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茗腾茶叶茶叶价格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天府,茶叶,蜀土茶称圣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老茶铺里孕育了悠久的饮茶文化。

四川作为最早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地区,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唐宋时期,川茶产量都名列前茅。四川人爱茶如命,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种茶制茶生产经验,更让喝茶、品茶的茶文化融入老成都的血脉,成为黎民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每年春季的清明节前,都是采茶的好时节。

认茶 茶叶做到老 名茶识不了

在浩繁的茶叶世界中,茶叶品种名目众多,令人眼花缭乱,茶叶界有句老话说:“茶叶做到老,名茶识不了”,道出了长期以来对茶叶品种分类的疑惑。时至今日,人们已普遍认同把茶叶分为六种类别,即:绿茶、红茶、黑茶、青茶、黄茶和白茶。翻开茶叶史料,纵观名茶名录,其品种之多,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自《茶经》问世后,茶叶的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多彩,上至皇亲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一日不可或缺,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中国的名茶起源于贡茶,自唐代到清代,被列为贡品的花色品种繁多,名品层出不穷。我国茶叶产区南起海南岛,北至山东蓬莱,西至云南,东到台湾,这些地区所产的名茶,论时代有古有今,论形色千姿百态,论品质气味兼优,论产地各得其所。

大体来说,名茶以绿茶为最丰,其次是青茶类,其余则较少。绿茶类的名茶花色品种最多,如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信阳毛尖、南京雨花茶等。青茶类中以乌龙茶为大宗,以闽北武夷岩茶最为著名,而以茶树品种分类,又有安溪铁观音、水仙等最负盛名。红茶类的名茶主要是工夫茶,以祁红最为出色。此外,四川的川红、云南的滇红、广东英德的英红均在传统工夫红茶的基础上,改进工艺,制成分级的红茶新品种,在国内外赢得了较高的信誉。黑茶类多为紧压茶,其名茶如湖南文化县高家溪与马家溪所产的花卷原料,品质优异;长沙的河西园茶,能饮能嚼;广西的六堡茶以陈味烟味而著称;此外还有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云南普洱茶等。黄茶类顾名思义是因其茶叶色泽呈金黄色而得名,其名茶有湖南的君山银针、沩山毛尖以及四川的蒙顶黄芽、蒙顶石花等。

这些茶叶名品经过漫长的历史,有的品种在今天仍然焕发着青春,有的为后起之秀所代替,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四川作为最早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地区,早在唐宋时期,川茶产量就名列前茅,据《中国名茶志》统计,全国共有1017种名茶,其中四川省的名茶有63种,如名山的蒙顶茶,峨眉山的竹叶青,雅安的峨眉毛峰,都江堰的青城雪芽,邛崃的文君毛峰,万源的巴山雀舌,荣县的龙都香茗等都一直为世人爱重。

种茶 茶中故旧是蒙山

蒙顶茶产于名山县蒙山一带,是蒙山所产各种名茶总称,分黄茶和绿茶两类。蒙山产茶历史悠久,相传从西汉时起,蜀人就开始在蒙山种植茶树,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品种之一。蒙顶茶从唐朝开始作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朝,1000多年不曾间断,这在中国茶叶史上也是罕见的。陆羽在《茶经》中品评天下名茶,曰:“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因此,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了不少称颂蒙顶茶的诗篇,一句“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更是成为四川名茶绝佳的广告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琴茶》诗中说:“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把蒙顶茶和最有名的古典“渌水”曲牌相提并赞,表达了对蒙顶茶的酷爱。与贾岛齐名的苦吟诗人孟郊远在山东,却独好蜀茶,他曾写有《乞茶诗》,向在朝廷做官的友人讨要蒙顶贡茶:“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锦水有鲜色,蜀山绕芳丛。”刘禹锡有《西山兰若茶诗》写道:“何况蒙顶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唐代黎阳王还专门写了《蒙山白云岩茶》诗:“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北宋画家文同,是苏东坡的表哥,他不仅以擅长画墨竹著称于世,也是一位品茶的高人。文同在四川邛州任通判时,收到友人寄送的蒙顶新茶,恰好又得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水,烹饮后盛赞蒙顶茶是蜀茶之最,于欣喜中写出了五言长诗《谢人寄蒙顶新茶》:

