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石介茶价格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2023年邦东岩茶古树春茶价格

  说到岩茶,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福建武夷山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的岩茶,但其实还有一种岩茶也非常特别,更准确的说它应该是普洱茶,它就是产于临沧市邦东乡的古树普洱。邦东岩茶干茶乌黑油亮、条索匀称、色泽偏深。汤色金黄明亮。香气岩骨花香,野韵兰香。滋味口感纯正饱满。如今又快到了一年一季的春茶采摘,很多茶友都在期待着2023年的春茶尝鲜。提到邦东岩茶春茶,不得不说下邦东岩茶的春茶价格。我们根据历年的春茶价格为依据,整理了2023年邦东岩茶古树的春茶价格,此价格并不代表交易价格,仅供大家参考。

  2023年邦东岩茶古树春茶价格

  临翔区邦东岩茶古树春茶价格:800~1500元/公斤

  临翔区邦东岩茶小树春茶价格:300元/公斤

  2023年春茶价格可能会基本持平,今年茶山的流动性要比去年好,可能会有热钱介入,不过今年产量可能比去年前年要好,所以大部分邦东岩茶毛料价格估计是持平。

  邦东岩茶产地环境

  邦东乡的石头特别特别得多,随处可见大大的石头,大多数的古树茶都是在石缝间生长,造就了邦东茶的岩韵花香。陆羽在《茶经》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邦东古茶山的岩茶被命名为“石介茶”,茶园砂石土壤较多,土壤富含矿物质和腐殖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脚踩上去会有深陷之感。生长于石缝、乱石堆中的古茶树,吸水性强,排涝性好,矿物质成分丰富,有利于茶树长得根深蒂固,历来被普洱茶好茶客所追捧。

  从邦东茶山向下看,澜沧江流经此处,且它与昔归处于同一山脉,而昔归茶山的海拔较低,仅为700米左右;邦东的平均海拔为2000米左右,最高处在3200米左右,较大的海拔差也使邦东形成头顶邦东大雪山,俯瞰昔归之势。

  邦东岩茶古树茶特点

  外观:干茶乌黑油亮、条索匀称、色泽偏深。

  汤色:金黄明亮。

  香气:岩骨花香,野韵兰香。

  滋味:口感纯正饱满。茶汤入口顺滑柔和,花香随之侵入,香气十足,汤水甘甜,回甘好,茶气足,回甘显著,细心品饮,恰如欣赏一曲动人的乐曲。十泡后仍有甘香,挂杯留香持久,虽音色高低各不相同,但却极为舒服和谐。含蓄而富于变化的邦东岩韵,大智若愚般慢慢的散发开来。

  以上的价格是2023年邦东岩茶古树春茶毛料价格情况,以上的数据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果有不靠谱的地方,请看到的茶友联系我们指正,如果您是茶农、茶商、茶厂或者是品牌方掌握2023年普洱春茶的最新价格,可以通过关注【茶友网:puercn88】微信公众号或者添加个人微信号(zhencha100)联系我们,我们会根据大家提供的价格信息及时更新,让大家第一时间了解今年的普洱古树春茶价格情况!如果您是关心普洱茶价格行情的朋友,也可以通过以上方式及时跟进了解今年普洱春茶价格。


娜罕(那罕)古树茶,真的那么稀罕?

很多普洱茶爱好者这两年也开始知道邦东茶,知道在邦东有一款很有名的山头叫昔归。随着昔归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茶友开始寻找昔归的替代品,环顾邦东,除了昔归之外,还有一款名气目前虽不如昔归但潜在价值堪比曼松的娜罕茶。

优秀的古树茶总会被发现的,为什么把娜罕和曼松做比较,因为娜罕在历史上也曾经是贡茶。

1、娜罕历史上曾为贡茶

娜罕也叫那罕(那么稀罕的意思?),嘿嘿,其实娜罕是傣语,意思是官家的田。娜罕茶,在清朝道光年间和咸丰年间就已被选定为贡茶而上贡朝廷,娜罕茶量小而精,因此也被誉为茶魁之首。

