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纳西族盐茶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各个民族的饮茶习俗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风民俗也多姿多采。而饮茶是华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的共同爱好,不论哪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下面给大家带来56个民族、56种美女、56道茶,赏心悦目!

1、藏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

在这里只要有人烟的地方,你都可以闻到飘来的酥油茶的香味。藏族人民最嗜爱酥油茶。而奶茶,是将牛奶或羊奶掺入用红茶或粗茶加热成的清茶而饮,它既有奶的甜味,又有茶的清香。

甜茶是将红茶、牛奶、白糖加在一起煮制而成的,在西藏茶史上,虽没有酥油茶那么久远,但也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饮料。

藏族美女

2、维吾尔族

特色茶种: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条、茯砖茶。

茶是维吾尔族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行一日无茶”。若至维吾尔族员家作客,通常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榜首碗茶。第二碗开端,则由男主人敬。斟茶时要慢慢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便是向主人暗示:已喝好。

维吾尔族美女

3、蒙古族

特色茶种: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咸茶。

蒙古族人酷爱喝茶,重饮(茶)轻吃(食)往往到了“一日三次茶”、“一日一顿饭”的地步。清晨,主妇们会煮上供全家整天喝的咸奶茶。蒙古族人民喜欢喝热茶,早上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早茶后,将其余的咸奶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需随取。

蒙古族美女

4、回族

特色茶种: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回族喝茶的一大特征是都喝盖碗茶,盖碗茶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还绘有蓝色的斑纹或赤色的小花朵,有的还绘有绿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样,精巧漂亮,便利经用。

回族美女

5、哈萨克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奶茶、清真茶、米砖茶。

哈萨克族朋友习惯于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还得上午和下午各增加一次。有客从远方来,主人就会迎客入帐,席地围坐。这时,好客的女主人会献上烤羊肉、馕、奶油、蜂蜜等,再端上一碗奶茶。就这样,一边谈事叙谊,一边喝茶进食,饶有风趣。

哈萨克族美女

6、壮族

特色茶种:咸油茶、打油茶、槟榔代茶。

壮族朋友喜喝咸油茶。主料茶叶,首选茶树上成长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经沸水烫一下,再沥干待用。配料有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类,还配有炸鸡块、爆虾子、炒猪肝等。而与侗族人民杂居一起的苗、瑶、壮等民族,也喜爱喝打油茶。

壮族美女

7、彝族

特色茶种:烤罐茶、陈茶。

彝族朋友十分喜欢烤罐茶,该茶色泽、香味和浓度俱佳。先将茶叶放入陶制茶罐内在火上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乘热将茶罐端离火源,灌人事先烤热的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人热开水至罐满,又在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再倒出茶水即可饮用。

彝族美女

8、满族

特色茶种:红茶、盖碗茶。

满族美女

9、侗族

特色茶种:豆茶、青茶、打油茶。

侗族饮茶习俗一般包括:豆茶、打油茶等。“豆茶”象征为“吉祥如意”的“喜茶”;打油茶是侗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

侗族美女

10、黎族

特色茶种:五指山茶、芎茶、苦丁茶、五指山茶。

黎族各地区都有饮茶的习惯。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群众爱喝本地产的五指山茶,另外,野生苦丁茶也是五指山区的特产,它有散风寒,清头目,除烦渴的功效,还能降血脂、降血压,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沿海地区黎族则喜欢喝赤鸪茶。葫芦茶也是一些黎族地区人们常饮用的茶种,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赤鸪茶有降温作用,还能解酒,保睡眠。

黎族美女

11、白族

特色茶种:三道茶、烤茶、雷响茶。

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的白族兄弟,十分好客。他们敬客的“三道茶”是名闻遐迩的。所谓“三道茶”就是茶分三道,分别是苦茶、甜茶、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蕴含着白族人民深厚的文化涵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与认识。

白族美女

12、傣族

特色茶种:竹筒香茶、煨茶、烧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们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该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难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喝!

