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所谓品茶是啥意思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茶界江湖大师:要学老夫喝出树龄的绝技,得拜我为师!

混迹茶圈,喝茶玩茶,十分有趣。

尤其是年轻人遇到老江湖,分分钟就会败下阵来。

-01-你懂茶?我考一考你

一个茶人发来消息:想一起喝喝茶,探讨探讨。

见了面才发现,茶人五六十岁,穿着古朴的衣服,一副文化人模样。

老杨也很给面子,直接上冰岛老寨老树。加上天气好,心情不错,泡茶很香。

老人家喝了一口,就连连赞叹:不愧是老寨,跟其他茶差别很大。


喝了一会儿茶,尝够了茶的风味,喝的已经是感觉了。

老人家便好奇地问:那些文,你写的,没有个十年茶龄,怕是写不出来。

这问题简直能把人问死。在长辈面前,老杨只敢点点头。

“如此,我便考一考你。茶马古道的发源地在哪里?”(也有人聊天时问:普洱茶为什么是357克,限你10秒内回答)

老人家突然来这么一出,着实没想到。倒是咸亨酒店里,孔乙己穿着长衫,端着一叠茴香豆说,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搞笑场面,突然出现在脑海里。

普洱茶的江湖,就是这么神奇。也正因为如此,才有趣。

-02-一口,让假老茶现行

聊了很久,茶味淡了。

老人家说:喝名山茶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真正懂茶的人,喝的是老茶。我就收藏了很多老茶,宋聘,40年代的红印,台湾回流的88青,应有尽有。

老杨对老人家收藏的茶连连点赞,又老老实实地说:老茶水太深,不敢碰,接触得少,也就没兴趣了。

老人家摆摆手:非也,要想在茶圈混出一定的地位,要玩老茶。

这话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一杯茶而已,一杯饮料,图个乐,谈什么地位。


见年轻人不上道,老人家一阵自我吹捧,说自己04年拜入台湾一位普洱茶大师的门下,习得一些辨别老茶的独门方法。

老杨对台湾普洱茶大师不屑一顾,也从不迷信所谓的大师。

毕竟,现在不是90年代了。如今,大陆生产力发达,生产力带来经济的繁荣,外溢在文化上,便是文化自信。看呆蛙的节目,怕是年近花甲,也能笑出六块腹肌。

只是,遇见长辈,无论对错,应敬他三分。马上给老人家倒上茶,好奇地问:您肯定很懂老茶,请问,老茶应该怎么辨别呢?

老人家一本正经中略带三分得意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老茶怎么辨别,我是懂的。

老杨问:能否露两招?

老人家顿时紧觉起来,摆出一副大师派头,抬起手,竖起一个手指:我的品茶、泡茶、鉴茶的独门绝学,向来是不外传的。这功力太猛,一旦学会,假的老茶、无处遁形。假的名山古树,一口就能喝出来。

说着,老人家有半开玩笑地说道:你还年轻,只要学会我的老茶和古树茶的鉴别方法,不是半神,也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大师。

老杨看热闹不嫌事大,赶紧附和一句:很厉害啊。

大师点点头,颇有一番你很上道的意思,继续说:很多人都觉得喝不出古树,老夫是能喝出来的。别人怀疑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你可以怀疑我的功力,但是,我也可以选择不教你。毕竟,我师傅得道前,曾交代过我,这是我们的独门秘诀,只能内传。

这一番斗法的场面,老杨哪里见过。赶紧换茶,看他尽情地表演。


-03-想学我的独门绝技,得拜我为师

为了继续听老人家的故事,老杨换上2020年的冰岛老寨古树。

三杯下肚,喝得老人家一连打了几个嗝,又闻了闻茶杯上的挂杯香,满脸陶醉,马上就来劲。

老人家继续说:在茶圈,很多东西是不外传的,要拜师。你尊崇老师,老师也欣赏你,有缘便可拜师。我收弟子,要看他对茶的天赋,要看品行,要尊师重道。有的人想拜我为师,我还不收呢。

老杨当即问道:如果要拜你为师,学费多少呢?

