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老板送了两盒茶叶给我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茶圈杠精分几种

当一个人吃惯了大蒜拌面

永远是体会不了在零下40度冬泳的爽快感的

这两句话有关系吗?

当然没有......

就像茶圈也有很多问题杠精没有杠到点上

一个喜欢喝咖啡的人,很难理解喜欢一口饺子一口大蒜人的快乐。

你非得让这两个人坐下来探讨咖啡还是大蒜香,

这不有毛病吗?

1

开杠

茶叶之复杂

复杂到不仅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知,连市场上看法也都是十分纷杂。所以真正研究深入的人知道茶叶的复杂性,都没有办法轻易表态和下结论。所以这也给了我们这样的半吊子从业者敢一知半解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门槛之低

茶叶销售的门槛又很低,其实什么人都可以进来依靠人际关系,兜售两盒茶叶,所以从业者水平层次不齐,而且大部分都很低下。

不懂的人胡说也有市场

关于茶叶很多现象是非常难下定论的,又没办法提出确定的观点。所以一个不怎么懂的出来说两句,就算知道是错的,大家又不能把他怎么样。

这也造成了今天网上,自媒体上各种观点的论战,特别是抖音上这种能够带货的平台,互喷是比安安静静分享茶叶更能获得更大利益的。所以现在的茶圈的论战和互喷可能比你们村头大妈的争吵更加骂娘。

我们经常能看到网上很多人为了以下这些问题开杠比如:

六大茶类的鄙视链是怎么样的?

普洱和岩茶哪个更好喝?

等等......

别看这些问题提的特别无聊,可就是又很多杠精们乐此不疲,这里面就是利用了视角不同,答案不同的差别,游走在不同观点之间博取关注,所以说的好听点叫做立场不同的争吵,难听点就是杠精。

2

茶叶好不好喝,你想怎么杠就怎么杠

虽然我一直反对从业者过多去谈适口而珍,但其实消费者站在个人的角度,适口而珍就是一句非常政治正确的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这篇我的文章)

没有底层逻辑的适口而珍,是“政治正确 专业无能”

打个比方,很多从业者是不是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场景?有些客人就好一口霉味、焦糊味的茶叶,你手里一堆好茶给他他就不喜欢,还跑隔壁去买比你贵一倍的这种垃圾劣质茶,只能愤愤的看着客人乐此不疲、津津乐道。

最后让你承受一万点暴击的是,还满天下宣传你的茶叶没隔壁的好,你是不是站在一边恨得牙直痒痒却无可奈何?

所以,茶叶好不好喝可以探讨,但永远无法求同。哪怕你是一个专家,在好不好喝这个问题上,永远也无法跟一个键盘侠讨论清楚的。

3

茶叶好不好,由不得你来杠

茶叶好不好是跟标准有关,每一类茶叶体系下,都会有相应的标准。

当然这些标准在制定的时候,我承认有各种团体,企业的参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利益导向。但是这种利益导向的痕迹并不会很大。而且这种品质特点的总结,其实都是由这个行业众人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性的。

真的不是说你觉得好喝,这个茶叶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好,不要拿你个人的审美去挑战一群人行业的总结。

所以,在我看来

茶叶好不好喝是文化问题,自己说了算。

茶叶好不好,是标准问题,没人可以杠。

4

茶客”杠“专家

大家可能都会有一个感受,在一些评茶赛的时候,专家评定的优质茶,到了消费者哪里总感觉没有那么好,其实我有时候喝起来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我们不讨论什么奖项是否公平,专家水平是否高低的影响下,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标准不一样。

专家评判的维度一款茶,香气,滋味,外形,叶底,汤色都会计入评分项,因为这里面会考虑到跟茶叶相关的各种问题。

而消费者就不一样了,什么外和叶底大部分是看不懂的,一般来说香气滋味在不同的茶类占比可能有个50%左右,但是到了消费者这边,至少是90%的评分占比。

所以有时候专家评判一泡好茶,未必就一定是你认可的好茶,特别是绿茶这种外形评分占比权重很高的茶类,这种现象就会更明显。

所以有时候专家评比得好,跟我们喝起来得好,角度也是不完全一样的。

5

好不好喝来杠高价茶

当你满足于200元一斤还买一送一的金骏眉,一边把刚喝进嘴的茶叶沫子吐进泡茶的腌菜瓶子里,一边敲着键盘骂着桐木金骏眉和小*茶都是智商税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也是为了自己那点可怜的”面子“的托词罢了。

