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印七子饼茶真假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普洱老茶真假断案:小绿印以次充好、以真带假?购买老茶看内飞

谈及大口中小绿印,作为喜爱普洱茶的茶友,这款茶一定都听过。随着信息的普及,技术的发展,普洱老茶的仿品也是日益增多。

经典老茶·普洱藏家珍藏

前不久,在普洱藏家茶馆喝茶的时候,和淘宝店“普洱藏家”掌柜鲁文锋先生说起大口中小绿印,鲁文锋就说刚好在《普洱壶艺》编辑部所写的“普洱医案”一文中看到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大口中小绿印案例。

随后,就与鲁文锋先生翻阅资料查询,现将案例整理成文,与茶友分享学习!

鲁文锋先生自1998年进入普洱茶领域,成为“普洱教父”白水清嫡传弟子,历年藏有百年宋聘号、1950年红印、88青饼、92方砖等老茶,并把多年研究普洱茶心得,整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普洱藏家,与茶友分享。

普洱藏家总店

一、茶友所购茶品的由来

茶友陈述,此普洱茶品为十多年前在台北某茶行所购,十几年前应该没有仿品流通。

所购之普洱茶品当时是夹在几片真品的原筒之中,采用的方式是以真带假,五真二假的方式来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手段十分高明。

在当年产品信息不流通的情况之下,其实是十分难以辨别。

茶友所购茶品

主要是十多年前小绿印的价格远比80年代的七子饼高出数倍,这应该是导致有仿品的原因,所以并不意外。

此仿品的印刷制版及印刷方法与真品十分相似。且所用之茶品为88 青饼90年初期之普洱茶品,仓储状况为中等,故在口感上有相似之感,若不是仔细比对,十分容易受骗。

小绿印

二、小绿印简介

“小绿印七子圆茶”其名称主要源于其外部包装的特色,其外部包装上的大“八中茶标志”中的“茶”字为手工盖印,故在市场上将其称为小绿印。

一是取其品质无论前期后期的产品均十分稳定;

二是其亦为七子饼茶普洱生茶系中仅次于黄印茶系的中期陈茶产品,与“印级茶品”中的绿印地位相同,“小绿印”之名乃实至名归广为引用。

绿印茶系

三、包装的特色

1、其为“大口中字 版”的产品,并有美术字尖出内飞及特殊内票之使用;

2、其外部字版“八中标志”中的“茶”字为手工盖印;

“茶”字为手工盖印

四、真假对比

1、包装用纸

真品与诊断茶品在外部包装用纸的纸质上有明显的差异,诊断茶品所使用之包装纸为后期之厚棉纸。而大口中小绿印所使用之纸质为格纹纸。

真品(左)诊断茶品(右)

2、内飞

真品与诊断茶品在内飞的使用上有明显的不同。真品均为“尖出内飞”,而仿品却使用“细 字 繁体厂平出内飞”,与小绿印标准形 制定义有明显出入。

真品(左)诊断茶品(右)

五、总结

经过鉴定,确定诊断茶品为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的7542小口中字版茶,所使用之内飞与90年代初期之细字繁体厂平出内飞字体及纸质相同,故应为相同年份之茶品。

此茶确是当年仿品中的高明作品,虽然受骗是令人气馁的事。不过幸好仿品所用之茶品亦为80年代七子饼,所使用之内飞为细字繁体厂内飞,在今日亦是十分有价值的普洱茶品,此亦足堪聊慰茶友之心。

在此,分享一个辨别老茶的经验:辨识普洱茶的真伪,主要看内飞!

7532内飞

因为普洱茶的内飞在压制过程中就与茶饼紧压黏结,成型后埋贴在茶饼中间,不容易替换、造假,所以鉴别内飞的可靠性要高于外包装纸。

文章参考:编辑部《普洱医案》[J].《普洱壶艺》

实地暗访那些千奇百怪的假老茶

[导读]:刚开始习茶的茶友,都对有年份的普洱老茶心向往之,甚至有过度追捧之嫌。正因为这种对老茶过于热情的追捧,很多茶友也吃过亏上过当。今天榜叔带我们一起去扒一扒假老茶的皮,给茶友们提个醒!


