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熟普洱不值钱

找到约133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普洱茶为什么生茶贵熟茶不贵?

  普洱茶贵生不贵熟,一直是普洱茶界一个不成文的说法,但既然存在,肯定是有道理的。这个贵有两层意思:一是价格高;二是更受欢迎,更被看重。

  价格方面原先的解释是:生茶在原料的选择上比熟茶好,原料成本高,故成本价格也高些。价格高的东西自受欢迎,被看重,当然,反过来也成立:因为被看重,所以选择的原料好,原料成本高,所以价格就高。

  那么为什么普洱茶会贵生不贵熟呢?其实,这不是普洱茶本身决定的,而是在外的、人为的、市场化因素决定的。

  其一,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之一,“存放”越久越醇、越久越香、越久越值钱,这是茶友茶商默认推崇的价值。当然,佐证这一价值的,你能见到的多为普洱生茶……长期形成了现在的认知观念。

  但是后来,茶商及消费者又发现,早期熟茶刚出厂之时,口感依然不够理想,熟茶也存在后发酵的空间,只要存放一段时间,熟茶的口感依然有提升空间。所以,一样有人存放熟茶。

  但是,制作熟茶比较考验技术经验,虽然原料成本低,但损耗却比较大,长期以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形成了贵生不贵熟的观念,从而也影响了普洱茶生产厂家,往往最好的原料都用来生产生茶而非熟茶。即饮口感不好,用心做熟茶的人少,市面上做得好的熟茶不多,与生茶相比,熟茶的后期转化空间相对较小。

  其二,这二十载,普洱茶在市场中得到的洗礼和认定,基本也是普洱生茶起到了决定性因素。其实,最早提及普洱茶,就只是指发酵过的普洱熟茶,并没有生普的概念。向前推十年,估计云南本地人也不怎么喝普洱茶,即使有一些生茶,量也很少,并且也是称为“青饼”,并没有什么概念,估计也就是当作绿茶对待的而已。

  大概2005年以后(或者2008年),普洱茶从出现“山头茶”开始,比如易武、临沧、布朗、景迈茶区,更细化的出现了老班章、老曼娥、刮风寨、弯弓河、薄荷塘……等等小产区,普洱茶才相应普及化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具体什么原因促使?是拍卖出了天价老班章,还是假的百年老茶横行……就此略过。

  总之,奠定了普洱茶的今天。那么,我们再直观的说两点,普洱茶为什么“贵生不贵熟”的原因。

  视觉感官

  你自己都会相信,自己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就这道理。普洱生茶,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条索,看到叶脉,也就是你可以清晰的看到原料,甚至资深茶友,看一眼即可分辨出是哪个茶区。熟茶则不是,经过发酵之后的普洱茶,什么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

  市场效应

  简单点说,其一,同一款生茶哪一年份卖多少钱,随处可见,随处可以佐证。其二,生茶程序相对简单可见,售价高、变现快,所以,好的原料,自然而然也都是做了生茶。相反,熟茶的原料就不太有保障,因为发酵确实存在一定风险,并且,发酵后也很难分辨,所以,一般也没有谁拿好的原料去发酵做熟茶,没有必要……所以,熟茶的价格一直都不高。这就是“贵生不贵熟”简单的理解。

  当然,不否认熟茶也有好的,尤其近两年,市场需求,专注熟茶的茶企也已出现,货真价实的熟茶也已开始。但是,在市场能否买到好的熟茶,还是得看途径,看品牌,看商家良心……关键,还得看自己运气了。

普洱茶营销:从时装秀到经典款

为什么营销大师玩不转普洱茶?

因为大师忙于追热点,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将普洱茶营销做成一场时装秀。当整个组织与供应链调整到能推时装秀之时,市场又变了,重金投入了一个过时的市场。忙于搞时装秀的茶企老板与营销高手,都是不断追热点,不断过时,不断折腾的主。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鱼在锅里煎,不能反复翻,翻多了会变成碎鱼。搞普洱茶时装秀,往往会让企业的节操掉一地,碎成一地鸡毛……

普洱茶品牌的本质是什么?

