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牛奶加红茶做成奶茶喝好吗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国民红茶——小红,为大家呈现口感非一般的饮品

 

 

 

3月31日,一群身着红色T恤的年轻人穿梭在雄达茶城,最后走进茶业复兴二楼,他们被叫做“小红”。这群“小红”要在复兴沙龙第125期现场“搞事情”,为大家呈现口感非一般的饮品。用作调饮的就是这期沙龙的主角、六大茶山新品工夫红茶——小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杨静茜:欢迎各位来参加今天的沙龙。这期的主题是“一堂红茶课”,我们将要品鉴的茶品是六大茶山的新产品——小红。不知道大家日常喝红茶的多不多,我是一个红茶爱好者,几乎每天都喝。红茶很有国际范儿,除了中国以外,坦桑尼亚、阿根廷、肯尼亚、印度等国都有生产红茶,而且全球喝红茶的国家和地区也很多。

 

“小红”在品类上属于滇红工夫,滇红是云南人的骄傲。滇红的历史要从1938年说起,因为战争,几个传统的红茶产区都沦陷了,中茶公司就派了冯绍裘和郑鹤春到云南来考察。冯绍裘到了凤庆,做出了滇红。1986年,伊丽莎白女王来昆明访问的时候,我们赠送的就是滇红。

 

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

为国内其他省小叶种红茶中所未见。

                                                      ——冯绍裘

 

具有祁门红茶之香气,印、锡红茶之色泽。

                                                 ——伦敦茶师

上面这两句对滇红的评价都很高。

滇红工夫的滋味怎么样?大家今天可以体验到。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大茶山)。六大茶山创办于2002年,公司主营普洱茶 、红茶,总部位于昆明市,公司在凤庆、勐海两个云南茶叶主产地建有茶厂和基地。“百年古方,人文普洱”是六山的Slogan。

 

关于六大茶山,更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去看六大茶山的官网,我今天要特别补充介绍的是“六大茶山品质分析研究中心”。2014年,六大茶山与茶业复兴共同创建了六大茶山品质分析研究中心。四年来,我们每周三下午都有例行品鉴会,持续对六大茶山的产品进行系统的评测和梳理。“小红”刚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很激动。在对产品内质进行分析研究之前,这款产品的设计就很吸引人,下面有请六山的设计师袁雨分享一下设计理念。

 

 

袁雨:今年六大茶山想推新产品,我们一直都在想要怎么突破瓶颈。我们发现,茶界主流都在做调饮,别的茶企会做什么呢?很多种,比如小青柑、柠檬红茶。比如柠檬红茶,这个产品有一定的优点,方便快捷,但是缺点也大,比如口感不可控,除了茶好,柠檬皮也要高品质,而且果肉都要丢掉就很浪费。所以我们就忍不住想做一款红茶,既能喝,也能做调饮的基础茶。小红的这个售价一点也不赚钱,就当交个朋友。

 

 

小红设计的整体理念来自对产品本身的定位。茶和我们有亲切感,有温度感,所以取名小红,把茶人物化、情感化,不取很生硬的名字,用拟人的方式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包装上的人物充满想象,虽然我是设计师,但是我不知道我们的审美是否符合市场审美,所以最终确定包装的人物形象没有五官,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由消费者自己想象。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茶行业正在发生审美的变革,个人感觉是这样的。以前一说起茶,就要很古老、很朴素,但是年轻人不要把自己搞的很古朴,茶应该融合在自己生活里,不要因为茶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我们接受古老的生活方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想尽量把这个东西做得生活化。茶有某种仪式感,但在生活中,就要融入大家,每个人身边都有个小红,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小红走进更多人身边,融入大家的生活。

杨静茜:今天六大茶山的董事长阮殿蓉女士也来到了现场。我先简单介绍一下阮总,阮总在普洱茶界的经历很传奇。阮总98年进入茶界,今年刚好20年。1998年,她被版纳州委任命为勐海茶厂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她进入勐海茶厂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这个亏损的老茶厂扭亏为盈。2002年,她离开勐海茶厂创办了六大茶山,这家企业至今也已经16年了。

 

阮总除了是一位企业家,她还是一位作家,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看了她的书,受了她的影响才进入茶界。所以无论是产业还是文化,她对普洱茶的都要很大的贡献。

有一件事情想和大家分享,1998年她初到勐海茶厂,做的一项重要决策就是关闭了CTC红茶生产线。20后,她带领的六大茶山为何又强势推出小红呢?下面有请阮总分享自己对红茶的理解。

 

 

阮殿蓉: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用这种方式和大家在这里见面,今天没有穿旗袍而是穿了短袖,因为我自己更多时候在茶山也是现在的状态。我进入这个行业,今年刚好20年,这是我的福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一样在这个行业有这样的影响力,甚至在闲聊的时候都都成为大家的话题。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既有事业又有家庭的女人更难,但是这20年走过来,不忘初心,走的还是蛮愉快的。

我是学法律的,98年进入勐海茶厂,政府给我的任务是去关停。我之前在铁合金厂工作,所以才进去的时候一头雾水。一句话、一本书会影响人的一生,99年1月份,我在广州出差的时候,看了我人生中第一本普洱茶的书,是邓时海老师的书,看完之后我眼前一亮,上面关于普洱茶生产的内容我每天都在车间见到,但是我不懂。

 

回来以后我就开了会,关闭红茶、绿茶生产线,只生产普洱茶。当时普洱茶紧压茶的生产线只有三条线,产量非常低。99年关闭红茶、绿茶生产线之后全面专为生产普洱茶,从400吨的产量达到3000吨。到了2001年,勐海茶厂就全面扭亏为盈,盈利200多万,员工平均工资在6000-9000元,20年前的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

说到红茶,其实我们2007年在凤庆投产后就一直在生产红茶,至今也有11年了。六大茶山从去年开始就谋划要做一个全新的红茶产品。在这么大生产规模的企业中,我们是唯一一家在普洱茶和红茶产地双翼双飞的企业。

 

我当时写了一本书——《普洱茶再发现》,我发现临沧茶是普洱茶的无名英雄,大益厂生产的7542,其中45%到50%原料都来自临沧的茶叶,所以它在行业中扮演着无名英雄的角色。当我在凤庆的档案馆看了很多资料,其中有郑鹤春和冯绍裘的书信往来,感慨历史的长河中,马车不停地从临沧往版纳运输茶叶,那个时候我就想,临沧当时有5万吨的产量,占了云南三分之一,所以应该临沧茶应该大有可为。

 

在2006年,我档案馆里看到一封信,是国外专家对红茶审评,上面还寄回来了审评的茶渣。你无法想象,这样的茶渣从国外寄回来,说明红茶的品质发酵控制得非常好。那个时候我还是比较感动的,在将近30年的档案里面,竟然有一封从国外用英文写来的信,专门对滇红进行审评,我就觉得云南的滇红是很有意思的,当时我就有很大的启发,就想要把滇红的旗帜扛下来。

1960年,全国红茶大会在勐海召开,云南滇红的鲜爽度在世界上排名是第一位的,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山高路远,还有营销模式的影响,所以云南的滇红是没有名气的,但是在世界上的地位出口是非常好的。

 

六大茶山做了窖藏6年、9年,现在我们希望把普洱茶做成中国标准化的产品,希望把我们的小红做成工夫红茶中立顿。一杯红茶千百味,红茶清饮,大家可以喝到红茶鲜爽的香气;红茶调饮,可以把红茶更多的功能发挥出来。

这两年,很多茶企都在做小青柑、大红柑这样用红茶、普洱茶调饮出来的产品,六大茶山没有做。我们认为,调饮的方式应该交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按照自己的品饮习惯来决定喝什么,而不是按照我给你的味道。一杯红茶,你可以加蜂蜜加牛奶等任何你想加的东西,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应该交给每个人自己。我今年五十岁了,今年来做小红,我希望自己生活的更自如一点,我希望我喝得更自如一点,想加什么我自己来做主,小红就很适合我。

 

六大茶山做为一家专业的茶叶生产厂家,我们希望做出最好的基础茶饮给大家,所以在这设计上比较接地气,一种年轻时尚的方式,希望大家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静下来心来调饮一杯属于自己的红茶,我的口感我做主

