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清茶馆一套茶具

找到约46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茶馆,一碗彭州茶里的市井与欢愉

喝茶,是四川彭州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乡老街里巷的茶馆、茶园

总是这个城市最有人气的地方之一

茶馆里不断变换的市井和人情

也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生活史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彭州的茶馆史话

彭州产茶历史非常悠久

加上彭州人喜闲适

养成人们有空就到茶馆小坐闲聊的习惯

故彭州茶馆众多

茶馆是彭州人休闲遣兴、交流信息

联络情感和摆“龙门阵”的场所

彭州的茶馆一直以来都极为兴盛,不论是风景名胜之地,还是闹市街巷之中,到处都可看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茶馆。

记忆中的茶馆一般都处在街边一角,巷子深处,古树下,几张被盘得乌黑光亮的桌椅排列整齐,火炉上泛着古铜色的茶壶吹着口哨,呜呜呜地叫得欢快。跑堂的师傅穿着白色围腰,不停地转换着灶眼上的茶壶,让每一个壶里的水都沸腾起来,保持相同的温度。

喝茶的居民早早起来,泡上一杯磁峰苦丁茶或白鹿的白茶,悠闲自得地噘起嘴吹开漂浮在上面的茶叶,眯着眼,轻轻嘬一口,仿佛品着生活的滋味,品着人间无尽的沧桑。

彭州旧城老茶馆

彭州旧城北街有两家茶馆。一名双柳春,铺前南北两端各有一棵大柳树,翠绿的柳条摇曳生姿。一叫小花园,地处北街末端同马道子的结合部,虽名花园,却没有花园,不过茶客可以透过茶馆的窗户,观赏城墙上的荒草野花。

旧时城内多茶铺,大街小巷都有。茶铺这行业起于何时,这话题或许扯不清,但它与人们纠结颇深,去茶馆喝茶,并不只为解渴。人们选择到茶馆消费,选择的是茶馆里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服务。

首先,茶馆的那套茶具并非家家都有。茶馆供应“盖碗茶”,盛茶的器具一套三件:瓷质的茶碗和碗盖、托茶碗的“茶船子”。茶船子用金属薄片做成,像小巧的托盘托着茶碗,茶客端着茶船子喝茶,既避免茶水滴在身上,那姿态也略显斯文。

据说这套东西是陆羽发明的。《唐书·陆羽传》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犹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因为有了这一套三件的茶具,常坐茶馆的老茶客就总结出茶馆喝茶的规定动作,即所谓“一吹三浪”:一手端起茶船子,一手揭碗盖,茶碗靠近嘴边。吹开茶水表面漂浮的水沫和渣滓。再用碗盖把茶水拨弄三下,茶叶在碗中上下翻飞,如此“三浪”以后,整碗茶水就调整得均匀适口。

茶馆师傅不时来掺开水,掺水的动作,也极有讲究。老师傅是这样掺水的:手执铜壶,壶中水刚烧得滚开,还没走到茶桌边,一股细流就从手上的壶中射出,飞越过茶客的肩膀,直飞进茶碗里。茶叶绝不会被冲出碗外,常客们也用不着担心那滚水会烫了自己。对熟客,他手中那道细流要反复三次才把碗冲满,那手法叫“凤凰三点头”。“点头”后,师傅笑对茶客说声“请慢用”,以此表示他对熟客的特殊礼敬。

老茶馆围鼓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化。听评书“讲古”,听围鼓唱千百年人间风云变幻,是城乡居民最乐于接受的文化传播形式。忠孝节义、因果报应、人生际遇、姻缘遇合等等古老的传统故事,经过民间艺人的演绎,便转化为最通俗的文化内容,最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只要哪家茶铺门前挂出“请某某先生连场讲评书”的招牌,或者贴出“敦请某某先生等在本茶铺围鼓清唱”的告示,这家茶馆今夜定会座无虚席,甚至连续数月生意满堂红。