关于娜罕贡茶的由来,还有个故事。

相传海盐知县杨国翰回故乡临沧接母亲到海盐侍奉,因母亲喜欢喝茶,杨国函便选择了乡亲们推荐的“娜罕春茶”孝敬母亲,深得母亲喜爱。

1828年,杨国翰献此茶于道光皇帝,道光评此茶:“虽颜色浅淡,但回味甘醇,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皇帝一句君子之交淡如水,至此娜罕被选为贡茶,道光至咸丰年间,连续12年被送往京城作为贡茶。

曾经的辉煌已去,如今的娜罕被人熟知,源于它的口感,有“岩韵”。

2、石缝里长出的古树茶

娜罕茶又被称为石介茶,娜罕的普洱茶包装上面经常出现岩茶字样。为什么呢?

这里的“岩茶”和武夷山岩茶不同,其制作工艺仍然是普洱茶的工艺,“岩茶”的意思是在岩石上长出的茶叶,多数茶树生长在乱石夹缝中,这种生长环境在普洱茶界实为罕见。

茶圣陆羽,曾有名言:“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意思是在乱石中生长的茶叶,是上等的;中等的茶生长在在土夹石当中;下者就在黄土里生长。武夷岩茶大红袍,就在石缝中生长,为上等好茶。

按照陆羽老师的说法,同样生长在乱石中的娜罕,也是上等茶。娜罕茶也具有“岩韵花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甘、清、香的特点。娜罕的“岩韵花香”是怎么来的?当然来源于它独特的生态,娜罕茶的生长环境如何?

3、娜罕的生态环境

娜罕茶产于邦东乡曼岗村委会的娜罕村,茶树生长在海拔1500~1700米的地方。日照时间长,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古树树龄有几百甚至近千年的古茶树。这些古树茶树在高山云雾中享受漫射的日照,雨露湿度大。

独特的生态环境,也使得娜罕形成了独特的“三奇”:一、根深叶茂的古茶树生长在岩石中;二、高山海拨,奇山险峻,云遮雾罩;三、原野花香,爽口甜美,滋味醇厚。

娜罕古树茶,茶叶肥厚,香气独特具兰香,也被称为“娜罕兰香”,回甘长,生津快,实为不可多得的茶中极品。什么环境造就了娜罕的这种特殊香气呢?

4、橄榄树中的普洱茶

临沧人说起娜罕茶,常说的评价是:喝娜罕茶就像在吃橄榄。吃橄榄是什么感觉?入口酸、涩、苦,但随之带来的就是持续的回甘和生津。这样的口感和娜罕茶相似。喝娜罕茶能竟能品出橄榄的味道也是很稀奇图片。

但是如果你看到茶山中有大量的橄榄树,也就不稀奇了。这些橄榄树和茶树混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喝娜罕茶有吃橄榄的感觉。

5、娜罕普洱茶的特点

娜罕古树茶鲜叶特征:

属邦东大叶种,叶型较宽大、肥厚,颜色较浅略黄,锯齿明显。叶脉清晰,叶背绒毛,芽毫稍显。

娜罕古树普洱茶的口感特点:

娜罕独具岩韵花香,花香是兰香带有淡淡的蜜香,入口后的苦,慢慢随回甘一起涌上舌面。汤的回韵有淡淡的苦味,随淡淡的苦味又显现出整个舌面与喉间的浓浓甜韵,最明显的是舌两边的甜味,比舌面的更加浓纯。茶气强劲而有霸气,口感饱满纯正和谐,口腔各个部位均感受到不同信息,含蓄而富于变化,虽茶气强劲而毫不外敛刺激,而且极具变化性。

总体上来说柔中带刚,韧劲十足,是茶中不可多得的上品。

对了,很多茶友想知道娜罕有没有冰糖香?是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娜罕能做昔归的替身。

6、昔归的替身娜罕

昔归这几年深受广大茶友喜爱,其前半段像班章,后半段像冰岛的特点着实难寻。前半段像班章,霸气刚烈,茶气足,后半段像冰岛甜柔,还有冰糖香韵。这样兼具王者风格特点的茶,注定是被茶友追捧。看看冰岛和老班章都涨成啥样了,而如今昔归也贵到离谱的价格。

7、娜罕和昔归有什么不同呢?

