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女怎么样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普洱贡茶:风靡京城,声名远扬的皇室宠儿

清末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与著名作家老舍有着很深的情谊,一次喝茶时,老舍就问溥仪:“你当皇上时,喝的是什么茶?”

溥仪想了想,说:“按清宫的生活习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

老舍对龙井茶很熟悉,却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溥仪就为他介绍:“普洱茶是皇室的宠物,还是朝廷馈赠各国首脑、贵宾的礼品,深受外宾喜爱。”

这话是否可信,或许能从大贪官和珅上找到答案:

公元1799年(嘉庆四年)9月19日,军机处奉命查抄和坤府,除了海量财宝外,还发现“普洱茶三百八十八团又五桶,普洱茶膏百九十匣”。

当这些奇珍异宝送到嘉庆皇帝面前时,他下令让所有财物都充公,唯独留下了这些普洱茶,

两位皇帝的例子,就是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清朝至宝——普洱贡茶。  

普洱贡茶的诞生

说到普洱贡茶的起源,其实要追溯到朱元璋,这位明高祖不仅大刀阔斧地改革了延续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还阴差阳错地使普洱茶的紧压形制得以诞生。

据说穷苦贫民出身的朱元璋,从小就看不惯茶叶繁琐的研膏烘焙工艺,还认为地主老财们喝茶时又要碾磨,又要烤茶,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压榨百姓劳力。

公元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皇帝朱元璋正式下令,停止制作龙团凤饼,并要求所有贡茶都改成炒青散茶。

不过炒青绿茶虽然方便,但没有各种手段加以抑制,茶性寒凉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并不适合所有人品饮,这就引发人们去探索更多不同的茶叶品类。

“茶苦而寒,阴中之阴.....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此茶之害也。”——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朝中期出现的全发酵红茶,清朝前中期出现的半发酵青茶,后发酵的黑茶、轻发酵的白茶和黄茶等,是前代制茶工艺的积累质变,也有用发酵规避绿茶弊端的原因。

总之,改蒸为炒在漫长中国茶叶史上,这也是一项堪称转折点的改革,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唐宋制茶工艺和饮茶文化的断代,但也推动了六大茶类的蓬勃发展。

而且,这正是普洱茶能够走出无数大山,在京城展开璀璨光华的绝佳机会。

普洱贡茶的发展

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明朝大将蓝玉、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大军平定云南后,不仅在此地驻兵屯田,还陆续移民过来近300多万汉人,稳定边疆。

汉人再次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云南农业飞速发展,也使这里诞生了许多特色茶类,如昆明的太华茶、大理的感通茶、以及车里的“普茶”。

公元1383年(明洪武十六年),朝廷下令将“普日”改为“普耳”,明朝万历年间,又改“普耳”为“普洱”,而这里产出的茶叶,就称为普洱茶。

此时普洱茶不仅得到正式命名,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蒸而成团”紧压工艺,之后更是蓬勃发展,甚至还出现在了一众历史文献中,成为了云南茶的代表。

“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有车里一头目居之。”《云南通志》

“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谢肇制》

“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方以智《物理小识》


如果赋予普洱茶人格化,那明朝时期的她,还只是“邻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茶。

那清朝,就是其成就尊崇贡茶地位,绽放”我花开后百花杀“这一无上光彩的重要时刻。

普洱贡茶的辉煌

公元1650年(顺治七年),清朝的贡茶机构由户部改为礼部,进一步走向制度化和体系化,贡茶区域也从明代五省扩展到十三个省份,而云南正是其中之一。

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云南文山(时称开化)总兵阎光纬,进普洱茶肆十圆,孔雀翅十副,女儿茶捌篓“,首创普洱茶进贡皇庭之先河。

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决定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同年8月6号,云南巡抚沈廷正式向清宫上贡普洱茶。

公元1734年(雍正十二年),云南巡抚张允随,进贡普茶蕊,普芽茶,普茶膏,大普茶,中普茶,小普茶各百,女儿茶和蕊珠茶各千,入京普洱茶数量渐增。(《雍正十二年云南巡抚张允随贡品清单》第一历史档案馆)