杨静茜:感谢阮总,像她刚刚所说的,随意而饮,很棒!有人说茶行业是传统行业,但其实并没有什么传统行业,只有传统思维方式,阮总入行二十年,依然可以带领大家做出这样一款新潮的茶。记得在三月份,周老师第一次见到小红的时候很惊讶,他说这个是国民红茶,今天他特意从普洱赶回来参加这个品鉴会。下面请周老师谈一谈。

 

 

周重林:国人对红茶的认识不够透彻,中国人过去一千多年时间都在研究绿茶,但是英国人出现之后,觉得红茶有机会。实际上是英国人把红茶带到全世界。茶在全世界的征伐是从红茶开始的,因为绿茶不好保存,为了保存就加添加剂,所以英国人不喜欢绿茶。反复测试后觉得中国的红茶很适合他们,特别是紧压运输之后品质也不会发生变化。后来发现,即便是品质发生变化,加糖加牛奶之后也很好喝。红茶很厉害,在终端消费时候,大量的红茶伴随着消耗柠檬、糖、牛奶之类的,过去研究绿茶是纵深发展,但是研究红茶是生活切面,这非常有意思。

今天路过一间冷饮店,很多人买红茶调饮,如果你看到有人喝绿茶加糖会被鄙视,但是红茶不会,因为还没有人把红茶市场定性。红茶不挑剔,是包容的。那天我在景洪第一次看到小红,“小红”这两个字勾起了我无数回忆,有人建议为了文雅把“小”字改成“晓”字,但还是不如“小红”打动人心。

 

 

红茶是鲜活的、饱满的、丰富的,我觉得可以把小红打造成国民红茶。云南还是很遗憾的,因为云南的普洱茶虽然高速发展,但是红茶并没有做得很好。滇红的价值其实比普洱茶的价值更大,全球对滇红的认知是第一的,所以这款茶的出现很有意思。不知道定价是怎么样的,如性价比高又有很好的民意基础,特别是这一波喜欢看美剧英剧的人,没时间泡功夫茶的人,会非常喜欢这样一款茶。我非常看好这款茶,希望阮总把它打造茶成国民红茶。

 

茶友:这个红茶对我来说,从品牌设计到价格都能打动我,像阮总说的,让消费者去决定它的口感,每个人泡出来都是不一样的,这一点确实很好。六大茶山保证品质,其它的让消费者决定。我有一个问题,滇红、红碎茶,还有古树红有什么区别?作为云南人的我也很喜欢红茶,但是对红茶还是不太了解。

杨静茜:红茶的工艺和普洱茶不一样,滇红不用杀青,鲜叶采摘下来,萎凋,揉捻之后发酵,再干燥。红茶最早的工艺是福建那边,大约是至今400多年前开始逐步成型,福建有区位优势和运输优势,向全世界输出。滇红的出现和国内战争有关,因为战争,福建、祁门、湖南等地的茶厂无法生产,所以中茶公司就派人到云南来考察。当时,冯绍裘看到凤庆满山的茶叶之后很兴奋,很喜欢,就试着制作红茶,在1938年制作成功,最初是叫云红,他在《滇红史略》中提到说凤庆红茶的汤色像云南的晚霞。后来改为滇红,和滇池匹配,这其中牵扯很多贸易史,刚出口的时候是很珍贵的,一般人是消费不起的,后来的红碎茶的就便宜多了,全世界红茶消费量,传统红茶和CTC的消耗比例接近,关于CTC,请六大茶山的生产总监蔡昌敏女士介绍一下。

 

蔡昌敏:CTC和工夫红茶,形态上不一样,工夫红茶采用一芽一叶,嫩度比较高,从采摘开始就有标准。采摘之后进行鲜叶分级,如果混杂会影响后面工艺。CTC叶片比较老,要求没那么高,属于工业化标准产品,通过机械设备萎凋、切碎、发酵,在一条生产线上就能完成。工夫红茶采摘之后自然萎凋,还要根据天气湿度决定萎凋时间,一般是16-20个小时。之后还要揉捻,通过相应的指标调整揉捻时间,再进行发酵,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比较传统,需要通过制茶师傅的丰富经验来把控,有很高的要求。两者是不一样的,花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一样,用工夫两个字比较贴切。

 

孙勇飞:小红的出现让我很震撼,这段时间我一直跟进,营销我也参与进来。在和六大茶山的设计沟通的时候,就把小红定位为红茶里的江小白。虽然我不喜欢江小白的口味,但是它确实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饮酒方式,当然还有虐心的文案,很多人都是冲文案去的,小红里面也有。

今天去看中国的年轻人,25-35岁之间只有5%的人喝茶。为什么中国的茶叶到今天都没办法成为像立顿这样的现象级的产品?我上班不可能泡工夫茶,但是小红不一样,用水冲泡就可以喝,另外你还可以加茉莉花加冰糖。我们还打算做星期茶,每天不同的茶,我们每一盒里面的文案都不一样,让年轻人产生一些共鸣。小红的价格才五十多块钱一小盒,大盒不到两百可以够一家人喝半个多月,真的都不贵。

 

小红这个茶非常好,第一鲜叶是有机,第二产品的出产时间也很新鲜。今天我们把小红定位成什么?定位成国内第一款现象级的红茶,做成流行文化。我们还用小红做了很多手机壳、文化衫,让滇红成为国民现象级的茶,并产生一些文化消费上的共鸣。

茶友:孙总说到江小白,现在到处都可以买到江小白,那消费者哪里去买小红呢?

孙勇飞:小红大概在4月13日正式上市,今天是抢先看,抢先喝,像时装品牌的发布会一样。小红正式推向市场是六月中,今天喝到的是六大茶山全国经销大会上的样品。到六月份,基本上大部分线上渠道都能购买到,京东、天猫、淘宝、亚马逊等等,只有你卖得好才能成为现象级茶。

 

茶友:年轻人现在经济水平有限,但是有进取心,提到立顿,我觉得其实是针对全球市场中低端消费者的。那么小红这款产品,会不会导致年轻人的品味停留?

孙勇飞:小米不贵,但是你觉得用小米都会很屌丝吗?小红的价格在四五十快一小袋,40块钱在星巴克就是一杯饮料的钱。屌丝喝星巴克,马云也喝星巴克。你把茶做成一种区分身份的象征,我觉得没有必要。

 

茶友:小红是有机茶,但是我去过很多次版纳,当地茶农对有机概念的理解有很多差异,小红如何保证品质?

蔡昌敏:六大茶山已经做了十六年茶了,任何产品都经得起审核检验。关于有机茶,实际上每块地方都有监管,还会有隔离地,小红的原料来自凤庆岔河村,采用茶农加基地的模式,这块基地也是制作出口茶叶的基地。不管是农残也好、重金属也好,都会有相应的证书和检测报告,对我们来说,从采摘到出厂,全程可溯源。小红虽然便宜,但是便宜不代表不好,这是认证一级的滇红,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

 

张依梦:价格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晰,小红分为家庭装和礼盒装,家庭装是350g,售价163元;长条的是礼盒装,有4小盒,共240g,售价196块钱。

我作为一个年轻人,觉得大家为我们想的挺周到的。年轻人到底是怎么喝茶的?其实我不在乎它是怎么揉捻出来的,也不在乎是什么级别的,我在乎的是好看、顺眼。我喝一个东西,可以没有优点但是不能有缺点。如今咖啡品饮进入3.0时代了。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喝的是速溶咖啡,也挺好喝的。上大学之后去咖啡馆喝,星巴克很贵,变成生活品质的象征,这个时候咖啡进入2.0时代。现在咖啡进入3.0时代,我们要喝精品咖啡,自己学着做手冲咖啡,对于茶来说也是一样的。

 

 

年轻人不喝茶吗?不见得,奶茶也是茶,柠檬红茶,街边的香芋奶茶,其实已经深入生活了。有了小红,当我走入工作岗位,不去担心要多长时间出水,方寸之间,一个杯子和饮水机,口感好就行,还可以自己调饮,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不用你花多少心思,都要对自己好一点就可以了。

洪漠如:我姓洪,大学时大家都叫我小洪,所以今天大家都在说小红如何好,我听着感觉大家都在表扬我一样。这个茶的风格是想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产品,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实施还要往后看。现在线上线下区分不是那么明显了,小红可以进入到更广泛的社群零售终端,但也要有选择,例如那些普通的夫妻老婆店就不要进,建议可以考虑走向写字楼下面的便利店或者是Seven-Eleven这种类型,我非常期待这款产品能火