是历史品牌!

历史品牌是靠消费的习俗力量来形成。什么叫消费习俗?你爷爷喝7581,你也喝7581,你儿子还在喝7581。喝7581是你的家族习惯与文化传统,体现了代际传承性。喝某款茶,喝成消费习俗,这款茶就是经典茶品。有若干经典产品支撑的茶品牌,就是历史品牌。

推时装秀的茶企,它的历史往往是断裂的,没有一以贯之的长期品质风格,也没有形成有市场认知基础的经典茶品,也没有长期坚持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它就像朝三暮四的猴,打造品牌,是在表演猴戏。是说自己是猴,还是把消费者当猴耍?

2006年,我到勐海拜访一家当年名气超大的勐海系茶厂。掌门人据说曾经是勐海茶厂的熟茶技术大拿。中午吃饭的时候,掌门人的儿子说,我们厂的茶叶发酵跟着市场走,北方人喜欢发轻一点,广东人喜欢发重一点。这家当年极力满足客户需要的茶厂,2006年生意红火,订单爆满。但2008年以后,泯然众人矣!何以故?没有一以贯之的品质观,片面迎合市场……

许多红极一时的茶厂,为什么被时代淘汰?因为时间维度一拉长,被其当年生产的产品打脸。普洱茶保质期超长,你十年前生产的茶品,还在市面上流通,构成正向或反向的证据链……

2006到2016,是熟茶重发酵的重灾区。我品了市面上多款这一时期的茶,大都存在发酵过重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好熟茶难找的原因。因为有十年时间,熟茶发酵片面迎合市场,品质的底层逻辑出了问题。

现在建熟茶的品质仓储正是黄金时期。理由一是,经典熟茶需要经典库存,二是熟茶生产被耽误十年,性价比高的好熟茶不多。

原料与重发酵、粗放加工,是2006至2016熟茶生产三大硬伤。

原料问题是因为当年熟茶不值钱造成的,发酵熟茶的没几个舍得用好料。

发过熟的茶,缺乏后期转化空间,品饮与健康价值差。就品饮而言,喝了口干舌燥,缺乏活性,缺愉悦感。发过熟的茶,叶底僵硬炭化,内涵物质大量损耗,有些益生菌也烧死了。

我没有全盘否定重发酵的意思。好原料可以发轻一点,普通原料可以发重一点。比如7581之类的大众口粮茶,就是用重发酵来生产。发酵的轻重要根据原料情况与市场定位来决定。采用重发酵也有个度的问题,可以重,但不能太重!

粗放加工,会造成发酵过程中腐败菌、杂菌多。冲泡时,叶底腐烂。泡茶时,看到僵硬炭化的叶底,腐烂的叶底,这样的熟茶品质往往有问题。

片面迎合“北方人爱喝绿茶化普洱茶”,也有很大问题。

北方人爱绿茶化普洱茶,这是新茶的逻辑。但由于普洱茶可长期存放特性的存在,北方的经销商与茶客迟早会遇见年份茶,并会面临新茶与年份茶的衔接问题。如果卖的是醇化型新茶,随着年份推移,其醇化价值会彰显,新茶转为年份茶是顺理成章的事。而绿茶化新茶,存下去,往往会迎来越存越淡的质疑,新茶与年份茶的价值断裂。

当经销商与茶客深入年份茶的醇化逻辑,就会反思绿茶化的新茶,推动新茶逻辑重构,许多北方资深茶客,由绿茶化普洱转向醇化普洱。茶企在北方长期推绿茶化的普洱,会面临行而不远的问题。

绿茶化的铁观音,被健康投了反对票。绿茶化的普洱茶,已经开始被年份茶投反对票。有远见的企业,一定要未雨绸缪,布局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生意。普洱茶不是卖一次,而是能穿越行业周期、国民经济周期的复利生意!

这些年,许多茶企执行的是机会主义的市场策略,而不是真正的品质战略。客户说什么好,就去生产什么。或者制造概念忽悠客户,只要能快速变现就OK。遇到不值钱的东西,就去粗制滥造,而没有想过做品质提升与消费升级的事。

2019,茶企实施品质战略,请从历史品牌的打造,经典产品的形成开始;要用技术升级来推动消费升级!

