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龙井虾仁故事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周恩来总理与茶的故事

他把所有的心装进心里,他把所有的爱握在手中,他把所有的伤痛藏在身上,他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他,就是这样的人。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他鞠躬尽瘁;他离去,身后没子女也没财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送别!


今天,周总理逝世41周年,我们永远怀念您!周总理一生爱好不多,唯对茶叶情有独钟,至今,还有许多周总理和茶叶的小故事流传下来,如同镶嵌在时光之河上的一颗颗明珠,岁月不遮其光芒。


茶外交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有侮辱。因此,我走下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一次历史性的握手,果然打开了中美关系的这种“冰封”


当天晚上,周总理宴请了尼克松,并安排了宴前之茶,陪他坐在茶几前品茗啜茶。这天晚上款待尼克松的是着名的中国龙井茉莉花茶。


美国人不喜欢茶,不喜欢中国式的清饮,他们只喜欢咖啡。尼克松对周总理的这个安排却显得很高兴,他对茉莉花茶也很欣赏,频频品啜,不断地点头。周总理对这项富有中国礼仪的品茶活动也安排得十分周到,除了珍贵的茶品,精美的茶具外,就连席间的乐曲,也安排得独具匠心。他记得当年在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宣誓仪式上,演奏的歌曲是《美国的阿美利加》,于是总理安排中国乐团演奏尼克松熟悉和喜欢这首歌曲,以令客人宛如在自己的家乡一样。尊重和理解客人,让他们感到舒适惬意,这正是中国茶道的精髓。


果然,当大厅响起:“……阿美利加,阿美利亚,愿上帝恩赐你,你的女儿重友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乐曲时,尼克松十分高兴,他一边品尝着芬芳浓郁的茉莉花茶,一边兴奋地聆听自己熟悉的乐曲,眼中透出满意的目光。他不时地注视着周恩来,对他的亲近平易,善解人意和十分友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留在了他永远的记忆之中。后来,他在《领神们》一书中写道:“我知道这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但在事实上,这表明中国人对他们的文化和哲学的绝对优势坚信不移,凭借这一优势,他们总有一天会战胜我们和其他人。”


在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总理和他进行了四次正式会谈,在会谈的间隙、午餐、晚餐,以及游览观光之余,俩人多次在一起喝茶,这其中令尼克松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次品茗则是在杭州西湖,在这人间天堂的西湖山光水色中,周总理为尼克松准备了一次茶的盛宴,这盛宴在西湖边的楼外楼举行。


这时,从楼外楼向窗外望去,湖光潋滟,风光旖旎,西湖一带的龙井茶树已经吐芽,笼罩着一片嫩绿鹅黄。这天周总理请尼克松品饮的正是中国第一名茶:梅家坞村精制正宗的古湖龙井。名茶名水加之礼仪小姐精湛的茶艺,使尼克松立即陶醉在茶香之中。当他饮了第一口香茶,便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西湖茶美,西湖茶美,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中国西湖喝龙井茶。”


喝罢宴前之茶,周总理更以中国最有名的“茶宴”款待尼克松。在礼仪小姐一一为主客双方的每一个人斟上茶和茅台酒之后,开始上菜,在这些美味佳肴中,有一道用茶烹制的“菜肴”,这道菜是“菜肴”之中的上品,最为有名的“龙井虾仁”,只见那只茶盘之中摆着鲜嫩乳白的虾和碧绿的茶,交相辉映,茶香和海鲜香气四溢,香、色、味、形兼备,不愧是杭州茶肴中的一绝。周总理请客人举箸,并热情地推荐:“总统阁下,请您品尝这道饮誉五州的天堂菜,龙井虾仁!这是中国杭州名厨在中国名茶之乡创造的佳作。”尼克松品尝了龙井虾仁之后,连连叫绝,并感谢主人对他的盛情。


这时,楼外楼主人,也在尼克松品尝之时,向他介绍了“龙井虾仁”的来历、传说和典故,吟起了曾任杭州太守的苏东坡的词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龙井虾仁”正是在苏东坡的诗意启发下,创造出来的。周总理说:“噢……今天要不是沾苏东坡老先生的光,我们可就无福品尝此茶肴喽。”说得席间一片笑语欢声。


