名山头茶的价格,以及古树茶、名山头造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有人说茅台肯定不是白酒中最好的,大益也绝对不是普洱茶中最好的,但两者都是业界标杆,标杆就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品牌价值普遍大于实际商品价值。既然茅台可以炒作,大益茶为什么不能?(将大益茶比肩国酒茅台者,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为啥不跟黄金比呢)

我记得农夫山泉的钟睒睒曾经说过一句话:“企业不炒作,就是木乃伊。但只有技术创新才能竞争,没有技术的营销只会死的更快。”将这句话送给大益,无异是先递了大益一颗糖然后再给了一记耳光(没办法,大益是标杆啊,我只能拿它对号入座)。

中国人生性好赌,而芳村好比就是一个赌场,里面的人大都是赌徒,如同澳门葡京赌场,里面有庄家,有赌徒、有洗码的。所谓赌徒心理就是赢了钱不怕多、输了钱想翻本。在暴利面前,人往往都会失去理性的判断。

大益是个双面人,它既将普洱茶做成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商品(常规茶),这是正面;也做成一个家喻户晓的赌具(金融茶),这是反面。不同于葡京的博彩业,芳村普洱茶炒作最多只能属于打着政策擦边球的民间赌博,这里只有押涨还是押跌,押对还是押错。这里茶叶已经脱离了农产品的价值,就像2020年11月15日预售的“沧海”(大益的一款金融茶)23800/提,大益茶官方对这个茶的介绍是:精选普洱茶核心产区高海拔优质晒青毛茶为主要原料,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益茶制作技艺”精心研制而成。产品饼形端正,松紧适度,条索肥硕,芽叶清晰乌润显毫。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高扬,烟香、陈香显著,带蜜香;滋味浓酽饱满,富有层次感,汤感厚实沉稳,苦涩协调,甜润舒爽,茶汤含香盈于齿间,回味悠长。

没看出来这款4760元/饼(一提5饼)的沧海茶具体产地?茶味道到底如何我没喝过没有发言权(当然金融茶是不需要具体产地和味道的,反正大家都不拆封,拆了就跌价了)。人们看到的是去年的沧海已经涨到50000元/提了,这就够了。管TM茶好茶坏,只要茶能涨价,有人接盘就行了......

显然,行政性遏制金融运作还没有涉及到金融茶炒作这一领域的头上,原因是相比于其他金融运作其体量和危害还是太小(不要说跟蚂蚁比,就是普通一点的平台体量都比金融茶的盘子要大)。我想只有其他诱因出现并产生社会性危害时,政府才会干预,比如金融茶交易中产生诈骗、洗钱而引发的高关注度群体性刑事案件。听市场内的人说那些因金融茶引发的纠纷案件年年都有,但在当地执法部门手上就了了.......(虽然金融茶在普洱茶中的所占份额并不是很大,但社会不良影响极大,所以本文着墨较多)

结语

经过20余年间的发展与积淀,普洱茶已经在广大消费者中布下了忠实的种子,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结下了坚实的果子。不比2007年,现在的普洱茶已经在广大消费者群体中深深扎根,成了不可缺少的茶品。

虽然当下普洱茶市场的确存在无序扩张、鱼龙混杂的现象,加上经济下行等客观原因造成普洱茶产业不够景气、市场萎缩等现状(也是整个茶叶消费市场的现状),再加上这几年游资进入产生的泡沫在陆续破灭,理性消费观逐步呈现,市场进入优胜劣汰的大洗牌时代。

但,崩盘似乎不大可能。

未来,茶行业也依旧会在全球经济的大熔炉中起起落落,我们身处这个时代唯一要做的只有正视自己、正视产业、正视世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听说这几年99.5%的云南普洱不算普洱茶,原来是这件事在作怪

找茶觉得,玩普洱茶的茶友骨子里都有股冒险精神。表现在热衷存茶,隔一段时间把自己存的宝贝撬下来喝点,感受普洱茶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向往未知神秘的乐趣。



前阵子和茶友讨论为云南大叶种为啥只做晒青,红茶黑茶的问题,有个大叔突然来一句:实则这几年的云南普洱茶99.5%都不属于普洱茶,但包装上都这么打。这三年是收割者的天堂,笑看风云吧。

啥?我这都是普洱茶,你这么说是啥意思?说实在,找茶非常乐意跟茶友们探讨各种茶叶上的问题,不过这大叔这么来一句是想要找茶喝,还是来找茬的?

还没清楚对方来意,于是耐着性子问:何以见得呢?