 

以下是部分网友们对小红的精彩留言↓↓↓

 

 

 

 

 

 

 

 

 

 

 

 

 

文|茶业复兴编辑部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

发言未经嘉宾审校 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图|茶业复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不管好不好喝,奶茶都是门好生意

论喝奶茶,位于中国东南部的边远省份台湾曾经是南波万。

奶茶虽然是人类饮料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产品,但在1980年代诞生于台湾地区的“珍珠奶茶”,可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代网红奶茶。关于珍珠奶茶的诞生,坊间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在1986年,台南的“翰林茶馆”创始人涂宗和先生在鸭母寮市场看到小贩卖的白色粉圆,于是买了点一些尝试加入奶茶里,煮过的粉圆晶莹剔透好似珍珠,随即定名珍珠奶茶。

另一种说法则是1987年,台中地区的冷饮茶店“春水堂”的店员在无意之中,将粉圆加入奶茶。店员顿时诗兴大发,想起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故而命名为“珍珠奶茶”。

为了争夺珍珠奶茶的祖师爷名号,翰林茶馆和春水堂对簿公堂,打了十年官司。法院最终不堪其扰,选择和稀泥:珍珠奶茶是新型饮料,乾隆下江南时没喝过,不算专利,没必要争老祖宗是谁。

珍珠奶茶问世之后,很快席卷了台湾和香港,并在90年代登陆广州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大量奶茶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跟满大街的台湾烤肠一起并称台湾小吃界北伐中原的两大先锋部队。

而2007年喜之郎推出优乐美奶茶,聘请了台湾最当红的明星周杰伦代言,随即一段土味情话霸占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时段:“你是我的优乐美啊”“原来我是奶茶啊……”“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

广告词虽然很尬,但的确请对了人。周杰伦非常热爱奶茶,平时被媒体拍到时,他手里拿着的饮料99%是奶茶。比如今年1月周杰伦跟昆凌一起出席发布会,记者直接问他是不是奶茶喝多了?

长期热爱喝奶茶的周杰伦,2021年1月

而第二天周杰伦在Instagram发了一条状态,给出了标准答案:“哥到高雄了,先来杯奶茶。”

不过台湾奶茶的高光时刻,在2011年遇到了终结。

在2011年,台湾爆发了“塑化剂事件”(一年之后,大陆也爆发了塑化剂事件),食品饮料领域大量企业中枪,而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就包括奶茶,50岚、鲜茶道等当地知名品牌集体中枪[3]。

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伴随着行业洗牌和供给侧改革。塑化剂事件后,喜茶的前身“皇茶”、茶颜悦色、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相继创办——中国奶茶的制高点,开始从台湾向大陆转移。

逐渐的,奶茶店也从文艺青年的热门创业项目,变成了资本押注的明星赛道,刚刚上市的奈雪市值超过了光明乳业,喜茶则凭借600亿人民币的估值和另一个资本宠儿元气森林平起平坐。

奶茶到底好不好喝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旧式的茶饮如何式微?新式的茶饮如何崛起?大陆的茶饮为何能接棒?奶茶店如何从避之不及的创业雷区,变成雇人排队的都市潮流……

这一串问题都有迹可循。

1、品类演讲:从珍珠奶茶到新式茶饮

珍珠奶茶这个名字还略微带点儿意境,但在之后,台湾人给奶茶起名字就越来越野了。

比如1988年,台南市海安路一家叫“草蜢”的奶茶小贩,把奶茶里的粉圆颗粒做大,然后从80年代香港知名爱情动作片演员叶子楣身上汲取到命名灵感,起了一个很猛的名字:“波霸奶茶”。

有的商家更野,把粉圆做成青蛙卵大小,并辅以鲜奶和炼奶调味,起了一个更虎狼之词的名字:“青蛙包二奶”。又是波霸,又是二奶,这个东南省份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值得深思。

上海一奶茶店因店名违背“社会良好风尚”被责令整改,2007年

无论名字叫什么,都无法妨碍“奶茶+粉圆”这一简单的创新,奠定了台式奶茶在世纪之交的霸主地位。休闲小站、快可立、快三秒、50岚等奶茶品牌在台湾开出大量连锁店后,开始跨越海峡,到大陆开店[5]。

快可立在1997年进入大陆发展直营店,成为第一家正宗的“台湾奶茶店”,新颖的吃法迅速引爆人流,也吸引了一大波掘金者。国内涌现一大批奶茶品牌:大台北、大卡司、茶风暴、快乐柠檬、大拇指等等,校门口的柠檬水和烧仙草,也凝固了一大批90后的青春。

珍珠奶茶的影响力有多大?2016年,正在总统竞选中酣战特朗普的希拉里为了争取亚裔选票,带着团队光顾了一家位于纽约法拉盛(Flushing)地区的华人奶茶店,点了一杯珍珠奶茶大口畅饮,连说四个“Good”,并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牛奶和茶的结合”[10]。

希拉里还是图样图森破——事实上,大多数的“珍珠奶茶”,里面既没有奶,也没有茶。

希拉里品尝珍珠奶茶,2016年

为了快速扩张,珍珠奶茶在演化中变得越来越容易复制,用料档次也越来越低。一杯珍珠奶茶的成分大多由奶精、色素、香精、木薯粉和自来水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成份就是奶精。

奶精学名植脂末,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这种物质呈乳白色,具有浓郁的奶香,加入茶水中能使一杯奶茶口感更加顺滑,奶香更明显。而最关键的是,相比真正的鲜奶,奶精的成本非常低。

2011年,曾有媒体暗访拆分一杯奶茶的成本:奶精0.3元+红茶0.1元+珍珠0.1元+糖0.1元,再算上杯子和水电,一杯奶茶的成本也不过在1元左右,但可以卖到4-5元,毛利率超过70%。

70%的毛利率虽然吊打海天、伊利和青岛啤酒,但这里面不包括最大头的房租和人工成本,所以一杯奶茶看起来虽然很暴利,但开奶茶店仍然跟开咖啡馆、开花店一起并列为“让文艺青年返贫的三大法宝”。

但奶精+茶勾兑出的“奶茶”,两者不能融合,静置一小段时间后就会分离,需要一种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合法的起云剂用棕榈油等天然油类制备,但稳定性较差,保质期也较短。

于是,精明的商人发现用工业塑化剂替代起云剂,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3],这就是台湾地区2011年“塑化剂事件”的根源。

2011年后,奶茶行业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版面上充斥的都是“橡胶珍珠”、“奶精”、“添加剂”、“塑化剂”等刺激字眼,珍珠奶茶一下子成了“骗小孩子钱的东西”,销量跌到谷底。

正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健美猪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一样,每一次行业变故都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契机——在塑化剂事件之后,“新式茶饮”开始崛起了。

虽然都可以叫奶茶,但“珍珠奶茶”与“新式茶饮”却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产品,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生意。以奈雪的茶和喜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既有奶,也有茶。

过去茶底多为粉末冲泡或桶泡茶,如今升级成四小时一换的现泡茶,水果罐头升级为人工手剥的葡萄和草莓,供应链和人工难度呈指数性上升,奶茶的客单价也在一夜之间跨入了20元以上的时代。

不管是鲜果+茶,还是鲜果茶+芝士奶盖,还是一杯奶茶+一只软欧包,牢牢把握糖分+脂肪+咖啡因的这种超级组合,让新式茶饮在一线城市迅速取代珍珠奶茶,成为年轻人的宠儿。

2017年,喜茶在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开出了华东首店,开业当天,涌入的数百名顾客在大厅内被分成了6条长队,等候时间最长达到6小时。2020年12月,茶颜悦色在武汉开店,引发了一条蜿蜒1千多米的史诗级长队,要排8个小时队才能喝到一杯奶茶,一杯原本售价20块钱左右的茶,也因此被炒到了500元。

和消费者的追捧对应的,是新式茶饮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奈雪的茶刚刚登陆港交所,喜茶的估值也蹿到了600亿人民币,相比原来只能开在街边当作“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珍珠奶茶,新式茶饮已经杀进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抢走了原本属于DQ和哈根达斯的位置。

翻开新式茶饮的菜单,往往会发现一整页的琳琅满目:燕麦椰果珍珠仙草无所不包,草莓芒果橙子香蕉无所不有,很多80后中老年人看到菜单后常常一脸迷茫:这难道是自助八宝粥?