老人家喃喃一句:因人而异,我收徒不在乎束脩(老师的酬金)。如果是有缘人,不收费也会教给他绝学。我通常不称人为有缘人,但我喜欢收有缘人为徒。

老杨竖起大拇指点赞,一波吹捧:这就是茶人的修养吧。

茶人这称呼,老人家非常满意,当即饮下一杯茶,也是一波吹捧:你这茶也很不错。

老人家一连喝了几杯,继续说:咱们初次见面,就给我喝这么好的茶,咱俩是有缘人啊!我可以考虑手收你为徒。

老杨被吓得一阵哆嗦。若是真拜了这位江湖大师为师,能不能学到喝出树龄的本事,倒是小事。

若是老杨家爹知道,自家独苗三跪九叩拜了个所谓的茶叶大师,学怎么喝出普洱茶的树龄。定会骂一句:你连你爹都没跪过,却跪在神神叨叨的江湖大师面前,求他教你喝出树龄,以后,自己挣钱花去。

想到这里,老杨难免一阵哆嗦,要是老人家不给零花钱,靠老杨自己卖茶,根本活不下去,心里嘀咕一句:喝茶就好好喝茶,别玩得那么癫狂。


聊了良久,老人家喝得大汗淋漓,一个接一个的嗝从胃里喷涌而出。怀着愉悦的心情,打算走了。

走之前又问一句:你那边白色袋子装起来的是啥,那么多。

老杨一惊:是送给老客户的品鉴装,冰岛老寨混采和老树,冰岛南迫和冰岛坝歪。

既然老人家已经问了,兴许是心里惦记着,老杨直接说:喜欢的话,带几个回去试试。于是,老人家带着冰岛老寨二类古树,冰岛南迫古树以及冰岛坝歪的古树去了。

看着老人家远去的背影,老杨自言自语地感慨一句:果然姜还是老的辣,眼光真毒啊。埋在下面的二类古树,都能一把抽出来。

感慨之余,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喝普洱茶总会遇到神奇的人,执着于喝出这喝出那。

或许,喝出树龄这事。如果喝不出,便不是普洱茶高手。毕竟,江湖传言,是有人能喝出来的。但是,如果承认能喝出来,遇到人打破砂锅问到底,还被破了功,又不好收场。

于是,只能说:这是独门秘诀,概不外传。如果想学,得拜我为师。这样,堵住别人的嘴,还圆了自己的道场,两全其美。

只是,一杯茶而已,喝出来如何,喝不出又如何。

写在最后:

混迹茶圈,各路神仙,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然而,茶圈如戏,有人愿意捧着一杯茶尽情地演,就有人愿意捧着一杯茶静静地看。

拜师,收徒

茶行业,乃至整个传统行业,很多非遗技艺,都是通过关门弟子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只是,师傅教徒弟,总要自己留一手,免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也因为这样,一代传一代,一代藏一手,很多制茶工艺的精髓,就慢慢消失了。

但不可否认,通过师传徒的方式,的确流传下来很多宝贵的东西。


这些年,茶老板收徒弟这件事,很有争议。其实,被争议的并不是收徒本身,而是收徒仪式。

收徒弟,传承技艺。就茶商来说,是内部的事,又不违法,收个徒弟又有何妨?只是所谓的收徒仪式,对着茶人三叩九拜,跪地奉茶。

如今,21世纪都过了20年了。中国人,跪天跪地跪祖宗。拜师行如此大礼,在内部倒也罢了。传到外面,就成了严重的形式主义。

如此,有人想吐槽几句,倒也是意料之中。

收徒也好,拜师也罢。先问问自己,动机如何。

有的茶商收徒,是真的想传承自己的独家技艺。自己一生研究茶,终于在制茶工艺上小有成就,但抵不过岁月无情。如果一身技艺无法传承,带入黄土,岂不遗憾。

于是,要收个弟子,传承自己的衣钵。让自己的心血代代流传下去。茶行业,很多优秀的独家制茶工艺,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有的茶商收徒,是为了虚荣。收一帮徒弟,在下面捧着自己,有人吹捧,就有人从众,茶叶也会好卖一些。

有的茶商收徒,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又是好色之徒。又不像土豪家的傻儿子,开着跑车带着美女转一圈,再开2瓶拉菲,美女就自己送上门。

于是,只能装神弄鬼,自封大师,收几个女弟子,吸引茶行业爱茶女子的注意,达到自己猥琐的目的。


至于拜师的人,有的是发自内心的爱茶,想学点真才实学,做好茶叶,追求自己的茶叶梦想。

有的人拜师,是想进入师傅的圈子,借用师傅的资源,让自己的茶叶好卖一些。

大多数人,收徒拜师,不过为了混口饭吃。生活本就不易,这又有什么错呢。

终究,我们把这世间的事看得太认真了。一个人思虑得太多,是会失去很多乐趣的。

收徒拜师也好,喝茶看戏也罢。有人愿意演,就有人愿意看。

与其争个对错,不如喝好自己的茶,在有茶相伴的日子里,

舒服愉快的过好每一天吧。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所谓的“醒茶”到底在醒啥?

