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六山春尖饼

找到约7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薪火相传,经典永生 六大茶山“六山春尖”

原标题:【产品推荐】薪火相传,经典永生——六山春尖

一款茶能够成为经典

得益于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和发扬

品质稳定,市场认可

RMB:143元/饼

六传统山经典产品之一——六山春尖

优质的原料

严格的加工

独特的口感

悠扬的韵味

追溯历史,春尖由来已久

在许多六山号级、印记茶里可循踪迹

阮殿蓉董事长祖父段逸甫先生曾在凤庆县城开设茶庄

所制的“凤山春尖”曾是云南茶叶中的极品之一

一纸调令,一段缘分,一片茶叶

开启了六山春尖的旅程

六山春尖生于2002年

传承至今天

在秉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

薪火相传续新光

2002年获得“普洱茶国际名优产品评比”金奖

荣誉是品质的最好嘉奖

品质是春尖的至高追求

西双版纳优质大叶种茶料

外形条索肥嫩景秀、白毫瑞泽

无杂梗,锋苗完整

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甜

叶底嫩匀芽显,黄绿匀亮,是茶中之上品

近18年的成长之路

六山人不断积累制茶经验

用精细严苛的目光审视自己生产的每一款产品

从鲜叶采摘、加工

到成品出产、售卖

每一步都极尽耐心

经典,源于长久的坚守

品质,源于不断的传承

卫生,源于六山的严谨

作为一款传承经典的茶,六山春尖不负众望

薪火相传,经典永生,六大茶山六山春尖

一款茶能够成为经典得益于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和发扬品质稳定,市场认可

RMB:143元/饼
 六传统山经典产品之一——六山春尖优质的原料严格的加工独特的口感悠扬的韵味


追溯历史,春尖由来已久在许多六山号级、印记茶里可循踪迹阮殿蓉董事长祖父段逸甫先生曾在凤庆县城开设茶庄所制的“凤山春尖”曾是云南茶叶中的极品之一一纸调令,一段缘分,一片茶叶开启了六山春尖的旅程

六山春尖生于2002

传承至今天

在秉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

薪火相传续新光



2002年获得“普洱茶国际名优产品评比”金奖荣誉是品质的最好嘉奖品质是春尖的至高追求 

西双版纳优质大叶种茶料外形条索肥嫩景秀、白毫瑞泽无杂梗,锋苗完整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甜叶底嫩匀芽显,黄绿匀亮,是茶中之上品


18年的成长之路

六山人不断积累制茶经验

用精细严苛的目光审视自己生产的每一款产品

从鲜叶采摘、加工

到成品出产、售卖

每一步都极尽耐心


 

经典,源于长久的坚守品质,源于不断的传承卫生,源于六山的严谨作为一款传承经典的茶,六山春尖不负众望

1

六大茶山:传承六山一脉 百年俊昌重光!

传承六山一脉

百年俊昌重光

选自《普洱》杂志2022年10月刊

总第168期 作者:三胡

产品即为宣言

在普洱茶的语境下,历史曾驻留的“六大茶山”是一个引茶人遐想的意象,在清代普洱茶的辉煌时期,它是有具体所指的易武茶区六座茶山,随着云南茶区政治经济的变迁,又有澜沧江内外之分,而以“六大茶山”注册公司品牌,寄托了创始人阮殿蓉的普洱情怀,意承先辈、以启未来。其商标最初的构想就是以云南地图为依托,以六片叶子组成的茶山字形构成 logo,在 20 年前看来,带有对普洱茶文化追本溯源的寻根情节,而今天站在历史的前端来看,则赋予普洱茶在时代长河中走向的独到眼界。六大茶山自 2002 年创办至今,也实至名归地维系了这一厚重形象。

