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六星紫松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六星紫松鹤产品

走!去宋朝“星巴克”看斗茶去!

中国茶文化绵延数千年,“唐煮宋斗明冲泡”,每个朝代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但唯有在宋代,斗茶文化上升到了由“品”到“玩”的至高境界,茶楼小肆随处可见,比起现在的星巴克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为当时宋人的生活注入了几分优雅情调。

那么想要去宋朝斗茶,你都需要提前了解什么呢?

斗茶图 镜心 设色纸本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样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茶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剔红斗茶图香盘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图 镜心 设色绢本文人喜

斗茶:斗色斗浮顶夷华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斗茶图 立轴 绢本斗

汤色: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

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

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

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

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

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

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

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

斗茶图 成扇 纸本

斗水痕: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欠者为胜

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茶趣:斗茶令与茶百戏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斗笠盏

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戏能使茶汤的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乌龙茶汤显现的茶百戏图:松鹤延年

瓷板

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少之又少。

辽代壁画《点茶图》描绘了两人注汤点茶的情景

茶事杯中水:盏为最

宋人喝茶喜用建盏,盏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上的白色泡沫和汤花。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而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即为此建盏的名句。

烹茶图 镜心 纸本

斗茶:古乐茶香文人雅

其实,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代的贡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即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的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斗茶,分割出来作为一项游戏,当时也只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元代以后,渐渐推向民间,至晚清复归消歇。

心随弦动,古乐空灵,茶香嫋嫋。这种“斗茶”与古代已有根本的不同,但却反映出了中国茶文化的精深与历史的源远流长。

辽代壁画。壁画中共有6人,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点茶,反映了当时的煮茶情景。

斗茶:斗茶步骤及工具

斗茶从准备之初,有共有步骤。当然,首先要有个茶饼

一、炙茶

先将茶饼"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然后用微火炙干。新茶一般不炙。

二、碾茶

用干净的纸包裹,槌碎,然后碾细。若过夜,则色昏。

三、罗茶

把碾好的细木过筛,筛上粗末再碾、再罗。

四、烘盏

凡是点茶,必须先烘盏使之热。如果盏冷,茶就浮不起来。

五、点茶

远山

先投茶,然后注汤,调成膏状。(至于投茶量,据唐苏《十六汤品》载一般"一瓯之茗,多不过二钱",按晚唐一钱重约为今四克换算,二钱约为八克,这是很浓的。)

第一汤沿盏壁注水,不要让水触到茶,先搅动茶膏,渐渐加力击拂,手轻筅重。

第二汤从茶面上注水,先绕茶面注入一周,然后再急注,用力击拂,茶面上升起层层细泡。

第三汤时注水要多,击拂要轻而匀。

第四汤注水要少,搅动稍慢。

第五汤稍快一些,搅动匀而透彻。第六汤用筅轻轻拂动乳点。

第七汤分出轻清重浊,茶液稀稠适中,就可以停止拂动。

最后盘点一下,要想在这项全民参与的竞赛中称王称霸,需要具备哪些绝杀利器呢?

一、汤瓶

汤瓶壶

汤瓶是斗茶的标志性器具。其造型特点突出:体型较小,瓶口直,注汤有力;长圆腹,使执把远离火焰,同时有效地控制出汤量。

二、茶盏

茶盏

宋代茶盏均以黑釉瓷器为主,胎质疏松,保温性好,能延长咬盏时间,使白色汤花鲜明。口宽浅低,便于将茶末饮尽。

三、茶碾

宋代铁茶碾

宋代茶碾“贵小”,要求碾槽深而狭窄,碾轮要薄且锐,这样才能将茶聚集起来精准地碾压。

四、茶磨

茶磨

斗茶茶磨是石头打磨制成,用于将茶叶磨制成末。茶磨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磨豆浆面粉的石磨完全不同,对材质的要求极高,制作极其复杂。

五、茶罗

法门寺出土茶罗

当茶碾末后,必须放入罗子里筛,用来分开精粗,以便贮用。茶罗底面要细腻、绷紧。蔡襄《茶录》载有,罗底要选用东川鹅溪画绢中特别细密的丝线,将之放入开水中揉洗,使它变的更加细密柔滑。

六、茶筅[xiǎn]