其中数量最多的紧团茶仅供上贡,分为大,中,小,女儿茶,珠茶等不同规格,女儿茶一词,意指则为年轻女性谷雨后所采,重不过百。

蕊珠茶和散茶为瓶装,普洱茶膏为匣装,当时普洱茶的单位,元、圆、个存在混用情况,不过表意大同小异,一般以圆为计;

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御批宗室亲贵,中央大员,地方大吏等84位高官大臣为进贡人员名单,普洱贡茶的体系也更加完善和齐全。

公元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云贵总督富纲,在数月内先后上供四次普洱茶,以供皇宫内庞大的消耗需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卷55记

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红楼梦》首个活字刻本“程甲本”现世流传,其中提到普洱茶的段落就多达7处。

如《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就写道,吃过饭后,贾宝玉邀家人共饮普洱茶(时称女儿茶),用来消食解腻,帮助消化。

我们都知道,曹雪芹是见识过当时京城上流社会生活的伟大作家,文中记载考究颇深,既然会这么写,说明当时的普洱茶,真正做到了上行下效的饮茶风气。

公元1826年(道光六年),一位叫阮福的年轻书生,写就一篇《普洱茶记》,全文不过千字,但却是历史上一篇以普洱茶为主角的记录性文章。

这篇《普洱茶记》短小精悍,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说出普洱贡茶在当时的地位:“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得知,在道光年间,来自云南的普洱茶,已经成为“名遍天下”的中国名茶,尤其是在天子脚下的京城。

而备受恩宠的原因就是“味最酽”,普洱茶选用大叶种原料制作,滋味浓烈,茶气霸道,回甘厚重,这使其有别于其他地区以香气、形态而出名的茶类。

在如此确凿的证据面前,某些人又找到了批判点:普洱茶在清宫的地位十分低下,不过是宫女等杂役们的日常茶饮,皇帝每年能尝个鲜都不错了。

那普洱贡茶在清宫的地位,到底怎么样?

普洱贡茶的巅峰

饮用上,清宫里上至帝王妃子,下至宫女太监,大家都在饮用普洱茶,为此宫里还会以“月例”或“年例”的形式,专门发放普洱茶。

“皇上用普洱茶,每日用一两五钱,一个月共用二斤十三两,一年共用普洱茶三十三斤十二两。”——《宫中杂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祭祀上,能被用作祭品的普洱茶,都是由皇帝精心挑选,其中上供的消耗量不大,但祭祀期间所消耗的大量奶茶,也都需要以普洱茶为原料。

“嘉庆二十五年,寿皇殿中龛,东龛,西龛,安佑宫中龛,东龛,西龛,每日上供普洱茶各三钱,一年共用普洱茶四十斤八两。”《宫中杂件》

普洱贡茶,不仅是清朝皇室的至尊标志,让京城里的王公贵胄都趋之若鹜,还是作为国礼,赏赐给各国使节,显示皇恩浩荡和地大物博的重要手段。

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英国国王派出近800人使团,访问大清帝国。乾隆接见后赏赐奇珍异宝,包含大量普洱贡茶。

同年,印度马德拉斯总督一行为乾隆皇帝祝寿,乾隆下令在万树园设宴接待,并送出大量礼物,其中就包括普洱女儿茶和普洱茶膏等。

有个叫斯当东的英国使者对团茶很感兴趣,并描述到:“这并非散开茶叶,而是用“胶水”制成的球形茶叶。可以长久保持原来味道,在中国系最贵重之品。”

普洱贡茶的落幕

公元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十八,慈禧太后传出懿旨,要有人陪她在颐年殿看戏,十五位大臣被宣召入宫并赏赐礼物。

“敬事房要取普洱中茶十五个,以赏赐颐年殿看戏诸臣”——《光绪二十九年御茶房日志》

“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杯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值冬季,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能解油腻。”——慈禧贴身宫女荣儿《宫女谈往录》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

而慈禧太后的万般宠爱,已是普洱贡茶最后的余温。1904年,云南兵荒马乱,盗匪蜂起,上供了200多年的普洱贡茶,也由此消失,成为时代的绝响。

从诞生于崇山峻岭,到首次进入京城,再到成为皇室标志,普洱贡茶在中国繁盛了近两个世纪,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直到鸦片战争的第一声炮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逐渐衰退,直到中国茶地位被印度茶所替代,普洱茶才短暂地告别了京城。


