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三泡茶啥意思

找到约5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你是魔鬼还是秀儿?解读大神级的品茶三韵!

大部分茶友喜欢普洱茶,是因为普洱茶的无穷品饮魅力,当然这也是我喜爱它的主要原因,如果再加上一点达到热爱,那就是它的奋斗精神和自强不息。普洱茶近百年来坎坎坷坷,一路披荆斩棘,从宫廷到民间,从高堂到庙宇,从抗日战争的焚烧砍伐到走出国门的高调凯哥,从07年的炒作泡沫崩盘到2010年的市场大复苏,然后又由大众饮茶到小众山头甚至微型山头古树,用一句话总结内质:这是一场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质的变革,用了近100年。全民喝普洱,全民评普洱,随之也出现了品鉴普洱茶的“奇葩”术语。

 

你说香气、回甘、绵滑、苦涩、生津,这些都不难解释,都是人体正常的反应。但有些术语你就是说不清道不明,关键它们还那么活跃的存在着,比如喉韵,有茶友说就是回甘,喉咙里甜甜的,那直接说回甘就行了呗,何必故弄玄虚,这其中肯定有奥秘的。再比如陈韵,跟我们直接的感官反应就是陈化后的普洱茶韵感,那这个韵感是啥东西。再比如,有一次小林问我:出大事了,有个客户问我“神韵”是啥意思,把我问懵了,度娘也搜不出结果,救急!我告诉他:这是来自天人合一的魔化感受,因为我一时间一句话也说不清。然后她就告诉客户:暂时我还没达到这个层次,你慢慢喝,相信你一定能够喝懂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三个大神级别的品茶术语不知是谁创造出来的,但茶友们乐意接受,自然有它存在的意义。我想肯定不能单纯的用嘴喝出来,而是用心的体会,通过品味普洱茶,让心灵得到升华。把品普洱茶当做一门品饮艺术,以此追求宁静自然,淡雅清新,同时也是洞察内敛深邃的心灵世界。要鉴赏普洱茶的这三韵:喉韵、陈韵和神韵,就要读懂普洱茶的本味和纯真。

 


普洱茶的喉韵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喉韵开始。我想,这个喉韵绝不仅仅是回甘,而是喉部对来自普洱茶信息的第二道感知,不是说苦了涩了那么直观。普洱茶的回甘分口腔回甘和喉部回甘,口腔回甘简单明了,喉部回甘就要细细体会。还有些时候,我们说品完一款茶后,喉部清凉,丝丝缕缕的。这是茶品本身传达出来的信号,直观易懂。如果再难点就是喉部舒润,这就有点抽象了,我们喝茶的第一目的便为解渴去喝,喉韵则是解渴的第一步骤,再是补充足够的水份,因缺乏水份而产生的郁闷,立刻得以消除,一口热腾腾的茶水下肚,顿时胸怀舒畅。这是普洱茶品饮对身体机能的提升。当然还有一些对立面的喉部感受,比如锁喉、噪感等,都是对身体的冲击,而后传达出的体感反馈。

 


普洱茶的陈韵

难度上升,何为陈韵?我们经常说陈韵,那陈韵到底是啥?我咨询过一些经常喝普洱的骨灰级老茶客,有茶客讲:陈韵就是通过茶香、茶味、茶性、茶气等,来评判普洱茶的新旧标准。而陈韵的新旧差异,会影响同等度的茶香,陈韵越陈旧的越能增强茶性所带来的感受力量。说的非常好,但还是没理解陈韵是是啥!事实上,我觉得陈韵已经不再是直观的身体器官感受,而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表达。根本上,陈韵是衡量一款老茶好坏的标准,是反映老茶品历史的深度,但必须是在清雅、淡然的环境中走过来,品茗普洱茶是将普洱茶的生命在淡泊宁静中转化出来的历史陈韵,与我们对生命的感悟融为一体,越陈熟的普洱茶就越能激起更强烈的美感的震撼。这是对普洱老茶的一种品饮感悟,是对茶品本身的尊重与推崇。

