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小火箭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2007年普洱之殇:千万级市场崩盘,百万人血本无归

2005年的一场普洱拍卖会上,演员张国立无偿拿出一筒马背沱茶拍卖,这筒原本用来活跃气氛的普洱茶,从2万元一路飙升到了百万元。

当拍卖价达到108万元,张国立本人也惊得目瞪口呆,当这款茶最终以160万元的天价成交时,连见过大世面的云茶协会长邹家驹,也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阵“普洱热”,然而当普洱茶价格疯涨的同时,一个巨大阴影也缓缓笼罩在了普洱茶市场上。

这就是2007年的“普洱之殇”,造成千万级市场崩盘,百万人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这个普洱茶行业的可怖伤口,至今都未曾痊愈。

这种级别的市场崩盘,是怎么形成的?当时的普洱市场到底有多疯狂?为什么没有人发觉并阻止这场灾难?今天的这篇文章,要揭开14年前的那场噩梦。

故事还要从2000年说起,当时正值新旧世纪交替,中国经济稳步提升,各类市场欣欣向荣,从台湾那里吹来了一股普洱热潮,并迅速影响到了广州等南方城市。

不过在06年之前,普洱茶的影响力,一直维持在小范围内,虽然普洱茶市场行情呈现小幅的逐年上涨形势,但市场秩序还是一切正常。

不管是投资的茶商,还是品饮的茶客,都还保持着一份理性。但一场疯狂的炒作活动,打破了这份暴风雨前的宁静。

完美营销——重走古道

山雨欲来风满楼,市场炒作几时休。

05年4月下旬,云南思茅召开了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要说这次活动的最大“功绩”,那无疑是“马帮茶道·瑞贡京城”,也就是重走茶马古道。

这场活动用半年时间,40余位身着民族服饰的赶马人,从云南思茅市出发,途径蜀陕等近百座县市,徒步跋涉数千里,穿越大半个中国,最终到达北京。

为了增加噱头,沿途组织了数次义卖活动,到达北京后,更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新闻发布会、拍卖会等近十场活动。

在其中一场慈善拍卖会上,张国立捐赠的那款普洱茶,拍出了160万高价,更是将整场活动推向了高潮。


从商业活动的角度来看,这场规模空前的普洱茶营销活动,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一时间普洱茶风靡全国,价格也开始像坐了火箭一样疯涨。

然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普洱茶市场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宛如一匹烈马,在通往万丈悬崖的道路上绝命狂奔。

供求失控,风雨欲来

疯狂,就是那个年代普洱茶市场的代名词。

时间来到2007年,这是普洱茶一炮走红后的第二年,当时云南所有的普洱茶厂都日夜不休,拼命提高产量,但还是难于满足来自全国各地的市场需求。

那时的普洱茶,几乎没人拿来喝,而是买进卖出,赚取差价,能佐证这点的,就是当时反常现象:普洱茶的大宗批发价,比单饼零售价高出数倍。

在正常市场,小到零食衣服,大到客机轮船,大量批发都比单件买入要划算,但在当时的普洱茶市场,单饼买卖无人问津,只有成件交易才有赚头。

买不到晒青毛茶,茶商们就去成吨买入烘青和蒸青的绿茶,买到后就直接拆开打堆,再掺入小部分晒青毛茶压饼,就能以数倍的价格转手卖出。

在当时市场上,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屡见不鲜,只需要把广西、福建的茶叶连夜运到云南,再打上本地料的名头,就可以被挥舞着钞票的收购者买下。

没有货源,有人就将自己在广州的存茶拉到云南贴上“云南普洱茶”标签,再运回广东,就能以数倍的价格卖出。

据说有位茶商把近百吨外地茶叶运到云南,还没到批发市场,就被闻讯赶来的投资者全部买下。之后往返两地近十次,轻松赚下400多万元。

那时的思茅,大到城市地标,小到街头巷尾,到处都贴满了一个荒谬的标语:“存钱不如存普洱”,甚至整个城市都因一饼普洱茶,改名为普洱市。

从“早上一背箩,下午开摩托”的普洱茶农,到带着一麻袋钱到市场成件买普洱茶的大小老板,再到存了满屋子茶的单位领导,没经过的人很难想象那时疯狂。

资本入局,病态市场

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

这时的普洱茶市场,就像一大块无主的肥肉,引来了一大群闻见血腥味的鲨鱼,外地的大佬和资本陆续入场,拿着明晃晃的镰刀开始收割。

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很多人会用自己买入再卖出的方式,来不断提高普洱茶的价格,营造出爆火的市场交易假象。

