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太湖黄芽

找到约24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盘点我国各省区主产的茶叶,你的家乡上榜了吗?

陆羽的《茶经》中“茶之源”写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编辑

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都发现过10米以上的野生大茶树,中国是茶的故乡,很多地方都产茶,下面从西南往东北为主线,盘点一下我国产茶的地方都产哪些茶。

云南

云南生态环境优越,污染小、破坏少,生长着很多野生的古茶树,生产的茶叶品质高口感好。随着古茶树被发现到被保护,云南茶叶的价值也越来越高。

主产茶叶:普洱茶,滇红,滇绿等。

编辑

贵州

说到贵州,很多人首先想起茅台和老干妈,其实贵州还有很多好茶,有着全国最大的茶叶产区。

主产茶叶:都匀毛尖,遵义红茶,瀑布毛峰,普安红茶,湄潭翠芽等。

编辑

四川

四川是一个遍地茶馆的地方,喝茶氛围浓郁,四川蒙顶山还有着“最早的‘种茶人’”的传说。

主产茶叶:蒙顶甘露,蒙顶黄芽,碧潭飘雪,峨眉山竹叶青,雅安藏茶等。

编辑

重庆

重庆火锅实在是太出名,以至于完全盖过了茶叶的名声,其实“山城”重庆的气候也很适合茶树生长,产的茶叶主要以绿茶为主。

主产茶叶:巴南银针等。

编辑

广西

虽然发现了野生大茶树,但在西南地区,广西的茶确实不太有名,却很有特色。广西的横县可是有着“茉莉花之都”称号的,可见其生态环境也是很优越的。

主产茶叶:六堡茶,横县茉莉花茶,桂林毛尖,凌云白毫等。

编辑

广东

广东的茶文化氛围很浓,喝茶的人多,当地人都有“吃早茶”、“喝下午茶”的习惯,就连寒暄语都是“得闲饮茶”。

主产茶叶:凤凰单丛,英德红茶等。

编辑

湖南

湖南处于洞庭湖以南,温差较小,降雨量丰富,适宜茶树生长,茶园种植面积广,产茶量大。今年安化黑茶站在了直播风口,更是推动了湖南茶业的发展。

主产茶叶:安化黑茶,君山银针,古丈毛尖等。

编辑

湖北

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里,其茶叶地位也是不容小觑。湖北地处洞庭湖以北,雨量充足,山间湿度较高,利于茶树生长。

主产茶叶:恩施玉露,湖北老青砖等。

编辑

江西

对于茶来说,江西的存在感挺弱的。但是提到云雾茶,肯定会想到庐山云雾,只是很多人不清楚它来自江西。

主产茶叶:庐山云雾,婺源绿茶等。

编辑

福建

福建作为知名产茶大省,所产的茶叶不仅种类多,而且知名的也很多,闽南和闽北的乌龙各具特色,让福建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乌龙大省”。

主产茶叶:大红袍,肉桂,漳平水仙,正山小种,福鼎白茶,政和白茶,永春佛手,白琳工夫,安溪铁观音等。

编辑

台湾

台湾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给茶叶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的生长环境,那里生产的茶叶受到了很多国内外爱茶人的认可。

主产茶叶:冻顶乌龙,金萱乌龙,东方美人茶,文山包种,日月潭红茶等。

编辑

浙江

沿海地区,除了福建,就属浙江产茶最出名了,杭州是历史名都,文化底蕴浓厚,饮茶风气更是足。

主产茶叶:西湖龙井,大佛龙井,安吉白茶,顾渚紫笋,天目青顶,开化龙顶等。

编辑

安徽

要说安徽什么最有名,那就是山和茶了。最著名的是黄山,其气候也适宜种茶,由于山多,四季分明,茶树生长也好。

主产茶叶:祁门红茶,六安瓜片,黄山毛峰,霍山黄芽,太平猴魁等。

编辑

江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的地位有多高。江苏是一个特别优美的地方,有太湖、有洞庭山,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

