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青城雪芽

找到约7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国际茶日专场品茗会 仙茗自仙家,遇见青城茶

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四川省市场营销协会、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四川省供货商商会主办的2022国际茶日暨四川购茶节,正在成都富力广场1楼举行。

5月19日下午,由四川都江堰青城茶叶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国际茶日·青城山·上茶专场茶会”吸引了30余名嘉宾、茶人、茶友参加,同享青城茶叶香。

茶会特邀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清洁能源车船分会秘书长、四川省供货商商会副会长饶川做评茶嘉宾。

四川都江堰青城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道茗家庭农场创始人彭明烽等嘉宾出席。本场茶会给茶友们准备了四道青城好茶。

四款好茶品鉴|嘉宾评茶

第一款茶:青城雪芽

讲解嘉宾:四川都江堰青城茶叶有限公司高级茶艺师谭丹

青城雪芽为50年代创制之新茶,近年又发掘古代名茶生产技艺,按青城茶的特点,吸取传统制茶技术的优点,提高和发展制作工艺,创制而成。鲜叶采摘于青城山海拔1000-1200米的茶树,于清明前后数日,以一芽一叶为标准。要求芽叶全长3.5厘米,鲜嫩匀整。

评茶嘉宾: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清洁能源车船分会秘书长、四川省供货商商会副会长饶川

点评内容:入口甘甜,不苦不涩,茶汤柔和,干净舒爽,值得推荐。

第二款茶:青城道茶

讲解嘉宾:四川都江堰青城茶叶有限公司高级茶艺师谭丹

采用青城道家传统工艺、经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形似如意、拂尘、青城剑。冲泡之下汤色明亮、根根竖立,品饮之后滋味鲜爽、飘飘欲仙。佛学大师赵朴初品后赞道:“青城好,一绝洞天茶,别后余香留舌本,携归清味发心花,仙茗自仙家!”

评茶嘉宾: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清洁能源车船分会秘书长、四川省供货商商会副会长饶川

点评内容:外观独特形似如意,历史悠久,与传统道家文化相融合,底蕴深厚,茶汤色泽温润如玉,入口平和韵味长,值得茶友们分享。


第三款:青城飘雪

讲解嘉宾:四川都江堰青城茶叶有限公司高级茶艺师谭丹

青城飘雪采用优质青城雪芽为茶坯,与含苞未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花香、茶香交融,并保留干花瓣在茶中。

评茶嘉宾: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清洁能源车船分会秘书长、四川省供货商商会副会长饶川

点评内容:冲泡后茶汤黄亮清澈,朵朵白花漂浮其上如同天降瑞雪,颇具观赏性和美感,香气清悠品味高雅,有浓郁的茉莉花香气,泡饮时应选用盖碗泡饮,可看到就像水面上飘了一层雪,令人赏心悦目。

第四款:青城苦丁茶

讲解嘉宾:四川都江堰青城茶叶有限公司高级茶艺师谭丹

青城苦丁茶是用冬青科乔木之叶制成的,泡出的茶色泽红亮,香气浓郁,刚入口时是苦的,但旋即回甘。该茶已有近千年的生产历史,药用价值极高,内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B、苦丁茶素、黄铜甙碱、葡萄糖醛酸、植物固醇和多种无机盐。

评茶嘉宾: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清洁能源车船分会秘书长、四川省供货商商会副会长饶川

点评内容:一款老百姓茶,具有很好的保健价值,入口微苦,回甘清甜,茶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非常值得推荐!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茶会在大家互道珍重的祝福中结束,茶友们相约茶博会再见。

来源:四川茶博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成都好茶集结亮相家门口的国际茶博会,9月1-4日来品哟

为充分发挥消费对茶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有效整合茶行业国内外产业链的优质资源及配套服务,多渠道开拓有效客商,全面升级茶产业营销采购平台,备受期待的第11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将于9月1日-4日在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规模7万平米,汇聚两千展商、六大茶类、八大名窑,展出茶叶、茶器具、紫砂、陶瓷、工艺品等上万种优质涉茶商品;会期将举办中国高端绿茶高峰论坛、川茶跨界融合发展论坛、成渝双城经济圈茶馆峰会、茶事生活论坛及品牌推介、新品发布等30多场活动。政企商学精英大咖、茶人茶友市民云集,共襄茶业商机,共享美好生活。

