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曼撒漫撒慢撒

找到约5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岁月知味《易武》专栏,遗世明珠•弯弓

本篇为《易武》中「易武风土」章节之

「遗世明珠——弯弓」的精彩内容

许多年以后,我仍记得初次探访弯弓与曼撒老寨时的情景。当时七村八寨已经行遍,在日复一日的寻茶饮茶中,我与茶农建立起兄弟般的友谊。但仍觉前路漫漫,犹需上下求索。

一代天骄 曼撒贡茶园的遗珠

忽一日,轻易不登门的丁家寨老李献宝似的带来一袋茶,打开捧给我——“闻闻”。我不由得眼前一亮, 赶紧开汤,饮一口茶汤,花香高雅幽扬,甜醇而又空灵洒脱,风骨之间自负高雅之气,直抵心脾;茶汤甜醇细腻,生津绵密,舌下似清泉涌动,泠冷淙淙;气韵宛转悠扬,似闻琴瑟,优雅灵动,隽永流芳。好茶!

老李见状眉开眼笑,眯着眼睛笑呵呵地说:“这片茶地离寨子不近,以前茶价不好的时候,很少去这里釆茶,据说以前那里也是个大寨子,叫弯弓……”

不愧是昔日曼撒皇家贡茶园的天骄,将易武茶“至柔至美”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仿佛徐志摩笔下“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只是这样的茶品,如何让人“珍重珍重”之后还道得出那一句“再见”?

迫不及待跳上车,走,上山去!弯弯绕绕地拐上丁家寨,一路尘土飞扬,好在来易武多时,我已经习惯随着车的节奏摇摆,保证下车后不会有全身散架的感觉。

匆匆在寨子中吃过午餐,补充体能,便随着老李上山去。瑶族摩托车手早已蓄势待发,载着我翻越山腰。悬崖就在身侧,车速时快时慢,风从耳边吹过,道路险峻,车道仅容一二人通行,到低洼处只能顺着以往摩托碾出的车痕前行,有时不得不下车来,车手推着摩托前行,鞋上裤腿上全是泥巴。摩托车小哥倒是洒脱,艺高人胆大,一双“夹脚拖”走天下。沿途数十米高的桫椤随风沙沙作响,藤蔓缠绕,各种高大的古树构成了雨林独特的景观。

下了摩托,老李麻利地砍下树枝,三两下削成一根“登山杖”,塞到我手上。我也不跟他客气,用登山杖支撑着,拨开狭窄的杂草路,一路徒步去古茶林。

沿途山高谷深,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密林中绿荫遮天蔽日,弯弓河瘴气横生,我们一路翻越过去,在湿滑又绵长的林间小径感觉体能已经耗尽。蚊虫、马蜂不时在耳边威胁着,好在心中有定念,一定要见着史书中盛极一时的那座茶山。

漫长的徒步,终于来到这片深藏在原始密林中的古茶园。凉风习习,从身上拂过。斑斓的蝴蝶并不怕人,俏皮地在帽子上逗留。低头,鞋子上有条毛毛虫徘徊不肯离去。

树木繁密茂盛,绿意盎然,植物多样性保存完整。茶园遍植林间,被国有林环抱着。数百年前山民们在此种下的成片古茶园,如今被划入国有林自然保护区中。初见惊艳的所有非凡品质,皆是这云雾山川造就。

据老李说,这一片一片零散分布的茶园,乃是因为早年粮食太少,身强力壮的瑶族兄弟便扛起枪进山打猎,一点一点慢慢发现的。后来,顺着这条山脉一路寻去,薄荷塘、草果地、凤凰窝、白茶园、一扇磨等知名超微产区都陆续被发掘出来,在如今的普洱茶市场皆是备受青睐的顶级名品。

随着老李穿行,他热心地指向地上的断瓦残垣——“这就是当年弯弓大寨的宅基”。

从这些残存的宅基,仍能看出当年繁华。清咸丰以前,曼撒茶山村寨密集,人口过万,弯弓大寨与曼撒老街,就曾是易武茶山最为兴旺的两个寨子。

弯弓大寨,过去曾有四百多户人家,曾有“千家寨”之称。分为汉族寨与回族寨,回族建有清真寺,汉族盖关帝庙。据说弯弓关帝庙是古六大茶山最大、最精美的庙宇,全部用柏木建成,雕梁画栋,飞檐点金。