【正文】刚开始习茶的茶友,都对有年份的普洱老茶心向往之,甚至有过度追捧之嫌。正因为这种对老茶过于热情的追捧,很多茶友也吃过亏上过当。


其实对于这些有年份的普洱老茶,因为其当年生产操作不够规范,或陈放的时间太久,许多资料都已说不清,甚至不可考。但只要细心观察和总结,我们总能通过一些小的知识点和细节,去辨别许多显而易见的假货。


今天,为你总结出以下四个鉴别普洱老茶真假的要点,


鉴别要点一:看茶叶年份

假货代表1:上世纪60年代的杨聘号


(图1:假)


如果你了解杨聘号的历史,就很容易辨别出真假。

杨聘号茶庄,创建于1912年的云南倚邦。不幸的是,20世纪初,滇西陷入战乱,倚邦以及倚邦的茶随之没落。


民国十年(1922年)时,杨聘号的老板杨聘三随外寨茶农迁进曼庄(蛮砖),又在当地经营十余年茶叶加工,直到抗战爆发,民不聊生,茶叶滞销,杨聘三带妻儿回元江。


1949年建国后,主要是昆明、勐海、下关等国营茶厂负责普洱茶的生产,几无私人加工。一直到2005年底,林君励才在勐海当地正式注册成立“景洪市杨聘号茶叶有限公司”。


所以,上世纪60年代的杨聘号老茶根本就不存在,它是假的。


假货代表2:上世纪70年代的同兴号


(图2:假)


同兴号茶庄原名同顺祥号,亦称中信行,于1733年创设在易武镇上。1921年前后,同兴号与同庆号一样闻名于易武大街。当时同兴号普洱茶年产约五百担,属大型茶庄。据说主要以倚邦茶山曼松顶上茶园的茶为主,茶品非常优良。


目前存世的同兴号圆茶大致有四个时期:清末至民国成立前(1912年以前)的“早期同兴号老圆茶”或称“贡品同兴”;1913~1933年的“同兴老圆茶”;1934~1935年的“同兴圆茶”;1935年后的“后期同兴圆茶”。


另有种说法则是将存世的同兴号分为两类,1921~1934年间的“同兴号早期圆茶”和1934~1949年间的“同兴后期圆茶”。


从1949年至1978年期间,普洱茶生茶主要是昆明、下关、勐海等国营茶厂生产,几乎没有私人加工。上世纪70年代的同兴号老茶同样是子虚乌有!


假货代表3:上世纪60年代的7581砖茶

7581是昆明茶厂的代表熟茶,是文化大革命后期,采用人工渥堆发酵技术压制的长方形茶砖。昆明茶厂隶属于云南省茶叶分公司,所以在包装中并未显示。


7581茶砖是昆明茶厂在1975年开始生产,采用8级原料,而昆明茶厂的代表号为1。既然7581砖是从1975年开始生产,那么上世纪60年代的7581砖茶又是谈何而来呢?穿越了?


鉴别要点二:看茶叶包装

假货代表4:包装错误的“紫天饼”

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叫紫天饼。天字号紫天七子饼,是从1985年开始,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向勐海茶厂定制的七子饼茶,是当时最早的定制茶品,生茶编号为8582,熟茶编号为8592。


因当时七子饼茶外包装纸没有生与熟的区别,没有茶号,只在运输包装里塞一张纸,标明品种茶号。所以,为了区分两者且不影响南天公司的信誉,南天公司与中茶公司经商量,在熟茶的包装上加盖一个“天”字。因为外包装纸上加盖了紫色“天”字印章,称为“紫天饼”。


(图3:真)


根据资料了解到,“天”字盖章在下方“出口公司云南”字样上的包装纸纸质较厚,而中央的“茶”字颜色较深,这属于1990年左右的一类包装纸。


(图4:真)


至于“天”字盖在右上方“茶”字旁的包装纸,纸质较薄,多纤维,而且中央茶字颜色比较浅,为机器印刷字样,这似乎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种包装纸的特征了,图3、图4均为正品。


(图5:假)


图5包装上的“天”字是蓝色,而不是紫色,因此是假货。


(图6:假)