作为茶叶主产市,成都市本次组织了近40家茶叶企业,重磅亮相家门口的国际茶博会,欢迎广大茶友至5号馆T502成都展区,细细品味成都好茶。

邛崃市南宝山高山茶园

成都农业资源禀赋优越,气候温润宜人,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种植制作饮用茶叶的起源地之一,是全国名优绿茶优势区域,茶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天下茶馆在四川,四川茶馆在成都”,茶文化在成都已被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成都市人工栽培茶树有上千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邛崃市、蒲江县、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和彭州市等地,属龙门山脉、邛崃山脉天然宜茶种植区,其中邛崃市和蒲江县为省级茶叶重点县。2020年,邛崃市荣获“全国茶业百强县”“全国茶业生态建设十强县”荣誉称号。

都江堰市青城山生态茶园

2021年,全市茶叶总产量2.3万吨;名优茶产值10.2亿元,茶叶和茶周边产品以及茶产业三产融合的综合产值超过千亿元。培育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70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8个;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家庭农场30余家,全市基本形成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社会化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经营体系,茶产业带动农民人均收入1.2万元。

全市拥有“天府龙芽”“蒲江雀舌”“邛崃黑茶”“都江堰茶叶”等4个茶叶公共品牌和“文君”“碧涛”“花秋”“青城道茶”“印象青城”等知名茶叶企业品牌,其中:茶叶类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1个、地理标志4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4个、省名牌产品4个。根据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价,“邛崃黑茶”和“蒲江雀舌”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分别达13.55亿元和16.54亿元。

部分参展企业&品牌

四川天府龙芽股份有限公司

天府龙芽牌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青茶、黄茶

四川蜀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推初晴、原点、早春、多彩、三国文创等多款系列礼盒,蜀晓晨露、清心飘雪、纸袋系列、大众系列等多款口粮茶

成都市茶叶有限公司

蜀涛飘雪、蒲江雀舌

四川省文君茶业有限公司

文君牌花茶、绿茶、邛崃黑茶

四川省三花茶业有限公司

三花牌茉莉花茶、峨眉牌工夫红茶、民族团结牌茯砖茶、绿昌茗牌蒲江雀舌绿茶

崇州市映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花开映象系列

四川竹里牧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竹里清风(绿茶)、竹里月光(白茶)、竹里斜阳(红茶)、盏中金(黑茶)

枇杷茶精深加工衍生产品:枇杷茶香米、枇杷茶酒、枇杷茶蜂蜜、竹里泉枇杷茶专用水等

成都市良峰茶业有限公司

蒲江雀舌、世家绿茶、茉莉雀舌、茉莉毛峰等

四川嘉竹茶业有限公司

318雀舌

成都蒲茗坊茶业有限公司

蒲茗坊春毛峰、绿毛峰、飘雪

成都息心斋茶文化有限公司

雀红三道人物茶红茶、雀舌、花茶

南宝高山茶业

南宝绿茶、花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

崃岭茶叶公司

崃岭白茶

四川省花秋茶业有限公司

王者之香·邛崃黑茶

老鹰茶茶业有限公司

老鹰茶

崇州市崇庆枇杷茶专业合作社

芸茗、悦山

四川西蜀茹家茶业有限公司

蜀州红系列红茶

四川都江堰灌城联和茶业有限公司

“㞭茶”品牌、“灌城龙芽”品牌系列

都江堰茶仙子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青城野放茶

四川都江堰青城茶叶有限公司

青城道茶、青城雪芽、青城飘雪、青城雪竹

都江堰青城贡品堂茶业有限公司

灵岩珍眉 贡品道茶 灌州黑茶

成都茗门良匠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茗门良匠红茶、绿茶、白茶

都江堰百年茶叶有限公司

百年青城绿茶、红茶、白茶系列

9月1日-4日,欢迎大家光临茶博会(世纪城会展中心5号馆T502)成都展区,共品一杯成都好茶。

来源:四川茶博会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中国成立后的灌县茶叶生产(下)

