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九道茶昆明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地区茶俗 | 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顾名思义就是有九道工序,

乍一听以为是一种茶,

其实这是一种地方性的茶俗,



九道茶饮茶方式很复杂,

一般用于接待客人,因此也叫迎宾茶。


 第1道:选茶 

一般选用普洱茶,

主人将普洱茶小样放在茶盘上供宾客饮用。


 第2道:温杯 

用开水清洁茶杯,同时提高杯具的温度。


 第3道:放茶 

将宾客选好的茶放入茶壶内


 第4道:注水 

将煮沸的开水倒入茶壶,

但不要倒满,要留少许空间。


 第5道:浸茶 

盖上壶盖,静置五分钟左右,

等茶溶于水。


 第6道:匀茶 

再将开水注入壶内,冲淡茶水。


 第7道:斟茶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依次斟茶。


 第8道:敬茶 

主人家向客人敬茶

或者由晚辈向长辈敬茶。


 第9道:品茶 

宾客接过茶,先闻其香,

再以小口品饮。



“九道茶”饮茶方式在我国西南地区很常见,

因其在昆明盛行,又称“昆明九道茶”。

这种茶艺的基本内涵就是“温文尔雅”。

内涵无形,以程序来表现其形,

每一道都流溢出温馨之感,都可回味。


而九道茶又以选普洱茶为主,

关于普洱你了解多少呢?

老吴家的这两款普洱茶饼礼盒了解一下。


 千秋普洱生饼礼盒 



礼盒内装茶饼精选云南临沧市

优质乔木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

该茶外形色泽油润,形状端正匀称、

紧密适度,香气浓纯持久、

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明亮。

原料精选普洱熟茶之精品,

采用传统制茶工艺加工而成,

茶饼紧结壮实显毫,色泽棕褐油润,

汤色褐红明亮,陈香显著,

滋味醇滑柔和,茶气悠扬,十分耐泡。


听《吃茶一水间》十九 滇中古韵九道茶

 80年代小熟沱


   大雪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宜适度,养勿过偏。行香取平和之气,吃茶宜行温厚太和之道。


   阳光下的这席茶,宝篮的手织麻布是从勐海的乡街子上淘到的,农家手织朴素而精巧,布的宽度不过一掌盈余,一条蓝、一条本白,朴拙的质感与宝相青花匀杯的精致不离不弃,却又各占千秋。巧的是,这样的蓝在旧时的昆明被称为“荫丹蓝”,是老年妇女专用之色,斜襟、盘布扣的外衫是城里城外通行的款式,城里的配顶缀着玉片儿的绒帽,城外的则是一方同色的头巾。荫丹蓝布衫下黑色的灯笼裤扎在细细的绑腿里,再往下是一双着描花绘凤绣花鞋的三寸金莲。


   老昆明一颗印的四合院里,秋菊刚凋,梅与海棠正孕着花苞,九重葛的枝藤趴在墙头,花红似火如锦。院中的蓝衫女子操持完家事,正教粉团儿般的小女儿在圆圆的竹绷子上挑绣出一朵桃花,她们头顶上四四方方的那片天,必定也是蓝若碧海。


    那一堆80年代小熟沱平日储在锡罐里,十多年前那银亮的罐身现如今早褪成了沉着的银灰,上面的梅枝和盖上的“吉幸”图案反倒更显凹凸分明。普洱本不一定得用锡罐来储,不过这小沱用料细嫩,近二十载的陈香早已透纸,不如就让它们在锡罐中以茶养茶,以香培香。



   取小沱一只,择300CC的紫泥串顶壶,用最传统的昆明九道茶手法来伺弄。快速润茶后,注水不过只及壶的三分之一,盖上焖泡。趁这空档,闭西窗,松炉灰,起香碳,伺印尼水沉。片刻,炉身开始温热,短柄牛角狼毫笔扫尘养炉。心里头算计着壶里汤水正好酽稠,再煮滚水,注满壶内剩下的那两分,轻轻晃动壶身,是为令茶汤均匀。出汤,汤面漾起一层白雾,轻舞着,在盏中旋成了圈。喝一口,石榴红的美色里蕴藏着的是纯粹、干净的阳光味道,是记忆中的特殊味道。


   而一个城市的记忆,或许就在一盏一念、一个四合院里的小小天空、一角祖母的蓝布衣衫。



   也是冬日,骄阳如今朝,老昆明的书香人家里,别着长烟斗的闲客偶来,一把滇青、一瓣普洱,一只提樑的瓷壶?还是紫砂的蛋包壶?九道简约的泡茶程序,便可消磨到黄昏。微醺出门,月圆如镜,穿过青石板路的巷子,巷口那家老茶铺里的灯光很是明亮,说书人的惊堂木“啪”的一响,“话说那日薛平贵正在街头看热闹,当空就落下一只绣球来……”


瀹茶记录

用茶:上世纪80年代小熟沱

用水: 珍茗山泉

泡茶器:全手工紫泥串顶壶

储茶器:『吉幸』锡罐

用香: 印尼水沉 (隔碳香熏法)

香器: 铜炉

一水: 红润明亮 、荷香隐约

二水: 色俞艳浓、中腭聚香、绵厚中正

四水: 平衡厚实、丹田与后背温暖

六水: 汤感持续、四肢温暖

八水: 香薄、汤稍淡

九水: 香薄、汤淡,甜绵有续

 