而当年南天公司向勐海茶厂定制的是饼茶,没有砖茶,而且一直以来8592也未曾压制过砖形,所以图6也必是假货无疑。


假货代表5:印刷错误的“绿大树”

绿大树,是茶商叶炳怀从1999年开始,向勐海茶厂订制的易武正山茶的俗称。其得名源于包装棉纸上的一棵绿色茶树。目前绿大树的市面流通量已经很少了。


现在流通的主要有1999年的特级品饼茶、2001年绿大树饼茶、2002年特级品绿大树饼茶、2003年500g沱茶、2003年绿大树饼茶。


(图7:真)1999年的特级品饼茶


(图8:真)2001年绿大树饼茶


99绿大树是叶炳怀收的易武料,再委托勐海茶厂拼配压饼的。当时采用的外包棉纸,是手工未裁边的特大棉纸,厚而不均匀。


而比较有趣的是,因为工人们盖章时有随意性,绿大树的内飞背面印章颜色,有紫红、黑蓝两色。所以即使同一件或一筒内,都可能存在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印章内飞。


图9、10都是假绿大树,该怎样判断呢?


(图9:假)


很明显,包装上印的生产厂不是勐海茶厂,而是云南省易武茶厂,因此是假绿大树。


(图10:假)


与真绿大树包装上的宋体完全不同,“云南省勐海茶厂出品”这几个字使用的是幼圆字体。


假货代表6:上世纪90年代红印圆茶

据原勐海茶厂厂长邹炳良介绍,上世纪50~90年代间,勐海茶厂生产的圆茶有两种:内销圆茶和侨销圆茶。内销圆茶的茶菁稍嫩,侨销圆茶以肥壮叶为主。


由于茶饼上的信息非常少,为了加以区别,只能从包装上来区分。“红印”是“中茶牌”商标的“茶”字为红色,“绿印”的茶字是绿色,“黄印”是黄色。


(图11:假)


上世纪90年代外销的红印圆茶,没有在包装上直接印“8892”的(如图12),图11直接印上了8892的字样,无疑是假货。


(图12:真)


鉴别要点三:看茶叶属性

假货代表7:2003年7542陈年老茶熟茶


(图13:假)


“7542”是什么?7542是勐海茶厂出产量最大的生饼。该茶被市场誉为“评判普洱生茶品质的标准产品”。所以,被商家吹嘘为2003年的7542陈年老熟茶肯定是假茶。


另外,2003年的茶,到今年(2015年)已是12年,12年的茶售价不足300元,相信正经做生意的老板不会这么不了解行情的。


鉴别要点四:看茶叶重量

假货代表8:重量不符的文革砖


(图14:真)


同样,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文革砖。文革砖的出厂时间主要集中在文革时期(1966~1976年)。当时有许多不同的国营茶厂压制砖茶,且因处于困难时期产量较少,而勐海茶厂生产的砖茶因品质出众而受到高度好评。


文革砖,都是250g的长方形砖茶,在内飞会印有“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的字样。而且文革砖只有生茶,因为熟茶的工艺是1973年才成形的。目前文革砖存世量极少,市场上很难遇到真品。


(图15:假)


1992年,文革早已过去,而且其500g的重量,远超正品文革砖250g的标准,因此是假货。


(图16:假)


这块“文革砖”上世纪90年代的年份不对,而且1kg的重量,也不符合真正文革砖的重量特点。


老茶价高、难寻,因此受人追捧,而仿品也很多,还愈来愈逼真。所以从知识点、细节了解老茶只是最基础的第一步。真正想要了解老茶,还是需要完整地从茶品的历史、仓储条件和最本质的品饮去认识。


通过掌握一些老茶基本知识,对于判断真假老茶会很有帮助,不容易上当受骗。

从96紫大益与97水蓝印说开,聊聊大益商标与野放大树料7542之谜

普洱茶是千山千韵的艺术,不同世代,特点各异的茶品,一直以来都很难一决高下,分出第一,但如果要从中选出一款最具代表性、品质最均衡,最符合中庸之道的茶品,那一定会是7542。