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

几树初惊暖,群篮竞摘新。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

的白樂香琼碎, 鬖绿虿匀。慢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

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

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冰霜疑入骨,羽翼要腾身。

磊磊真贤宰,堂堂作主人。玉川喉吻涩,莫惜寄来频。

诗人不仅对蒙顶茶的高雅品质大加赞赏,还对此茶的采摘、加工、焙制也作了细致地叙述。

还有清代名士赵恒也在《拭蒙茶诗》中称赞蒙顶茶,活色生香,令人垂涎:

色淡香长品自仙,露芽新掇亲手煎;

一壶沁入诗脾后,梦醒甘回两颊涎。

制茶 列作人间第一香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罢造龙团”,开创了散茶的全盛时代,这在四川的茶叶制作中也有体现。据《清稗类钞》记载,四川邛崃、雅安所产的“锅焙茶”,被诗人赞为“性醇味厚解毒疠,此茶一出凡品空”,把“锅焙茶”与蒙顶茶相提并论。

由于制作技术上的改进,炒青取代了蒸青,散茶的制作普遍窨用香花,以提高茶叶的自然品质和香气,诸如茉莉、玫瑰、蔷薇、栀子、梅花等皆可入茶,等到适时花季,“摘其半含半放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伴。”茉莉花茶最早是士大夫赏玩的香料茶,到明清时期已商品化,成为大众喜爱的茶饮,明末小说家钱希言有七言诗云:

斗茶时节买花忙,只选头多与干长;

花价渐增茶渐减,南风十日满帘香。

清代四川的大才子李调元有一首以《茉莉》为题的诗作,描写了晚清嘉州地区(今乐山)茉莉花栽种和销售的盛况:

田田茉莉种山家,蝶乱蜂狂十里斜;

怪道花奴多醉色,嘉州米价不如花。

在茶叶大家族中,花茶一枝独秀,别有风情。花茶又称香片,四川的花茶早在清代已远近闻名,其窨制的方法就是把新鲜的茉莉花放在干燥的茶叶中,使茶叶染上花的香气。茉莉花早在1000多年前就从波斯传入中国,被称为“人间第一香”,茉莉花茶作为花茶中的主要产品,产销量一直居花茶中的绝对首位。

四川是最早栽培茶树的地区,自古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

品茶 成都人“啖三花”

众所周知,茉莉花茶是老成都人的最爱,泡茶馆,喝“三花”,好些成都老茶客保持了一辈子这样的生活习惯:天麻麻亮就早早来到茶铺,用一碗“三花”开始寻常而舒心的一天。一碗热气腾腾的花茶在手,未饮已清香扑鼻,品之浓香饶舌,品后余香不散,和一些老街坊老相识一边品茶一边摆龙门阵,人与人的关系因一杯茶而和谐,各自乐在其中,正如诗中所言:倾杯灌水焙茗忙,邀约聊天论短长;话到今年风雨顺,新茶款款比清香。

成都人钟爱“三花”,如遇“知音”,有一份不可割舍的情结。“三花”是“三级花茶”的简称,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三花”的价格不是太贵,品位不是太低,刚好和成都市民的生活水准和品茶口味契合在一起。很长一个时期,去茶馆 “啖三花”几乎是一个幸福成都人的标志,于是成都人爱“三花”就像爱生活本身一样。知足常乐的成都人在享受中有所节制,在节制中又感到心满意足。