当时有句玩笑话:“老实开间茶铺,不如当个搬运工。”当普洱茶被倒来倒去时,最忙碌也最赚钱的,就是这些买入卖出,哄抬物价的“搬运工”。

说了这么多手段,其实在当时,以绿茶充晒青茶,把外地茶标榜成云南茶,还不算最过分的,一些想钱想疯了的不法分子,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人入场太晚,买不到晒青毛茶,也收不到半成品绿茶,更没有成品茶可以贴标签,再加上同行们一夜暴富的消息刺激,能干出什么事都不奇怪。

这群人暗地里分成两拨,一波人装成茶农,偷偷把模样相似的树叶掺入茶叶里;另一波人再来将这些“茶叶”统一收购,再转手卖出。

市场崩盘,普洱之殇

如果之前是在骆驼上拼命加压,那这种掺假,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流入市场的茶叶完全没有价值,是真正意义上的假茶,把根本不能喝的树叶拿来饮用,对人体的危害可想而知。

当市场走到这一步,茶价下滑的趋势就已经无法抑制了,普洱茶市场这座大楼,终于迎来了轰然崩塌的这一刻。

一部分盲目跟风过来的茶商,跟着热潮入场,接了货又卖不出去,最终倾家荡产。

一部分茶厂盲目收购茶叶,导致资金链断裂,欠下巨额债务,最终只能黯然退场;

那年积下的大量品质极差的普洱茶,至今还有一部分在市场流通。在14年后的今天,普洱茶行业仍然没从那段阴影中完全走出来。

揭开伤疤,吸取经验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从无人问津到万众瞩目,从炙手可热到跌下神坛,在十年后的今天,普洱茶行业逐渐恢复元气,迈入了稳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但我们仍需要从普洱之殇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回顾普洱之殇的整个过程,陆离个人有5点建议,还请各位茶友一同共勉。

一时的价高,只能说明这个阶段普洱业的行情不错,以及僧多粥少的市场需求。

优质的茶叶原料、精湛的加工工艺、正确的后期仓储,才是保证普洱价格稳定增长的关键原因。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拿来“炒”的,品饮价值才是普洱茶赖以生存的基础。

过度营销要不得,台前茶商盲目跟风,幕后庄家拼命炒作的行为,违背经济运转客观规律的行为,其可能会红火一时,但绝不会风光一世。

市场要居安思危,坚守普洱品质底线,克服盲目跟风,拒绝投机炒作,促进普洱茶行业健康的稳步发展。

普洱之殇在给普洱茶行业带来惨痛教训的同时,也用破而后立的方式,让各地茶商不敢再囤货居奇,让大小茶厂严守生产标准,让地方政府思考行业发展大计,

让我们铭记历史,共同祝愿普洱茶行业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美好。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15万一饼的假茶还有价无市!88青普洱茶的炒作乱象何时才肯罢休?

30年前,一家茶厂濒临倒闭,派人四处兜售库存品缓解压力。最后以亏本价,将20吨普洱茶全部卖给了一位香港茶商。

这名港商当年买入价仅10.71元一饼。而到了现在,已经涨到了恐怖的15万元一饼,一片普洱茶,居然能与月薪过万挂上等号!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即使花费十几万,也不一定能买到真货,明知真假难辨,还是有人敢带着全部身家入局!

惊人的利益,催发贪婪的人心,这场名为“捡漏”的局中局,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今天就来揭秘翻价万倍的传奇普洱茶——88青!

无人问津的压仓茶

88青的诞生,与特殊的历史时期密不可分。现在如日中天的勐海茶厂,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却处境艰难,甚至一度到了要倒闭的地步。

这时国家还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营茶厂工人的工资由国家发放,茶品出厂后没有销路,就一直积压在仓库里吃灰。

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勐海茶厂结束了吃大锅饭的时代,开始自负盈亏,如果不将这些库存推销出去,工人们就没工资,茶厂就会倒闭。

然而由于产销不对路,这批茶在云南、广州、台湾均无人问津。茶品推销,回笼资金,成为了茶厂存亡的关键点。

1992年,勐海茶厂驻港代表陈强在香港四处推销,但香港人喜欢的是褐色的熟茶,这种青绿色泽的生普,苦涩味重,茶味太浓,并没有人愿意购入。

陈强带着最后一点希望,带着茶样板上门拜访香港茶商陈国义,陈强没有贸然推销,而是冲泡好后才请陈国义品鉴,陈国义试泡后,顿感这茶的品质惊人,生津回甜,连续冲泡7次后仍茶香不绝。陈国义询价后更是大为震惊,不是太贵,而是太便宜!

