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玲珑杯茶具

找到约6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茶器分类以及经典的杯型

“茶滋于水,水籍乎器,汤成于水,四者相顾,缺一则废。”爱茶之人,对于茶器总少不了痴迷。人们自古就把茶器列为饮茶品茗的必要艺术条件,可以映衬其色,馥郁其香,发挥其味,从而得到色、香、味俱佳的茶汤,让人充分领略茗茶的芳香,感受饮茶的意趣。

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

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

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

瓷器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1.白瓷茶具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

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

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其它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

2.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宋朝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了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相望,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的景象。

3.黑瓷茶具

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

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

4.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顾名思义是运用彩绘瓷器制作而成的茶具,彩瓷技法多样,因而彩瓷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釉下彩、釉上彩及釉中彩、青花、新彩、粉彩、珐琅彩等茶具丰富多样,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

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5.玲珑瓷茶具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盛行于明代,器物成型后在坯上镂雕透空花纹,再用釉将透雕花纹填平,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烧后镂花处得以墁平花纹清晰可见,具有玲珑剔透、精巧细腻的特色,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玲珑瓷茶具即为运用玲珑瓷制作而成的茶具。

玲珑瓷往往与青花相匹配,而有青花玲珑瓷,而在创新技法上,将玲珑眼与青花图案进行有效结合,与一般的规则对称的玲珑眼相比,更灵活而有趣味。

景梅文化瓷青花玲珑瓷的创作就是这样,将玲珑镂雕与青花山水、花鸟、图案相融合,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

采割天然漆树液汁进行炼制,掺进所需色料,制成绚丽夺目的器件,这是我国先人的创造发明之一。

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

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我国的琉璃制作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断传入,我国才开始烧制琉璃茶具。琉璃茶具唐代已经起步,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

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

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纪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世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

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

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

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

唐代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单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

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明代景泰年间,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本世纪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

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失却文物价值。

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

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经典的杯型

宋代黑釉茶盏

▲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

事实上,从宋朝开始,盏成为喝茶的专用器具,也意味着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层面。

永乐青花压手杯

▲压手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敞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个,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折腰”杯:

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六方杯:

任何一个喜欢收藏汝窑口杯之人,应该对六方是没有免疫力的。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

▲莲瓣杯:

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斗笠杯:

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

▲圆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这个杯子好,大肚能容。

▲方斗杯: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

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鸡缸杯

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一只杯子好几亿哦!

雍正胭脂卧足杯

▲卧足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雍正审美的代表作!

▲铃铛杯:

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这种杯子目前在市场上也是最多见的了。

▲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孔明碗:

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现在隔热杯的结构就是从这来的。

花神杯

源自康熙时期的“十二花神杯”型,原是画花卉,后根据这种杯型,陶瓷工艺师傅用各种釉水制瓷,并画出各式的纹路。杯壁上的花纹皆是手绘师一笔一划在素胚上画出来,属于釉下彩。花纹清晰,简约大气。

高足碗

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大的叫碗,小的叫杯。

爵杯

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卧足杯

卧足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罗汉杯

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采用纯手工拉坯制作,并独创性地将粉彩工艺手法与釉下五彩工艺相结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细膩,粉润、柔和的画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莹光亮、润泽饱满的水份感以及安全无毒、永不褪色的特性。因而是集观赏、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宫碗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茶杯,自品茗伊始,自甘成为配角,或形单影只,或成双成对,环绕在壶与茶器周边,或因如是“不起眼”而身处于茶器中的细微末节。然而,杯小却藏无尽之美,是与我们生活最贴近的用器!

小小的茶杯,蕴含着无穷的奥秘。

它是不可或缺的茶器之一,赋予品茗之时的美感与趣味,是与我们生活最贴近之用器,茶杯与茶汤的交融,藏无尽之美,让爱茶之人在把玩杯器之时,别有一番兴味。

来源:泽青茶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三才杯”盖碗,不是一般的讲究!