主产茶叶: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宜兴红茶等。

编辑

河南

一直以来,河南茶叶最出名的都是毛尖,拥有很高的地位,虽然河南也有生产一些别的茶,但都不太被人知晓。

主产茶叶:信阳毛尖。

编辑

甘肃

甘肃产茶,也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而且产的还是龙井。陇南地区光照充足,气候温润,成就了这种独特的龙井茶。

主产茶叶:陇南龙井。

编辑

陕西

陕西不止有凉皮和面,还有茶,有水有河的地方,茶树就有可能生长。泾渭茯茶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的根”,具有很高的地位。

主产茶叶:泾渭茯茶,汉中仙毫

编辑

山东

山东额这两种茶,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很陌生的。山东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缓慢,产量低,但滋味独特。

主产茶叶:日照绿茶,崂山绿茶等。

编辑

辽宁

很多人都想不到,辽宁这么北的地方,居然还能产茶。辽宁省内唯一产的闾山红茶,又叫“辽红”,这应该是东北产唯一一种茶。

主产茶叶:闾山红茶。

编辑

上面提到的这些茶你喝过多少?你家乡的茶上榜了吗?

本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春茶地图

▲ 图片摄于四川竹叶青茶园,峨眉山上春光四溢。摄影/吴学文

茶叶,是春天写给大地的情诗。

▲ 信阳毛尖,产于“不南不北”的河南信阳。摄影/胡新亮

清人的《西河诗话》里说,京城快到清明节,马车押送茶纲入京,用小锡瓶贮茶叶数两,外面贴着大红印签:“马上春茶”。北京素来是“春脖子短”,这时候王侯公卿还穿着皮衣御寒,喝上一杯直叹:

“江南春色至矣!”

其实春色又何止江南独有?从海南五指山下,最早旧年冬至就能采摘的白沙绿茶;到黄海之滨,沐浴在北国风光中的日照绿茶。春色随着纬度层层递进,春茶也向更北处点染江山,其中尤以北纬30度所产的春茶为最佳。

在这条“黄金产茶带”上,浙江的西湖龙井、江苏的洞庭碧螺春、安徽的六安瓜片携手开启江南春色;不远处,福建的福鼎白茶饱吸春光开始散发清香;往西去,河南的信阳毛尖在中原大地上一枝独秀,四川峨眉山上的竹叶青茶早已苍翠欲滴……

同一时间,湖南的安化黑茶、云南的普洱等发酵茶也进入了春季采茶期。

▲ 安化黑茶茶园,位于湖南益阳安化县。摄影/彭凯剑

雀舌、仙毫、毛尖、瓜片、雪芽、紫笋、银针……茶名往往如诗题,浓缩着春天的生机和诗意。面对春茶,古人总是以诗以歌相酬——

是白居易在长安城里收到的蜀中新茶: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 四川竹叶青茶园。摄影/吴学文

是卢仝饮罢腋下生风、羽化登仙的江南阳羡茶:

“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洞庭碧螺春,生长在太湖东山之上。摄影/仙花

是让苏东坡满面春光、笑逐颜开的福建壑源茶: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 福鼎白茶,暮色里的茶山。摄影/陈健


一、蜀茶两千年

中国是茶之故乡,中国西南,则是茶叶“故乡中的故乡”。

最古老的野生茶树产于云贵,并向周围地区扩散,1980年出土、距今100万年的茶籽化石,就出土于贵州晴隆、普安二县的交界处。

▲ 贵州都匀螺蛳壳山,至今贵州的茶叶种植面积依然是全国第一。摄影/卢文

此后茶叶向西南各地传播。战国时期,秦人取蜀;汉唐盛世,蜀道通达,由此茶叶逐步流行于世,中国最早的“茶产业链”,即诞生在与云贵接壤的

唐茶以蜀茶为重。从地理位置上看,四川确实是唐代最理想的茶叶产地——它一方面靠近云贵,有野生茶树的生长基础;又直通都城长安,是整个王朝的粮仓;更是湿润多雾,利于茶叶诞生风味物质,春茶上市时间犹早于江浙闽粤。

