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迷你小茶具在哪买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李健、陈坤、张国立…为什么爱喝茶的人,都这么迷人?

  我一直觉得,爱喝茶的人有一种独特的优雅气质,让人忍不住想要接近。

  就像男神李健,在娱乐圈不争不抢,却凭借清新脱俗的嗓音和恬淡的气质,圈粉无数。

  闲暇时光里,他常常是茶不离手,品茗、读书、养花,简直是“把日子过成了诗”。

  李健爱茶到了什么地步呢?到中国台湾九份旅游,他不去那些人挤人的街道景区,却偏要往山顶上跑。

  因为在山上可以一边看海一边喝当地的好茶,对他而言,这才是真正的不虚此行。

  他说,“茶是深不可测的,到了某个阶段,你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它。”

  

  除了李健,陈坤也是一个资深“茶友”,经常拽上好友周迅一起泡茶。

  “人可无肉,不可无茶。无肉人瘦,无茶人俗,人瘦可肥,人俗无医。”

  说这话的陈坤,这几年逐渐褪去了“忧郁小生”的标签;不仅戏路宽广了许多,气质也越发笃定淡泊,充满了成熟男人的魅力。

  

  还有“老戏骨”张国立,更是爱茶成瘾。私藏普洱超过60吨,每到一个剧组,就要给大家泡茶。

  知乎上曾有一个高赞回答,这样评价张国立:“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演技深入人心,获奖无数,又有出了名的好人缘,几十年演艺圈潮流更替,张国立却始终是台上的人。

  你看,和茶结缘的人总是自带光环,待人温润如玉,处事游刃有余,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人群中最受欢迎的那一个。

  他是叶嘉莹、史景迁弟子

  也是嗜茶如命的文化大师

  但可惜,我们大部分人对茶的了解少得可怜——

  喝不懂:别人喝茶,能对种种典故和趣闻侃侃而谈,你砸吧半天只会一句“好喝”;

  买不对:想买茶送礼却不会选,交了不少智商税;

  泡不好:哪种茶具好?喝茶待客有哪些必备礼仪?茶席又该怎么摆放?

  的确,茶是一门考究的学问,承载了1500年的厚重历史和传统文化,这让很多对茶有兴趣的人往往不知该从哪开始,一头雾水。

  换做过去,我也不懂茶的好。

  直到我听了一位七旬老人的讲解,彻底颠覆了我对茶的印象:

  古人喝茶是正襟危坐吗?不,他们还痴迷于给茶加各种“猛料”,和我们往奶茶里加珍珠和布丁没什么区别;

  “拉花”只是咖啡的专利吗?不,其实“拉花”早在宋代就被茶人玩透了,技艺高超的人甚至能在茶沫上写诗;

  中国人喝茶是很多元的,不同的阶层、环境和历史条件,传承下来就是不同的茶叶。你每喝一杯茶,都是在读一部迷你的“地方志”,打开一扇全新的风味之门。

  原来,茶的背后有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和内涵!不懂这些,等于错过了喝茶90%的趣味,实在太可惜了!

  这位把茶讲得如此生动有趣的老人,就是资深茶文化研究者、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

  

  ▲郑培凯教授

  作为文化大家,他学识渊博:年轻时就读台大,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叶嘉莹的学生;留学美国时,又师从汉学巨擘史景迁,是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

  作为茶文化领域的顶级学者,他是最懂茶的人:精研茶文化领域近30年,不仅著有《茶香与美味的记忆》、《茶余酒后金瓶梅》、《茶道的开始》等等多部专著,还倾尽6年光阴,完成了对中国历代114种茶书的校注。

  作为一流学府的教授,他对茶文化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曾任教于耶鲁、纽约州立大学、台大等世界名校,也常受邀去各个香港高中和大学举办茶文化讲座,场场爆满,台下学生都被他的妙语连珠逗得哄堂大笑,一个个对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生活中,郑培凯更是一个嗜茶如命的人。

  在纽约和香港生活多年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他厌倦。于是,郑培凯干脆把家搬到香港最偏远的郊野,与茶为伴,修身养性,过起了大隐隐于市的“神仙生活”。

  

  被茶滋养了大半辈子,郑培凯的身上有一股温润如玉的气场。和他近距离接触过的人,都很难相信他其实已经年过七十了。

  听郑培凯说茶,你仿佛能随时穿越回1500年前至今的各个朝代,与那些最有趣的灵魂对话:

  有时,你像是来到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亲眼看到妙玉给贾母奉茶、又拉黛玉宝钗去喝“体己茶”;

  有时,你又仿佛看到了被贬的苏轼,面对逆境,仍然有兴致汲水、煎茶、作诗,快意江湖;

  你会发现,茶原来不仅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中国人区分亲疏远近的社交标尺,和治愈心灵的良药。

  我们每个人,都有被繁忙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刻。但郑培凯却有这样的能力,让你瞬间领会一杯茶带来的最简单的乐趣,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

  每个疲于应对生活的人

  都应该听听茶文化

  不只是我,还有很多人都被郑培凯教授讲的茶文化所深深吸引。

  我的大学同学小周,是个急脾气,我们都开玩笑说他像个“火药桶”,总是一点就着。

  毕业之后小周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半年不到就弄砸了好几单生意,苦着一张脸来找我吐槽:

  “我这半年兢兢业业地跑业务,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没想到,就因为我这个说话不经大脑的脾气,得罪了好几个客户,再这样下去,饭碗都要保不住了!”

  我赶紧为他泡了一壶茶,用郑培凯的话劝解他:

  “陆羽说,喝茶的人都是精行俭德之人。以后你想静下来的时候,就喝一口茶。”

  “每临大事有静气,要想和形形色色的人打好交道,你首先得放松下来。心态好了,各种机遇自然会来。”

  小周听了,半信半疑,回去就开始在每天通勤的路上坚持听郑培凯讲的茶文化课。

  下班回家,他也雷打不动地泡一杯茶,学着从一天的紧张情绪中抽离出来。

  渐渐地,身边的朋友都发现了小周的变化:他不再那么“躁”了,整个人举手投足间淡定了很多。

  甚至有一次,他在拜访一位重要客户时,根据学到的选茶知识挑了一款好茶作为伴手礼。对方也是爱茶之人,喝了以后赞不绝口,拉着他滔滔不绝地聊茶,两个人瞬间就成了一见如故的老朋友。

  最后,小周顺利签下了那个单子,还因此拿到了一大笔年终奖!

  

  要改变一个人很难,但茶就有这样神奇的作用。

  忙碌的白领一族,听听郑培凯的茶文化课,拉上三五好友一起喝茶,不仅释放压力,增加谈资,还能滋养友情,成为朋友圈里最受欢迎的人;

  疲于应付孩子学业的宝妈,和孩子一起听茶文化,就等于敲开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孩子的审美与谈吐自然不凡;

  所谓“禅茶一味”,跟着茶文化大师领悟其中的历史渊源和哲理,将一杯绿色饮下,既是和大自然的对话,也是和自我对话,简直是每个人修身养性的最佳契机。

  40位最懂茶的人首度集结

  送你一份春季厚礼

  如果你也想体会茶的妙处,那么这一次,喜马拉雅推出的《中国茶文化必修课》,你没有任何理由错过。

  我们邀请到了郑培凯老师,为你系统梳理饮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脉络。

  怕你嫌不够过瘾,我们还请来了两岸三地40位最懂茶的学者、茶人,首度集结,一呼百应。从历史文化、生活美学到实用技巧,向你倾囊相授!

  

  他们当中,有清华美院教授、博导王鲁湘,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参与《中国茶叶大辞典》词条撰写的学者沈冬梅,有台湾茶人解致璋,还有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鉴定专家和陶瓷艺术大师,畅销书作家、台北文化奖得主……

  茶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所以真正的行家往往低调,难得一见。而这样的行家,我们一次集齐了40位!

  如何选茶、如何辨茶、如何喝茶、如何以茶待客……所有你能想象到的有关茶的疑问,这个“神仙阵容”都有答案。

  就像李健说的,每个人总有一天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茶”,你和茶的结缘,何不就从这个春天开始?