行业历史上产量最大、品饮总量最大、市场交易频次最高、拼配技艺最成熟、收藏价值最有保障、公认生茶标杆、最佳工艺标准...从没有一款茶品,能够在这么多的领域拔得头筹,成为衡量海量茶品的一把标杆之尺。

这个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连续生产史的庞大家族里,有73青、88青等品质卓越,但高高在上的优秀前辈,亦有“白布条”、“蓝宝石”等初具锋芒,但仍需转化的后起之秀。

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来介绍7542家族里承上启下,意义深远的三款茶品:96紫大益、97水蓝印、01简体云,并探寻其中的断南、大七、大口中等暗记之谜。


大益商标的诞生与运用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为出口的云南普洱茶不仅品种有限,能选择的品牌也很少,基本都在使用中茶公司授权的“中茶牌”商标,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八中茶”。

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及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文件规定“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基本放开了茶叶生产的自主经营权。

此后,普洱茶生产迅速扩大,生产厂家增加,中国茶业总公司开始要求交中茶商标使用费,各家茶厂开始注册并使用自有商标。如省茶司的高端子品牌“吉幸”牌,临沧茶厂的“银毫”牌沱茶,南涧茶厂的“土林”牌沱茶。


虽然当时勐海茶厂和凤庆茶厂可以不交,但副厂长卢国龄提出:”今天不交,明天要交怎么办?应提前做好准备。“由此,邹炳良的领导班子以大叶种茶原料入手,从“大叶”的谐音中选出了大益这个名字,同时表述了“喝茶有益,茶有大益”的健康主题。

1989年6月10日,“大益”图案,通过了商标注册,被勐海茶厂正式启用。不过最初的那几年,大益主要用于红碎茶,绿茶、青茶等其他茶类的出口商标。直到1996年,勐海茶厂才开始生产标有“大益”品牌的7542青饼,由于外包装色调为紫色,又近似于玫瑰色,因此也被市场称为“96紫大益”或“96玫瑰大益”。


96紫大益的品质与特征

历经20余年的仓储转化和市场检验,96紫大益已然是市场公认的稀缺高货,其饼形端正,撒面漂亮,骨架坚实,口感饱满,汤感厚重,花果香浓郁,白水清先生曾盛誉其“香气纯正,水茶厚重,入口顺滑,汤水穿透力强。”

此外,品鉴并点评过众多号级茶和印级茶的文化大家余秋雨,也曾给予96紫大益极高的评价:“汤色桔红,有野樟香味道,无杂味,有淳朴感,保留了烟熏土特色,是大益的新起点。”足见其优秀品质。

随着96紫大益价格的水涨船高和交易增加,通过观察其棉纸印刷等诸多细节,市场上总结出一些方便辨认,验证真假的特征点。第一处就是绵纸下方和内票上的“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是1996年勐海茶厂改制为公司时所留下的时代印记。


第二处特征点,则在绵纸最下方的那串拼音里,"shuang"(双)印成了shuan,缺了一个g字;此外绵纸上方还有一处更加隐晦的暗记,即“云南七子饼茶”中的“南”字略带缺口,俗称“断南”。


不同批次中,这处缺口所呈现的形状还略有差异,分出了“三角断”和“半圆断”这两个版本,市场认为“三角断”是96紫大益中品质较好的一个批次,因此价格也会略高于“半圆断”。


97水蓝印的用料之谜

而紧跟着96紫大益脚步的,是勐海茶厂于1997年生产的一批7542青饼,由于其茶纸上原本的八中绿“茶”字随时间逐渐褪色失真,而呈现出淡淡的水蓝色,且口感上有一定的印级茶特征,被市场称为“97水蓝印”。  

如果说96紫大益上最大的光环是“首款大益普洱茶”的话,那97水蓝印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传闻中的“首次选用部分古树毛茶参与拼配”,想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先了解当年的制茶历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云南茶叶界出现了向浙江、江苏等产茶区学习与效仿的热潮,如茶树的苗种培育和人工栽培、针对乔木大茶树的矮化实验等等,台地茶概念开始出现。