灌县茶厂的企业管理

灌县茶厂同灌县茶叶联营公司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独立核算单位,从茶叶生茶、收购、加工、调拨到销售,是一条龙的经营形式。既是国营工业企业,又是茶、工、商联合企业,担负着发展生产、组织收购、开展加工的任务,还担负着供应内销市场、边销少数民族和外销出口任务。

事实上,灌县茶厂是1951年建成的小型茶厂。到1982年,灌县茶厂拥有职工120人左右,加工能力约有2.5万担。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原料不足,茶厂吃不饱,常年产量仅有1万担左右,产值约七八十万元,利润3到5万元,给国家贡献小,企业无奔头,职工收入也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9月成立“灌县茶叶联营公司”,全厂职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从发展茶叶生产入手,增加工厂原料来源。两年期间,发展茶园3000多亩,茶叶产量以25%左右的幅度提升,工业产值以30%左右的幅度提升,1982年实现的利润比1980年增长3.5倍,许多茶农得到实惠,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企业管理初见成效。

1982年,灌县茶厂(灌县茶联司)收购细茶计划1370担,实际收购1785担,完成130%,比1980年增长22%;1982年,收购粗茶计划3800担,实际收购7100担,完成187%,比1981年增长106%;1982年,工业产值计划127.20万元,实际完成144.07万元,完成113.3%,比1981年增长62%;1982年,产品产量计划14600担,实际完成15100.98担,完成103%,比1981年增长21%;1982年,计划实现利润6.5万元,实际实现利润17.65万元,完成272%,比1981年增长146%。

在挖潜、革新、改革方面,1981年8月,上级批准贷款20万元,灌县茶厂(灌县茶联司)修建了普洱茶车间。1982年5月,2000平方米的普洱茶车间开始投入生产,加工普洱茶1500担,盈利5万多元。1982年,灌县茶厂(灌县茶联司)还在科技方面取得四项科技成果。其中,提高产品质量的有两项(青城雪芽和普洱茶品质提高),发展茶叶生产的有两项(开辟粗细兼产茶园和茶树养蓬增产成功)。青城雪芽参加全省名茶评比会时,被评为全省名茶第二名,获得温江地区二等奖。

此外,灌县茶厂(灌县茶联司)还于1982年被评为灌县安全生产单位,被四川省爱卫会授予全省卫生先进单位。这一年,灌县茶厂在立功创模活动中,被评为四川省成绩显著单位。1982年5月4日,经温江地区工业局党组讨论决定,发给灌县茶厂奖金指标1100元,明确由厂企业基金开支。

灌县茶厂的企业整顿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整顿企业的部署和要求,1982年春开始,陆续展开了企业整顿工作。按照灌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工业局的安排,1983年初夏,灌县茶厂(灌县茶联司)拉开了茶厂企业整顿序幕。这次为期近半年的企业整顿,分为四个阶段:

6月11—20日,制定整顿方案阶段(10天)。成立了以曾开文为组长的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分别开好四个会(支委会、厂务会、支部大会、职工代表会),通过思想发动,训练骨干,解决“入手”问题。

6月21日—7月20日,宣传、教育阶段(30天)。通过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规定的“五项工作”“三项建设”“六好企业”要求,结合茶厂实际,开展如何整顿的大讨论。帮助职工弄清楚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进行企业整顿?整顿的内容、要求、标准是什么?如何理解企业实行党委集体领导、职工民主管理、厂长行政指挥的根本原则?

