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免费立顿红茶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为什么中国7万家茶企打不赢英国1家立顿?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有人提问“中国茶叶十大品牌都有哪些”,然而底下有不少朋友却答非所问,可能是因为没有看清问题或者是把品牌等同于“名茶”,所以就有了“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等回答。

  其实我们常说的西湖龙井、福鼎白茶等茶并非是个人品牌,或者是属于某一家茶企品牌,而是区域公共品牌。那么什么叫区域公共品牌呢?它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才能供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的品牌名称,只有符合条件的能使用这个品牌。

  西湖龙井

  01、有名无牌

  以福鼎白茶为例,因为福鼎白茶是具有地域唯一性,且是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所以只有当你卖使用福鼎本地白茶茶树制作的茶,才可以用“福鼎白茶”这一个区域公用品牌。也就是说,你不能拿政和白茶来当“福鼎白茶”卖。

  福鼎白茶是区域品牌,是名茶,不是某一家茶企的“品牌”。有人简单的把品牌认作商标,其实两者有很大不同。品牌的概念更广,它包括商标,还包括产品、售后服务、以及群众对某公司的整体评价和自己的企业文化等。

  那么福鼎白茶都有哪些品牌?

  比如有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的“品品香”。而西湖龙井也是如此,西湖龙井有几个比较知名品牌,比如杭州茶厂有限公司的“西湖牌”、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狮峰牌”、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的“贡牌”等。

  以上品牌皆出是大企业,此外一些中小企业的品牌,叫法是五花八门,数目之多不可计数。西湖龙井只是绿茶中的一个品类,每一类绿茶可能都有很多不同叫法的品牌。尤其是近些年,人们对品牌越发重视,对商标有着极其狂热的追求,所以但凡有能力开公司或者注册商标,期待未来发展的,就会不遗余力造品牌。

  人们重视品牌消费,努力嗅取商机,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老板想要做大做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打造品牌并非像注册商标那么简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久久之功。而且品牌是需要维护与宣传的,更需要靠实打实的本事,一步一个脚印去发展,去壮大。

  福鼎白茶

  02、茶业窘境

  中国茶叶学会上海天泰茶叶科技董事长叶扬升说:我国茶商有七八万家,多数弱小,规模上亿的茶叶企业凤毛麟角。虽然听着刺耳但也不能否认事实。

  绝大多数人只知各产地名茶(比如福鼎的福鼎白茶、杭州西湖龙井)、而不知具体的某个茶企的品牌名字。买茶前先看是否为原产地,然而再看品牌,很少直接看品牌买茶。也有可能是因为品牌名气不够大,不能从名字中看出茶企所卖何茶。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茶企大概有7万多家,然而9成以上的茶企,其产值不足500万元,没能出现一个品牌“独角兽”。像“天福茗茶”这样国内知名茶企,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在2017年的销售额也才16亿,不到整个市场的1%。

  人民日报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破除“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窘境》,抛出一个深刻问题“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指出我国缺少知名品牌的事实。

  这是一个怎样的事实?

  在2008年,中国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的年产值就将近200多亿元人民币。

  我国饮茶文化灿烂,制茶饮茶历史厚重,甚至可以说,其他国家的茶树、加工工艺、饮茶方式等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走出去的。茶叶是源于中国的,我们有太多骄人的成绩,这是不能否认的,但是如今面对“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这样的窘境,可能一时间慌了神。

  难道正应了那句话,外来和尚会念经?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立顿的创始人就叫做汤姆斯·立顿,从他于1890年在英国创立立顿红茶到如今,这个品牌也有百多年历史。

  03、立顿创业

  汤姆斯·立顿家里没有茶园,一开始也不是做茶的。他出生在一个地道的穷苦人家,小时候过得穷但好在有远大理想,有一次他远游锡兰(斯里兰卡)且在当地发现了锡兰红茶。因为当时英国人喜欢喝红茶,而锡兰红茶又是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香饽饽,所以汤姆斯·立顿发现了商机,那就是做锡兰红茶生意。

  汤姆斯·立顿是个实干的人,说做就做,回到英国后马上推出立顿红茶,并且想好了广告词“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说句题外话,这句有些类似国内某二手车公司的广告词“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总之,汤姆斯·立顿是想要把当时英国市场的红茶价格给打下来,在自己赚到钱的同时也想让大众能喝上珍贵红茶。

  汤姆斯·立顿是幸运的,他成功的,生意做得火热,后来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各地。先是在美国建厂,后又在印度扎根,有条不紊打开远东市场。因为汤姆斯·立顿的出色表现,他在1898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而立顿红茶也获得了“世界红茶之王”的美名。

汤姆斯·立顿

  04、东方市场

  在1972年,立顿红茶被联合利华收购了。作为全球最著名的个人消费品集团,联合利华好比一艘巨轮,欲载着立顿进行一次更加强势的发展。也因此,在1992年,立顿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可能当时立顿心里头也会嘀咕,自己能否在茶文化极其厚重的中国站稳迅速脚跟。但让立顿与我国茶行业吃惊的是,短短用了5年时间,销售额达到了300亿,而同年我国茶叶销售总额为230亿。

  立顿用5年时间就在中国百家商城系列调查中获得茶包销售额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成绩。用现实发生的事情来证明“外来和尚会念经”,靠本事赢了中国7万茶企。

  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事。

  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的60%,而且产量占世界的40%,将近1千个县从事茶叶的相关工作,用一片叶子来富裕一方百姓。众所周知,我国茶叶资源丰富,也是世界上唯一生产六大茶类的国家。我国茶叶市场广阔,不仅做茶的人多,同样也是全球最大的茶叶消费市场。

  可是中国7万家茶企为何打不赢英国1家立顿?

