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美好霍山幸福霍山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安徽霍山:茶谷漂流激活山乡古村

7月18日,久雨初霁,碧空如洗。虽然烈日当空,酷暑逼人,但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磨子潭镇宋家河村古村茶栈新开发的大汉漂流景区仍然挤满了各地游客。

夏日炎炎,曲折蜿蜒的宋家河清澈如蓝,两岸峡谷耸峙,茶园鳞次。一只只彩色的充气漂流筏顺流而下,穿着红色救生衣的游客们,或亲子组队、或情侣共乘,遇水流湍急处都小心翼翼地抓紧船舷冲向碧波,到水缓回环处则抓起水枪相互嬉戏打闹。倘佯深谷幽涧,暑气尽消,留连青山排闼,烦忧不再,一阵阵欢声笑语唤醒了宋家河这个千年古村……

大汉漂流,位于宋家河古村茶栈风景节点,项目总投资约300万元。漂流全程长达1公里,漂流时长近1个小时,自然落差130米。茶谷漂流又为霍山境内增添一个老少皆宜的夏日旅游好去处。

宋家河村历史悠久,早在大革命时期,这片大山里的革命先辈们就曾经领导过轰轰烈烈的农民斗争。多年来,为群众找活路、奔致富、谋幸福一直是党员干部们接力传承的红色精神血脉。自大别山风景道全线贯通,原先地处偏僻的交通瓶颈终于打破,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宋家河村如何快速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又成了群众急难愁盼的头等大事。宋家河村党支部盘活了自身资源,以茶为媒,深山驿站引客来,实现了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该村通过“支部牵头、大户带动、农民参与”的方式,先后培育了茶叶合作社9家。其中,鑫茗雨茶叶合作社注册成为安徽鑫茗雨茶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于2020年发展成为规上企业,年产值达3000万元。打造“古村茶栈”节点,积极注册“送驾”商标,打造500平方米的茶文化体验馆,探索出一个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餐饮服务为一体的茶旅观光带,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宋家河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河谷两岸竹海葱茏,茶园飘香,景色绝佳,长达3公里的河道,十分适合开发漂流等旅游项目。村党支部以水会友,拓宽旅游新业态,村集体与村里大户鑫茗雨茶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同成立霍山宋家河古村茶栈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村集体经济占股40%。用心挖掘汉武帝南巡历史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大汉漂流景区。漂流河水发源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东麓,水量丰沛,清澈甘冽。漂流河道流程落差合宜,非常适合家庭亲子参与,加之旅游配套设施陆续完善,7月18日试营业当天,便迎来县内外游客600余人。

临近中午,离漂流服务区不到500米的古村茶栈附近,十几家新开的农家乐家家客满,一桌难求,各色农家自产的土菜让游客们大饱口福。50多岁的“宋家河农庄”老板朱德明脸上都笑出了褶子:“本来以为天气热了,来旅游的人会少很多。哪晓得今天漂流一开业,光中午就要做七、八桌饭。还有许多游客要买水枪、拖鞋等漂流用品的,我们家老少齐上阵都忙得团团转。”随着漂流项目的红火,宋家河村周边民宿、农庄、商超的生意也随之火爆起来。

“宋家河村民风纯朴,勤劳肯干,以前局限于交通不便,现在国家为我们修通了致富路,我们也要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真正带领老百姓走上幸福小康路,让党的惠民政策走进群众心窝里。”磨子潭镇党委书记胡圣祥信心满满地说。

宋家河溪流如歌,承载着全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欢快地奔流而下。一个由茶谷漂流串起的独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给红色老区带来“多业融合”的农村经济新业态,正在不断拓宽着村民们的致富之路。

来源:皖西日报、安徽学习平台、学习强国,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徽农大组织开展霍山黄茶提质增效培训会,助力扶贫增收

为促进茶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日前,在落儿岭镇党委政府的组织下,抱儿钟秀公司的协助下,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李大祥、副院长沈周高,科技处副处长闫大玮等专家教授们来到落儿岭镇白云庵村组织茶区贫困户及茶农学习茶叶化学与健康和茶文化知识,增强大家增收致富的本领。霍山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叶磊,落儿岭镇党委副书记储贻然,抱儿钟秀公司副总经理刘宜柱共同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会由储书记主持,李大祥院长亲自授课,李院长通过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对茶农进行培训。他说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同时,茶还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和辅助疗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逐渐从“温饱型”转向“美食型”和“保健型”。

副院长沈周高从茶文化开始说起,中国人以茶待客,以茶作礼,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向村民介绍应该如何喝茶、品茶,以及多种茶的养生作用。村民们纷纷点赞,不仅学得开心,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家收获知识后兴高采烈的情景,寓于脸上。本次培训得到广大茶农的好评,培训给茶农种下了栽种茶树的方法,也种下了一个个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希望,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在安徽农业大学的支持下,在他们自己辛勤双手的劳作下,霍山黄茶品质将进一步提高,百姓的“摇钱树”将来会结更多的果实,全面小康胜利在望,精准脱贫可如期完成。

培训结束专家一行还参观了抱儿钟秀落儿岭黄茶园

原标题:安徽农业大学组织开展霍山黄茶提质增效培训会,助力扶贫增收

来源:抱儿钟秀茶

美人如茶,岁月生香!她们都是民国茶范儿!