盖碗,带盖儿的茶碗 ,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套组成。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所谓三才即天、地、人。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


这么一副小小的茶具便寄寓了一个小天地,一个小宇宙,也包含了古代哲人讲的“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清】青玉菊瓣纹带盖碗


【唐】鎏金小簇花紋銀蓋碗


清光绪 粉彩莲花纹盖碗


清 胭脂红釉盖碗 (一对)


清乾隆 各色釉盖碗 (五只)


盖碗茶起源于四川,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盖碗的发明还有一则传闻:


唐代宗宝应年间,有一姓崔的官员,爱好饮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聪颖异常。因茶盏注入茶汤后,饮茶时很烫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垫托在盏下。但刚要喝时,杯子却滑动倾倒,遂又想一法,用腊在碟中作成一茶盏底大小的圆环,用以固定菜盏,这样饮茶时,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致烫手。后来又让漆工做成了漆制品,称为“盏托”。此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清乾隆 金地粉彩花卉盖碗 一对



清同治 米黄釉粉彩竹纹盖碗



清光绪 青花黄彩云龙纹盖碗


清 铜胎画珐琅罗汉盖碗


清 翡翠盖碗


乾隆 珊瑚红描金开光山水人物方盖碗


黑地景泰蓝博古盖碗


清 胭脂地轧道小盖碗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也会下降。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用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清 胭脂红菊掰盖碗


清初 碧玉荷花纹盖碗


清道光 粉彩无双谱盖碗 (二件)


清道光 金彩兰花纹盖碗


清道光 料釉粉彩群仙祝寿纹盖碗(2件)


清道光 珊瑚红描金皮球花纹盖碗(2件)


清道光 青花花卉纹盖碗


清道光 松石绿地粉彩福寿纹盖碗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二件)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两件)



盖碗的选择、使用也有一些小技巧


选盖碗:碗沿比较外撇的盖碗,注水的最高限离盖碗边缘有一段比较大的距离。类似这样器型的盖碗,同样注满水,捏着边缘也不怎么烫。


注水量:茶叶投置到盖碗后,入水只要水盖过茶叶即可,不能过多。有的人入水时很喜欢把水倒满盖碗盖住,这样不烫才怪。


倒茶手法:拿盖碗的手势不偏不歪,手指放在口沿上,不要因为怕拿不稳而去捏着杯身。沿着公道杯慢慢向下让茶水缓缓流出,茶水就不会触到手。如果拿盖碗明显偏了,茶水也就会沿着斜的位置流水,这样极容易烫到。而且在倒茶时被烫,不得不停下来,稍微停下来,没倒出来的茶水又会重新在盖碗里浸泡茶叶,这时口感就会有所改变。


清光绪 蓝釉雕寿字盖碗


清光绪 松绿地粉彩花鸟束腰盖碗


清光绪 胭脂红釉盖碗


清嘉庆 粉彩描金八宝纹盖碗


清嘉庆 青花矾红龙凤纹盖碗


清乾隆 斗彩过枝竹石纹玲珑瓷盖碗


清乾隆 豆青釉茶盖碗


清乾隆 矾红描金龙纹高足盖碗


清乾隆 仿雕漆锦地寿字莲瓣纹盖碗


另外,盖碗茶江湖,使用还有一些“暗号”,根据盖碗摆放位置的不同,其也蕴藏着一些特殊的意思:


一:茶盖上放点东西


在茶盖上放点东西,表示客人离开一小会儿,稍后会返回继续喝茶,暗示茶老板不要把盖碗收走。通常茶客会在碗盖上放片树叶,也可以在茶盖上放其他的小东西,类似火柴、小石子都是可以的。


二:茶盖朝下靠茶托


茶盖朝下靠茶托表示客人需要添水了,茶馆小二看到后就会主动上来添加。这个方式很含蓄的请求小二添水,不过此方法一般只能添两次。


三:茶盖立起放在茶碗旁


这种放置方式比较有意思,通常都是熟人才会干,意思是要赊账。如果茶客有朋友在场,自己钱没带够,这样可以暗示老板,下次再补,就能避免尴尬。


四:茶盖朝外斜靠茶托


这个姿势有来头:古时候有很多帮会,若外地帮会之人遇到难处,欲在本地寻求帮助,便会如此摆放......茶馆小二看到此暗示,就会在茶馆寻找,介绍彼此认识。


五:茶盖朝上放进茶碗


这种放置意思简单明了,就是告知茶馆老板,自己喝完了要走了,可以安排收拾桌子了。


清乾隆 红釉盖碗 (一对)



清乾隆 亮粉玻璃描金盖碗


清乾隆 青白玉雕饕餮纹盖碗 (一对)


清乾隆 青花粉彩“一团和气”纹盖碗 (一对)


清乾隆 象牙雕彩绘瓜瓞绵绵纹盖碗


清乾隆 胭脂紫地轧道粉彩盖碗


清乾隆 玉雕吉祥如意盖碗 (一对)