你根本就不懂一个老板在谈生意的时候,仅仅就是为了泡茶的时候拿起包装时显露一下自己实力的目的,所以,总有一部分人是不那么在意甚至也没必要在意是不是真的好喝的。

你可以举一千个理由分析证明高端茶的种种不合理、品质一般的道理,但也无法阻挡小*茶一年销售几十个亿你却没有贡献过一分的事实。

高价茶无罪,市场有一部分人就是需要高价。高价茶的价值也不会仅仅是在于好不好喝。

有些你够不着的东西的存在,根本不需要跟你解释合理性。

6

愚弄大众的”杠精“

其实啊,茶圈里面有很多类似这样的问题大家在讨论,我觉得也没有问题,至少杠的越多,证明关注喜欢的人越多,谁也不希望茶叶有一天变成了跟菜场里面白菜一样,大家买的时候只看新不新鲜,价格够不够低。

其实写这篇文章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争论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只是希望各位茶友在看到类似争论的时候,你看的明白大家讨论的立场有什么不同,刻意游走在不同观点之间博取关注的杠精,才是真正希望愚弄大众的人。

上市当天增长 74.3%,竹叶青何以成为 2020 年春茶爆品?

在受到各界名流及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同时,竹叶青也展现了传统茶行业中的快与慢。

每一年清明节前三十多天,峨眉山的茶农们便开始忙碌。在那些坐落于蜀地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高山茶园中,用漫长的冬季孕育出了一粒粒饱满茶芽,成为当季春茶的品质保证,即使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当下,千里挑一的选茶、制茶工作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3月3日,清明前的32天,竹叶青®春茶如期上市,作为高山绿茶的代表,竹叶青比平地绿茶更早也更鲜。竹叶青®春茶上市当天便逆势实现同比74.3%的增长,关于竹叶青的信息,出现在了越来越多人的“双微一抖”中,竹叶青意外成为了2020年第一批“爆款”。

或许是出于绿茶提升免疫力功效,使当下的大众消费者对竹叶青尤其热衷,但真正的行家们也都知道,每年的第一批春茶,本身就值得所有的等待。
每日绿茶,“喝”出免疫力
2020年初,一场黑天鹅事件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在新冠肺炎的肆虐下,中国消费市场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与洗牌,线下商业几乎停摆,线上商业却展现出巨大的爆发力,生鲜配送、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线上文娱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在线上线下冰火两重天的同时,疫情为中国消费市场带来了更深刻的变化,大众的消费理念与行为偏好正在悄然改变——这或许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来整个中国消费市场的走向。
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大众对健康和保健的重视,这也符合中国整体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大众对健康的看重,给予了绿茶品类绝佳的发展机遇,也让素有“茶界茅台”之称的竹叶青进入了更多用户的视野中。
由于新冠肺炎仍尚未有特效药,个人日常饮食作息对于防疫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国家卫健委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中明确指出:对于普通疫情型或康复期患者,建议每日多次少量地补充1500-2000ml白开水或淡茶水;对于一般成年人群防控提倡每日饮用7-8杯(1500-1700ml)白开水或茶水。

3月3日,清明前的32天,竹叶青®春茶如期上市,作为高山绿茶的代表,竹叶青比平地绿茶更早也更鲜。竹叶青®春茶上市当天便逆势实现同比74.3%的增长,关于竹叶青的信息,出现在了越来越多人的“双微一抖”中,竹叶青意外成为了2020年第一批“爆款”。