7月21日—10月底,全面整顿和建立各种制度阶段(3个月)。一是整顿和建设好领导班子,二是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三是进一步整顿和加强劳动纪律,四是进一步整顿劳动组织,五是整顿财经纪律,健全各种财务制度。

11—12月,整顿工作交流总结与经验推广阶段(两个月)。

在整顿企业中,灌县茶厂(灌县茶联司)紧紧抓抓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新品种为重点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名牌畅销产品,做到了适销对路。灌县茶厂(灌县茶联司)还制订长远规划,抓好茶园管理,发展边茶基地,提出1990年要实现灌县产细茶1万担、边茶2万担的奋斗目标,基本满足内销和出口,解决边区民族地区长期缺茶的状况。成立茶厂团支部,提出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全面争创“六好企业”的规划。

在企业整顿中,灌县茶厂(灌县茶联司)涌现出细茶班先进集体1个,还涌现出粗茶班班长袁先成、公司采购员相培福、茶叶技术革新能手喻安治以及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乐于助人的妇女职工喻如英等多名先进个人。

企业整顿期间,灌县茶厂(灌县茶联司)狠抓技术革新工作。一是安装蒸气锅炉,自行设计,制成蒸气机,实现蒸气蒸茶;二是细茶上机械化由单机改为联装机器制,减少一半人力;三是试制茯砖茶,西边茶打包机,计划1980年投产。此外,还严格考勤制,实行产量定额制、岗位责任卡,实行领料制,普遍实行领料登记,控制使用。

细茶班共有18人,其中男同志只有2人,其余16名都是青年女工,被誉为灌县茶厂的“山茶花班”。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阳光沐浴下,“山茶花”越开越多、越开越艳。特别是通过企业的全面整顿后,调整了班子,加强了领导,严格了管理制度,提前50多天保质保量完成了1983年度的加工生产任务。

青年茶场的开办和管理

灌县太平公社青景大队的青年茶场于1974年开办,场部位于风景秀丽的青城山麓。青年茶场实行“四集中”(学习集中、出工集中、劳动集中、食宿集中),“二到队”(户口到队、分配到队),经济上实行单独核算。

老灌县茶馆(图片来源:岁月都江堰头条号)

建场之初,拥有人员63人,其中知识青年19人,回乡知识青年28人,老贫农18人。青年茶场有山地300亩,其中茶梯200亩(到1974年投产茶52亩),粮食地55亩,药材地30亩,果树地10亩,蔬菜地50亩,栽植有黄柏、杜仲等木本药材和各类水果420株,搭建有砖木结构房屋24间,木架结构房屋21间,有耕牛2头,手扶式拖拉机1台,猪圈10间,喂养毛猪20头。

青年茶场曾三起三落,饱经风霜。早在1961年,为发展经济,以副养农,青景大队就种果树50株,以果为主,管理零星茶树。后来受到批判“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影响,不得不下马,只留一人看守,青景茶场名存实亡。

1964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推动下,在“四清工作队”和青景大队党支部领导下,当地又组织了一支专业队伍,开荒办茶场,以茶为主。

1969年,由于受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茶场没有很好坚持以茶为主、多种经营,没有实行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没有立足长远,体制不明确,制度不健全,政策没落实,导致茶山荒芜,茶场被迫第二次下马。

1974年,通过整党整风,批判了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学习毛主席关于“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和关于大办社队企事业的教导,提高了“三个觉悟”。为了安置知识青年,大力发展茶叶生产,青景大队党支部号召基层干部群众向大寨人学习,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重建茶山。

在成立青景大队知青茶场时,当地广大贫下中农和知识青年激动地说:“茶场的历史就是两个阶段、两条道路的斗争史,茶场的新生就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我们一定要办好茶场,为毛主席争光!”

1974年以前的青景茶场,荒山秃岭乱石坡,荆棘丛生坟墓多。那时的茶场由3个山头组成,上边马家山,人称“马家山,石头多,树子场起来起弓弓”。中间山头,“上边白家林,下边金洞子”。下方园宝山,人称“油团不加红岩片,好汉也得白瞪眼”。

当时,一无粮,二无钱,三无房子住,四无牲畜和农具。干部群众吃玉米膜,喝盐开水。“这里大有作为吗?”面对这艰巨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少数知识青年的思想也开始动摇。一些知识青年后悔不该来这里,该去平坝区的。