六大茶山的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带有阮殿蓉的个人色彩,她与普洱茶的茶缘、情感寄予和从业经历。在 1998~2002 年间,她在国营勐海茶厂任职厂长的经历实际上是创办六大茶山的积累阶段,这对于个人和公司的成长都具有深远意义。就像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作为所投身领域的写照一样,阮殿蓉女士同样以自己的产品从各个层面阐释着她对普洱茶的理解和认知。从普洱茶发展的脉络来看,她们这一辈茶人经历了由传统农业普洱向文化普洱发展再到数字普洱茶的演变,并作为这时期普洱茶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登上了历史舞台,活跃至今,仍然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六大茶山茶业的创始源自于传承,这样的传承一方面在于其起六山于一脉的产品体系,把普洱茶鼎盛时期的经典山头融为一体。2002 年,阮殿蓉集澜沧江江内、江外六山之说,采易武、攸乐、倚邦;班章、南糯、邦崴上等茶菁,推出六大茶山茶业公司开山力作,系列野生茶饼及数十个品种的纯正普洱茶,其中“佛海银毫饼”和“六山春尖饼 ”首发面市,因高品质被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授予“ 普洱茶国际名优产品金奖”。佛海即今勐海旧称,佛海银毫饼是六大茶山于 2002 年研发成功后延续生产至今的产品,选用勐海早春上等原料,经手工精心挑选,按传统工艺蒸压而成。香气高扬,茶汤口感稳定,汤水柔甜鲜爽。而2006 年金奖佛海银毫,是六大茶山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历来深受资深茶友青睐,条索肥硕,芽毫金黄,光泽闪亮,经过十余年干仓转化后陈香馥郁。前段茶气较重,生津回甜明显,苦涩感低,层次分明。中后段汤感清甜,香气尤存。

早期阮殿蓉女士定位的六山主要是澜沧江以内风味的易武、倚邦、攸乐以及澜沧江以外的南糯山、班章和邦崴,可看出后继的三座山头偏重于市场,其中的班章,体现她作为“大白菜”的定制者,再续传奇的厚望,而邦崴则是源于“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历史渊源。这套系列产品自公司 2002 年以来一直延续至今,保证了原料、配方、品质 20 年的稳定,无论收藏品饮,被市场和藏家广为认可,价格一路上涨。而作为2002 年六大茶山公司成立纪念饼,也是在商标注册前做的第一款产品,则选取攸乐为主,集江内外一体的六山 300 年以上的古树原料拼配而成,兼之早期采摘环境较好,古树原料条索肥厚,条形清晰完整均匀,芽头金毫密布,经过二十余年陈化,如今凸显出易武茶柔中带刚,劲道内敛的特点。作为具有历史性纪念和收藏价值的珍贵产品,陈立在公司的普洱茶博物馆内。2020 年,公司推出齐集江内江外的六山套系纪念,18周年共 108 个饼茶,这套纪念饼的同号收藏证明“ 全家福 ”所呈现的画面卷轴长达2.36 米,展现了一幅六大茶山 18 年历程的恢弘画卷。

▼ 六大茶山公司成立纪念饼 ▼

▼ 印封饼·六大茶山系列108款 ▼

六山系列产品代表了阮殿蓉创业初期,以崭新姿态入主普洱市场,作为一位优秀企业人的成熟。历史上的六大茶山作为传统普洱茶的知名产区,早已深入人心,作为茶界新秀,首推六山系列昭示着对传统的推崇,率先亮相就显得稳重成熟,并和自己的企业品牌遥相呼应,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广泛认可,产品延续至今 20 年依旧经典不衰,成为了六大茶山无可争议的拳头产品。对于一个云南知名品牌而言,传统的魅力可转化为不竭的发展动力,也是产品生命力的源泉。

六大茶山的第二大产品系列就是延续自中茶配方的 7542、7572、7592 系列,阮殿蓉女士将她在国营勐海茶厂任职时期制作的经典产品复刻延续,在传统四位数唛号之后加上了数字“6”以区分,代表六大茶山传承的经典配方。此外,2006 年六大茶山和中茶合作,联名复刻恢复生产了红印、绿印、蓝印、橙印,铁饼圆茶、七子饼茶。

自 1993 至 2008 年间,我们习惯称为普洱茶的“标号级”时代,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未完全蜕变,而新兴的市场经济处于探索阶段,普洱茶行业纷纷出现的各种商标、唛号,似乎像信笔涂鸦者一般,把这段历史描摹得面目模糊。但六大茶山茶业像潮头纷乱之中,一个显眼的风向标,始终坚持着正确的航向。复刻下来的六大茶山产品 75426、75726、75826、75926,保持了传统的经典配方,成为承继标号级产品一脉不多的硕果,以其产品脉络清晰、价格亲民,在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普洱茶产品中稳如磐石。正如阮殿蓉女士所言,“传承与创新”是六大茶山不变的理念,这言简意赅的两个词汇,是六大茶山产品的核心,但付诸生产却是一朝一夕的实干与进取。

