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开茶座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中日“生活茶”:从“生活美学”观茶之道 ——第十五场哲学家茶座纪实报道

 中日“生活茶”:从“生活美学”观茶之道

——第十五场哲学家茶座纪实报道

 

文:刘雪萌 图:郑悦


12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在人文楼600会议室举办了以“漫谈中日‘生活茶’:从‘生活美学’观茶之道”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刘悦笛研究员。余开亮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茶道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以及哲学院、校外的中国茶文化爱好者等四十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图表 1:第十五讲哲学家茶座实景


刘悦笛先生以“美好生活”为关键词展开了本场讲座。他认为,“美好生活”包括两个维度,好的生活和美的生活。生活美学探讨的是用美的生活提升好的生活,用品质的生活提升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之学,是追问“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让每一个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在把艺术向下延伸的同时把个人生活向上提升。他特别强调,美学不仅是感觉,也是觉学,即觉悟之学。


刘老师以他本人在台北“食养山房”的独特品茶体验引出了他对禅茶一味的理解:正所谓是“茶味禅味,味味一味”,禅与生活,汇通为一。生活之“茶”,便是佛教之“禅”,喝茶之“道”便是参禅之法,茶道即为佛法,这便是“禅茶一味”的真谛。茶道是对生活的提升但它又不超脱于生活。


图表 2:主讲人刘悦笛研究员


刘老师又进一步展开谈到了中日在禅茶一味理解上的异同。“赵州吃茶去”的禅宗一大公案,不仅影响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日本的禅宗和茶道。他甚至指出,当今日本的两个知名品牌优衣库和无印良品所体现的极简主义都是受到日本禅宗的影响。此外,日本的茶道还受到“唐密”的影响。日本在茶道的生活美学上走得更远,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美学原则,俗称为“茶道四谛”,从而将“禅茶一味”推到了美的极致。不过,这四个原则是由千利休在前人“谨、敬、清、寂”原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用“和”取代了“谨”,对茶道的内涵和精神做了积极拓展。最终,日本茶道被赋予了一系列的程式过程,同时也成就了一种“仪式化”的美学规仪。刘老师着重分析了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哲学家久松真一对茶道美学原则的解读,刘老师评论道:久松对日本茶道的解释具有哲学高度,同时他是唯“心”而出的,走向了“心茶道”的方向,但茶道从未脱离生活而存在。刘老师评论道,日本茶道好的地方在于其规范性,相应地也失去了自由。刘老师提出了他本人对禅茶一味的哲学解读:茶道与禅一体不二,毋宁说是同一物。


此外,刘老师还通过中西饮茶之别强调了中国人喝茶的特点,即从饮之味过渡到茶之道,“色香味三者俱全”,这就需要充分、全面调动人的知觉,才能心领神会,由此才能知味,从而进入“精微”之境界。总之,一句话,茶之道就是一种“过程美学”抑或“过程哲学”,过程高过结果,同时,自然也就是世俗的,茶道也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美学和哲学。


刘老师在讲座中旁征博引,主题广泛,他以“选茶”为主题,以茶与墨的类比教授大家如何辨别好茶;又细论了茶与水之关系,强调了水品质的重要性;他强调煮茶是一个融声、色、体验为一体的审美过程;他还谈到茶有三美、三合其美,这是有关天人合一的学问。他站在“生活美学”立场,畅谈饮茶之乐,剖析人与茶相生相伴的过程。茶之道即生活之道,茶之美即生活之美。


图表 3:部分参会人员与主讲老师合影留念


主持人余开亮教授为刘老师的本场讲座做了极具学术意义的点评。他指出,禅宗智慧是中道的智慧,非有非无,若即若离。虽然每一个人可以成为生活艺术家,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是生活艺术家,这就是不即不离,不一定是但又不离。在道和茶之间,若让其真正提升到生活中的艺术家这个层面,需要有一个“觉”的决心在其中。喝茶对于人们来说,就超越了简单的饮品,晋升到在生活中体验自己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美的所在。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中,听众们十分踊跃、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在场听众与工作人员与刘老师合影留念,并做深度交流。

寻找品茶的人

三年了,我一直在怀念着那间茶屋,怀念着茶屋里那个卖茶的年轻女子,不知她用心所等待的那个真正品茶的人,如今是否已经等到,但她那原本的板凳,本色的茶桌,陶瓷的茶盅清晰地储存在我的记忆中,至今没有褪色,就连茶屋与茶屋所隔档的那些密密的风铃在我幻觉里依旧响得那么清脆。

