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思普古茶

找到约196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连续三年!广东省茶促会蔡金华会长率百名茶商考察贵州成果丰硕

   4月17至20日,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率近百名广东茶商、茶人赴第13届贵州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走访贵州茶山、茶企和茶叶生产加工厂,深入了解贵州茶的种植环境和加工生产环节,感受贵州茶的独特魅力,并与余庆县达成战略合作。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545

  这是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连续第三年“包”高铁到贵州赴会。活动期间,广东考察团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问、一路买,将茶叶销区消费者的声音带到了茶叶产区,搭建起了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两地茶商茶企密切合作。

  走进万亩茶海,品干净黔茶

  18日上午,考察团一行参加了第13届贵州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开幕式,并走进茶博会余庆分会场,与当地茶企互动交流。贵州茶博会上,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红……每一款茶都让考察团成员印象深刻。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556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559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603

  走进松烟镇二龙茶山的万亩茶海,广东考察团陶醉于绵延的碧浪中。大家在绿水青山间,品味馥郁茶香,喝着余庆干净茶,感受着余庆生态环境的美、干净茶的香与纯。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624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629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633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643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647

  在迎春村茶叶基地、春景村桥底苦丁茶种植示范基地、桂花村九龙塘茶叶基地,考察团成员边走边看,听取介绍,详细了解基地建设、茶园管护、茶叶质量管控、生产加工等情况。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652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657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700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706

  广东省茶促会理事、靖观文化总经理姚建静表示:“贵州处在地理位置优越的西南茶区,这里所产的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绿茶浓爽、红茶甜醇,香气口感俱佳,一旦喝过,就会爱上!希望贵州茶能保持朴实的风格,立足百姓,让更多人能喝得到、喝得起。”

  “这次来贵州湄潭、余庆确实是震撼到我了!”广东省茶促会理事、思普古茶执行董事刘江波感叹。他说:“这两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各种优质茶类的种植面积规模也是相当宏大。特别是在参观过程中看到茶园的各项科学、生态的管理手段,让我们销区的茶行业从业者感觉到这是一杯真正的放心茶。”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710

  余庆优越的生态环境以及茶产业强势发展得到考察团成员们的一致认可。通过此次考察,广东考察团对余庆茶有了更深入、更真实的了解,也将以此次考察为契机,让身边更多人了解余庆茶,爱上余庆茶。

  余庆苦丁茶大有可为,粤黔共创未来

  19日上午,广东考察团成员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小叶苦丁茶地标品牌推介会暨贵州茶产业招商引资大会,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在会上进行了讲话。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715

  蔡金华会长表示:“连续两届的中国小叶苦丁茶地标品牌推介会,我们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都有代表参加,意义非凡。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一直致力于茶产业资源的上下游合作,宣扬与传播茶文化。我们将积极组织更多的粤商来贵州余庆进行寻茶购茶的寻源活动,也大力支持余庆县苦丁茶走出贵州,走向世界!我们非常欢迎余庆县苦丁茶来粤开拓市场,将贵州特色茶文化在华南土地上传播开来!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719

  蔡金华会长代表东莞市天德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进行遵义市余庆县黑茶科技博览园建设项目投资签约,达成战略合作。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722

  余庆是小叶苦丁茶的原产地,余庆小叶苦丁茶是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优质健康饮品,素有“绿色金子”的美称,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去年随广东考察团来过贵州的广东省茶促会会员刘金花已经成了余庆小叶苦丁茶的“粉丝”。今年再次踏上贵州之行,她说:“看到余庆小叶苦丁茶工业园区落地成型,已经在投产,真的很惊喜!这么高效和高格局的发展和规划,让我们看到当地政府和企业茶商、茶农们的信心,贵州茶未来可期!”