傣族美女

13、瑶族

特色茶种:打油茶、滚郎茶。

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油茶的统一制作方法是以老叶红茶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盐加水煮沸,多数加生姜同煮,味浓而涩,涩中带辣。

瑶族美女

14、朝鲜族

特色茶种:人参茶、三珍茶。

朝鲜族的“传统茶”不放茶叶,但可以放多种材料;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通常加入蜂蜜或糖,成为一种强调天然和健康的甜饮。朝鲜族家庭最常喝的是大麦茶、人参茶、三珍茶。

朝鲜族美女

15、布依族

特色茶种:青茶、打油茶。

茶是布依族朋友生活中最为普遍和必不可少的饮品。他们相互往来,相互敬茶,品评茶味,说古论今,无拘无束,享受着天伦之乐。茶,成了他们之间联络、交往的纽带。

布依族

16、土家族

特色茶种:擂茶、油茶汤、打油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用生叶(指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和生米仁等三种生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故而得名。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湿发汗;米仁能健脾润肺,和胃止火。所以,说擂茶不只是茶,还是治病良药。

土家族美女

17、哈尼族

特色茶种: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方法:先用大锅将山泉水烧开,然后将茶叶放入锅中煮五分钟左右,即可舀出茶汤饮用。这种茶水,汤色绿黄,温度适中,清香润喉,令人回味无穷,是哈尼人待客的一种古老习俗。

哈尼族美女

18、苗族

特色茶种: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

苗族朋友将茶作为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哲理观念的载体,并世代相袭。苗族茶俗既是苗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理念的体现。苗族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庆娱乐等社会交往中,可谓处处离不开茶。

苗族美女

19、景颇族

特色茶种:竹筒茶、腌茶。

云南景颇族的腌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佐食。这种腌茶的制作较为繁杂,时间跨度也较大。每年春雨霏霏之季,将采摘的鲜嫩茶叶洗净,再用竹箩摊开晾干,然后再拌上食盐、辣椒,放进竹筒内,层层捣紧后,将竹筒口封起来。放置到阴凉处3个月后,便可享用。

景颇族美女

20、土族

特色茶种:年茶

茶在当地是贵重之物。敬茶,以示谢意。这种风俗被称为“格茶”,亦称“善茶”、“舍施茶”。除此之外当地还有藏茶的习俗。

土族美女

21、纳西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

龙虎斗是将茶与酒同饮的一种特殊饮茶方式,故称龙虎斗,制作方法也十分特别。饮龙虎斗茶是治疗感冒的良方,人患感冒后喝一杯,即浑身出汗,睡一觉后头不昏,人也感到精神有力。

纳西族美女

22、傈僳族

特色茶种: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

油盐茶是傈僳族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在火上将茶烤焦黄,加入开水,然后放人食用油和盐,再加开水煮沸三五分钟,便将茶叶倒入茶盅,主人将茶敬送客人。这种茶汤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深受人们喜爱。

傈僳族美女

23、佤族

特色茶种: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

铁板烧茶与烤茶相似,饮茶方法是先用壶将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直到茶色烧烤到焦黄,散发出茶香味,再将茶倒人开水壶内煮,几分钟后即可将水倒入茶盅饮用,这种茶饮后,苦中回甜,焦中有香。

佤族美女

24、畲族

特色茶种:三碗茶、烘青茶。

有客从远方来,畲家主人都会先敬茶,一般要敬两三道,喝三道的意思是: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或者第三碗。

畲族美女

25、高山族

特色茶种:酸茶、柑茶。

“酸柑茶”,台湾高山族一种民俗茶饮,饮用时,把“酸柑茶”连皮切成小片,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加些冰糖滋味更佳。“酸柑茶”酸、甜、苦、香,涩,五味俱全,别有风味。

高山族美女美女

26、仫佬族

特色茶种:打油茶。

仫佬族美女

27、东乡族

特色茶种:三台茶、三香碗子茶。

东乡族酷爱喝茶,从茶具、茶叶、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茶具一定要选“三炮台”,“三炮台”顾名思义,即它由盖子、茶盅、掌盘三层组成。客人要来时,热情的东乡人会奉上三香茶、五香茶、八宝茶,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

东乡族美女

28、拉祜族

特色茶种:竹筒香茶、糟茶、烤茶。

拉祜族群众不论男女都喜欢喝茶。烧茶是拉祜族传统的一种饮茶法: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鲜茶叶直接在明火上烘烧至焦黄再放入茶罐内煮饮;烤茶香气很足,味道浓烈,饮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 