不过普洱茶并未就此画上发展的句号,在藏区印度等的边销市场,在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市场,在更加辽阔的南洋,都深深地扎根于当地人民的饮食中。

清朝贡茶的故事结束了,但普洱茶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金针白莲口感怎么样

  金针白莲(原名“白针金莲”)是云南普洱茶的一种,为云南勐海茶厂首创,属普洱熟茶。其配方源自云南历史名茶“女儿茶”,采用高级别的茶青,配以勐海大益精湛发酵技术制成。因该茶芽头显露,金毫突出,且其芽紧细似针,是为“金针”;色泽栗色泛灰白,透荷香之气,独具“莲韵”,是为“白莲”。故名之为“金针白莲”。

  金针白莲品质特征

  条索:肥嫩,芽茶较多。

  色泽:栗色,显灰白。

  整碎:匀齐。

  汤色:红艳。

  滋味:甘醇、顺滑、细腻。香气:陈香,显荷香。

  该茶曾于2005年10月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会荣获普洱茶最高殊荣金质奖章。

  金针白莲,素有荷香莲韵甲天下的美誉,是大益集团勐海茶厂生产的高端熟茶精品,也是2005年的金奖茶品。该801批次的金针白莲熟茶每饼357克,以勐海坝区细嫩晒青毛茶为原料,采用勐海茶厂的优质普洱发酵工艺精心制造,发酵适度,其芽叶紧细似针,金毫突显,色泽栗色带灰白,汤色褐红,香气独特显荷香,滋味甘醇、顺滑、细腻,是08年大益的精心之作,作为喜爱普洱茶熟茶的茶友,自己喝、收藏、送礼均是上上之选。

论历史地位,普洱茶排老几?

论历史地位,普洱茶排老几?(文末福利)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那么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普洱茶在茶届的地位怎么样呢?



在当时,茶叶贸易是封建社会为数不多的经济项目之一,各王朝自然不会撒手茶山的占有。


早在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不顾千里之遥,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为“利润城”,视茶林为获利润之物,显示了王朝的重视程度,也显示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线点即后来的普洱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当时步日睑的南方,即澜沧江外有车里土司管制,江内大片地方为步日睑辖地,自然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其六大茶山。步日睑归银生节度(驻景东)管辖。


此时茶已传至中原,再随文成公主陪嫁给松赞干布而进入西藏。由于茶叶品质上乘,解毒散寒,消食去腻等功用被藏族青睐,视其为配置“酥油茶”的极佳配料,从此便越雪山、漂金沙江,过丽江、银生城再至步日,以马匹、乳制品、药材、豆金交换步日的茶叶。


这便是南宋人李石着《续博物志》中所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据清代《普洱府志》记载:“年运吐蕃之茶达三万担”。此时期,为驮运方便,茶商便将收购到的散茶再蒸而紧压为团茶,大者如人头称“人头茶”,小者如牛心,称“牛心茶”。


紧团茶千里之遥运西藏,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长日驮运中,团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黑色,味有陈香,别于其他茶叶,易辨易识,渐为藏区喜爱。


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此时宋朝与北方金朝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步日部茶叶换得西藏马匹,再将马匹北转与宋朝,换取绵缎珠玩首饰。


茶市扩大,促进步日各地茶叶种植加快。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蒙古铁骑占领云南,将宋代的步日改为普日,在思茅一地设为思么,两地各设“甸”治,于普日加设“普日思么甸司”,辖两甸及南方各地。


甸司归属元江路节制。元代中期,普日生产的茶叶随同以食肉、乳为主食的蒙古人西上进入俄国,后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入《战争与和平》。《澜沧县志》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将普日改称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万历年间(1572~1620年),李时珍着药典《本草纲目》中记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明代编纂的《云南通志》记有:“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


两书语若同出,一致将普洱一词和普洱茶名固定,此后沿用不衰,至今无变。两名固定时间,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府早109年以上。


据考证,普洱一词是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此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明朝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淅着《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顺治十六年(161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10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

康熙三年(1664年),设元江府普洱分府,移元江通判驻普洱,为普洱通判,管辖十三版纳。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辖六大茶山、橄榔坝及江内(澜沧江以东、北片)六版纳(即猛养、思茅、普滕、整董、猛乌、乌得),对江外各版纳(即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设车里宣慰司,为土司管制,根据流官管土官原则,普洱府对车里宣慰司实行羁縻管理。