或许是出于绿茶提升免疫力功效,使当下的大众消费者对竹叶青尤其热衷,但真正的行家们也都知道,每年的第一批春茶,本身就值得所有的等待。

每日绿茶,“喝”出免疫力

2020年初,一场黑天鹅事件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在新冠肺炎的肆虐下,中国消费市场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与洗牌,线下商业几乎停摆,线上商业却展现出巨大的爆发力,生鲜配送、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线上文娱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在线上线下冰火两重天的同时,疫情为中国消费市场带来了更深刻的变化,大众的消费理念与行为偏好正在悄然改变——这或许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来整个中国消费市场的走向。

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大众对健康和保健的重视,这也符合中国整体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大众对健康的看重,给予了绿茶品类绝佳的发展机遇,也让素有“茶界茅台”之称的竹叶青进入了更多用户的视野中。

由于新冠肺炎仍尚未有特效药,个人日常饮食作息对于防疫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国家卫健委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中明确指出:对于普通疫情型或康复期患者,建议每日多次少量地补充1500-2000ml白开水或淡茶水;对于一般成年人群防控提倡每日饮用7-8杯(1500-1700ml)白开水或茶水。

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不难看出,绿茶药用早在神农氏时期就已经开始,而早期绿茶也仅当做药材使用,直到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才慢慢形成中国特色的茶文化。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精准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贵范在2月发布了《精准营养助力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系列科普二营养补充剂的作用》中指出:“绿茶药用有 4000 多年历史,其含有的强效抗氧化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流感防控中发挥多种有益作用。”

国家注册营养师、一级健康管理师郑育龙也在疫情期间提醒大家多喝绿茶,“中国绿、黄、白、青、红、黑六大茶系中,绿茶因其色香味形俱佳,居于榜首,富含茶多酚、茶碱、茶氨酸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

而在绿茶中,高山绿茶的功效比平地绿茶更加,著名茶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指出“竹叶青作为最好的高山茶,比平地绿茶营养价值更高。”

绿茶的健康功效甚至已经开始改变欧美国家的饮茶习惯,半个多世纪都在坚持每天喝绿茶的原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殷大奎指出:“一些欧美国家,现在他们也开始慢慢地,改饮健康的绿茶了。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鲜爽甘醇,如果能够坚持饮用对健康大有好处。”

如此,古老的绿茶时下日渐成为一大“网红”产品。相比于市面上的普通绿茶,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严选只在明前采摘的高山茶树独芽芽心制成,不仅含有更多茶氨酸、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还拥有更加鲜爽甘醇的口感,成为健康绿茶的代表。

客观来看,尽管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也加速了中国消费品行业的健康化、品质化、品牌化进程。在产品选择考量上,未来的消费者势必将会更加看重品质、健康功效、原产地、绿色标准等因素。一向瞄准高端绿茶市场、坚守“高山种植、明前采摘、精选茶芽”三大标准的竹叶青,自然成为了备受青睐的健康饮品和礼品。

好茶春知道,冠军齐追捧

懂茶的人都知道,茶按照季节变化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因茶树经受漫长冬季的孕育,故而叶肉肥厚,不仅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气味、外形中亦是更胜一筹。民间早有俗语“一两春茶一两金”,可见春茶的金贵。

在老茶客眼中,春茶又以清明谷雨为界,分为明前茶、雨前茶和春尾茶,明前茶即是清明前生产的春茶,代表着绿茶的最高品质,也由此成为各大茶叶品牌的必争之地。业内甚至有句不成文的“潜台词”——每年第一批上市的春茶产品,代表着当年茶叶行业的品质天花板。

3月3日,竹叶青®春茶如期上市,成为张继科、惠若琪、丁俊晖等世界体育冠军的共同选择,并受到孙贵范、殷大奎、郑育龙等专家院士们的大力推荐。

女排奥运冠军惠若琪表示,“很喜欢喝绿茶来补充机体营养,不仅消乏解困、缓解疲劳,更能提升身体免疫力。”

即便是日常训练并不需要太大运动量的台球世界冠军丁俊晖,也喜欢在世界各地参加完比赛后,通过喝绿茶放松身心:“不论去哪里,当我回到家,我都喜欢泡上一杯绿茶,放松身心,也有助于提高我的免疫力,健康养生。”

各界专家名流对竹叶青的“破圈”认可,让竹叶青已经成为了今年春天备受欢迎的健康茶品。相比于高档烟酒,竹叶青成为了更受大众喜爱的春季礼品。

“茶界茅台”是怎样炼成的?