茶筅

茶筅多用老竹制成,要求根部宽大,尾部略细。是北宋主要的击拂用具。

声明:文章综合自世界顶尖藏品、世界遗产地理公号,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仅交流分享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图文编辑:孙沛沛)

风云际会的标号级时代

╱ 风云际会的标号级时代 ╱

从1993年~2008年,15年,是一代人的距离,也是普洱茶的一个新的时代。是普洱茶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代;

这15年里,谱写的是普洱茶的一段复兴史;

这15年里,普洱茶的定义和文化被重新构建;

这15年里,普洱茶的产值和消费人群都呈几何式增长;这是普洱茶风云际会的“标号级时代”。

1993年,影响了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的“统购统销”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包括茶叶在内的大部分农产品、商品等都逐渐放开了市场,计划经济走到了尽头,民营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而此时的普洱茶,也从一个寂寂无名,即使在原产地云南都鲜为人知的外销型茶品,开始回归大众视野。同时,随着“吉幸”“大益”“松鹤”等商标的注册、启用,云南茶的商标意识也开始觉醒。这一切都在为十几年后普洱茶市场的喷薄而出积蓄着势能。

而2008年,也是普洱茶发展历史上一个值得标注的年代,这一年《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 22111-2008)正式颁布,意味着普洱茶有了权威的国家标准,这个标准一直实施至今,尽管小范围内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它仍然是实施最久,影响面最大的,也最权威的国家标准。它出现在普洱茶市场 2007年的“滑铁卢”之后。当时的市场一片萧索,国家标准的颁布,不仅厘清了市场乱象,更是给发展初期,尚且稚嫩的普洱茶市场,立下了一根定海神针。

1993~2008年的“标号级”时代,是普洱茶在经历了百年断代后迎来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在这风云际会的15年里,普洱茶不仅从以香港、东南亚为主的外销市场转向了内销。同时,又在法国、德国、比利时、英国、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市场及日本市场开疆扩土,“云南沱茶”(俗称“销法沱”)在欧洲的风靡,是那个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还有各类外观精巧的小包装普洱茶产品,也是日本商场里的抢手货。但那时都还只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只有在中国大陆这块巨大的消费市场上真正复兴的时候,普洱茶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风云际会的标号级时代

╱ 从易武开启的普洱茶“文艺复兴” ╱

“当年,只要喝起普洱茶,或是谈及普洱茶的历史文化,都会提及‘易武’二字,1980年初的茶票书籍,也会谈到‘易武’二字,这个名词,仿佛普洱茶界的皇家印信,可以和普洱茶画上等号。”这是台湾茶人陈怀远在《普洱茶录——易武的茶香岁月》一书里的一段话。可见,频繁出现在号级茶内飞上的“易武正山”很早以前就是台湾茶人心中的圣地了。

书中也记述了1994年,那一群来云南召开“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台湾茶人第一次集体朝圣易武的经历。但那时候,易武镇上凋敝的景象令他们无比失落,易武早已失去了贡茶之乡的荣光,早已没有了茶马古道上马蹄声碎。那些号级茶的老茶庄全部无影无踪,整条易武大街,只有一个茶叶收购站,茶农只会交点毛料,连压制七子饼茶的技术几乎都失传了。

陈怀远在这次群体“朝圣之旅”之后,觉得意犹未尽,还未解开易武的谜团,他选择了重返易武。作为摄影爱好者的陈怀远,在易武拍下了无数珍贵的照片。要知道,在1994年,在这个中国边境的小乡镇上,照相机无异于天外来物。幸而陈怀远有意识地留下了那些宝贵的影像资料,让我们这些后来者,还能窥见易武在 20多年的历史时空下的真实瞬间。而且,陈怀远之后也数次抵达易武及古六大茶山,数十年的茶山变迁也在他的镜头下渐次延展。

每次翻看《普洱茶录》一书,端详那些易武的老照片,对照今日易武的繁华喧嚣,不禁感慨这片茶叶带来的创富奇迹。不可否认,这帮台湾人的到来,为易武开启了一场“文艺复兴”。