那时的茶馆还发挥着特别的社会功能。邻里之间或家族内部闹了矛盾,矛盾尖锐到双方纠缠不清解决不了,人们往往采取约定到茶馆“讲理性”的办法,请出“快刀”来“斩乱麻”。

时光荏苒,在岁月的长河里,人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时代的茶馆不单单仅限于喝茶、聊天,而是变得多元化,喝茶人群琴棋书画诗酒花,变得更雅致,更有品位。茶馆装潢考究,各种现代设施应有尽有,用天然气烧矿泉水更环保,洁净,卫生。所有的现代设备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在龙门山镇宝山村,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座落在一片青翠之中,这就是宝山茶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达三千平方米,近看树木葱郁、远眺群山如黛,环境雅致,是一间集茶文化、美学和艺术为一体的茶文化博物馆,设置了现代生产厂房、红茶展示区、品茶区与互动体验区,全方位立体地呈现彭州珍贵的茶文物记忆,讲述那些你知道和不知道的茶故事。

推开厚重的木门,清风拂面,一座释迦牟尼如意青石佛像映入眼帘,与其身后的广玉兰屏风相互映衬,梵音阵阵,让浮躁的心瞬间安宁下来。右侧,一幅“静心”横挂于中间,其下方的木柜上摆放着砂壶、玉壶、石雕、茶罐,以及精美的茶具。忽闻,流水潺潺,侧转视线,一张茶水台静置一旁,山石鸟兽、鱼池、荷塘无不精致、栩栩如生。霁红茶具陈列有致,似有茶香不时溢出,正可谓茶禅一味。

二楼设置了茶文化解读区,展示中国茶史,彭州史,宝山茶文化追溯、演变发展等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传习的场所——茶道教室和为客人提供茶友相聚、举办茶会的包间。

在后院的制茶体验区,你可以体验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的手工制作,感受每一片茶叶的温度和变化。嫩芽似翡翠般通透、润泽,经过手的揉捻、火的烘烤,散发出幽幽清香,渗透进每一个毛孔,流到人的心里。

如今,坐在舒适的茶馆里,泡上一杯浓浓的宝山红茶,闻着诱人的醇香,看着茶叶在浮光掠影中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茶馆承载着大家的梦想和对美好的向往,它是彭州的一张名片,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靓丽风景。

文:《彭州茶》品鉴彭州

来源:品鉴彭州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最美茶馆,最忆,石溪堂

苏轼曾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意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万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可观赏即可得到审美的快乐。苏东坡对生命万物的尊重展现的淋漓尽致,他追求美,崇尚美的境界。

石溪堂,是茶馆,亦是文化空间,诉说着一半诗意,一半烟火,在这里,你可以感受艺术与空间的相辅相成,茶与根雕的深度融合,其沉浸式体验感别出心裁,浑然天成,赋予了茶独特的生命力与灵魂。氤氲缥缈,意趣万千。广袤天地,大隐之美,生活的美好在这里完美呈现。

选一个曦光轻叩的午后,南昌地铁三号线火炬广场站2号口出即左转,喧嚣的火炬大街伟业大厦二楼,转身便可沉浸于一阙草木之间,曲水流觞,清茶为欢。

禅意茶室,一张茶桌、几个椅凳、一套茶具以及几株绿植相伴即可,再摆上几尊禅意根雕、山水佛像,茶室中的禅意自然流露而出了。

SHIXITANG

一/缕/清/芬

野涧孤芳.江西茶

巍巍五百里井冈,千生之态,万物之源,地处湘东赣西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是亚热带植物原生地之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山型复杂,石峡谷沟,阔叶遮阴,灌木相生,此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据馆主如春介绍,“石溪堂”名字的由来取自一段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传说玉皇大帝的侍女,名为石姬,在随玉帝云游各处仙山时来到井冈山上空,竟被风景如画的此地所陶醉,一不小心竟将玉帝的茶杯打碎,玉帝大怒,将她贬下天庭,石姬飘落到了井冈山的石溪,采摘野生茶,以山峦之气势,集云雾之瑞气,精心制作出了野香迷人的井冈山野生茶。

馆内的野生红茶、野生绿茶及野生白茶均从江西温婉的山脉间而来,带着泉水的叮咛,安静,留香。

风骨魁奇.武夷茶

馆内除了江西茶,还有武夷岩茶、福鼎白茶、云南普洱等外省名茶,如春表示,各地名茶,或袭了山岚之灵气,或沾了碧波之温婉,使茶脱却尘俗,尽展纯洁淡泊之态。就如如春正在泡的这款“创享·大红袍”,为武夷山城市文化IP品牌,依托武夷山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创享·大红袍”把“文化、创意、艺术、商品”四位一体的创新理念有机地垂直整合在一起,以文创促进武夷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