宴会结后,宾主意犹未尽,服务人员又端上了龙井名茗,这是周总理为尼克松设的晚茶。


此时,周总理和尼克松的心情都很愉快,冰封了二十几年的中美关系正在消融,双方会谈的结晶。中美联合公报的文稿,几经修改,已经基本敲定。2月26日,在周总理与尼克松飞往杭州以前,公报打印工作刚刚结束,于是两人去机场上,审阅了初定的公报文稿。


周恩来与尼克松在愉快地品尝着龙井茶。当礼仪小姐走向前来,再次为尼克松添茶后,他端起茶盏呷了一口,对周总理诙谐地说:“总理阁下,在我们即将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前夕,我今天有幸尝到如此珍贵的天堂菜和天堂茶,想必上帝也会为我们庆幸的吧。”面带微笑的周总理听完尼克松的话,更加幽默地说:“那么,看来我们即将签署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也还是深得上帝欢心的啊。”说完,两个人会意的笑声和茗茶的香气一起飘散在大厅里。


付茶费 


1964年6月4日,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同志陪同柬埔寨王国政府第一大臣宾努亲王来到了花园般城市、世界著名的旅顺口军港参观访问。

  

这天军港风平浪静,宾主乘坐“长春舰”,兴趣盎然地参观了老虎尾、黄金山、蛇岛等海上风光,回眸峰峦叠翠的旅顺口岸,周总理向宾努亲王介绍了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旅顺口发动的侵略战争。


  

午餐后,宾努亲王来到坐落在白玉山下南麓的旅顺海军基地招待所休息,下午将去参观旅顺博物馆、旅顺军事博物馆等。周总理走进自己休息的房间时,发现茶几上摆上了几盘水果,服务员又送上一杯散发着浓香的热茶。见此情景,周总理皱起了眉头,他就座后向服务员说:“谢谢你的热情服务,请你叫负责接待工作的同志来一趟好吗?”不大一会儿,海军基地司令部管理处长来到了总理房间,行完军礼后问道:“首长还需要什么吗?”

  

周总理招了招手叫他坐下,首先问了接待工作的情况,然后说道:“不久前,中央发过一个文件,接待内宾一律不备水果和茶,你们知道这个文件吗?”处长一听,脸色发红,为难地答道:“今天是中央首长陪同外宾来访,所以我们准备了点水果和茶水。”周总理说:“接待外宾热情周到,你们做得很好。可是要内外有别,我房间里没有外宾。我们国家还处在经济困难时期,毛主席带头不吃肉,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越是中央领导越要带头执行中央指示。请叫服务员把水果全部拿走。”管理处长感动得泪水湿润了双眸,他与服务员一起把水果端走,只留下了那杯茶水。

  

按照大连市政府外事口日程安排,晚宴后宾主将在旅顺下榻休息,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住海军基地第一招待所,宾努亲王住黄金山大华旅馆。那时旅顺是军事要地,不对外开放,不搞旅游,仅有几处部队的招待所和旅馆,接待能力很差。周总理驱车到大华旅馆看了一下,摇了摇头:“接待工作可不是件小事,宾努亲王是我们国家的贵宾,我们一定要接待好,这里不具备接待外宾的条件,还是请客人回大连宾馆休息吧。”

  

晚宴后休息了一会,周总理陪同宾努亲王离开了旅顺,服务员在周总理房间的茶盘上发现了5角钱——这是周总理付的茶费。


茶风度


周总理喝茶很有风度。刚进城时,首长们开会,服务员都要马上冲好茶。周恩来一接过服务员递来的盖着盖的茶杯,定要及时揭盖呷两口,然后才放茶杯。


休息时,他对服务员说:“小鬼,你会喝茶吗?冲好茶水,揭盖要及时,头两口茶香最浓,就是带着热气喝,放久了茶香就差多了。”久而久之,服务员都能恰到火候地将水送到周恩来面前。