由于茶厂急需资金,这批茶最后的成交价仅10多块钱一斤,要知道同时期的西湖龙井,已经卖到了400元一斤!

经商多年的陈国义,发掘了这里面的巨大商机,确认所有茶品质如一后,他调动自己的全部资金,折合每片10.71元港币的价格,买断了茶厂积压的20吨库存!

陈国义为了纪念自己在1988年创办的“茶艺乐园”,也为了图了“一路发”的好彩头,遂将这批茶命名为“88青饼”。88青的价格神话也由此正式开始!

只看外表,很难想象一饼就要十几万人民币

翻价万倍的神话茶

在刚买下这批茶的前几年,陈国义有些焦虑。这批茶价格极低但数量巨大,以至于套死了所有流动资金,他有些怀疑自己究竟是把握住了商机,还是一时脑热?

2003年,在经济大环境萧条,和自身资金链断裂的的背景下,陈国义迫于经济压力,将自己手上的绝大部分存茶,都转给了普洱茶大藏家白水清。

2005年,有内地茶商多方周转找到了陈国义,询问那批货还剩多少,他想高价买入,陈国义这才知道,88青在内地的价格,已经像坐了火箭般的暴涨!

1992年,茶厂以亏本价,向陈国义抛售了近20吨88青时,价格仅为10.71元一片。

2003年,面临债务危机的陈国义,以每饼200元左右的批发价,将88青的货源转给了白水清。

2005年,国内的普洱茶逐渐陷入狂热,88青的价格随之攀升到了2500一片。

2007年,截止普洱茶市价格崩盘前,一片88青,最高被炒作到了12000元!

2011年,普洱茶市恢复,出现在该年深圳茶博会上的88青,价格为38000元。

2013年,到了这个时候,88青早已有价无市,甚至有人以500万的拍卖价溢价购入。

至此,从一开始的积压在仓库吃灰,到现在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批生产于80年代末期的普洱茶,用30年的时间,缔造了一场百万级的价格翻倍神话!

万不存一的正品茶

重温这段历史,陆离在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也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存疑。从当年的这份购茶合同上,陆离发现了故事背后的真相。

这份合同的交易双方是,联合国际贸易公司(勐海茶厂),和茶艺乐园(陈国义),普洱茶唛号为7542,种类为云南七子饼。

这里就引出了88青的定义问题,从上文中我们知道了“88“只是一个吉祥寓意,按照当时的叫法,这批茶的真名应该取自唛号,也就是叫“7542”。

但这批茶的具体年份,其实是存疑的,当年交易时,这批茶已经在仓库积压多年,而且合同上也没有注明具体的生产年份。

因此,88青为1988年产的说法与事实明显不符,而前些年盛传的“1988年-1993年的7542,统称为88青”的说法,其实是手上有货的茶商,放出的烟雾弹。

据陆离所知,现在业界对88青的统一共识为,勐海茶厂在20世纪80年代末,按照75年研制的7542配方,以4级茶青为主料制作而成的常规品种。

解决了定义问题后,我们再来看数量问题,合同上写的350枝/4200筒/10500kg,单价为“港币7500元/筒”,到货方式为“四批交清”。

而这份合同上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这批货的数量了。当年交易过来的88青,按十二提一支计算,仅有20吨出头,而并不是某些人盛传的30多吨。

这是因为当年的老勐海茶厂经营不善,最差的那一年总产量才不过百吨,像这批交易给陈国义的88青,数量就这么多,而且已经是茶厂数年的存货了。

更何况在88青真正打出名气的03年,以白水清为首的大茶商已经将这些茶瓜分殆尽,从那时消耗到现在,越到后面供给越少,价格越贵,假货的可能性也越大。

因此,真正的88青,总数量为29400饼,总金额为315000元港币,也就是说单价仅为10.71元一饼,至于分次提供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当时陈国义的现金不足。

88青的盛名不仅在于稀缺,还在于其堪称极品的茶质。历经三十年岁月沉淀,88青的茶饼乌润油亮,汤色红浓透彻。入口饱满厚滑,梅子香四溢,回甘连绵,经久耐泡。

顶尖的品饮价值,极其稀少的存世量,让88青成为了普洱茶界的无冕之王。极其高昂的存世量,也让无数茶商闻风而动,88青再次站在了炒作的风口浪尖!