竹叶青是国内少有的、能够将价格卖到千元级别的高端绿茶品牌,而敢于以叫板奢侈品的价格进行销售,其背后的底气在于其立行业之先设立的“高山种植、明前采摘、精选茶芽”高端绿茶三大标准,并由此具备产地、原料、工艺、品质、销量的五大优势。

常言道,“高山云雾出好茶”,自古以来,中国人便青睐高山绿茶。在高海拔独有的气候环境孕育下的绿茶,尤其带有独特的馥郁嫩栗香气与鲜爽甘醇口感,故而中国名茶产区几乎都位于高山。

类似于茅台镇之于中国白酒,神秘的北纬30度高山山区,总能产出独到好茶,被称作黄金产茶带。其中,峨眉山常年低云多雾,气温、湿度、土壤、植被、阳光均十分适合茶树种植,是世界最早种植茶叶的地区。《文选注》中记载,“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而这里,正是竹叶青的故乡。

峨眉山位处华西雨屏,终年雨雾缭绕、雨水充沛,全年日照不足950个小时,尤其适合喜湿的茶叶生长滋润。尽管高山出好茶,但并非海拔越高茶叶品质越好,高于海拔1500米的茶园,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制成的茶叶反而口感稍弱。因此,竹叶青只选择海拔600-1500米高山茶园,此处的茶树在漫射光作用下氮代谢增多,茶氨酸、茶多酚形成黄金比例,不但营养价值较平地绿茶更高,更得以确保成茶口感品质的上乘。

此外,竹叶青所坚持的明前采摘要求十分严苛——竹叶青只采摘最具价值的茶芽芽心部位进行精制,平均采摘100次仅能得到1克干茶。如今在市场上销售的竹叶青产品中,从高到低依次分为论道、静心、品味三个等级,出于对“高端”的严格把关,平均在1000颗茶芽中才能最终挑选并制成1克论道级成品茶。

同时,考虑到海拔间的气候差异及变化,在清明前,同一茶园仅有3-5天时间适宜采摘竹叶青原料,以最大程度地锁住“鲜”和“嫩”。

一杯春茶的诞生

至于竹叶青名字的由来,早已是茶界中的一段佳话。1964年,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陈毅路过万年寺,与寺内老僧对弈吃茶时,见杯中茶叶细如嫩竹,便取名竹叶青。

“入口的嫩栗香让人感觉特别舒服,香气高雅,回口甘爽,这在我的绿茶体验当中很少见到。” 著名美食评论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董克平曾如此评价竹叶青的味道,足以见得竹叶青的品质与口感。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竹叶青2007-2019连续十二年高端绿茶销量领先。在受到各界名流及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同时,竹叶青也展现了传统茶行业中的快与慢。每一盒竹叶青的背后,都能看见先进科技与工匠精神的美妙结合。


竹叶青将整个生产流程拆分为38道工序、65项严苛的指标检测,并投入亿元打造数百条全自动生产线,拥有先进的绿茶精制设备,其中一个兼具扁形名茶和卷曲形名茶生产加工生产线,更是填补了国内名优扁形芽茶流水化生产加工的空白。此外,竹叶青还拥有西南最大的保鲜库、精密的提香工艺技术,以及首创的除氧充氮技术。

更值得一提的是,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的高端品质也离不开古老的人工与匠心,除了前期的茶芽采摘外,在选茶环节尤其需要选茶师精神高度集中。只有借助人工肉眼判断,才能在比较茶芽的大小、长短的同时,挑选出兼具“形态美”的优美茶芽。

在聊起竹叶青时,美食家蔡澜也曾回忆道,多年前金庸先生来四川后,分别给他和倪匡带了两盒竹叶青,他尝完后不仅觉得“实在好喝”,那根根直立的茶叶更是让他印象深刻,一时间除了“非常美”之外,竟找不到词语形容。

非常时刻下的大国品牌

在烟酒茶里,茶叶行业长年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市场环境中,因此也造就了茶叶市场的长年混乱。尤其在高端茶叶市场中,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已成为最大痛点,但竹叶青正在打破这一尴尬。