周总理召开的会议,会议灶是不变的标准:冬天只有一个大烩菜,夏天限定四菜一汤。几十年没有例外。按当时的工资及物价标准,高级干部须要交8角饭钱,工作人员交2角5分饭钱,就是喝一杯茶,也要根据茶叶品种和质量,交1角或2角钱。他说:“不在钱多钱少,重要的是不能惯出毛病。”



梅家坞


西湖龙井,色浓、香郁、味醇、形美,乃茶中精品。1961年春天,周总理陪同外宾到梅家坞,茶农泡了龙井绝品明前茶,请周总理和外宾品尝。周总理品了一口茶,赞道:“龙井茶叶虎跑水,江南一绝。”茶农告诉他:“龙井茶制作工艺精细,要经过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10大手法。炒1斤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3万多个芽头,一亩茶园仅产3斤。”


图:周恩来总理在梅家坞。


听了茶农的介绍,周总理浅斟细啜,更觉浓茶酽香。他满怀深情地说:“农民炒茶多辛苦。”临行前,周周总理望着杯中的翠叶嫩芽说:“龙井茶味道醇,倒掉太可惜了,还是把它消灭掉好。”说完端起茶杯,用食指和中指将茶叶划入口中咀嚼起来。


至今,梅家坞人民难忘周恩来吃茶叶的故事。



茶水钱


1972年,周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访问杭州。 为了客人们的安全,周总理提前半小时赶到杭州笕桥机场,直奔候机大厅。服务员见是敬爱的总理光临,忙泡上一杯龙井茶送上,亲切地说:“总理,请喝茶!”


周总理边喝茶边和服务员交谈,问这问那,临别时在秘书耳边嘀咕了几句。秘书把1角钱递给服务员,说:“这是总理交的茶水钱。”服务员一时愣住了,忙说:“我们这里是不收茶水钱的。”


“这是总理的规矩!”秘书笑着向服务员挥挥手,离开了候机大厅。


大红袍


当年,中美关系和缓,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把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4两大红袍。


尼克松有些不高兴,觉得毛泽东是一个东方大国的领导人,礼节上却做得那么小气。


在毛泽东身边陪着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察觉到尼克松的迷惑不解神情,马上迎上前解释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尼克松听了更加困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


于是周恩来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尼克松总统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只有八两,主席送您四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总统一听,觉得周恩来说得幽默,风趣,与毛泽东周恩来会心地笑开了。


四两武夷大红袍茶叶,被毛泽东当作国礼来赠送,被周总理机智幽默的一解说,拉近中美两国首脑的距离,成就了一段大国外交佳话。


六安瓜片


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六安瓜片都被指定为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特供茶,开国总理周恩来,常把它作为款待外宾的佳品。


1975年深秋,周总理已被病魔折磨得十分消瘦。一天,沉疴在身的总理突然问医护人员:“有没有六安瓜片茶?我想喝点六安瓜片!”当周总理喝着工作人员找遍京城大小商场才觅得的六安瓜片茶时,他回味良久,神情凝重地对医护人员说:“谢谢同志们,我想喝六安瓜片,是因为想起了战友们,想起了叶挺将军,喝到了六安瓜片茶,就好像见到了他们……”


周总理与六安瓜片的相识,始于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曾经接触过的一大批六安人。1924年初秋,从法国归国不久的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不久,升任政治部主任。在黄埔军校和中共两广区委中,有一大批六安人,仅黄埔一期就有许继慎、王逸常、杨溥泉、曹渊、孙一中、廖运泽、彭干臣等。周总理和这些六安人朝夕相处,并多次派许继慎等人回乡建党。所以周恩来情系“六安瓜片”,并非仅仅是为品味香著,更是为了重温一段重要的情感记忆。


图:周恩来总理接待基辛格博士。

1972年基辛格博士来华访问,周总理就是用六安瓜片招待他。而周总理临终时的茶思,更如同一滴水,折射出这位伟人高洁的情操、深邃的思想与丰富的情感。直到现在,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仍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




向世界讲好中国茶的故事

向世界讲好中国茶的故事

文 | 郭杰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系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万里茶道协作体执行主席。

