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儒雅铁观音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哪种红茶最好喝?什么红茶品牌比较有档次比较好喝?

红茶起源于我国,如今已经推广到全世界。即便是在喜欢喝咖啡的外国,红茶的在日常生活中的的地位也不可小觑。而在现在的国内市场,红茶的品种也是不少的。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几种市面上的比较好喝的红茶。



正山小种红茶来自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是本年的春季新茶,它采自1000米以上的高山,取叶间嫩芽反复萃取后,经过古法炭火烘焙,最后由老匠人手工研制成茗。正山小种红茶的外形呈条状,紧密殷实,色泽乌润,泡出的茶汤色红润,味醇而后甘,带有淡淡的花果香。另外哦,小种红茶是由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的,其中.正山小种才是正宗的红茶,而正山小种中尤以产自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品质最佳。所以选择正山小种红茶的时候要注意看产地哦!



古树滇红茶古树新鲜萃取炒制的滇红茶,味道鲜爽醇厚,口感饱满顺滑。古树滇红茶入口先是淡淡的花果香气,然后从舌尖到咽喉,慢慢感受着它润滑流淌的触感,清香中带有些微苦,后味是淡淡的回甘。层次非常的鲜明丰富,是一款老茶客也不会挑剔的红茶。虽然从品质上来说,滇红茶不如正山小种红茶,更不如位列世界四大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不过它的优点在于它丰富的天然古茶树资源。云南地区百年以上的古茶树数不胜数,这保证了滇红茶的口感。所以一些优质的古树滇红茶是完全不输于极品红茶的。

祁门红茶祁门红茶是无烟熏制而成,陶罐储存,凑近了品是淡淡的清香,没有过多杂质的味道。极品的祁门红茶,用85度的热水冲开,饮下一口慢慢的品,滋味软绵。祁门红茶不如滇红浓厚,但味道甘鲜,像是一个温润儒雅的君子,给人清风徐徐的明爽感。能够成为被世人称道的极品红茶,祁门红茶不负盛名。

斯里兰卡红茶斯里兰卡红茶是世界三大红茶之一,锡兰红茶是其中的一个品种,也是中国最早引起的一种。锡兰红茶的制作需要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因而它通常制为碎茶,茶汤呈赤褐色,滋味爽口柔和,气味带有淡淡的花香,涩味较少。斯里兰卡红茶虽然出自国外,不过在国内市场上也有不少,尤其是它的兼容性非常好,适合奶茶店和餐厅使用。现在外面卖的哪些红茶大多数都是用斯里兰卡红茶冲泡的。

红茶品牌哪个比较有档次比较好喝?



中国不缺好茶,很多知名产地品牌,比如乌龙茶,红茶,绿茶,铁观音,西湖龙井,茉莉.花茶,滇红,祁门红,大红袍,普洱茶等等,但是哪个茶品牌的茶好?很多人就不太清楚,喝好茶,喝的是标准,不同品牌茶,定位不同,标准也就不同,对品质的要求也就不同,好茶很多,但是要看标准,品牌茶推荐暖莘茶,喝好茶,选暖莘,好茶暖心。

暖莘茶:一叶好茶来之不易,从种茶,管茶,采茶,挑茶,炒茶,制茶,在不断找产地,选标准,寻好茶这包含了初心梦想旅途中的艰辛汗水,包含了几代人,一辈茶人的心血和用心,我们不生产茶,我们只设计茶,寻一叶中国好茶,标准化,规模化,复制化以降低好茶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一叶好。

暖莘茶以坚持一叶好茶,暖一片人心的理念:以为大众寻找中国好茶为宗旨,对茶我们坚持四不原则:

1.非原产地不选

2.非原生态不选

3.非高标准不选

4.非好口感不选

因此并非每一叶茶都叫暖莘茶。梦想起航,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夜,一百二多万公里,环绕中国六十圈,万里苦寻,品茶无数,只为寻找一叶中国好茶,敬您一杯暖莘茶,好茶才暖心。