顺着老李的指点,我细细辨认大庙中遗留的功德碑。从碑文来看,建弯弓庙时,易武、曼秀、麻黑、曼撒、曼腊、倮得各村寨都来助势捐银,易武捐五十两、曼撒捐四十两,个人捐银者达170人,大多捐了十两以上……

如今大庙虽已不复存在,幸运的是古茶树仍影影绰绰地掩映在密林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到今日再去弯弓,已不再如当日那般需要徒步,车已能开至茶园。

一条条摩托车碾压出的羊肠小道,继续书写着古道的繁荣。

老李带着我继续往前,指着一棵高大的古茶树示意,粗粗估算,树围大约有1米多,抬头仰视有数米高。这也许便是昔年濮人遗留下的珍贵礼物吧。“找这些古茶树很不容易”——老李解释说,能够发现这样由几十棵古树组成的小茶地,已经十分幸运了。大多数茶地都是零散分布着,常常要翻山越岭,才能找到另一片。

可能看我满头薄汗,老李将我引至茶园的窝棚中休息。他则熟练地掏出打火机点燃火堆,就地砍一根竹子,摘下鲜叶丢进竹筒,装满山泉,就着火堆烤热,待水沸腾茶香很快飘出,他用一节更小的竹子盛着茶水递给我。瑶族同胞靠山吃山、就地取材的智慧,着实令人赞叹。

茶汤中混合着竹子的清香,唇齿间清香不绝,精气神一下子提振起来,一路徒步的疲劳一扫而空。我豪情顿生,走,咱们继续!

消失在历时云烟中的曼撒

老李笑着用手指向西边:“再走一个多小时,翻过那边那座山头,就是曼撒老寨。”他憨厚地笑道:“听老一辈讲过,说曼撒在清朝时建过石屏会馆,占地得有10多亩,气势很不一般。里面还有一口大钟,有肩膀那么高,敲一下方圆几里都能听见。”

曼撒这个名字,不由得让我思绪万端。曼撒,得名于诸葛孔明“置撒袋于漫撒”,后来叫着叫着,“漫撒”就被简称成了如今的“曼撒”。清代顺治年间,已有汉人进入曼撒贩茶。改土归流后大量汉人定居、拓荒、种茶。

至乾隆年间,易武土司管理下的易武茶山和曼撒茶山同时步入最繁华的时期,当时的曼撒是古六大茶山的中心地带、皇家贡茶茶园。以曼撒和弯弓为中心, 东起茶王树,西到滥田,南接大漆树,北至杨家寨,茶叶年产万担以上,曼撒老街长达数百米,人口有三百多户。茶叶兴盛,曼撒车水马龙,往来云集。每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要赶庙会,热闹繁华至极。

然而天不假年,曼撒的繁荣只持续到清代中晚期便戛然而止。曼撒老街经历了足足三场大火。同治年间第一场大火,半条街被烈火吞噬;第二场大火发生在光绪年,火势更为猛烈,曼撒茶山迅速衰落;祸不单行,七年之后的第三场火灾后,瘟疫随之而来。痛失所有的曼撒人不再留恋这片土地,搬离了家园。

此后,曼撒老街片瓦无存。芳草萋萋,掩盖住曾经人声鼎沸的街道,几十株大树矗立在荒草中,每当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如泣如诉。繁华了一百多年的茶山,复归于萧寂冷清。

返程途中,山崖陡峭,眺望观景,倒好过路上险峻提心吊胆。群山层叠连绵,白云如薄纱在峰谷间穿行飘浮。每每山风吹来,这层薄纱被彻底吹散,极目四野,远山如画。

沿途林间不时仍有一些散落的茶园,生态极好。茶树周围,伴生着许多兰科植物。被大风吹倒的树枝, 掉落了一半,倾斜下来,便有许多蕨类与伴生物顺势攀爬上去,郁郁葱葱,平添许多姿态。不知名的树叶, 长得“张牙舞爪”,毫不收敛,在雨林气候下,生命力格外张扬。

每到达一处茶园,骑摩托车的小兄弟都弯腰在地上捡拾着什么,后来才知道是无花果。返程路上,他时不时停下车来,釆集蕨类与香菜(本地人称为大芫荽),说要拿回家炒菜吃,后来我们一起饱餐的这顿饭,鲜美之极!