成立22年间,竹叶青始终将目光聚焦于高端绿茶市场,并连续12年在高端绿茶品类中销量领先。2016年,竹叶青获得世界绿茶大会特别金奖,还曾两次作为礼物赠送给普京和梅德韦杰夫。

在提及竹叶青时,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曾表示,“竹叶青就是中国的国礼之选,很多商业上的朋友和老板,都喜欢用它作为体面礼物送人。所以我最经常收到的礼物就是竹叶青,这几年已经收到近百盒了。”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提到,“中国有四大品类:丝绸、陶瓷、茶叶、白酒可能成为全球级的奢侈品”,竹叶青显然是茶叶品类中最具想象空间的那一个。

对此,竹叶青董事长唐先洪表示出十分笃定的信心与决心:“未来,要做到让消费者提到高端绿茶就想到竹叶青,要把竹叶青打造为和中华烟、茅台酒齐名的社交的三大必备品”。

按过往经验,每年3-4月原本是传统春茶的销售旺季,但与众多品牌一样,竹叶青的线下销售因疫情遭受严重影响,并全面叫停了去年7月便开始筹备的“第二届峨眉高山春茶节”相关线下活动。2月10日复工前,竹叶青线下销售几乎为0,业绩一度下滑98%,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考验。

在关店90%的情况下,唐先洪果断调整应对策略,快速由线下销售转为线上销售,随着竹叶青线上春茶预售的推进,竹叶青意外迎来了一波春茶预售的小高潮,线上预售额同比增长89%,成绩远超预期。从下滑98%到增长89%,竹叶青成为疫情期间中国消费品市场上少有的亮眼品牌。

唐先洪把疫情下竹叶青的逆势增长“秘诀”总结为三点:稳人心、强沟通、塑品牌。

疫情发生之后,竹叶青第一时间发表对茶农、消费者、员工的三项公开承诺信以稳定人心:保障上游4万名茶农的生活有序稳定,派专人员工上山进行现金收购以及科普相关防范事项,按市场价绝不压价不压款;无偿捐献价值2000万的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守护大众健康,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对员工不减员不减薪,强化春节期间团队的战斗力。承诺信一经发出便受广泛好评,甚至带动许多茶品牌的跟进。

在线上营销方面,竹叶青强化了员工与高端会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并迅速迭代总结出一套《线上销售宝典》,以情感关怀、知识分享、老带新等会员沟通方式激活线上转化。

而在品牌打造方面,竹叶青精准捕捉全民宅家的时机,加强落地与分众传媒签下3年6亿的战略合作,强强联手坚持在非常时期进行持续的品牌输出,不仅向用户普及绿茶的健康特性,而且快速抢占了大众高端绿茶品牌心智定位,坚持长期投入打造品牌价值的决心。这一举动,更再次释放出竹叶青从四川走向全国、打造高端绿茶品牌的坚决态度,并进一步体现了竹叶青复兴中国茶文化的家国情怀、大国大品牌身上的责任担当。

事实上,这并不是竹叶青第一次实现“逆风翻盘”。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竹叶青上半年销售占比从以往的60%下滑至49%,但下半年的增长却超过了任何一年的比例,全年增长33%。

“品牌是危机最好的护城河,企业的免疫力就是品牌力”,唐先洪把疫情当做是考验品牌力的一块试金石,并对疫情后的市场保持着乐观态度,“疫情会加剧各行各业的品牌集中度,品牌力强的企业终将胜出成为各行各业真正的主宰者。”

疫情完成了一场全民级的健康普及教育,竹叶青®春茶也逐渐变成社交平台中的高端健康礼品,成为人们尚且无法走动来往时的情感关怀联络。随着疫情逐渐褪去,中国市场的整体消费升级将会加速向前,竹叶青以及整个茶叶市场有望迎来高光时刻。

数据来源及参考文献:

竹叶青官方数据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

《精准营养助力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系列科普二营养补充剂的作用》

(来源:36氪)


央视财经突曝茶叶炒作天坑,8000万茶人出路在何方?

