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青茶有哪些种类

找到约121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绿茶的加工工序是哪些?绿茶有哪些种类

  在我国众多茶类中,绿茶占其中的百分之80以上,绿茶是世界上人们首选的健康饮品,并且绿茶属于我们中国国饮。那么到底什么是绿茶?从表面理解来说绿茶也就是绿色的茶树叶,不过这并非人们常说的喝的绿茶。

  什么是绿茶从定义上来说绿茶是茶树上采摘的绿绿叶子,经过加工得到可以储存用水冲泡就可饮用的茶叶,绿茶属于未发酵茶类,因此具备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低碳等现代环保健康的要求。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在初制茶六大茶类里产量最高,年产40万吨左右,绿茶产区最广,分布在浙江、安徽、河南、江西、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等各个茶区。绿茶经杀青、揉拧、干燥等典型工艺,其制成品的色泽。

  绿茶的加工工序是哪些:

  1.采青

  采青是指采摘茶青的过程。茶青的采摘有严格的标准,芽叶的老嫩程度熟、匀整程度,以及采摘的时间等,都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2.萎凋

  鲜叶采摘回来后,摊放在干净的器具上,厚度以7—10厘米为宜,摊放时间6—12小时,中间适当翻叶。鲜叶摊放含水量达到68%~70%时、叶质变软、发出清香时,即可进入杀青阶段。

  3.杀青

  杀青是绿茶加工中的关键工序。杀青采取高温措施,散发叶内水分,钝化酶的活性,阻制酶促反应,并使鲜叶中的内含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从而形成绿茶的品质特征,保持茶叶色泽和风味。

  4.揉捻

  杀青过后,要将茶叶像揉面一样的揉捻。

  揉捻主要功能是:适当破坏叶组织(揉捻叶细胞破坏率一般为45—55%,茶汁粘附于叶面,手摸有润滑粘手的感觉),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冲泡;缩小体积,为炒干成形打好基础;塑造不同的特性。

  5、干燥: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然后再进行炒干。

  绿茶有哪些种类

  1、蒸青绿茶

  蒸青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种绿茶制作方式。用蒸汽将鲜叶蒸软,而后揉捻、干燥而成的统称“蒸青”。

  其茶汤浅色嫩绿,叶底青绿。

  滋味鲜爽甘醇,带有海藻味的绿豆香或板栗香味。

  代表茶如恩施玉露、玉泉仙人掌。

  浙江径山茶宴,经来访的日本僧人归国传播启发了日本""茶道""的兴起。至今日式""茶道""所用仍是蒸青绿茶。

  2、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在我国为产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茶,起始于明代(蒸变炒)。

  鲜叶经过杀青、揉捻,而后炒干,称为“炒青”。

  其茶汤黄绿明亮,香气馥郁。

  滋味鲜醇,浓而不苦,回味甘甜。

  按外形又细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细嫩炒青,代表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

  常作为沱茶、紧茶、饼茶、方茶、康砖、茯砖等紧压原料。

  3、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指鲜叶经过锅炒杀青、揉捻以后,利用日光晒干的绿茶。

  其干茶外形条索粗壮肥硕,白毫显露,色泽深绿油润。

  茶汤黄绿明亮,叶底肥厚,耐冲泡。

  香味浓醇,极具收敛性。

  晒青茶可分为滇青、川青、陕青等,其中云南大叶种滇青品质最佳,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

  4、烘青绿茶

  鲜叶经过杀青、揉捻以后,之后烘干的绿茶统称“烘青”。

  以外形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

  其干茶色泽绿色,白毫较显,色泽深绿油润。

  茶汤为黄绿、嫩绿,叶底色泽统一,泛翠绿鲜嫩,不显褐色。

  滋味浓郁有烘烤过的味道,回甘但不耐泡,叶底香气一般不持久。

  烘青绿茶又细分为普通烘青、细嫩烘青,如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川烘青。

  烘青绿茶大部分作为“茶坯”,用于窨制各种花茶,如茉莉花茶。

  绿茶为什么会有鲜爽的滋味

  绿茶加工基本工艺为摊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其中,摊青和杀青是影响绿茶鲜爽滋味的关键工序。

  鲜叶在摊放过程中儿茶素类物质被呼吸消耗和酶促氧化,含量逐渐减少,作为茶叶中主要的苦涩呈味物质,摊放后其含量适度减少,有利于降低茶汤苦涩味,提升茶汤醇和度。

  同时,摊放过程中来源于蛋白质水解或生物合成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提升,可增进茶汤的鲜爽度。