说到中国茶,大家肯定会联想到她的历史悠久,她的博大精深,她的种类繁多。这是从中国人自己的角度对中国茶的提炼与表达。习近平主席倡导文化复兴,文化自信,要让中国文化重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就是要我们转换角度,去让世界看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并去共享。

习主席身体力行,在很多场合,特别是在与许多外国元首的会见中,我们都见到了中国茶的身姿,闻到了中国茶的飘香。在国际交往的舞台上,中国茶也在用不同的形态与语言和世界进行着对话,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推崇。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出口大国,每年出口茶叶的数量占到全球的10%左右,但我们出口的绝大部分是中低端的原料茶,其中60%还是销往发展中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如何紧跟国家战略,借船出海,改变目前出口的产品结构,实现对重要国家市场的影响和覆盖,是中国茶去重新获得世界市场话语权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许我们会认为中国本土市场已经有三四百亿的产值规模。每年接近250万吨的茶产量,这个市场也完全能消化。但不要忘记,一个英国的立顿每年在全球的销量就能达到我们全国茶叶总产值的三分之二。获得称霸世界的地位,立顿靠什么?靠精细科学层面上对茶的重新定义,靠对茶标准化的种植与制作,靠紧跟时代的营销策略与模式引领。这些方面,立顿能,作为茶的鼻祖,作为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我们为什么不能?


中国已经完成了初次工业化,文化觉醒,资本充足,现在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可以说具备了各方面输出的能力,这是中国茶获得世界话语权的宏观背景。同时,当人类面对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威胁,反思过往的饮品摄入方式的时候,中国茶无糖、无添加、无掺杂的制作与饮用方式必然会成为新的选择。所以,我们中国茶的健康,我们中国茶的天然,我们中国茶的安全,是重新打开世界的钥匙。



但健康、天然和安全,光靠茶农、茶商、茶人或者茶的管理者自己来说是不够的。在中国当代创新与融合的大潮中,中国茶必须擅借擅联他山之石,攻己这块宝玉。说到健康,我们会联想到空气与植被,联想到湿润香甜的土壤和令人惬意的自然风光,这既是中国茶赖以生存的根本,又是越来越庞大的旅游人口精神上的世外桃源。所以,与文旅产业的携手与共同讲述,是中国茶实现跨越升级的快车道。而贯穿其中的“健康”这个特性,无疑是茶和文旅交融合作的核心指向,也是茶和文旅共赢发展的根本依托。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旅游这个相对成熟的产业,中国茶应该勇于打破旧有的封闭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出能和旅游资源和旅游人群诉求契合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其实不妨学习一下农夫山泉的水源地开放策略,这是基于产品认知和深度旅游双向满足的经典案例,中国茶根植的就是健康优质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本身也是价值巨大的旅游资源,与其养在深闺人未知,不如百年修得同船渡。这样的思路同样适用于茶饮,茶艺,茶礼,茶膳等茶文化领域,在依托本地文化,融入本地旅游格局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艺术化、故事化的服务输出,多创造出诸如龙井虾仁这样的国民菜品、国民产品,那么中国茶通往世界的步伐一定会大大加快。



当然,在当今的世界,中国茶要走出去,除了练好内功,还要掌握好恰当的语境和口吻,要学会用世界的语言讲好自己的故事。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打造的“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就是在这方面的尝试。作为官方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中国茶文化艺术展”近年来已经走进蒙古、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更关键的是,“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展示,而是根据各国人文的不同形态,进行合乎其情,惬乎其意的互动演绎。例如在蒙古,我们为宗教界,为青年,为商业伙伴分别举行了专场活动,用中国茶在蒙古社会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我们还和蒙古的青年们一起发布了《中蒙青年倡议》,共同倡议用中国茶去促进两国青年间的人文交流与互动。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今年十一月份,中华文化促进会将在澳大利亚举办“第二届澳大利亚·中国文化节暨中澳茶文化产业博览”。


“中国茶文化艺术展”是走出去,十月下旬在湖南安化举办的第五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是请进来。本届峰会将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包括世界茶叶协会在内的国际权威茶行业组织以及重要茶消费国代表都将在中国茶与世界对话的语境下,共同探讨中国茶的创新之路,复兴之路。



