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女是什么意思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高等级用料等于高端普洱茶?别再受绿茶思维影响了

“老板,最近有什么好茶啊?”

“昨天刚上的宫廷级普洱茶,古代偷喝了可是要掉头的,品质绝对没话说!”

上面这段对话中,提到的所谓“宫廷普洱”,刚入门的茶友可能不解其意,但老茶客们马上能识破后半段话术的陷阱。

那宫廷普洱到底是什么意思?和清朝贡茶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宫廷普洱的等级是最高的?

今天陆离就来从宫廷普洱茶说开,聊聊普洱茶的等级划分与品质优劣的关系。


清朝时期的普洱贡茶

首先,想要了解现代的宫廷普洱,就要明白普洱茶在清朝的贡茶史。

明清时期,普洱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甚至受到了清廷皇族的喜爱,据史料记载,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普洱茶跻身贡茶之列。

截止清朝灭亡,普洱茶的贡茶历史共有近200年之久。当时的普洱贡茶贵为国礼,不仅受到了皇亲国戚的喜爱,还一度上行下效,风靡过整个京城。

普洱贡茶:风靡京城,声名远扬的皇室宠儿

能获得如此尊贵的地位,主要是因为普洱的茶性完美贴合了清朝皇室的需要,《本草纲目拾遗》有记载:

“普洱茶味苦性刻,可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我们都知道清朝满族人的先祖,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出身,天寒地冻的环境,使其只能主食牛羊肉,才能满足日常活动所需,入关称帝后更是山珍海味。


因此普洱茶以其独有的茶性,成为了清廷皇族的御用饮品。

普洱贡茶对茶叶原料的筛选极其严格。据清朝文献中记载,所有要上京进贡的宫廷普洱茶,都是精益求精,只取乔木茶树上最好的芽尖。

所有的嫩茶芽都采摘完后,才允许民间采摘贩卖,像八色贡茶中的翘楚女儿茶,据说是在当地政府官员的监察下,由茶农一个芽头一个芽头地挑出来的。

而现在所说的宫廷普洱,指的是等级较高的一种普洱熟茶,与清朝的普洱贡茶其实是两个概念,“宫廷”二字,一是借用贡茶名气,二是精选芽头,凸显用料细嫩。

那么问题就来了,现代的宫廷普洱,名称源自普洱贡茶,等级又是最高的,价格也比较贵,那就一定好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普洱茶的等级划分

首先,普洱茶等级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1958年废除毛茶按季节命名成规,将春尖,二水,谷花等茶名一律按质量重新分为五级十等。”《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志》

因此,经济经济时期收取茶青,不是按品质高低和山头名气,而是芽叶比例和嫩度特征,将半加工好的晒青毛茶划分成五级十等。(特级是后加的商业化等级)

【特级】:一芽一叶占70%以上,一芽二叶占30%以下。

【一级】:一芽二叶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30%以下。

【二级】:一芽二、三叶占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40%以下。

【三级】:一芽二、三叶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50%以下。

【四级】:一芽三、四叶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30%以下。

【五级】:一芽三、四叶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50%以下...


新手茶友如果记不住具体比例也没关系,只需要知道:茶菁的嫩度越高,则级别越高。最嫩的为特级,往下为一级、从二级至,原料十级越来越粗老。

也就是,级别高的普洱茶芽较多,级别低普洱茶的叶梗较多。

但是,不是级别高的就是好茶。划分茶菁的级别只是用来区分粗老与细嫩的,不是用来衡量品质的,最简单的证明,就是7581,8582等用料粗老的经典配方。

普洱茶的分级,当时主要是为了在后续加工时,能够根据级别,来确定每道工艺需控制的时间、温度和力度。

比如加工熟茶时,在渥堆发酵前就必须根据茶的总体级别,来确定发酵的熟成程度,不然嫩度高的很容易发得太熟,进而影响整个堆的品质。


普洱茶级别越高越好喝吗?