当时,有的落后社员甚至背后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有谁在石头山上种过茶?”“窗迎弯弯曲曲水,肩负重重叠叠山”“要在这里种茶简直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针对当时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和一些人消极悲观的情绪,太平公社青景大队党支部对广大知识青年和社员群众首先进行阶级教育,组织大家忆苦思甜。同时,党支部还给大家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讲述了一位解放军战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牺牲在我们茶山的桐子槽”的红色故事。其次,进行路线教育,讲述了茶场的路线斗争史。第三,进行艰苦奋斗创新业的教育。第四,进行理想和前途的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广大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的“三个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什么是真正的理想和前途,树立了“扎根茶山干革命、胸怀朝阳绘新图”的思想。他们纷纷表示,解放军战士能流血,我们为何不能流汗呢?大寨人没有治不了的狼窝掌,我们就没有沾不了的乱石坡。

许多知识青年的“决心书”上写道:“……艰苦的环境能磨炼出革命意志,先烈染红的大旗,我们一代一代扛下去,我们能为战斗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山坳上而无比自豪……”

就这样,没有粮食自己带,没有房子自己盖,一把锄头、一把砍刀、一双巧手、一碗盐开水、一个玉米馍,他们以大寨人为榜样,开始建设新茶山。

为有利于同工同酬,有利于生产大发展,有利于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太平公社青景大队党支部从1976年起加强了对茶场的领导,对茶场单独核算。为此,茶场单独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由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担任指导员。

青景大队知青茶场设7个小组,其中茶叶组2个,药材组、副业组、后勤组、科研组、政治学习组各1个。领导带头劳动,分工负责,各把一条线,加强了岗位责任制。这样一来,层层有人抓,项项有人管,使茶场工作忙而不乱,多而不繁,真正做到了知识青年政治上有人帮,生活上有人爱,技术上有人教,从而使茶场逐步走上了正轨。

建场四年间(1974—1977),在省、地、县、社队各级党组织关怀下,太平公社青年茶场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茶场先后安置了来自重庆、成都、灌县等地知青43名。他们刚到茶场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上坡打闪闪,下坡脚杆软,不是手打泡,就是挂出血,有的下山还要搀扶。通过劳动锻炼,他们个个变得身强力壮,全场知青每月平均出勤25天以上,每年劳动工分能挣得2500分左右,年终人人有钱分,个个不超支。

茶场知青们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大家不但学到了技术,而且炼红了思想,先后有1人入党,13人入团,12人分别担任公社团委、大队党支部、茶园团支部、革命领导小组成员,17人分别担任科研员、民办教师、拖拉机手、夜校教员、红色故事员,还有10多人踊跃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76年,松潘平武一带发生地震,波及灌县城乡,灌县沿山一带反应强烈。防震期间,青景知青茶场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知青们也没有躲进抗震棚,而是坚守在茶山茶梯上。

随后,他们连续两年移风易俗,坚持元旦、春节不回城,参加有意义的劳动,形成了一个“学先进,赶先进,争上游”,大做好人好事的新局面。知青们提出:“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要用战斗的青春为革命种茶六十年”。

粉碎“四人帮”后,知青茶场在太平公社党委和青景大队党支部领导下,紧紧抓住揭批“四人帮”这个纲,围绕农业学大寨,生气勃勃地开展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四队”作用和团员的模范作用,为建设大寨场、高速度发展农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青年茶场通过抓教育,转变了青年的思想。他们办好政治夜校,创办“四栏一室”,组建文艺宣传队,请老农讲村史、家史和茶场发展史,启迪、教育思想落后、觉悟不高的知青。这些有力举措的实施,全场青年自觉看书的风气浓了,大干社会主义的劲更足了,出现了学大寨、流大汗、多贡献,努力建成大寨茶场的动人场面。1974年下乡知青郑光伟起初表现不错,后来由于受到其他影响,感到“表现好吃不开,闹得凶才走得快”。通过会上帮、会下促,听村史、家史、茶场史等和风细雨般的教育,郑光伟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积极肯干,出满勤,还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青年茶场还通过抓大干,发挥青年的作用。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青年茶场掀起学习雷锋热潮,号召全体共青团员以雷锋为榜样,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重活抢着干,团员走在前,茶场内好人好事不断涌现。茶场知青王安太成为学雷锋模范,先后出席了灌县和温江地区的先代会,还有同志出席了四川省农业学大寨会议、四川省五届人代会。耳闻目睹知识青年的成长,广大社员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通过支部抓大干,发挥青年的作用,促进了茶场生产和建设的发展。知青茶场先后修房45间,生产上由1974年产鲜叶200斤,实现逐年翻一番。到1977年,茶场产鲜叶12000斤,粮食从15150斤增加到年产粮食30473斤。