长时间的沉寂,让这片区域的茶树躲过疯狂采摘, 留住了悠悠古韵。从昔日的繁华到凋零,继而声名再起,逐渐显现旧年风光。烈火焚烧若等闲,时光悠悠,风采无损,兴盛或是沉寂,山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渊淳岳峙,默默接纳着每一位来此朝圣的茶人。

起起落落间,古六山的荣光

倚邦及六大茶山的兴起

尽管无数次看过关于倚邦老街的图片和文字,但由于是第一来到的缘故,倚邦的一切在我眼里都是陌生的。

放无人机时,本来想拍的是倚邦庄园的茶厂,没想到随着无人机不断升高,一片在山脊上延展而开的建筑出现在眼前。当我问许永伟这是哪里时,他有些惊讶地看了我一眼说:“这是倚邦老街啊!”

说是老街,其实已经很难找出老的感觉,除了几件遗留下来的石狮子、石础、石臼等老物件,以及偏安一隅保存还算完好的石板路外。然而在古六大茶山中,倚邦曾经有过辉煌的地位和过往。

六大茶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说法,现在普洱茶界比较认可的观点,大致是易武、倚邦、蛮砖、革登、莽枝和攸乐。除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管辖外,其他5座均隶属勐腊县,其中倚邦、蛮砖、革登、莽枝均在象明彝族乡境内。

象明乡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彝族乡。所以,尽管明清时期不少来自四川、江西、湖广,以及云南省内石屏、元江等地的汉人大量进入到六大茶山,但经过上百年时间的洗礼,他们早已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习俗,与村寨、茶山融为了一体。现在如果有人再到这里宣召古老汉族的后裔,村民都会告诉你说,他们是彝族香堂人。

古六大茶山种茶最早始于何时,现已很难考证。按清代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府志·卷十二》中“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的记载,当与孔明不无关系。但这段记述认真不得,权当是民间传说或文人附会就好。

综合各种史料记载,至少到明代中期,倚邦一带就已经茶园成片。明隆庆四年(1570)车里宣慰使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因为特殊的经济、政治地位被合为一个版纳,通称“茶山版纳”,办事机构就设在倚邦。所以从明庆隆年间到清光绪末年,倚邦一直都是茶山版纳的政治文化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雍正以前六大茶山是车里宣慰使司的领地,雍正七年(1729)普洱府正式设立后,经改土归流,六大茶山划归普洱府管辖,由此迎来了更为辉煌的历史。这其中,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叫曹当斋。

曹当斋祖籍四川,祖父曹大洲在康熙初年到倚邦一带经商运茶,并在倚邦安家落户。刚开始,曹当斋只是倚邦土司下的一位中低级武官,因协助清政府改土归流过程中平乱有功,被封为土千总,后来又成为六大茶山的管理者。他倾心发展倚邦的茶叶生产和贸易规模,制定对茶山的管理条例,整修道路以利商人进入倚邦采购贩运茶叶。在此期间,四川、江西、湖北,以及云南的石屏、元江等地大量汉人,也开始进入倚邦种茶经商。

随着汉人的进入,中原文化也随之传入倚邦和六大茶山。乾隆十四年(1749)年,倚邦建起了关帝庙、川主庙、财神庙、江西会馆、石屏会馆等场所,并在呈龙脊背状的倚邦山梁上,用石板铺成了三条丁字形的石板街道,正街因形似龙脊,又有人把倚邦街称为龙脊街。

到乾隆中期,倚邦茶山的茶园一片接着一片,从补元江边一直延伸到习崆山,总面积超过了2万亩。仰仗交通的便利,到倚邦的商贩和马帮纷至沓来。良好的交易环境,使倚邦商号林立,并迅速发展成以茶叶交易为主,其他生活日常用品为补的商易集镇。

倚邦还是当时陆路通往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咽喉要地,不仅是普洱府的贡茶采办地,也是朝廷扼制南疆的军事要地。

动荡中走向衰落

普洱茶因具有“性温、下气、消食”,以及“性温味香,异于他产”的特点,至迟在雍正年间被列入贡茶。随着普洱府的正式设立,以及改土归流的成功,在普洱贡茶的诱因下,普洱茶开始名噪一时,六大茶山也迎来了蓬勃发展。