这其中,大单品战略很重要,其能破市场日益碎片化的局。纯料市场越做越碎。拼配茶与熟茶,天然适合走大单品的道路。每个单品每年至少做二三十吨,乃至上百吨。这样既能体现规模成本优势,可以“同价格比品质,同品质比价格”之方式建立比较竞争优势,又能以消费茶的形式大量推向市场,培育足够多的消费者,从而为经典茶品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普洱熟茶独一无二的“勐海味”,究竟是啥味?

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普洱熟茶,因为产地气候、原料、发酵工艺等原因,昆明茶厂、勐海茶厂和下关茶厂国营三大厂出品的熟茶各具风格。2004年以前的市场熟茶主流,是以下关系(7663)、勐海系(7572、8592、7262)还有早期昆明系(7581)为代表。

将熟茶按照风格划分,以勐海茶厂出产的熟饼7572、8592和7262为例,有着广为世人所知的“勐海味”。

勐海,普洱茶第一县。拥有世界最古老的树龄达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王树;900多年的南糯山人工栽培型茶树王;野生茶树分布面积约12.6万亩,栽培型古茶山8.1万亩;全世界连片最大的1.6万亩人工栽培型贺开古茶园,整个县茶园的总面积75万亩以上,有机茶园认证面积4万亩,生态茶园面积61万亩。

勐海是国际茶届公认的世界茶树栽培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

是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是实至名归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是唯一完整保存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产茶大县。

从野生茶树、大规模人工栽培茶树到清代普洱茶贸易勃兴发展,直至近代中国茶产业引入现代工业体系各阶段的物质证据,勐海拥有非常丰富、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资源。

县域内分布有著名古茶群落、古茶山,有傣族、哈尼、拉枯、布朗族等制茶民族历数百年积淀的地域茶文化,有因茶而兴的乡土聚落,如西定乡章朗寨、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和反映茶叶贸易运输的茶马古道遗迹。

2018年,勐海县茶园总面积75万亩以上,可采摘面积63万亩,有机茶园认证面积4万亩,生态茶园面积61万亩。

勐海县古茶山海拔均在1200~ 1600米之间,有世界最古老的树龄达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王树(让世界茶界为之震惊,奠定了“茶出中国”的历史地位! )和900多年的南糯山人工栽培型茶树王,有栽培型古茶山8.1万亩,有世界上连片最大的1.6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贺开古茶园) ;全县野生茶树分布面积约12.6万亩,主要分布在西定乡巴达、格朗和乡帕真雷达山、勐宋乡滑竹梁子。

“无勐海、不普洱”是茶桌上对普洱茶最常见的评价。勐海茶之所以能闻名于茶界,进驻茶人的心,更多是因为它绝无仅有的普洱茶古树资源。

悠悠古树王国,山山寨寨古茶香,这就是对勐海地区的真实描述。这里有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最古老的古茶园,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民族茶树、茶园和种茶山寨,山山有树,沟沟有水,古茶山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勐海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先民之一的“濮人”“濮满”,即今布朗族的先民。布朗山布朗族乡是中国唯一的布朗族乡。

勐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少数民族种茶村寨,即1400多年的西定乡章朗布朗族村寨、1360年的布朗山乡老曼峨布朗族村寨、1200年的格朗和南糯山哈尼族村寨等千年种茶古寨;

勐海现居住着布朗族等 25个民族,从发现野生茶到驯化种植,乃至到日常祭祀、家居生活,都有茶的影子。勐海有最丰富的少数民族普洱茶文化,勐海的傣族、哈尼、布朗、拉祜、彝、汉等10余个世居民族,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创造了独特的饮茶习

一位精通土罐茶泡制且深谙茶艺、茶礼的布朗族老人岩刀说:“我们布朗族走亲串戚少不了茶;看望病人要带上茶;青年男女求婚要用茶,定婚不得少于两包茶;婚礼更是不能没有茶;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 是必不能少的。可见,千百年来,当地的居民已在岁月恒久中与普洱茶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勐海普洱在中国的茶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曾就被列为“国饮”。

清代时,普洱茶成为贡茶,设有普洱茶“贡茶案册”,每年上缴贡茶一千多担,世人将上贡的“普洱茶”皆视为珍品。清·阮福《普洱茶记》中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谈及勐海普洱茶,不得不说及其独特的“勐海味”,近来在国内外饮茶爱好者中长久风靡,已成为海内外茶叶市场的热宠。那么勐海味究竟是什么味呢?