  有研究表明,相较于自然摊放,低温摊放处理在大幅延长采后鲜叶摊放期的基础上,仍能保证甚至提升绿茶制品的滋味品质,增加鲜爽度。

  杀青是绿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艺。杀青时间过短,会使多糖、蛋白质和茶多酚等物质水解转化不充分,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等滋味物质的转化较少,不利于茶汤鲜爽滋味的形成。

  目前大生产中主要有微波杀青、滚筒杀青、汽热杀青和高热风杀青等。研究表明,采用滚筒模式作业的电磁内热杀青,通过创新性分段处理,前段先以高温快速灭酶制止鲜叶内的酶促氧化作用;随后逐步降低后段的筒温,有利于氨基酸、可溶性糖、芳香物质等色香味品质成分的形成,所制绿茶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滋味鲜爽。


小喜年|一分钟带你了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

喝了那么多年的茶,你知道自己喝的茶是什么种类吗?

今天小喜年带你了解茶叶的种类有哪些。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茶的种类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按发酵程度高低可分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再加工茶可分为花茶、紧压茶、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含茶饮料。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绿茶 根据杀青与干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烘炒结合型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白茶 按照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等级的不同,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黄茶 按照鲜叶原料等级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包括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黄小茶包括沩山毛尖、平阳黄汤等,黄大茶以安徽霍山黄大茶产量最多。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乌龙茶 主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福建乌龙茶又分为闽北和闽南两大产区,闽北主要为武夷岩山、建瓯等县市,以武夷岩茶为代表;闽南主要是安溪、永春等县,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

广东乌龙主产于潮汕地区,以潮安凤凰单枞、饶平岭头单丛为佳。台湾乌龙茶主产于新竹、桃园等地,茶品有文山包种、东方美人等。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红茶 按条索外形可分为红条茶与红碎茶。红条茶按初制方法不同可分为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其中工夫红茶按地域不同又可分为祁红、闽红、滇红等;

而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特产,以崇安星村桐木关所产的品质最佳,被称为"正山小种"或"星村小种"。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黑茶 有毛茶和成品茶之分,黑毛茶精制后大部分再加工成再加工茶,如各类砖茶、块茶、篓装茶等。

黑毛茶根据产地不同可分为湖南黑毛茶也就是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云南黑茶也就是普洱熟茶、四川边茶主要销往西藏地区。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现在你知道自己喝的是哪种茶了吗?


茶的14种味型有哪些?决定味型的秘密是什么?

喝茶,即一个看其形、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千变万化的香气和滋味带给感官的愉悦。

茶叶滋味是人的味觉器官对茶叶中呈味成分的综合反应。因此各种呈味成分含量多少,彼此之间比例的改变都会影响茶汤滋味。

品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想学会品茶,没有捷径,主要还是要多喝。学品茶之前,先了解一下茶味有哪些类型以及茶叶的成分构成。

这些描述可能对初学者来说有点抽象,感觉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随着喝茶的增多,慢慢就能分辨茶中的细微差别。

1

茶味类型

1

浓烈型

Welcome to choose

原料采用嫩度较好的一芽二三叶,芽肥壮,叶肥厚,内含的滋味物质丰富或采用良种鲜叶,制法合理,一般用于描述绿茶的滋味,这类味型的绿茶还具有清香或熟板栗香,叶底较嫩,肥厚,外形较壮,尝味时,开始有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似吃新鲜橄榄。属此味型的茶有安徽屯绿茶、江西婺源的婺绿等。

02

浓强型

Welcome to choose

采用嫩度较好,内含滋味物质丰富的鲜叶或良种或大叶种鲜叶为原料,红茶制法,萎凋适度偏轻,揉切充分,发酵程度偏轻的红碎茶滋味属此类型。所谓“浓”表明茶汤浸出物丰富,当茶汤吮入口中时,感觉味浓黏滞舌头,“强”是指刺激性大,茶汤初入口时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刺激性。此味型是优质红碎茶的典型滋味。

03

浓醇型

Welcome to choose

鲜叶嫩度较好,制造得法,茶汤入口感到内含物丰富,刺激性和收敛性较强,回味甜或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优质工夫红茶、毛尖、毛峰及部分青茶等。

04

浓厚型

Welcome to choose

鲜叶嫩度较好,叶片厚实,制法合理,茶汤入口时感到内含物丰富,并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舒绿、遂绿、石亭绿、凌云白毫、滇红、武夷岩茶等,浓爽也属此味型。

05

醇厚型

Welcome to choose

鲜叶质地好,较嫩,制工正常的绿茶,红茶,青茶均有此味型。如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包种、铁观音、川红、祁红及部分闽红等。

06

陈醇型

Welcome to choose

制造中有发水焖堆的陈醇化过程。属此味型的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07

鲜醇型

Welcome to choose

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绿茶、红茶或白茶制法,味鲜而醇,回味鲜爽。属此味型的茶有太平猴魁、高级烘青、大白茶、小白茶、高级祁红、宜红等。