暖莘茶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原有工艺上,每个环节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有些行业工序,这里要经过两次以上的筛选或检核以确保在高品质的标准上,在二次以上提高,因此暖莘茶品质是比较值得肯定的。

“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第二篇(福建、广东)

福建

福建在茶史上的地位特别高,遗产项目是传承到现代的传统技艺,一方面分属种类多,可见技术资源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还有集中于青茶的特点,占总数的50%,特色明显。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2006)、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2008)、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2011)、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2014)、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2021)和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2021)分别列入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种类繁多,从古至今所传品种约有1000余种,其中,大红袍是当家品种之一。武夷岩茶(大红袍)系乌龙茶类,属于半发酵茶,其制作技艺源于明末,形成于清初,是由绿茶、红茶的制作技艺演变而成,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武夷岩茶(大红袍)具有“岩骨花香”的品质,有一套传统的采制方法,共十余道工序,一环紧扣一环,基本流程为:采摘、萎凋、摇青与做手(做青)、炒青与揉捻(双炒双揉)、初焙(俗称“走火焙”)、扬簸、晾索、拣剔、复焙、团包、补火、毛茶装箱。

其中,做青与双炒双揉技术是其特有的工序。做青须“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持续时间约8-10小时,最后一次做青时可看到叶面凸起呈龟背形(俗称“汤匙叶”);双炒双揉则是茶叶形成“三节色”“蛙皮状”的过程。制成的武夷岩茶在外形上呈长条眉状,经久耐泡,汤色呈琥珀色,叶底明亮,香气清幽浓长,滋味醇厚鲜爽。

与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相伴而生的茶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祭茶、喊山等,民间斗茶赛、武夷茶艺更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传播武夷茶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福建省安溪县,相传清代雍正年间,西坪镇的茶农魏荫信奉观音菩萨,因观音托梦,发现了一株奇异的茶树。魏荫遂将茶树移植到家中一口铁鼎中,经数年培植,制成的茶叶品质特异,香韵非凡,取名“铁观音”。

铁观音制作技艺由采摘、初制、精制三部分组成。

铁观音一年可采4季或5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并采用“双手虎口对芯采摘法”。初制包含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10道工序。精制包含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6道工序。

在整个制茶过程中,制茶师灵活掌握各道工序中的关键环节,经过晒青、晾青、摇青,使茶叶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现象和独特的色、香、味内质,再进行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后通过揉捻和反复包揉、烘焙,形成天然的“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  

铁观音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音韵显现,其制作技艺是安溪茶农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我国制茶界独树一帜。

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芽者,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万为可爱。”其中的日晒干燥法和鲜叶采摘标准,被认为是白茶制作的雏形。  

福鼎白茶因成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该茶在制作时不炒不揉,成品茶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创新白茶中有新工艺白茶。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主要分为初制和精制。其初制技艺主要是晾青、萎凋、轻揉捻(新工艺白茶特有)、并筛、烘焙;精制工艺流程为拣剔、拼配、烘焙、装箱。

其中,萎凋分为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和加温萎凋。自然萎凋是将萎凋叶置于晾青架上进行,期间不能翻动。复式萎凋则是将萎凋叶置于日光下进行光照天然加温萎凋,而后又进行人工加温方式萎凋,形成独一无二的萎凋方式。加温萎调是采用管道加温、萎调槽加温、电能加温进行室内控温萎调。

传统福鼎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有“绿妆素裹”之称。其色泽墨绿或灰绿,芽头肥壮,茸毛厚,富有光泽;毫香显露,并伴有微花香;汤色浅杏黄或杏黄明亮,滋味鲜爽,纯厚回甘,叶底嫩匀。