3.8女神节 以茶之名致最美的你

老舍先生曾说:“未若茶之温柔,雅洁,轻轻的刺激,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

女子饮茶,似乎更注重饮茶的过程,和享受泡茶、喝茶过程中的那些雅趣。她们把茶饮出一种奇巧和精致,把人生饮出一份风雅与心静。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各位女神不妨先卸下忙碌,坐下来喝一杯自己喜欢的茶,享受这悠然的时光,也许在民国的某一天,她们,也在做着同样的事。

张爱玲的下午茶

都说“诗清只为饮茶多”,张爱玲爱茶,文采绝佳的她,更爱以茶入文,所以她的文字里,便茶香氤氲。

《半生缘》里,还记得世钧与曼桢相遇时的情景吗?问:“你是哪里人?”答:“六安,产茶叶的地方。”曼桢和世钧那悠悠“半生缘”,便始自一杯茶。这杯茶,无香无味,只略带少许茶色。

《倾城之恋》里,范柳原举起茶杯对流苏说:“你迎着亮瞧瞧,里头的景色使我想起马来的森林。”流苏没有看见什么森林,“杯里的残茶向一边倾过来,绿色的茶叶粘在玻璃上,橫斜有致,迎着光,看上去像一棵翠生生的芭蕉。

“一棵翠生生的芭蕉”,这是描述绿茶最特别的语句。“底下堆积着的茶叶,盘结错杂,就像没膝的蔓草与蓬蒿。”在张爱玲看来,流苏描画的不是茶叶,而是她那如蔓草与蓬蒿般的凌乱。

以《茉莉香片》为名的小说中,开篇便很直接,“我给您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

在常人眼中,茉莉花茶历来以香气四溢而为人喜爱,但在张爱玲的嘴里却是“苦”的。为何要泡的是茉莉香片,那是因为茶在这个故事里已经成了一种美好的向往。

1955年秋,张爱玲乘邮轮,由香港赴美国。在纽约,十一月上旬的一天,她同挚友炎樱初次拜访胡适,胡适夫妇热情接待了她们。喝着玻璃杯里泡着的温热绿茶,看着杯中缓缓下落的黄山毛峰,听着胡适夫人那熟悉的安徽口音,张爱玲忽然有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之感,恍惚不知今世何世,自己身处何地,又是何人。

祖籍河北生于上海的张爱玲,虽从未到过安徽,但却有着浓浓的安徽情结,所以在异国他乡的纽约,一杯黄山毛峰,便让远离故国的她无限感慨。

林徽因的四月天

林徽因一直都有喝茶的习惯,她在短篇小说《模影零篇——钟绿》里,有一段描述她求学时以茶待客的经历:“我的小铜壶里本来烧着茶,我便倒出一杯地给她。”这回她却怔了说:“真想不到这个时候有人给我茶喝,我这回真的走到中国了。”

这里有几层意思,茶代表着中国的礼仪,也是海外学子化解乡愁的妙物,所以钟绿喝到中国茶就说是“真的走到中国了”。二是喝茶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很难改掉。第三,喝茶的女子很优雅,很美。

1920年春天,父亲林长民赴英国讲学,林徽因随父去英国就读。她视野大开,习惯并认同了下午茶的生活方式,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做事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4、5月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泰戈尔访问中国,林徽因积极参与,她与梁启超、林长民、胡适等一起陪同泰戈尔游览北海,参观松坡图书馆,又赴静心斋茶会。她还与丁西林、胡适等人陪同参加了凌叔华在私宅举办的欢迎泰戈尔家庭茶会。

林徽因与泰戈尔、徐志摩

上个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东城北总布胡同三号,因为客厅的女主人有才有貌有谈锋,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在每逢清闲的下午,金岳霖、徐志摩、胡适、沈从文、萧乾这些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诗人、考古家、经济学家等都会如约而至,喝一杯浓茶,吟诗作对,谈论古今中外的所有学问。

林徽因的客厅

前半生里,她是名流茶会的焦点,过着优雅自在的日子。她对茶的感受应该是富有浪漫情调、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四月天”。

而后战争爆发,林徽因举家辗转逃难到昆明,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她尝遍了人间疾苦,羁旅的茶味虽平淡困苦,但在林徽因的笔下的茶,依旧生动美好,而且更接地气和平民化,恰似一杯陈年熟茶,温和淳朴,又让人念念不忘。

1948年,林徽因在《经世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歌《昆明即景,茶铺》,她此时是这样描述喝茶人的状态:“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不都是为着真的口渴。跷起膝盖的是疲乏,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向命运喘息,倚着墙,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长……”

即使在最痛苦的日子里,茶也成为了百姓最好的心灵慰藉,在林徽因的笔下,茶依然是那么生动美好,只是更接地气,更平民化,有茶的晚上不正是大家的“人间四月天”吗?