真假难辨的炒作茶

前年年末,陆离朋友圈里的茶商像集体策划一样,开始疯传一个茶商,捡漏88青一夜暴富的“真实事件"。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茶商到广西出差几天,在当地的茶叶店蹭茶时,居然遇到了传说中的“88青”,他抓住老板外出,店员看店的时机,捡漏了一整件88青。之后连夜赶往芳村,以天价转手卖出。

一夜暴富的故事很诱人,但疑点实在太多了:明明是芳村的大玩家,为什么会到小茶店蹭茶淘货?要有多高的品鉴能力,才能一眼认出这88青是真货?

既然是真货,那店员怎么敢在不问老板的情况下,擅自售出?连夜赶到芳村,就有人愿意以天价接盘了?

就是这么一个低劣的故事,居然能引得无数茶商尽折腰?这是陆离听到这事的第一反应,但看到88青的价格一夜暴涨后,这场好戏的主谋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由于经过了多方周转,88青现存的区域很杂。香港、芳村和东莞都可能会有存货,其中传得最神的,当属芳村的大炒家。

芳村的万家茶叶店,其中售卖普洱茶的起码有七千家,走进这些茶叶店,凡是上点档次的,都声称自己这有88青。数量上更是一桶不算少,一件不算多。

每家店的老板都拍着胸脯,说自己的是真货,你要是被迷住了,老板说不定还会拉你坐下,泡壶热茶,让你听他讲当年他与陈国义的感人故事...

按照现在的88青交易量,芳村就起码有几千件,算上东莞和港台,再拉上各种网购旗舰店,普洱茶界的88青流通量在万件以上。茶友们觉得能有多少真货?

鉴定过的88青假茶,猜猜是怎么判断的?

88青是普洱茶界永远的传奇,它用自身印证了,自然干仓对普洱茶存放转化的正确性,也因此身价暴增,证明了拼配茶的地位和价格,能与尊崇的号级茶并肩。

但可怕的是,在某些人的狂热追捧下,88青已经成为了可悲的投机品,不仅自身地位褒贬不一,也几近丧失了最根本的品饮价值。

根本没见过,也没喝过88青的人,都敢冲着这份稀缺,压下自己的身价性命,去搏一搏,那被虚假价格泡沫层层夹裹着的88青。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无人问津,现在高不可攀。不管现在还有多少正品,只要价格神话没幻灭,只要贪婪人心没醒悟,88青的买卖就永远不会结束!

07年普洱茶崩盘:至今未愈的可怖伤口

2005年的一场普洱拍卖会上,演员张国立无偿拿出一筒马背沱茶拍卖,这筒原本用来活跃气氛的普洱茶,从2万元一路飙升到了百万元。

当拍卖价达到108万元,张国立本人也惊得目瞪口呆,当这款茶最终以160万元的天价成交时,连当时的云南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也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除了这场营销活动外,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阵“普洱热”,然而当普洱茶价格疯涨的同时,一个巨大阴影也缓缓笼罩在了普洱茶市场上。

这就是2007年的“普洱之殇”,带来了千万级市场崩盘,百万人血本无归的惨痛教训,这个普洱茶行业的可怖伤口,至今都未曾痊愈。

这种级别的市场崩盘,是怎么形成的?当时的普洱市场到底有多疯狂?为什么没有人发觉并阻止这场灾难?今天的这篇文章,要揭开14年前的那场噩梦。


故事还要从2000年说起,当时正值新旧世纪交替,中国经济稳步提升,各类市场欣欣向荣,从台湾那里吹来了一股普洱热潮,并迅速影响到了广州等南方城市。

不过在06年之前,普洱茶的影响力,一直维持在小范围内,虽然普洱茶市场行情呈现小幅的逐年上涨形势,但市场秩序还是一切正常。

不管是投资的茶商,还是品饮的茶客,都还保持着一份理性。但一场疯狂的炒作活动,打破了这份暴风雨前的宁静。

完美营销——重走古道

山雨欲来风满楼,市场炒作几时休。

05年4月下旬,云南思茅召开了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要说这次活动的最大“功绩”,那无疑是“马帮茶道·瑞贡京城”,也就是重走茶马古道。

这场活动用半年时间,40余位身着民族服饰的赶马人,从云南思茅市出发,途径蜀陕等近百座县市,徒步跋涉数千里,穿越大半个中国,最终到达北京。

为了增加噱头,沿途组织了数次义卖活动,到达北京后,更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新闻发布会、拍卖会等近十场活动。

在其中一场慈善拍卖会上,张国立捐赠的那款普洱茶,拍出了160万高价,更是将整场活动推向了高潮。

从商业活动的角度来看,这场规模空前的普洱茶营销活动,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一时间普洱茶风靡全国,价格也开始像坐了火箭一样疯涨。