▲ 四川雅安蒙顶山。摄影/胡文凯,图/图虫·创意

“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全世界最早关于饮茶、买茶、种茶的文字记录就出现在四川,来自2000多年前西汉大辞赋家王褒的《僮约》;而传说西汉时的道士吴理真,曾在蒙顶山种下了一棵茶树,成为了传说中最早的“种茶人”。

四川之茶,首推蒙顶,白居易把蒙山称作“茶中故旧”,是中国茶文化之渊薮。蒙顶茶中有绿茶蒙顶甘露、黄茶蒙顶黄芽,另有一味唐代的剑南贡茶——蒙顶石花,竟然传续千古,隐隐影响了今天依旧风靡全球的竹叶青茶。

▲ 四川竹叶青茶园,摄于四川峨眉山。摄影/吴学文

如果说蒙山茶是“旧友”,那么峨眉山所产的竹叶青茶则是“新知”。作为扁型炒青绿茶,竹叶青的加工工艺接近蜀地传统的“石花”工艺,一泡如绿竹舒展、眉清目秀,入口茶汤鲜爽如天降甘霖。

▲ 刚采摘的竹叶青茶,一片片形如竹叶,色如翠竹。摄影/吴学文

2021年,竹叶青入选“全球十大高端名茶”。在一众袋泡茶、拼配茶、研磨茶中,作为唯一以绿茶为主要品类脱颖而出的中国名茶,竹叶青仿佛是工业丛林中一枝独秀的“传统艺术品”,常绿常青,生机盎然。

▲ 四川峨眉山竹叶青。摄影/吴学文

从蒙顶山到峨眉山,从蒙顶茶到竹叶青,两座名山一北一南,仿佛续接着蜀地飘香两千年的茶韵。

二、一盏江南春

江南,烟雨,茶叶,如果中间再添入“文人”二字,就勾勒出了一条完美的图景——仿佛茶叶这种清雅之物,天然就是为了江南而生的。

▲ 杭州的翁家山茶场。摄影/龚跃贤

从隋唐到明清,天下文人都爱江南,天下茶人都偏爱江南茶——

哪怕茶圣陆羽也有私心,独宠浙江湖州的顾渚紫笋,还特地“踩一捧一”地强调:“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古今最受推崇的“茶诗”——《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把宜兴的阳羡茶推向神坛,说“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 洞庭碧螺春,摄于江苏苏州太湖东山。摄影/仙花

江南茶如同诗画,茶意先于香味,光是身在茶园就情难自禁。大凡出名的江南茶,无一不是出生于山水锦绣之中,无一不是扬名在文人墨客之手。

苏州的洞庭碧螺春,生长的环境就极其苛刻——太湖中有两座小岛,西边的唤做西山(西洞庭山),东边的名作东山(东洞庭山),日久天长,东洞庭山与陆地相接,成为三面环水的半岛,而西洞庭山依然遗世独立,深居湖心。

▲ 苏州,乐品乐茶碧螺春。摄影/仙花

碧螺春,就生长在这太湖烟水迷濛的东、西二山之上,如同白银盘中一青螺。

碧螺春常有,但洞庭碧螺春少见,唯有湖中二山所产、寥寥无几的才能冠以“洞庭”之名,才饱吸了太湖烟水,出落得楚楚动人,散发着“吓煞人香”。从宋代范成大钟情的“水月茶”,到清人赞叹的“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山水诗文塑造了碧螺春独有的魅力。

