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儒家的治世机缘与茶道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中华茶文化如何体现“美美与共”?

茶源于中国,传于世界,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国饮”和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茶可清心、提神、保健,茶有益于身心健康、茶有利于人际交往。茶本身的和敬德怡与真实自然质朴,体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说茶是中国的“国饮”,应该说十分恰当,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映照和重要组成。从“国饮”看,茶自古便成为中华民族大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柴米油盐酱醋茶” 和“琴棋书画诗曲茶”便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体现。千百年来中国人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文人雅士都需要茶。饮茶既是中国人生理的需要,也是与文化密切相关的特有精神需求和高质量的休闲方式。茶不仅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更形成了与中国的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中华茶文化。

茶文化是和谐与美的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它包括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种茶、采茶、制茶、烹茶、品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茶道精神为内涵,以茶艺茶俗为表现,包含着一定社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礼节礼仪和社交的综合文化活动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与文化。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核心思想。从茶文化的核心构成看,最明显的是与优秀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相互渗透性。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形成的、有中华特色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它涉及风俗、伦理、道德、哲学、艺术和宗教的各个方面,并深深地影响了茶文化。因而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茶文化,同样富含着儒家的治世机缘,洋溢着道家的浪漫理想,隐现着佛家的淡泊节操,并在品茗中特别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图为:2018年第十届全民饮茶日活动(恩施)。

首先,从儒家思想强调的“礼”看,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为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方式。礼仪作为一种人类的行为体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规则。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由茶礼上升的“茶道”,便是最强调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明伦之道。在无比丰富的中华礼俗文化中,其明伦之道体现在各民族日常生活习俗中,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中华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茶叶的识别,有茶具、泡茶用水的选择及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及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并由此形成的茶礼、茶俗、茶德等,各民族的茶礼、茶俗、茶德不仅对中华茶艺、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且在中国茶文化大环境影响下有着具有与中国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

从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与“信”看,在《论语》中出现过百余次。孔子发现人、爱护人、尊重人,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为“温、良、恭、俭、让”的“仁”同样体现在中国的茶道精神中。茶是一种从皇帝、贵族到一般平民百姓都能享受的饮料,极具大众性。以茶解渴,以茶提神,以茶祛病延年,以茶清心,以茶表敬意是最具体的“仁”道和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儒家思想主张 “信”,充分强调诚信是金,信尽天下,然后方能约天下。为人处世,当以诚信为本。诚实带来福祉,而欺骗只能招致失败,由此强调真实自然,“和敬怡真”的茶道理念,表达出信用是人生的财富,以诚信谋事,方可成事。

从儒家思想特别主张的“中庸”与“和”的方面看,认为做什么事情都应“无过无不及”,执两用中,“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在世界三大饮料中,茶是最平和的饮料,无太大刺激,又可使人清醒提神增强健康。至于“和”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至中和”“和为贵”,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各种关系的均衡、和谐、有序、稳定。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为中庸之道的最佳内涵体现。其醇和清香、苦而后甘、内厚外敛特别能彰显儒家文化的平和、乐生、和处、和立、和达、和正的至高境界,体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关系。和为贵,内和则众志成城,外和则良友诸多,气和能财源广进,人和可所向披靡。茶和天下,追求“和而不同”“和谐相生”之道,这是充满东方智慧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