清同治 绿地粉彩盖碗


清同治 描金绿釉盖碗 (一对)


清同治 青花矾红云龙纹大盖碗


盖碗(以泡乌龙茶为例)的具体使用顺序:


1.洗杯——白鹤沐浴

用开水洗净茶具,并提高茶具的温度。


2.落茶——乌龙入宫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称为“落茶”或“投茶” 投茶量可根据个人爱好而灵活掌握.一般为5--8克。


3.冲茶——悬壶高冲

冲泡时最好能使茶叶在杯中旋转。


4.刮沫——春风拂面

用杯盖轻轻刮去浮在杯面的泡沫,


5.出汤——玉液回公,

把盖碗中的茶汤倒进公道杯中使茶汤浓淡均匀。


6.点茶——韩信点兵, (关公巡城)

将公道杯中茶汤公平均匀的倒入客人的品茗杯中,以供嘉宾使用。


7.看茶——赏色闻香,(喜闻幽香)

观赏茶汤的色泽并闻杯盖上留香。


8.品茶——品啜甘露, (领悟岩韵)

品武夷岩茶要边啜边嗅,浅尝细品,才能感悟到美妙的各种花香和岩韵。


注:初用盖碗时,容易烫手,使杯中茶汤倒之不尽,会使茶汤显老,应多加练习。茶百科平台后续会为茶友们分享如何选购盖碗、使用盖碗。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盖碗(2件)


清光绪 粉彩矾红描金八宝龙凤纹盖碗


清光绪 黄底粉彩寿字纹盖碗


十八世纪 乌金釉盖碗 (一对)


清代 粉彩莲花盖碗


清道光 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盖碗


清中期 黑漆金彩牡丹寿字纹盖碗


清雍正 黄地铜胎画珐琅缠枝花卉盖碗


清乾隆 矾红盖碗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鱼藻纹带托瓷盖碗

“三才杯”盖碗,不是一般的讲究!


盖碗,带盖儿的茶碗 ,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套组成。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所谓三才即天、地、人。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


这么一副小小的茶具便寄寓了一个小天地,一个小宇宙,也包含了古代哲人讲的“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清】青玉菊瓣纹带盖碗


【唐】鎏金小簇花紋銀蓋碗


清光绪 粉彩莲花纹盖碗


清 胭脂红釉盖碗 (一对)


清乾隆 各色釉盖碗 (五只)


盖碗茶起源于四川,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盖碗的发明还有一则传闻:


唐代宗宝应年间,有一姓崔的官员,爱好饮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聪颖异常。因茶盏注入茶汤后,饮茶时很烫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垫托在盏下。但刚要喝时,杯子却滑动倾倒,遂又想一法,用腊在碟中作成一茶盏底大小的圆环,用以固定菜盏,这样饮茶时,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致烫手。后来又让漆工做成了漆制品,称为“盏托”。此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清乾隆 金地粉彩花卉盖碗 一对



清同治 米黄釉粉彩竹纹盖碗



清光绪 青花黄彩云龙纹盖碗


清 铜胎画珐琅罗汉盖碗


清 翡翠盖碗


乾隆 珊瑚红描金开光山水人物方盖碗


黑地景泰蓝博古盖碗


清 胭脂地轧道小盖碗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也会下降。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用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清 胭脂红菊掰盖碗


清初 碧玉荷花纹盖碗


清道光 粉彩无双谱盖碗 (二件)


清道光 金彩兰花纹盖碗


清道光 料釉粉彩群仙祝寿纹盖碗(2件)


清道光 珊瑚红描金皮球花纹盖碗(2件)


清道光 青花花卉纹盖碗


清道光 松石绿地粉彩福寿纹盖碗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二件)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两件)



盖碗的选择、使用也有一些小技巧


选盖碗:碗沿比较外撇的盖碗,注水的最高限离盖碗边缘有一段比较大的距离。类似这样器型的盖碗,同样注满水,捏着边缘也不怎么烫。


注水量:茶叶投置到盖碗后,入水只要水盖过茶叶即可,不能过多。有的人入水时很喜欢把水倒满盖碗盖住,这样不烫才怪。


倒茶手法:拿盖碗的手势不偏不歪,手指放在口沿上,不要因为怕拿不稳而去捏着杯身。沿着公道杯慢慢向下让茶水缓缓流出,茶水就不会触到手。如果拿盖碗明显偏了,茶水也就会沿着斜的位置流水,这样极容易烫到。而且在倒茶时被烫,不得不停下来,稍微停下来,没倒出来的茶水又会重新在盖碗里浸泡茶叶,这时口感就会有所改变。