拉祜族美女

29、水族

特色茶种:罐罐茶、打油茶。

水族美女

30、柯尔克孜族

特色茶种:茯茶、奶茶。

柯尔克孜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节日。过节时,男女均着新衣,并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他们的日常饮料是山羊奶和酸奶,还喜欢喝煮沸以后加奶、加盐的茯茶。

柯尔克孜族美女

31、达斡尔族

特色茶种:奶茶、荞麦粥茶、红茶。

达斡尔人的日常生活中饮茶是必不可少的,在家庭饮食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茶是达斡尔人每天早晚必饮的重要饮料,家中来客首先用茶待客,其次再用酒饭招待。达斡尔人的饮茶方式既接受了汉族的传统方式,又受到蒙古人的影响,学习了蒙古人用牛奶制奶茶饮用的方法。

达斡尔族美女

32、羌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罐罐茶。

羌族是栖身在秦岭西部四川一带,自古有喝罐罐茶的习俗。羌族罐罐茶有面罐茶和油炒茶两种。油炒茶又称炒清茶,是羌族对待年长或地位崇高的宾客的尊贵礼遇才喝的茶。

羌族美女

33、撒拉族

特色茶种: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

茯茶和麦茶是撒拉族男女普遍爱喝的饮品。“麦茶”是将小麦炒成焦黄,碾碎成小颗粒,冲水加适量食盐熬煮而成,色酽如茶,清香可口,有的还配以花椒、小茴香、炒熟的苦杏仁等,调入牛奶,则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撒拉族人在饮茶时很有一番讲究:讲究茶叶鲜而不陈、色正味浓;讲究水洁而无染,泉水为上,井水次之;讲究茶具精巧雅致,古朴大方,好淡素色并雕有花草、诗句或经文。

撒拉族美女

34、锡伯族

特色茶种:奶茶、茯砖茶

锡伯族美女

35、仡佬族

特色茶种:甜茶、煨茶、打油茶。

仡家人喜食油茶,相传上千年前,仡佬先民开荒辟草求生存,饥饿难忍下采下茶尖在口中嚼细咽下暂时充饥,茶不仅无毒,并十分美味。

后来仡佬人逐步将这种野生茶变为家茶,将生食茶变为熟食茶,将泡茶变为油茶,并称“仡佬油茶”。油茶不仅味美,且风味独特,同时有着提神醒脑、健身的功效。

仡佬族美女

36、毛南族

特色茶种:青茶、煨茶、打油茶。

毛南族美女

37、布朗族

特色茶种:青竹茶、酸茶。

在布朗族朋友眼中,竹筒是一种器具,也是喝煮茶不可缺少的茶具之一。竹筒茶的是将夏天采集的茶叶炒熟后,置入竹筒内,用阔叶封口保存。

饮用时再将竹筒放在火上烘烤,直到把竹筒烤至焦黄,剖开竹筒,用开水冲泡,在浓烈的茶香中有一种竹的清香。

布朗族美女

38、塔吉克族

特色茶种:奶茶、清真茶。

塔吉克族日常饮料多习惯于饮用奶茶。塔吉克语称之为“艾提干恰伊”,是将少许红茶或砖茶加水煮沸,然后加入适量已煮熟的新鲜奶子,搅拌而成。

39、阿昌族

特色茶种:青竹茶。

阿昌族热情好客,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

阿昌族美女

40、怒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盐巴茶。

盐巴茶是怒江州一带怒族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这种茶汁呈橙黄色,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茶叶已成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已成为怒族的饮茶谚语。

怒族美女

41、普米族

特色茶种:青茶、酥油茶、打油茶。

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

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普米族美女

42、乌孜别克族

特色茶种:奶茶。

奶茶是乌孜别克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将茶水置于铜壶或铝锅内烧开,加入牛奶边煮边搅拌,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入适量食盐即成。奶茶具有驱寒、生津、止渴、化食的作用,不但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四季均可饮用。