尤其1986年,在获得世界银行的贷款后,整个云南省购入并种植了大约100万亩台地茶,各地逐渐形成了所谓的“现代茶园”,数年后投入生产使用的高等级细嫩台地茶料,被大量用于出口滇红,滇绿等茶叶品类上。

而布朗,勐库,景迈等著名普洱茶产区,在当年多为交通闭塞的偏远山区,种植收料不便,主要还是以大树料为主,且需要茶农自己制作晒青毛茶,由于大树料芽头大,嫩芽长,和手工制作的原因,这些茶在交由供销社时大多评不上级别,长期以来价格低廉。

邹炳良先生也曾解释过这个问题:“凡是大树茶、高山茶,都是做饼茶,这种是客观条件限制了。勐海地区,凡是有台地茶,(至少)要72年以后才有台地茶呢,以前不有,都不发展这个台地茶。

交通方便的地方,都设立初制所,做红茶;要牛驼、马驼、人背的地方,都是由老百姓做晒青毛茶,这些都是高寒山区,都是些古茶树,所以那个时候做饼茶,全部都是大树茶...”


直到90年代中后期,自由市场的出现使得港台茶商可以上山做茶,市场上才开始有了追求大树茶的声音,有人认为这一变化是台湾茶人在研究易武号级茶粗老用料时发现的,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是经验丰富的香港茶商,在定制茶品时所强调的“厚”。

这里所说的“厚”,更多地是指茶品内质的丰富程度,毕竟传统港仓本就追求快速陈化,茶质不够“厚”的普洱茶,后陈化空间就不够大,而相比于台地茶,茶农自采自制的大树内质会更厚,且由于离火塘近,铁锅杀青等原因,这些茶难免吸入烟,这也是烟香茶兴起的原因之一,只是如今大多本末倒置,为了烟香而去人为地加烟了。


随着港台茶商的宣传与要求,大树料内质厚的观念逐渐普及开来,勐海茶厂也改变了对这些“农民茶”的看法,在1997年制作7542时,尝试选用部分茶农初制的古树毛茶,参与茶叶拼配,即97水蓝印。


97水蓝印的口感与特点

97水蓝印的骨架坚实,以粗壮古树茶菁为主,撒面用了很多高等级嫩叶与芽头,用料独特,与7542家族的常规风格略有不同,带有实验性质,品质上却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被认为有上个时代的印级茶风范,这也是其俗称中“印”的由来。

当年97水蓝印作为一款主销香港的茶品,大多都进过传统港仓,因此呈现出品质出现参差不齐,纯干仓一茶难求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分辨真伪,更要洞悉仓储。


仓储好的97水蓝印,历经二十多年干仓存放,茶饼油亮,色泽微红,条索清晰,金毫显现,边缘松散,转化得非常到位。汤色栗红,汤感饱满,油润稠厚,力度强劲,香气下沉内敛,咽下后香气会缓缓从喉咙深处回出,历久弥新。

也正是因为很早就销往港台,97水蓝印在一开始就引起了市场的注意,还曾在台湾茶圈的“97名普大会”上荣获榜眼,赢得了不少茶人的赞誉:“这种厚水的茶,实在不易得,入口是一种不涣散的力量,像浓稠度高的汤,口感方面,水甜、质厚、力度够,茶质很重、苦涩度也很高,很适合后继陈化...”

97水蓝印的版面很有辨识度,经过20余年转化,当年手工盖章的“茶”字,呈现出淡淡的水蓝色,也会出现油墨晕染和盖印模糊,重叠等现象,另外97水蓝印的手工棉纸特薄,一说是勐海茶厂有史以来最薄的,透过棉纸就能清晰看到里面内票上的字样,不过也会带来易破损的问题,因此品相完美的97水蓝印相当难得。


此外,97水蓝印还被市场总结出“大七”(“云南七子饼茶”中“七”相对宽扁),繁体“葉”(“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葉分公司”中为繁体“葉”),大字简体厂内飞(内飞上为简体“厂”,而非繁体“厰”)等特征点。

到这里,有茶友可能会感到疑惑:老茶的这些细节点从何而来,是否为厂家有意为之?能否作为批次区分和真假鉴定点?下篇专题文章。我们接着来聊聊这个问题。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