未必。首先茶的级次不同,口感也存在差异,级次高的普洱茶芽头更多,外形更美观,富含氨基酸,口感更加细腻鲜爽,不过多酚类物质会比叶片少一些。

而级次低的普洱茶老叶和茶梗更多,看上去粗枝大叶,卖相不太好,不过这种茶内含物更丰富,在后期陈化与耐泡度方面,要优于等级较高的嫩芽普洱茶。

而且,用较粗老原料制成的普洱茶,往往回甘更好,这是因为老叶的养分积累更充足,内质中的蔗糖、还原糖等甜味物质的含量,要远高于嫩叶。

最重要的是,人的喜好各不相同,有人喜欢喝嫩茶,感受细腻口感,比如7532和92方砖;而有人喜欢喝粗老的,感受回甘,品味厚重口感,比如7581和8582。

等级不等于品质,等级低不代表不好喝。明确了这个概念后,回头再看宫廷普洱就很好理解了。如果粗老茶砖是少林寺的武僧,那宫廷普洱就是清新隽永的白衣女侠。

首先,宫廷普洱价格相对较高,这首先是因为其稀缺的产量,毕竟茶树的芽要少于茶叶和茶梗,原料产量上要比其他等级更少,渥堆发酵时也容易损耗。

不过价格昂贵,产量稀少,却不代表宫廷普洱没有缺点。得益于级别高,宫廷普洱的口感细腻,滋味清美,但相对来说,宫廷普洱的耐泡度很差,冲泡几次就没味道了。

这主要是因为宫廷普洱的原料都是茶中嫩芽,其内含物质的含量,远远不如相对粗老的茶梗和老叶。


导致宫廷普洱不耐泡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内含物质溶出过快。普洱茶中的植物纤维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木质部外纤维,另一种是木质部纤维。

其中木质部外纤维的孔隙较大,导致内含物质的溶出性强。而嫩芽就是主要由木质部外纤维构成的,因此宫廷普洱内含物质的溶出很快,冲泡时也要注意水温,快速出汤。


此外,揉捻工序对宫廷普洱不耐泡也有一定影响,等级较高的茶箐相对幼嫩,其细胞膜和液泡膜在揉捻时会更容易破裂,这也会导致茶叶的内含物质会更容易被水溶出。

最后,宫廷普洱的原料不一定都是细嫩芽,也有可能是加工时弄碎的茶叶和茶梗。因为给茶青划分等级时,是用不同孔径的筛子筛分处理的,筛出细的等级高,粗的级别低。

总之,普洱茶的等级,其实只是一个划分标准,品质优劣和级别高低也没有直接关系,宫廷普洱确实等级很高,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位茶友,千山千味,适口为珍。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用料等级越高,品质越好?绿茶思维要不得!

小白:“老板,最近有什么好茶啊?”

茶商:“昨天刚上的宫廷级普洱茶,古代偷喝了可是要掉头的,品质绝对没话说!”

上面这段对话中提到的所谓“宫廷普洱”,刚入门的茶友可能不解其意,但了解这个概念的老茶客,都马上能识破后半段话术的陷阱。

那宫廷普洱到底是什么意思?和清朝贡茶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宫廷普洱的等级是最高的?今天陆离就来从宫廷普洱茶说开,聊聊普洱茶的等级划分与品质优劣的关系。

清朝时期的普洱贡茶

首先,想要了解“宫廷普洱”名字的由来,就要明白普洱茶在清朝的贡茶史。

明清时期,普洱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甚至受到了清廷皇族的喜爱,据史料记载,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普洱茶跻身贡茶之列。

截止清朝灭亡,普洱茶的贡茶历史共有近200年之久。当时的普洱贡茶贵为国礼,不仅受到了皇亲国戚的喜爱,还一度上行下效,风靡过整个京城。

普洱贡茶:风靡京城,声名远扬的皇室宠儿



能获得如此尊贵的地位,主要是因为普洱的茶性完美贴合了清朝皇室的需要,《本草纲目拾遗》有记载:“普洱茶味苦性刻,可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我们都知道清朝满族人的先祖,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出身,天寒地冻的环境,使其只能主食牛羊肉,才能满足日常活动所需,入关称帝后更是山珍海味。因此普洱茶以其独有的茶性,成为了清廷皇族的御用饮品。