写在前面:

众所周知,这两年茶叶行情不好。奇怪的是,茶界存在冰火两重天的怪象。

一方面,六大茶类顶级山头价格连年攀升,山场茶,牛肉茶,熊猫茶新茶类层出不穷,普洱古树更是因为过渡炒作,每年都被炒死一批;

另一方面,今年普洱茶大规模减产,但普通茶叶价格不升反降,滞销现象比往年更严重。

红红火火,天价炒作的繁华下面,竟是冷冷清清的惨淡,哭的却是,5亿喝茶的人,千千万万的普通茶农。

普洱茶炒作怪现象

各大茶类,只要可以炒作,资本绝不会放过,在茶叶炒作排行榜中,普洱茶的炒作必须说说。

以最有名的冰岛为例,2010年,冰岛老寨古树价格300-500元/公斤,但2018年,价格已经上升到3.8万-4.2万的价值,短短十年,价格暴涨百倍。

冰岛老寨不过是冰山一角,其他老寨的古树价格也水涨船高,动辄几千上万,年年创新高。但是,如果你以为整个普洱茶行业都是这般火热,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到过普洱茶山,一定会发现与听闻恰恰相反的场景:

春茶采收季节,云南普洱的茶源广场,早上六七点就有茶农来到这里,把鲜叶卖给各地的收购商。

一位墨江县的茶农说:今年的产量比去年下降一半,因为今年雨水不好。2月份以来,当地几乎没下过雨,天气干旱导致茶叶产量下滑。

当地去年产的干毛茶是17吨,今年产量却减少1/3,只有12吨左右。不过,茶叶价格并没有因为产量下降而上涨,特别是中低端茶叶,价格反而有所下滑,去年70多块一斤的鲜叶,今年只卖60多块。

然而,茶源市场另一边,却是另一番风景,99万冰岛老寨呼之欲出,老班章价格再创新高,将老寨古树推向神坛。

茶源市场专营冰岛普洱茶的店铺里,摆着天价茶饼,2016年357克冰岛54000元,2015年的57000元,2014年的更是高达60000元。

通常,普洱茶越陈越香,高端茶年份越久,价格越贵,但是资本炒作可以让价格直接倒挂,鲜叶比老茶更贵。

资本炒作,彻底搞乱了普洱茶的价格体系,还带来了更严重的后果,古树茶的过渡采摘,难不准,今年的茶王树,十年后变成一根枯木。

除了政府强行保护起来的茶树,其他的,虽然,嘴里说着保护,在巨额资本利诱面前,也不过是说说罢了,

一边是,普通茶滞销卖不出去,另一边是古树人人争抢,老寨节节攀升;

一边是茶叶价格上涨,茶农就多采摘,另一边是茶农把茶树外包,茶商为收回成本,想采多少就采多少;

一边是保护起来的古茶树郁郁葱葱,另一边是被采摘的茶王树秃了头顶。

普洱茶的炒作,不可谓不奇。但是,茶叶炒作绝不是普洱茶的专属,各大茶类向来谁也不服谁,在茶叶炒作方面,却难得达成一致。

其他茶叶炒作天坑

如果你认为,生活里最贵的是房子,那实在是低估了茶叶的魅力,520万一斤茶叶足矣在一个地级市买10套房子。

武夷岩茶

这几年,武夷山的岩茶风口很足,简单的一盒茶叶,动辄就是大师制作,坑口原料,一斤上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520万。

很多茶友都在质疑:这些拥有神奇传说故事的天价岩茶,真的值那么多钱吗?

这张曾刷爆朋友圈的价目表,每一款茶都是天价:九龙窠母树大红袍每斤520万元,远香每斤48万元,瑞泉圣匠每斤38.8万元……

最贵的大红袍,一克茶叶要10400块钱,是黄金价格的34.7倍。在炒作大家庭里,突然发现,88万的冰岛被秒杀了。

然而,这些天价茶叶都是大师制作,央视315记者曾了解过岩茶的制作过程,以武夷山大红袍为例,是这样的:

采摘——倒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筛分——拼配等。

这么多工序,涉及到十几种技艺,需要几十个人争分夺秒的做茶,哪一个大师可以独自完成?