醒茶普遍存在普洱茶中,因为普洱茶在恰当的存储方式下,是可以长期存放的。同时醒茶也会根据不同茶类,不同存放时间来选择相应的方式。即包括干醒和湿醒,干醒是针对存储年份较久的茶品,比如十五年或者二十年及其以上年份。


这些茶品(饼、砖、沱)经过紧压,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中,可能会形成这个空间里的特殊味道,比如仓味或其它茶味以外的味道,此时为了茶品冲泡品饮时,不带有这些异味,就需要干醒。即将茶品撬成茶块,放在干净的容器中可以是紫砂罐,瓷罐。然后将容器放在干净的地方3——7天,再进行冲泡。

至于湿醒,即在冲泡茶品时,一至二道成为润茶,即醒茶。密封下的绿茶和红茶可经过一道醒茶。注意水温和出汤速度即可。

经过醒茶后,冲泡的茶汤滋味会更加纯正,给品饮者一次良好的品茶体验。


@岩儒御:一些普洱生茶新茶,会带有些许的烟火味、日晒味等,通过醒茶同样也能产生消散效果。普洱熟茶一般都需要醒茶,特别是年份比较近的,要通过醒茶消去渥堆气。经过陈化后的普洱老茶,往往味道沉闷、香气涣散,很难展现其深沉饱满的韵味。醒茶,可以唤醒老茶的活性,消散杂味,使茶更加适口。

@谦牧山:醒茶是一个让普洱茶的活性散发出来的过程,经过醒茶以后,普洱茶中的花香、木香等,就会渐渐散发出来,口感也会变得更顺滑,更润,因此,醒茶是很有必要的!

泡普洱茶,醒茶很关键。醒茶是什么呢?所谓的醒,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苏醒,唤醒。醒茶,就是把沉睡的茶唤醒。


大多数茶友在拿到普洱茶之后,都会迫不及待,开封就马上开始喝。但是,对于普洱茶来说,尤其是经过了多年仓储有年份的普洱茶来说,开封即喝的话,口感就不会很好,经常会喝出杂味或是感觉燥喉。

但是经过醒茶的程序以后,这种情况就会好转。因此,建议给位茶友在喝普洱茶之前,可以醒一醒茶再喝。醒茶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对生普来说,久存之后,总是会有一些杂味,需要让其杂味消散,香气“活”起来,其饱满的韵味才能展开来。而醒茶就具有此种作用,对于熟普来说,渥堆产生的熟气让人觉得不愉悦,加之包装后进行仓储,若一开封便直接冲泡就会感觉有点“闷”。


很多茶友都知道,纯干仓只是理想状态。普洱的存储干湿得当,茶叶不能受潮是底线。干醒是在喝茶之前,改变茶叶的存储方式。茶叶醒得好,口感能提升一个层次。因此对于普洱茶来说,无论再好的仓储,都需要醒茶。

文来源:说茶网

赵州法语“吃茶去”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吃茶去》杂志)日本最早记录“吃茶去”公案的大概是道元(1200-1253)的《正法眼藏》。《正法眼藏》是道元讲经说法的论集,是日本曹洞宗最重要的经典。原著共95卷,是日文和汉文交错的文体,其《家常》篇曰:

赵州真际大师,问新到僧曰:“曾到此间否?“僧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又问一僧:”曾到此间否?“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院主问师:”为甚曾到此间也吃茶去,不曾到此间也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这段公案中,赵州从谂禅师说了三次“吃茶去”,故又称“赵州三吃茶”,也称“赵州吃茶去”,在日本禅界、茶道界流传十分广泛。

但是,对“吃茶去”三字的解释,历来有较大的分歧。意见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去”字的理解上。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几部较有权威的辞典的解释。

《角川茶道大事典》(角川书店出版)和《茶席禅语大辞典》(淡交社)认为,“吃茶去”的“去”是加强语气的助词,没有意义。《原色茶道大辞典》(淡交社)也认为,“去”是构成命令形的助词,因此“吃茶去”就是“お茶を召し上がれ”,即中文“请用茶”之义。

《禅语辞典》(思文阁出版)等辞典把“吃茶去”的“去”解释为“ 离开” 的意思,因此把“吃茶去”三字解释为“お茶を飲んで去れ”,意即“吃了茶退下吧”。也有人把“吃茶去”解释为“お茶でも飲んで行け”,相当于中文的“吃了茶去吧”。