那是一个新茶刚刚上市的季节,应朋友之约,我第一次来到她的茶屋,品品当年的新茶。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晚凉风习习,我穿着一套很合身的西服,和几个朋友一道进了她的茶屋,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她把我们带到一处灯光朦胧的茶座,随后为我们沏上一壶茶,当时那个女孩不慎将开水滴在了我的手上,我本能地痛叫了一声,那个女孩连声道歉,谁知我的朋友执意要请她的老板过来。就在此刻,一个年轻的女子走过来,但她没有什么姿色,看上去就知道她不懂得怎么化妆。她一进来脸上堆满笑容地说:“我就是老板,不好意思,服务员没有服务好,请原谅!”她转过头问我要不要请医生看看。我说没事。这时我的朋友开玩笑说:“他可是我们圈里受保护的作家哟,你要是把他的手烫伤了,那就摊上大事了。”大概是冲着“作家”一词,她足足地看了我好几分钟。也就是在那一天晚上,她很低价地收了我们的茶钱,连座位费都给免了,并笑容可掬地对我说:“先生!能否方便留下您的电话?”

以后的日子,我经常接到她的邀请,她邀请我去她的茶屋,邀请我去看她在大学校园里写的感人的爱情小说,去听她——一个茶农家孩子成长的故事。

她说她原本可以进入一家好企业,只是不愿跟一个与她竞争的同学伤和气,她选择了放弃。她爱自由,所以她经营了这间茶屋。她很爱文学,她所写的小说曾经令许多大学女生伤心落泪过,当然也包括她自己。她很怀念山里的茶棵地,怀念童年的生活:儿时,她被父母背到茶棵地,就在地里拉着茶枝,绕着父母斜背在身上的茶篮,东倒西歪,直到父母拿来麻酥、糕点或甜糖。她忘不了摘茶的奖励,虽说钱不多,但想到商店里甜糖和香饼的诱惑,她有着使不完的劲。在父母不给零花钱的那个年代,她感激这些茶棵,而且是茶叶经济帮助她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如今,我再也没有在茶季回家采过一片茶叶,为了慰藉内心的牵挂,所以我在城里开了这个茶屋。”

她说她每次沏给我喝的都是山里原汁原味的野茶,“茶叶不好看,就像我,但味道很不错。”她打气地对我说,“我不美,可是一颗心却同别的女孩子一样,有细密的枝节,需要爱与被爱,这些年来,我一直在静静等待,渴望一个人能懂我,能像品茶一样地读我,能在茶过三杯之后,触到我心底深处最疼痛的美丽……”

听到这些,我有些沉醉,我似乎觉得她所说的那个人就是在指我,而我已是一个结婚生女的人了,我不能伤害她,不能为她如此寂寞的青春增添一些活力。我记得我走的那天晚上,风铃被我碰了一下,铃铛星星一样,碎落一地。以后,因工作的关系,我调到了另一个小城,再也没有去过她的茶屋。听说茶屋夜夜客满。如今,却不知她是否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那个真正品茶的人?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石泽丰(安徽池州)】

茶,是通往心灵的饮料!

茶者,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也”

在距今八百多年前,日本茶祖荣西禅师曾赋予茶最美好的神奇功效。

如果您想青春永驻,您渴望长命百岁,那就端起您面前的这碗来自中国的茶吧!

茶者,可健身,可清心,可雅志,可怡情。一杯好茶,不仅可以康健我们的身体,更能愉悦我们的心情。

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常常不会认识到生命无常,人生苦短。却喜欢沉浸在过往事件的无奈和忧伤之中。

当你忧郁苦闷之时,我们的心也似乎被不明物件,强行堵塞。不敢大力呼吸,生怕更深的触痛。

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安放我们暴躁、忧伤、郁闷、纠结等情绪。我们会发现年龄越大,我们就越不开心。纵然偶尔的欢笑,也是苦中作乐,强颜中夹杂淡淡忧桑。

茶,独品得神。

我们尝试能借助这杯茶,来抚慰我心忧桑。静心,专注的冲泡一杯茶:备器,择水,侯汤,点茶,静品。每一个环节,无不需要你内心澄净,安然当下。也只有这样的时刻,你才能如此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内心的喜悦,抑或是忧伤,都真实而深刻的在那里。

茶,从来不是让你忘记,而是让你更好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茶道,亦从来不是让你的烦恼消失,而是在不完美的生活里,寻求片刻的完美。在人生道路之上,若您能领悟茶的智慧,她便最能给予你温暖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

茶,是可通往你内心的饮料。茶样的温暖,茶样的怡情。

茶,犹如在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内心的空无,却被石缝里透露出的青青草色所打动。

我想,借助研修茶道的过程,你一定也能找到这般的经验和感受: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

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饮三道,烦恼皆消。

茶可入心,茶可雅志。

一杯茶重拾一份平和喜悦的美好情怀。茶,难道不是通往我们内心,洗涤我们心灵的最佳饮料?