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主要流布于福建省福州市,源于宋,成于明,盛于清。北宋时福州成为茉莉之都,开始生产茉莉花茶,至明代时加工技术成熟稳定。清朝道光年间,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清朝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并畅销欧美和南洋地区。

福州茉莉花茶采用烘青绿茶窨制,即用一层花一层茶重重叠叠,充分拌匀、充分通氧,让花不失生机,茶吸收新鲜的花香达到饱和状态。其制作技艺的流程主要包括茶坯粗制、精制和伺花、茶花拼和(窨花)、静置通花、收堆复窨、茶花分离(起花)、转窨或提花、匀堆装箱。其中,窨花是制作福州茉莉花茶的重点工序,根据每年茉莉花的品质和茶坯质量,最高可做到八到十窨。


福州市种植的茉莉花品种分为福州种和长乐种,有单瓣、双瓣和多瓣茉莉花,其中,单瓣茉莉花是福州所特有。茶树种植于山坡与山顶,有保持水土、改善气候和空气质量、调节碳平衡的作用,也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

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发源于福建省福安市白云山麓的坦洋村。该传承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相传,清咸丰年间,坦洋村茶人以“坦洋菜茶”为原料,创制成功“坦洋工夫”红茶。坦洋工夫茶的出口兴盛,从清光绪6年到民国25年,平均每年出口的坦洋工夫多达10000多担,极大地促进了坦洋的市井繁荣。该茶经广州运销至西欧,受到广泛喜爱,更成为当时欧洲皇室贵族所青睐的下午茶。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分为初制加工和精制加工两部分。初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制成红毛茶,毛茶再经过初抖、平筛、撩筛、捞筛、复抖、紧门、毛选、复选、清风即“三平、三抖、三选”,以及风选、拣剔、复火、拼配匀堆等精制工序,最终形成成品茶,故坦洋有俗语“茶叶做到老、筛路学不了”。

制成的坦洋工夫茶具有“色艳香浓,鲜纯清甘”的品质。外形紧细匀整、色泽乌黑油润、略带金毫、显锋苗,内质香气清鲜,汤色清澈红亮带金圈,滋味甜醇鲜爽,有特殊的桂圆香,叶底红亮软嫩。

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福建省漳平市,其紧压茶技艺填补了我国乌龙茶紧压茶的空白。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漳平茶农在闽北乌龙茶“重发酵”和闽南乌龙茶“轻发酵”的基础上,结合漳平茶实际,创制出便于携带的四方茶饼,该制饼工艺成为漳平水仙茶的独特技艺。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的工序繁多,其技艺流程为:采摘、晒青、凉青、做青(摇青和静置)、杀青、揉捻、保鲜、拣剔、模压造型、烘焙等。

其中,模压造型是漳平水仙茶的标志性工艺。该技艺使用木制模具,该模具分为木模和木槌。将包装纸铺开,上置内边为4*4厘米的木模,加入约14克揉捻叶,再用木槌加压造型,成型后将纸包扎紧,用米浆黏封。

制成的漳平水仙茶主要分为清香型和浓香型两种类型。清香型漳平水仙茶,色泽砂绿间蜜黄,兰花香明显,滋味浓醇甘爽,汤色金黄明亮,叶底肥厚软亮、红边鲜明、匀齐。浓香型漳平水仙茶,则色泽乌褐油润,桂花香明显,滋味醇厚回甘,汤色金黄明亮,叶底肥厚软亮、有红边

广东

潮汕工夫茶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这是自明清以来流传有序的一种生活方式,潮汕人说这是“茶薄人情厚”。

一把小砂铫、一个朱泥壶、三个小茶杯,再加上一个炭火正旺的红泥风炉,数百年来在潮汕,它们从未曾冷却过。

茶艺(潮州工夫茶艺)(2008)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茶艺(潮州工夫茶艺)