▲ 苏州洞庭碧螺春的加工过程。摄影/仙花

太湖如此,西湖更负盛名。明清以来,西湖龙井就是文人、士大夫们竭力追求的名茶,晚明的张岱、清代的袁枚,两大才子亦是两大老饕都对其赞不绝口。

▲ 西湖龙井茶产区,摄于浙江杭州翁家山。摄影/仙花

而世间自称“贡茶”的名茶如过江之鲫,唯有西湖龙井引得帝王亲自下场“背书”——乾隆下江南,专程赴狮峰山下胡公庙品饮,传说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今天的西湖龙井有“狮”“龙”“云”“虎”“梅”五大核心产区。

▲ 西湖龙井,一盏饮尽江南春色。摄影/仙花

而在狮峰山一带,还有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白鹤峰等产地,如群星拱卫西子湖,湖光山色茶香,一杯饮尽江南春。

▲ 杭州,西湖牌西湖龙井。摄影/仙花

三、茶路通天下

茶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文人案头的清雅之物,更是经世济国的战略物资,由茶叶敲开的商路,勾连南北文化,通向天下四方。

▲ 安徽六安霍山竹海茶田。摄影/邱会宁

安徽南部的徽州,自古以来地少人多,当地人不得不出门经商,而除盐、木材、丝、布、粮食之外,茶叶也是商品之大宗。早在唐开元年间,安徽江淮地区的茶叶就开始大量运销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到明万历十五年,卖茶数额已达700万斤左右。

▲ 六安瓜片茶园,摄于安徽六安市六安齐山。摄影/李晓峰

最先“出圈”的是六安齐山的六安茶,早在明末就被定品为“文士茶”之一。茶叶流通大江南北,描述北方生活的《金瓶梅》里,活动在山东东平府清河县的风流阔少西门大官人,也偏爱六安茶——

“西门庆坐在床上,春梅拿着净瓯儿,妇人从新用纤手抹盏边水渍,点了一盏浓浓艳艳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心欣喜。”

▲ 安徽,徽六六安瓜片。摄影/李晓峰

不南不北的河南信阳,在茶圣陆羽的茶区划分中属于淮南的光州,而且是淮南茶区中的魁首。大名鼎鼎的信阳毛尖就产出于此,以俗称“五云两潭一寨”(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的毛尖最为“拔尖”。

▲ 信阳毛尖茶园,摄于河南信阳白龙潭文新茶村。摄影/胡新亮

“待客奉毛尖,礼以茶为先”,即便在今天的信阳,信阳毛尖也是当地人骄傲——如果春天去信阳人家做客,放心,最好的新茶一定在你的杯中。

▲ 河南,文新信阳毛尖。摄影/胡新亮

比起娇嫩的绿茶,发酵程度更高、适合制成茶砖的黑茶和普洱茶,更适合作为“硬通货”运输流通,自古就走向边塞,散布天下。

湖南的安化黑茶,带有发酵后淡淡的甜酒糟的香气。老家湖南安化的名臣陶澍,在消寒诗社时曾称之“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和走轻盈路线的绿茶不同,安化黑茶大开大合、沉郁刚猛,别有一番气吞山河的风味

▲ 安化黑茶茶园,摄于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摄影/彭凯剑

明末清初,有赖于晋商和安化茶人的强强联合,共同开辟了一条南以安化为起点,北至中俄边界恰克图的“万里茶路”。安化黑茶曾一路销往蒙古,甚至翻越国界,在俄国大受欢迎。

▲ 湖南,白沙溪安化黑茶。摄影/彭凯剑

相比于蜀地、江南的茶,云南普洱成名稍晚,曾属于当地少数民族的“私藏佳品”。在勐海布朗山的云海深处,古茶树是布朗族人的信仰,他们时常自称为“茶神的儿女”,在响彻群山的民谣中歌颂种茶的先祖“叭岩冷”。

▲ 云南,吉普号普洱茶,摄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摄影/大伟

而被世人发现之后,普洱茶随即风靡天下,晚清诗人丘逢甲向驻守云南的朋友讨要普洱茶,称它来自“滇南古佛国,草木有佛气”,喝完之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需著书立说,“不如不立文字亦一乐,千秋自抚无弦琴”。