西湖边上,林徽因的剪影里是江南最美的山水

冰心的茉莉乡愁

作为福建人,冰心对茶的爱好有着深厚的渊源。福州长乐是茉莉花的主要产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正是福州茉莉花茶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福州成为全国窨制花茶中心的重要时期。

1923年夏,冰心以优异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

获文学学士学位

生于1900年的冰心,在那个茉莉花茶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饮茶风气浓郁的家庭背景下成长,对茉莉花茶的深厚感情不言而喻。再加上,北京人好饮花茶,特别是味美香郁的福建茉莉花茶在北京大受欢迎,并且家乡人到北京看望她,也总是给她带上茉莉花茶。这些为冰心爱茶创造了独特条件。

抗战时期,冰心全家避难陪都重庆。在重庆歌乐山居住的冰心,百无聊赖,以品茶创作作为最大乐趣。她这样自我评价:“一面用‘男士’的笔名,写着《关于女人》的游戏文学,来挣稿费,一面沏着福建乡亲送我的茉莉香片来解渴。这时我总想起我故去的祖父和父亲,而感到茶特别香洌。我虽然不敢沏得太浓,却是从那时起一直喝到现在。”

当时,老舍常到她的家里做客,并且每次都要提出喝茶。老舍在赠给冰心和吴文藻的诗中写道:“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且共儿童争饼饵,暂忘兵火贵桑麻。酒多即醉临窗卧,诗短偏邀逐句夸。欲去还留伤小别,阶前指点月钩斜。”由此可见,老舍与冰心的深厚情谊,也反映出他们以茶会友、以茶抒怀的共同追求。

福州冰心故居紫藤书屋

冰心曾在《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一文中写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花茶的品种很多,有茉莉、玉兰、珠兰、玫瑰、玳玳等,而我们的家传却是喜欢茉莉花茶,因为茉莉花茶不但具有茶特有的清香,还带有馥郁的茉莉花香。”

1989年,冰心写了一篇叙事散文《我家的茶事》。她在文中写道:“现在我是每天早上沏一杯茉莉香片,外加几朵杭菊……”

哪怕89岁高龄,冰心还坚持喝茉莉花茶,一方面体现了她对茶的挚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她已将全部的乡愁寄托在小小一杯茉莉花茶之中。

张充和一生爱好是天然

张充和的一生就是“一生爱好是天然”,原句出自《牡丹亭》。而张充和先生将其理解为“喜爱‘美好的事物’是我的天性”。

张充和在云龙庵

民国时期,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位,就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世人只知道合肥四姐妹才华横溢,尤以四妹为最!四妹张充和文雅娴静,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尤长昆曲,通音律,能度曲 。

1939年抗战时期,张充和客居昆明,借住在呈贡的云龙庵 。在这里远离战火的地方,这位“民国最后一位才女”依旧沉浸在有曲、有诗、有茶、有酒的小日子里 。

某一日,在品过一盏高香馥郁的宝洪茶之后,张充和展纸研墨,写下了一首《云龙佛堂即事》:“酒阑琴罢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 。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红茶 。”

宝红茶的“红”,张充和写错了,应该是“洪”,也即“宝洪茶”。云南以普洱或滇红出名,为什么张充和偏偏提到宝洪茶?

因为宝洪茶是绿茶,这与张充和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尽管张充和出生在上海,但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过继给老家合肥的叔祖母。安徽是一个茶叶大省,合肥边上的“霍山黄芽”(若细分属于黄茶类,但口感接近绿茶)和“六安瓜片”都是茶里的名品,可以推测张充和小时候是喝绿茶的,这个习惯应该一直保持着。

而她小时候每年也都会去苏州和家人相聚,苏州也是以喝江浙一带的绿茶碧螺春、龙井为主的。总之,张充和的喝茶经验离不开苏浙皖三地的绿茶。所以,当她遇到宝洪茶时,也就格外“亲切”了。

张充和梅花画集

1948年,张充和嫁给德裔犹太人傅汉思,后定居美国,2015年仙逝,享年一百零二岁。到美国后,也是茶不离手。他的弟弟张宗和,经常给她寄茶,云南红茶、贵州湄潭茶、六安瓜片……她回忆昆明,说那里,天气人情风俗都好。

晚年张充和

古人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一些女子,富有涵养,气质非凡,想必是读了很多书,见过很多美好的人和事。

有一些女子,一杯清茶在手,慢慢品饮,从容,淡定,兰心蕙质,显气质优雅。

“从来佳茗似佳人”, 若把茶比作女子,必定是女神级别的, 洗去青涩,只剩醇和, 女神便该如此,待人待物温婉柔和。

今天是“女神节”,

祝愿每一位女神,年华似香茗,

芬芳袭人,青春永驻!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