然后他说:普洱真正有高香的是昔归,那卡,景迈,但都是无锐的香。现在都是用新工艺提香加甜度的。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放大了茶的特点,令更多人喜欢推高售价,但成了快消品。

 

~差点想抄凳子和他干架了,原来他是想表达新工艺下的普洱茶失了传统滋味。

 


据找茶了解,大概2009之前,普洱茶的制作工艺都是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2009年开始,新的工艺开始流行,让新茶滋味更佳,适合马上品饮,但是放几年后再喝就没了滋味了。

新工艺到底是什么幺蛾子,让喜欢和讨厌的人形成两个相对极端的对立面呢?

 


1:萎凋时间:传统工艺萎凋时间短,新工艺萎凋时间长

传统工艺,萎凋时间根据天气的温度湿度而定,很少超过10小时,春茶时经常见茶农加班加点半夜了还在杀青。

新工艺,萎凋时间相对比较长,具体多长时间也根据茶箐含水量以及温度湿度。目的是增加香气,降低涩感。

 


2:杀青:传统工艺高温快速杀青,新工艺低温慢烘焙。

传统工艺杀青,先把锅烧到一定温度,快速翻动茶箐,其做法类似于我们家庭炒菜的大火爆炒。用多大的锅,放多少茶箐,什么时候出锅,全凭师傅的习惯和对茶箐的把控,对杀青师傅的技术要求很高。

新工艺杀青,把茶箐均匀铺在铁锅上细火慢炖,找茶觉得这种方式叫烘茶更合适,就像把红薯放在暖气片上烘烤,只是温度比暖气片要高点,北方的茶友应该比较好理解。因前面的萎凋时间长,水分流失比重较大,再大火快炒会杀青过度,产生焦糊味。

 




3:揉捻:传统工艺揉捻程度大,新工艺揉捻程度小

传统工艺,揉捻时间较长,力度较大,茶箐内容物质释放速度快,茶汤滋味更丰富,也免不了涩感明显,一般管这种叫紧条茶。

新工艺揉捻时间和力度都较小,有的干脆不揉捻,这种叫泡条茶,外形舒展,新茶滋味就不错。

 


4:渥黄(有的叫闷黄):传统工艺没有渥黄

茶箐用编织袋装着堆放,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转化和反应降低了多酚类苦涩物,提高口感,使得茶汤金黄,口感和滋味都得到提升。

有的还会在渥黄后用机器烘干,一是提香,二是提高效率。



很多老茶客认为:新工艺做的普洱茶虽然降低了涩感缩短了新茶的适饮期,同时也减少了茶叶的内含物质,后期转化空间很小,失去越陈越香的价值。
也有观点认为,不是所有的云南大叶种都适合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特别是一些以香气见著的品种,采用新工艺,更能发挥其品饮价值。

找茶觉得,传统工艺经过长期优胜劣汰,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其中的工匠精神自然值得我们敬畏学习。



新工艺的产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说明了茶客对普洱茶的滋味有更多的需求。本身并无对错,能将茶叶品饮价值最大化,就是对的。

面对一些颇具争议性的事情,多个角度看待总不会吃亏。

相对一些昂贵稀少的毛料,我们更希望是传统工艺制作,可以留着慢慢喝到老。



作为消费者,最应该关心的是:我到底喜欢新工艺还是老工艺?什么样的茶适合新工艺,以及消费者本身,购买茶叶前对新老工艺要有绝对的知情权。

找茶经验尚浅,对新工艺的了解仅限于人肉传播。尚未眼见为实,倒是见过一个茶农家的作坊放了很大一台烘干机,他解释说因为台地茶产量很大,有时天气不太好,怕晒得不够透,用来烘茶箐。

讨论到这里,相信茶友们已经知道要挑什么工艺来喝了。

新老工艺的利弊,元芳,你怎么看?

 



关于古树普洱,我还能说些啥呢?

N年以前跑茶山做数据库,每当遇到惊艳的非名山古树,都会暗自担心:这么好的茶,不说秒杀名山,至少也是同一水平线,应该很快就有人发现了吧?应该很快就炒上去了吧?我怎么才能尽快掌握资源啊……

N年过去了,我担心的事完全没有发生,几乎所有的不知名优质资源还是不声不响,名山还是蹭蹭上涨,那些垃圾茶贴上名山的标签依旧好卖,市场依旧在用冷酷的皮鞭教育认同茶叶品鉴价值的茶人和茶商。

真实的情况是,品鉴价值跟茶卖的好坏关系很不明朗,不能说没有关系,但关系说不清道不明,就好比是否了解古希腊哲学和洗头房从业人员业绩之间的关系。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确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普洱茶的确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离成熟都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所谓的名山也好,正岩也好,大部分要靠想象来支撑,想象要靠共识来支撑,共识和智力没有关系,最有价值的共识都是韭菜达成的。当然,这个价值是韭菜提供的价值,不是韭菜得到的价值。

N年以前,我畅想着普洱茶会向品牌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中期茶越来越多,科学藏养必然会逐渐普及,古树普洱转化而生的魅力必然脱颖而出,这个国家会诞生一个文化底蕴远远超过葡萄酒和咖啡的收藏市场……