  要知道英国不产茶,却能将立顿做成全球最大茶叶品牌,无疑是不可思议的。但存在是有原因的,立顿的成功可以简单概括为“四化三心”。

斯里兰卡茶园

  一、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全球化

  立顿于1890年在英国推出立顿红茶后,又于1892年马不停蹄开始全球化进程,去美国建厂,还在印度开分店,有计划的规模化和全球化,尤其是后来立顿搭上联合利华的快车,如虎添翼,加速全球化的进程。联合利华有出色的营销经验,靠着联合利华的帮助,立顿把茶叶卖到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而且立顿成为世界第三大非酒精饮料,仅次于可乐和百事。

  把茶叶做成顶尖的消费品,而且要让每一件茶包保持该有的相同口感,这是非常难的。对于我国茶行业来讲,标准化是不可忽视的难题。暂且不说茶叶品种繁多,每一大类下有很多小品种,而且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甚至不同的人采摘的茶叶在口感上表现也是不同的,标准化也是我国茶产业的主要难题。

斯里兰卡茶园

  规模化同样如此,我国茶企众多,可真正达到规模的茶企是凤毛麟角的,所以凭一家之力很难规模化。因为靠个人力量常举步维艰,所以很多生产茶叶的县开始力推区域公共品牌。只有把当地的名茶名气给搞上去,出名了,市场热闹了,那么才会带动当地经济,底下经营此茶的茶企或茶农就会获得不错收益。

  搞区域公共品牌是因为我国名茶具有地域性特点,每一个地区的茶叶品种会不同。我们拿白茶来说,白茶可以分福建白茶和其他省份白茶,而福建白茶又分福鼎白茶、政和白茶等。福鼎白茶又可细分点头、白琳、太姥山等乡镇白茶。每个地区的白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同之处。

斯里兰卡茶园

  如此不同,如何才能达到一个绝对的标准?若产品或商品没能达到标准化生产,同个产品,今天是这个味道,明天又是那个味道,没有标准化,如何能成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

  那么立顿是如何达到标准化的?

  立顿为了能够长期保持茶叶高质量,着重于拼配工艺。因为不同生产的地域、气候条件、海拔高度以及土壤结构会让茶叶的风味变得不统一。即便是同一产地同一个人采的,做出来的口感很难一样。

  所以立顿为了让产品能标准化,他请了世界各地经验丰富,熟悉茶艺科学的品茶专家和调茶师,把茶叶进行拼配,而拼配之后的茶叶会更有质量,做出来的口感不会突兀,能达到质量标准。

  立顿在斯里兰卡开发茶园,培养优质茶树,在茶园福建建立许多工厂,以便用最快速度在采摘后2小时内处理鲜叶。当然,立顿还会从其他国家采购优质的茶叶。立顿还成立茶叶研究所,重视产品开发和研究。

  除了拼配技术之外,立顿的包装技术同样是具有巅峰性的。袋装茶的饮用方式十分简单,一袋茶包,一杯茶,你不需要准备繁琐的茶具,不需要花精力去泡茶,也不需要处理茶渣。袋泡茶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符合现代生活的快速节奏,所以年轻人才会喜欢,立顿红茶成为白领阶层的心头好。

  或许只有先达到标准化,才能很好进行规模化,乃至后来的工业化和全球化。话说回来,不管做什么,质量都要摆在第一位。质量关把控好,大事可成。

  二、沟通之心、创新之心、进取之心

  从立顿红茶的包装上就能看出来,立顿很用心宣传宗旨“光明,活力和自然美好的乐趣”,竭尽全力把自己的理念“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传播出去,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不管是广告还是活动,总之都是想让品牌变得更响亮,让茶叶更好卖。

  立顿重视消费者体验,喜欢与消费者建立沟通的桥梁,不停下沟通的步伐。从立顿自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一直有清醒的认知,要想让中国接受立顿,就要进行创新。有进取心的立顿很快发现了机会,立顿的市场就在于都市年轻人身上。

  一开始立顿打感情牌,让自家品牌获得不错的口碑,做了很多免费送茶活动。等好感上来就推出很多新花样吸引年轻人目光,比如立顿奶茶。除了做好自己的主打红茶之外,立顿为了迎合市场,开发了立顿绿茶、立顿茉莉花茶等茶,可谓抓住了年轻人的喜好。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个世界总是在奖励有头脑有行动的人。立顿进入中国市场后并没有端着架子,而是努力了解市场,发现机遇,并且抓住机遇。立顿开发立顿绿茶、茉莉花茶来迎合年轻人,从中获得口碑。并且在定价上显得很公道,没有高昂的价格,让年轻人都能喝得起。

  反观当时我国茶叶市场,好像缺少了交流之心。不少茶企过分重视茶文化,讲茶道和饮茶技艺,好像没有华丽茶具与昂贵茶叶就不叫喝茶。把茶捧得太高,结果断开了与群众交流的连接。

  05、饮茶差异

  我们可以把喝茶的人分几类,比如有初入、正式、职业、知名、著名。那么绝大部分人是在“初入”这一类中,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大众型。通常这一类型的人会觉得茶叶只不过是有点味道的开水罢了,不会太看重茶叶,更不想要过多了解茶文化和茶道。

  对方没有了解茶道的需求,只想要喝一杯还算不错的“开水”,那么我们只要把“开水”做好就行,不需要把“开水”夸成“圣水”,让大众望而却步、望而生畏。如果面对职业或者知名类型的,那么我们再摆出茶道来就不要很突兀,但知名、著名类型的人是少数的,而做茶叶生意不能只靠一两个人生存。要让每个人都能喝到茶,体会茶的美妙,这是最重要的。 