茶艺(潮州工夫茶艺)主要流布于于广东省潮州及周边地区。潮州地势北高南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茶树,所产单丛茶尤其受到潮州人的喜爱。自明代朱元璋颁布“废团改散”诏令后,潮州地区逐渐流行瀹饮法散茶冲泡,至清代中期蔚然成风,冲泡方法也已形成规范,并流传到东南亚及台湾等地。

潮州工夫茶艺指明清时期开始流行于广东潮州府及周边地区所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和冲泡方法。

选择以凤凰单丛茶为代表的乌龙茶类,采用特定器具、洁净的水和独特的技法程式。单单完整的冲泡程式,就有二十一道,有“扇风催炭白”的周到,有“热盏巧滚杯”的冲茶技巧,有“提铫速高注”的连贯动作,有“关公巡城池、韩信点兵准”的儒雅流畅,有“先闻寻其香、再啜觅其味”的品饮之雅。其中,“关公巡城池”是在斟茶过程中,注意每杯茶汤的水量和色泽,三杯轮匀,犹如“关公巡城”。而“韩信点兵准”则指在点滴茶汤时注意调节每杯茶的浓淡程度,手法要稳、准、匀,使余沥全尽。

潮州工夫茶艺不受环境限制,三五成群共饮的习俗尤为普遍。潮州工夫茶艺作为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和、敬、精、乐”的精神内涵,具有民俗学、潮学、社会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来源: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带着使命做好茶——记“2020年八闽工匠年度人物”林阳顺

林阳顺(右二)深入茶园的田间地头
八闽工匠林阳顺

匠人精神 把制茶细节做到极致

福建省茶行业内众所周知,林阳顺有个绝活,他对茶的品评、定价又快又准,从精准度、速度、数量而言皆领行业之先,创造了中国茶行业的多项纪录。林阳顺带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在几百个茶样面前走一圈,翻看一下,拿起闻一闻、摸一摸,咄嗟立办、剖决如流,就能给几百个茶样定好价格,他当场结合茶样给出解释,让大家心服口服,深受同行钦佩。这样的绝活,三分天分,七分勤奋,是林阳顺从小打下扎实基础和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

“我家世世代代以做茶为业,父亲从茶校毕业后,我家又开始了红心歪尾桃茶品种的扦插培育,为安溪提供了第一批扦插茶苗。”林阳顺生长在安溪农村,当地有悠久的种茶、制茶、斗茶、品茶传统,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安溪铁观音就出自那里,林阳顺从小耳濡目染,跟着长辈们学习传统制茶工艺,他不但动手能力强,而且特别爱琢磨。成年后,他与安溪铁观音创制者王仕让第九代孙王氏兄弟合作,从挑担沿街兜售茶叶的卖茶郎做起,业务迅速扩展,通过与各地茶人接触、切磋,他的眼界和格局不断开阔,成长为一个绝活在身、精益求精的制茶“工匠”。

在林阳顺劳模创新工作室,显眼位置挂着这样一幅标语:匠人精神,就是用工匠的心态不厌其烦把每项工作的细节做到极致,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在实际工作中,林阳顺时刻以匠人精神要求自己,从种植到生态茶园的管理,不断科学创新变革,对每个环节精雕细琢,不断精进,不断提高茶叶的洁净度、鲜爽度、密实度、甘润度和耐泡度。

长期以来,乌龙茶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每个环节稍不注意做出来的茶会产生焖黄或酸杂,喝起来会有些干喉干涩,胃不舒服。为此,林阳顺带领团队对铁观音初制工艺进行研究,经过上万次实验与实践,终于首创出以“四遍重摇青,保水分高温小锅早炒”为特点的铁观音初制新工艺,将茶青摇匀、摇活、摇熟、摇透,茶香从青鲜香到青粉香,最终转向花粉香,也就是熟香,茶叶由黄绿转向乌青、肥厚、软亮。教科书上记载的杀青温度是220-300摄氏度,通过不断实验,杀青温度提到了350摄氏度到380摄氏度,甚至到400摄氏度上下,而且每锅只放4斤左右茶青,保证每片都能均匀受热,这种高温炒出来的茶明显更加鲜爽、甘活。