娜罕和昔归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不同点也有那么几个:

一是产量不同。忙麓山山脚对于昔归茶的介绍是12吨每年,而纯正的娜罕茶年产量最多是昔归的一半;

二是树龄不同。昔归茶的树龄业内普遍认可的是200-500年之间,而娜罕的则有500-1200年之间,虽然这些数据未必属实,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娜罕整体古树的树龄是要超过昔归的;

三是海拔不同。海拔的不同造就了昔归的独特,同样也造就了娜罕的独特,昔归茶产区的古茶海拔在750-850之间,而娜罕则属于高海拔茶园,茶树集中在海拔1620±12米的地方。

四是口感滋味不同,昔归的香气明显高扬,娜罕的韵味韵味和昔归比较相似,但茶性的区别比较大。同时具有兰花香和蜜香,香气高且沉。开汤,初入口苦轻涩弱,比较柔,润度比较好,汤水比较稠。三泡后茶气就显露出来,苦味稍重、回甘迅速、舌下生津快且多、香气持久性优秀。

来源:普洱茶之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亚和说茶 | 古人是如何评价茶叶的?

古人评价茶叶的方法


我国发现利用茶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药用时期。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到陆羽《茶经》的问世,茶叶一直是一种“瀹蔬式杂煮”的汤叶,在煮饮的时候常常在其中加入葱、姜、橘皮等其他植物,那时期的茶叶是一种“复方茶”,我们也叫混合饮。

陆羽《茶经》向世以后,茶的利用发生了重大变革。陆羽将加入茶叶中的葱、姜、橘皮等其他植物抛弃,使茶叶独立成为一种单纯的饮料。陆羽自己把这种煮饮的方法称之为“天然煎烹法”,陆羽的“天然煎烹法”其实并不天然,因为他还在其中加了盐巴,但并不妨碍陆羽的伟大贡献。他把茶叶从“复方”的茶转向了简单化的“单方”茶,过度到了今天的清饮。



沿着这个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认识茶主要有两条途径:是茶的药用价值,二是茶的饮用价值。药用价值的茶肯定要评价它的功能性,饮料价值的茶肯定要评价它忺用的愉悦性。


于是我们可以把古代对茶的评价方法总结出六个方面,就是评功能、评产地、评原料、评工艺、评外形、评内质。


评 | 茶的功能


评功能体现在大量的古代医学著作中,延续到今天发展成为数以千计的茶疗方,成为我国中医宝库中的一个瑰宝。在古代遗留下来的许多茶叶专著和大量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中,茶的功能还赋予了另外一种功能性,就是它对精神的愉悦性


人们把它称为“仙人草”“清人树”“不夜侯”“窈窕菜”“长生茶”等等,赋予了许多人格的美好,充满了文学的想象。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对茶的植物功能性和精神作用性的评价,我们可以将它视为茶的功能性评价。



评 | 茶的产地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茶的评价体系逐渐地完善起来,人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到评产地、评原料、评工艺、评外形和评内质,开始了在享受茶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对茶的植物性、客观性的研究。


在《茶经》中有三篇开启了茶叶评产地的先河。在《一之源》中,陆羽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在《七之事》《八之出》中,陆羽将三十二个州的茶分出了三到四等,形成了用产地来衡量茶的评价方式。


大家知道,陆羽是湖北天门人,在他的一生中主要游历在湖北、江西一带,而且在浙江江苏都居住过。在沿途中他应该还接触到安徽湖南两省,用心的朋友都会发现,陆羽《茶经・八之出》中,他主要叙述的排的等级等次主要是以山南道的茶区为主的。