漫 闲 静

茶,浓兮淡兮,远兮近兮,空空留香矣,一盏韵味长。古人行雅,却也绕不开焚香啜茗。闲暇之余,如春也爱香道,有如诗云:“森森竹里闲庭院,一炉香烬一瓯茶,隔墙听得黄鹂啭。”邀友小聚,小泯香盈,在细酌慢品间,心生快意。茶有着清留肺腑的性情,更有着雾霭腾腾之身姿,怎么想来都不能不为其动容,怎么想来都不能不因茶生情。

来石溪堂,玩物品茗,雅趣十足,感受柔情婉约,感悟茶禅意境。

或许,于如春而言,一缕清香,一杯茶,就是一生的缘。

文:江江 图/视频:张羽

来源: 赣茶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想给人家讲茶文化简史,这一篇文章足够

  如今的社会,学生学习紧张,上班族工作压力巨大,节奏快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若像古代隐士一样归隐山林,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时日,对于多数人都是无法实现的。

  那么,在如此紧张忙碌的生活中,让我们心灵澄净清澈成本最低的方法,也许就是喝茶。

  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在《茶谱》里说:“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

  世界上最早的茶树起源于中国,饮茶的历史也是源于中国。最早的说法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荼以解之。“这种说法当然可以归于半神半人的故事集里,但是,茶叶的发现,大概也是这么个意思。茶不同于酒,不是因机缘巧合被发明出来的食物,是大自然本就存在的植物,在公元前2700多年的人文初始时期,神农氏或某位踏遍青山的有心人,在冒险尝试植物各种功效的过程中,发现了茶的功用。

  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当代5个时期。

  汉魏六朝——中华茶文化的酝酿

  茶以饮用传扬,茶文化围绕饮茶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两晋南北朝,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同一时期,饮茶之风在文人中盛行,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孙楚的《出歌》、左思的《娇女诗》、王微的《杂诗》是早期的涉茶诗。晋宋时期的《搜神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有关于茶的故事。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因此汉魏六朝是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唐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唐代以前,茶主要是以药用为主。茶内含有咖啡碱,可以振奋精神、抗拒疲劳、提神醒脑的作用。神医华佗的《食论》就说:“苦荼久食,益意思。“

  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广雅》里说:“湖北、四川一带,把茶树的鲜叶采下来制成茶饼,叶子老的,要加用米糊才能做成饼。调煮饮用的时候,先把饼茶烘烤呈红色,然后捣成细末放在瓷器里,浇上沸水,盖好,并用葱、姜、橘子等掺和调味一起吃下去。“

  可见,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茶的使用,主要是吃茶,而不是饮用茶汤,茶叶大多被磨碎后烹煮后食用。

  据《晋中兴书》记载,时任吴兴太守陆纳是一个节俭之人,从不花费心思准备宴席招待宾客,哪怕是谢安来访,所设也仅是茶果而已。在陆纳看来,以茶果自奉和待客是高洁朴素、不迎合骄奢习气的生活方式,是他的品质所在。

  茶圣陆羽在《茶经》说,茶之为饮,宜精行俭德之人。

  隋唐开始,随着茶叶栽种技术和制茶工艺的发展,茶叶的品饮渐渐成为一种风尚。这其中,不得不说,就是刚刚提到的“茶圣“陆羽。

  陆羽本是孤儿,三岁被遗弃,后被被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发现抱回寺里抚养。

  智积禅师对茶情有独钟,喜欢喝茶。陆羽的幼年就是在充满茶香的环境中熏陶过来的。

  陆羽是智积禅师抚养长大的,自然跟着爱好喝茶的他学习煮茶。智积把自己对茶的品鉴知识都传给了陆羽,也在陆羽的心中留下了茶的种子。

  陆羽在安史之乱后从江北的故乡竟陵来到江南,奔波于各个产茶区,比如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这些地方,亲自试茶、品鉴泉水,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茶经》这部茶学经典。

  陆羽以《茶经》一书,将饮茶这件形而下的生活日常上升到极致讲究、极其雅致、极度专业的程度,连茶具都要二十四种器具构成一套的。

  自此以后,饮茶开始逐步脱离了单纯解渴的状态,渐而成为上流社会的风雅之物。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想学事春茶。”由于茶事的兴盛,不仅文人雅士热衷此道,唐代的许多帝王都嗜好茶事。唐玄宗以多才多艺著称,不但喜欢饮茶,还喜欢与妃子斗茶。