乌孜别克族美女

43、俄罗斯族

特色茶种:奶茶、红茶。

俄罗斯族人嗜茶如命,他们认为茶叶具有舒心、提神、醒脑、养气、去闷和解忧的功效。

中国俄罗斯族美女

44、德昂族

特色茶种:砂罐茶、腌茶。

德昂族喜欢饮用砂罐茶,德昂族语“点压雨”,先用大铜壶烧开山泉水后,用小砂罐,将茶烤至焦香,取铜壶冲入开水进行煮茶。这种茶水味道十分浓烈,能及时解除渴和消除疲劳。 

德昂族美女

45、保安族

特色茶种:茯茶、沱茶、冰糖窝窝茶。

茶也是保安族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他们冬季多喝茯茶、沱茶,夏季喝陕青茶和春尖。喝茶时再在里边加点冰糖、桂圆,俗称“冰糖窝窝茶”,沏茶多用紫铜壶。

紫铜壶的下端有一个小门洞,里面装有燃烧的木炭,他们称之为“火壶”,用火壶烧水沏茶,水总是沸腾的,他们认为用这种沸腾的水沏出的茶味道清香。

保安族美女

46、鄂温克族

特色茶种:奶茶。

鄂温克族美女

47、裕固族

特色茶种:炒面茶、甩头茶、奶茶、酥油茶、茯砖茶。

裕固族朋友有一种特殊的饮“甩头茶”的习俗。甩头茶是在砖茶汁中,加入鲜奶、炒面、酥油、食盐等佐料和茴香、姜粉等香料,开水冲入,因太烫,喝茶时,茶碗要从左至右不断转动,同时要用嘴往茶碗中有节奏地用力吹风,每吹一次需甩头或摆头,故称饮“甩头茶”或“摆头茶”。 

裕固族美女

48、京族

特色茶种:青茶、槟榔茶。

京族美女

49、塔塔尔族

特色茶种:奶茶、茯砖茶。

奶茶是塔塔尔族朋友待客的常备饮料。烧奶茶,先将茶水熬得淡淡适宜,撇去茶渣、将熟奶掺入混匀,使其沸腾,待茶乳作交融后加适量食盐即成。

饮奶茶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奶油或酥油,然后将成小片的馕泡入奶茶食用。

塔塔尔族美女

50、独龙族

特色茶种: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

独龙族美女

51、珞巴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

珞巴族和藏民不同,他们平时不怎么喝酥油茶,他们的酥油茶主要是用来敬客。平时村民饮茶,把茶砖放在茶壶里煮,煮沸后放盐,就可以饮用了。

这样的茶水其实也是做酥油茶的原料,只要将茶水倒入茶桶里,再放上一定的酥油舂打一段时间即可。

52、基诺族

特色茶种:凉拌茶、煮茶。

基诺族朋友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这种原始的食茶法在基诺语中被称为“拉拔批皮”。

对于他们来说,凉拌茶不仅是茶,也是一道菜,既可招待远方客人,又是日常吃米饭时的佐菜,是其茶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基诺族美女

53、赫哲族

特色茶种:小米茶、青茶。

赫哲族美女

54、鄂伦春族

特色茶种:黄芪茶。

鄂伦春人喜欢喝茶,过去是喝黄芪茶,黄芪多生于草地或山坡上,每到秋季,人们就采一些花叶、根茎晒干存放起来,饮时抓一把扔进茶壶里烧开即可,其色浓味正,清香适口,不仅是饮料佳品,也是医药补品。

鄂伦春族美女

55、门巴族

特色茶种:酥油茶。

门巴族美女

56、汉族

特色茶种:乌龙茶、红茶、绿茶等,种类多,不同地区不同。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其它佐料,纯茶原汁原味,清饮既保持了茶的“纯粹”,也体现茶的“本色”。

乾隆五十八年,他在西藏邂逅普洱(上)

今天的故事从了解作者的生平开始。如果他不曾写下这些记录性的文字,他也只是一个“经理盐茶”、“筹办粮饷”的公务员。两百年之后的人们,重读他的文字,进而了知了一段被淹没和忽视的历史。