由于他没有到过福建和贵州,对当时的黔中茶、江南茶和岭南茶没有太多的记录,这也是陆羽的局限性。但是陆羽按产地评价茶叶的思维方式也影响到了宋代及其之后的时间。



《大观茶论》中,《东溪试茶录》中,在《北苑贡茶录》中有大量的关于福建茶的记录,它们都按产地论优劣。明清时期大量的著作也是按照产地来分别茶的优劣的。在云南《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了当时他经历凤庆的时候,喝到了梅氏给他煮泡的茶以后,他说“滇茶以此为最,不输杭之龙井”。


我们熟知的关于普洱茶的六大茶山的记录等,这些习惯,都是评产地的缩影。我国许多历史名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名的。习惯延续到今天,在云南普洱茶中,班章、冰岛、昔归、易武、忙肺、景迈等等产地的推崇,也是这种习惯的延续。


至于盛名之下,这些产地是不是会出现名不符实,已经是另外一个命题。口碑相向,众说一致是我国传统的评茶习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评 | 茶的原料


要强调的是,在我们评产地,评天时地利的同时,还要学会古代评茶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评原料。


在陆羽《茶经・三之造》中,他说“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说明陆羽已经注意到了原料选用.提出茶树上生长的三枝四枝五枝的枝条,选择其中肥壮的枝条采摘的主张。


“笋芽”


在《一之源》中陆羽又说“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他还注意到了叶色与品质的关系。注意到了同为芽头的笋者和芽者,即肥壮的和瘦弱的茶芽与品质之间的关系。他也注意到了叶片背卷和叶片展平的叶龄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芽头肥壮的比芽头瘦弱的品质好,叶片背卷的比叶片舒展的品质好。这些观点到今天都是经得住检验的。至于他所说到的“紫者上,绿者次”,可能受到当时顾渚紫笋的影响,也可能是唐朝煮茶而饮的习惯,让陆羽觉得紫色芽头这种味道浓的茶是好茶。无论如何,陆羽对原料的在意,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整个中国茶叶行业的发展方向。


于是我们在宋徽宗所写的《大观茶论》中,就见到了这样的记载,他说:“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旗一枪为拣芽,一旗二枪为次之,余斯为下”。宋徽宗把雀舌和谷粒者的茶芽视为斗品,是最好的,认为一旗一枪次之。这种习惯在那个时候可是“皇帝诏曰”啊。



我们现在的许多评茶活动,许多消费者购买茶叶,都受这种习惯的影响,见嫩就是好的,龙井的价格始终比旗枪高。


在熊蕃所写的《北苑贡茶录》中,也有类似的话,他说“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锐,号曰芽茶。次曰拣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旗一枪。次曰中芽,乃一芽带两叶,号一枪两叶。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可以看出,整个宋代对茶的评价是以嫩为好的。甚至出现了《北苑贡茶》当中剥去鳞片,只留笋丝的水线银芽。


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唐宋时期对用料的选择,一直影响了中国茶叶一千多年的价值观。这种以嫩为好的习惯或者是判别标准,究竟好不好呢?


唐宋饮茶习惯


我认为我们得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去判断,因为江浙地区的饮食都是偏清淡的,主流社会对清淡饮食的偏好,使整个宋代制茶出现了“出膏惟恐不尽”的加工习惯。


“出膏惟恐不尽”就是要把茶叶里面的膏汁(即汁液)挤干、榨净。甚至还有将揉捻叶、揉坯用清水漂洗,以获得好看的外形的加工。这类加工方法在我们今天看来确实有点儿匪夷所思,因为将茶汁都挤出了,还有什么营养价值呢?