N年过去了,这件事没发生也就算了,时代使然,我也没有多失望。但是有些事足以震动我的世界观。

第一件事就是茶山工艺的转型,这件事我说过多次。如果说普洱茶这个行业本身是一棵大树的话,那这件事正在把这棵大树的根刨掉。大家兴高采烈,乐此不疲。N年前人们兴高采烈的毁掉铁观音,毁掉岩茶,又来兴高采烈的对普洱茶下手了。

新茶只能体现普洱茶底蕴的20%,多喝新茶对身体不好,但是你挡不住所有的名山都在向现做现喝转向。我每年都在试各个名山的工艺,存下来没有价值的比例逐年增加。开始是勐海,后来逐渐扩散,尤其在知名产区,如果不是常年合作或者从头到尾监督,基本没有幸免。

这些茶藏起来就好比花几万元买个耳光,开始时你在想到底是不是个耳光呢?后来你渐渐明白,耳光是躲不过去了,但是可能不是很响吧。三年过去了,当耳光声清脆的响起,嗯,你终于踏实了。

这件事我干了不止一次,不是受虐上瘾,只是为了确认工艺和转化的关系,为了大家可以不走弯路,但你根本挡不住别人受虐。有些人到最后宁愿否定自己基本的味觉和嗅觉,否定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也不愿承认这是一条从一开始就错的道路。

N年前,当我第一次喝到藏养得当的五年存茶,我的确深受触动,放弃了所有其他茶类优质的合作机会,专攻古树普洱,跑茶山收集数据,最后从北京搬到了昆明。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一直在说普洱茶的品鉴,滋味的结构,香气的层次,这里面有太多丰富的内涵。作为一个葡萄酒的粉丝和精品咖啡的爱好者,我可以很负责的说,古树普洱所能呈现的香气和味型要远远多于这两个领域。

而要呈现这么丰富多彩的内涵,冲泡是要有方法的,这并不比精品咖啡复杂,只要稍加注意,慢慢调试,每个人都可以很快上手。

但是N年过去了,你挡不住市场上仍然是那些沸水闷泡,好茶不怕开水烫,多闷几分钟看缺点,一定要坚持多少泡多长时间,这类反智的言论依然是主流。

好比你要谈个男女朋友,你完全不管对方的外貌,内涵,背景,性格,谈吐。上来先找一群流氓来殴打他,然后看他能挺多长时间才被打残。你图什么?难道你以后每天都准备过这样的生活?

你问我行业发展?别人在谈情说爱,你在筛选流氓,有什么可比性?

N年以前很多人告诉我查看叶底的诀窍,随着我对品种和工艺的深入研究,我发现所有这一切所谓规律,基本上都是错的。

普洱茶树种这么复杂,工艺各地也有差别,很多你认为的规律,轻而易举就能举出反例。

对于完全不了解树种和产区特点,也没有工艺相关背景知识的一般茶友来说,通过叶底来判断茶叶好坏就好比你从理发店地上收集的头发来判断客人的健康状况,也不能说没有关系,但是基本没法操作。

茶本来就是喝的,你喝就可以了,觉得好喝就可以了,搞这么复杂干什么?高人通过体感,再下一等通过香气,再下一等通过滋味汤感,这就可以了。你非要靠视觉,只有非常严重工艺缺陷才能通过视觉看出来,那种茶你如果都喝不出来,看叶底有什么意义?

这就跟玩老茶研究内飞茶票一样,最多是个参考,你要真懂一入口就知道了,你要不懂研究那些没意义,就算是真的,存废了一样是垃圾。

现在小树新茶慢慢上市了,很多人拿着新茶做测评,香气如何,滋味如何,其实这都是胡扯。除非是基本绿茶化的即饮茶,能用来存的新茶香气滋味很快就变了,这个时候测评有什么意义?

我们也试新茶,但这个时候能做的只有三件事:

第一看工艺有没有偏差和缺陷,

第二看内含物质是否丰富,

第三看茶叶的活性是否保留。

我说了很多年,普洱茶的工艺是“存真筑基”,和人一样。我们新茶能看的只能是天资如何,是否真性没有被破坏掉,工艺有没有打好基础,仅此而已。

即便做茶这么多年,喝过无数的茶山村寨,我也只能预测我熟悉的茶的转化方向,对于不熟悉的茶,只是能大概预测某一类的指标,比如有的茶我大概知道未来甜度会好,至于具体的香型滋味,几乎不能确定。

我们每一款茶从采样到上市,一般都是三到五年的时间,因为很简单,不藏养不知最终变化的结果。

  

N年前我刚做茶的时候,看到普洱茶的转化理论,都是微生物发酵。先不说发酵这个词是误用。请问究竟是什么微生物?你能不能列举出来,连教科书都语焉不详,大概列出的几个,这些年经过严谨科学实验,这些微生物对转化只有负面作用,根本不是转化的机制。

生茶如果真是像熟茶那样微生物发酵,那后面的藏养不就简单了吗?现代微生物学这么发达,需要什么菌种,什么温湿度条件,我们直接接种之后就可以精确控制,大规模复制。可是你看哪个人用这种方法做生茶转化了?这不是胡扯吗?