08

鲜浓型

Welcome to choose

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新鲜,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制造及时合理,味鲜而浓,回味爽快。属此味型的茶有黄山毛峰、茗眉等。

09

清鲜型

Welcome to choose

鲜叶为一芽一叶,新鲜,红茶或绿茶制法,加工及时合理,有清香味及鲜爽感。属此味型的茶有蒙顶甘露、碧螺春、雨花茶、白琳工夫及各种银针茶。

10

甜醇型

鲜叶嫩而新鲜,制造讲究合理,味感甜醇。属此味型的茶有安化松针、恩施玉露、白茶及小叶种工夫红茶。醇甜、甜和、甜爽都属此味型。

11

鲜淡型

Welcome to choose

鲜叶嫩而新鲜,鲜叶中多酚类、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少,氨基酸含量稍高,制造正常,茶汤入口鲜嫩舒服、味较淡。属此味型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12

醇爽型

Welcome to choose

鲜叶嫩度好,加工及时合理,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者属此味型。如黄茶类的黄芽茶及一般中上级工夫红茶等。

13

醇和型

Welcome to choose

滋味不苦涩而有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黑茶类的湘尖、六堡茶及中级工夫红茶等。

14

平和型

Welcome to choose

鲜叶较老,整个芽叶约一半以上已老化,制造正常。属此味型的茶很多,有红茶类、绿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的中下档茶及黑茶类的中档茶。

属此味型的各类茶除具有平和、有甜感及不苦不涩的滋味外,还具有其他品质特点,如红茶伴有红汤、香低、叶底花红;绿茶伴有黄绿色或橙黄色,叶底色黄绿稍花杂;青茶有橙黄或橙红汤色,叶底色花杂;黄茶伴有深黄汤色,叶底色较黄暗;黑茶伴有松烟香等。

2

味道的形成

茶叶的滋味,是由几十种呈味物变化的综合反映。不同茶叶因其呈味成分的种类、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滋味也不同。

茶叶的内含物质非常丰富,到目前为止,茶叶中经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有700多种。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01

水分(75%~78%)

水分是茶树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制茶过程一系列化学变化的重要介质。制茶过程中茶叶色香味的变化就是伴随着水分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制茶时常将水分的变化作为控制品质的重要生化指标。

茶鲜叶的含水量一般为75%~78%,鲜叶老嫩、茶树品种、季节不一,含水量也不同。一般幼嫩芽叶、雨水叶、露水叶、大叶种,雨季、春季的含水量较高,老叶、中小叶种和旱季、晴天叶含水量较低。

02

茶多酚(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

茶叶多酚类物质是存在于茶树中以儿茶素为主体的三十多种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亦称“茶鞣质”、“茶单宁”,包括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苷类、花青素和花白素类、酚酸和缩酚酸类等四大类物质。

茶多酚是茶叶区别于其他植物的很重要的一类化合物,且是茶叶保健功能的首要成分。茶多酚的含量一般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茶叶中多酚类的含量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环境,茶树品种,老嫩程度等。

在茶多酚总量中,儿茶素约占70%,它是决定茶叶色、香、味的重要成分。

03

蛋白质(占干物质总量的20%~30%)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量的20%~30%,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

04

氨基酸(占干物质总量的1%~4%)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4%。茶叶中的氨基酸已发现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26种,且各种氨基酸季节变化规律明显,氨基酸总量表现为春高、秋低、夏居中的趋势,这也是春茶较为鲜爽的原因。

对于茶叶来说,氨基酸可是个宝贝,是茶叶鲜爽味的主要贡献者,它不仅在口感上中和了多酚类、咖啡碱的苦涩味,同时也能演化出千遍万化的迷人香气,是高等级茶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5

生物碱(占干物质总量的2%~5%)

茶叶中的生物碱包括咖啡碱、可可碱和条碱。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约占干物质总量的2%~5%;其他含量甚微。

咖啡碱具有苦味,咖啡碱的含量在茶树中各部位有较大差异,以叶部最多,茎梗较少,在新梢中随着叶片的老化而下降,且随季节有明显变化,一般夏茶比春茶含量高。

咖啡碱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亦可作为鉴别真假茶的特征之一。咖啡碱对人体有多种药理功效,如提神、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等。

06

糖类(占干物质总量的20%~25%)

茶叶中的糖类物质包括单糖、寡糖、多糖及其少量其他糖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0%~25%。

单糖和双糖又称可溶性糖,易溶于水,含量为0.8%~4%,是组成茶叶滋味的物质之一。茶叶中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物质,含量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以上,多糖不溶于水,是衡量茶叶老嫩度的重要成分。茶叶嫩度低,多糖含量高;嫩度高,多糖含量低。