 


普洱茶的神韵

终于到了这个高难度的主儿--神韵。在大雅之堂,那些文人骚客就能品出非同寻常的心灵鸡汤味,我们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是啥味,只能说这些人是装X。我觉得,品普洱的抽象感受是跟个人经历和实时环境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如果坎坎坷坷、终成眷属之时,可能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高潮,继而品出普洱茶的极乐境界;如果历经磨难、终成大志之时,可能品出普洱茶的大彻大悟之感;如果处于低谷,事业低迷,可品出普洱茶的事途多舛。那么,品出这个神韵,此时的意义已不在乎是茶品本身,而是品人、悟道、升华。

 

品茶三韵,犹如是人生的三个阶段:而立-不惑-知天命。从品茶本身到体悟人生的一种升华和修为,这是从茶到人的一种过渡和修炼。追求自然、质朴与率真,这是品茶的至高境界。自古以来,无论是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还是明清的泡茶,都十分强调茶汤应香、色、味俱全,并保持真味,而茶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茶本身就有真香、真色、真味,只要稍微有点污染,就会使其失去茶叶的真味,同时,也就失去了品饮的意义,普洱茶的生命历程,从生长、采摘、初加工成型后到那段漫长的陈化过程,一切都那么质朴自然,这才是生命的本质,是品茶的至高意义所在。

泡茶时,茶汤要不要“留根”?

泡茶的时候有留根的说法,那是啥意思呢?留根,是指在泡茶出汤时有意不把茶汤沥尽,会在泡具里留下一些茶汤,目的是延续茶汤滋味,以保证每一泡茶汤滋味不会有太大的起伏变化,不至于出现,上一泡茶汤滋味浓淡适中,下一泡茶汤滋味出现断崖式的情况。

有人主张把水倒尽,避免茶水久浸不分离而影响下一泡的茶汤,也有的人主张留根法,避免一次性把茶水倒得太干净而导致不耐泡。


出汤时不倒尽,而是每一泡都留一点茶水在茶壶中,留给下一泡,这种就叫做“留根法”,也叫“汤底”,也有叫“母汤”的。关于倒尽还是留根,总有着让人纠结的去留问题。

那么,今天就来给大家聊聊这两种出汤的方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一,这两种出汤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1,把茶汤倒尽

冲茶之后,把茶汤倒入公道杯中,一定要控制好盖碗的角度,一般来说,将盖碗垂直,耐心地等盖碗里面最后几滴茶汤都干净了,再将盖碗放下。

这样有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茶叶一直泡在水中,等到下一泡的时候,茶叶就会因为泡得过久而苦涩,这就有点变相的“坐杯”了。


2,留根法

留根,即在泡茶的时候留下一些茶汤,不要倒干净。目的是为了让茶叶的滋味得以延续,风味没有太大的变化。

通常留根法,是有意而为之,目的性极强,就是为了让茶更好喝。

故意不把茶倒尽,相当于延长了茶叶在水中的冲泡时间,可以使下一泡茶汤有着更好的品饮滋味和口感体验。如果前几泡都把茶汤滴尽,到后面几泡几乎就没有什么味了,尤其是味淡的茶。留根法可以保留一些浓茶汤在壶里,留给下一泡,这样可以让连续几泡茶浓度下降的不会太快。


二,什么情况下需要把茶倒尽

一般来说,在使用小茶壶,小盖碗泡茶,或者注重茶的滋味和香气的功夫茶泡法时,需要把茶倒干净。

这是因为小茶壶和盖碗的容积非常小,如果留余汤在里面,余汤很快就会变浓,影响下一泡的茶汤滋味;特别是冲泡黑茶,岩茶,普洱茶等滋味浓强的茶叶时,如若不出汤干净,下一泡的茶汤必然又浓又苦,香味也不好。