如今,“三花”几乎淡出了茶客们的视野,花茶经过商家的精心制作包装后冠以“龙都香茗”“碧潭飘雪”这些如诗一般美好的名称,再次焕发生机,成为深入人心的花茶品牌。如今好茶多了,成都人的选择也多了,但喝“三花”的滋味未尝不是成都人的一曲饮茶“绝唱”。

(来源:成都市政协)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在“漳州乌龙茶”故事的背后

原标题:泡好这杯“漳州乌龙茶”

核心提示

春意正浓茶正香,采茶制茶正当时。近日,漳州春茶陆续进入采收期。在云霄县东厦镇梁山上,千亩生态茶园迎来了第一波采茶季,茶园内随处可见茶农们忙碌的身影,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漳州种茶历史悠久,是白芽奇兰和八仙茶的发源地。眼下,乌龙茶产业已成为漳州十个超百亿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漳州茶产业从业人口达57万人。然而,在稳步发展的同时,漳州茶产业也存在各自为战,缺乏品牌意识、市场占有产率和影响力较低等问题。

为此,漳州提出了打响乌龙茶公共品牌,从区域子品牌的构建升级到地方主品牌的塑造,用新思路泡好这杯“漳州乌龙茶”。

华安高山族茶农在茶园采摘茶叶。(资料图片)

漳州茶香飘海内外

漳州人的生活,多从一杯茶开始。

晨起,一边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边打着哈欠,便开始提着水壶接水了。烧水,烫洗茶具,一把乌黑壮实的茶叶被投入壶中,热水冲入,第一遍洗茶,随即温暖的茶香便在一天里荡漾开来。

客来,无论熟否,都是一句:“来坐!呷茶讲古!”

近日,记者与漳州茶厂原厂长、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林燕腾相约在茶馆。茶香氤氲,林燕腾述说起漳州乌龙茶的前世今生——

漳州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记载。唐朝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漳州府建,饮茶之风起,漳州茶叶得以走进历史记录之中。宋代开始,漳州各县均有种茶。

明代是漳州产茶的鼎盛时期,乌龙茶的制作技术当时为福建之冠。《武夷茶歌》中记载,“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安溪茶歌》亦有记载,“迩来武夷漳人制”。龙溪、南靖、长泰等县的名茶,在明代均被列为朝廷贡品。

漳州茶,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明万历年间,漳州古月港连通47个国家和地区,“中外海船停泊,五方商贾云集”。月港成为全世界茶叶贸易第一港,茶叶是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据《海澄县志》记载,明朝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300吨,居全省之冠。

清代以来,闽南乌龙茶蓬勃兴起。光绪年间,“百年老铺”奇苑、瑞苑等茶庄在漳州开业;后又涌现了张源美、荣胜、裕美等茶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

泡茶是漳州人闲暇时的一种休闲方式。郑文典 摄

新中国成立以后,漳州茶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乌龙茶重要的产区和销区。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漳州乌龙茶的出口量占到福建省乌龙茶出口总量的40%。其中,漳州茶厂生产的S2系列乌龙茶品种至今在国际市场还有一定影响。

漳州还是历史上最早有记载出现工夫茶艺的地方。据彭光斗《闽琐记》手抄本记载,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享用了漳州的工夫茶。他说:“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这说明漳州至少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普及工夫茶了。

历史上,很多名人也与漳州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漳浦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乾隆在《漳州府志》的《漳浦县志》上得知“漳浦山上多茶”,便想去看看当地的茶山。之后,乾隆与漳浦籍大臣蔡新一起登上了漳浦玳瑁山顶的茶园。乾隆说:“近看千里花园,远望万里鱼池。”便下旨,赐梁山与玳瑁山的茶叶永世流芳。

1962年4月,作家老舍先生访问漳州,品尝了漳州工夫茶后,赞叹道:“品尝工夫茶几盏,只羡人间不羡仙。”

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当代,漳州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出了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八仙茶、华安铁观音、南靖丹桂、云霄黄观音、长泰金观音,也被人们俗称为漳州“六泡茶”。