不过新式茶饮高速增长的密码,其实就藏在菜单里。

2、生意密码:一种奶茶加万物的模式

在许多90后的儿时记忆里,一杯冲调的珍珠奶茶,往往跟着汉堡和薯条一起端上餐桌的。而新式茶饮则是直接把甜品、水果、蛋糕塞进了自己的产品之中。简而言之,新式茶饮把奶茶变成了一个奶茶+万物的生意。

拿喜茶来说,其产品大致可以分为7类:水果茶、冰棒、奶茶、咖啡、面包、纯茶、杯子和茶叶等周边。除了纯茶,以及杯子和茶叶这类周边产品,绝大多数产品的本质,都是以奶茶为基底,添加不同的配料:

1.加甜品、加水果。蛋糕、椰果、芝士,是都市丽人在困倦的午后,补充咖啡因和多巴胺的不二之选;草莓、橘子、葡萄等水果茶常年霸占喜茶热门人气榜前几,代表健康的水果纤维素则是既要甜又要健康的都市丽人的安慰剂。

2.加雪糕、加面包。不仅奶茶上面可以顶雪糕,一步到位,也可以直接单点冰棍和雪糕杯;而三明治、饼干、甚至蛋糕,跟清甜的水果茶是绝佳搭配。

3.加米饭。前一段时间,喜茶推出了季节限定的糯米饭产品,号称可以喝的粽子,让喜欢吃白面馅月饼和毛血旺馅粽子的相声演员于谦直呼内行。

喜茶新品“芒椰糯米饭”

这里面的核心技术,其实是利用茶叶本身回甘的特性,让它易于与几乎任何辅料搭配,不仅不会抢味道,还能让人在喝完之后,口中残余的味道更快消褪,加上咖啡因本身的成瘾性,让人越喝越想喝。

而“奶茶+万物”模式最大的威力,其实在供应链。一方面,什么都能往奶茶里加,使得新式茶饮的品类有无限延展的空间,菜单页数比肩新华字典也不是不可能。另一方面,所有配料的基底都是奶茶,又使得其加工过程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只要供应链稳定,扩张起来非常快。

资本对新式茶饮的青睐也在于此:一家奶茶店兼备了甜品店、水果店、雪糕店、面包店的功能。做一门生意,同时抢了5个市场,放在任何领域都是让资本家做梦笑醒的水平。可以类比当年智能手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相机、MP3和VCD等打得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形。

而新式茶饮的跨界打击有多猛,感触最深的可能是咖啡和甜品店。

大多数人喝咖啡是图咖啡因的提神效果,但这玩意茶里也有,而且奶茶还有牛奶和糖,口感更甜,味觉记忆更浅,更不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感。另一方面,咖啡本身口感浓郁,能搭配的配料极其有限。深感新式茶饮亡我之心不死的星巴克早早收购了茶瓦纳,瑞幸则做了子品牌“小鹿茶”,主打茶饮。

如果说咖啡依旧是996打工人不可替代的燃料,那么曾经风靡一时的甜品品牌则显得落寞许多。2017年,新式茶饮开始在全国范围风靡,这一年也是中式甜品关注度滑坡的开始。以许留山、满记甜品为例,2013-2017年是它们搜索热度最高时期,2018年左右,热度开始腰斩,此后一直萎靡不振,2020年跌入谷底[8]。

从去年开始,红极一时的港式甜品品牌许留山陆续关停门店。目前在内地,北上广深总共只剩下大概10家许留山仍显示在营业,而在2017年,内地一共有273家许留山。

主打芒果单品的新茶饮品牌“7分甜”就是许留山的对手之一,它将杨枝甘露等传统甜品装在奶茶杯里,随买随走的便捷方式,也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习惯。

当年兰州拉面大战沙县小吃,最后的赢家是黄焖鸡米饭。一点点和Coco鏖战多年,反倒造就了奈雪和喜茶的横空出世。从珍珠奶茶到新式茶饮,一方面是消费品领域常见的品类替代,另一方面则是“奶茶+万物”模式的跨界打击。

而新式茶饮的命门,其实也隐藏在奶茶的原料里。

3、形态分化:三种价格带的三种玩法

新式茶饮的江湖,大概由以下三种角色组成:

1.高客单价奶茶。客单价集中在20-40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式茶饮”。代表品牌喜茶和奈雪的茶,都采用直营模式。

高客单价奶茶最主要特征是采用现泡茶、鲜奶、现打芝士和新鲜水果。作为第一批能开进高端商场的奶茶店,奈雪和喜茶的成本其实并不低:不但茶是现泡的,给葡萄剥皮,给草莓摘叶子,给龙眼去壳,都需要手工完成,不失为工匠精神的一种极佳诠释。

但手作和新鲜的另一面,便是制作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低,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对比之下,星巴克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出许多,只要调试机器中浓缩咖啡、奶和糖的比例。奈雪和喜茶在规模足够大之前,会一直伴随“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属性。

反映到财务上,就是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以奈雪为例,2020年前三季度,员工成本占营收的比例都在30%左右,这个比例与做火锅的海底捞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被评为米其林一星的唐宫、老字号广州酒家。

更要命的是,高人工成本的单品,往往都是消费者爱喝的。2020年前三季度,奈雪三大畅销经典茶饮——霸气芝士草莓、霸气橙、霸气芝士葡萄,合共贡献了25.3%的收入。

打通新鲜水果的供应链,是高端奶茶分化的重要标准,但也是目前侵蚀其利润的重要支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区间的奶茶才有机会进入高端商场,加上供应链过重,新品牌很难进入,产品壁垒也就相对较高。

2.中端价格奶茶。客单价8-15元。代表品牌是COCO、一点点,大部分采用加盟制。

这类奶茶最大的特征是原材料的全面低配,比如现泡茶和鲜奶换成了茶包和奶粉,里面的水果往往也是橘子、柠檬这类方便储存的柑橘科水果,用加盟模式大面积扩张。这个价位往往是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价格段。

长沙网红品牌“茶颜悦色”也是这个价格段的新玩家,采用了直营模式。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几乎所有店面都集中在了长沙,并且采用先泡茶和部分鲜果。在闲鱼等渠道,甚至还出现了“代喝”、“代拍视频”的服务,让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望梅止渴。

如今,长沙茶颜悦色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300家,核心商区五一广场,还出现了一个路口五家茶颜的奇观。

这股新式茶饮浪潮中,茶颜悦色可以看作区域奶茶品牌的一个范本:如果无力在全国范围内与连锁品牌硬刚,不如瞄准二线网红消费城市,以密集开店的方式占得先机,再用喜茶的模式降维打击对手。

茶颜悦色客单价低、门店面积小、点位密集的套路,也更适合在商业中心较少,但人流量较大的二线网红城市复制。

3.低客单价奶茶。客单价3-7元,主要分布在下沉市场的粉末冲泡奶茶,和早先的“珍珠奶茶”区别不大。代表品牌便是你爱它它也爱你的蜜雪冰城,加盟扩张,规模有上万家之多。

蜜雪冰城被称为“奶茶界拼多多”,主要原因在于它实在是太便宜了。翻开蜜雪冰城的菜单,依旧可以看到3元一支的脆皮甜筒,4元一杯的冰鲜柠檬,7元一杯的珍珠奶茶,其中大部分单品的价格都控制在8元以下。

在超低的价格以外,蜜雪冰城惊艳同行的还有开店数量。采用直营兼加盟的模式,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15000家。这些门店大多避开了一线城市白领群体,分布在广袤的三四线城市,门店遍及各个乡镇的商业街、商场、车站及大学城。

蜜雪冰城的模式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供应链成本的极端压缩。为了把省钱做到极致,蜜雪冰城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运营全流程都下功夫。

在原材料环节,蜜雪冰城的原料以自产为主,不管是冰淇淋,奶昔,还是奶盖茶,蜜雪冰城的原料来来回回就是特调乳、奶浆那几种,原料生产成本自然下降。

在运输仓储环节,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是蜜雪冰城最大的原料供应商。为了保证加盟商的原料供给,大咖食品有河南总仓、西南仓、华南仓、东北仓和新疆仓,蜜雪冰城免运费直接送到各个加盟店。

在销售运营环节,蜜雪冰城产品工序相当少。如果学习能力强,一个新手半个月就可以学会店内产品的制作,而奈雪的茶则需要培训三到六个月才能到店操作。

在今日的奶茶江湖里,高价格带已经被喜茶和奈雪的茶牢牢占据,毕竟水果供应链不是那么好碰的,高端商场也不是那么好进的。中端价格带在激烈的厮杀中跑出了区域性的范本。低价格带奶茶则已经打到了比水还便宜的价位,诞生了万店规模的品牌。

这种业态上的分化,也造就了新式茶饮独特的竞争格局:蜜雪冰城的对手显然不是奈雪和喜茶,而是无数夫妻奶茶店和校门口的“创业项目”;Coco和一点点的命题,则是怎么和“中国最大咖啡馆”全家与7-11抗衡;奈雪和喜茶在赶走了DQ与哈根达斯后,需要思考的是怎么把自己变成星巴克。

那么,新茶饮这门生意,究竟能不能诞生“中国星巴克”?