▲ 云南普洱茶,通常会制成茶饼储存流通。摄影/大伟

四、多彩福建茶

中国的茶,有文人之茶,商人之茶,更有茶人之茶。

文人之茶,风雅清逸;商人之茶,经世济国;茶人之茶,返璞归真,直指一片茶叶的原味。真正执着于茶叶本身滋味,把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人人皆爱喝茶的省份,当属茶叶大省:

福建

福建人是真爱喝茶,有个段子说:如果在机场看见有人候机时随身带茶具泡茶喝,那很大概率是个福建人。而且福建人喝茶极具包容性——红茶、白茶、绿茶、青茶、花茶都有市场,饮茶之风蔚为大观。

福建,作为“搞乌龙”的原产地,乌龙茶“闽南闽北两开花”——闽北以武夷山的大红袍最知名,其岩骨花香被乾隆帝大赞“气味清和兼骨鲠”;闽南则以安溪铁观音为魁首,浓郁甘鲜,轻盈爽口,还有一层独特的“观音韵”。

▲ 安溪铁观音

闽北的红茶正山小种被认为是世界红茶的始祖,飘香英伦,连19世纪初的英国诗人拜伦都为之折服:

Ifeel my heart become so sympathetic,

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

ThatI must have recourse to black Bohea:

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红茶:

Tispity wine should be so deleterious,

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

Fortea and coffee leave us much more serious

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

——  George Gordon Byron .“Don Juan”

——【英】乔治·戈登·拜伦《唐璜》

而在洋洋洒洒说不尽的福建茶中,最贴近春意的,当属宁德的福鼎白茶。陆羽《茶经》中有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陈椽、张天福等茶业专家考证,白茶山,就是今天福鼎境内的太姥山。

▲ 福鼎白茶茶山,摄于福建福鼎管阳镇河山。摄影/陈健

白茶,是最接近自然风味的茶叶——不用发酵,甚至不经杀青或揉捻,只以日光萎凋,饱吸春光就能完成加工。甚至按照古人的讲究,连手都别接触茶叶,生怕“损其香色也”,泡好的白毫在杯中舒展,条条银针直立,汤色鲜明。

▲ 福建,品品香福鼎白茶。摄影/陈健

五、好诗换春茶

从古至今,春天和茶叶都最能安抚人心。

▲ 信阳毛尖茶山。摄影/胡新亮

困顿潦倒的杜甫,能满怀欢欣地吟咏“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借酒浇愁的白居易,收到新茶“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也能“晴窗细乳戏分茶”;即便一生郁郁的纳兰性德,追忆往昔也是“赌书消得泼茶香”……

文章来源于:文章来源于地道风物 ,作者风物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作者介绍:“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平台,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作为行走的风物百科,立志踏遍中国每一寸土地河山,探寻风物美食,传播地域文化。

丁以寿 ——名扬中外的安徽茶叶

茶树原产中国西南地区,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树。饮茶、种茶始于古巴蜀(今四川、重庆),当在先秦时期。秦汉大一统,使得饮茶、种茶走出巴蜀,顺长江而下,自西向东传播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广大地区。孙皓“密赐荼荈以代酒”(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表明在三国时期,饮茶已传播到长江下游的江苏南京。而安徽地区的饮茶和茶叶生产应早于江苏,当在三国之前。

汉魏六朝

汉魏六朝时期茶叶加工技术简单,往往采集茶树嫩芽、枝叶晒干或烘干储存,后期可能采用水煮、汽蒸茶树芽叶杀青,然后晒干或烘干,茶叶呈松散形态,是原始散茶。“晋武帝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续搜神记》)西晋武帝(265~290年)时,宣城人秦精入山采茶。由此可知,宣城郡在西晋初已有种茶、采茶,茶叶生产初步兴起。