即使下一泡加水冲泡稀释,茶汤仍然会带有过久浸泡的闷味。通常来说,泡茶一定要耐心地把最后的茶汤滴尽,再把盖子打开,防止茶叶受热闷坏。

三,什么情况下适用于留根法

留根法通常适用于三种情况

1,一是用玻璃杯或者大壶冲泡时,茶叶浸出率比较高,如大壶冲泡红茶,花茶时经常采用留根泡法,为的是让茶汤的滋味稳定。

2,二是冲泡的茶叶浸出率很高,且不怎么耐泡的茶叶,如绿茶,黄茶等。

3,三是需要量大,快速,便捷泡茶的时候,多采用留根法。


通常情况下,用玻璃杯泡茶时,都是直接用杯子喝茶的,没有办法茶水分离。

茶和水是一直接触不分离的,喝上半杯时滋味淡,喝到下半杯,茶汤就会越来越浓。喝完一整杯,第二杯再冲泡时浓度下降的落差很大,到第三杯几乎没什么味道了,所以,可以在杯中保留一定量的茶汤,再冲下一杯。

人多,需要用大壶冲泡时,通常茶叶浸泡的时间比较久,内含物质浸出的较多,如果不留一些底料,下一壶茶可能就会淡如水了。尤其是鲜嫩的新茶,本身滋味比较清淡,而且不太耐泡,如果第一泡全部沥干,第二泡就没有什么味道了。所以每一泡留根三分之一,在冲下一泡,这样浓度都不会差太多。


一般在冲泡绿茶、白毫银针等味淡的茶,且使用玻璃杯或大壶冲泡时会留根:避免茶汤滋味下降太明显甚至出现无味的情况。煮茶也会留根:出汤时留三分之一在壶内,加热水继续煮,茶汤滋味会更均匀、稳定。

像冲泡普洱茶、红茶等味浓的茶,或者是使用白瓷盖碗泡茶都不建议留根。茶叶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内质大量浸出,会导致下一泡茶汤浓度过高,苦涩味过重,不仅降低耐泡度还会影响品饮体验。

一般来说,泡茶最好把水沥干,避免久浸,至于茶耐不耐泡,跟其本身的品质有关。

来源:茶生活展,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留根、坐杯、闷泡,这些是什么意思?

泡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冲泡方法,还要依据茶性选择合适的方式冲泡。那在冲泡茶叶的过程中,你喜欢什么样的方法呢?

在泡茶的时候,很多茶友就会问了,第一道茶汤需要把水出尽还是需要留点茶汤在杯中呢?

有茶友问:“不是说健康饮茶要“茶水分离”吗?怎么我看有人用玻璃杯或者大壶泡茶时,每次添水时茶杯中会留三分之一的茶汤?”

还有茶友问:“我用紫砂壶、紫陶泡茶,要是没有把水倒干净,是不是就叫做坐杯呢?坐杯和闷泡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上面的问题,都牵扯到茶叶冲泡时的几个概念,分别是“留根”、“坐杯”和“闷泡”。

它们都是什么意思呢?又有哪些适用范围?

留根,留根指的是:

每次倒出茶汤时都留一部分茶根(也叫汤底)在冲泡茶器中,然后注水冲泡下一道。目的是为了让茶叶的滋味得以延续,滋味没有太大的起伏变化。

“留根”泡法常见于冲泡滋味浸出率很高、且不怎么耐泡的茶叶。

留多少由茶性及茶量定。有出六分留四分,也有出七分留五三分等。


1、最常见的就是用玻璃杯泡绿茶或新白茶的时候。

比如在用玻璃杯冲泡绿茶、白毫银针、白牡丹时,我们会留下部分茶汤,以延续茶叶鲜爽甘醇的味道。

留部分茶汤在杯中,相当于延长了茶叶在水中的冲泡时间,可以使下一泡茶汤有着更好的口感体验,

也可以均匀茶汤浓度,避免出现前几杯柔滑鲜香,后几泡变宛如白水般的窘境。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用盖碗泡绿茶时,可不可以采用留根泡法?”