普洱贡茶对茶叶原料的筛选极其严格。据清朝文献中记载,所有要进京进贡的宫廷普洱茶,都是精益求精,只取乔木茶树上最好的芽尖。

所有的嫩茶芽都采摘完后,才允许民间采摘贩卖,像八色贡茶中的翘楚女儿茶,据说是在当地政府官员的监察下,由茶农一个芽头一个芽头地挑出来的。

而现在所说的宫廷普洱,指的是等级较高的一种普洱熟茶,与清朝的普洱贡茶其实是两个概念,“宫廷”二字,一是蹭了贡茶名气,二是凸显这类普洱茶的用料细嫩。

那么问题就来了,现代的宫廷普洱,名称源自普洱贡茶,等级又是最高的,价格也比较贵,那就一定好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普洱茶的等级划分

首先,普洱茶等级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1958年废除毛茶按季节命名成规,将春尖,二水,谷花等茶名一律按质量重新分为五级十等。”《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志》

因此,经济经济时期收取茶青,不是按品质高低和山头名气,而是芽叶比例和嫩度特征,将半加工好的晒青毛茶划分成五级十等。(特级是后加的商业化等级)

【特级】:一芽一叶占70%以上,一芽二叶占30%以下。

【一级】:一芽二叶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30%以下。

【二级】:一芽二、三叶占6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40%以下。

【三级】:一芽二、三叶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50%以下。

【四级】:一芽三、四叶占7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30%以下。

【五级】:一芽三、四叶占50%以上,同等嫩度其他芽叶占50%以下

...

新手茶友如果记不住具体比例也没关系,只需要知道:茶菁的嫩度越高,则级别越高。最嫩的为特级,往下依次为一级、二级....十级,在茶叶资源珍贵的计划经济时期,还有比十级料更粗老的“级外茶”。

再拿几个经典的普洱明星茶举例子吧,等级从高到底依次为:92方砖(南糯一级料和二级料),雪印7532(综合等级三级),八八青7542(综合等级四级),7572(综合等级七级),7581(综合等级八级),8582(综合等级七级),8592(综合等级九级)....


普洱茶级别越高越好喝吗?

看到这里,细心的茶友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以上名茶的历年行情价和市场认可度,似乎与各自的用料关系并不大。原因很简单——不是级别高的就是好茶。划分茶菁的级别只是用来区分粗老与细嫩的,不是用来衡量品质的。

当时给普洱茶的茶青做分级,主要是为了在后续加工时,能够根据级别,来确定每道工艺需控制的时间、温度和力度。比如加工熟茶时,在渥堆发酵前就必须根据茶的总体级别,来确定发酵的熟成程度,不然嫩度高的很容易发得太熟,进而影响整个堆的品质。

茶的级次不同,口感确实存在客观差异,级次高的普洱茶芽头更多,外形更美观,富含氨基酸,口感更加细腻鲜爽,不过多酚类物质会比叶片少一些。

而级次低的普洱茶老叶和茶梗更多,看上去粗枝大叶,卖相不太好,不过这种茶内含物更丰富,在后期陈化与耐泡度方面,要优于等级较高的嫩芽普洱茶。

而且,用较粗老原料制成的普洱茶,往往回甘更好,这是因为老叶的养分积累更充足,内质中的蔗糖、还原糖等甜味物质的含量,要远高于嫩叶。

最重要的是,人的喜好各不相同,有人喜欢喝嫩茶,感受细腻口感,比如7532和92方砖;而有人喜欢喝粗老的,感受回甘,品味厚重口感,比如7581和8582。

等级不等于品质,等级低不代表不好喝。明确了这个概念后,回头再看宫廷普洱就很好理解了。如果粗老茶砖是少林寺的武僧,那宫廷普洱就是清新隽永的白衣女侠。


还拿宫廷普洱举例子吧,其价格相对较高,首先是因为其稀缺的产量,毕竟茶树的芽要少于茶叶和茶梗,原料产量上要比其他等级更少,渥堆发酵时也容易损耗。

不过价格昂贵,产量稀少,却不代表宫廷普洱没有缺点。得益于级别高,宫廷普洱的口感细腻,滋味清美,但相对来说,宫廷普洱的耐泡度很差,冲泡几次就没味道了。这主要是因为宫廷普洱的原料都是茶中嫩芽,其内含物质的含量,远远不如相对粗老的茶梗和老叶。