古滇谁家院 庭中九道茶

茶席

茶品:80年代云南省茶叶公司黛玉茶(熟茶)

茶则:酸枝木茶则(文华木作)

席布:手织麻布

花器:紫砂六方盆

花材:文竹

茶盏:80年代油滴小盏、紫砂盏托

瀹茶器:毛国强制紫砂提梁壶

壶承:大理砖雕饼模

茶点:终南山野生核桃

 


本期朗读 \敬贤

    编辑 \ 沛山 久香 余萍

设计 \ 一水间视觉YISEE

听《吃茶一水间》二十 虫争我茶

云南80年代竹筒茶


     冬至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当防寒保暖,调节饮食起居。顺应天时养生修身,阅金经,调素琴,煎佳茗。

   

    虫吃茶?非也,虫吃竹子。


    虫和我一起看中的不是一般的竹子,那可是香竹,十五年前的香竹。


   谁说过:山间竹笋“咀尖皮厚腹中空”?这香竹节里饱装着的可是一只只褐亮的小圆茶饼。细看小茶饼上条索分明,金毫隐伏。中间还有一条楚河汉界般的凹缝。何用?后面分解。


    反正,金黄滑溜的老竹筒除了装茶还像个书斋文玩,我爱屋及乌,可虫偏把它当成美味,一咬一个小眼。一个小眼就散下一点竹沫,落进茶饼里。茶饼缝隙里镶满淡黄的竹沫,抹开来才发现那弯曲的茶芽隐伏着油润的光泽,十来年的滚打,清清楚楚一点不含糊。



   1989年前,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活动,组织了“云茶苑”茶艺表演队赴京,父亲精心编导创作了白族三道茶、昆明九道茶、阿诗玛罐罐茶艺,与各省茶艺队以及的日本“里千家”茶道同台表演,还专门带了根据西双版纳布朗族青竹茶改良而成的竹筒茶。布朗族做竹筒茶是把晒青毛茶蒸软后塞进香竹筒,在火塘上边烤竹筒边塞茶,茶叶吸收了竹子的味道,制好的竹筒茶就皆俱了茶香与竹香。这别有云南特点的竹筒茶让人们大开眼界,有日本客户当场下单定制了几千筒。


   为了饮用冲泡时的方便,这批定单的竹筒茶把整筒的散茶改为小圆茶饼,每次可用一到半饼。选用的德宏傣族用来烤糯米饭的上好香竹加上上好茶青,委托德宏的南宝茶厂在1991年特制而成。



   手头存下来的这几筒茶没经历过沿海高热高温的天气,没呼吸过带着咸味的海风,算是在身边眼瞅着成熟起来的。看着竹皮由粉青变成浅黄,再薰染成金黄。可就是奈何不了那看不见的竹虫,眼看着竹筒上虫眼一年比一年多了,急呵,这香竹总有一天会被虫们吃空的。


    万幸的是虫对茶没什么兴趣,茶的滋味反而随着虫眼的增多而年年丰厚起来。


    在一水间试过用不同的茶器冲泡,天寒时用那只老文革水平壶,茶汤劲道十足,汤色橙红如霞,含在舌间未及鼓漱便滑下喉去;晴朗下午爱以瓷盖碗冲泡,任香气高扬,看叶片舒展旋伏,在水中一圈圈慢慢渗出茶汁,颜色由浅及深,然后痛快出汤;不同的时节以不同的茶器伺之,看它变化着不同的小性子,其实是引着它的路子合了自己的心情。就像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何时会撒娇,何时会听话,把着它的脉呢。


    不过,这茶最喜欢滚涨的水,温度越高,茶香也越加肆意发散。冲泡得法时,香与味一道道演绎得稳当而持久,喉间一路凉凉的甘润,深吸上一口空气也是甜的。


    有一次,带了去朋友的茶行,打开香茶筒,虫咬的竹粉末便四处纷扬,叫人好不尴尬,幸好朋友知道这茶这虫的来历,并不称怪。大寒天,她用的是只调砂紫砂壶,热茶汤进口,竟出了冰糖甜,青瓷茶盏积蓄香甚妙,兰馨暗绕,让我握着空杯嗅了好久。


    对了,那天舍不得喝整饼,我们就是从小茶饼中间的凹缝,轻轻一掰为二。



  瀹茶记录:

  用水:珍茗山泉,经竹炭和麦饭石处理

  茶品:1991年竹筒茶(生茶)

  瀹茶器:日本备前烧瀹茶器、匀杯

  投茶量:6克

  冲瀹法:下投

  外形:紧压小圆饼、条索清晰

  汤色:橘红、润亮

  香气:幽兰香、蜜香

  滋味:甜醇润滑、轻涩后回甘持久

  叶底:条索完整、活性

  茶韵:劲道、绵长




领读 \敬贤

本期朗读 \王跃锟

    编辑 \ 沛山 久香 余萍

设计 \ 一水间视觉YISEE



《吃茶一水间》大陆版

2013年山东画报社出版社出版

《吃茶一水间》台湾版

2015年台湾龙图腾出版社出版

文 \ 王迎新《吃茶一水间》

摄影\王迎新



王迎新/著

王迎新 林宗辉 盛夏雨 刘洋/摄影

2017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各大网络平台及新华书店有售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