  产销合作共赢,谋求发展新机遇

  在第13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期间,广东考察团一行还参观考察了中国茶城、遵义茶业集团、泰和集团等茶企,深入了解贵州茶生产加工和品牌建设。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726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730

  考察团成员在参观学习中收获颇多,纷纷表示贵州茶产业在加工制作方面的工业化进程与时俱进,相当给力。此外,贵州茶产业在茶品牌的建设也融入了非常多年轻的想法和创意,不仅有真诚的姿态,更有奔跑的决心。相信贵州茶的发展定能更上一层楼。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735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740

微信图片_20210424124744

  近年来,粤黔两地茶行业交流合作密切,两省扶贫协作、互利共赢,推动黔茶出山的同时,也为广东的茶人、茶友带来更多干净好茶,为广东茶企带来更多合作商机。

  贵州700万亩茶园,种植面积已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长期以来,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积极搭建广东销区与各大茶产区交流合作平台,共建茶叶产销对接机制。贵州茶的独特魅力深刻影响了中国茶的消费市场,希望借此次考察机会,促进两地茶商茶企密切合作,为广大茶叶消费者带来更为优质干净的茶资源。

澜沧古茶的文化发展

  普洱茶闻名中外,其原产地在思茅地区和今西双版纳州,澜沧古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茅地区从1993年开始举办中国普洱茶叶节,对思茅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弘扬普洱茶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普洱茶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已开始种茶。而最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普洱茶种植的人,是唐代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亲自到过云南南诏地的唐吏樊绰。他在其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即今思茅地区的景东县城,景东城即是唐南诏时的银生节度所在地,银生节度辖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

  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谢肇制在其著《滇略》中,第一次提到了“普洱茶”这个名词:“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清《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均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思茅同知承办的。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之兴旺,作为文物遗迹的今还有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属云南大叶种茶,其性状特点是:芽长而壮,白毫特多、银色增辉,叶片大而质软,茎粗节间长,新梢生长期长,持嫩性好,发育旺盛,经专家化验,内含生物碱,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芳香类物质等含量丰富。著名的国家级肿瘤医学专家梁明达教授,经过科学研究,提出过肯定的结论说,“普洱茶——二十一世纪的抗癌保健饮料”,并以此命题在93年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论文,放映了有关科研投影片子,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重视。

  1991年发现后并于1992~1993年考察论证并经国际研讨会肯定的澜沧邦崴古茶树,即是过渡类型古茶树,树高11.8米,根干径1.14米,树龄已千年。《中国科学报》、《中国茶叶》、《中国文物报》、《人民日报》、《农业考古》、台湾《壶中天地》、香港《文汇报》、泰国《新中原报》、菲律宾《世界日报》、日本《茶道杂志》、印度《阿萨姆评论》、美国《纳西通讯》等报刊均先后对邦崴古茶树作过报道,影响之广,可见一斑。

  澜沧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是迄今为止国内面积大、历史长(千年),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在1997年2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通过对景迈万亩古茶林的考察,进一步证实了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是最早种植茶树的主要民族,布朗族语言把茶称为“腊”,为后来的傣族、基诺族所借用。澜沧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林,被称为“天然茶叶博物馆”,对研究中国茶业发展史、古代茶树农艺、茶叶与民族的关系,古代茶叶规模种植经营、古代茶叶贸易等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普洱茶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自从远古时期居住在澜沧江流域沿岸思普区一带的古代先民濮人和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野生茶树的用途,继而进行栽培、驯化、利用时,即开始了新的茶文化篇章。地区各民族的饮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哈尼族的烤茶、土锅茶、蒸茶,彝族的火罐茶、盐巴茶,傣族的烤竹筒茶,拉祜族的烤茶、大锅茶,佤族的铁板烧茶,布朗族的煮竹青茶、酸茶等。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祭祀、以茶作贡、以茶入市、以茶唱曲、以茶入艺、以茶经贸、以茶入药、以茶入诗等等,已成了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友好的象征。今天,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促文、以茶致富,以茶增谊,以茶广交天下,更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增进了国际交往。

  古人云:“普洱茶名遍天下”,此言甚是。古今中外文人学者为普洱茶著书立说,吟诗作曲者不乏其人。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曾将普洱茶写入《红楼梦》,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亦将普洱茶写入《战争与和平》,清代文人阮福著有《普洱茶记》,而在思普区茶乡,则流传着不少与普洱茶有关的古诗曲和民间山歌,其种茶、采茶、揉茶、饮茶、咏茶、祭茶等,均属由茶而引出来的一系列“茶文化现象“。在已出刊的《中国普洱茶诗词楹联集》中,搜集有古今诗词曲419首,楹联52幅,民歌8首。其中有清代的《普茶吟》、《采茶曲》、《茶庵鸟道》诗,英国《茶歌》等,有当代吟咏普洱茶乡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论茶、茶史、茶山、茶厂、运销、出口、药用、保健、茶艺、茶节等题材的茶诗词曲联,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新内容。