松村明编《大辞林》第三版(三省堂出版)则把“吃茶去”解释为“お茶でも飲みに行け”,译成汉语应是“去吃吃茶啥的吧”。显然,这种解释比较符合中文的原义。

这里的不同解释,存在吃茶场所的问题。按照前边两种解释,说话和喝茶可以在同一地点。而若按《大辞林》的解释,说话的地方和喝茶的地方应该不在同一地点才讲得通。究竟赵州和尚要人何处“吃茶去”,成了许多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因此,日本茶道文化学会会长仓泽行洋先生在拜访柏林寺拜见净慧法师时,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吃茶去’,是指两位新到的在现场品茶,还是说到另外一个茶寮去品茶。”(见《禅》2004年第五期)净慧法师的回答也颇有禅意:“来和去并不一定代表空间的转移,而是代表一种心态的转换,从分别心转到无分别心上来。”净慧法师的回答让仓泽先生非常满意。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吃茶去”三字本身并无难解之处,但仓泽先生却说为这三字“曾经多少年来苦于不能理解”,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日本人历来对“吃茶去”的“去”字存在不同解释的缘故。

(图注:京都的茶饮店“吃茶去 京极”,是日本煎茶道二条流的教学点)

日本人对“吃茶去”字面的解释虽有分歧,但对“吃茶去”公案的禅意的理解却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茶席禅语大辞典》解释说,赵州和尚说的“此间”,字面上好像是指赵州所在的场所,但实际上是指一种“觉悟的境界”。赵州和尚对已到这种境界的和未到这种境界的都同样说“吃茶去”,体现的是赵州和尚不分贫富贵贱、圣俗贤愚,都一视同仁的“平常心”,蕴含的是“日常即佛法”的禅机。“吃茶去”的这种精神在日本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图注:静冈县挂川城二丸茶室,是市民茶道活动的场所)

日本的茶道家认为,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和“吃茶去”的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云:“须知所谓茶汤,无非就是煮水、点茶、饮茶而已。”千利休的这种茶道思想被认为“恐可合乎赵州之意味”。因此,日本茶室内经常用“吃茶去”三字作为“一行物”挂轴的禅语。比较有名的有京都大德寺聚光院所藏的临济宗禅僧传外宗左(1608-1675)所书的“吃茶去”挂轴。尤其是煎茶道,不仅有在茶室内挂“吃茶去”挂轴的,还有在门口挂“吃茶去”小匾额的。京都宇治黄檗宗万福寺内的有声轩是全日本煎茶道联盟的茶室,门上小匾额的“吃茶去”三字是黄檗山第21代管长中村弘道所书;大阪府吹田市中西大庄园内的煎茶室拱形门上的“吃茶去”小匾额则是黄檗山第54代管长林文照的墨宝。“吃茶去”似乎成了日本煎茶道的一张名片。

(图注:黄檗山万福寺有声轩是全日本煎茶道联盟专属茶室)

“吃茶去”法语在日本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茶道界,还涉及到各种行业。一些茶饮咖啡馆的店名往往会冠以“吃茶去”三字。例如东京日本桥人形町有个咖啡馆名叫“吃茶去快生轩”,店里店外多处挂有刻写着“吃茶去”字画或小牌匾。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小说《新参者》中写到了一个名为“吃茶去”的咖啡馆,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曾在这里取景拍摄,使这家创业于大正八年(1919)的老字号咖啡馆进入了全国的视野。东京车站的“吃茶去万历龙呼堂”是一家日本料理店。新潟县有家食品公司生产的羊羹被取名为“禅味吃茶去”。有的陶艺作坊、和服沙龙也取名为“吃茶去”。冈山县有个瑜伽道场叫“吃茶去”,还有个为残障人士服务的机构也以“吃茶去”冠名;琦玉县某高中同窗会以《吃茶去》为其会刊的刊名。“吃茶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饮的范围。

经历过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极其丰富而精神相对贫乏的社会病折磨的日本人,在痛苦的探索中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宝----“吃茶去”。这和事实上喝不喝茶没有关系。在许多日本人的心目中,赵州法语“吃茶去”代表了一种平常心的生活态度和slow life(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他们把成为生活禅的实践者作为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人生目标。把“吃茶去”三字用于店名、刊名和食品名等看似和修禅、饮茶无关的各种名称,正是他们倡导生活禅、追求赵州法语“吃茶去”的崇高境界的一种表达方式。

【摘自2016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曹建南(上海)】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