在漳州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漳州市委会主委陈仁朝看来,这些“县域茶”虽然特色鲜明,但以往都是各自为政、自卖自茶,难以形成合力、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与福鼎白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这些省内其他地方的大牌相比,漳州茶叶品牌尚且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技术人员在指导南靖茶农制茶。余祥龙 摄

为此,去年民建漳州市委会针对漳州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深入调研,并在市两会上提交了相关提案。

“眼下,漳州还没有茶叶龙头企业,多数停留在卖原材料的阶段,因此茶叶附加值不高。”陈仁朝认为,在茶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能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如果在区域内有一家龙头企业,不仅可对区域内其他同类企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还能够带来多家与之相关的配套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带动整个地区茶产业的发展。

但就目前来看,漳州市还没有实力雄厚的茶叶龙头企业。虽然漳州“六泡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因缺乏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带动,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这是影响漳州市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很大因素。

“茶叶企业要有品牌意识,文化创意人才和创意平台不可或缺。”漳州茶之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黄亚平今年41岁,从事茶行业已有20余年,谈起塑造茶叶品牌之道,他感触良多。打造一个大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小型的茶企来说很难做到。此外,品牌塑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是凭一家企业之力就能够完成,还需要政府加大对茶企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漳州,茶产业是一个多部门院所共同支持服务发展的产业,涉及生产、科技、供销、市场监管、商务、宣传、文旅、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协会、科研院所。一直以来,受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管理粗放、茶叶管理机构与茶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匹配等因素制约,漳州茶产业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分释放。

此外,要做大茶产业,也离不开健全的产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目前,漳州茶行业尚未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种植标准、加工标准、品质标准等都有待完善。在黄亚平看来,建立行业标准能够强化质量监管和标准引领,引导茶企导入先进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茶叶生产标准,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

一叶茶的更多可能

“华安铁观音汤色金黄清澈,香气馥郁芬芳;平和白芽奇兰富有兰花气味,幽香诱人,醇爽细腻;诏安八仙茶汤色橙黄明亮,香气清长持久,滋味清爽可口……漳州乌龙茶每一泡茶都独具特色。”近日,位于漳州古城的漳州茶之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名优茶市集里,茶友们正围坐品尝漳州乌龙茶。

“各县的茶各有特色,但还需通过不同形式的引导及宣传,茶产品太多,游客反而不好选择。推广单一茶产品,受众面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着重在集合、融合和年轻化三个方面下功夫。”黄亚平说。

在茶之序商品展示区,一款漳州乌龙茶产品吸引了不少顾客。“我们把漳州六泡特色乌龙茶‘集大成’,六泡集合装在同一款礼盒中,一下子就把漳州六泡乌龙茶集中推广出去,让顾客能一次性品尝到漳州‘六泡茶’,更好地推广漳州乌龙茶知名度。”在品牌化运营之下,黄亚平也注重品牌调性,在产品包装上做起文章,将海丝文化、水仙花、南靖土楼、文昌门、漳州古城、漳州古瓷等漳州代表性元素融入产品包装,结合文化创意,使其成为内外兼修的特色产品。

漳州是中国食品名城,不但有好茶且茶食丰富。与食品企业合作,黄亚平将“六泡茶”与漳州各地美食集合打造特产伴手礼,让漳州乌龙茶与美食一起走进千家万户。一款名为“保味家香”的特产礼盒应运而生,该产品除了“六泡茶”外还有贡糖、葱香饼干、肉脯、冻干榴莲等漳州特色美食,颇受消费者喜爱。

为吸引更多消费群体,黄亚平颇费心思。在商品陈列区,一款棕色的木制包装盒形如手提包,名为“回来过去”主题茶饮套装,这款产品为喝茶创造了另一种场景。考虑到新的消费习惯,套装内配备了茶叶、调茶器、奶粉、咖啡、白砂糖以及挂耳袋,满足多元需求,既能让消费者品尝到新式茶饮的乐趣,又能引导他们回归传统茶饮。