  而唐代宗朝始创贡茶院,且由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就是首任监制贡茶者。

  唐朝大书法家在湖州刺史的时间虽仅有三年,但在陆羽的影响之下,也成为茶文化的爱好者,对文人雅士的风雅事业十分感兴趣,不仅助陆羽建造了三癸亭,还与诸位爱茶文士组织茶宴,对赋茶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是颜真卿与同僚、诗僧皎然的联唱: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确立的时代,饮茶的大普及,茶文学的大繁荣,茶学专著的问世,且不同喜爱饮茶的文士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唐代的茶道已渐而形成,有了许多约定俗成:

  萌生精品意识:由于茶事发达,唐朝人逐渐萌生了名茶意识,阳羡茶、蒙顶茶就是当时名品,有“蒙顶山上茶,扬子江中水”的说法。而且陆羽在《茶经》中亦有“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的说法。

  革新用茶工具:《茶经》将制茶工具系列化,如蒸青饼茶的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均有配套工具;二来结束了茶具与食具混用的时代,《茶经》载茶具29种,并使得煮茶、饮茶器具专门化。

  精选饮用茶叶:唐代以前人们饮用茶叶,大都是迟摘的大叶,未经加工而直接投放于釜中煮汁而饮。唐、宋根据前人经验,称“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就是用较为粗老的晚摘的茶叶煮汁而饮,仅仅是解渴式的粗饮。而到了唐代,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制作方法,将茶叶蒸捣加工成饼状。

  讲究饮茶方法:唐人烹茶流行于陆羽《茶经》记述的“煎茶法”,是投茶于釜,煮而饮之。程序是炙茶、碾茶、筛茶、煮水、投茶、分茶、饮茶。

  注重品茗环境:唐人追求的是清幽高雅的品茗环境,而且不仅限于自然环境,还包括饮茶的人和所做的事。诗僧皎然更以为品茶伴以花香琴韵才是幽静,若再有几位高人逸士以茶相会,赏醉人之花、赋儒雅之诗、听高山流水、品高洁之茶,才是茶道之和谐整体。

  强调饮茶之美:唐代的制茶、煮茶、饮茶并非一般技术,富含艺术性、文化性,所以只有综合水平的提高才能得到真味真趣真美。饮茶追求茶叶的色、香、味、形的美,追求水的清、轻、甘、冽、活,追求器具之美,须用活火煎水,注重饮茶环境和品饮方式。唐代饮茶显然已经上升至生活美学的层面了。

  饮茶有所仪轨:陆羽《茶经》对饮茶程序作了总结,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爽浓强,较次的是煮五碗。如坐客为五人,就煮三碗分饮;坐客有七人时,则以五碗匀分。行茶是传碗递盏,分而饮之,以茶会友,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气氛。后来,也为日本茶道所借鉴。

  茶人道德标准:《茶经》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朝末年刘贞亮更进一步提出茶有“十德”。这些坚持道德的饮茶原则,令饮茶这样的日常俗事上升到精神领域。当中国茶传入日本后,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出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

  生活之美就是如此,就是把自然朴素的生活艺术化、人情化、理想化。美不完全在于外物固有,也不完全在于人心想象,而是人心将真诚和情感寄托于物上,拥有超越功利的兴致和情趣。

  宋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到了宋代,饮茶风气更盛,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时任宰相王安石的《议茶法》说:“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炽盛的宋代茶风,促进了茶馆的兴起,两宋京都以至于外郡、市、镇都茶楼林立,当时称为茶坊、茶肆、茶房、茶屋等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展现了东京开封城茶坊酒肆林立的景象。

  孟元的《东京梦华录》,更是记载开封茶坊炽盛的情形。如开封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吃茶于彼,而且,茶坊内,随季节变化,摆设时令鲜花,悬挂名人图画,布置的精致雅洁,创造和谐雅静的环境;茶坊之外,还有提壶叫卖的人。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一是民间的普及化、简易化,一是宫廷的奢侈化、精致化。而夹在民间与宫廷中间的文人,则是崇尚风雅和自然。唐代时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到了宋代,则是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且与自然相为契合。因而,有宋一代,虽以龙凤团饼的贡茶闻名于世,但引领茶文化精神潮流的,却是文化人。