如果用白瓷盖碗泡茶,不建议茶友们用留根法,最后几滴茶是精华成分,如果没倒尽,茶汤浓度不够;

如果用留根法,茶叶一直泡在水里,等到下一泡茶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因为泡得过久而苦涩。

2、除了玻璃杯,用大壶泡花茶和红茶,也是使用留根泡法。

试想一下,那么一大壶水闷泡茶叶,茶叶的浸出率估计到达80%,甚至更高,

如果不留下部分茶汤做“底料”的话,估计第二壶茶,就没有喝的欲望了!


3、煮茶时的“留根”。

煮茶,就是把茶煮着来喝。煮茶过程中,茶和水直接接触,经过短时间的沸腾之后,茶叶中的物质析出,溶于茶汤,形成独特的风味。

以煮老白茶为例,每次出汤时不要把茶汤都倒干净,留下一部分以备续水之用。这样做可以保证每一壶煮出来的老白茶滋味甘醇、柔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果每煮一壶茶,都把茶汤倒干净,茶汤的浓度会很快下降。

很可能出现喝第一壶茶还带有浓郁的枣香、药香,等到喝第二壶茶时就只剩下粽叶香,到第三壶时口感就会很清淡而没有太多的滋味了。

“坐杯”,从字面上讲,“坐杯”就是让茶叶坐在杯子里。

实际上是等待茶叶中的物质析出,让这些滋味物质均匀扩散而延缓出汤的时间。

平时我们泡茶时坐杯,往往是因为茶汤变淡了,喝在嘴里没啥滋味。但看茶叶,它还没有完全舒展,丢了又很可惜。  

这时候,我们就会延缓出水的时间。至于延缓的时间,要根据茶汤的浓淡情况判断。

如果是冲泡岩茶,到第四泡时建议延缓10秒左右出水,茶叶和水多接触一会儿,滋味释放会多一些。如果到了第八泡,坐杯的时间会更长一些,约1分钟。坐杯和闷泡,是不一样的性质。

“闷泡”,闷泡,可理解为“闷+泡”。闷,指的是密闭,使不透气。要形成闷的条件,一定是要有一个密闭的空间。泡,即茶叶浸泡在水中。

我们平时所说的闷泡,就是加够水之后,盖上盖子闷泡,至少3分钟时间。比如用紫砂壶、盖碗这类有盖的茶具,都可以达到闷泡的效果。

闷泡,其实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容易让茶叶的缺点呈现。也是茶叶评审常用的手法,一般评审茶叶,乌龙茶用2分钟+3分钟+5分钟,其他茶类,闷5分钟。

比如有的老茶客喝茶,想知道一款茶有什么缺点,就会加盖闷泡,等到茶汤凉了,再倒出来品尝,寻找茶叶的缺点。

有的茶友泡茶时,忽然有事要离开几分钟,没来得及出水,茶叶闷泡在紫砂壶、盖碗里,把茶叶里最最深层次的物质都激发出来。

茶汤会变得苦涩、浓烈,对人体的刺激过大,极度影响喝茶体验。

留根和坐杯,都是有意而为之,目的性极强,就是为了让茶更好喝。


闷泡,是一种有意或无意间的一个比较极端的做法,比如审评茶叶时就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更容易呈现茶叶的缺点。

相信大家看了后,对茶叶冲泡“留根”、“坐杯”、“闷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泡茶过程中,最好是要对不熟悉的茶进行必要的试泡,多掌握一些泡茶要领,这样才能泡出一壶好茶。

分清这些词,在我们真正冲泡茶叶时,可以正确对应上冲泡手法,泡出纯正的茶汤。

来源:普洱茶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