导致宫廷普洱不耐泡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内含物质溶出过快。普洱茶中的植物纤维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木质部外纤维,另一种是木质部纤维。

其中木质部外纤维的孔隙较大,导致内含物质的溶出性强。而嫩芽就是主要由木质部外纤维构成的,因此宫廷普洱内含物质的溶出很快,冲泡时也要注意水温,快速出汤。

此外,揉捻工序对宫廷普洱不耐泡也有一定影响,等级较高的茶箐相对幼嫩,其细胞膜和液泡膜在揉捻时会更容易破裂,这也会导致茶叶的内含物质会更容易被水溶出。

最后,宫廷普洱的原料不一定都是细嫩芽,也有可能是加工时弄碎的茶叶和茶梗。因为给茶青划分等级时,是用不同孔径的筛子筛分处理的,筛出细的等级高,粗的级别低。

总之,普洱茶的等级,其实只是一个划分标准,品质优劣和级别高低也没有直接关系,宫廷普洱确实等级很高,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位茶友,千山千味,适口为珍。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泰顺有什么茶俗


清茶一壶淡如水,漫卷诗书话天下,是泰顺茶文化的真实写照。泰顺民歌:“未曾斟酒茶端来,未曾吃饭茶在先。茶叶虽小分量重,人情全在碗当中”。客人来,泡茶是头等大事。可以不请客人喝酒,可以不请客人吃饭,但不能不请客人喝茶。


茶之珍品三杯香

 

泰顺境内群山环抱,云雾缥缈,溪流纵横交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多为黄壤、灰棕壤含有石英细砾,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产茶条件。茶之珍品“三杯香”,就是采自泰顺深山茶树上的嫩绿芽叶,精工细作而成。其外型条索细紧苗秀,毫锋显露,大小匀齐,色泽翠绿;内质嫩香或栗香馥郁持久,滋味鲜爽丰厚。茶水清鲜甘爽,香浓味醇,经久耐泡,三杯犹留余香,故名“三杯香”。

 

高山云雾缭绕

 

“三盏留香君细品,叶碧汤清,轻呷舒心沁。树下邀朋同歇荫,茗新可共千杯饮。”早春的茶叶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茶质是最好的,轻轻地泡上一杯绿茶,汤是山间的清泉,叶是碧绿的嫩芽,热气中蒸腾着一股清新的叶香。轻呷一口茶水,沁人心脾,令人通体舒畅,神清气爽。

 


泡茶讲究“八格碗”

 

茶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礼仪媒体,以它的清淡和朴素,缩短了人际之间的距离。有时,主人请客人吃点心,只说请客人“喝茶”。主客心照不宣,都知道“茶”就是点心,客人听到请喝茶就不必作太多的推让了。

 

 

给客人泡茶有个规矩:一般是一位客人泡两杯茶,两位客人泡三杯茶。茶的杯数多于客人的个数,多出来的茶供主人自己陪茶用。来一个客人时只泡一杯茶,这茶叫“单身茶”,泡“单身茶”不合礼仪。泡茶时对客人要恭敬,要至诚。茶不能泡得太浅,也不能泡得太满。太浅情未到,太满则欠雅。泰顺民谚“有心泡茶八格碗,呒心泡茶满满满。”就是这个意思。

 

八分茶


往往把“头杯茶”端给意中人

 

端茶也有个规矩:主人要用两只手捧茶杯,恭恭敬敬地递给客人,表示对客人礼貌;客人接茶也要用两只手,恭恭敬敬地接过来,表示对主人尊重。遇到小孩敬茶不知规矩,用一只手递茶,大人们会及时加以纠正。客人喝完一杯茶,主人应过来加开水,或将没有喝过的茶再端给客人。加开水时主人要把客人的茶杯接过来,替客人加过二、三次开水后,主人要给客人换上茶叶,再泡茶。



好几位客人在一起时,端茶有先有后,一般先端给生客、远客和辈份高、年纪大的客人。第一杯茶叫“头杯茶”,如果有值得自己爱慕的人在场,女子往往会把“头杯茶”端给意中人。