4、行业未来:奶茶是不是“中国星巴克”

对于“新式茶饮到底赚不赚钱”这个问题,有一个颇具东方智慧的回答:既赚钱,又不赚钱。

在赚钱这方面,2020年,奈雪的茶每单均价达到43.3元,远高于行业均值35元,是新式茶饮中不折不扣的“白富美”。但说它不赚钱,是因为高昂的售价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暴利,原料和员工成本占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二,典型的人气高、价格高、利润薄,让新式茶饮看起来很像餐饮公司。

那么,从商业模式上来说,高端现制茶饮到底还算是一门好生意吗?答案是肯定的。

咖啡品牌给VC讲故事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中国人平均每年喝X杯咖啡”。这句话乍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中国一直是一个饮茶大国,茶饮市场规模早早就达到了4千亿,远大于咖啡600亿元的市场。

这个前提之所以常常被忽略,是因为咖啡是典型的“市场小、品牌大”,前有在国内耕耘多年的星巴克,后有暴打资本主义的瑞幸咖啡。茶饮则是典型的“市场大、品牌小”,除了大师一天炒1466斤鲜茶叶的小罐茶,几乎没有高知名度的品牌。

作为中国茶叶行业龙头,中茶股份2019年年收入16.28亿、利润1.66亿;专卖普洱的澜沧古茶,年收入3.8亿、利润0.82亿;而在港股上市多年的天福茗茶,年营收不足20亿,在过去7年原地踏步。简单说,中国最大的茶叶公司,年收入大约只有奈雪的一半。

茶叶公司之所以难以做大,原因在于国内的茶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更接近经营高端餐饮。茶树种植讲究地形、气候、土壤。其次,人工采摘和加工制作工艺复杂,拼配环节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傅的个人经验。就连喝茶也很复杂,讲究“品”字,你品不出来不代表茶叶不好。

正如米其林餐厅往往曲高和寡,规模和市值难敌最工业化的海底捞一样,茶叶公司也很难以与工业化的食品饮料公司匹敌。在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茶包品类,先跑出来的反倒是洋品牌立顿和川宁。

而奈雪、喜茶这类新式茶饮的本质,其实就是做茶饮的工业化。

首先,茶叶本是一个地狱级非标准品,但加上牛奶和糖,茶叶本身的味道和性状就被淡化了,也就去掉了茶的等级、产地、叶片颜色等风土特征,具备了工业化的基础。

其次,新式茶饮虽然模式上接近餐饮,每家门店对都有辐射半径限制。但新式茶饮的优势在于,无限SKU的特性代表着产品的纵深更强,门店多变,竞争力极强。

最后,消费者吃饭要不断换口味,但“糖分+脂肪+咖啡因”这个新茶饮组合却可以保证产品的生命周期足够长。

在这个产品特性下,新茶饮,在冲向自己的利润拐点的路上,开始迈出自己的步伐:

1).开源。餐饮企业最大的痛点在于消费主要集中在午市和晚市,但茶饮可以将消费场景延伸至早餐,下午茶,甚至宵夜,实现全天候运营,进一步提升坪效。

另一方面,茶饮的兼容性,注定了它可以与烘焙、零售等业态有机结合。从各大新式茶饮的菜单里可见端倪,喜茶出了喜小瓶气泡水,也增加了美式、拿铁等咖啡类别。

2).节流。早年喜茶的排队热潮,有一大原因是现打芝士费时费力,不仅需要手工打到绵密的状态,更要命的是一段时间不用又会化成水。另外,喜茶门店里始终都有人在剥葡萄和橘子,高昂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中式水果茶的毛利低于咖啡的原因。

但情况在不断改善,先是有供应商解决糖的自动化,芝士奶盖的自动化,甚至是包括剥鲜果的自动化也在逐步实现。另一方面,现制茶饮的厨房将将越来越小、越来越自动,泡茶、拉糖、打芝士、切水果环节逐步被机器和供应商替代。

3).小店快跑。奈雪在招股书中表示,计划于2021年及2022年主要在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分别开设约300间及350间奈雪的茶茶饮店,其中约70%将规划为奈雪PRO茶饮店。

有网友评价道,奈雪Pro店在外人看来是SE,内部人看来是Pro。原因在于,相较于奈雪的标准店,奈雪Pro店更像是一次减配版:Pro店移除了烘焙厨房,改由“中央厨房”集中配送,开店的平均成本也由原先的185万元缩减至125万元。

这一新型门店将成为奈雪未来的门店主力军之一,可以以更轻的店型进驻写字楼。喜茶的go店形式上也类似,本质上就是用更低的租金,更快的周转去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换句话说,新式茶饮中能不能诞生星巴克,取决于一杯奶茶的生产有多像星巴克。

5、尾声

舒尔茨在创立星巴克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第三空间”理论。在这个设想中,咖啡馆将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交场所。

但在中国,星巴克咖啡馆里映入眼帘的,往往是西装笔挺的中年人面对面坐着讨论着下周的合作事项;又或是神色紧张的上班族,一边啜饮着美式一边敲击键盘写公司周报,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深度共建、生态闭环、链路、抓手、组合拳”。

在一个全民追逐更高更快更强的时代里,意味着消遣时光的社交空间很难存活。咖啡在更多意义上,已然成为工业时代的兴奋剂。但奶茶自诞生之初,就是作为消遣和治愈的方式,成为一个躁动年代的安慰剂。

三浦展在消费行业的圣经《第四消费时代》中,为日本人的消费意识更迭勾勒了四个清晰的阶段:从性价比消费,到大众消费崛起,而后物质追求,再到个人理性意识复苏。第四消费时代往往伴随着新品牌的井喷,与之对应的则是经济增长的全面放缓,年轻人发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代结束了。

柳井正在优衣库还是一家地方小企业时,梦想就是成为日本版的GAP。而GAP在1969年创立时,正值美国战后第五次经济衰退。三十年后,身怀GAP梦想的优衣库,在日本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逆势崛起。

在中国,无论是奶茶还是小家电、抑或是潮玩和破产三坑,背后都是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奶茶也许不好喝、也许不健康、也许是智商税,但在这样一个躁动而焦虑的时代里,奶茶和其他许许多多暂时还不被理解的消费品一样,扮演着一个无奈却有用的角色:

生活那么苦,不如来点糖。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资料

[1]50元代购1杯、节假日单日过万,奶茶黄牛转战线上捞钱,猎云网

[2]网曝奶茶不"珍珠"系塑料造专家辟谣原料是淀粉,青岛晚报

[3]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万维百科

[4]台湾学者: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凤凰网

[5]青竹新消费.奶茶简史:中国奶茶的三十年沉浮录(1987-2017)|青竹编年史.