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称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然而生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在1840年至1949年间产销量却出现了大幅下滑的趋势,虽几经沉浮但最终还是走向了衰落。据1951年初的调查显示,“因茶叶销路日滞,致使遍地茶山,任其荒芜,近年产量仅为数百担”。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普洱茶最初为藏销。雍正十三年(1735),云南“始定茶法”,由户部每年颁发茶引3000张,每张载茶32筒。也就是说,除按例上贡外,每年允许商人从集散地普洱府所属思茅厅,采办3000引普洱茶经大理托运至藏区销售。乾隆年间增加到5000引,嘉庆年间增加到10000引,从中足见普洱茶贸易的日益发达,以及茶山的兴旺发展。

然而在1853-1876、1856-1873年间,云南境内先后爆发了由李文学领导的哀牢山区彝族起义,以及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等反清运动。前者控制了思普边区的进出要道、关哨,后者则先后攻陷了除省城昆明及曲靖、东川、昭通之外的云南各州县。普洱茶运销的北上道路受阻,普洱、思茅一带复于清同治元年(1862)被起义军占领,产销顿形减色。

清代末期,普洱茶已经在四川、湖北、江苏、北京等省市热销,特别是四川已经成为普洱茶的主要销区之一,每年运销达1400担。到民国初年,云南地方不靖,兵戎四起。护国运动、川滇黔军阀混战相继爆发,百姓生灵涂炭,入川道路受阻。

六大茶山毗邻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国。从六大茶山出发,沿红河、澜沧江水路可达越南和老挝,另有多条陆路可以抵达各国境内。这些边境地区,大多是同种同源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边民间过往甚密,茶叶、棉花、盐布等边境贸易一直以来较为繁荣。但在19世纪下半叶,英法两国入侵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实行殖民统治,20世纪40年代日军入侵这些国家,都给普洱茶的外贸和俏销,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事实上,清代、民国时期,六大茶山一直遭遇兵乱、火灾等的影响。1885年,李熙龄在《思茅厅志·课程》中称:“自兵燹(杜文秀回民起义)后,六茶山砍殁殆尽,产茶稀少,商贩零星。”20世纪20年代,曼乃、倚邦等地屡次发生大灾,大部分茶树被焚毁,茶叶产量急剧下降,不足原产量的一半。

对倚邦老街来说,最致命的打击来自于一把持续了三天三夜的大火。1942年正月,因为民国政府当局征税重于往年,攸乐茶山曼卡寨老四号召各受压迫民族反抗汉、傣两族的统治,得到镇越(今易武)、佛海、思茅、越南等地瑶人、阿卡的响应,火烧倚邦街。时任云南省民政厅督导员的张杠,在1944年1月12日的考察日记中写道:“……行40余里抵倚邦。有茅屋三四十栋,萧条荒凉。在民国十六七年,该地年产茶叶2000余担,有人口120余户,皆瓦屋,设象明县,有土司衙门。

土司曹仲书,改土归流,至今担任保长职务,尚有巍然雄伟石屏会馆。于三十一年(1942)3月被瑶、卡500余人攻陷,将一切房舍烧毁殆尽……”同年3月,张杠在报告中称:“三十年(1941)9月,车里(今景洪市)攸乐叛变,至三十一年2月,蔓延该县(镇越),有36寨参加,集合叛民二三千人,烧毁倚邦街子。”

除此之外,货币混乱与贬值使得茶商无利可图,再加上茶区不时地发生瘟疫令人口剧减、茶园荒废等,也是近代六大茶山衰落的原因之一。

易武的强势崛起

每次到易武,都会抽空去老街走走。尽管和其他地方的老街、古镇一样,易武老街也在慢慢变新,给我们留下追古思幽的印记越来越少,但这座边地小镇的起起落落,一直是近现代以来普洱茶市场趋势的风向标,并在普洱茶的现代复兴中起到了“引爆点”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六大茶山,是按1957年西双版纳州政府组织,由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带队,对六大茶山进行实地考察并根据当时现存的茶山范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最后得出六大茶山分别是易武、倚邦、莽枝、攸乐、蛮砖、革登。

易武排在了第一,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时,无论是茶山范围还是产茶量方面易武茶山均处第一。但在道光年间以前的文献上,关于六大茶山的记载均没有易武的名字。较早记载六大茶山的《滇海虞衡志》:“出普洱所属的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漫撒。”即便是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关于六大茶山也只有漫撒,而无易武。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才把漫撒改换成了易武。