中国茶的复兴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怎样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推广中国茶的队伍中来,他们,才是中国茶的未来。


习主席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终将接过国家间合作互通的大旗,让青年人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茶放在世界的大格局里去发掘和创新,进行青年间无拘束的对话,我想,这是时代赋予中国茶的使命。


2015年,中国的咖啡消费额已经达到700亿元,并且每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速度。一份12个内陆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有32%的城市居民喝咖啡,其中青年男女,城市白领和家庭主妇占据了绝大部分。多个调查数据表明,30岁以下调查对象不经常喝茶和极少喝茶的比例都在55%-65%之间。



我们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喝茶?他们开放、创新的思维为什么不能帮助中国茶在这个时代做一个转身?


我们总在说中国茶文化厚重,在各自圈子化的空间里,在味觉驱动下讲程序,讲禅佛,讲养生修行,讲道德境界,仿佛只有把中国茶与众生剥离,才能体现她的文化意蕴。这对于在多元文化中快节奏生活,拥有世界视野的年轻人来说,既无暇又有些无趣。


我曾两次考察澳大利亚最成功的茶叶零售连锁品牌T2,感触很深。T2跳出了狭义茶的概念,立足中高端茶,打造泛茶饮概念,从茶品的多样性上最大化满足年轻人群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同时强调定价的合理、陈列的有趣、视觉的讨喜、服务的贴心、体验的周到,营造出了变化于茶又不离茶,轻快、温暖、时尚的品牌印象。“联合利华”对T2的评价是,它带动了全新的一代人去喝茶,开发了所有茶叶零售商最渴望的群体——年经人。



我以为:喝茶者无外乎三个问题,茶叶怎么区分?如何选茶?喝茶有什么讲究? T2 用实在的价格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用咖啡因含量法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用改良创新又不失时尚的茶具及相关配套解决了第三个问题。基于T2模式的启发,今年9月,我和我的团队在成都安仁打造了一个年轻人视野下的“万里茶道中国茶空间”,借助互联网+ 的概念,自媒体强大的覆盖、集聚能力,让年轻人用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方式进入到茶的上中下游去展开创意。他们是这个空间的主人,可以自由地选茶、拼茶和试茶,进行他们喜欢的装饰和故事演绎。有口感和跨界,有阳光和自拍,有朋友和宠物,有网红和正能量……做这个空间,就因为我们相信,这一代年轻人能够用简洁、轻快、有趣和平等诠释中国茶的极简主义,色感主义或者趣味主义。


我们同时也想借助这个项目让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茶行业的从业者们更多关注年轻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关注他们对中国茶的理解与需求,在他们对中国茶进行传承和创新的路上多扶一把,多送一程,让他们做出中国茶的世界口味。


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与社会关联之紧密,都堪称世界之最。从根源上说,中国茶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代表。中国文化是一种温和,包容,讲求和而不同,平等相处的文化,她有着很强的内省、调整和自律的基因,并且善于吸收和溶解外部的文化现象和因素,呈现许多大家都能接受的文化形态。我想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明白,交朋友的内在依据。具体到中国茶,也是这样。中国正在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上,民众对于相适应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扬,这就对中国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着中国茶在物态、感知、规则、行为的文化四维中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这样的状态同时也为中国茶走向世界准备了条件,在人群分布,饮用方式,社交功能,健康理念等方面,中国茶正在大浪淘沙,不断梳理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更好地和这个世界交谈。

我们应该看到许多中国茶人为了种好中国茶,讲好中国茶而做的努力。因为工作的缘故,在武夷山、在临沧、在龙井山、在安化、在六安,乃至在繁华的都市,我接触到很多以茶为业的人,他们除了完善技术,提升品鉴水平,还在密切关注和努力改善中国茶的生态环境和质量标准,还有精准新颖的文化表达,其中也包括了许多年轻人,他们经历了现代的洗礼,尊重规则,充满着创新精神,这些,都是时代的鞭策和赋予。我相信,以他们为代言的中国茶一定会收获世界的掌声。

请喝中国茶。

(本文刊载于《中华茶人》第83期,图片源自网络)