[6]为什么我们不再喝港式奶茶?CBNData消费站

[7]奶茶店奶精代替牛奶成本8毛钱售价超5元,浙江在线

[8]许留山被爆清盘处理老牌甜品品牌将何去何从,消费界

[9]新饮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华创证券

[10]大口吸台湾珍奶争亚裔票希拉蕊:从没喝过有嚼劲的茶,ETToday

读者福利

奈雪上市,喜茶融资,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新式茶饮行业的代表玩家将齐聚资本市场。我们准备了一份新式茶饮行业产业地图,全景展现了这个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每个角落。

来源:远川研究所、作者:杨婷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不管好不好喝,奶茶都是门好生意

新消费导读

论喝奶茶,位于中国东南部的边远省份台湾曾经是南波万。

奶茶虽然是人类饮料史上一个非常古老的产品,但在1980年代诞生于台湾地区的“珍珠奶茶”,可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代网红奶茶。关于珍珠奶茶的诞生,坊间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在1986年,台南的“翰林茶馆”创始人涂宗和先生在鸭母寮市场看到小贩卖的白色粉圆,于是买了点一些尝试加入奶茶里,煮过的粉圆晶莹剔透好似珍珠,随即定名珍珠奶茶。

另一种说法则是1987年,台中地区的冷饮茶店“春水堂”的店员在无意之中,将粉圆加入奶茶。店员顿时诗兴大发,想起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故而命名为“珍珠奶茶”。

为了争夺珍珠奶茶的祖师爷名号,翰林茶馆和春水堂对簿公堂,打了十年官司。法院最终不堪其扰,选择和稀泥:珍珠奶茶是新型饮料,乾隆下江南时没喝过,不算专利,没必要争老祖宗是谁。

珍珠奶茶问世之后,很快席卷了台湾和香港,并在90年代登陆广州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大量奶茶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跟满大街的台湾烤肠一起并称台湾小吃界北伐中原的两大先锋部队。

而2007年喜之郎推出优乐美奶茶,聘请了台湾最当红的明星周杰伦代言,随即一段土味情话霸占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时段:“你是我的优乐美啊”“原来我是奶茶啊……”“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

广告词虽然很尬,但的确请对了人。周杰伦非常热爱奶茶,平时被媒体拍到时,他手里拿着的饮料99%是奶茶。比如今年1月周杰伦跟昆凌一起出席发布会,记者直接问他是不是奶茶喝多了?

长期热爱喝奶茶的周杰伦,2021年1月

而第二天周杰伦在Instagram发了一条状态,给出了标准答案:“哥到高雄了,先来杯奶茶。”

不过台湾奶茶的高光时刻,在2011年遇到了终结。

在2011年,台湾爆发了“塑化剂事件”(一年之后,大陆也爆发了塑化剂事件),食品饮料领域大量企业中枪,而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就包括奶茶,50岚、鲜茶道等当地知名品牌集体中枪[3]。

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伴随着行业洗牌和供给侧改革。塑化剂事件后,喜茶的前身“皇茶”、茶颜悦色、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相继创办——中国奶茶的制高点,开始从台湾向大陆转移。

逐渐的,奶茶店也从文艺青年的热门创业项目,变成了资本押注的明星赛道,刚刚上市的奈雪市值超过了光明乳业,喜茶则凭借600亿人民币的估值和另一个资本宠儿元气森林平起平坐。

奶茶到底好不好喝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旧式的茶饮如何式微?新式的茶饮如何崛起?大陆的茶饮为何能接棒?奶茶店如何从避之不及的创业雷区,变成雇人排队的都市潮流……

这一串问题都有迹可循。

品类演进:从珍珠奶茶到新式茶饮

珍珠奶茶这个名字还略微带点儿意境,但在之后,台湾人给奶茶起名字就越来越野了。

比如1988年,台南市海安路一家叫“草蜢”的奶茶小贩,把奶茶里的粉圆颗粒做大,然后从80年代香港知名爱情动作片演员叶子楣身上汲取到命名灵感,起了一个很猛的名字:“波霸奶茶”。

有的商家更野,把粉圆做成青蛙卵大小,并辅以鲜奶和炼奶调味,起了一个更虎狼之词的名字:“青蛙包二奶”。又是波霸,又是二奶,这个东南省份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值得深思。

上海一奶茶店因店名违背“社会良好风尚”被责令整改,2007年

无论名字叫什么,都无法妨碍“奶茶+粉圆”这一简单的创新,奠定了台式奶茶在世纪之交的霸主地位。休闲小站、快可立、快三秒、50岚等奶茶品牌在台湾开出大量连锁店后,开始跨越海峡,到大陆开店[5]。

快可立在1997年进入大陆发展直营店,成为第一家正宗的“台湾奶茶店”,新颖的吃法迅速引爆人流,也吸引了一大波掘金者。国内涌现一大批奶茶品牌:大台北、大卡司、茶风暴、快乐柠檬、大拇指等等,校门口的柠檬水和烧仙草,也凝固了一大批90后的青春。

珍珠奶茶的影响力有多大?2016年,正在总统竞选中酣战特朗普的希拉里为了争取亚裔选票,带着团队光顾了一家位于纽约法拉盛(Flushing)地区的华人奶茶店,点了一杯珍珠奶茶大口畅饮,连说四个“Good”,并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牛奶和茶的结合”[10]。

希拉里还是图样图森破——事实上,大多数的“珍珠奶茶”,里面既没有奶,也没有茶。

希拉里品尝珍珠奶茶,2016年

为了快速扩张,珍珠奶茶在演化中变得越来越容易复制,用料档次也越来越低。一杯珍珠奶茶的成分大多由奶精、色素、香精、木薯粉和自来水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成份就是奶精。

奶精学名植脂末,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这种物质呈乳白色,具有浓郁的奶香,加入茶水中能使一杯奶茶口感更加顺滑,奶香更明显。而最关键的是,相比真正的鲜奶,奶精的成本非常低。

2011年,曾有媒体暗访拆分一杯奶茶的成本:奶精0.3元+红茶0.1元+珍珠0.1元+糖0.1元,再算上杯子和水电,一杯奶茶的成本也不过在1元左右,但可以卖到4-5元,毛利率超过70%。

70%的毛利率虽然吊打海天、伊利和青岛啤酒,但这里面不包括最大头的房租和人工成本,所以一杯奶茶看起来虽然很暴利,但开奶茶店仍然跟开咖啡馆、开花店一起并列为“让文艺青年返贫的三大法宝”。

但奶精+茶勾兑出的“奶茶”,两者不能融合,静置一小段时间后就会分离,需要一种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合法的起云剂用棕榈油等天然油类制备,但稳定性较差,保质期也较短。

于是,精明的商人发现用工业塑化剂替代起云剂,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3],这就是台湾地区2011年“塑化剂事件”的根源。

2011年后,奶茶行业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版面上充斥的都是“橡胶珍珠”、“奶精”、“添加剂”、“塑化剂”等刺激字眼,珍珠奶茶一下子成了“骗小孩子钱的东西”,销量跌到谷底。

正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健美猪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一样,每一次行业变故都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契机——在塑化剂事件之后,“新式茶饮”开始崛起了。

虽然都可以叫奶茶,但“珍珠奶茶”与“新式茶饮”却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产品,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生意。以奈雪的茶和喜茶为代表的“新式茶饮”,最大的特点就是里面既有奶,也有茶。

过去茶底多为粉末冲泡或桶泡茶,如今升级成四小时一换的现泡茶,水果罐头升级为人工手剥的葡萄和草莓,供应链和人工难度呈指数性上升,奶茶的客单价也在一夜之间跨入了20元以上的时代。

不管是鲜果+茶,还是鲜果茶+芝士奶盖,还是一杯奶茶+一只软欧包,牢牢把握糖分+脂肪+咖啡因的这种超级组合,让新式茶饮在一线城市迅速取代珍珠奶茶,成为年轻人的宠儿。

2017年,喜茶在上海人民广场来福士开出了华东首店,开业当天,涌入的数百名顾客在大厅内被分成了6条长队,等候时间最长达到6小时。2020年12月,茶颜悦色在武汉开店,引发了一条蜿蜒1千多米的史诗级长队,要排8个小时队才能喝到一杯奶茶,一杯原本售价20块钱左右的茶,也因此被炒到了500元。

和消费者的追捧对应的,是新式茶饮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奈雪的茶刚刚登陆港交所,喜茶的估值也蹿到了600亿人民币,相比原来只能开在街边当作“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珍珠奶茶,新式茶饮已经杀进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抢走了原本属于DQ和哈根达斯的位置。

翻开新式茶饮的菜单,往往会发现一整页的琳琅满目:燕麦椰果珍珠仙草无所不包,草莓芒果橙子香蕉无所不有,很多80后中老年人看到菜单后常常一脸迷茫:这难道是自助八宝粥?