  从古至今,茶叶并非只有一面,既可以高雅淡泊,又可以具有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在茶文化鼎盛时期的宋代,不仅宋徽宗爱喝茶,王公大臣爱斗茶、文人雅士好品茶,就算是老百姓也对茶也极为痴迷。

  汴京城茶楼林立,茶楼不仅是喝茶的地方,还是听书的地方,一边喝茶一边听书,高官与文人也会出入茶肆。还有些茶坊会供茶客蹴球玩乐或观赏蹴球游戏,总之茶肆兴盛。汴京就算到了夜半三更时,街上还有摆摊的,有那提瓶卖茶的人。在茶的面前,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百姓,其实都只有一个平等身份,那就是饮茶人。

  言归正传,我们能否“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立顿”那套做法:先满世界买茶叶、然后拼配、弄个好听的品牌名、接着进行各类推广、去各地开公司卖茶。

  这能否让我们快速“四化”?

  我们如果还舍不得放下身段去学习,吃亏的还是自己。但学习并非要全盘照搬,毕竟两者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东西方的饮茶观念上的差异,还有整体文化差异。

  照搬不能让我们快速四化,而且就算我们有心照搬,恐怕也无法做到。

  一、我们对饮茶的理解与西方不同

  东方人把茶与饮料区别开来,而西方人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或其他东西,把茶等同于其他饮料,比如可乐或者咖啡。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因为我们认为茶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与饮料有些巨大区别。

  我们不仅喝茶,还想要从茶中悟道。我们喜欢并习惯谈茶文化,谈茶道。茶是媒介,是自己与自然交流的依据。按古人的话来讲,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陶冶情操。

  茶不仅是饮料,它被赋予的意义十分重大。几千年下来皆如此。我们很“贪心”,不仅要享受到茶本身的美味,还想要从茶身上得到心理慰藉。

  也因此,饮茶这件事越来越厚重起来。西方人可能无法理解,喝个茶而已,怎么讨论到哲学去了。总之,东西方饮茶文化的差异,让照搬变得不可能。

  二、我们习惯于一山一味、一人一味、一季一味

  我国茶叶种类不可计数,单单绿茶一类就有诸多划分,比如代表茶西湖龙井就有多个产区,每个产区又有些许不同。绿茶按工艺划分可分为4类,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和晒青绿茶。比较知名的绿茶有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安吉白茶、庐山云雾茶等,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和浓浓的地域特征,皆是当地名茶,发展本地经济的依靠之一。

  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的进行整合拼配,只叫同一个名字,只拥有一个口味,那这样就会失去了多元性和多样性,岂不是很可惜。茶叶品种多样性和地域性是我国实情,改变还需要从长计议,不能简单的统一口味,不能完全照搬。

  三、我们的茶叶经营方式和理念可能太传统

  我们目前的茶企体量都不是很大,企业规模很小,茶叶产量不大,而且制茶工艺和设备还需要加强,制茶效率需要得到提高。此外最重要的是要更新一下经营理念,或许做一些适当改变有利于未来发展。

  我们一般去哪里买茶?一般是茶城或者是街边茶叶店,又或者直接去茶叶交易市场或原产地。当我们想要买茶的时候,往往会先想到一个地方,并非是一个品牌名字。因为我国茶叶“有名无牌”由来已久,没有出名的牌子自然就不会想到。

  而当我们想要买手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到苹果或华为。当我们想要买鞋子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到耐克和阿迪达斯。这就是品牌的力量,让你第一时间想到它。越是出名的品牌,你就越放心,即使你暂时不了解新产品,但你可能会天然觉得,这新品应该不错。

  茶叶被茶农采摘下来后会被拿到茶叶交易市场卖,然后工厂收茶青加工,加工成毛茶或成品茶被茶商收购,接着被运到各地茶城、茶叶店售卖。而茶叶的价格也是随着这一层层的增加而增加,毕竟要运输费、保存费、调集费、水电房租费等,中间商多了,价格必然要上去。

  要想做出改变,那么这条制茶产业链就要做出适当的改变,改变不合格的地方。但是如何改变却又是一大难题。并且传统的卖茶理念也要适当调整,卖茶可以简单点,不要高谈阔论茶文化。没有说一定得穿茶艺服装,脸上留着胡子,手上挂着珠子,一副高逼格的样子,因为把自己搞得太神秘的话,就容易与年轻人产生代沟。年轻人的市场是广阔的,想要让茶行业焕发光彩,很有必要取得怕繁琐的年轻人的支持。

  四、茶企生产能力还不够强大

  茶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是农业大国,但很可惜,暂时还不是农业强国。所谓的农业强国,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等。而我们的制茶产茶能力还不够强大,技术还需要提高。

  不管是工艺还是设备,又或者是制茶、销售茶叶等方面的人才,我们还要去进步、发展。俗话说得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制茶有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那么必然提高生产率,增加产量。茶企赚钱了,那么会加大支出,采购大量茶青。这是有利于茶叶市场繁荣的循环,茶农也会获得不错收益。

茶农

  五、老百姓的购买力还不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2019年我国GDP为99.0865万亿元,排在世界第二,人均GDP也突破1万美元,可喜可贺。但大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我们在逐渐缩小差距,但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还要努力发展。

  从人均水平上来看,我们无法消费太高端的茶叶,那些动辄几千几万或几十万一斤的茶叶,大部分人是无法承受的。低收入是影响购茶能力的,普通家庭不会考虑花一大笔钱在饮茶上,最多买些便宜的茶喝喝。