 

 

客人进门,如果碰上主人正好有一杯泡好的茶,主人就会说客人“当(碰)茶头”。“当茶头”也被认为是碰到好运气。

 

“呷人一碗茶,心间结个芽;呷人一碗酒,心间结个纽。”这则泰顺民谚除了说吃喝了别人的东西总要思量回报外,也反映了如果主人能给客人献上一杯好茶,会在客人的心目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大碗茶

 

煮茶、储茶器皿也讲究

 

茶忌油腻,一般不放锅里烧。从前没有电水壶,用铜茶壶或铁茶壶挂灶口上烧。挂茶壶的铁钩套在竹筒里,可以上下调节。平时充分利用灶口余热,客来急用时放下来用柴草烧或放在火炉上烧开。

 

春茶一年一度,采制的茶叶要用一年。为使茶叶不霉变,泰顺人专门烧制一种茶坛盛放茶叶。茶坛又叫茶窨,口小,肚大,可盛放十几斤茶叶,刚好够一户人家使用一年。

 

 

茶叶被视为宝贝

 

泰顺民间传说:茶是观世音菩萨在山上尝了三年,尝出来赐给老百姓饮用的。茶是宝贝,喝茶时就算连茶叶梗子一起喝下也不会哽住喉咙。

 

观音在人们心目中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女神。泰顺人祖祖辈辈在穷山沟里,生老病死,饱受风霜,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这样的女神替自己救苦救难。所以,人们将茶跟观世音菩萨连在一起,也将茶视为宝贝。



茶叶是宝贝,人们也的确把茶叶当作宝贝看待。平时,茶叶要存放在干燥高洁之处;喝剩的茶渣不能乱丢,要撒在花根做花肥或集中存放一起倒掉,以免被人践踏;有些地方连茶叶梗子也不用来当柴火,怕的是种田时将烧过的茶梗灰和人粪尿一起施用会玷污了茶这个宝贝。

 

泰顺黄汤和茶叶


丈夫回家妻子先敬茶

 

茶能除烦解乏,醒脑提神。微微灯火下,淅淅雨声中,人们靠喝茶消磨漫长的光阴;挥汗如雨后,扛锄归来时,人们靠喝茶补充体液,消除疲劳。泰顺妇女们一代吩咐一代:男人从外面回来,切不可立即与他谈烦恼之事,要等他喝过一杯茶后慢慢谈。否则,男人本来已经很疲倦很烦闷了,女人再报上一大串不愉快的事,夫妻很容易吵起架来。

 

有人借酒消愁,有人借茶消愁。借茶消愁不仅不要花钱,还不会伤身,茶叶自然成为解除烦恼的良药。


 

茶水用于积德行善

 

茶叶广泛用于公益事业,许多乐善好施的人在过路亭里无偿供茶,给来往客商带来极大的方便。茶亭里的茶水一般装水缸或木桶里,旁边放一两个用毛竹做的公用勺子。暑热时节,烧茶人还会在茶水里加点山苍子之类的开胃理气草药,行人可以按需提取,免费饮用。在茶亭烧茶的大多是一些想修身积德做好事的老人。他们有的是无偿奉献,有的由村里抽一点公田、公山给老人使用,补充茶资,有的一边烧茶一边兼卖一点水果香烟之类,赚几片小钱“以烟补茶”。

 

茶亭


茶叶蕴泰顺山水灵气

 

《分疆录》云:泰顺“山势高下大小有序,无刻峭顽怪状;水清澈可鉴而鲜奔溃。”又云:泰顺“风土温和,民质不厌”。泰顺的茶叶,蕴泰顺明山秀水之灵气,天生丽质,名闻遐迩。有人说,泰顺姑娘长得美,跟天天喝这么好的茶叶有关系。

 

 

茶叶是泰顺的同义语,泰顺茶叶是泰顺人的骄傲。每当茶叶飘香季节,漫山遍野,身着各种春装的采茶女与碧绿的茶树交相辉映;街坊闹市,买茶的,卖茶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构成了山区一道十分优美的风景线。

 

周大风先生在泰顺

(来源:泰顺3000年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