清光绪 蓝釉雕寿字盖碗


清光绪 松绿地粉彩花鸟束腰盖碗


清光绪 胭脂红釉盖碗


清嘉庆 粉彩描金八宝纹盖碗


清嘉庆 青花矾红龙凤纹盖碗


清乾隆 斗彩过枝竹石纹玲珑瓷盖碗


清乾隆 豆青釉茶盖碗


清乾隆 矾红描金龙纹高足盖碗


清乾隆 仿雕漆锦地寿字莲瓣纹盖碗


另外,盖碗茶江湖,使用还有一些“暗号”,根据盖碗摆放位置的不同,其也蕴藏着一些特殊的意思:


一:茶盖上放点东西


在茶盖上放点东西,表示客人离开一小会儿,稍后会返回继续喝茶,暗示茶老板不要把盖碗收走。通常茶客会在碗盖上放片树叶,也可以在茶盖上放其他的小东西,类似火柴、小石子都是可以的。


二:茶盖朝下靠茶托


茶盖朝下靠茶托表示客人需要添水了,茶馆小二看到后就会主动上来添加。这个方式很含蓄的请求小二添水,不过此方法一般只能添两次。


三:茶盖立起放在茶碗旁


这种放置方式比较有意思,通常都是熟人才会干,意思是要赊账。如果茶客有朋友在场,自己钱没带够,这样可以暗示老板,下次再补,就能避免尴尬。


四:茶盖朝外斜靠茶托


这个姿势有来头:古时候有很多帮会,若外地帮会之人遇到难处,欲在本地寻求帮助,便会如此摆放......茶馆小二看到此暗示,就会在茶馆寻找,介绍彼此认识。


五:茶盖朝上放进茶碗


这种放置意思简单明了,就是告知茶馆老板,自己喝完了要走了,可以安排收拾桌子了。


清乾隆 红釉盖碗 (一对)



清乾隆 亮粉玻璃描金盖碗


清乾隆 青白玉雕饕餮纹盖碗 (一对)


清乾隆 青花粉彩“一团和气”纹盖碗 (一对)


清乾隆 象牙雕彩绘瓜瓞绵绵纹盖碗


清乾隆 胭脂紫地轧道粉彩盖碗


清乾隆 玉雕吉祥如意盖碗 (一对)


清同治 绿地粉彩盖碗


清同治 描金绿釉盖碗 (一对)


清同治 青花矾红云龙纹大盖碗


盖碗(以泡乌龙茶为例)的具体使用顺序:


1.洗杯——白鹤沐浴

用开水洗净茶具,并提高茶具的温度。


2.落茶——乌龙入宫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称为“落茶”或“投茶” 投茶量可根据个人爱好而灵活掌握.一般为5--8克。


3.冲茶——悬壶高冲

冲泡时最好能使茶叶在杯中旋转。


4.刮沫——春风拂面

用杯盖轻轻刮去浮在杯面的泡沫,


5.出汤——玉液回公,

把盖碗中的茶汤倒进公道杯中使茶汤浓淡均匀。


6.点茶——韩信点兵, (关公巡城)

将公道杯中茶汤公平均匀的倒入客人的品茗杯中,以供嘉宾使用。


7.看茶——赏色闻香,(喜闻幽香)

观赏茶汤的色泽并闻杯盖上留香。


8.品茶——品啜甘露, (领悟岩韵)

品武夷岩茶要边啜边嗅,浅尝细品,才能感悟到美妙的各种花香和岩韵。


注:初用盖碗时,容易烫手,使杯中茶汤倒之不尽,会使茶汤显老,应多加练习。茶百科平台后续会为茶友们分享如何选购盖碗、使用盖碗。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盖碗(2件)


清光绪 粉彩矾红描金八宝龙凤纹盖碗


清光绪 黄底粉彩寿字纹盖碗


十八世纪 乌金釉盖碗 (一对)


清代 粉彩莲花盖碗


清道光 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盖碗


清中期 黑漆金彩牡丹寿字纹盖碗


清雍正 黄地铜胎画珐琅缠枝花卉盖碗


清乾隆 矾红盖碗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鱼藻纹带托瓷盖碗

找到约6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