不过新式茶饮高速增长的密码,其实就藏在菜单里。

生意密码:一种奶茶加万物的模式

在许多90后的儿时记忆里,一杯冲调的珍珠奶茶,往往跟着汉堡和薯条一起端上餐桌的。而新式茶饮则是直接把甜品、水果、蛋糕塞进了自己的产品之中。简而言之,新式茶饮把奶茶变成了一个奶茶+万物的生意。

拿喜茶来说,其产品大致可以分为7类:水果茶、冰棒、奶茶、咖啡、面包、纯茶、杯子和茶叶等周边。除了纯茶,以及杯子和茶叶这类周边产品,绝大多数产品的本质,都是以奶茶为基底,添加不同的配料:

1. 加甜品、加水果。蛋糕、椰果、芝士,是都市丽人在困倦的午后,补充咖啡因和多巴胺的不二之选;草莓、橘子、葡萄等水果茶常年霸占喜茶热门人气榜前几,代表健康的水果纤维素则是既要甜又要健康的都市丽人的安慰剂。

2. 加雪糕、加面包。不仅奶茶上面可以顶雪糕,一步到位,也可以直接单点冰棍和雪糕杯;而三明治、饼干、甚至蛋糕,跟清甜的水果茶是绝佳搭配。

3. 加米饭。前一段时间,喜茶推出了季节限定的糯米饭产品,号称可以喝的粽子,让喜欢吃白面馅月饼和毛血旺馅粽子的相声演员于谦直呼内行。

喜茶新品“芒椰糯米饭”

这里面的核心技术,其实是利用茶叶本身回甘的特性,让它易于与几乎任何辅料搭配,不仅不会抢味道,还能让人在喝完之后,口中残余的味道更快消褪,加上咖啡因本身的成瘾性,让人越喝越想喝。

而“奶茶+万物”模式最大的威力,其实在供应链。一方面,什么都能往奶茶里加,使得新式茶饮的品类有无限延展的空间,菜单页数比肩新华字典也不是不可能。另一方面,所有配料的基底都是奶茶,又使得其加工过程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只要供应链稳定,扩张起来非常快。

资本对新式茶饮的青睐也在于此:一家奶茶店兼备了甜品店、水果店、雪糕店、面包店的功能。做一门生意,同时抢了5个市场,放在任何领域都是让资本家做梦笑醒的水平。可以类比当年智能手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相机、MP3和VCD等打得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形。

而新式茶饮的跨界打击有多猛,感触最深的可能是咖啡和甜品店。

大多数人喝咖啡是图咖啡因的提神效果,但这玩意茶里也有,而且奶茶还有牛奶和糖,口感更甜,味觉记忆更浅,更不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感。另一方面,咖啡本身口感浓郁,能搭配的配料极其有限。深感新式茶饮亡我之心不死的星巴克早早收购了茶瓦纳,瑞幸则做了子品牌“小鹿茶”,主打茶饮。

如果说咖啡依旧是996打工人不可替代的燃料,那么曾经风靡一时的甜品品牌则显得落寞许多。2017年,新式茶饮开始在全国范围风靡,这一年也是中式甜品关注度滑坡的开始。以许留山、满记甜品为例,2013-2017年是它们搜索热度最高时期,2018年左右,热度开始腰斩,此后一直萎靡不振,2020年跌入谷底[8]。

从去年开始,红极一时的港式甜品品牌许留山陆续关停门店。目前在内地,北上广深总共只剩下大概10家许留山仍显示在营业,而在2017年,内地一共有273家许留山。

主打芒果单品的新茶饮品牌“7分甜”就是许留山的对手之一,它将杨枝甘露等传统甜品装在奶茶杯里,随买随走的便捷方式,也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习惯。

当年兰州拉面大战沙县小吃,最后的赢家是黄焖鸡米饭。一点点和Coco鏖战多年,反倒造就了奈雪和喜茶的横空出世。从珍珠奶茶到新式茶饮,一方面是消费品领域常见的品类替代,另一方面则是“奶茶+万物”模式的跨界打击。

而新式茶饮的命门,其实也隐藏在奶茶的原料里。

形态分化:三种价格带的三种玩法

新式茶饮的江湖,大概由以下三种角色组成:

1. 高客单价奶茶。客单价集中在20-40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式茶饮”。代表品牌喜茶和奈雪的茶,都采用直营模式。

高客单价奶茶最主要特征是采用现泡茶、鲜奶、现打芝士和新鲜水果。作为第一批能开进高端商场的奶茶店,奈雪和喜茶的成本其实并不低:不但茶是现泡的,给葡萄剥皮,给草莓摘叶子,给龙眼去壳,都需要手工完成,不失为工匠精神的一种极佳诠释。

但手作和新鲜的另一面,便是制作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低,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对比之下,星巴克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出许多,只要调试机器中浓缩咖啡、奶和糖的比例。奈雪和喜茶在规模足够大之前,会一直伴随“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属性。

反映到财务上,就是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以奈雪为例,2020年前三季度,员工成本占营收的比例都在30%左右,这个比例与做火锅的海底捞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被评为米其林一星的唐宫、老字号广州酒家。

更要命的是,高人工成本的单品,往往都是消费者爱喝的。2020年前三季度,奈雪三大畅销经典茶饮——霸气芝士草莓、霸气橙、霸气芝士葡萄,合共贡献了25.3%的收入。

打通新鲜水果的供应链,是高端奶茶分化的重要标准,但也是目前侵蚀其利润的重要支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区间的奶茶才有机会进入高端商场,加上供应链过重,新品牌很难进入,产品壁垒也就相对较高。

2. 中端价格奶茶。客单价8-15元。代表品牌是COCO、一点点,大部分采用加盟制。

这类奶茶最大的特征是原材料的全面低配,比如现泡茶和鲜奶换成了茶包和奶粉,里面的水果往往也是橘子、柠檬这类方便储存的柑橘科水果,用加盟模式大面积扩张。这个价位往往是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价格段。

长沙网红品牌“茶颜悦色”也是这个价格段的新玩家,采用了直营模式。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几乎所有店面都集中在了长沙,并且采用先泡茶和部分鲜果。在闲鱼等渠道,甚至还出现了“代喝”、“代拍视频”的服务,让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可以望梅止渴。

如今,长沙茶颜悦色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300家,核心商区五一广场,还出现了一个路口五家茶颜的奇观。

这股新式茶饮浪潮中,茶颜悦色可以看作区域奶茶品牌的一个范本:如果无力在全国范围内与连锁品牌硬刚,不如瞄准二线网红消费城市,以密集开店的方式占得先机,再用喜茶的模式降维打击对手。

茶颜悦色客单价低、门店面积小、点位密集的套路,也更适合在商业中心较少,但人流量较大的二线网红城市复制。

3. 低客单价奶茶。客单价3-7元,主要分布在下沉市场的粉末冲泡奶茶,和早先的“珍珠奶茶”区别不大。代表品牌便是你爱它它也爱你的蜜雪冰城,加盟扩张,规模有上万家之多。

蜜雪冰城被称为“奶茶界拼多多”,主要原因在于它实在是太便宜了。翻开蜜雪冰城的菜单,依旧可以看到3元一支的脆皮甜筒,4元一杯的冰鲜柠檬,7元一杯的珍珠奶茶,其中大部分单品的价格都控制在8元以下。

在超低的价格以外,蜜雪冰城惊艳同行的还有开店数量。采用直营兼加盟的模式,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15000家。这些门店大多避开了一线城市白领群体,分布在广袤的三四线城市,门店遍及各个乡镇的商业街、商场、车站及大学城。

蜜雪冰城的模式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供应链成本的极端压缩。为了把省钱做到极致,蜜雪冰城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运营全流程都下功夫。

在原材料环节,蜜雪冰城的原料以自产为主,不管是冰淇淋,奶昔,还是奶盖茶,蜜雪冰城的原料来来回回就是特调乳、奶浆那几种,原料生产成本自然下降。

在运输仓储环节,河南大咖食品有限公司是蜜雪冰城最大的原料供应商。为了保证加盟商的原料供给,大咖食品有河南总仓、西南仓、华南仓、东北仓和新疆仓,蜜雪冰城免运费直接送到各个加盟店。

在销售运营环节,蜜雪冰城产品工序相当少。如果学习能力强,一个新手半个月就可以学会店内产品的制作,而奈雪的茶则需要培训三到六个月才能到店操作。

在今日的奶茶江湖里,高价格带已经被喜茶和奈雪的茶牢牢占据,毕竟水果供应链不是那么好碰的,高端商场也不是那么好进的。中端价格带在激烈的厮杀中跑出了区域性的范本。低价格带奶茶则已经打到了比水还便宜的价位,诞生了万店规模的品牌。

这种业态上的分化,也造就了新式茶饮独特的竞争格局:蜜雪冰城的对手显然不是奈雪和喜茶,而是无数夫妻奶茶店和校门口的“创业项目”;Coco和一点点的命题,则是怎么和“中国最大咖啡馆”全家与7-11抗衡;奈雪和喜茶在赶走了DQ与哈根达斯后,需要思考的是怎么把自己变成星巴克。

那么,新茶饮这门生意,究竟能不能诞生“中国星巴克”?