诏安县官陂镇公田村八仙茶园风景如画。许少球 摄

“新式茶饮是漳州乌龙茶出圈的一个新赛道。”林燕腾说,如今不少茶企也走起偶像派路线,与当下最为风靡的奶茶行业相结合,将漳州乌龙茶作为奶茶原料,在扩大消费群体的同时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品味漳州茶。

黄亚平认为,品茶还需了解茶文化,搭建起一个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依托漳州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漳州市海茶会培训中心、漳州茶食馆和名优茶市集等阵地,构筑集非遗体验、交流、学艺、选茶、品茗于一体的茶文化空间。“不同于传统门店,我们侧重于文化感知与体验互动。通过开展品鉴交流会、茶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让消费者接受茶叶科普人文教育,感受历久弥新的茶道与茶艺表演。”

茶之序还与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建“海峡两岸茶文化课堂”,依托校园课堂为载体,创新交互机制,为茶产业从业人员及师生创意成果转化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与应用平台,增进闽台茶业交流,为漳州茶业的特色发展注入新动力。

抱团发展统一品牌

如何泡好“漳州乌龙茶”这杯茶?抱团发展、统一品牌逐渐成为漳州业界人士的共识。在去年7月举办的第九届海峡(漳州)茶会上,漳州按照“统一品牌,搞活区域”的思路,首次提出打响“漳州乌龙茶”品牌。

在林燕腾看来,统一品牌犹如攥指成拳,是漳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市场新形势新挑战的现实需要。漳州“六泡茶”均属于乌龙茶类,以“漳州乌龙茶”作为公共品牌,将“六泡茶”攥成一个“拳头”,才能形成合力,实现互利共赢。

创建于1953年的漳州茶厂是一家老牌的国企,见证了漳州近百年茶叶的发展历史,也在不留余力地推广着漳州乌龙茶。

在漳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流香色种一枝春,乘风飞马大前门。”谚语所提及的“流香色种一枝春”正是漳州茶厂生产的茶叶产品。如今,老一辈漳州人谈起早期漳州茶厂生产的“芝山牌”铁观音、黄旦、一枝春、流香、龙珠等老茶叶品牌,依旧能想起那股熟悉浓郁的茶香味,那传统的火功和橙黄汤色成为漳州传统工夫茶的象征。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漳州茶厂的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还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海内外家喻户晓。

据漳州茶厂厂长洪加滨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具有茶叶出口唛号的企业只有3家,漳州茶厂就是其中一家。在国际乌龙茶市场上,特别是日本市场,漳州茶厂使漳州茶叶形成了“滋味清醇、火功恰当、级距明显、外形紧结、整碎均整、严求净度”的独特风格。

“乌龙茶属半发酵,香气醇厚、汤色橙黄,富有层次感。我们要重振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就是要让老茶味回归。”洪加滨说,除了保留原有的老茶品种外,漳州茶厂还开发了“霞漳”牌红流香、肉桂、红牡丹、金观音等11个花色品种投放市场,并多次亮相茶博会,设展位推介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

为推动漳州茶厂实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去年漳州市供销合作社成立一家下属企业——漳供茶业有限公司,负责漳州茶厂的市场运营、产品开发等职能,致力于推广漳州乌龙茶。

“我们注重钻研市场,以文化创新产品包装,雕琢产品,提升品牌。以新工艺、新包装、新传承、新发展在竞争中找出路,重振漳州茶。”漳供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坤鹏说,他们立足“唤新”主题,以“乡音·乡愁·乡味道”为核心设计理念,深入挖掘茶厂历史背景和闽南文化内涵,开发了沁茗、芝山、霞漳知音、岁月寻常、领匠、流芳等6个系列产品,试图唤醒人们对漳州茶厂的时代记忆。