宋代点茶


但是宋代的饮茶习惯是以抹茶和点茶为主的。就是将茶叶碾碎了以后,茶粉与沸水搅拌在一起,直接连茶渣一起饮入的这么一种消费方式,类似于今天日本的抹茶。这种饮茶习惯显然不能太浓,浓了就像喝药,浓了就肯定受不了,所以有它的合理性。


宋代的制茶和唐代的制茶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唐朝制茶是“畏其流膏”的,就是要尽量的保持茶的汁液。而宋代的制法是“出膏惟恐不尽”,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挤走茶汁。


这两种相反相左的加工方式,就是因为唐朝是煮着喝的,宋朝是点茶喝的。煮着喝的,茶水比例很大,茶少汤多,它肯定要追逐味道浓的东西。而宋代是直接将茶碾成粉打匀,点茶而饮,所以不喜欢太浓,它必须将茶汁挤出去。


唐代煮茶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习惯,不同的习惯引导着不同的加工方式。我们不评论这些时代谁对谁错,谁是谁非,我们只有敬重的义务。但是古人对用料的选择,对用料的重视是我们要重视的。


我们要学习的是在评产地的同时,评价原料的等级。历史进步了一千多年,我们不能不如古人。购买龙井也好,铁观音也好,碧螺春也好,黄山毛峰也好,云南普洱茶也好,不能只是盯着产地而去,而是要在产地的基础上,学习古人的评价方法,重视对原料的评价。


评 | 茶的工艺


不仅如此,古人还对茶叶加工的工艺有着严格的考核标准,评工艺也是中国茶叶历史上重要的审评品鉴指标。


在陆羽《茶经》中《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这些章节中,都有对工艺的考量,有对生产工具的要求,有对采制时间的要求,有对蒸压技术的要求,也有对煮饮过程中茶具茶艺用品的要求。


唐代制茶


宋徽宗《大观茶论》甚至对采茶工人的洗手、剪指甲等许多很细很细的环节,都提出了要求。宋代黄儒写的《品茶要录》指出了茶叶的八病。赵汝励的《北苑别录》依然盯着的是茶叶的加工工艺。


《品茶要录》和《北苑别录》这两部书中,有一点非常相似,它们各有一段话都重视到了杀青,即蒸汽杀青的时候的工艺水平,都分别记载了三种工艺情况下的品质特点:


1.如果蒸青不足、不熟、不透,会出现成品的色青、易沉,味有桃仁之气,草木之气等,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生青,青草气;

2.如果过熟,杀透闷着了,就会出现色黄,粒纹大而味淡;

3.如果适度则味甘香。


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我们不得不臣服于我们古人的伟大,无论是陆羽的“茶有九难”,还是黄儒的“饼茶八病”,还是赵汝励的对制茶工艺的辨别能力,都是我们要学的。


古为今用,向古人处讨消息,在传承之中谈发展,是我们学习茶叶审评品鉴的捷径。因为,茶叶审评品鉴是评价茶叶的好和坏,而好和坏是一种价值观。那些千古不易的价值取向,一定是经典所在。





徐亚和

楚天茶道培训中心首席普洱导师。

云南普洱知名专家。

著有《解读普洱》、《中国普洱茶文化大观》、《石介茶》等茶学专著。

他在普洱茶的栽培、加工工艺、审评等方面积累了30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他也是云南优良茶树品种——冰岛长叶、邦东大叶种及漭水大叶种的发现者、命名者与推广者之一,影响深远。


《亚和说茶》——讲述最真实的中国茶故事

《亚和说茶》以作者长期实践经验为基点,以作者对茶叶最质朴的理解作杠杆,撬动的是茶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核心,是商业的密码,是开启茶学脉络的钥匙。书中处处都在讲解常识,也处处都在展示新知,《亚和说茶》让每一个人能更贴近茶、走进茶,与茶相知,与茶相伴。它让学茶者洞见光明,以最浅显的解读,获取最大的收获;它让爱茶的人观照自我,从中悟出精髓与规律;它让懂茶者明心见性,找回茶之本源,走进茶的世界。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亚和说茶》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