行业未来:奶茶是不是“中国星巴克”

对于“新式茶饮到底赚不赚钱”这个问题,有一个颇具东方智慧的回答:既赚钱,又不赚钱。

在赚钱这方面,2020年,奈雪的茶每单均价达到43.3元,远高于行业均值35元,是新式茶饮中不折不扣的“白富美”。但说它不赚钱,是因为高昂的售价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暴利,原料和员工成本占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二,典型的人气高、价格高、利润薄,让新式茶饮看起来很像餐饮公司。

那么,从商业模式上来说,高端现制茶饮到底还算是一门好生意吗?答案是肯定的。

咖啡品牌给VC讲故事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中国人平均每年喝X杯咖啡”。这句话乍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中国一直是一个饮茶大国,茶饮市场规模早早就达到了4千亿,远大于咖啡600亿元的市场。

这个前提之所以常常被忽略,是因为咖啡是典型的“市场小、品牌大”,前有在国内耕耘多年的星巴克,后有暴打资本主义的瑞幸咖啡。茶饮则是典型的“市场大、品牌小”,除了大师一天炒1466斤鲜茶叶的小罐茶,几乎没有高知名度的品牌。

作为中国茶叶行业龙头,中茶股份2019年年收入16.28亿、利润1.66亿;专卖普洱的澜沧古茶,年收入3.8亿、利润0.82亿;而在港股上市多年的天福茗茶,年营收不足20亿,在过去7年原地踏步。简单说,中国最大的茶叶公司,年收入大约只有奈雪的一半。

茶叶公司之所以难以做大,原因在于国内的茶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更接近经营高端餐饮。茶树种植讲究地形、气候、土壤。其次,人工采摘和加工制作工艺复杂,拼配环节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傅的个人经验。就连喝茶也很复杂,讲究“品”字,你品不出来不代表茶叶不好。

正如米其林餐厅往往曲高和寡,规模和市值难敌最工业化的海底捞一样,茶叶公司也很难以与工业化的食品饮料公司匹敌。在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茶包品类,先跑出来的反倒是洋品牌立顿和川宁。

而奈雪、喜茶这类新式茶饮的本质,其实就是做茶饮的工业化。

首先,茶叶本是一个地狱级非标准品,但加上牛奶和糖,茶叶本身的味道和性状就被淡化了,也就去掉了茶的等级、产地、叶片颜色等风土特征,具备了工业化的基础。

其次,新式茶饮虽然模式上接近餐饮,每家门店对都有辐射半径限制。但新式茶饮的优势在于,无限SKU的特性代表着产品的纵深更强,门店多变,竞争力极强。

最后,消费者吃饭要不断换口味,但“糖分+脂肪+咖啡因”这个新茶饮组合却可以保证产品的生命周期足够长。

在这个产品特性下,新茶饮,在冲向自己的利润拐点的路上,开始迈出自己的步伐:

1). 开源。餐饮企业最大的痛点在于消费主要集中在午市和晚市,但茶饮可以将消费场景延伸至早餐,下午茶,甚至宵夜,实现全天候运营,进一步提升坪效。

另一方面,茶饮的兼容性,注定了它可以与烘焙、零售等业态有机结合。从各大新式茶饮的菜单里可见端倪,喜茶出了喜小瓶气泡水,也增加了美式、拿铁等咖啡类别。

2). 节流。早年喜茶的排队热潮,有一大原因是现打芝士费时费力,不仅需要手工打到绵密的状态,更要命的是一段时间不用又会化成水。另外,喜茶门店里始终都有人在剥葡萄和橘子,高昂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中式水果茶的毛利低于咖啡的原因。

但情况在不断改善,先是有供应商解决糖的自动化,芝士奶盖的自动化,甚至是包括剥鲜果的自动化也在逐步实现。另一方面,现制茶饮的厨房将将越来越小、越来越自动,泡茶、拉糖、打芝士、切水果环节逐步被机器和供应商替代。

3). 小店快跑。奈雪在招股书中表示,计划于2021年及2022年主要在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分别开设约300间及350间奈雪的茶茶饮店,其中约70%将规划为奈雪PRO茶饮店。

有网友评价道,奈雪Pro店在外人看来是SE,内部人看来是Pro。原因在于,相较于奈雪的标准店,奈雪Pro店更像是一次减配版:Pro店移除了烘焙厨房,改由“中央厨房”集中配送,开店的平均成本也由原先的185万元缩减至125万元。

这一新型门店将成为奈雪未来的门店主力军之一,可以以更轻的店型进驻写字楼。喜茶的go店形式上也类似,本质上就是用更低的租金,更快的周转去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换句话说,新式茶饮中能不能诞生星巴克,取决于一杯奶茶的生产有多像星巴克。

尾声

舒尔茨在创立星巴克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第三空间”理论。在这个设想中,咖啡馆将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交场所。

但在中国,星巴克咖啡馆里映入眼帘的,往往是西装笔挺的中年人面对面坐着讨论着下周的合作事项;又或是神色紧张的上班族,一边啜饮着美式一边敲击键盘写公司周报,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深度共建、生态闭环、链路、抓手、组合拳”。

在一个全民追逐更高更快更强的时代里,意味着消遣时光的社交空间很难存活。咖啡在更多意义上,已然成为工业时代的兴奋剂。但奶茶自诞生之初,就是作为消遣和治愈的方式,成为一个躁动年代的安慰剂。

三浦展在消费行业的圣经《第四消费时代》中,为日本人的消费意识更迭勾勒了四个清晰的阶段:从性价比消费,到大众消费崛起,而后物质追求,再到个人理性意识复苏。第四消费时代往往伴随着新品牌的井喷,与之对应的则是经济增长的全面放缓,年轻人发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代结束了。

柳井正在优衣库还是一家地方小企业时,梦想就是成为日本版的GAP。而GAP在1969年创立时,正值美国战后第五次经济衰退。三十年后,身怀GAP梦想的优衣库,在日本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逆势崛起。

在中国,无论是奶茶还是小家电、抑或是潮玩和破产三坑,背后都是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奶茶也许不好喝、也许不健康、也许是智商税,但在这样一个躁动而焦虑的时代里,奶茶和其他许许多多暂时还不被理解的消费品一样,扮演着一个无奈却有用的角色:

生活那么苦,不如来点糖。

参考资料:

[1] 50元代购1杯、节假日单日过万,奶茶黄牛转战线上捞钱,猎云网

[2] 网曝奶茶不"珍珠"系塑料造专家辟谣原料是淀粉,青岛晚报

[3] 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万维百科

[4] 台湾学者: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凤凰网

[5] 青竹新消费.奶茶简史:中国奶茶的三十年沉浮录(1987-2017)|青竹编年史.

[6] 为什么我们不再喝港式奶茶?CBNData消费站

[7] 奶茶店奶精代替牛奶成本8毛钱售价超5元,浙江在线

[8] 许留山被爆清盘处理老牌甜品品牌将何去何从,消费界

[9] 新饮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华创证券

[10] 大口吸台湾珍奶争亚裔票希拉蕊:从没喝过有嚼劲的茶,ETToday

来源:远川研究所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