茶文化丨向世界讲好中国茶的故事

说到中国茶,大家肯定会联想到她的历史悠久,她的博大精深,她的种类繁多。这是从中国人自己的角度对中国茶的提炼与表达。习近平主席倡导文化复兴,文化自信,要让中国文化重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就是要我们转换角度,去让世界看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并去共享。


习主席身体力行,在很多场合,特别是在与许多外国元首的会见中,我们都见到了中国茶的身姿,闻到了中国茶的飘香。在国际交往的舞台上,中国茶也在用不同的形态与语言和世界进行着对话,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推崇。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出口大国,每年出口茶叶的数量占到全球的10%左右,但我们出口的绝大部分是中低端的原料茶,其中60%还是销往发展中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如何紧跟国家战略,借船出海,改变目前出口的产品结构,实现对重要国家市场的影响和覆盖,是中国茶去重新获得世界市场话语权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许我们会认为中国本土市场已经有三四百亿的产值规模。每年接近250万吨的茶产量,这个市场也完全能消化。但不要忘记,一个英国的立顿每年在全球的销量就能达到我们全国茶叶总产值的三分之二。获得称霸世界的地位,立顿靠什么?靠精细科学层面上对茶的重新定义,靠对茶标准化的种植与制作,靠紧跟时代的营销策略与模式引领。这些方面,立顿能,作为茶的鼻祖,作为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我们为什么不能?


中国已经完成了初次工业化,文化觉醒,资本充足,现在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可以说具备了各方面输出的能力,这是中国茶获得世界话语权的宏观背景。同时,当人类面对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威胁,反思过往的饮品摄入方式的时候,中国茶无糖、无添加、无掺杂的制作与饮用方式必然会成为新的选择。所以,我们中国茶的健康,我们中国茶的天然,我们中国茶的安全,是重新打开世界的钥匙。



但健康、天然和安全,光靠茶农、茶商、茶人或者茶的管理者自己来说是不够的。在中国当代创新与融合的大潮中,中国茶必须擅借擅联他山之石,攻己这块宝玉。说到健康,我们会联想到空气与植被,联想到湿润香甜的土壤和令人惬意的自然风光,这既是中国茶赖以生存的根本,又是越来越庞大的旅游人口精神上的世外桃源。所以,与文旅产业的携手与共同讲述,是中国茶实现跨越升级的快车道。而贯穿其中的“健康”这个特性,无疑是茶和文旅交融合作的核心指向,也是茶和文旅共赢发展的根本依托。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旅游这个相对成熟的产业,中国茶应该勇于打破旧有的封闭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出能和旅游资源和旅游人群诉求契合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其实不妨学习一下农夫山泉的水源地开放策略,这是基于产品认知和深度旅游双向满足的经典案例,中国茶根植的就是健康优质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本身也是价值巨大的旅游资源,与其养在深闺人未知,不如百年修得同船渡。这样的思路同样适用于茶饮,茶艺,茶礼,茶膳等茶文化领域,在依托本地文化,融入本地旅游格局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艺术化、故事化的服务输出,多创造出诸如龙井虾仁这样的国民菜品、国民产品,那么中国茶通往世界的步伐一定会大大加快。



当然,在当今的世界,中国茶要走出去,除了练好内功,还要掌握好恰当的语境和口吻,要学会用世界的语言讲好自己的故事。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打造的“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就是在这方面的尝试。作为官方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中国茶文化艺术展”近年来已经走进蒙古、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更关键的是,“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展示,而是根据各国人文的不同形态,进行合乎其情,惬乎其意的互动演绎。例如在蒙古,我们为宗教界,为青年,为商业伙伴分别举行了专场活动,用中国茶在蒙古社会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我们还和蒙古的青年们一起发布了《中蒙青年倡议》,共同倡议用中国茶去促进两国青年间的人文交流与互动。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今年十一月份,中华文化促进会将在澳大利亚举办“第二届澳大利亚·中国文化节暨中澳茶文化产业博览”。


“中国茶文化艺术展”是走出去,十月下旬在湖南安化举办的第五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是请进来。本届峰会将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包括世界茶叶协会在内的国际权威茶行业组织以及重要茶消费国代表都将在中国茶与世界对话的语境下,共同探讨中国茶的创新之路,复兴之路。