万物皆有灵性。内敛儒雅,风度翩翩的林阳顺对传统文化颇有心得,他相信茶叶亦有灵性。他从佛家、道家以及传统中医文化上得到的诸多启发应用到制茶中,独创“六根六识”茶叶审评、品鉴法。他认为,任何茶叶的品质都是天、地、人、种交互影响的结果,每一杯茶都体现了茶树在特定环境生长、在特定节气采摘、经特定工艺制成的综合内涵。

传经送宝 带领茶农增收

“小茶叶蕴含着大民生,我将用毕生精力去推动它。”这是林阳顺的心声。通过为茶农无偿提供制茶新工艺培训,帮助几万户茶农增收,带动茶农快速致富。

林阳顺技术团队,通过长期采集数据,经科学归纳,建立了茶叶种植和制作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茶园茶树管理、茶树鲜叶采收制度、毛茶初制工艺等,全面规范了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管理,公司派技术员到合同订单基地,推广公司的种植方法并指定使用有机肥料。

林阳顺管理的虎邱茶园被国标委列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他带队建设有机绿色茶园上万亩,引入生态茶园管理技术、水土保持项目,并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周边茶园的种植树木、保护生态环境,使茶园的保水、保肥能力不断增强,减少茶树病虫害发生并且抗性增强,土壤养分结构得到优化,茶叶制优率提高较多,安全性保证更加提高,茶园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林阳顺对自己的研发成果从不保守,他认为应该用来提升乌龙茶制作水平,给社会提供更安全、更可口的茶叶,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独占。所以他不但自己改进,而且无私地进行传授、推广,为茶行业培养各类茶叶人才5000多名。

为更快地带动茶农,更有效推广新工艺,林阳顺推动开展茶王赛,每年春秋两次,每次都吸引了众多茶农参赛,最多的时候达到5000多名,赛事上林阳顺给大家讲解制茶诀窍,毫无保留,有问必答,五年时间,“四遍重摇青,保水分高温小锅早炒”工艺已在安溪推广开来,毛茶质量明显提升,售价平均都有30%以上增长。

以前茶叶价格很低,许多茶园都荒废了,采用林阳顺的新工艺制作,看到茶叶价格大幅提升,不少茶农又重新开始了茶园的管理和开发。茶农林银壁告诉记者说:“采用林阳顺‘四遍重摇早炒’新工艺,茶品质提升了,我们种茶的效益也好了很多。”

对于闽北乌龙茶,林阳顺同样予以重视,他多次带领技术团队赴武夷山,分析武夷岩茶长期存在的“焖渥酸杂”工艺问题,将自己从安溪铁观音(与武夷岩茶同属乌龙茶)中提取的首创新工艺在武夷山茶农中推广,使茶农收益成倍增长。

林阳顺对武夷岩茶的“烤火”工艺同样重视,他通过创新吸收,采用连续化、自动化的“炭烤生产线”,使茶叶受热均匀,受热时间精确控制,将茶叶焙熟焙透,让茶汤清澈通透,达到香清甘活,使武夷岩茶长期存在的“焖渥酸杂”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迅速提升了闽北乌龙茶整体的加工水平。

林阳顺并不满足于在乌龙茶的工艺创新,他认为茶叶是相通的,乌龙茶制茶的工艺精髓,也可以推广应用到中国其他各大茶类,他正为此而孜孜不倦地研究着,并已经在龙井茶、白茶、红茶、普洱茶中初见成效。

林阳顺说,我们不但可以将《黄帝内经》的中医精髓运用到制茶中来,也可以像发展芯片和通信技术一样,从3G、4G到5G、6G,不断创新、不断精进,引领茶产业走出一片新天地。

(陈桂生 文/图)

注:内容来源泉州晚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