去年底,漳州茶厂还与漳州市文旅康养集团旗下凌波供应链公司携手合作,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花样漳州“漳州老茶味”产品,并将产品定位在中端消费市场,价格亲民,调性怀旧。

“‘漳州老茶味’这款产品集纳了漳州茶厂生产的流香、色种、一枝春这三款经典的茶叶。”凌波供应链公司业务部陈旎介绍,他们将茶厂元素融入产品包装,并附上国风宣传折页,介绍漳州茶厂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流程以及漳州茶文化等,让群众在品尝漳州老茶味的同时,品读漳州茶文化。

来源:福建日报、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凤冈茶产业系列报道之②因茶富裕的美丽乡村:田坝

  如今的永安田坝美景不亚于瑞士,从仙人岭上看下去,一片“神仙景象”,一片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这是中共凤冈县委书记王继松在一次大会讲话中描绘的因茶富裕了的美丽乡村田坝。很多次在凤冈在仙人岭上看田坝这幅“神仙景象”。俯视的影像中是墨绿尽染的平原油画,依稀的茶园,行行条条的茶树构成波浪纹的绿色色彩,林中茶,茶中树,又将绿的色彩勾勒出丰富的立体效果,平原丘陵的山势绵绵起伏,缥缈的云雾,却恰到好处地填写在高处的山涧,依稀可辨的茶林中的游步道与乡间公路,串起散落在林荫中的民舍,此番美景,便是凤冈醉美茶乡田坝。

  这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美丽乡村田坝。这是以茶为抓手,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也是植茶成为绿水青山,继而变成金山银山的典型,在田坝,建起的中国西部茶海之心,已成为国家AAAA级茶旅一体化景区。

  谁曾料想到这样一个远近闻名富裕得超小康了的田坝村,在二十多年前是穷得响叮当的的贫困村,“好女不嫁田坝汉”的田坝,如今是洋房农舍、别墅排屋成群,幸福生活在田坝,田园美景如东方的瑞士。  

  田坝的蜕变与崛起,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及,便是孙德礼,一位土生土长的田坝村的庄稼汉子,农民改革家、最早的土地承包大户、田坝乡乡长、仙人岭品牌创始人、田坝致富带头人、凤冈龙头茶企企业家……他的经历,他的故事说起来有些复杂而漫长,站在历史角度来审视,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今天的田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神州大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推行,使孙德礼成了田坝村(镇)最早吃螃蟹的山林的承包人,为什么会最早想到去承包荒山?只有小学五年级毕业文化的孙德礼,非常直白地说,是穷怕了吧!要改变一切,就得靠自己。他还明白了一个通俗的道理,人不能懒惰,懒了就将时光白白浪费消失了,土地也一样,不能荒废,你不打理,不耕种,也就没有收成。为什么选择种树,是因为没有想好种什么。开荒是第一的,当荒山变成了可以种植的肥沃的土地,种什么都可以,果树、苗木、中药材、粮食、烤烟、茶叶……反正土地要让它生长出东西来,拿它去换钱,没有学过经济学理论的孙德礼,有他自己的土地黄金定律,土地上的一切是资源,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资本,资本可以经营一切,扎腾着便可以生出更多的钱来。遇到了好时代,遇上了好时机,他种下的树变成了林,卖苗木便赚了第一桶金,那是在1984-1989年。  