中国茶的复兴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怎样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推广中国茶的队伍中来,他们,才是中国茶的未来。


习主席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终将接过国家间合作互通的大旗,让青年人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茶放在世界的大格局里去发掘和创新,进行青年间无拘束的对话,我想,这是时代赋予中国茶的使命。


2015年,中国的咖啡消费额已经达到700亿元,并且每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速度。一份12个内陆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有32%的城市居民喝咖啡,其中青年男女,城市白领和家庭主妇占据了绝大部分。多个调查数据表明,30岁以下调查对象不经常喝茶和极少喝茶的比例都在55%-65%之间。



我们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喝茶?他们开放、创新的思维为什么不能帮助中国茶在这个时代做一个转身?


我们总在说中国茶文化厚重,在各自圈子化的空间里,在味觉驱动下讲程序,讲禅佛,讲养生修行,讲道德境界,仿佛只有把中国茶与众生剥离,才能体现她的文化意蕴。这对于在多元文化中快节奏生活,拥有世界视野的年轻人来说,既无暇又有些无趣。


我曾两次考察澳大利亚最成功的茶叶零售连锁品牌T2,感触很深。T2跳出了狭义茶的概念,立足中高端茶,打造泛茶饮概念,从茶品的多样性上最大化满足年轻人群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同时强调定价的合理、陈列的有趣、视觉的讨喜、服务的贴心、体验的周到,营造出了变化于茶又不离茶,轻快、温暖、时尚的品牌印象。“联合利华”对T2的评价是,它带动了全新的一代人去喝茶,开发了所有茶叶零售商最渴望的群体——年经人。



我以为:喝茶者无外乎三个问题,茶叶怎么区分?如何选茶?喝茶有什么讲究? T2 用实在的价格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用咖啡因含量法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用改良创新又不失时尚的茶具及相关配套解决了第三个问题。基于T2模式的启发,今年9月,我和我的团队在成都安仁打造了一个年轻人视野下的“万里茶道中国茶空间”,借助互联网+ 的概念,自媒体强大的覆盖、集聚能力,让年轻人用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方式进入到茶的上中下游去展开创意。他们是这个空间的主人,可以自由地选茶、拼茶和试茶,进行他们喜欢的装饰和故事演绎。有口感和跨界,有阳光和自拍,有朋友和宠物,有网红和正能量……做这个空间,就因为我们相信,这一代年轻人能够用简洁、轻快、有趣和平等诠释中国茶的极简主义,色感主义或者趣味主义。


我们同时也想借助这个项目让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茶行业的从业者们更多关注年轻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关注他们对中国茶的理解与需求,在他们对中国茶进行传承和创新的路上多扶一把,多送一程,让他们做出中国茶的世界口味。



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与社会关联之紧密,都堪称世界之最。从根源上说,中国茶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代表。中国文化是一种温和,包容,讲求和而不同,平等相处的文化,她有着很强的内省、调整和自律的基因,并且善于吸收和溶解外部的文化现象和因素,呈现许多大家都能接受的文化形态。我想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明白,交朋友的内在依据。具体到中国茶,也是这样。中国正在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上,民众对于相适应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扬,这就对中国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着中国茶在物态、感知、规则、行为的文化四维中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这样的状态同时也为中国茶走向世界准备了条件,在人群分布,饮用方式,社交功能,健康理念等方面,中国茶正在大浪淘沙,不断梳理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更好地和这个世界交谈。


我们应该看到许多中国茶人为了种好中国茶,讲好中国茶而做的努力。因为工作的缘故,在武夷山、在临沧、在龙井山、在安化、在六安,乃至在繁华的都市,我接触到很多以茶为业的人,他们除了完善技术,提升品鉴水平,还在密切关注和努力改善中国茶的生态环境和质量标准,还有精准新颖的文化表达,其中也包括了许多年轻人,他们经历了现代的洗礼,尊重规则,充满着创新精神,这些,都是时代的鞭策和赋予。我相信,以他们为代言的中国茶一定会收获世界的掌声。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