中华茶礼。

其次,从中华文化的另一核心构成道家思想看,最讲求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洁。“自然”一词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天地万物,其二是自然而然的人性。人是自然之子,人受自然的恩赐生存,又在大自然中获得思想和艺术启示而升华。只有自然才有生命的体现。顺应天地、道法自然方能达超凡拔俗的自由精神境界。作为产生于中国悠久地方民族历史的综合性茶文化,充满中华各民族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艺术情调,因此反映在茶的文化特点十分强调和肯定自然,因之充满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崇尚简洁的特点。道法自然,就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性。崇尚简洁即以简为德,在精行而后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精行简德,做人如茶,在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去修身养性,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正是在中华 “儒、道、释”传统核心主流文化影响下,中国茶文化极具深刻的内涵,形成中华民族茶文化的“和、敬、德、怡、真”的茶道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在体现恬静舒适的文人雅趣同时,还追求安寂幽静的品茶和修行的“释、道、儒”茶礼及对各阶层均有教育意义的“饮茶十德”,并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地方,各民族各阶层虽有不同文化特征及宗教信仰,在茶文化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谐相生”“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交融影响下,打下中华民族“和谐相处”“美美与共”的深刻烙印,在各民族人民都共同热爱的温和温情的茶中,共同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团结爱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同时他也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2020年5月21日,在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习近平致信热烈祝贺,并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2017“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海报。

茶是中国的,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世界的。中国茶文化是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自己的多元,践行“和而不同”的理念。就像在中国共产党首次举行的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其海报就以“茶”为元素——借中国以茶会友、品茶论道的文化传统,广邀世界政党探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递“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美美与共”等与中国传统哲学观一脉相承的理念。从文化到外交,一杯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又“美美与共”理念的彰显和展现。

作者:蒋文中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作者近三十年来主要研究茶史、茶马古道及普洱茶文化,出版了《中国普洱茶》《普洱茶文化百科》《茶马古道研究》《云上的茶路》《茶艺》《云茶史志辑考》《茶马古道文献考释》《云南茶史》等,主编有《云茶大典》《普洱茶百科全书》等。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

  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蒋文忠老师,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坚持对中国茶文化与云南的“茶马古道”研究,撰写或主编出版了《中国普洱茶》、《云茶大典》、《茶马古道研究》等著作,曾荣获“中国陆羽奖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称号。利用正在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机会,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您长期从事茶文化研究,著述颇丰,请问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涵的生态理念?
  蒋文中:中国的茶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源于中国,传于世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体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追求。茶不仅可清心提神,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中国茶文化中的“和敬怡真”的价值观,对今天共建生态文明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可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个茶字,演绎着自然与健康的生态文明内涵。
  仅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荼、槚[jiǎ]、桡[ráo]、蔎[shè]、茗、荈[chuǎn]、葭[jiā]等。至唐代及至陆羽撰写《茶经》之后,“荼”字才被划掉一横成为“茶”字。从此茶字的形、音、义不仅固定下来,且体现出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人生追求和崇尚自然简单健康的生活哲理与生态文明思想。
  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也就是说中国人发明了用树叶作为饮料。读音是茶,来自茶叶的生产是一茬一茬的收获,故读作“茶”。“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源于“廿”(草字头)+“人”(中间的“人”字)+“八十”(“木”字)=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茶饮茶,遵循“人在草木间”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活到一百零八岁。

  遗憾的是,今天,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都已难亲近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但只要我们喝上两口香茶,也可让紧绷绷的身心暂时得到放松,让自己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环保的方向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从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和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蒋文中:中华文明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就是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
  “自然”一词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人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人是自然之子,人受自然的恩赐生存,又在大自然中获得思想和艺术启示而升华。只有自然才有生命的体现,顺应天地、道法自然方能达超凡拔俗的自由精神境界。
  作为产生于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充满了中华各民族人与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艺术情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上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记者: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该着重倡导其中怎样的精神?
  蒋文中:在世界三大饮料中,茶是最平和的饮料。

  中国茶文化中,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由茶礼上升的“茶道”,便是最强调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明伦之道。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甚至可以是人类文明史的实证。
  “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敬”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至中和”“和为贵”,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各种关系的均衡、和谐、有序、稳定。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和为贵,内和则众志成城;外和则良友诸多;气和能财源广进;人和可所向披靡。以茶和天下,追求“和而不同”“和谐相生”之道,以中华茶文化之“和”诠释人类文明的兼容,充满了东方智慧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
  正是在中华“儒、道、释”传统文化影响下,使中国茶文化极具深刻的内涵,并随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与社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交融影响下,在各民族人民都共同热爱的温和温情的一杯茶中,在“和谐相处”“和平与共”“共同发展”的认同中,大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茶文化是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自己的多元,包容践行着“和而不同”的理念。