普洱茶一直在西藏地区流转着,从僧侣贵族到平民百姓,普洱茶走过滇川藏,在漫长的时光里流淌不息,保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林儁,字西厓,江苏人,顺天大兴籍。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二十六年(1761)拣发入川,历署四川安县、威远、乐山、温江、荣县等处捕头。乾隆三十一年(1760)授四川内江知县。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三十五年(1770),调任成都知县,兼署华阳知县。三十五年(1770)夏,以丁忧历任。三十六年(1771)八月,发生金川之战,清廷兵分两路对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地区土司进行打击。四川总督德福奉请林西厓留川,奉旨允准。四十一年(1776)二月,清军收复大小金川,战争胜利结束。林儁特调四川同省盐茶分巡成绵兼管水利道,驻省会成都。在任18年,经理盐茶,没有丝毫扰累,商民感戴最深。

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今尼泊尔)在英国殖民主义者唆使下,入侵西藏,赶走班禅,大掠扎什伦布寺,残杀藏民。清廷命大将军福康安领军万余人入藏进攻侵略军,得到僧俗民众支持,所向无敌。在这场战争中,林儁担负办理粮饷之事,常常奔走于西宁至巴塘之间,为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月下旬,林儁由西藏拉萨返四川康定,将途中所见所闻撰成《由藏归程记》一卷(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林儁一行人先是“过擦术多,该处为前藏至打箭炉适中之地。大桥二道,一通云南,一通西炉。上有喇嘛庙,屋宇极多。下有土城,俱系官兵驻扎。城外寨落甚稠,滇民贸易者不少,真口外一大都会也。”“至大具少憩片时,抵江卡,泥深尺许,普拉更换牛马,傍晚始至古树塘,建有行馆,门列老树。次日至南墩,路通滇省,卖有普茶等物。”

1793年,距今已有225年。从西藏出征归来的林儁为我们留下了《由藏归程记》一文,让我们得以随着他的脚步,了解到当时从云南与四川进入西藏的路线图,更为珍贵的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得以知道早在乾隆年间,云南的普洱茶真真实实地进入了藏区,而且就在与西藏、四川、云南交界的南墩这个地方,竟然就有普洱茶在民间公开销售。林儁的《由藏归程记》中关于普洱茶的记载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正是那么简单的一点记载,却为我们留下了关于普洱茶与茶马古道、与藏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献。

《木里政教史》,原文为藏文手抄本,于1735年由阿旺钦饶最后完成,1984年由木里档案馆复印、翻译,1992年3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中多出提及“滇茶”“云南沱茶”,记录了清代康熙与雍正时期,云南普洱茶在藏区处于上层阶级的喇嘛与贵族中极受追捧。但《木里政教史》中,与滇茶、普洱茶相关的文献,多是发生在当时的上层阶级或是贵族阶级中。普洱茶与广大百姓的交集,似乎处于一片空白。清代乾隆年间由西藏返回四川的林儁,在其《由藏归程记》中,则为我们留下了普洱茶在民间真实存在的珍贵文献。

纵观各类文史资料,尤其是民国时期的,还有许多对普洱茶入藏,或是滇茶对藏族影响等等的叙述与论证。比如民国时期的姚荷生在《水摆夷风土记》中记载:“从前十二版纳出产的茶叶先运到思茅普洱,制成紧茶,所以称为普洱茶。西藏人由西康阿登子经大理来普洱购买。民国七年云和祥在佛海开始制造紧茶,经缅甸印度直接运到西藏边界葛伦堡卖给藏人,赚到很大的利益。商人闻风而来,许多茶庄先后成立。现在佛海约有大小茶号十余家。最大的是洪盛祥,在印度和西藏都设有分号,把茶叶直接运到西藏销售。较小的商号联合起来,推选两个人负责把茶叶运到缅甸的景栋,再经仰光到印度,卖给印度商人,由他们转销西藏。”

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方国瑜先生在其《普洱茶》一文中描述:“普洱茶供应藏族地区,有很大意义,值得一提。康藏地区自古畜牧,以牛乳制酥油为主要食品之一。《新唐书·吐蕃传》所说藏族饮用的‘羹酪’,就是酥油茶。用茶水熬酥油作为食品,是因茶叶有助消化、解油腻、去热止痰等作用,所以茶为日常饮食所必需。……滇茶行销藏族地区的年代很早,到明代已很发达,明季云南各族人民抗清斗争坚持十七年之久,以至对藏族地区供应茶叶稀少,清兵入滇以后藏胞即来交涉茶马贸易。”该文中还记载:“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队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马帮结队,络绎于途,每年贸易额有达五百万斤之多。另外汉族、白族和纳西族商人,也常贩茶供应藏族地区。”