然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普洱茶市场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宛如一匹烈马,在通往万丈悬崖的道路上绝命狂奔。


供求失控,风雨欲来

疯狂,就是那个年代普洱茶市场的代名词。

时间来到2007年,这是普洱茶一炮走红后的第二年,当时云南所有的普洱茶厂都日夜不休,拼命提高产量,但还是难于满足来自全国各地的市场需求。

那时的普洱茶,几乎没人拿来喝,而是买进卖出,赚取差价,能佐证这点的,就是当时反常现象:普洱茶的大宗批发价,比单饼零售价高出数倍。

我们都知道在正常市场,小到零食衣服,大到客机轮船,大量批发都比单件买入要划算,但在当时的普洱茶市场,单饼买卖无人问津,只有成件交易才有赚头。

买不到晒青毛茶,茶商们就去成吨买入烘青和蒸青的绿茶,买到后就直接拆开打堆,再掺入小部分晒青毛茶压饼,就能以数倍的价格转手卖出。

在当时市场上,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屡见不鲜,只需要把广西、福建的茶叶连夜运到云南,再打上本地料的名头,就可以被挥舞着钞票的收购者买下。

没有货源,有人就将自己在广州的存茶拉到云南贴上“云南普洱茶”标签,再运回广东,就能以数倍的价格卖出。

据说有位茶商把近百吨外地茶叶运到云南,还没到批发市场,就被闻讯赶来的投资者全部买下。之后往返两地近十次,轻松赚下400多万元。


资本入局,病态市场

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

这时的普洱茶市场,就像一大块无主的肥肉,引来了一大群闻见血腥味的鲨鱼,外地的大佬和资本陆续入场,拿着明晃晃的镰刀开始收割。

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很多人会用自己买入再卖出的方式,来不断提高普洱茶的价格,营造出爆火的市场交易假象。

当时有句玩笑话:“老实开间茶铺,不如当个搬运工。”当普洱茶被倒来倒去时,最忙碌也最赚钱的,就是这些买入卖出,哄抬物价的“搬运工”。

说了这么多手段,其实在当时,以绿茶充晒青茶,把外地茶标榜成云南茶,还不算最过分的,一些想钱想疯了的不法分子,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人入场太晚,买不到晒青毛茶,也收不到半成品绿茶,更没有成品茶可以贴标签,再加上同行们一夜暴富的消息刺激,能干出什么事都不奇怪。

这群人暗地里分成两拨,一波人装成茶农,偷偷把模样相似的树叶掺入茶叶里;另一波人再来将这些“茶叶”统一收购,再转手卖出。

市场崩盘,普洱之殇

如果之前是在骆驼上拼命加压,那这种掺假,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流入市场的茶叶完全没有价值,是真正意义上的假茶,把根本不能喝的树叶拿来饮用,对人体的危害可想而知。

当市场走到这一步,茶价下滑的趋势就已经无法抑制了,普洱茶市场这座大楼,终于迎来了轰然崩塌的这一刻。


一部分盲目跟风过来的茶商,跟着热潮入场,接了货又卖不出去,最终倾家荡产。

一部分茶厂盲目收购茶叶,导致资金链断裂,欠下巨额债务,最终只能黯然退场;

那年积下的大量品质极差的普洱茶,至今还有一部分在市场流通。在14年后的今天,普洱茶行业仍然没从那段阴影中完全走出来。

揭开伤疤,吸取经验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从无人问津到万众瞩目,从炙手可热到跌下神坛,在十年后的今天,普洱茶行业逐渐恢复元气,迈入了稳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但我们仍需要从普洱之殇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回顾普洱之殇的整个过程,陆离个人有5点建议,还请各位茶友一同共勉。

一时的价高,只能说明这个阶段普洱业的行情不错,以及僧多粥少的市场需求。

优质的茶叶原料、精湛的加工工艺、正确的后期仓储,才是保证普洱价格稳定增长的关键原因。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拿来“炒”的,品饮价值才是普洱茶赖以生存的基础。


过度营销要不得,台前茶商盲目跟风,幕后庄家拼命炒作的行为,违背经济运转客观规律的行为,其可能会红火一时,但绝不会风光一世。

市场要居安思危,坚守普洱品质底线,克服盲目跟风,拒绝投机炒作,促进普洱茶行业健康的稳步发展。

普洱之殇在给普洱茶行业带来惨痛教训的同时,也用破而后立的方式,让各地茶商不敢再囤货居奇,让大小茶厂严守生产标准,让地方政府思考行业发展大计,

让我们铭记历史,共同祝愿普洱茶行业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美好。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