  宋代才女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每次吃完饭后,就回书房坐下,泡上茶,比谁的记忆力好。一人随便拿出一本史书,说出一件史事,另一人说出再某书某卷某页某行,然后打开书验证,说对了的人便先喝茶,有时候一旦说对了,两人会乐得哈哈大笑,以至于把手中的茶杯都打翻了,也就是纳兰性德《浣溪沙》中说的“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故事。

  如果唐朝的茶文化是以精致为特色,宋代茶文化则以雅致为特点。而宋代的饮茶法与唐代也大有不同,当时流行于社会的饮茶法是点茶法,现在日本的末茶道便是脱胎于此。

  宋代皇帝宋徽宗便精通斗茶,宋徽宗赵佶做皇帝昏庸无道,但却是一流的艺术家,工书画,通百艺,在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亦颇为精通茶艺,而且研究茶学,写了《大观茶论》一书。御笔写茶书,古今仅此一例。

  宋代文人的饮茶趣味已不满足于独乐乐,更是风靡了“斗茶”的文人雅事。

  斗茶,始于福建建安一带,到了宋朝,建安北苑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茶区。斗茶是重在观赏的综合性技艺,包括鉴茶辨质、细碾精罗、候汤备盏、调和茶膏、点茶击拂等环节,每个步骤都须精究熟谙,最关键的步骤在于点茶和击拂,最精彩的部分则是汤花的显现。

  衡量斗茶胜负的标准,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二是看茶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以汤茶保持时间较长、紧贴盏沿不退散为佳,而汤花退散较快、先出现水痕的为负。

  斗茶时,操作者要眼到、手到、心到,需要小心谨慎、一丝不苟,又要运作自如,风致潇洒。观赏者屏气凝神,视点茶者起落倾旋,观赏茶汤变幻,既然兴致热烈,扣人心弦,一时间妙趣横生,雅韵悠远。斗茶时,白色的汤花与黑色的建盏交相辉映,芬芳茶香与优雅茶艺不仅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明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废团改散,团饼的煎煮之法改为散茶冲泡之法,更崇尚的是自然之美,以天然者自胜,将茶与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元末明初画家赵原有《陆羽烹茶荼》,就体现了文人自然的趣味,画中陆羽与远山近水、古树茅屋汇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整体。以天地为茶室,天高地阔,天清地远,青山朦胧,古木挺拔,近山巍峨,山水清幽,重山复水。近处广水,有茅草屋临水而筑,四面草木繁盛,曲径通幽处一条小道延伸出画面,仿佛此处隐秘于山林间。阁内一人,扶膝踞坐于榻上,是为陆羽,一童子拥炉烹茶跽于一侧,给人以宇宙无限之感,又给人带来无限的野趣。

  茶与人、与地、与水、与山、与天和谐融为一体。

  而真开千古茗饮之风的正是朱权,他大胆改革传统的品饮方法和茶具,形成了一套简单新颖的烹饮法。

  《茶谱》中,与朱权一道品茗的,皆是“鸾俦鹤侣,骚人墨客”的高雅人士,“或会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与诸位“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就在这样超凡脱俗的氛围中,与诸位同道中人开始愉悦、闲适、舒适、清静地品饮。