老茶客所谓的勐海味,是茶香和茶汤香气的总和,厚重醇滑茶汤,触舌如有实质,温软香甜,不寡淡也不发酸。

因此很多人形容这种质感:“如饮米汤,似有若无。”喉头时有清凉的感觉,特有的甜香韵味迷人。勐海熟茶的香,包括“荷香”“兰香”“枣香”“清香”“樟香”。简而言之,爽口、爽香、有胶质感。

这种味道怎么形成的?

勐海有世界上最早的普洱茶制作发酵技术,1973年普洱茶的人工后发酵技术在勐海茶厂试验并获得成功,1975年研制配方生产的大益7572被誉为评判普洱熟茶的标杆;

勐海味形成的三大要素为:勐海料、勐海发酵、勐海仓储。

群山绿茵覆盖,山间泉水奔流,水源纯净,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形成独有的普洱茶滋味香气,在原材料上为勐海味的普洱打下不可替代的基础。

勐海有世界上最好的发酵环境,勐海独特的微生物环境孕育了发酵的优良菌群,不可迁移、不可复制,造就了世间独特的“勐海味”;

勐海发酵是主要关键,酿酒发酵同理。

勐海的气候为微生物繁殖提供了舒服的环境。然而,勐海茶区的微生物菌群及其生长环境难以复制。

将其他茶区的原料拉倒勐海去发酵,多多少少也能出一些“勐海风味”的熟茶。但是,比起与土生土长的勐海熟茶,味道稍逊。

熟茶的工艺真正成熟是在80年代

“云南的熟茶,从历史上看,1973年以前有没有发酵过的茶?解放以前,茶不值钱,易武茶农茶卖不掉,泼点水轻度发酵。70年代,广东泼水搞茶叶发酵实验,云南借鉴其经验研制熟茶,70年代处在试验阶段,80年代工艺才成熟并定型,1984年做出第一批能出口的优质熟茶,做了50吨,赚了几十万元的外汇,才有现代化的熟茶。当时,已故的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盛玲玲带领邹炳良、吴启英等人做了熟茶发酵的项目,得了云南省科技发明三等奖,奖金几百元。熟茶发酵有来自传统工艺的领悟,也借鉴了黑茶的工艺。盛老师把渥堆过程中的优势菌种——黑曲霉提出来了。这是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

高照教授认为,熟茶是发酵程度最深的茶。六堡茶、安化黑茶等黑茶,是在1-3天之内人工催熟的,属于轻度后发酵茶。熟茶跟湿仓茶以及其他的轻度后发酵茶相比,其区别主要体现在茶色素的转化上,熟茶转变的最深。转化程度依次是: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这种转化主要是空气与酶的氧化作用导致的。正常情况下,都是可以检测的,转化得越深,熟度越高。跟十年、十五年乃至二十年的生茶,以及茯砖、六堡茶等相比,熟茶的茶汤颜色转化最深。

但其不主张把熟茶发酵得太深,他说,发酵到什么程度为好,可以根据时间长短、温度高低、气候条件不同进行判断。发酵太深,茶多酚损失过多,茶汤不够亮,也不利于熟茶的后期陈化。因为,制作好的熟茶还会继续发酵。“据我研究,熟茶的后发酵是不可避免的。放些年头的茶叶,体积会变大,重量越来越轻。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把茶叶作为养分,把有机物的茶叶最终分解为成水、二氧化碳、无机物。因此,我喝熟茶一定要放三到五年才喝。熟茶在十年左右会达到一个更好、更新的品质高度。”

来源: 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0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