茶道,如何能实现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心灵的连接呢?如何借助茶汤,这一碗平凡而又神奇的水,让我们每个人可以真实的面对和接纳我们内心滋生的各种情绪。比如纠结、烦恼、愤怒、忧伤、困惑、迷茫、失望、落寞,甚至欢喜、愉悦、期待、幸福…
茶道也许和瑜伽有些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
茶道的过程,是你去清晰面对自己意识的过程。茶道的过程,也是你客观接纳你身体反应的过程。
茶道的智慧,是你的身体与意识对话的的智慧。茶道的智慧,也是你的意识和身体相互接纳的智慧。

借助茶道修行的过程,一个人通过对每一个茶道动作的精益求精,对茶道环境的理解和布置,对茶道流程的关注和反复练习,尤其是对茶汤入口之后,在喉吻身心的种种观照。

当这种自己的大脑对身体的观照,成为一种习惯之后,也许您就能明白,所谓世间发生的种种事件,在你身体的感受,亦如同一杯茶在你身心的种种感受。比如听到悲哀的事情,心里会发堵、会疼痛,当你的大脑不去思考或者想通了之后,你的这种疼痛的感觉也会减轻,甚至消失。又比如当你听到快乐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纵然此刻屋外阴雨绵绵也是充满了各种诗情画意。

其实任何一件关乎你或者你在乎的事情,在你的身体里,都会有情绪的积压或者直接的反应。道家养生认为,我们要活着像一个孩子,悲而不伤,就算非常悲伤的事情,当时哭完也就完了。这也是一种不让自己不良的情绪,在你的身体里积压的表现。

所以,借助茶道的过程,对自己的身心的情绪和意识,作自我的感受,并能接纳之。纵然是一些被误会、被抛弃、被伤害,也能如同一个孩子哭了一场般,在茶道的过程中,学会省视自己的这些情绪,并释放之、接纳之。

所以说,茶道的智慧,本没有他法。通过茶道的过程,用自己的意识观照自己的身体,释放和接纳自己积压的种种情绪,然后将这些情绪转化成正面积极的力量,帮助自己灵魂的圆满趋向。
通过茶道的智慧,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和、淡定、积极、乐观的心,徜徉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世界里,愉悦前行。

今生别无所求,只愿可以永远浸润在茶中,任心灵幸福的舒展……

一旦每天都有茶喝,不只百病不侵,而且精神飒爽,因此对于茶叶有身心的助益我是深信不疑的。

  有时候不能静定下来喝茶,只能因地制宜,以热开水泡大杯茶,但觉有茶就好。如果是在家,从早到晚,日饮百杯,对我也是常事。茶对我不只是水、是饮料,也是日常保健的药

  茶在中国,最早不是饮用,而是药用。最早关于茶的神效之传说,是神农氏爱民如子,为了救治百姓的病,亲自采药,遍尝百草。

  有一次,神农氏尝了一种青绿色的滚山珠中毒,昏死在树下,树的汁液滴入他的口中,因而得救。那棵树就是茶树,神农从此发现茶有解百毒的神效,采药时常携带茶叶随身,每次中毒都靠茶来解毒。 最严重时,神农氏曾一天中毒七十二次,全依茶渡过险关。

  还有一个传说,神农有一天在野外以釜锅煮水,一片叶子落入水中,芳香四溢,神农喝了之后,发现了茶的神效。

  最后,神农尝到一种剧毒的植物叫“断肠草”,连茶也不能解,就丧命了。

  神农与茶的传说,记载在《神农本草经》里。这本书作于秦汉年间,因此至少在战国时代,我们的老祖先就知道喝茶,以茶作药了。

  茶,起先是用于药,慢慢从医疗的功效转到精神的层面

  东晋时代,以“闻鸡起舞”留名青史的志士刘琨,在给侄儿的信中说: “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刘琨每次有郁卒之气,都仰赖茶的效用,我们或可以想见,他在天色微明之际,舞剑之前,先饮“真茶”一杯的情景。

  由于茶可以治体中的溃闷,才逐渐与禅的修行结合,因为与修行结合,饮茶才提升了艺术与生活的境界

  关于茶与禅的结合也有一个传说: 达摩祖师东来中国,在少林寺面壁,誓言无眠禅定九年,以警醒世人,但到第三年就常打瞌睡,羞愤的达摩遂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结果地上长出一棵树,双叶并生,有如眼皮,弟子们采了叶子来饮用,发现能益神醒脑,就开始了禅寺饮茶之风。