  一杯中国式饮茶,其醇和清香、苦而后甘,内厚外敛,既彰显着儒家文化的平和、乐生、和处、和立、和达、和正的至高境界,又体现着道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关系。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茶文化,同样饱含着儒家的治世机缘,洋溢着道家的浪漫理想,隐现着佛家的淡泊节操,并在品茗中特别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茶文化中展现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高尚精神,正是今天人类世界应当大力倡导与践行的。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维东 李曾骙)
  文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维东 李曾骙
  原标题:《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
  图来源:茶友网


专访: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蒋文忠老师

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蒋文忠老师,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坚持对中国茶文化与云南的“茶马古道”研究,撰写或主编出版了《中国普洱茶》、《云茶大典》、《茶马古道研究》等著作,曾荣获“中国陆羽奖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称号。利用正在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机会,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您长期从事茶文化研究,著述颇丰,请问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涵的生态理念?

蒋文中:中国的茶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源于中国,传于世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体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追求。茶不仅可清心提神,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中国茶文化中的“和敬怡真”的价值观,对今天共建生态文明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可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个茶字,演绎着自然与健康的生态文明内涵。

仅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荼、槚[jiǎ]、桡[ráo]、蔎[shè]、茗、荈[chuǎn]、葭[jiā]等。至唐代及至陆羽撰写《茶经》之后,“荼”字才被划掉一横成为“茶”字。从此茶字的形、音、义不仅固定下来,且体现出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人生追求和崇尚自然简单健康的生活哲理与生态文明思想。

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也就是说中国人发明了用树叶作为饮料。读音是茶,来自茶叶的生产是一茬一茬的收获,故读作“茶”。“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源于“廿”(草字头)+“人”(中间的“人”字)+“八十”(“木”字)=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茶饮茶,遵循“人在草木间”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活到一百零八岁。

遗憾的是,今天,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都已难亲近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但只要我们喝上两口香茶,也可让紧绷绷的身心暂时得到放松,让自己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环保的方向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从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和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蒋文中:中华文明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就是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

“自然”一词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人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人是自然之子,人受自然的恩赐生存,又在大自然中获得思想和艺术启示而升华。只有自然才有生命的体现,顺应天地、道法自然方能达超凡拔俗的自由精神境界。

作为产生于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充满了中华各民族人与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艺术情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上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记者: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该着重倡导其中怎样的精神?

蒋文中:在世界三大饮料中,茶是最平和的饮料。

中国茶文化中,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由茶礼上升的“茶道”,便是最强调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明伦之道。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甚至可以是人类文明史的实证。

“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敬”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至中和”“和为贵”,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各种关系的均衡、和谐、有序、稳定。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和为贵,内和则众志成城;外和则良友诸多;气和能财源广进;人和可所向披靡。以茶和天下,追求“和而不同”“和谐相生”之道,以中华茶文化之“和”诠释人类文明的兼容,充满了东方智慧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

正是在中华“儒、道、释”传统文化影响下,使中国茶文化极具深刻的内涵,并随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与社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交融影响下,在各民族人民都共同热爱的温和温情的一杯茶中,在“和谐相处”“和平与共”“共同发展”的认同中,大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茶文化是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自己的多元,包容践行着“和而不同”的理念。

一杯中国式饮茶,其醇和清香、苦而后甘,内厚外敛,既彰显着儒家文化的平和、乐生、和处、和立、和达、和正的至高境界,又体现着道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关系。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茶文化,同样饱含着儒家的治世机缘,洋溢着道家的浪漫理想,隐现着佛家的淡泊节操,并在品茗中特别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茶文化中展现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高尚精神,正是今天人类世界应当大力倡导与践行的。

来源:光明日报/任维东、李曾骙,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