1977年9月18日,得到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关怀,知青茶场选派了一名代表进京瞻仰毛主席遗容。消息传开后,全场同志无不欢欣鼓舞。大家纷纷表示:“绝不辜负党中央,不辜负各级领导的希望,把瞻仰毛主席遗容变成继续革命、办好茶场的动力”。

1977年年底,知青茶场重新讨论了到1980年的发展规划:高山药材连成片,山腰办成果子园;山下茶梯平展展,每年茶叶翻一番;场部办起加工厂,农牧副业大发展;粮食自给有余粮,三年结果两万元。

说了算,定了干,困难再大也不变。在很短时间内自己动手、自行设计,修建了砖木结构的猪圈房4间,建猪圈2个,还开工修建了厂房和加工房。扩修了一条长达1公里、通往茶场的机耕道,决心在1980年达到年产鲜茶叶40000斤,现金收入27140元,总收入达45904元,人平纯收入326元。

那时,知青茶场提出的战斗口号是:高举红旗抓住纲,深入揭批“四人帮”;艰苦奋斗学大寨,两年建成大寨场。1977年底,四川省编印出版了《全省农业学大寨形势地图》,灌县青景大队知青茶场登上这张全省地图(目前是都江堰市长征书院馆藏文物)。

灌县茶叶生产技术培训

灌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但耕作制度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很不适应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81年6月上旬,为进一步提高全县茶园管理技术,搞好科学种茶,灌县农业局、县农办、县多经办、县工业局、县茶联司联合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来自全县20个重点茶园的负责人和专管茶叶生产技术的同志参加此次培训。

培训会上,县农业局徐兆林老师为学员们讲授了茶园管理、采摘、防虫治病以及如何让茶园快速投产、稳产、高产等先进技术。为期4天的培训结束时,经考核,学员成绩优良:总平均分数83.9分,其中,70分以上30人,占比82.8%,还有7人获得满分100分。

大家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茶叶生产上,认真管好茶园,争取早日投产,提高单产,为1985年全县实现年产5000担细茶而努力。


青城茶场(图片来源:岁月都江堰头条号)

培训总结会上,县多经办主任要求学员们回去要搞好宣传,带头贯彻党的有关茶叶政策,茶叶联营后利润返还给茶农。同时,还提出落实好夏秋茶叶生产措施,努力钻研茶叶技术,大搞科学种茶,搞好茶叶生产,为搞活商品经济和四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这次培训,是改革开放后有记载的全县第一次茶叶生产技术培训,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县茶叶科技教育的总动员。达到了“努力发展茶叶生产,积极培训技术力量”的培训目的。培训会后,灌县工业局于6月14日编发了第8期《情况简报》,报送了温江地区农办、地区经委、地区多经办、地区外贸局,本期简报还下发到全县各产茶公社、各茶叶收购组、县外贸公司、县茶联司、县农业局等。

作者简介

李崎,男,57岁,四川省都江堰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红色旅游网专栏作家。四川省爱国工程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员,四川省关工委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宣讲员,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都江堰市长征书院院长,都江堰市党史研究室特约撰稿人,都江堰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资深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军长征历史、地下党历史、灌区水利历史、剿匪平叛历史、“大跃进”历史、防灾减灾历史等。著有《一个人的长征》《寻找中国红》《追梦》《寻梦红飘带》《震撼—感动—奋起》,参与编撰《中国共产党都江堰市历史》(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个人撰写的有关红军长征、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地方党史论文或研讨文章,多次在全国性、全省性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

相关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的灌县茶叶生产(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崎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