从漫撒到易武,这种转换的背后同样和清朝汉族移民的大量进入有关。在早期的六大茶山中,漫撒算是规模和产量都比较小的。乾隆三十年(1765)年漫撒被纳入贡茶行列后,因匪患使得漫撒百姓奔散逃离。易武土司为了完成贡茶任务,破例招纳汉人进入。后来随着汉人的大量进入,因漫撒人满为患而移居易武,并将易武能开辟种茶的土地都开发完毕了。从地理上看,漫撒与易武两山之间相互连通,在汉人不断向易武迁徙并开发茶园的过程中,易武以后起之秀的姿态不仅取代了漫撒茶山的地位,还发展成了六大茶山中产量第一的茶山。

咸丰年间(1851-1861),受李文学、杜文秀起义的影响,滇藏商道受阻,倚邦、革登、莽枝、蛮砖、攸乐等五大茶山销路不畅,易武茶商则另辟蹊径地将茶叶大量销往越南、香港及东南亚地区,避开了战乱带来的影响,一时间取代倚邦跃居六大茶山之首。这时期,易武的茶庄商号多达30多个,比较有名的有宋聘号、车顺号、同庆号、同兴号等。其中,同庆号等还在国外设立了分公司,东南亚各国所饮用的普洱茶大多为易武商号所制。

但跟其他古茶山一样,易武也在各种历史的变因中衰落了。特别是1949年国民党93师溃退时,易武作为逃亡金三角地区的陆路出口,遭遇到93师残余的反复抢劫和纵火焚烧,茶农纷纷迁徙外地,繁盛一时的茶庄商号也先后倒闭或在大火中被焚毁,易武茶业难以避免地走向衰退。

此后在40多年的历史时间里,易武以至古六大茶山都是落寂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普洱茶在港台一带逐步趋热,台湾茶人吕礼臻、曾至贤、陈怀远等来到易武开始了普洱茶的“朝圣之旅”。随后在台湾茶人的带动下,易武茶开始以产区的名义率先复兴,并惠及到其他古茶山。

正如曾经绽放过的历史荣光一样,易武在现代普洱茶的全面复兴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0年前后,在普洱茶界先辈的共同努力下,沉睡了半个世纪的易武被唤醒,并在复兴的过程中留下如今一再被我们提及的96真淳雅号、98顺时兴易武春尖、99易昌、99绿大树、首批99大渡岗、一片叶等颇具传奇色彩的精品茶品。

更重要的是,在易武茶复兴的过程中,那些已经被时光淹没的老字号,那些已经被人逐渐遗忘的制茶方法被慢慢寻回。与此同时,崭新的品牌、精进的工艺开始萌发,为2005年后整个普洱茶产业的全面。

来源: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一山一味,德丰昌山野秘境薄荷塘

普洱新贵

在普洱茶世界里,山头茶是极富魅力的一大因素,在众多山头茶之中,薄荷塘应该是这两年最劲爆和最具炒作价值的山头了,从“不为人知”到“茶界黑马”,由“茶中新贵”,再到现在的“易武顶级茶代表”,也不过是区区四五年时间。

薄荷塘的大致位置,大家应该是清楚的,即都知道在易武。但当有人问它属于易武那个村哪个寨子,具体位置在哪里,谁有权采摘时?却少有人说得清楚了。

薄荷塘隶属于曼腊村委会,从地理位置上看在曼撒古茶山范围内。古曼撒茶区和易武茶区在历史上的关系错综复杂,有时各自并列,有时相互包容,有时独立。广义的易武茶,包涵了易武乡行政区域内所有的古树茶和台地茶,现在我们说的易武茶山,是包括作为古六山之曼撒山和易武正山两个山头,薄荷塘位于曼撒古茶山,即现在的勐腊县易武镇曼撒村,弯弓的东北方向。

从2004年开始,漫撒古茶山范围内的村寨行政上归属于易武镇辖区,2007年后,弯弓片区茶地大致分为:

帕扎河瑶寨:薄荷塘上、下茶地

杨家寨:大庙附近、大庙东北边山区茶地;

滥田瑶寨:冷水河茶地、大庙东部山区茶地;