  

  1. 40名权威学者茶人重磅集结,“大师天团”首度开讲

  我们首度集结两岸三地40位权威茶人,他们有的是茶学界顶级学者,有的是专业茶人,有的是生活美学大咖;有人专研茶之哲学文化,有人精通茶艺技巧。总之,是一个你用钱也请不到的茶文化“大师天团”。

  每一节课,都会由最懂的那位老师来讲解。

  比如文化学者王鲁湘,他会为你讲解,为什么茶能成为中国生活美学和哲学的核心,杜绝“喝不懂”;

  比如原《三联生活周刊》茶专刊主编王恺,他会教你如何选茶、存放,杜绝“瞎买茶”;

  比如台湾茶人李景蓉,她会教你根据茶的品类选择最适合的冲泡法,杜绝“泡不好”。

  不论你是“茶小白”,还是“茶老炮”,都能在大师的讲解里温故知新,受益匪浅。

茶圈揭秘丨从普洱茶价潜规则说开,聊聊我心中的好茶标准

现在市场上的普洱茶,价格从两位数到六位数不等。价格便宜了,我们担心便宜没好货。品质上去了,价格却又高不可攀。

很多新入门的茶友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价格的二难问题。这茶自己确实喜欢喝,但是它值这个价钱吗?有没有更便宜更好喝的茶?

今天,就来聊聊怎么才能买到好喝不贵的普洱茶!

普洱茶价不透明

普洱茶价格不透明,确实也是饱受人诟病的一点。但从客观上讲,这不仅是国内茶行业都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且受以下几种因素制约,短时间很难改变。

价格忽高忽低,首先是因为茶叶原料的价格悬殊。老班章和冰岛等名寨原料每年都供不应求,但更多的不知名产区卖得很便宜也无人问津。

其次,是因为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老茶存世量的不断减少,必然会造成价格上涨,各大品牌的定价方案和销售战略,市场炒作引起的溢价,都是很重要的原因。

最后,市场价格的无规律浮动也是客观因素之一,由于分销渠道和合理利润等原因,从线上和线下购买的同一款茶,价格都有很大差异,更别说其他茶了。

市场变化莫测,产区每年的收成情况,良莠不齐的产品,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普洱茶价格的高低起伏,那普洱茶的价格就真的无法判断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拿像陆离这种资深茶人举例,过手的普洱茶不计其数,品鉴能力过硬,对市场行情也很清晰,因此价格上还是很敏感的。

但对于这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尤其是刚入门的茶友来说,又该如何判断一款茶价格的合理与否呢?

好茶是判价基础

找到喜欢的好茶,问价才会有意义。普洱茶的生茶熟茶,拼配方式,陈放年份,大小品牌等分类众多,个人喜好不同,都会有所偏差。

每个人喜欢的茶不一样,能接受的茶价也不尽相同,你让一个只喝熟茶的人去买班章生茶,那价格很低他也不会接受,反之亦然。那什么才是好茶呢

普洱茶千山千味,最讲究适口为珍,因此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人心中的好茶,就是那款三天不喝想得慌,饭后睡前来一壶,而又好喝不厌的茶!

不信的话。不妨请茶友闭眼思考一个问题:你最想喝到是什么茶?是偶然喝过一次,却再也找不到的无名茶?还是备受追捧,市价极高的明星茶?

不管是什么茶,只要是你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的,就是你心目中的好茶标准。

知道什么是好茶,也就明白了坏茶是怎么定义的,而明确了市面上各种茶的好与坏,才是判断茶价的基础,毕竟只有当自己形成有一系列判断方法后,才不会随着忽高忽低的茶价起伏。

当然,想喝上一壶好茶,还需要建立在对普洱茶冲泡,品鉴知识的基础上,品鉴是评价的前提,而冲泡又是品鉴的前提,因此自身的基础能力一定要牢靠。

那有这么一种普洱茶,价格既不高,口感也合适,能作为长期的消耗品,也能提升自己的品鉴能力呢?就是万千老茶客都在选的口粮茶!

入门的最佳产品

口粮茶这三个字不是官方名称,而是老茶客给起的很形象的一个名字。由于个人标准不同,每个人符合“口粮茶标准”的普洱茶都不一样,但性价比属性是一定具备的。

但想要挑到一款好喝放心,实惠健康的口粮茶,需要多年的品茶经历,那经验不足的新手又该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款口粮茶呢?陆离总结了几个方面,供各位茶友参考。

安全健康记心间

首先,茶叶的本质是食品,那食品安全当然排在首要位置。有些茶友不舍得扔掉快发霉的普洱茶,就想通过每天品饮尽量消耗掉,这绝对是要不得的。

既然天天都要喝,那为什么不选安全放心的产品呢?选茶时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在之前的选茶专题文章里,陆离一共总结了9大方面,茶友们可以按需查阅。

除了之前所讲到的外形汤色等能被观察的因素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因素,对普洱茶的安全和口感影响很大,那就是仓储环境。