  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达摩祖师何许人也!然而,在唐朝的禅寺饮茶之风大盛,则是真的。莫说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流传千古,降魔大师教禅时也要弟子喝茶省睡。

  百丈禅师设立《丛林清规》时甚至设茶座、茶头,有的大寺院光是泡茶的茶座就有十几个。

  紫砂壶则是禅僧云水行脚时,为了便利随身携带而发明的。历代寺院附近都是名茶产地,每年春天在寺里“斗茶”提升了茶的品质……这都说明了茶与禅有不可分的关系,但这是后话,我们再回到茶的功效来吧!

  汉代《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

  汉代《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东汉神医华佗的《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梁代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

  唐代《唐本草》:“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从这些文献里,我们就知道唐朝以前的人就认识到茶的功效不少,不仅可以使人省睡、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加思想的敏锐,甚至不输于“醍醐与甘露”。

  唐代刘贞德把这些好处总合起来,称茶有十德: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宋代以后,对茶的研究也更深入了,我们举一些典籍来看:

  宋代苏东坡《茶说》:“浓茶漱口,既去烦腻,且苦能坚齿,消蠹。”

  宋代吴淑《茶赋》:“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之利,其功若神。”

  明代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李时珍到底是一代大师,在他的《本草纲目》里,首次提到茶的缺点,他说:“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

  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更进一步说到,为什么虚寒血弱的人不能喝茶,他说:“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织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灸眶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空心饮茶能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这也是首先提出了“空腹不宜饮茶”的见解,以免伤害肾脏和肠胃。

  除了虚寒、血弱、空腹不能喝茶之外,茶是有百利的。在《旧唐书》宣宗纪里有一则记载:

  东都进有一寺僧,年一百三十岁,依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唐宣宗知道了,很觉奇怪,传他进宫去问:“你如此长寿健康,是不是吃了什么仙丹妙药?”老僧答道:“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唯嗜茶,凡属至处,惟茶是求,或百饮不厌。”

  一天喝一百碗茶,活到一百三十岁,这使我想起苏东坡的两句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由于饮茶的这种神效,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到中国求禅法时,一边研究佛法,一边研究喝茶。回日本时,在行囊里带了大量的佛经和茶树的种子。

  荣西返日后,把茶籽种在肥前(现佐贺县)的背振山,同时把茶籽送给拇尾(现宇治县)高山寺的明惠上人。现在,佐贺的嬉野茶和宇治的“玉露茶”都是日本名茶,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荣西对日本茶道的贡献除了带回茶籽,还写了一册《吃茶养生记》,可以说是日本茶的理论先驱。他一开头就说: “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

  荣西禅师把茶说得更神奇了,说是只要能长出茶的山谷,那个地方一定有神灵守护,而能采茶吃的人,一定能长命。他不只这样相信,还这样实践,当时曾亲自用茶叶治好大将军源实朝治久治不愈的糖尿病。

  荣西禅师说:“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药各为一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自此,喝茶风气在日本也为之大盛,但这时日本茶道只在寺院流行,有药用倾向,一直到四百年后千利休提出“和静清寂”,茶道才算大准备

 日本名僧明惠上人,也倡导茶有十德之说,我们可以和前述刘贞德的十德互相参看:

  一、诸天加护。二、父母孝养。

  三、恶魔降伏。四、睡眠自除。

  五、五脏调利。六、无病息灾。

  七、朋友和合。八、正心修身。

  九、烦恼消减。十、临终不乱。

  明惠上人的十德虽然宗教性强,却不免偏于形上,许多是“想当然耳”。

  到了近代,茶的研究更科学,功效也更明确清晰,除了古人所知的功效,还有防治坏血病、抗癌的功能,还能治疗糖尿病、胃肠炎、黄疸型肝炎、皮肤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等,甚至还可以防治辐射的伤害哩!

  饮茶的功效如此,不喝茶的人损失可大了。

  但是,喝茶的人如果老是想到功效,那境界就低了,茶给我们身心的利益可以说是“犹其余事”。正如铃木大拙说的:“茶与禅之所以相通,全在一个纯字。” 纯的心喝纯的茶,是最好的。

  黄庭坚曾在一只茶碾上写过《茶磨铭》,是我时常写在茶罐上的句子:

  楚云散尽,燕山雪飞。

  江湖归梦,从此祛机。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