  自己是富裕了,并成了致富带头人,1989年孙德礼成了贵州省劳模。作为劳模的他,自己个人富裕了,但看到周围的乡亲们还吃着土豆、红薯、苞谷饭,田坝村的大多数人都还很贫穷。他想帮乡里乡亲,一家家游说,送树苗,但凭个人的能力还无法指挥其他人这样干那样干,于是干脆去乡里当了个副乡长,后来又被推选为了乡长(1990年)。那是个万元户都被人羡慕得不得了的时代,孙德礼主动去乡镇当干部时,个人的现金资产已达200万元,副乡长每月88元的工资,不是他所图的。1989年当副乡长时,只是分管民政,还无法大展宏图,当上了乡长后,便觉得自己是一方土地的父母官,有责任来张罗48平方公里9000人的生计,他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田坝人为什么穷?缺水干旱的田坝,这么多年来种粮食,种国家计划的烤烟,都没有好的收成?不能全部种粮食,不能全部种烤烟,腾一部分土地来种经济作物,田坝人均有一亩5分地,他搞了个843规划,8分种经济作物,4分种烤烟,3分种玉米、土豆、红薯等粮食。经济作物选择种茶,是传统思维,茶在很多地方是传统经济作物,田坝此前也有由 水利公司带头培育的几百亩茶园和历史上留下来的茶园共1200亩,下决心以茶为主业,是专家提供的科学决策,省林科所曾经对田坝的土壤作过化验,说富含锌硒两种微量元素,贵州省茶科所的人还说到过,浙大西迁时中央实验场选址时曾考虑过永安镇田坝,1991年全乡发动,300万支茶苗免费给村民种植,茶苗种上了,加工的技术也千方百计地解决了,当时的茶叶都交国营的凤冈县茶厂加工销售,当销售不畅遇到难题时,孙德礼亲自押车去省外卖茶叶……  

  回来后,孙德礼仔细算了算帐,他当时卖出去茶叶平均价格是10.8元/斤,一亩地能产生多少效益呢?按当时的比价,二斤茶可以买100斤玉米,三斤茶可以买100斤大米,当时一亩地最多只能产500斤大米,而茶叶可做200斤,孙德礼说,我只要100斤/亩茶就行了。

  水路不通走旱路,为经济作物让路!

  由市场来选择,由经济效益来作决定,在现在来看这样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完完全全正确的。

  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任意改革耕地性质,乡级经济突破全县区域支柱产业规划是“大逆不道”的,也是对上级组织的冒犯,县里让你种烤烟,你却让他们种茶了,烤烟的任务无法完成了,县主管部门便出台了不种烤烟交100斤粮、100元钱双挂税收处罚政策,95年出现了田坝乡村民因不满此项政策的群体抗税事件,即田坝事件,多人被抓进监狱,孙德礼作为主要当事人也卷入其中,开始了长达8年的逃亡生涯,孙德礼说,从天堂到地狱,这八年的日子不好过,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伸,安慰他内心的是,田坝种下的茶,没有因此被毁掉……  

  田坝的茶在风雨中生长,田坝茶产业的规模效益日渐显现,也引来省、市、县三级领导来调研来考察来关注,日渐富裕起来了的田坝人以更加自信的底气建设着自己的家园,茶中栽树,林下育茶,有钱了就翻建新房;把机耕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有钱了还买车……田坝人知道,欣欣向荣的幸福生活,一切都是靠了茶。1999年仍然处于备受争议的孙德礼回到了家乡,承租了田坝乡的一个水库经营权,并在水库边办了一个小作坊的茶厂,其实,他早已在1996年把他的品牌注册为仙人岭,彼时在大石坳种下的树也已成林,林下的茶树也成园了。大石坳山上有一个仙人洞,据当地的传说,是八仙之一张果老在此炼丹处,张果老的故事与不远处的茶经山,与陆羽与茶都有交集,因此孙德礼将大石坳改名为仙人岭,目前仙人岭也已成为一个著名的茶旅景区。

  毋庸怀疑孙德礼的经营能力,一个将荒山变成景区的人,一个水路不通想着走旱路的人,一个能够想着先富帮后富的人,一个有着家乡情怀与集体主义精神的人,一个想着要更大自由的人,单凭他那铆足了劲不服输的精神,有现阶段凤冈县委县政府对茶产业高度重视的政策支持氛围,把他的仙人岭的品牌做强做大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者孙状云系茗边头条、《茶讯》创始人、主编,中国发展研究院农业农村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专家顾问、研究员。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