好在仓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试茶来感受,有时候老板卖的茶仓储情况不佳,还总说这就是陈味,来哄骗一些喝茶不多的小白。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暂时将听觉“屏蔽”,而是通过入口后的具体口感来判断,不管商家吹得再天花乱坠,自己的舌头都是不会骗人的,喝起来有愉悦感的茶,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茶价亲民不心疼

“口粮”这个词,就很能说明人们对其的希望,鉴定说就是品质不错,性价比极高,可以像吃饭一样每天都能品饮,消耗率极高的一些普洱茶。

因此真正符合口粮茶的普洱茶,价格一定很亲民。一片357g的饼茶,最贵也不过300元,这样每天喝起来时,就不会因为“肉疼”而影响品饮体验了。

而对于一些茶友来说,一天几十块的茶叶消费,还是有些不舍得,那这时就需要学会捡漏了,多建立一些稳定的货源渠道,就有机会以超低价拿到好茶。

拿自己举例子,过去十多年最常喝就是下关沱茶,大厂出品,质量有保障,口感也很适合自己,是很棒的口粮茶。

而去年年底时,陆离认识的一个藏家就因为资金问题,以跳楼价放出了一些藏了十几年的好茶,陆离趁机捡漏了几件07年的凤牌特级金丝带,算起来一斤不过100多。

合理的价格,是其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前提之一。而这款茶的价格到底值不值得买,茶友们心里都有一杆秤。

阳台手持实拍

口感稳定有传承

口感稳定与品牌传承。是长期口粮茶存在的前提。我之前在一位茶友那,偶然喝到了一款小厂出品的好茶,口感非常舒适,价格还不高,顿时想将其作为长期的口粮茶方案。

等喝完友人赠送的这几饼茶后想再购买,却发现偌大的茶叶市场,找不到与之前相同的茶品了。

嘿,我就不信这个邪了!抱着这个想法,连续买入了几款,品牌相同但年份不同的。回到茶室里急匆匆一尝,却失望地发现,与自己印象中的口感完全不同。

这件事已经过去快十年了,然而直到现在,我也也没有再遇到那种口感的茶,这种与心目中的最佳口粮茶失之交臂的感觉,真的是人生中的一大憾事。

所以说,我认为有资格被评为口粮茶的普洱茶,除了性价比,品质不错,质量安全等老生常谈的因素外,能保持口感一致,并持续在市场输出也很重要。

这不仅是有感所发,而且也是业界内的一线大厂,与二线新茶的差异之一。

经常出现在老茶人茶桌上的口粮茶,很多都是一线大品牌,这是因为这些茶品是有系列传承的,茶厂以3到5年为一直周期,在保持所有系列口感稳定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做品质提升。

选择这些大厂生产的经典普洱茶,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由于拼配工艺成熟,即使每年的原料有所不同,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口感。

冲泡简单易上手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因素是,口粮茶的冲泡不能太娇贵,作为饭后的日常消遣,如果每次都需要精准把控水温,严格选用茶具,那未免也太累了。

更别说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哪有那么多时间尽心伺候一款茶啊,嘴馋时随手一泡,照样能展现自己品质和口感的,才符合口粮茶的概念。

从“快手茶”这个角度来看,铁饼太硬,每次撬茶都要花力气,蘑菇坨造型独特,每次撬茶都不好下手,难度较大,耗时较长,可能就不适合做品饮频率极高的口粮茶。

一些茶厂也注意到了口粮茶这个大市场,推出了一些方便快捷的产品来迎合消费者需要,有的做成了和即饮茶类似的小包装,一包就是一泡,热水一冲就能品饮。

还有的在压制工艺下功夫,大大简化了品饮流程,比如中茶的手撕饼茶,双陈普洱的“年代秀”,下关的便携茶砖,七彩云南的迷你沱等等。

虽然这些创新茶的市场认可度不一,但缺点大多集中在“新型茶的口感不如饼茶沱茶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方便快捷的品饮方式,确实是大众所需。

其实,如果真的想建立一套成熟的茶价评判体系,上面这些点都只能帮你少走一些弯路,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大量品饮,在这里投入的时间精力可省不得。

文章的最后,再告诉茶友们一个能够事半功倍地提高品饮能力的办法,那就是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茶友圈子,买茶饮茶有人带,成长速度非常快。

最后,祝愿各位茶友,都能找到那款好喝不贵的口粮茶!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