根据央视记者的采访,当地的茶商说:我们家做这个茶的人,必须要人手多,最少要30多个人做事情,你怎么一个人做得了。

一个大师做不了,还可以找人代工,大师签个名,价格照样翻十倍。

曾有这么一句话:“没喝过‘牛肉’,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爱喝岩茶。”

岩茶里最为神秘的“牛肉”,叫牛栏坑肉桂,价格被炒得五花八门,手工茶,低的两三千,贵的十几万。

价格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一个茶业老板给出了答案:你看‘牛肉’,它分‘牛头’、‘牛尾’、‘牛背’,如果是卖六千左右的,是种在比较高的地方,卖三千左右的,种在‘牛背’。

一款茶,也能把“牛”玩出这种花样!只能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一起出门,我买几十块一斤的牛肉,你买几十万一斤的“牛肉”。

然而,除了花样,这位茶商又爆猛料:市面上98%的牛肉都是假的,不是牛栏坑产的。

毕竟天心村里,牛栏坑的茶,产量并不高,据牛栏坑一位村名透露:其实没多大面积,就是二三十棵茶树,一年就几十斤茶叶,牛栏坑核心区茶园产量也就500多公斤,与市场消耗相比,九牛一毛。

央视315记者到了牛栏坑,发现巴掌大的地里,插着三家企业的牌子,这位村民透露,这些企业并非真的在牛栏坑拥有茶园,而是外地企业与天心村的茶农达成了合作协议,给钱就让插牌子,5万块钱插3年。

随后,天心村某茶场采茶工向记者透露:挂牌子的那些是骗人的,没挂牌子的才是真正的‘牛肉’,它只挂牌子不收茶叶。

一位茶商说:武夷山的茶之所以价格高,是因为文化人喜欢把玩,它不是那么容易玩得清楚,所以说喝茶也是水很深。

岩茶市场,各种天价的大师茶、私房茶、名家茶令人眼花缭乱,即使拥有十多年经验的茶商也感叹茶叶市场水太深,看不懂。

至于,千千万万喝茶的人,只能感叹一声,哎!

熊猫生态茶

大熊猫是国宝,外国人就是口水长流,也只能租给他们几年,而且大熊猫的后代,依然是中国国籍。

与熊猫有关的东西,都是宝,茶叶也不例外,熊猫茶这个名字一出世就响当当的,加上生态两个字,看起来就越加天然了,熊猫生态茶,堪称茶叶炒作中,教科书级的范本。

2011年,一篇“用熊猫粪便培育茶叶”的文章火爆全国,之后,熊猫茶横空出世,一举夺得茶叶炒作冠军,叫价22万元一公斤。

价格这么贵,其实是有原因的:

大熊猫是国宝,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而且量特别少,熊猫全身都是宝,粪便也不例外。

据说,大熊猫吸收功能很不好,只能吸收30%食物营养,剩下70%通过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利用熊猫粪便养茶,防癌效果会更好,于是,熊猫茶应运而生。

2014年3月,一群穿着熊猫服的采茶姑娘开始春茶采摘,顶级熊猫茶一斤21986.5元,每年限量21套,寓意是:21世纪地球村长久发展顺利,我有环保责任。

有专家却质疑:国宝大熊猫确实以竹子为食,竹子里面含有抗癌的物质,所以,熊猫粪便中的茶具有抗癌的功效。

但是,就算竹子里70%的养分在熊猫粪便里,可是养分会不会被茶树吸收,进而转化到茶叶上呢,甚至还具备了抗癌的功效呢?