07

果胶(占干物质总量的4%)

茶叶中的果胶等物质是糖的代谢产物,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4%左右。果胶的存在有利于茶叶加工过程中手工揉捻成形,且跟茶汤粘稠度等有关。水溶性果胶是形成茶汤厚度和外形光泽度的主要成分之一。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08

有机酸(占干物质总量的3%)

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

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有棕榈酸、亚油酸、乙烯酸等。

茶叶中的有机酸是香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已发现茶叶香气成分中有机酸的种类达25种,有些有机酸本身虽无香气,但经氧化后转化为香气成分,如亚油酸等;有些有机酸是香气成分的良好吸附剂,如棕榈酸等。

09

类脂类(占干物质总量的8%)

茶叶中的类脂类物质包括脂肪、磷脂、甘油脂、糖酯和硫酯等,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8%左右。对形成茶叶香气有着积极作用。类脂类物质在茶树体的原生质中,对进人细胞的物质渗透起着调节作用。

10

色素(占干物质总量的1%)

茶叶中的色素包括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部分,含量仅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1%左右。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水溶性色素有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及茶多酚氧化产物茶黄素、条红素和茶褐素等。

脂溶性色素是形成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的主要成分。六大茶类的色泽均与茶叶中色素的含量、组成、转化密切相关。

11

芳香物质(占鲜叶总量的0.02%)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是指茶叶中挥发性物质的总称。在茶叶化学成分的总含量中,芳香物质含量并不多,一般鲜叶中含0.02%,绿茶中含0.005%~0.02%,红茶中含0.01%~0.03%。

茶叶中芳香物质的含量虽不多,但其种类却很复杂。据分析,通常茶叶含有的香气成分化合物达三百余种,组成茶叶芳香物质的主要成分有醇、酚、醛、酮、酸、酯、内酯类、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氧化物等十多类。

鲜叶中的芳香物质以醇类化合物为主,低沸点的青叶醇具有强烈的青草气,高沸点的沉香醇、苯乙醇等,具有清香、花香等特性。

12

维生素类(占干物质总量的0.6%~1%)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其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0.6%~1%。维生素类分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

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维生素A含量较多。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水,饮茶时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

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11、维生素P和肌醇等。维生素C含量最多,人们通过饮茶可以吸取一定的营养成分。

13

酶类

酶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体,是生物体进行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具有功效高、专一性强的特点。离开这类化合物,一切生物包括茶树在内就不能生存,茶树物质的合成与转化,也依赖于这种物质的催化作用。

酶是一种蛋白体,在茶树生命活动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参与一系列由酶促活动而引起的化学变化,故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酶蛋白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有易变性失活的特点。各类酶均有其活性的最适温度范围,一般在30C~50℃范围内酶活性最强。酶若失活、变性,则就丧失了催化能力。

茶叶加工就是利用酶具有的这种特性,用技术手段钝化或激发酶的活性,使其沿着茶类所需的要求发生酶促反应而获得各类茶特有的色香味。

如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杀青就是利用高温钝化酶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制止由酶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形成绿叶绿汤的品质特点。

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就是激化酶的活性,促使茶多酚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产物,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普洱茶加工中没有高温烘焙,因此酶促作用才可以长期进行。其后的自然发酵,就是在茶叶内源酶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 分解转化茶叶的蛋白质、 生物碱、多酚、多糖等大分子物质,生成呈甜、呈香、呈醇类成份,并减少或消除青杂气及各种令人不习惯、不愉快杂味、杂气,才得以“越存越香”。

14

无机化合物占干物质总量的3.5%~7.0%

茶叶中无机化合物总称为灰分,是指茶叶经550灼烧灰化后的残留物,茶叶灰分占干物质总量的3.5%~7.0%,分为水溶性和水不溶性两部分。灰分主要是一些矿物质元素及氧化物。

灰分中能溶于水的部分称之为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50%~60%。嫩度好的茶叶水溶性灰分较高,粗老茶、含梗多的茶叶总灰分含量高。

灰分是出口茶叶质量检验的指标之一,一般要求总灰分含量不超过6.5%。

茶树鲜叶中水分占绝大比例,鲜叶经加工制成干茶以后,一般只要求保留4-9%的水分。因此,通常需要4kg多鲜叶才能建造1kg干茶。

干茶中约有35-45%的物质是能溶于沸水的,这部份能溶于沸水的物质统称为“水浸出物”,由于鲜叶的老嫩不同,其所制成的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也不一样。

水浸出物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上文所提到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果胶、无机成份、维生素、水溶色素和芳香物质等。其相对含量和比例共同决定着茶叶的口感和质量。

所以,学茶,先从了解这些物质开始吧!

找到约11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