  因此茶企很有必要在价格上多思量,茶叶整体价格太高就可能会失去了群众基础,反而不美。当然,老百姓要努力赚钱,增加收入是关键。收入增加了,茶叶销售量也会增加,有利于茶叶市场的良性发展。

  总结

  “千万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的窘境虽然让人很不舒服,但我们不能对自己太失望,要自勉。打造品牌的事情是需要久久之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我们要谨记,打造好品牌是需要靠产品质量和过人口碑,是一点一滴累积的。

  我们不能照搬立顿的成功之路,因为我国茶行业“只知名茶不知品牌”的实情就说明了照搬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现如今茶行业标准化、规模化能力不足,茶园产量低、茶企规模小、效率低、设备落后等问题一时间也无法快速改变,就算想照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还得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立顿身上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借鉴的地方。有专家建议,可以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优化品种结构,延长产业链。稳定产业规模,用创新管理模式运作,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管理。

  要跳出传统经营茶叶的视角,把茶叶当作热门商品去经营,真正的站在商业角度去运营,更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多与年轻人交流。

  抓住年轻人,就抓住了机遇与未来,因为这个世界的未来永远属于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来源于:网易自媒体,作者:当代广播站

武夷山酒店用茶测评:酒店免费喝的大红袍,品质怎么样

酒店用茶大测评| 第一期


前言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杨多杰。


我准备开设一个全新的专栏,名字叫做《酒店用茶大测评》。


出差,是我生活的常态。


由于有职业病,于是乎经常对于酒店里提供的免费茶,特别的关注。


久而久之,我发现形形色色的酒店茶,是非常有趣的研究对象。



第一,酒店茶是当地茶产业的缩影。


一般情况下,酒店都会提供当地比较特色的茶品。


有时候,甚至还是小众茶。


比如马来西亚的“金马伦红茶”、日本的“和红”以及贵州的“乌江富硒茶”等等冷门茶,我都是在酒店里开的眼界。


第二,酒店茶是当地茶文化的折射。


不同的地区,提供的茶器具也完全不同。


有的粗狂,有的精细,有的甚至很矫情。


第三,酒店茶是当地茶地位的体现。


有时候,一个酒店会准备多种花色品种。


有时候,一个酒店会随便扔两袋立顿茶。


也有的时候,一个酒店根本就没有茶这一项。


大家也都知道,有时候讲话比较直接。


好,要表扬。


差,要批评。


所以,褒贬不一就是这个专栏的特点了。


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专栏:


带领同学,一起去领略各地的茶文化。


督促酒店,愈加重视茶品的质量水准。


提醒大家,出差途中还可以苦中作乐。


第一印象


最近一直在和大家讲岩茶的课程。


为了掌握最新的一手资料。


便忙里偷闲,到武夷山小住了几天。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课程上慢慢讲。


还是先言归正传。



这次入住的是:武夷山凯乐福花园度假酒店。


这家酒店,位于印象大红袍剧场不远处。


远山近水,闹中取静,地理位置非常不错。


由于机场的原因,武夷山整体都没有高层建筑。


这家酒店也只有四层,属于小而美的那种。


言归正传,开始我们的宾馆用茶测评。

 



这家宾馆,提供了一套工夫茶器。


一把壶,四只杯,一件公杯,外加一个小茶海。


材质是白瓷,虽然是贴花工艺。


但是质地厚实,看得出绝不是廉价的那种。


关键,茶器非常的干净。


我仔细检查了一遍,茶壶、公杯以及所有的茶杯,都没有一丝茶渍。


与此同时,整套茶器都很完好,没有丝毫的磕碰。


说实话,这在酒店里,真算难能可贵。


有的酒店都是五星级了,结果所有的茶杯都有缺口……


茶器具的整洁完好,不是资金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他,反映了主人对待茶的态度。


这个原则,不光适用于酒店,也适用于任何一张茶桌。



除去泡茶器,茶巾、茶席、小剪子一应俱全。


在宾馆的茶桌里,这家算是做的用心。


不愧是武夷山。






这家宾馆,提供了两瓶农夫山泉。


没错,是农夫山泉。


常住酒店的都知道,这还是算不错的待遇呢。


我仔细确认了一下,真的是免费提供。


这才放心,踏踏实实的泡茶了。






这家宾馆,提供的不是廉价的袋泡茶。


体现了武夷山的特色,免费提供了两份武夷岩茶。


袋子上的信息显示


名称:大红袍(特供)


重量:8.3g


保质期:36个月


质量等级:一级




大红袍,属于乌龙茶的一种。


他是武夷茶,福建茶乃至中国茶的一张名片。


住宾馆的人,绝大多数是来旅游或出差。


用大红袍做宾馆茶,既凸显了武夷山的地域文化,又算是对于客人的一种尊重。


从这一点讲,这家宾馆的免费茶,选的非常得体。


至于品质如何,我得喝了才知道。


冲泡测评


外观



茶叶条索整齐,几乎没有碎茶。


干茶乌黑,凑近细嗅,并无异味。



干香



用百度沸水,先温热茶壶。


投茶入器,岩茶特有的焦糖香随之溢出。



汤色



基本呈现红棕色。


单从干香和汤色两点判断,这款茶应该的焙火度不算低。



浓强



茶汤比较冲口,有一定的饱和度,能体现岩茶的基本风格。



回甘



说真的,我仔细体会了半天,不算特别明显。


茶汤里略有一丝杂味,有可能是存放时的问题。



叶底



清香,无异味。


叶片活力一般,应是焙火时比较急躁所致。




总体评价


这款茶,基本还具有岩茶的特征。


应出自武夷茶区,而非建瓯或政和制作的“类岩茶”。


当然,不管从茶青或是做工,都不能算是高档产品。


但作为酒店用茶,就已经算是良心品质了。


能给大红袍喝的宾馆,毕竟是少数!