但是这仍然是主流的观点,每年国家大量的研究经费投入,没人在意。短视频平台到处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观点,没有人会去较真。

目前唯一搞清楚的,就是晒青比烘青好,这也不能算什么科研成果,历史上本来就不是烘青的,本来就是后来人瞎搞,发现搞坏了,恢复传统而已。

至于杀青的机制,你说不能高温,怕杀死氧化酶,具体是什么酶?为什么低温长时炒的茶反而不如高温快炒的茶转化好?反应机制是什么?究竟应该是什么温度?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我多年以前就说过含水率对转化的重要性,可是哪个茶厂会做紧压茶的含水率控制?

说到研究,普洱茶最应该研究的是树种和山场,其实也不复杂,各产区的优质树种按口感进行筛选,土壤进行理化分析,这个工作你我做太难,但对于研究机构来说手到擒来。这也是任何一个高端农业必然要做的工作,这样才可能让优质茶普及,大量的产生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葡萄酒咖啡哪个不是这样做的?

过了N年了,现在还是在讨论古树茶还是台地茶好,互相攻击,幼不幼稚?主流品种还是N年前培育的抗性品种,和市场需求完全不接轨,茶农种了又刨掉改种老品种,愧不愧对前辈?

老拿拼配说事儿,好像多高深,前提是拼配的那些品种口感风味有特色才行啊,这些品种本来就不是为了口感培育的,你用现在普洱茶这些品种能拼配出什么来?怎么可能在市场产生规模效应?除了做和品鉴价值完全无关的金融产品,还能拿出什么产品?

古树茶保持原生态不除草不翻地不施肥当然好,可是那是自然生长状态,你不仅采摘,还过度采摘,你不补充营养能行吗?本来就失去平衡了,你还谈什么保持平衡?怎么补充,谁来研究?古茶园还能坚持多少年?

我有时刷短视频觉得特别逗乐,今天这个签这个茶山了,明天承包什么名寨了,我打电话一问,全是假的。

弄一个特别大的仓库,好像说明多有实力,那么大的仓库,不说藏养的根本就不规范,那么多茶堆在那里难道不是说明卖不出去吗?

现在电子商务这么发达,很多行业都是渠道有单才大量生产,有哪个厂商觉得积压库存很NB的?茶行业就有。

N多年的老班章,一搞多少箱,原价一万八,我卖你一百八,其实成本十八。行为艺术啊。N年前根本就没有古树茶的概念,我手里二十年左右老班章自己喝都不够,无一例外都是当年个人上山做的,哪有批量生产的?

说这些不是为了嘲讽,都是为了一口饭,可以理解。而是想说一个问题:一个行业只能靠虚假的规模“大”,虚假的价格“高”来说话,说明这个行业没有形成有效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短视频平台没有对错,只不过当你只有垃圾的时候,你只能输出垃圾。

每年这个时间我大概会用一篇文章来分析市场,每年还能涨点粉什么的。今年本来觉得不想说了,才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因为这么多年下来,我对具体某一年的市场起伏已经没那么大兴趣了,只对长期的发展有所关注。

但是写起来就收不住了,还是啰嗦了半天。提到负面的东西比较多,没有别的意思,是真心希望这个行业能健康发展。批评了一些现象,当然也不是没有好的同行、好的方面,这些以后有机会再提。

要是啥也不知道就算了,你又知道古树普洱的魅力所在,又看着这全世界最好的资源被这么滥用,这个行业的名声被这么毁坏,你又研究多年那么较真儿,看着干着急,你说心里能平衡吗?

还真能。

为啥呢?因为茶这个东西说到底还是个人化的,大环境怎么样也没关系,自己做点东西自己感悟,和同道分享,本身就是很有乐趣的。很感激茶友们还能给我口饭吃,每年做几吨古树改变不了市场,但是能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带来改变,这还不够幸福吗?

这两年对于普洱茶的转化有了更多的体验,这个乐趣,真不是钱能买到的,天炉地鼎,四时兴替,你和几百年的生命对话,观察它的变化,观察自己身体里的变化,真的是妙不可言啊。有时间大家一起慢慢分享,比啥不强啊。

至于大环境,东坡居士早说过了,“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有机缘了做点有意义的事,没机缘了看个乐,发发牢骚,也就罢了,没必要生闲气。各位茶友,咱还得:“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来源:茗寿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