  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茶》邮票一套4枚,第一枚《茶树》,印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面值50分,同时发行了澜沧邦崴古茶树极限明信片,开了中国大陆茶文化入邮之始,在国际邮政上起到了宣传作用。思茅地区的普洱茶艺表演队,曾在思茅、昆明、泰国清莱等地表演过,由具有哈尼、彝、拉祜、傣、佤族饮茶习俗组合而成,以“清敬和爱”为茶艺精髓向宾客敬献清茶、烤茶、酒茶、茶艺表演注重品茗环境和品饮气氛,把茶具、观茶、闻香、浸泡、尝味等地方民族特色表现出来,为普洱茶文体提升高雅品位。

南糯山——西双版纳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之一

南糯山


地理位置: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朗和乡

海拔高度:1200~1600米

平均温度:17℃

茶叶品种:勐海大叶种

1自然特点

南糯古茶山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千米,是西双版纳有名的古茶山,是距州府景洪市区最近的茶山,也是西双版纳州风景最美的茶山。

南糯山海拔1200~1600米,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17℃,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南糯山植被茂密,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高山云雾出好茶,因而茶叶品质极佳,从古至今都是优质普洱茶重要的原料基地,南糯山茶叶品种为大叶种,是国家级良种“勐海大叶种”的原产地。

历史沿袭

南糯山相传有1700多年的种茶历史,也是澜沧江下游流域著名的古茶山。唐代南诏时期,居住在南糯山布朗族的先民(即濮人)一直在栽培利用茶树。1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了南糯山,不知去向,而他们遗留下的茶树被随后迁来的哈尼族所继承。据当地人讲,他们从普洱市墨江县迁来南糯山定居已经有57代了。

千百年来,哈尼族人不断对南糯山的茶树进行种植管理。至清代,南糯山茶园面积达1.5万亩,年产干毛茶300多吨,运往普洱、勐海等地加工成普洱茶,再销往海内外。

1938年,民国政府在南糯山创办了思普茶叶试验场,开展茶叶种植与制茶。1940年设立南糯制茶厂,从印度购进揉捻机、切茶机、烘干机等6部制茶机器,收购鲜叶或晒青毛茶,加工成红茶、紧压茶,销往境外,南糯山也因此成为云南机制茶的发祥地。

但后来因销路不畅,使南糯种茶场茶园到1949年10月时大部分已荒芜。1950年,南糯山茶叶产量仅16.5吨。

“茶树王“之憾

1951年8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南糯山成立,接管了南糯种茶场和制茶厂,迅速恢复了南糯山的茶叶生产。1953年南糯山茶叶产量恢复到62.5吨,1958年上升到193.1吨。同时,在省茶科所的科技支持下,南糯山成为云南台地茶和无性系茶苗栽培试验示范点。

南糯山保存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南糯山半坡老寨发现了一株高5.5米、基部茎围达1.38米的古茶树。这株古茶树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枝繁叶茂,被尊称为“茶树王”。后经多学科专家综合考察论证,“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茶树,茶树王的威名也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通往“茶树王”所在古茶山的公路修通,慕名前往南糯山考察、探访,参观茶树王的专家、学者、游人不断增多,以目睹茶树王的风姿为荣。但由于周边环境的破坏及过多人为的影响,1995年秋这株“茶树王”不幸“仙逝”。


南糯山古茶

南糯山是西双版纳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之一。现存古茶园1.2万亩。南糯山古茶苦涩微弱,回甘较快,生津好,香气以淡雅的兰香、蜜香为主。南糯山有迷人的风光,古朴的哈尼寨子,丰富的古茶资源,凉爽宜人的气候,便捷的交通,成为西双版纳茶山旅游的最佳之地。

来源:新华国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9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