以消费促话语

· 六大茶山 ·

自 2002 年开始大厂定制,个体茶叶经济萌发,小厂加工如雨后春笋兴起,这一波风潮,是应体制改革的连锁效应而生,这时期也是云南山头茶崛起的第一个 10 年,无论是老品牌还是新兴茶企,都无法回避山头化带来的冲击,许多企业在向山头化倾斜的同时,无形之中造成了品牌化的削弱,也有部分企业树立了山头茶的品牌化标杆,六大茶山却自始至终选择了一条泛山头化之路,连同 2004年推出的生肖饼茶系列,在六大茶山产品体系之中,除了少数山头以限量、防伪生产外,几乎不会刻意以山头茶为卖点,这当然与企业的市场实情有关,因为少量的山头产品不可能覆盖六大茶山遍及全国的经销门店,而最为重要的是,拼配是普洱茶的核心技术,能够塑造产品丰富的口感,让普洱茶彰显独特的魅力。

拼配是

普洱茶的核心技术

2022 年对六大茶山茶业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个年份,至此,六大茶山公司创立 20 周年,同时又是俊昌号传承的第一百个年头。俊昌号由骆英才先生创办于 1922 年鲁史古镇,是普洱茶号级时代的一个代表,阮殿蓉女士作为骆先生外孙媳妇,与俊昌号渊源厚重,她于 2006 年重新恢复与继承了“俊昌号”,传承俊昌号祖传的古法制茶和拼配方法,并赎回位于鲁史古镇的老庄号,斥资进行重新修葺还原,致力于俊昌号老字号配方的研究,以现代的企业理念重铸老字号的荣光。

以六大茶山俊昌窖藏 6 年、9 年、12 年系列产品为样本,自 2015 年,六大茶山通过不间断的对比品鉴活动分析研究普洱茶的品质,服务合作伙伴和消费者,提出全新的品鉴方法“63 方程式”,用辩证的思路解析六山茶,展现一款茶的味道、产地、茶叶品种等。“ 63 方程式 ”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品鉴方式,彰显产品的优劣,从而反馈至生产一线进行品质改良。由此构建六山消费型普洱茶的市场新版图。

一个企业的产品接受度越广泛,就享有更主动的话语权。这对于阮殿蓉女士而言可能比产品利润还来得重要。普洱茶虽产于云南,却流转于香港,光大于台湾,复兴于珠三角,云南作为原产地,却因种种原因难以主导市场话语权,从茶人的角度出发,阮殿蓉觉得自己负有宣传的使命感,把普洱茶提升到人文层面,这位女性走在了大多数人的前头。为在民间不遗余力地为普洱茶造势,推广普洱茶品牌,对普洱茶重新解读认知,早在 2000 年,阮殿蓉邀请云南著名作家雷平阳执笔撰写,组织出版《普洱茶记》,这本以勐海茶厂历史为主线,充满诗意的文人作品至今仍然是普洱茶书中的经典读本。她还在短期内通过自学、参加培训,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普洱茶知识和人文素养,在 2005年就在云南日报开辟了“说茶”专栏,推出了个人茶文化专著《我的人文普洱》,身体力行地为普洱茶“打 Call”。而站在企业的角度,她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方式是用产品说话,因此深入人心的六大茶山系列产品一直是六大茶山宣扬普洱茶的有力实证。

话语权体现在有理有据,早在任职国营勐海茶厂厂长时,阮殿蓉就整理重建勐海茶厂档案,而六大茶山自创办之初就注重历史档案的收集、整理,并在六大茶山贺开庄园内专门设有普洱茶档案馆陈列展示,据阮殿蓉女士介绍,档案管内收藏了公司从 2002年成立至今的所有产品的实物档案。档案内有产品的传承配方、第三方检测报告、加工资料,影像、图片、文字等内容,实物档案从 2002 年至今更是共计达到 316 吨之多。

洗尽铅华的阮殿蓉到了“见山不是山”的阶段,茶人眼界更广阔,产品立意更深远,现在的“六大茶山”不仅是一个大产区概念,泛指云南出产好茶的地方,也不吝为大众茶友倾力打造好的普洱茶产品。反观普洱茶发展的近现代史,我们能用印级茶时代、七子饼时代、标号级时代加以区隔,但对于亲历者而言,岁月如流,实难体会这种人为断代的落差,但正是这样的历史贯通于一代人、一个群体时,时代就像某种有形之手一般作用于他们,造就了非凡的成就和业绩。

找到约7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