东晋元帝(317~322年)时,温峤官于宣城,上表称“贡茶千斤,茗三百斤。”(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东晋初,宣城郡茶叶生产较西晋又有所发展,茶叶品质优良,因此纳贡。晋时,宣城郡辖今安徽宣州市、池州市、芜湖市等。这一地区不仅产茶,而且产贡茶。“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桐君录》)庐江郡产好茶。晋时,庐江郡辖今安徽安庆市大部、六安市和合肥市部分。汉魏六朝时期,安徽地区开始饮茶、种茶、制茶。江南江北都产好茶,宣城茶叶作贡。皖南、皖西两大茶区雏形已成,奠定了后世安徽茶区的格局。

唐代

唐时完善了蒸青饼茶制茶法,蒸之、捣之、拍之、焙之,制成的茶饼或圆或方。大宗茶为饼茶,尚有少量蒸而捣之的末茶和蒸而不捣的散茶。“歙州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渚茶品之亚列。”(杨华《膳夫经手录》)唐代,歙州所产方形饼茶品质优异,堪与大唐第一贡茶——顾渚紫笋茶媲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北方地区尤其喜欢歙州方茶。每到新茶季节,在前往歙州的数千里道路上,大小茶商络绎不绝。

唐咸通三年(862年),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记载当时祁门茶叶生产的盛况:“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祁门境内遍山植茶,以茶为业者达十之七八,衣食、赋役全仰仗茶叶。由于祁门茶叶“逾于诸方”,所以每年新茶上市前一两月,全国各地商人携款到祁门,“摩肩接迹”,人潮涌动,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

唐代,歙州茶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茶叶产量大,品质优。歙州茶不仅销往国内广大地区,而且远销国外,形成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敦煌变文集·茶酒论》)的空前盛况。

“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处出者,并方巾厚片,自陈、蔡以北,幽、并以南,人皆尚之。”(唐·杨华《膳夫经手录》)池州至德(今东至)茶深受北方地区的青睐。

“宣州鸭山茶,亦天柱之亚也。”(杨华《膳夫经手录》)“宣城县有丫山小方饼,横铺茗芽装面。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尝荐于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纹茶。”(毛文锡《茶谱》)宣州鸭山(鸦山、丫山)阳坡横纹饼茶与舒州天柱茶并列,唐时名重一时,远传京洛。

“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良可重也。”(杨华《膳夫经手录》)舒州潜山天柱茶甘香芳美,颇受时人看重。

“舒城太湖,买婢买奴”(《敦煌变文集·茶酒论》)唐时,太湖属舒州,舒城属庐州,由于茶叶生产繁盛,因茶致富,因此可以“买婢买奴”。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李肇《唐国史补》)寿州霍山黄芽为唐代茶叶名品之一。

早在中唐,安徽茶不仅风行大江南北,而且流于塞外。建中二年(781年),常鲁出使吐蕃,吐蕃王赞普取来茶叶若干,“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灉湖者。”(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唐代流入吐蕃的就有安徽寿州之霍山黄芽和舒州之潜山天柱茶。

唐代,皖南的歙州、宣州,皖西的舒州、寿州,皆产名茶,甚至远传国外。

宋代

宋代继承唐代的蒸青茶制法,片(饼茶)散(芽茶、叶茶)并列,散茶数量上升。

“鸦山著于吴歙。”(叶清臣《述煮茶小品》)“横纹出自阳坡。”(吴淑《茶赋》)宣州鸦山阳坡横纹饼茶在北宋依然流行。

由北宋宋痒《赐知广德军龚会元进先春茶敕书》、欧阳修《赐知舒州齐廓进新茶并知广德军浦延熙进先春茶敕书》知,广德先春茶与舒州茶在北宋曾作为贡茶。

南宋周必大游九华,“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九华山录》)周必大认为池州九华茶可与北苑贡茶媲美。