丁家上寨:白茶园(茶树生长在高大的杂木林下,叶背嫩芽茸毛极多,称为白茶园)、弯弓河;

丁家下寨:大庙南部茶地弯弓河、白茶园、麻拐塘茶地。

需要特别指出一点,弯弓、白茶园的茶树生长在国有林之间,由于产权不清,在2010年间,丁家寨的人和滥田寨的人有过真枪实弹的武斗,经调解,划走三分之一归烂田村。

对薄荷塘,只需记住一点,其采摘归属权在勐腊县易武乡曼腊村委会帕扎河自然村。

山野秘境

去往薄荷塘的路不是一般的艰难,可以说是崎岖惊险,万般艰难。车只能开到瑶族丁家寨,顶多再往前开一段进入一片橡胶林,然后你只有两种选择上山:步行或骑摩托车,步行太远。

剩下一种选择就是骑摩托车,友情提醒:路况不熟悉的话千万别尝试,车技不好的那就更凶险了。即使乘坐当地车技一流驾驶经验丰富的摩托车,一路上也是胆战心惊,沿途之中随处可见打滑甩翻的摩托车和连滚带爬的乘客。路难行,山难爬,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外界的间隔,薄荷塘茶树特别大,植被保存的非常完好。

骑摩托车折腾一个多小时,顺利的话,到达山顶的一处平台,别以为到茶园了,这只是临时停放摩托车的地点,从此处到茶园,就只有一种选择了——步行。就是从这里开始步行下山,对,没错,是下山,从陡峭蜿蜒的山路下山!当然,对采茶而归的人来说,那就是上山喽,下山过程中,目睹背着几十公斤的鲜叶爬这山路的茶农,除了钦佩,只有咂舌的份了。

茶区环境

薄荷塘茶区生态坏境非常原始,茶树都是生长在国有林中,山峦叠嶂,溪涧填壑,清塘若隐,薄荷若现。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名贵木材。附近还有一条山泉,源源不断地抚育着这片茶区。

常年平均气温14.2-18.3℃,年降水量1293mm,相对湿度80%,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较高的海拔,温和的气候,常年云雾环绕,空气、土壤中湿度较大,茶叶中氨基酸和芬芳物质的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增加,正可谓高山云雾出好茶。

茶园四周有郁郁葱葱的高大树木蔽护,常年接受漫射光照射海拔1450左右,人在里边不热不燥,凉爽怡人。

由于常年接受漫射光照射,古茶树在无人干预的条件下以最原始最生态的方式自然生长,汲取天地灵气,接受日月光华的滋养,难怪成为易武最耀眼的新秀。

薄荷塘茶园面积并不大,树龄极老,参差不齐,分布零散,东一棵西一棵,约四十棵高杆古树,被当地人称之为一类挂牌古树,剩余大部为二类古树,产量极稀,一叶难求。

开汤品鉴

德丰昌名山品鉴系列:薄荷塘古树生茶,干茶墨绿长梗,条索肥厚,厚实。汤色浓艳金黄,入口醇润,清冽欲醉,水路细腻,口感清新,香甜滑润,汤感绵厚,内劲野性十足,苦涩是极微,带有一丝丝薄荷之凉,是一款非常内敛非常极端的易武茶。喝过后情不自禁回味,香味长留于唇齿之间,淡雅之中见不俗,实为茶中珍品。

茶汤入口舌面及上颚具有薄荷凉之感,不仅具有易武茶香扬水柔的特点,薄荷塘且柔中带刚,水路更佳细腻。

含在嘴里有种舍不得下咽的感觉,回甘生津分布非常广,连绵不断,持续很久,喉韵深,喉咙里甘韵明显持久;舌面及上颚有薄荷凉,整个茶给人感觉非常的柔甜,茶汤柔绵细腻。

但是暗劲十足,茶气较强,有股气往后脑勺上冲,细品慢咽,更多的感觉油然而生,的确是一款非常内敛的易武茶。

综合评价:德丰昌薄荷塘古树生茶,茶汤金黄透亮,清新优雅,水路细腻,舌底泉涌,原野香、草果的味道挥之不去。

品之给人以轻柔甘美,细甜清润,清心怡人,醇和高雅脱俗之感,是一款内敛到极端的易武顶级发烧友茶品。

找到约5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