同年在思茅设茶叶总店,将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由云南总督鄂尔泰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紧茶,茶膏,进贡皇帝做为贡茶。


雍正十年,普洱镇总兵官李宗应以巡边到茶山搜括民财,普洱知府佟世荫又图以“过山聚粮”再到茶山搜括,遭拒后辱打茶山千总刀兴国,刀兴国愤而发动茶山人民起义。在官军六个月围剿下,起义失败,刀兴国等人残遭杀害。


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宁洱县为附廓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


同年,清庭对普洱府茶业情况作调查,对私商经营茶叶有改动,道光《普洱府志·食货》对此况追述为:“普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120斤计,合72~84万斤),入山作茶(指茶商及工匠)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


为了“杜绝衅端(闹事),不许客人上山作茶”;又从收缴茶税入手,准许私商办“茶引”购茶,规定:“普洱府年发茶引三千,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加其他税费,合每引征税一两,年征收茶税合三千余两),行销办课,定额造册题销”。


其后在府地设“茶局”专办茶引发放、税银征收和贡茶的例银发放、贡茶押运的监督机关。


普洱茶由于品质优良,茶味醇于他茶。早在唐代已获西藏人民喜爱,在明代中期大量进入北京受到京城各层人民喜爱。


清代,阮福专着《普洱茶记》称为:“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清代《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茶)可比”。


清代学者赵学敏着《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


《普洱府志》记为:“普洱茶名重京师”。在大众茶已普遍受欢迎基础上,清庭将普洱茶首次列为“贡品,分芽茶、团茶两种”。


同期志学家张泓着《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复将普洱贡茶改为:“团茶(内分5、3、1、0.4、0.14斤五种)、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绵木匣装茶膏”,称为八色贡茶。


普洱贡茶的采摘、加工、包装,产品多种多样,加工极为认真精良,达到当时最高境界,故此深得皇宫喜爱,广泛在士大夫阶层流传品尝。


据清代文豪曹雪芹着《红楼梦》第61回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该闷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一可见普洱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鼎盛名气,二可见曹雪芹那除却普洱(茶)不是茶的独钟之心。

我们今天唯能从巨着的精美描述中,去领会普洱贡茶当时的风采和声望。


从此,普洱茶在占有广大茶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贡茶获取最高名声的道路,前者取利,后才为名,双管齐下,普洱茶名利双收。


普洱茶沿贡至清宣统年间(1744年~1912年),据老舍问皇帝喝茶情况,傅仪答:“每年龙井、普洱贡茶,我是照例要喝的”。证实普洱贡茶沿贡至少168年,均有突破发展,大大推进普洱茶的发展。


1793年(乾隆58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并在万树园设宴,乾隆帝婉言不准所请,不予同意,但礼尚往来,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按清朝礼例每次接见或宴请、参观、看戏,都宴赠送礼物,称为“赏赐”,每次每人一份。


现将三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品摘录如下:




——赏英吉利国王物件,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普洱茶8团,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茶膏4匣。




——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等,计40项455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O瓶。




——又随敕书赏给英国国王物件,计41填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这次英使觐见团95人,包括正使(即马戛尔尼)、副使、正副总兵官,通事(翻译)、文书,医生、天文生、听事官、管船官等,分等级档次,每人都给礼物,共“赏赐”物27批,其中15批有茶叶,这批礼单逐项统计,共送普洱茶124团、女儿茶34个、(普洱)茶膏26臣、砖茶28块,六安茶40瓶。武夷茶24瓶,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


每次赠送国礼,侧由清朝“军机处”遂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阅批后送给,可见普洱茶名扬海外的历史久已。


普洱茶不仅是颇具外交意义的贡品,也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


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是中国的重要产品之一,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而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


云南普洱茶历年来多次获得过世界各国的大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与欢迎。一九九九年云南沱茶(销法沱)被成功地载入法国大药典,这是云南的骄傲,也是中国茶人的骄傲。云南先民发现并利用了茶,云南人为人类创造的普洱茶也必将在世界饮料史上写上自己光辉的一页。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