宋代,国家在蕲、黄、庐、苏、光、寿六州设十三个山场,实行茶叶官买官卖。其中就有安徽庐州舒城王同场,舒州罗源场、太湖场、龙溪场,寿州霍山场、麻步场、开顺场。

宋代,在歙州、宣州、池州、舒州、寿州、庐州外,增加池州九华山茶和广德茶,且舒州天柱茶和广德先春茶作土贡。

明代

明代,饼茶衰微,散茶大兴。烘青、炒青绿茶逐渐取代蒸青绿茶,风行天下。

“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颉颃。”(许次纾《茶疏》)“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谢肇淛《五杂俎》)徽州休宁松萝茶是中国炒青、烘青绿茶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中国各类绿茶的加工工艺产生深远影响。本省其它地区,外省如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西等,纷纷仿制松萝茶。

“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陈霆《两山墨谈》)六安茶甲天下,作贡茶。

“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质实佳。”(屠隆《茶笺》)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许次纾《茶疏》)六安茶是江北第一茶,很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等北方广大地区的欢迎。

明代散茶大兴,安徽的松萝茶、六安茶驰名全国,影响广大。

清代

“计可与罗岕敌者,唯松萝耳。”(冒襄《岕茶汇抄》)松萝茶在清代依然是炒青、烘青绿茶的代表,并出口海外,是中国外销绿茶的代表。

“近以岕山茶为君,虎丘茶为相,六安、潜山茶为将。”(刘源长《茶史》)六安茶、潜山茶堪与堪与江浙的岕茶、虎丘茶相伯仲。

“岕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六安尤养脾,饱食最宜。”“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岕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张英《聪川斋语》)六安茶与武夷茶、岕茶齐名。

清代陆廷灿《续茶经》“茶之出”:“《通志》:六安州有小岘山,出茶名小岘春,为六安极品。霍山有梅花片,乃黄梅时摘制,色香两兼而味稍薄。又有银针、丁香、松萝等名色。”清代,六安银针、梅片、毛尖茶流行大江南北。六安茶作贡,始于明朝初期,直到清朝咸丰年间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朝共近五百年。

“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中第一。又有一种翠雨茶,亦产黄山,托根幽壑,色较绿,味较浓,香气比云雾稍减,亦轶出松萝一头。”(江澄云《素壶便录》)黄山茶后来居上,超轶松萝茶。

清末,歙县人谢正安在传统黄山云雾茶的基础上创制黄山毛峰,一飞冲天;太平人王魁成创制太平猴魁,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蜚声中外;黟县人余干臣、祁门人胡元龙创制祁门红茶,风靡欧洲,被誉为“茶中英豪”、“群芳最”;六安人改制六安瓜片,其采摘、扳片、炒制、烘焙技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清代,在松萝茶、六安茶、潜山茶之外,宣城敬亭绿雪、泾县茶、黄山茶、歙县紫霞茶和老竹大方、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脱颖而出。

现代

图片

肇始于民国初年的祁门茶业改良场,汇聚了吴觉农、胡浩川、庄晚芳、冯绍裘等一批名家,推动了中国茶叶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当代茶圣吴觉农《在祁场一年》写道:“良以安徽之茶业,实系中国茶业中心;无论内销外销出品,以及出品之为红茶、绿茶,又各有其独特地位。”

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评选全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榜上有名。全国十大名茶,安徽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当代,除前面提到的安徽历史名茶外,还有祁门安茶、黄山绿牡丹、九华佛茶、石台雾里青、贵池肖坑茶、东至云尖、泾县涌溪火青和汀溪兰香、宁国黄花云尖、郎溪瑞草魁、芜湖浮山翠珠、无为西华毛峰、滁州西涧春雪、庐江白云春毫、潜山天柱剑毫、岳西翠兰、桐城小花、霍山黄芽、舒城兰花、华山银毫、金寨翠眉等一批名茶,如群星闪烁在中华茶文化的璀璨天空。

民国时期,安徽茶业乃中国茶业的中心,祁红、屯绿竞相辉映;当代,安徽新品名茶迭出,有着广泛的影响。

来源/安徽公共频道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3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