当时,他们眼前的易武,关于普洱茶的历史文化早已难觅踪迹,幸而他们遇到了当时的易武老乡长张毅,他不仅曾经学过做茶,了解普洱茶的制作工艺,而且对易武的历史文化也颇有研究,他当时正在编撰《易武乡志》,其中《易武乡产业发展概况》的材料引起了台湾茶人们的兴趣,后来找张毅定制了96真淳雅号的吕礼臻便将这部分材料带到台湾印刷成小册子发行。没想到在台湾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很快,“易武”这个词,在台湾茶人圈里就如同诗和远方一般浪漫。

同期邓时海的《普洱茶》一书也出版,普洱茶在台湾开始热起来。台湾人开始去香港的茶庄买普洱茶,香港的茶商也嗅到了来自台湾的商机,无数的普洱茶,在 90年代后期,从香港卖到了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卖到台湾的茶,要么是靠旅行团带货,要么就是去掉所有带中文字的包装出口。随着台湾市场对易武茶的需求日盛,香港、广东等地的茶商才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去到云南定制易武茶。才有了今天市场上那些经典的易武中期茶,比如:99易昌号、99绿大树、99大渡岗等等。

风云际会的标号级时代

╱ 改革阵痛下的万千星辉 ╱

1993年取消统购统销,对于国营茶厂来说,就像“哐当”一下,被打破了铁饭碗。过去茶厂都是按计划生产,省茶叶公司派发指令性计划,叫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但是,市场放开后,由于省茶叶公司常年累积了大量库存,价值数千万,那时候茶叶都很便宜,几千万的库存,数量惊人。所以,省茶叶公司为了清库存,有几年没有向国营茶厂下生产计划。

同时,省茶叶公司开始实行“模拟法人制”,各个部门也可以自己找茶厂生产普洱茶。一时间,几大国营茶厂都面临着经营困境,尤其是生产了大量经典7581的昆明茶厂,在90年代中期,由于效益不佳被解散,员工分别分流到了茶叶公司和云南茶厂。

在社会变革的阵痛之下,国营茶厂为了拓展经营,开始接受来自各地茶商的定制茶的生产。比如叶炳怀定制的“绿大树”系列,何氏兄弟定制的“白菜”“孔雀”系列等都是那个时期勐海茶厂的定制茶,到今天都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臻品,一片2003年的六星孔雀,如今的市场价格接近40万,甚至超过了一些印级茶。那个时期勐海茶厂的定制茶,有采用大益商标的,还有很多用的还是中茶标的包装绵纸,有些会应茶商需求在内飞或者茶饼里做些记号,比如加根红丝带、黄丝带、一片叶之类的,有些则是把中茶标的“茶”字换个颜色,比如紫印、黄印、橙印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定制茶,即使是生产者、经手人都未必能够清楚辨认了。此外,下关茶厂也生产了大量定制产品。

尽管这是一段颇有些混沌的时期,但是这是普洱茶市场繁荣的前奏,仿佛黑暗夜空中闪烁的万千星辉。这个时期的定制茶产品中,留存至今的,不乏大量精品之作,只是仍需甄选,进行价值评估。

风云际会的标号级时代

╱ 品牌意识的崛起 ╱

当国营茶厂从社会变革的阵痛期迎来民营资本的改制后,同时还有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民营茶厂。这个时期,茶企开始注册各种商标,也有抢注老字号商标的。比如易武的百年老茶庄:福元昌、宋聘号、同庆号、同兴号、可以兴、车顺号、守兴昌等等,都被注册成企业品牌,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传承老字号的传统文化和匠心精神,逐渐成为很多企业的理念。

我们定义的“标号级”之“标”,取的是“商标”之意。也就是打破“中茶”商标一统天下的时代,各类企业的自有商标纷纷诞生,普洱茶的品牌意识开始崛起。但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商标,还有品牌之后的品质与文化,从商标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很多商标已经消失不见,也有很多商标到今天成了真正的有价值的品牌,能够跻身普洱茶品牌价值榜单前列。比如澜沧古茶、勐库戎氏、龙润茶、七彩云南·庆沣祥、六大茶山、老同志、陈升号等等。当然,还有改制之后,引领普洱茶市场走向新纪元的大益品牌。

普洱茶的精彩与好玩,不仅在于口腔味蓄层面,还因为时间,时间不仅赋予了普洱茶的越陈越香,还因为普洱茶在时间维度的不断延展,与不断参与其间的人一起,交织着无数值得玩味的故事,让一杯茶汤里有了人与事的温度。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