  当代——中华茶文化第四个高峰的开始

  进入现代,传统的茶诗、茶词的创作仍在继续,郭沫若、赵朴初、聂绀弩、启功等均有佳作传世。茶事散文极其繁荣,20世纪的文学家大都撰有茶文,其数量是以往历代总和的数倍乃至数十倍。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苏雪林、秦牧、邵燕祥、汪曾祺、邓友梅、李国文、贾平凹均有优秀茶文,个人出版茶事散文专集的,有林清玄《莲花香片》、王旭烽《瑞草之国》、王琼《白云流霞》等。茶事小说更是异军突起,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荣获中国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艺术方面,有吴昌硕、齐白石、丰子恺、刘旦宅、范曾、林晓丹、李茂荣的茶事绘画,赵朴初、启功的茶事书法。老舍的《茶馆》常演不衰,茶歌、茶舞、茶乐是许多文艺晚会的保留节目。《请茶歌》、《采茶舞曲》、《挑担茶叶上北京》、《请喝一杯酥油茶》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自20世纪80年代起,沉寂了两百多年的中华茶道开始复兴。首先从台湾,继之是大陆和港澳。茶艺、茶道、茶文化团体和组织纷纷成立,有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华茶人联谊会、澳门中华茶道会、香港茶艺中心等,他们为普及中华茶艺,弘扬中华茶道,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两岸四地的茶道交流活动频繁,全国和地方性的茶艺赛、茶席设计赛也经常举办。理论研究异常活跃,近20年出版的有关茶艺、茶道、茶文化著作的数量,超过中国历史上茶书数量的总和。并且,现代中华茶艺已走出国门,不仅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还远传欧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全面复兴,茶馆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现代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遍布都市城镇的大街小巷。目前中国每一座大中城市都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数十到数百家,此外,许多宾馆、饭店、酒楼也附设茶室。中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各种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5万多家,北京、上海各有茶馆(茶楼、茶坊、茶社、茶苑等)一千多家。在许多大中城市,茶馆的数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正是鉴于现代茶馆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2001年,又颁布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规范了茶馆服务行业。茶艺馆成为当代茶产业发展中亮丽的风景。

  茶具——承载茶文化的器皿

  唐宋流行煎茶、点茶,茶具亦是十分繁复,明清的茶具一改唐宋的崇金贵银,转为崇尚陶瓷,颇有返璞归真的气象,其中,又以景瓷、宜陶最为流行。

  “景瓷”即是江西景德镇瓷,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被誉为“天下瓷都”,工艺考究、制作精巧,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瓷光泽柔和,温润如玉,如若不信,可以拿一只骨瓷杯或碗,放在灯光下,瓷的细腻与通透定会让你赞叹不已;釉面光滑,晶莹剔透,普通的瓷器根本不可与之相媲美;若将一只景瓷杯平放在手上,用拇指和中指轻轻一弹,就会听到“咚”的一声脆响,有如乐器奏出的优美罄声,扣人心弦;景德镇瓷因其质薄而变得轻巧与尊贵,小巧玲珑,胎质细腻,清新典雅,画意生动。

  “宜陶”即是江苏宜兴所产紫砂陶壶,明清开始,世间茶具称为首。《阳羡名壶录》里说,名手作壶,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

  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造型美观,另一方面泡茶时有许多优点。紫砂壶气孔微细,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紫砂壶经久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致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黯然之光,入可见鉴。”

  明代文人所推崇的是天、地、人融为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讲:“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无论是讲学问或是有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我想日本茶道所崇尚的,也正是这样的精神吧。

  时至明朝中后期,茶文化不仅为文人所持,更是深入到大众之中,深入到千家万户之中,与千万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种深入,具体表现在茶馆的兴盛、工夫茶的兴起以及茶俗的广泛运用。

  清代茶文化虽以深入民间为特色的,但并非不讲茶艺、不讲品味、不讲技巧,盛于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及广东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均于这一时期发展而来的。相传自元朝起潮州人就有喝工夫茶的习俗,自清代以来,盛行至今,工夫茶可谓是唐宋品茗的流风余韵。

  工夫茶茶具中最典型的“四件宝”:孟臣罐(小紫砂陶壶)、若深瓯(小薄瓷杯)、玉书碨(烧水陶壶)、潮汕烘炉(茶炉)。燃料用炭,也用的甘蔗渣或橄榄核。品饮工夫茶特别讲究技巧,工夫茶有所谓“十法”:即候火、虾须水(刚开未开的水)、烫杯、热壶、拣茶、装茶、高冲、低斟、盖沫(用壶盖把浮沫杂质抹去)、淋顶。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湾三个派系,福建喝铁观音比较多,潮汕喝大红袍、单枞茶比较多,台湾则喝冻顶乌龙比较多。但是从冲泡方法上来说,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中国人饮茶,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的“牛饮”,二是科学合理的“饮茶”,三是讲究艺术的“品茗”。艺术品茗讲究好茶、真水、活火、妙器、闲情,虽说要“有钱”、“有闲”才可,有钱才能购置必要的茶叶和茶具,有闲才能细啜慢饮进而追求心灵的真诚。

  然而,多少钱算是有钱,生活如何才算是有闲,就全凭自己裁定了吧。

  注:内容来源今日头条-蒲秋文化,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