每年交易量达五百万斤,是非常大的数字,可见云南的普洱茶对藏族同胞的影响之深,也足以看出普洱茶在藏区深受欢迎之广泛。也正因为此,英帝国主义从印度侵略我国西藏,妄想割断藏族人民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以茶作为侵略手段之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来自湖南安化的陶思曾被委为调查西藏开埠事宜委员。乃由沪泛海经星、印入藏,在亚东(与锡金、不丹接壤处)、江孜两地踏勘埠界,测绘地图。事毕,经缅、滇返川。輶车所经凡路程远近、山川险要、气候、物产、民情风俗等,均详加记载,辑成《藏輶随记》《滇蜀纪程》二书。既回成都,英、法、德、俄领事交相索阅。陶恐泄国防机密,启列强凯舰之心,乃删其要点,仅纪行程,重编《藏輶随记》。《藏輶随记》中记载:约在公元一七七四年,英国印度总督海士廷格(W.Hastings)派遣间谍进入西藏活动,就曾运锡兰茶到西藏,企图取代普洱茶,但藏族人民不买他们的茶叶。公元一九〇四年,英帝国主义派兵侵入拉萨,同时运入印度茶,强迫藏族人民饮用,也遭到拒绝。英帝国主义者认为印度茶不合藏族人民口味,于是盗窃普洱茶种在大吉岭种植,并在西里古里秘密仿制佛海紧茶,伪造佛海茶商标。

本文节选自

乾隆五十八年,他在西藏邂逅普洱

作者丨詹本林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乾隆五十八年,他在西藏邂逅普洱(上)

今天的故事从了解作者的生平开始。如果他不曾写下这些记录性的文字,他也只是一个“经理盐茶”、“筹办粮饷”的公务员。两百年之后的人们,重读他的文字,进而了知了一段被淹没和忽视的历史。

普洱茶一直在西藏地区流转着,从僧侣贵族到平民百姓,普洱茶走过滇川藏,在漫长的时光里流淌不息,保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林儁,字西厓,江苏人,顺天大兴籍。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二十六年(1761)拣发入川,历署四川安县、威远、乐山、温江、荣县等处捕头。乾隆三十一年(1760)授四川内江知县。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三十五年(1770),调任成都知县,兼署华阳知县。三十五年(1770)夏,以丁忧历任。三十六年(1771)八月,发生金川之战,清廷兵分两路对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地区土司进行打击。四川总督德福奉请林西厓留川,奉旨允准。四十一年(1776)二月,清军收复大小金川,战争胜利结束。林儁特调四川同省盐茶分巡成绵兼管水利道,驻省会成都。在任18年,经理盐茶,没有丝毫扰累,商民感戴最深。

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今尼泊尔)在英国殖民主义者唆使下,入侵西藏,赶走班禅,大掠扎什伦布寺,残杀藏民。清廷命大将军福康安领军万余人入藏进攻侵略军,得到僧俗民众支持,所向无敌。在这场战争中,林儁担负办理粮饷之事,常常奔走于西宁至巴塘之间,为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乾隆五十八年(1793)五月下旬,林儁由西藏拉萨返四川康定,将途中所见所闻撰成《由藏归程记》一卷(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林儁一行人先是“过擦术多,该处为前藏至打箭炉适中之地。大桥二道,一通云南,一通西炉。上有喇嘛庙,屋宇极多。下有土城,俱系官兵驻扎。城外寨落甚稠,滇民贸易者不少,真口外一大都会也。”“至大具少憩片时,抵江卡,泥深尺许,普拉更换牛马,傍晚始至古树塘,建有行馆,门列老树。次日至南墩,路通滇省,卖有普茶等物。”

1793年,距今已有225年。从西藏出征归来的林儁为我们留下了《由藏归程记》一文,让我们得以随着他的脚步,了解到当时从云南与四川进入西藏的路线图,更为珍贵的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得以知道早在乾隆年间,云南的普洱茶真真实实地进入了藏区,而且就在与西藏、四川、云南交界的南墩这个地方,竟然就有普洱茶在民间公开销售。林儁的《由藏归程记》中关于普洱茶的记载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正是那么简单的一点记载,却为我们留下了关于普洱茶与茶马古道、与藏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献。