对于没有习茶的人来讲,茶汤应该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但是,茶汤里那一丝丝杂味,是我认为白璧微瑕的部分。


质本来尚可,作为酒店用茶已属中上等。


但在客房部保存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才好。


当然,如果能在茶桌上,再放一张介绍大红袍历史文化。


以及简单冲泡方法的小卡片,那就更完美了。


毕竟,全中国还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以为大红袍是红茶呢!


武夷山,以茶闻名。


每一家武夷山的酒店,其实都是武夷山茶文化宣传的窗口。



爱茶的人,会来武夷山。


会来武夷山的人,会不会爱上茶?


大大小小的宾馆,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尾声


本文是酒店用茶测评系列的第1篇。  


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有意义,亦或是还算有趣,请留言并转发。  


大家习茶的诚心,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杨多杰


【黔茶四十载】这些茶人与贵州茶的故事原来这么精彩(之二)

黔茶四十载  寄语黔茶

这些茶人与贵州茶的故事原来这么精彩

(之二)

让时间与茶同行

余海游


贵州茶发展迅速。从茶艺职业技能这个领域也可充分反映我们产业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从2009年贵州第一次参加国赛,个人赛获三个铜奖,到2016年个人赛获2个金奖、3个银奖、1个优秀奖,团体赛获1个银奖一个铜奖2个优秀奖,茶席设计赛获1个银奖,4个铜奖,1个优秀奖,我们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我系统学习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了全国各地推介石阡茶的历程,无论烈日还是暴雨都依然坚守,免费请人喝茶,让大家认识了解贵州产好茶、石阡产好茶。我最大的快乐是递一杯茶给客人,换回一句“这茶真好!”;是茶农卖掉茶叶时的那份愉悦;是看到茶企联系到销售渠道、签订供货合同的欣喜和希望;是想到只要我们多推介一斤茶,我的学生们就可以更多的通过采茶挣到一年的生活费、零花钱。

2014年成立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茶办),我被抽调至省茶办工作,开始了全国推介贵州茶和学习调研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茶产业发展的历程,这时的我逐步认识并坚信:“贵州茶是极好、极有竞争力的。”中央单位每年办公用茶、十九大会议用茶的采购,是对贵州茶最好的认可;在主管部门的严苛管控下、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它是有极强生命力的富民兴国的健康产业,正如拜访位于伦敦的英国太古集团旗下芬利公司总部时,其负责人Guy.Chambers所说,中国茶叶在全球市场有竞争力的99%都出在贵州,因为它的安全性、规模化和性价比极佳。

贵州茶让我从一名乡村特岗教师一步步成为一名茶业从业者,是这个行业让我坚定了一生可以只从事一件事的信念,我将为此继续耕耘,与它一起前进。(作者系贵州省茶办品牌市场组工作人员、国家一级茶艺师)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聂宗顺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茶叶是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始终遵循着“优先保证出口,适当安排边销,有余供应内销”的规定,由外贸部门负责收购,供销社负责代购,因而在市场上难觅其身影。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茶叶逐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促进了茶叶生产的迅猛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东茶西移”契机和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生活的心态,决定充分利用“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有利条件,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007年,省里出台了黔党发[2007]6号《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全省上下迅速形成一股合力,纷纷出台扶持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强势茶企、鼓励有识之士和民营资本投资发展茶产业,并从科技普及、加工升级、市场拓展、文化发掘等方面服务茶产业发展。短短十余年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奠定了茶园基地第一大省地位,实现“夕为‘皇室宫廷饮’,今入寻常百姓家”华丽转身的同时,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贵州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茶产业”的肯定。希望全省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关心和支持茶产业发展,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尽心服务茶产业发展,每一名茶叶生产经营者严守职业道德底线,积极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想而努力奋斗!(作者系毕节市茶办副主任)


我与梵净山茶

肖楚

1993年我从学校毕业到印江农业局下属国有农垦企业——贵州印江梵净山茶场工作,在参加工作25年里,直接从事茶产业工作23载,梵净山茶成为我职业的伴侣。25年来,我们从梵净山深处到县城,到市里,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我与梵净山茶一起走南闯北,一起分享争相品茗的喜悦。2009至2010年,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开展“品黔茶赏樱花”活动期间,我们选了又选的好茶,在百万人流中还要靠在京的熟人、老乡过来捧场,而现在“品黔茶赏樱花”活动成为贵州茶在北京叫得响的一张名片,据统计今年活动销售额达到五六百万元。2012年,铜仁第一次代表贵州参加北京国际茶展,那时忘了压力只有动力,做梦都在想如何去北京落地扎根做好“黔茶出山排头兵”。作为梵净山生态茶产业发展建设者的一员,我亲历了梵净山茶品牌的系列变化:25年来,我把茶产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老是有一个放不下的结!担心如果茶产业发展不好,我们如何好意思说自己从事茶产业工作。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茶愿望。希望所有爱茶的人和茶的消费者都能喝到干净、生态、健康的贵州茶,二是茶产业愿望。贵州拥有出产好茶最核心和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希望我们贵州整合茶业资源打造好“贵州茶”大品牌,各级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茶企等要拿出做大品牌大发展的胸怀、勇气和举措来做好贵州茶的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让“贵州茶”成为在全国、在国际经济叫得响的一张名片。 (作者系铜仁市茶办农艺师)