- 03 -

茶叶炒作手段

这些年,各种茶叶炒作,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茶叶价格坐着火箭上涨。原因,是抓住了几个炒作点,茶叶的保健功效,茶文化的价值,还有稀缺性。

保健手段

很多人把茶叶的功效吹得神乎其神,现代人都想活得舒坦点,有个不用锻炼就能保健的产品出来,自然很受欢迎,一拥而上。

在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时代,充分抓住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喝茶能抗癌,喝茶能保健,喝茶能降三高,然而,最有杀伤力的还是喝茶能美容,喝茶能减肥。

这对年轻女士、中年女士们的诱惑力太大了,只要能减肥、能美容,就算是难吃的树叶子,美女们也会抓几把嚼嚼。

那么,茶有没有保健功效呢!答案是肯定的,喝茶确实有养胃、暖胃的功效,但被过分夸大了。

炒作文化价值

文化炒作,最妙的用处就是送礼,送礼的价值远远高于饮用价值。

逢年过节,送人一个礼品,价值成千上万,让人倍有面子。把天价茶叶送上神坛的部分原因,正是人人都有的虚荣心被利用了。

茶叶炒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人情社会中的送礼文化,给天价茶叶提供了市场。但是,炒作的结果,如果要让喝茶的5亿人来买单,倒是有点过分了。

炒稀缺性

这一招玩得最熟练的,就是拍卖会。每年茶博会,或是香港拍卖会上,总有古董级茶叶被拍出天价,这其实也是茶叶炒作。

茶叶的铁粉们需要天价茶当作茶余饭后,喝茶论道的话题,茶商也需要借此给消费者传达信息:你拼命干一辈子,还不如逛个拍卖会,收藏顶级名山的茶叶,能够升值。

还有就是土豪群体,钱多除了开好车,住豪宅,更要搞一些稀缺品,作为身份的象征。

茶商要靠炒作赚钱,茶痴要找话题谈论,玩家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千千万万的吃瓜群众跟在后面,或摇旗呐喊、或张口痛骂,共同营造了茶叶炒作的热闹局面。

写在最后:

六大茶类都存在炒作的现象,原价几十百元一斤的茶叶,动辄上千,甚至上万元。

炒作的方式也是越来越新颖,2011年,信阳毛尖以口唇茶吸引眼球,声称采茶女均为胸围C罩杯的处女,让无数宅男瞪大了眼睛。

随后,四川雅安的绿茶,以熊猫的名义,把22万元天价茶送上拍卖会。

天价茶的出现,归根到底,一个利字,为了挣更多的钱,茶行业的人,都在拼智商,包装炒作手段层出不穷,所谓的大师,在鱼龙混杂中粉墨登场,然而,大部分种茶的茶农、终端喝茶的消费者成了最终受害者。

喝茶,是一件修身养性的好事,也是生活里再普通不过的事。

喝茶的时间久了,也就有了茶瘾,茶也成了一种生理需求,有些茶客甚至一天不喝茶,就感觉辜负了生活。茶瘾犯了的时候,有什么茶,就喝什么茶。

总之,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制造噱头,编造故事,端出所谓制茶大师,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普通消费者根本无能为力,只能希望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

部分消费者看到网上的一些炒作手段,谴责辱骂无良奸商把茶叶炒到天价,普通人想喝都难。

对茶商也不该一竿子打死,炒作茶叶的商人只是小部分,大部分茶商还是规规矩矩做生意,他们根本没有资本炒作,尤其普洱茶冰火两重天的当下,消费者挑选适合自己的茶不是难事,只需要记住:喝茶是件挺享受的事儿,自己喝着舒服的茶,就是好茶。

必须说的是,任何行业的共性,如果消费者在乎质量,应该尊重它的高价;如果只追求性价比和便宜,就不该过分挑剔质量,更不该拿普通茶叶跟冰岛老寨作比较。

喝什么茶,喝什么价格的茶,主动权在自己手里。送礼也好,喝茶也罢,根据经济实力,各取所需。

买茶的时候,要记住茶叶没有天价,要当心骗子。

茶只要喝着好喝,味道喜欢就好,没必要刻意追求,这样反而违反了喝茶的初衷。

而大部分茶商,在茶叶炒作中都是看热闹的,也有痛批茶叶炒作的:年年把茶叶炒到天价,自己的茶照样难卖,那么,就先从做好质量开始吧。

茶叶的炒作,名利场中,起起伏伏!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原标题:茶界第一怪象 冰火两重天!央视财经突曝茶叶炒作天坑,8000万茶人出路在何方?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信息贵在分享,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