《木里政教史》,原文为藏文手抄本,于1735年由阿旺钦饶最后完成,1984年由木里档案馆复印、翻译,1992年3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中多出提及“滇茶”“云南沱茶”,记录了清代康熙与雍正时期,云南普洱茶在藏区处于上层阶级的喇嘛与贵族中极受追捧。但《木里政教史》中,与滇茶、普洱茶相关的文献,多是发生在当时的上层阶级或是贵族阶级中。普洱茶与广大百姓的交集,似乎处于一片空白。清代乾隆年间由西藏返回四川的林儁,在其《由藏归程记》中,则为我们留下了普洱茶在民间真实存在的珍贵文献。

纵观各类文史资料,尤其是民国时期的,还有许多对普洱茶入藏,或是滇茶对藏族影响等等的叙述与论证。比如民国时期的姚荷生在《水摆夷风土记》中记载:“从前十二版纳出产的茶叶先运到思茅普洱,制成紧茶,所以称为普洱茶。西藏人由西康阿登子经大理来普洱购买。民国七年云和祥在佛海开始制造紧茶,经缅甸印度直接运到西藏边界葛伦堡卖给藏人,赚到很大的利益。商人闻风而来,许多茶庄先后成立。现在佛海约有大小茶号十余家。最大的是洪盛祥,在印度和西藏都设有分号,把茶叶直接运到西藏销售。较小的商号联合起来,推选两个人负责把茶叶运到缅甸的景栋,再经仰光到印度,卖给印度商人,由他们转销西藏。”

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方国瑜先生在其《普洱茶》一文中描述:“普洱茶供应藏族地区,有很大意义,值得一提。康藏地区自古畜牧,以牛乳制酥油为主要食品之一。《新唐书·吐蕃传》所说藏族饮用的‘羹酪’,就是酥油茶。用茶水熬酥油作为食品,是因茶叶有助消化、解油腻、去热止痰等作用,所以茶为日常饮食所必需。……滇茶行销藏族地区的年代很早,到明代已很发达,明季云南各族人民抗清斗争坚持十七年之久,以至对藏族地区供应茶叶稀少,清兵入滇以后藏胞即来交涉茶马贸易。”该文中还记载:“藏族商人每年自夏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赶马队到丽江领茶引,赴普洱贩茶。从丽江经景东至思茅,马帮结队,络绎于途,每年贸易额有达五百万斤之多。另外汉族、白族和纳西族商人,也常贩茶供应藏族地区。”

每年交易量达五百万斤,是非常大的数字,可见云南的普洱茶对藏族同胞的影响之深,也足以看出普洱茶在藏区深受欢迎之广泛。也正因为此,英帝国主义从印度侵略我国西藏,妄想割断藏族人民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以茶作为侵略手段之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来自湖南安化的陶思曾被委为调查西藏开埠事宜委员。乃由沪泛海经星、印入藏,在亚东(与锡金、不丹接壤处)、江孜两地踏勘埠界,测绘地图。事毕,经缅、滇返川。輶车所经凡路程远近、山川险要、气候、物产、民情风俗等,均详加记载,辑成《藏輶随记》《滇蜀纪程》二书。既回成都,英、法、德、俄领事交相索阅。陶恐泄国防机密,启列强凯舰之心,乃删其要点,仅纪行程,重编《藏輶随记》。《藏輶随记》中记载:约在公元一七七四年,英国印度总督海士廷格(W.Hastings)派遣间谍进入西藏活动,就曾运锡兰茶到西藏,企图取代普洱茶,但藏族人民不买他们的茶叶。公元一九〇四年,英帝国主义派兵侵入拉萨,同时运入印度茶,强迫藏族人民饮用,也遭到拒绝。英帝国主义者认为印度茶不合藏族人民口味,于是盗窃普洱茶种在大吉岭种植,并在西里古里秘密仿制佛海紧茶,伪造佛海茶商标。

本文节选自

乾隆五十八年,他在西藏邂逅普洱

作者丨詹本林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