一杯茶里的诗和远方

杜 青

2009年,茶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有经济收入的简单工作。2009年1月我开始接触茶叶,不会泡茶更别说怎么介绍茶,当年我丢下不满周岁的女儿,在“六如”林治老师那里学茶,同年10月至今,我在中茶所学习茶叶审评;为了学习加工制茶,2012年我们与贵阳春秋茶业合作建厂,2017年,我拜师贵阳春秋牟氏门下,在凤冈自家的厂里呆上个把月也是常事。为继续学习深造,2014年二胎后,我把不足半岁的二妹交给外婆抚养……

从评茶员到评茶师一级、茶艺技师国家二级、国赛个人赛银奖……十年时间,我一直在学茶路上。2017年,中茶所首届茶叶审评师资培训班,全国21个省100多人报名,面试后仅45人进入培训班。2018年,中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首届茶叶师资培训班拉开帷幕。全班45人,有六位来自不同茶区(武阳春雨、雁荡毛峰、恩施玉露、福鼎白茶、白琳功夫制作技艺,崂山茶道技艺)非遗传承人,他们分享了各自在茶行业的经验。收获更多的是这些大咖给我的动力,如同茶没有好坏,更没有贵贱,即便是“贵”,也是“贵”在制茶时的付出,“贵”在那一份喝茶的心情。

专业审评不同于企业销售、茶艺演绎,必须要达到客观标准的审评,就要强化审评训练,应该时刻记住作为一名评茶师最基础、简单的标准流程,不要忘记审评的基础和过程是什么。学茶,是外在的形式,更多的是我们内在的修为。茶,苦在心头,润在心上。(作者系贵州省茶叶专家) 

 

事茶十五年 甘甜自知

吴敏

2003年,刚到贵州的我偶然接触到了贵定云雾茶,我来到了贵定县云雾镇茶山上工作,那时在云雾镇你会看到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孩在茶山上蹿下跳,想把自己喜爱的茶亲手做出来,当地百姓都直截了当对她说:“就凭你?不可能!”然后,这个疯丫头在贵州茶山上一干就是15年,在茶山里的日子苦,无数次想要放弃。每次想放弃时,我都会问自己能不能再坚持一下,于是就坚持到了现在。这十几年间,我在云雾工作的茶叶基地上参与种植管理了1200多亩茶园。茶种上了,加工又是门大学问,书本上学来的加工知识远不够用,于是开始跟着当地茶叶加工师傅学习,手被反复烫起了水泡,要把好产品卖出去,又发现自己在茶文化方面欠缺,从2006年至今,我数次到中茶所学习,直到拿到国家一级评茶师资格证、国家茶艺师裁判员证。2006年是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开始,优质茶苗成了香馍馍,因为种茶做茶看到了效益,周边的百姓们也纷纷开荒种茶,于是在2009年我们建立了100多亩鸟王茶树群体种育苗基地,当地百姓也因为茶脱贫,改变了生活。15年来,我从当年的小姑娘变成了孩子的母亲,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贵州茶将会是我终身的事业,也是我心灵的寄托。

贵州的茶产业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和命运,很荣幸我能是其中一员。现在的我经营着龙洞堡国际机场旁的黔茶锦舍,我每天都看到一架架飞机载着全国、全世界各地的人来来往往,而我想做的只是对每一位来到贵州的客人说:你好,欢迎来到贵州,请喝一杯贵州茶。(作者系黔茶锦舍店长)

  

我与贵州茶的故事

徐 瑛

我于1963年生于贵州清镇市卫城镇。1981年高中毕业,考入原安顺农校三年制农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的我,曾经从事过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肥料、农业技术推广、农场管理、办公室等工作。但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在办公室工作期间,一次偶然对别人的建议,竟成就了我在贵州茶叶战线——安顺茶区的行业里近20年的工作履历。20年的工作中,从不认识茶树,到西南农大进修茶学知识,之后亲历安顺瀑布品牌的培育与成长、精制茶生产线的管理、全市茶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一路走来,有辛酸、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喜欢、执着、热爱,就如一位领导赞誉我的工作时说到:“徐瑛同志的工作是走进茶园,进公园,走进车间,闻香气,评茶好坏,传文化。”我爱贵州茶,希望贵州茶让贵州的山越来越绿、贵州的水越来越清、贵州茶农的包包越来越鼓。(作者系安顺市茶办专职副主任)

 

黔茶激荡四十年 砥砺前行再出发

丁超英

承蒙茶业界的同仁们抬爱,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贵州老茶妈”。花甲之年,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黔茶的成长注入了浓浓深情,寄予了厚望。犹记得,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正值芳华之年,带着朝气怀揣理想,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本科大学生,走进梦中的象牙塔。当时曾暗下决心,定不辜负贵州家乡父老的嘱托,努力学习知识,锻炼成材以回馈家乡,报效祖国。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过去了。2018年,我六十岁,本到享清福的阶段,与我同龄的许多朋友,已经退休享受儿孙绕膝之乐,我还是放不下黔茶出山的己任,与公司研发团队,共同研发出品专属贵州的助农惠民的老白茶,希望提高贵州茶叶的下树率,增加茶农的收入。运用新零售的营销模式,全国招募108位茶客茶窖创客联盟事业合伙人,助推黔茶出山。2018年,作为国家一级茶艺技能师、国家二级评茶师、国际香道师、国家茶馆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贵州老茶妈”,我正在践行当初的诺言,成立贵州聚福轩茶业食品有限公司,期望引领黔茶翻越贵州大山,走向世界,为贵州家乡父老的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成为黔茶出山的参与者、见证者,参与并见证了黔茶与英国、美国、俄罗斯、韩国、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走出去,请进来,再走出去。秉承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全局的号召,我希望伴随着黔茶真正走出贵州,通往世界。我愿以我之力,推广中国茶道精神、传播中国福道文化,我愿以茶礼天下,聚福万家的理念,祈愿黔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系贵州聚福轩茶业食品公司董事长)

  

十元一杯茶 推动黔茶大众消费

李亚轶

    从业几十年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近两年“十元一杯”推动黔茶大众消费的理念。黔茶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清洁化、标准化,推动了黔茶消费的大众化。如今,国内外诸多饮品企业纷纷介入茶产业,贵州700余万亩的种植面积,有好山好水好资源,需要平台来推广,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体验黔茶之美。如果我们利用现有渠道,进行规范、引导和帮扶,即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又在投入上极大的控制,就能逐步完善贵阳做为贵州省会城市的特殊贡献和作用。“十元一杯茶”能推动黔茶大众消费程度,从卖茶的角度来说,是按1660元/斤在售卖茶叶,按这个价格零售的茶叶的选择面就很广,基本覆盖贵州茶,按每个茶楼每天进入200人次消费,就已达到2000元/天的营业额,“十元一杯”喝到贵州各地的好茶,对于消费者来说,“喝到就是赚到”“喝茶不是负担”,“十元一杯”执行的就是更精细、专业的“贵州冲泡”,培养大量的从业人员和引导消费者的饮茶方式和习惯;茶楼茶馆因十元一杯,变为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平台,茶楼茶馆的盈利会大幅攀升,“十元一杯”只是引子,能让更多的人通过茶楼茶馆接触和消费贵州茶,了解贵州茶。(作者系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


尽我所能 服务黔茶事业

赵玉平

贵州是苗、布依、侗、彝、水、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世居地,茶是他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千百年来,各民族积累沉淀了丰富的茶文化结晶,茶文化活动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为发掘民族民间茶文化瑰宝,我和同事们承担了“贵州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课题,研究挖掘我省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近年来,我们围绕为茶农、茶企和会员服务宗旨,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为我省茶业领域走出去、引进来牵线搭桥。协会给予了我做事的平台,让我在黔茶事业的建设中,能够添砖加瓦,我将尽我所能,用以后的岁月,服务于贵州茶产业。(作者系贵州省茶协副会长、秘书长)


黔茶转身 文化先行

王 芳

贵州茶产业经过近十年的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已为全国第一,茶业产值增长之快速,超出最初想象,茶旅一体化发展、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以及贵州茶品质品牌的逐步提升和树立,都标志着贵州已跻身茶叶大省的行列。下一个十年,能着力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厚重的黔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系统呈现并进行保护传承,逐步向世人彰显黔茶品牌的魅力,贵州更能真正完成从茶业大省向茶叶强省的华丽转身。

贵州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百万年前的茶籽化石、几十万株古茶树及群落的发现以及众多朝廷贡茶的史书记载、都改写并极大提升了贵州茶在中华茶叶利用和人工栽培领域的地位。各地还保留了多种非常古老的民族茶俗文化,证实了茶药同源、茶食同源的猜测,这些茶俗文化的保留一方面得益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强力破坏;另一方面也因融入了本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世界而得到了较完整的传承。

做好本土茶俗历史文化挖掘整理,继承打造,能提升黔茶文化影响力。精心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精致有味的黔茶文化,需要注重发掘、凝练真正具有吸引力、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精品。其次,文化继承,“继承”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的保存,要进行调整改造,继承时应使其符合时代特征,赋予文化的当代生命力。立足贵州独有茶俗文化和民族文化及素朴的民居风貌,从消费者饮茶需求出发,结合当代茶道美学理念进行挖掘推介,将本地特色的布艺、银饰、陶艺等与茶文化相融合,构建黔茶特色文化映像及展示空间。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茶与茶文化研究院院长)

 

黔茶 未来精彩可期

施海

记得儿时,家里来客时,大人们在茶叶罐子里抓一些茶叶放入杯中,提起铁炉子上的开水壶,冲起那一杯香气四溢的茶。现在回看,这是一杯有温度和厚度的黔茶。顺沿至今,它的特点依然留存,有自己的风格。叶底鲜活匀整,香气持久,滋味醇厚……纯纯的贵州味道。

贵州茶园茶山茶厂随处可见。我们去寻找,去挖掘,去定型那份记忆中的味道。它出自本土,源于正宗,存于生产生活之中。茶馆里的茶香阵阵而来,茶事活动系列型多彩式地呈现。置身于浓浓的茶氛围里,我们对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份解读!

好茶是在生态有机的环境里种出来的,更是技术成熟加工出来的。有稳定的标准,安全的保障,衡定的品质,互联网的精推,我们正努力让“零零”后爱上茶,并俱使命感。我们逐步在有章法地打组合拳,以品质取得信赖,满足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运用知识付费等有利体系作为通道,提高价值归属,明确身份认同,这样,黔茶就是拿得出手的舒心茶了,顺势即进入互联互通环节,并在业内占有一席。

在黔茶出山这条漫长而有见、有闻、有故事的路上,处处是景,那人那境那一片叶,就是我们现在应该珍惜的…… (作者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省茶协副秘书长) 

 

习茶坚定贵州茶自信

覃 玉 

贵州茶叶品质不好吗?不是品质不好,而是努力不够,自信不强。贵州茶不出名一方面是我们之前在科技、栽培、加工等方面努力不够,而今,“贵州绿茶”获得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赞誉贵州绿茶“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优质特征,中国抹茶之都选在贵州铜仁,成百上千吨扁型“龙井”工艺制作的贵州绿茶销往全国,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英国立顿红茶进入贵州湄潭……这些荣誉皆在回答世人:贵州茶品质是很好的!

努力需要持之以恒,贵州茶人这些年的努力已让贵州茶走上产业强大的路,然而,很多人依然不知贵州茶品质好、不知道贵州茶现已具有市场竞争力、不知道贵州茶贸易能为茶商带来利益。而要传播这些内容,需要文化,“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其实是上苍对贵州的眷顾,因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态条件,才成就了贵州绿茶的优秀品质,让贵州绿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因高品质和无污染而扬名。让贵州人用贵州冲泡的方式说话,让他们泡一杯鲜、香、浓、醇的贵州茶——这就是文化的部分,以科技为基石,以文化为翅膀,让贵州茶飞到九州大地!

习茶,习什么?习茶之源,这里不仅是茶叶起源,还有茶叶种子之源(品种、育种、栽培等);习茶之具、之造,习茶之器、之泡,泡茶需要什么器具?怎样泡?习茶之饮,饮好茶,何为好茶?习茶之事,书茶之人从高堂到庙宇、从朱门到柴户,他们都说了什么?习茶之出,“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茶出于山南和山北各有不同?习茶之略,茶可俗可雅,高可达九天,低可入尘埃,如何俗,又如何雅?习茶之图……以上习茶种种,都是文化,学习文化,可了解文化,学习贵州茶文化,也是了解贵州茶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贵州茶为什么好!从而建立贵州茶自信,同时也是插上文化翅膀,带着贵州茶飞出去!(作者系茶先乐茶文化公司总经理)


人才培养 助力贵州茶产业发展

刘 燕

2014年9月,贵阳学院筹办茶学专业,开启了茶学专门人才培养之路。五年时间,作为贵阳市唯一的高等本科院校的贵阳学院,成为了贵州省第三个具有本科茶学专业的学校,目前已有茶学专业学生118人。

我参与并见证着专业建立的整个过程,贵阳学院茶学专业经历了培育、建成和发展三个时期,2014年,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贵阳市农委投入200万专项经费用于茶学专业建设;2015年,筹建的茶学专业建成了茶艺室和相关教学实验室,完成了贵阳市涉茶人员百余人的培训工作。2016年,贵阳学院茶学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招生,服务和对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学校建成了茶学产学研基地5个,校级茶艺大赛如火如荼的开展,掀起一股学茶热潮。2018年,茶学专业作为贵阳学院的新建专业,获得了专业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设,也标志着茶学专业逐渐的走向成熟。

    五年的时间,对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但我们欣喜的看到贵阳学院茶学专业像一颗小茶苗一样的茁壮成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祝愿茶学专业的明天更美好,愿茶学院为黔茶事业输出更多的人才。(作者系贵阳学院教务处处长)


与茶结缘 黔茶“香”约

罗斌

今天的贵州,“幽深不见人,苍翠万千里”。每年到公园赏樱花,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总在想,让上海市民在赏花之后,端起一杯贵州茶,该有多好。

经过多年的努力,“百年贵茶”在上海中环建设了600余平方米的遵义馆,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展销黔茶的永不落幕的博览会。接下来是“安顺馆、凉都馆、黔南馆”等,这里集中了贵州9地市88个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是缩小版的贵州全景再现;是各地市、县到上海来招商引资的大本营;也是让人们熟悉了解贵州的窗口。

2018年3月15日首届顾村公园“赏樱花 品黔茶”万人品茗活动开幕当天,黔茶馆就有600多人次现场品鉴;现场销售额达5万余元,预售订单20万余元。这个由高校教师、律师、作家、股票操盘手、茶叶销售人员组成的贵州茶销售团队将大数据运用得炉火纯青。每天的客流量、销售额和订单都有专人统计,哪款茶好卖,哪款茶滞销,统统透过大数据分析出来。上海是全国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城市,茶叶消费每年在1000亿以上,其中47%是绿茶,贵州茶的亮点就是干净茶,生态是贵州的后发优势。贵州茶没有理由不来!

    致敬,“黔茶人”。致敬,滋养黔人,芬芳国人,纵横千古,飘向海外的黔茶。(作者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驻沪办主任,贵州省绿茶品牌促进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黔茶协会会长)


我的贵州茶缘

董品江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都离不开茶,喝茶不光对身体有益,还是我们社交的一种媒介。在我加入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感受到各级政府和主管单位的重视。比如在全国各地开展茶叶推介会和万人品茗的过程中,收获颇多,在省外推介时,很多人不了解贵州茶,我们就耐心介绍产品,介绍贵州生态环境。

2008年,在重庆的一次万人品茗推介会上,客人担心我们品茗的茶叶和售卖的品质不一样,我说:我们所有参加本次推介的茶企来重庆的目的,是要将我们贵州的好茶介绍给您们,如果品质不一样,我们就没必要来了,以此打消客人的顾虑。在省外推介会售卖过程中,客户担心没有发票,我们当场联系公司总部开票,我们承担快递费,展会还没结束,客人已经收到发票。真正做到诚信经营。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高山青,绿水长,云滔滔,雾茫茫,酿了茅台,品茶香。一首耳熟能详的“贵州茶香”不时在耳边回荡。从省政府下发的《贵州茶产业发展意见》到我家乡湄潭县政府提出“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到“一棵树儿矮丫丫,开的白花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再到“贵州茶,干净茶,贵州冲泡”;到“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都是在加快支持贵州茶的发展。兰馨茶业公司使我有了一个安稳的家。未来我们还将在营销模式上进行创新,不断涌现更多“茶庄园”,让更多消费者参与体验,感受到、品尝到贵州茶的魅力。(作者系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